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选择题专项训练2 课件+试卷(学生版+教师版+答题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选择题专项训练2 课件+试卷(学生版+教师版+答题卡)

资源简介

七年级历史下册选择题专项训练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评卷人 得分
选择题
1.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以下不能体现隋唐宋“开放性”的是(  )
A.宋朝推行重文轻武的国策 B.唐太宗推行“独爱如一”的民族政策
C.宋代商业突破时空限制 D.隋唐实行科举制
2.“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这是诗人刘禹锡在《百花行》中描写的长安城人们赏花的盛况。下列诗句反映的情景与《百花行》不符的是(  )
A.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B.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C.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D.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3.唐代中上层人士的墓葬中,陪葬骆驼俑的现象蔚然成风。许多陶骆驼背上驮着丝绸,驭手几乎都是表情各异的胡人,做工精美异常。由此可见,唐代(  )
A.社会贫富差距悬殊 B.对外交流影响社会习俗
C.民间手工业很发达 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4.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图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体现了(  )
《步辇图》
A.西域风情与中原文化的交汇 B.统治阶层与市井民众的共处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结合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步辇图》
5.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只如吴道子画仲由,便戴木剑;阎令公画昭君,已着帷帽。殊不知木剑创于晋代,帷帽兴于国朝。举此凡例,亦画之一病也”。由此可见(  )
A.绘画作品不能脱离现实 B.绘画史料有一定局限性
C.人物画的历史价值不高 D.宫廷画容易受政治影响
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7.“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唐末农民战争(  )
A.冲击了唐朝统治 B.推翻了唐朝统治
C.平定了安史之乱 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8.何怀宏在《选举社会及其终结》中对寒门子弟占入仕群体的比例有如下统计。据此可知(  )
朝代 东晋 隋朝 唐朝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A.官员选拔注重门第 B.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C.世家大族垄断教育 D.科举制度不断发展
9.“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宋朝这样选任官员的最终目的是(  )
A.加强控制地方 B.发展文教事业 C.强化中央集权 D.推行重文轻武
10.“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宋太祖这一政治理念实施后产生的影响是(  )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 ②使得军队战斗力增强
③士人更加受到尊重 ④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②③
11.961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太祖为“稍夺其权”而采取的措施有(  )
A.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利 B.设转运使
C.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D.派文官担任地方州县长官
12.“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上述两句话皆摘自于赵恒的《劝学诗》。诗中所描述的现象最早发生于(  )
A.魏晋南北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13.“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材料中宋太祖这一举措(  )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 ②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
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 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政权存续 战争持续时间
辽(916—1125年) 宋辽—25年
宋(960—1127年) 宋夏—不到10年
夏(1038—1227年) 辽金—11年
金(1115—1234年) 宋金—16年
14.下表反映出辽宋夏金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政权并立,长期和平 B.战乱不断,民族交融
C.重文轻武,相对稳定 D.时战时和,关系紧张
15.下图是北京通州辽代墓葬出土的酱釉马镫壶。该壶用北宋定窑技术烧制,造型仿照皮水囊,扁身双孔,便于穿绳携带。这件文物可用于研究(  )
A.辽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B.契丹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
C.宋代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 D.蒙古的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16.“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下列史实哪项与此无关(  )
A.辽军攻宋发生澶州之战 B.宋真宗御驾亲征,打退辽军
C.北宋应允给辽岁币 D.宋辽以淮水至大散关为界
17.建立西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
A.契丹族 B.匈奴族 C.鲜卑族 D.党项族
18.“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四……。”签署此盟书的双方是(  )
A.辽与北宋 B.辽与南宋 C.西夏与北宋 D.金与南宋
