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选择题专项训练1 课件+试卷(学生版+教师版+答题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选择题专项训练1 课件+试卷(学生版+教师版+答题卡)

资源简介

七年级历史下册选择题专项训练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评卷人 得分
选择题
1.科举制最大的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机制,这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材料表明科举制(  )
A.有利于形成新的价值取向 B.阻止了世家子弟的入仕
C.忽视了读书人品德的考察 D.提升了全社会文化水平
2.隋炀帝在海南岛上复增郡县,计建制三郡十县。唐高祖武德五年,立崖、儋、振三州,先后置三都督府、七州和二十六县以上,由中央政府直接委派官吏,到德宗贞元五年(789年),达五州二十二县,开发地域从环岛沿海逐渐扩大到五指山腹地。这表明当时(  )
A.结束南北近400年的分裂局面 B.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C.经略海疆的主权意识有所提升 D.地方有一定的行政自主权
3.隋朝为巩固统治,改革选官制度,选拔了大量人才。其主要政治前提是(  )
A.南北实现统一 B.考试方式公平 C.民族关系和睦 D.学校教育兴盛
4.“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首诗反映了(  )
A.唐太宗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许多贤才为他所用,一直到头发花白
B.贞观年间,进士科录取率极低,不少人从少年考到老年,仍未考中
C.唐太宗将诗词作为考试内容,许多考生为作诗熬白了头发
D.唐太宗设立武举考试,许多英雄为此奋斗终生
5.时空观念是历史学习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关于年代和纪年方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公元前3世纪早期秦统一了六国 B.贞观之治的“贞观”是年号
C.按照干支纪年法1912年是辛亥年 D.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改用公历
6.《剑桥中国隋唐史》中提到:太宗的施政作风之所以被人推崇,不仅由于它的成就,而且由于它接近儒家的纳谏爱民为治国之本这一理想。与这一理想最契合的太宗言论应是(  )
A.食为人天,农为政本
B.选贤之义,无私为本
C.开直言之路,广不讳之门
D.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而朕爱之如一也
7.《贞观政要》载:贞观三年,唐太宗强调,中书、门下官员“若惟署诏赦,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皆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这说明唐设三省的目的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分散宰相权力 C.减少决策失误 D.加强中央集权
8.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引用此话的根本目的是(  )
A.为了阐明君民关系 B.为了阐明水与舟的关系
C.为了说明民贵君轻 D.为了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
9.王谠在《唐语林》中写到“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对史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留心理道”的“上”即皇帝唐玄宗
B.“河清海晏”指贞观年间政治清明
C.“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开元盛世
D.“革去弊讹”指玄宗废武则天时酷刑苛法
10.“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形容的是哪个皇帝的统治(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唐玄宗 D.武则天
11.《旧唐书·崔融传》中记载:“天下诸津(指码头),舟航所聚……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材料反映的景况是(  )
A.海外交通发达 B.商品交流繁盛 C.中外交往密切 D.社会风气开放
12.如图为唐代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市”以外的商业区域。与“安史之乱”前的长安城相比,“安史之乱”后(  )
A.“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 B.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
C.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 D.官府逐渐失去对长安城的有效管理
13.读下图,它主要反映了唐都长安(  )
A.布局严整对称 B.街道宽阔整齐 C.建筑规模宏伟 D.商业繁荣发达
14.下表是根据胡凡主编《简明中国通史》而制作的《唐朝前期户口统计表》(单位:万户)该表反映了唐朝前期(  )
唐初 贞观十三年 高宗永徽元年 武周神龙元年 玄宗开元二十八年 天宝十三年
200 304 380 615 841 906.9
A.社会风气开放 B.民族交融 C.中外交往频繁 D.经济发展
15.1999年,在印尼海域发现的“黑石号”唐代沉船上打捞到近7万件中国瓷器,包括数量不等的越窑青瓷、北方白瓷等。瓷器种类多样,部分瓷器的形制、图案、色彩有明显的西亚、波斯艺术风格。这一考古发现可以说明(  )
①唐代制瓷业规模大,行销范围广
②景德镇已成为唐代制瓷业中心
③青瓷、白瓷是唐朝瓷器的代表
④唐代瓷器风格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见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唐朝的饮茶风俗从南方长江流域蔓延到北方黄河流域,与此同时,茶叶大量输入吐蕃与回纥地区,这说明(  )
A.唐朝时民族关系融洽 B.唐朝时国家统一
C.唐朝时经济繁荣 D.唐朝时社会安定
17.隋唐时,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发展。下列不属于反映唐朝民族关系融洽的诗句是(  )
A.回鹘衣装回鹘马 B.车书本一家
C.唐风洋溢奈良城 D.和同为一家
18.唐朝对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的原因有(  )