19.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请问辽、宋、夏、金、元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A.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B.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20.下表是北宋和南宋时期南北方在政府财政收入中的例情况。能对表中反映的史实进行准确解释的是(  )
朝代 项目 南方 北方 南北比例
1045年(北宋) 赋税(贯) 35811000 45095000 44:56
1196年(南宋) 赋税(贯) 60000000 14319000 81:19
A.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B.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C.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D.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第1页七年级历史下册选择题专项训练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
1.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以下不能体现隋唐宋“开放性”的是(  )
A.宋朝推行重文轻武的国策 B.唐太宗推行“独爱如一”的民族政策
C.宋代商业突破时空限制 D.隋唐实行科举制
【答案】A
【解析】隋唐宋“开放性”主要和对外交流有关,宋朝推行重文轻武的国策主要涉及自身政治上的选官制度的偏向,与对外交流无关,故选A项;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重视中原的汉族,而轻视那些少数民族,而我(朕),却对他们一视同仁,体现了开放性的特点,排除B项;宋代商业突破时空限制,有助于区域间的经济、文化等交流增加,排除C项;隋唐实行科举制属于制度的创新,且有利于更多层面的百姓进入官僚体系中,排除D项。
2.“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这是诗人刘禹锡在《百花行》中描写的长安城人们赏花的盛况。下列诗句反映的情景与《百花行》不符的是(  )
A.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B.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C.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D.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出自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果的《不第后财莉》,与题干诗句反映的唐朝繁盛景象不符,故排除。B选项出自唐朝王建的《凉州行》,描述的是山鸡的声声鸣叫和着家家的阵阵胡乐,好一派歌舞升平景象。C选项,出自唐朝杜甫的《忆昔二首》描述的是盛唐繁荣气象。D选项,出自唐朝李白的《哭晁卿衡》,大意为,日本友人晁衡君与我从长安分别了, 他坐上一只小船在浩瀚的东海中航行。噩耗突然传来,他像明月一 样沉入碧海之中,再也不能返回 了,我十分悲痛,连天上的白云也 似乎哀愁不已,罩绕苍梧山。故答案为A。
3.唐代中上层人士的墓葬中,陪葬骆驼俑的现象蔚然成风。许多陶骆驼背上驮着丝绸,驭手几乎都是表情各异的胡人,做工精美异常。由此可见,唐代(  )
A.社会贫富差距悬殊 B.对外交流影响社会习俗
C.民间手工业很发达 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许多陶骆驼背上驮着丝绸,驭手几乎都是表情各异的胡人”,可知反映了当时丝绸之路推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而“中上层人士的墓葬中,陪葬骆驼俑的现象蔚然成风”反映了墓葬这一社会习俗,由此得出对外交流影响社会习俗,故选B项;社会贫富差距悬殊和民间手工业发展在题干中没有得到体现,排除A、C项;中外经济交流频繁只是对应题干的部分意思,排除D项。
4.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图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体现了(  )
《步辇图》
A.西域风情与中原文化的交汇
B.统治阶层与市井民众的共处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结合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步辇图》
【答案】C
【解析】《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画面上唐太宗端坐在由六名宮女抬着的步辇上,另有数名女或掌华盖,或持扇。禄东赞身着吐蕃民族流行的联珠纹袍,拱手向唐太宗致敬,生动地刻画出藏族使臣的身份和恭敬、机敏的性格特征。该画线条劲细流畅,色彩浓丽,人物神形兼备均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同时,《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文成公主嫁给吐蕃普松赟干布,有利于研究唐朝的民族关系,因此具有史料价值。由此可知,阎立本的《步辇图》体现了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故选C项;西域指新疆以及更西的地方,《步辇图》的画面上没有反映西域风情,排除A项;主要体现市民生活和市井风情的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排除B项;《步辇图》中,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的情景体现的是现实主义,与重视想象、突出情感等的浪漫主义不符,排除D项。
5.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只如吴道子画仲由,便戴木剑;阎令公画昭君,已着帷帽。殊不知木剑创于晋代,帷帽兴于国朝。举此凡例,亦画之一病也”。由此可见(  )
A.绘画作品不能脱离现实 B.绘画史料有一定局限性
C.人物画的历史价值不高 D.宫廷画容易受政治影响
【答案】B
【解析】题干中说道张彦远对于古画的评价是吴道子和阎令公对于所画作品出现的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物品,如木剑、帷帽,这表明绘画作品作为史料的话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故选B项;A项中绘画作品属于艺术品,其必然会带有作者本身的想法,是可以进行虚构的,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C项说人物画的历史价值不高,这就以偏概全了,整体而言,人物画还是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的,排除C项;D项中宫廷画容易受到政治影响的意思没有错,但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
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答案】C
【解析】安史之乱以后,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随着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逐渐被北方人接受。唐朝时期,随着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也被北方人接受,故C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反映唐朝中期“南茶开始北运”,排除A项;实际上南北方饮食习惯存在较大差异,排除B;D项无法体现,排除。故选C。
7.“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唐末农民战争(  )
A.冲击了唐朝统治 B.推翻了唐朝统治
C.平定了安史之乱 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答案】A
【解析】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因此,答案为A。
8.何怀宏在《选举社会及其终结》中对寒门子弟占入仕群体的比例有如下统计。据此可知(  )
朝代 东晋 隋朝 唐朝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A.官员选拔注重门第 B.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C.世家大族垄断教育 D.科举制度不断发展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寒门子弟比重上升,一方面可以牵制门阀势力,另一方面,寒门子弟政治根基浅薄,易于皇权控制,因而有效加强了君主专制,B符合题意。注重门第只符合表格中的东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排除A;隋唐实行科举制后世家大族势力得以削弱,排除C;材料主要涉及东晋、隋朝、唐朝和北宋寒门子弟占入仕群体的比例,未涉及其科举制的具体内容,无推断演变的过程,排除D。故选B。
9.“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宋朝这样选任官员的最终目的是(  )
A.加强控制地方 B.发展文教事业 C.强化中央集权 D.推行重文轻武
【答案】C
【解析】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教育高度繁荣的时代,其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加强中央集权,在职官制度上,中央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治)抑武(官),很重视科举考试,但后期导致选官过冗过滥。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基本上消除了造成封建割据和威胁皇权的种种因素,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10.“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宋太祖这一政治理念实施后产生的影响是(  )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 ②使得军队战斗力增强
③士人更加受到尊重 ④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统治者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抑制武将,逐渐形成了重文轻武的政策。这一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提高了士人地位,提升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造就了宋朝的文治局面。但是文人掌兵削弱了宋朝军队的战斗力。因此,答案是C。
11.961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太祖为“稍夺其权”而采取的措施有(  )
A.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利 B.设转运使
C.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D.派文官担任地方州县长官
【答案】D
【解析】题干中的“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指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稍夺其权”指的是政治方面的举措,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置通判进行监督。因此,本题选择的是D。
12.“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上述两句话皆摘自于赵恒的《劝学诗》。诗中所描述的现象最早发生于(  )
A.魏晋南北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答案】D
【解析】材料出自宋真宗赵恒的《劝学诗》,明显诗重文轻武,宋朝重文轻武。故选D。
13.“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材料中宋太祖这一举措(  )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 ②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
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 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的“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可以看出宋太祖这一举措造成重文轻武的局面,降低了军队作战能力,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③④理解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4.下表反映出辽宋夏金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政权存续 战争持续时间
辽(916—1125年) 宋辽—25年
宋(960—1127年) 宋夏—不到10年
夏(1038—1227年) 辽金—11年
金(1115—1234年) 宋金—16年
A.政权并立,长期和平 B.战乱不断,民族交融
C.重文轻武,相对稳定 D.时战时和,关系紧张
【答案】A
【解析】据表格中辽、宋、夏和金的政权存续、战争持续时间可知,辽、宋、夏和金之间的战争持续的时间较短,政权存在的时期相近,因而,其呈现出政权并立,长期和平的时代特征,故选A项;材料主要涉及辽、宋、夏和金的政权存续,并未提及其之间具体的交流情况,排除B项;重文轻武属于北宋的政策,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材料只是呈现辽、宋、夏和金的政权存续,并未具体展现时战时和与关系紧张,排除D项。
15.下图是北京通州辽代墓葬出土的酱釉马镫壶。该壶用北宋定窑技术烧制,造型仿照皮水囊,扁身双孔,便于穿绳携带。这件文物可用于研究(  )
A.辽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B.契丹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