①经济文化处于领先 ②对外交通发达
③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④一些使臣僧人艰苦努力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9.与看见新科进士感叹“天下英雄入吾毅中矣”和鉴真第六次东渡成功这两件事有关的统治者分别是(  )
A.唐高祖和唐玄宗 B.唐太宗和武则天
C.唐太宗和唐玄宗 D.武则天和唐玄宗
20.唐朝的繁盛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也以自身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下列事件能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①和亲结盟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访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第1页七年级历史下册选择题专项训练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
1.科举制最大的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机制,这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材料表明科举制(  )
A.有利于形成新的价值取向 B.阻止了世家子弟的入仕
C.忽视了读书人品德的考察 D.提升了全社会文化水平
【答案】A
【解析】结合材料“这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可知,科举制强化了奋斗的价值精神,A项正确;科举制以考试成绩录取人才,没有限制世家子弟,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体现对读书人品德的考察,排除C项;题干中没有体现文化水平的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
2.隋炀帝在海南岛上复增郡县,计建制三郡十县。唐高祖武德五年,立崖、儋、振三州,先后置三都督府、七州和二十六县以上,由中央政府直接委派官吏,到德宗贞元五年(789年),达五州二十二县,开发地域从环岛沿海逐渐扩大到五指山腹地。这表明当时(  )
A.结束南北近400年的分裂局面 B.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C.经略海疆的主权意识有所提升 D.地方有一定的行政自主权
【答案】C
【解析】据“隋炀帝……计建制三郡十县”“唐高祖……七州和二十六县以上,由中央政府直接委派官吏”、“德宗贞元五年……从环岛沿海逐渐扩大到五指山腹地”等可知,其体现了隋朝至唐朝对海南岛地区管理的加强,使开发区域不断扩大,体现了这时期经略海疆的主权意识有所提升,故选C项;材料内容只是体现了隋朝至唐朝对海南岛地区加强管理,没有涉及到北方,无法得出结束南北近400年的分裂局面,排除A项;材料内容只是体现了隋朝至唐朝对海南岛地区加强管理,统一中央集权国家在秦朝时期已经形成,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了中央地方的管理,没有体现地方自主权,排除D项。
3.隋朝为巩固统治,改革选官制度,选拔了大量人才。其主要政治前提是(  )
A.南北实现统一 B.考试方式公平 C.民族关系和睦 D.学校教育兴盛
【答案】A
【解析】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南北,结束了长时间政权分裂的局面。为了巩固统治,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由此可见,隋朝科举制确立的政治前提是南北实现统一,故选A。B.C.D选项都与政治前提无关,故排除。
4.“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首诗反映了(  )
A.唐太宗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许多贤才为他所用,一直到头发花白
B.贞观年间,进士科录取率极低,不少人从少年考到老年,仍未考中
C.唐太宗将诗词作为考试内容,许多考生为作诗熬白了头发
D.唐太宗设立武举考试,许多英雄为此奋斗终生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武举为武则天所设,故先排除D项。再结合科举制所设的科目来理解题目,科举制设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科考查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比进士科容易,而进士科考策问、经史、杂文,人们普遍推崇进士科,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故选B项。
5.时空观念是历史学习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关于年代和纪年方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公元前3世纪早期秦统一了六国 B.贞观之治的“贞观”是年号
C.按照干支纪年法1912年是辛亥年 D.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改用公历
【答案】C
【解析】“贞观之治”是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B正确。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属于公元前3世纪,A正确;按照干支纪年法,公元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C错误,故选C;新中国成立后,使用世界通行的公元纪年,D正确。
6.《剑桥中国隋唐史》中提到:太宗的施政作风之所以被人推崇,不仅由于它的成就,而且由于它接近儒家的纳谏爱民为治国之本这一理想。与这一理想最契合的太宗言论应是(  )
A.食为人天,农为政本
B.选贤之义,无私为本
C.开直言之路,广不讳之门
D.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而朕爱之如一也
【答案】C
【解析】据“太宗的施政作风……,接近儒家的纳谏爱民为治国之本”可知,太宗主张开直言之路,广不讳之门,积极听取建议,C符合题意。材料主要强调纳谏爱民,并未提及农业、粮食等,排除A;材料只是讲述太宗因纳谏爱民而备受推崇,尚未提及纳谏爱民的具体措施,排除B;“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而朕爱之如一也”体现了唐太宗采取的开放的民族政策,排除D。故选C。