C.宋代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 D.蒙古的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题干,该壶用北宋定窑技术烧制,造型仿照皮水囊,扁身双孔,便于穿绳携带,充分说明了辽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交融。
16.“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下列史实哪项与此无关(  )
A.辽军攻宋发生澶州之战 B.宋真宗御驾亲征,打退辽军
C.北宋应允给辽岁币 D.宋辽以淮水至大散关为界
【答案】D
【解析】历史上,辽军攻宋发生澶州之战,宋真宗御驾亲征,打退辽军。之后,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上述材料反映的就是澶渊之盟。宋辽以淮水至大散关为界与澶渊之盟无关,故选D。
17.建立西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
A.契丹族 B.匈奴族 C.鲜卑族 D.党项族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元时期政权并立的相关知识。建立西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党项族,D项正确。契丹族建立的是辽政权。匈奴族和鲜卑族在宋元时期已基本融合。
18.“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四……。”签署此盟书的双方是(  )
A.辽与北宋 B.辽与南宋 C.西夏与北宋 D.金与南宋
【答案】D
【解析】据“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四……”可知,条约以“淮水中流画疆”是金与南宋签订的,故选D项;辽与北宋签订的《澶渊之盟》中并未做出疆界划分,排A项除;南宋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是取代辽的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排除B项;西夏与北宋的条约中没有做出疆界划分,排除C项。
19.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请问辽、宋、夏、金、元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A.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B.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朝的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明清时期的特征,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是隋唐的特征。因此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0.下表是北宋和南宋时期南北方在政府财政收入中的例情况。能对表中反映的史实进行准确解释的是(  )
朝代 项目 南方 北方 南北比例
1045年(北宋) 赋税(贯) 35811000 45095000 44:56
1196年(南宋) 赋税(贯) 60000000 14319000 81:19
A.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B.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C.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D.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答案】D
【解析】依据图表可知,北宋时政府财政收入北方所占比例超过南方;南宋时政府收入南方所占比例大大超过北方,可知南宋时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南方,主要是由于南宋时国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是: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故选D项。
第1页(共28张PPT)
1.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以下不能体现隋唐宋“开放性”的是(  )
A.宋朝推行重文轻武的国策 B.唐太宗推行“独爱如一”的民族政策
C.宋代商业突破时空限制 D.隋唐实行科举制
【答案】A
【解析】隋唐宋“开放性”主要和对外交流有关,宋朝推行重文轻武的国策主要涉及自身政治上的选官制度的偏向,与对外交流无关,故选A项;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重视中原的汉族,而轻视那些少数民族,而我(朕),却对他们一视同仁,体现了开放性的特点,排除B项;宋代商业突破时空限制,有助于区域间的经济、文化等交流增加,排除C项;隋唐实行科举制属于制度的创新,且有利于更多层面的百姓进入官僚体系中,排除D项。
2.“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这是诗人刘禹锡在《百花行》中描写的长安城人们赏花的盛况。下列诗句反映的情景与《百花行》不符的是(  )
A.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B.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C.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D.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出自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果的《不第后财莉》,与题干诗句反映的唐朝繁盛景象不符,故排除。B选项出自唐朝王建的《凉州行》,描述的是山鸡的声声鸣叫和着家家的阵阵胡乐,好一派歌舞升平景象。C选项,出自唐朝杜甫的《忆昔二首》描述的是盛唐繁荣气象。D选项,出自唐朝李白的《哭晁卿衡》,大意为,日本友人晁衡君与我从长安分别了, 他坐上一只小船在浩瀚的东海中航行。噩耗突然传来,他像明月一 样沉入碧海之中,再也不能返回 了,我十分悲痛,连天上的白云也 似乎哀愁不已,罩绕苍梧山。故答案为A。
3.唐代中上层人士的墓葬中,陪葬骆驼俑的现象蔚然成风。许多陶骆驼背上驮着丝绸,驭手几乎都是表情各异的胡人,做工精美异常。由此可见,唐代(  )
A.社会贫富差距悬殊 B.对外交流影响社会习俗
C.民间手工业很发达 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许多陶骆驼背上驮着丝绸,驭手几乎都是表情各异的胡人”,可知反映了当时丝绸之路推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而“中上层人士的墓葬中,陪葬骆驼俑的现象蔚然成风”反映了墓葬这一社会习俗,由此得出对外交流影响社会习俗,故选B项;社会贫富差距悬殊和民间手工业发展在题干中没有得到体现,排除A、C项;中外经济交流频繁只是对应题干的部分意思,排除D项。
4.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图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体现了(  )
《步辇图》
A.西域风情与中原文化的交汇
B.统治阶层与市井民众的共处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结合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步辇图》
【答案】C
【解析】《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画面上唐太宗端坐在由六名宮女抬着的步辇上,另有数名女或掌华盖,或持扇。禄东赞身着吐蕃民族流行的联珠纹袍,拱手向唐太宗致敬,生动地刻画出藏族使臣的身份和恭敬、机敏的性格特征。该画线条劲细流畅,色彩浓丽,人物神形兼备均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同时,《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文成公主嫁给吐蕃普松赟干布,有利于研究唐朝的民族关系,因此具有史料价值。由此可知,阎立本的《步辇图》体现了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故选C项;西域指新疆以及更西的地方,《步辇图》的画面上没有反映西域风情,排除A项;主要体现市民生活和市井风情的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排除B项;《步辇图》中,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的情景体现的是现实主义,与重视想象、突出情感等的浪漫主义不符,排除D项。
5.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只如吴道子画仲由,便戴木剑;阎令公画昭君,已着帷帽。殊不知木剑创于晋代,帷帽兴于国朝。举此凡例,亦画之一病也”。由此可见(  )
A.绘画作品不能脱离现实 B.绘画史料有一定局限性
C.人物画的历史价值不高 D.宫廷画容易受政治影响
【答案】B
【解析】题干中说道张彦远对于古画的评价是吴道子和阎令公对于所画作品出现的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物品,如木剑、帷帽,这表明绘画作品作为史料的话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故选B项;A项中绘画作品属于艺术品,其必然会带有作者本身的想法,是可以进行虚构的,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C项说人物画的历史价值不高,这就以偏概全了,整体而言,人物画还是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的,排除C项;D项中宫廷画容易受到政治影响的意思没有错,但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
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答案】C
【解析】安史之乱以后,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随着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逐渐被北方人接受。唐朝时期,随着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也被北方人接受,故C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反映唐朝中期“南茶开始北运”,排除A项;实际上南北方饮食习惯存在较大差异,排除B;D项无法体现,排除。故选C。
7.“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唐末农民战争(  )
A.冲击了唐朝统治 B.推翻了唐朝统治
C.平定了安史之乱 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答案】A
【解析】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因此,答案为A。
8.何怀宏在《选举社会及其终结》中对寒门子弟占入仕群体的比例有如下统计。据此可知(  )
A.官员选拔注重门第 B.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C.世家大族垄断教育 D.科举制度不断发展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寒门子弟比重上升,一方面可以牵制门阀势力,另一方面,寒门子弟政治根基浅薄,易于皇权控制,因而有效加强了君主专制,B符合题意。注重门第只符合表格中的东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排除A;隋唐实行科举制后世家大族势力得以削弱,排除C;材料主要涉及东晋、隋朝、唐朝和北宋寒门子弟占入仕群体的比例,未涉及其科举制的具体内容,无推断演变的过程,排除D。故选B。
9.“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宋朝这样选任官员的最终目的是(  )
A.加强控制地方 B.发展文教事业 C.强化中央集权 D.推行重文轻武
【答案】C
【解析】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教育高度繁荣的时代,其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加强中央集权,在职官制度上,中央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治)抑武(官),很重视科举考试,但后期导致选官过冗过滥。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基本上消除了造成封建割据和威胁皇权的种种因素,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10.“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宋太祖这一政治理念实施后产生的影响是(  )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 ②使得军队战斗力增强
③士人更加受到尊重 ④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统治者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抑制武将,逐渐形成了重文轻武的政策。这一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提高了士人地位,提升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造就了宋朝的文治局面。但是文人掌兵削弱了宋朝军队的战斗力。因此,答案是C。
11.961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太祖为“稍夺其权”而采取的措施有(  )
A.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利 B.设转运使
C.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D.派文官担任地方州县长官
【答案】D