7.《贞观政要》载:贞观三年,唐太宗强调,中书、门下官员“若惟署诏赦,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皆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这说明唐设三省的目的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分散宰相权力 C.减少决策失误 D.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C
【解析】提高行政效率,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排除。分散宰相权力与材料不符,故B选项排除。根据题干材料“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皆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并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认为,通过三省六部制,可以将皇帝不确定的事情进行商量,减少决策的失误,故C选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选项排除。
8.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引用此话的根本目的是(  )
A.为了阐明君民关系 B.为了阐明水与舟的关系
C.为了说明民贵君轻 D.为了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唐太宗的相关知识。唐太宗引用君舟民水,来阐明君民关系,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在此分析“根本目的”要从阶级本质入手,D项正确。
9.王谠在《唐语林》中写到“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对史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留心理道”的“上”即皇帝唐玄宗
B.“河清海晏”指贞观年间政治清明
C.“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开元盛世
D.“革去弊讹”指玄宗废武则天时酷刑苛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开元盛世的相关内容。“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所以“留心理道”的“上”即皇帝唐玄宗。“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开元盛世。“革去弊讹”指玄宗废武则天时酷刑苛法。“河清海晏”指开元年间政治清明,不是贞观,所以答案选B。
10.“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形容的是哪个皇帝的统治(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唐玄宗 D.武则天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武则天的相关史实。武则天统治时期重视农业生产,注意选拔贤才,这些措施促进了唐朝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因此人们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这就是后世对她的统治的肯定。所以此题的答案选择选择D。
11.《旧唐书·崔融传》中记载:“天下诸津(指码头),舟航所聚……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材料反映的景况是(  )
A.海外交通发达 B.商品交流繁盛 C.中外交往密切 D.社会风气开放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天下诸津,舟航所聚…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可知,这反映了盛唐时期经济的繁荣景象。发达的交通有力地促进了货物流通。水路运输发达,港口码头往来船舶众多,商品交流繁盛。故选B项。
12.如图为唐代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市”以外的商业区域。与“安史之乱”前的长安城相比,“安史之乱”后(  )
A.“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 B.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
C.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 D.官府逐渐失去对长安城的有效管理
【答案】B
【解析】由上图可以看出来安史之乱前商业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市,坊与市分离,但在安史之乱后商业区域逐渐从东市转向南市和西市扩散,坊与市交叉其中,商业活动开始突破坊市界限,故选B项;经营行业的种类并未增加,只是数量增多了,排除A项;经营场所的增加和区域扩散说明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宽松了,排除C项;官府对长安城的城市规划是井然有序的,坊市界限的突破是政府为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作出的政策调整,并不是对长安城失去有效管理,排除D项。
13.读下图,它主要反映了唐都长安(  )
A.布局严整对称 B.街道宽阔整齐 C.建筑规模宏伟 D.商业繁荣发达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千可知该图片是唐都长安东市平面示意图,市是当时的商业区,而且结合示意图可知当时的长安东市内有“肉行酒肆”、“李家印刷”、“铁行”等等,由此可见市作为当时的商业区,里面的商业活动多种多样,商业繁荣发达,D项正确;仅凭长安东市平面示意图,不能反映整个长安布局严整对称或街道宽阔整齐,排除A.B项;仅凭平面示意图也不足以反映当时的建筑规模十分宏伟,排除C项。故选D项。
14.下表是根据胡凡主编《简明中国通史》而制作的《唐朝前期户口统计表》(单位:万户)该表反映了唐朝前期(  )
唐初 贞观十三年 高宗永徽元年 武周神龙元年 玄宗开元二十八年 天宝十三年
200 304 380 615 841 906.9
A.社会风气开放 B.民族交融 C.中外交往频繁 D.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片表格反映唐朝户口增加,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D符合题意;ABC项表格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D。
15.1999年,在印尼海域发现的“黑石号”唐代沉船上打捞到近7万件中国瓷器,包括数量不等的越窑青瓷、北方白瓷等。瓷器种类多样,部分瓷器的形制、图案、色彩有明显的西亚、波斯艺术风格。这一考古发现可以说明(  )
①唐代制瓷业规模大,行销范围广
②景德镇已成为唐代制瓷业中心
③青瓷、白瓷是唐朝瓷器的代表
④唐代瓷器风格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见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通过题干中的信息可说明唐朝制瓷业规模大范围广;以越窑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为代表;唐朝时期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广泛进行中外交流,因此瓷器风格也能体现中外 经济文化交流的见证。景德镇在宋朝是成为制瓷业中心,因此,选择①③④。因此,本题选择C。
16.唐朝的饮茶风俗从南方长江流域蔓延到北方黄河流域,与此同时,茶叶大量输入吐蕃与回纥地区,这说明(  )
A.唐朝时民族关系融洽 B.唐朝时国家统一
C.唐朝时经济繁荣 D.唐朝时社会安定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茶叶大量输入吐蕃与回纥地区”可知唐朝与少数民族地区有经济文化交流,往来密切,民族关系比较融合,故选A项;唐朝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社会也比较安定,出现了几个盛世局面,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但材料强调的是与少数民族的关系,B、C、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C、D项。
17.隋唐时,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发展。下列不属于反映唐朝民族关系融洽的诗句是(  )
A.回鹘衣装回鹘马 B.车书本一家
C.唐风洋溢奈良城 D.和同为一家
【答案】C
【解析】略
18.唐朝对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的原因有(  )
①经济文化处于领先 ②对外交通发达
③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④一些使臣僧人艰苦努力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出现盛况的原因,唐朝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统治者实行了开放的对外政策,吸引了许多外国前来交流与学习,因此,本题选择①②③④的组合,A。
19.与看见新科进士感叹“天下英雄入吾毅中矣”和鉴真第六次东渡成功这两件事有关的统治者分别是(  )
A.唐高祖和唐玄宗 B.唐太宗和武则天
C.唐太宗和唐玄宗 D.武则天和唐玄宗
【答案】C
【解析】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毅中矣”。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学问僧的邀请,去日本弘扬佛法,六次东渡成功,故选C。
20.唐朝的繁盛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也以自身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下列事件能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①和亲结盟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访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唐朝对外交往的内容。唐朝与少数民族和亲结盟,属于民族关系,不属于中外交往。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遣唐使来访均属于唐朝中外交往的史实,所以答案选A。
第1页(共25张PPT)
1.科举制最大的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机制,这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材料表明科举制(  )
A.有利于形成新的价值取向 B.阻止了世家子弟的入仕
C.忽视了读书人品德的考察 D.提升了全社会文化水平
【答案】A
【解析】结合材料“这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可知,科举制强化了奋斗的价值精神,A项正确;科举制以考试成绩录取人才,没有限制世家子弟,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体现对读书人品德的考察,排除C项;题干中没有体现文化水平的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
2.隋炀帝在海南岛上复增郡县,计建制三郡十县。唐高祖武德五年,立崖、儋、振三州,先后置三都督府、七州和二十六县以上,由中央政府直接委派官吏,到德宗贞元五年(789年),达五州二十二县,开发地域从环岛沿海逐渐扩大到五指山腹地。这表明当时(  )
A.结束南北近400年的分裂局面 B.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C.经略海疆的主权意识有所提升 D.地方有一定的行政自主权
【答案】C
【解析】据“隋炀帝……计建制三郡十县”“唐高祖……七州和二十六县以上,由中央政府直接委派官吏”、“德宗贞元五年……从环岛沿海逐渐扩大到五指山腹地”等可知,其体现了隋朝至唐朝对海南岛地区管理的加强,使开发区域不断扩大,体现了这时期经略海疆的主权意识有所提升,故选C项;材料内容只是体现了隋朝至唐朝对海南岛地区加强管理,没有涉及到北方,无法得出结束南北近400年的分裂局面,排除A项;材料内容只是体现了隋朝至唐朝对海南岛地区加强管理,统一中央集权国家在秦朝时期已经形成,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了中央地方的管理,没有体现地方自主权,排除D项。
3.隋朝为巩固统治,改革选官制度,选拔了大量人才。其主要政治前提是(  )
A.南北实现统一 B.考试方式公平 C.民族关系和睦 D.学校教育兴盛
【答案】A
【解析】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南北,结束了长时间政权分裂的局面。为了巩固统治,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由此可见,隋朝科举制确立的政治前提是南北实现统一,故选A。B.C.D选项都与政治前提无关,故排除。
4.“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首诗反映了(  )
A.唐太宗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许多贤才为他所用,一直到头发花白