【解析】题干中的“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指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稍夺其权”指的是政治方面的举措,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置通判进行监督。因此,本题选择的是D。
12.“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上述两句话皆摘自于赵恒的《劝学诗》。诗中所描述的现象最早发生于(  )
A.魏晋南北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答案】D
【解析】材料出自宋真宗赵恒的《劝学诗》,明显诗重文轻武,宋朝重文轻武。故选D。
13.“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材料中宋太祖这一举措(  )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 ②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
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 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的“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可以看出宋太祖这一举措造成重文轻武的局面,降低了军队作战能力,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③④理解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4.下表反映出辽宋夏金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政权并立,长期和平 B.战乱不断,民族交融
C.重文轻武,相对稳定 D.时战时和,关系紧张
【答案】A
【解析】据表格中辽、宋、夏和金的政权存续、战争持续时间可知,辽、宋、夏和金之间的战争持续的时间较短,政权存在的时期相近,因而,其呈现出政权并立,长期和平的时代特征,故选A项;材料主要涉及辽、宋、夏和金的政权存续,并未提及其之间具体的交流情况,排除B项;重文轻武属于北宋的政策,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材料只是呈现辽、宋、夏和金的政权存续,并未具体展现时战时和与关系紧张,排除D项。
15.下图是北京通州辽代墓葬出土的酱釉马镫壶。该壶用北宋定窑技术烧制,造型仿照皮水囊,扁身双孔,便于穿绳携带。这件文物可用于研究(  )
A.辽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B.契丹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
C.宋代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 D.蒙古的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题干,该壶用北宋定窑技术烧制,造型仿照皮水囊,扁身双孔,便于穿绳携带,充分说明了辽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交融。
16.“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下列史实哪项与此无关(  )
A.辽军攻宋发生澶州之战 B.宋真宗御驾亲征,打退辽军
C.北宋应允给辽岁币 D.宋辽以淮水至大散关为界
【答案】D
【解析】历史上,辽军攻宋发生澶州之战,宋真宗御驾亲征,打退辽军。之后,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上述材料反映的就是澶渊之盟。宋辽以淮水至大散关为界与澶渊之盟无关,故选D。
17.建立西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
A.契丹族 B.匈奴族 C.鲜卑族 D.党项族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元时期政权并立的相关知识。建立西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党项族,D项正确。契丹族建立的是辽政权。匈奴族和鲜卑族在宋元时期已基本融合。
18.“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四……。”签署此盟书的双方是(  )
A.辽与北宋 B.辽与南宋 C.西夏与北宋 D.金与南宋
【答案】D
【解析】据“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四……”可知,条约以“淮水中流画疆”是金与南宋签订的,故选D项;辽与北宋签订的《澶渊之盟》中并未做出疆界划分,排A项除;南宋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是取代辽的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排除B项;西夏与北宋的条约中没有做出疆界划分,排除C项。
19.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请问辽、宋、夏、金、元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A.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B.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朝的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明清时期的特征,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是隋唐的特征。因此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0.下表是北宋和南宋时期南北方在政府财政收入中的例情况。能对表中反映的史实进行准确解释的是(  )
A.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B.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C.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D.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答案】D
【解析】依据图表可知,北宋时政府财政收入北方所占比例超过南方;南宋时政府收入南方所占比例大大超过北方,可知南宋时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南方,主要是由于南宋时国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是: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故选D项。七年级历史下册选择题专项训练
答 题 卡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历史答题卡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