B.贞观年间,进士科录取率极低,不少人从少年考到老年,仍未考中
C.唐太宗将诗词作为考试内容,许多考生为作诗熬白了头发
D.唐太宗设立武举考试,许多英雄为此奋斗终生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武举为武则天所设,故先排除D项。再结合科举制所设的科目来理解题目,科举制设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科考查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比进士科容易,而进士科考策问、经史、杂文,人们普遍推崇进士科,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故选B项。
5.时空观念是历史学习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关于年代和纪年方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公元前3世纪早期秦统一了六国 B.贞观之治的“贞观”是年号
C.按照干支纪年法1912年是辛亥年 D.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改用公历
【答案】C
【解析】“贞观之治”是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B正确。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属于公元前3世纪,A正确;按照干支纪年法,公元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C错误,故选C;新中国成立后,使用世界通行的公元纪年,D正确。
6.《剑桥中国隋唐史》中提到:太宗的施政作风之所以被人推崇,不仅由于它的成就,而且由于它接近儒家的纳谏爱民为治国之本这一理想。与这一理想最契合的太宗言论应是(  )
A.食为人天,农为政本
B.选贤之义,无私为本
C.开直言之路,广不讳之门
D.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而朕爱之如一也
【答案】C
【解析】据“太宗的施政作风……,接近儒家的纳谏爱民为治国之本”可知,太宗主张开直言之路,广不讳之门,积极听取建议,C符合题意。材料主要强调纳谏爱民,并未提及农业、粮食等,排除A;材料只是讲述太宗因纳谏爱民而备受推崇,尚未提及纳谏爱民的具体措施,排除B;“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而朕爱之如一也”体现了唐太宗采取的开放的民族政策,排除D。故选C。
7.《贞观政要》载:贞观三年,唐太宗强调,中书、门下官员“若惟署诏赦,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皆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这说明唐设三省的目的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分散宰相权力 C.减少决策失误 D.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C
【解析】提高行政效率,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排除。分散宰相权力与材料不符,故B选项排除。根据题干材料“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皆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并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认为,通过三省六部制,可以将皇帝不确定的事情进行商量,减少决策的失误,故C选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选项排除。
8.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引用此话的根本目的是(  )
A.为了阐明君民关系 B.为了阐明水与舟的关系
C.为了说明民贵君轻 D.为了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唐太宗的相关知识。唐太宗引用君舟民水,来阐明君民关系,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在此分析“根本目的”要从阶级本质入手,D项正确。
9.王谠在《唐语林》中写到“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对史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留心理道”的“上”即皇帝唐玄宗
B.“河清海晏”指贞观年间政治清明
C.“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开元盛世
D.“革去弊讹”指玄宗废武则天时酷刑苛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开元盛世的相关内容。“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所以“留心理道”的“上”即皇帝唐玄宗。“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开元盛世。“革去弊讹”指玄宗废武则天时酷刑苛法。“河清海晏”指开元年间政治清明,不是贞观,所以答案选B。
10.“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形容的是哪个皇帝的统治(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唐玄宗 D.武则天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武则天的相关史实。武则天统治时期重视农业生产,注意选拔贤才,这些措施促进了唐朝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因此人们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这就是后世对她的统治的肯定。所以此题的答案选择选择D。
11.《旧唐书·崔融传》中记载:“天下诸津(指码头),舟航所聚……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材料反映的景况是(  )
A.海外交通发达 B.商品交流繁盛 C.中外交往密切 D.社会风气开放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天下诸津,舟航所聚…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可知,这反映了盛唐时期经济的繁荣景象。发达的交通有力地促进了货物流通。水路运输发达,港口码头往来船舶众多,商品交流繁盛。故选B项。
12.如图为唐代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市”以外的商业区域。与“安史之乱”前的长安城相比,“安史之乱”后(  )
A.“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 B.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
C.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 D.官府逐渐失去对长安城的有效管理
【答案】B
【解析】由上图可以看出来安史之乱前商业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市,坊与市分离,但在安史之乱后商业区域逐渐从东市转向南市和西市扩散,坊与市交叉其中,商业活动开始突破坊市界限,故选B项;经营行业的种类并未增加,只是数量增多了,排除A项;经营场所的增加和区域扩散说明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宽松了,排除C项;官府对长安城的城市规划是井然有序的,坊市界限的突破是政府为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作出的政策调整,并不是对长安城失去有效管理,排除D项。
13.读下图,它主要反映了唐都长安(  )
A.布局严整对称 B.街道宽阔整齐 C.建筑规模宏伟 D.商业繁荣发达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千可知该图片是唐都长安东市平面示意图,市是当时的商业区,而且结合示意图可知当时的长安东市内有“肉行酒肆”、“李家印刷”、“铁行”等等,由此可见市作为当时的商业区,里面的商业活动多种多样,商业繁荣发达,D项正确;仅凭长安东市平面示意图,不能反映整个长安布局严整对称或街道宽阔整齐,排除A.B项;仅凭平面示意图也不足以反映当时的建筑规模十分宏伟,排除C项。故选D项。
14.下表是根据胡凡主编《简明中国通史》而制作的《唐朝前期户口统计表》(单位:万户)该表反映了唐朝前期(  )
A.社会风气开放 B.民族交融 C.中外交往频繁 D.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片表格反映唐朝户口增加,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D符合题意;ABC项表格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D。
15.1999年,在印尼海域发现的“黑石号”唐代沉船上打捞到近7万件中国瓷器,包括数量不等的越窑青瓷、北方白瓷等。瓷器种类多样,部分瓷器的形制、图案、色彩有明显的西亚、波斯艺术风格。这一考古发现可以说明(  )
①唐代制瓷业规模大,行销范围广
②景德镇已成为唐代制瓷业中心
③青瓷、白瓷是唐朝瓷器的代表
④唐代瓷器风格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见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通过题干中的信息可说明唐朝制瓷业规模大范围广;以越窑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为代表;唐朝时期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广泛进行中外交流,因此瓷器风格也能体现中外 经济文化交流的见证。景德镇在宋朝是成为制瓷业中心,因此,选择①③④。因此,本题选择C。
16.唐朝的饮茶风俗从南方长江流域蔓延到北方黄河流域,与此同时,茶叶大量输入吐蕃与回纥地区,这说明(  )
A.唐朝时民族关系融洽 B.唐朝时国家统一
C.唐朝时经济繁荣 D.唐朝时社会安定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茶叶大量输入吐蕃与回纥地区”可知唐朝与少数民族地区有经济文化交流,往来密切,民族关系比较融合,故选A项;唐朝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社会也比较安定,出现了几个盛世局面,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但材料强调的是与少数民族的关系,B、C、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C、D项。
17.隋唐时,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发展。下列不属于反映唐朝民族关系融洽的诗句是(  )
A.回鹘衣装回鹘马 B.车书本一家
C.唐风洋溢奈良城 D.和同为一家
【答案】C
【解析】略
18.唐朝对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的原因有(  )
①经济文化处于领先 ②对外交通发达
③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④一些使臣僧人艰苦努力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出现盛况的原因,唐朝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统治者实行了开放的对外政策,吸引了许多外国前来交流与学习,因此,本题选择①②③④的组合,A。
19.与看见新科进士感叹“天下英雄入吾毅中矣”和鉴真第六次东渡成功这两件事有关的统治者分别是(  )
A.唐高祖和唐玄宗 B.唐太宗和武则天
C.唐太宗和唐玄宗 D.武则天和唐玄宗
【答案】C
【解析】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毅中矣”。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学问僧的邀请,去日本弘扬佛法,六次东渡成功,故选C。
20.唐朝的繁盛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也以自身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下列事件能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①和亲结盟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访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唐朝对外交往的内容。唐朝与少数民族和亲结盟,属于民族关系,不属于中外交往。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遣唐使来访均属于唐朝中外交往的史实,所以答案选A。七年级历史下册选择题专项训练
答 题 卡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历史答题卡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