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12年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第二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知识点)一、空气中成分研究1.空气中的成分:按体积来分大约为,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为0.03%。2.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1)实验原理:4P + 5O2 === 2P2O5(2)实验现象:点燃红磷,未打开止水夹时,观察到锥形瓶中产生大量的白烟;待冷却后,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锥形瓶中,体积大约占容积的1/5。(3)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体积约占1/5。(4)实验思考:A.该实验为什么不使用碳、硫、铁或者是镁?答:碳、硫燃烧会分别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气体,占据了锥形瓶中一部分体积,从而使测得的结果偏小。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无法消耗氧气;镁虽然在空气中能与氧气发生燃烧,并且生成固体氧化镁,但同时金属镁还能在空气中与氮气发生反应,生成氮化镁,使得测得结果偏大。B、红磷要过量,用以消耗掉全部的氧气,否则测定结果会低于1/5;C、装置要不漏气(塞子要塞紧),如气密性不好,即使红磷耗尽了氧气,外界空气也会进入集气瓶,使测定结果低于1/5;D、白烟消失,待集气瓶温度降至室温后,再打开弹簧夹,观察进水的体积。避免因温度高,气体膨胀,使测定结果低于1/5。3.空气中其他气体的性质及用途(1)通常情况下,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容易发生化学反应。通常我们使用氮气做保护气,制取化肥,液氮也用于医疗手术。(2)稀有气体,旧称惰性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氦气由于密度很小,不容易发生爆炸,可以用来做探空气球;氖气用来做防雾灯,测电笔中的氖管,一般发红光;二、氧气1.氧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当温度下降,氧气可以转变为淡蓝色的液氧,甚至淡蓝色的固态氧。在通常情况下,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氧气能够用排水法收集;在标准状态下,氧气的密度略大于空气,所以氧气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2)化学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具有氧化性和助燃性A.氧气与木炭反应 C + O2 === CO2现象: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B.氧气与铁丝反应 3Fe + 2O2 ==== Fe3O4现象: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注意:在反应之前,必须在集气瓶底部留有少量的水或者细沙,目的是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燃烧之前,将铁丝绕成螺旋状,目的是为了使氧气与铁丝充分接触,容易聚热将铁丝绕在火柴上的目的是引燃铁丝C.氧气与蜡烛反应现象:蜡烛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在集气瓶壁上出现水珠,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D.氧气与镁带的燃烧 2Mg + O2 ==== 2MgO 生活应用:照明弹、烟火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E、氧气与白磷的反应 4P + 5O2 === 2P2O5 生活应用:烟雾弹,去除灯泡中的氧气等现象: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F.氧气与氢气的反应 2H2 + O2 === 2H2O现象:发出淡蓝色的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用一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在烧杯壁出现水雾。G.铜与氧气反应 2Cu + O2 === 2CuO现象:铜丝不能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加热后,在红色的铜丝表面有黑色的固体产生。3.氧气的用途支持燃烧:液态氧作为火箭的助燃剂(助燃性),炼钢需要氧气(提高反应炉中的温度),氧炔焰用来气焊与气割供给呼吸:潜水员和太空飞行员携带的氧气罐4.氧气的制法(1)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a.具体过程b.原理: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氧气的沸点高于氮气的沸点c.注意:该过程是物理变化(2)实验室制法A.高锰酸钾制取氧气2KMnO4 K2MnO4 + MnO2 + O2↑注意事项: a). 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堵塞导管 b). 实验结束后,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B.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2H2O2 2H2O + O2↑MnO2为催化剂:一变(改变反应速率),两不变(本身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C.总结:若固体(或固体+固体)加热生成气体,选用高锰酸钾制氧气装置;若固体+液体常温下制取气体,选用双氧水制取氧气装置。三、二氧化碳1.二氧化碳的性质(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A.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气体。加压降温的条件下,可变成液态CO2,甚至固态CO2(干冰)。B.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C.能溶于水(通常情况下,1体积的水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因为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CO2量有限,所以也能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A.二氧化碳不能提供呼吸,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因此在进入地窖或久置不用的防空洞之前,需要做灯火实验实验:阶梯蜡烛熄灭实验现象:当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倾倒于烧杯中时,其中的蜡烛由下而上逐渐熄灭。原因:a. 二氧化碳气体既不能燃烧又不能支持燃烧b.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B.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CO2 + H2O == H2CO3实验: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紫色变成红色,加热该液体后,试液中出现大量气泡,石蕊试剂由红色重新变成紫色。原因: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生成了一种酸性物质,而该酸性物质不稳定,受热容易分解。判断: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剂变红(错)分析: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了碳酸,从而使紫色石蕊试剂变红,而非二氧化碳。C.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CO2 + Ca(OH)2 == CaCO3↓+ H2O (检验二氧化碳)在露置的石灰水上,一段时间后会出现一层白膜,该白膜就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的碳酸钙固体。3.二氧化碳的用途气态二氧化碳:一般用于气体肥料液态二氧化碳:作为灭火剂固态二氧化碳:即干冰,做致冷剂,冷藏食物,人工降雨,舞台制景等。4.二氧化碳的制法A.工业制法:煅烧石灰石CaCO3 CaO + CO2↑B.实验室制法: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三、水1.水的组成及性质(1)水的组成 实验:水的电解实验(霍夫曼水电解器)现象 :1.接通直流电源,两管中都出现气泡,正极和负极中气体的体积比大约为1∶22.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生成了氧气3.负极产生的气体能被点燃,产生淡蓝色火焰,用一个干冷的烧杯放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说明生成了氢气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讨论:我们在做水通电电解的实验中,会发现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小于1:2,为什么?说明:氧气的溶解性比氢气较强注意:A.纯净的水导电性很弱,做水电解实验时,一般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以增强水的导电性。而硫酸或氢氧化钠本身并没有发生化学变化。(2)水的物理性质A.在通常情况下,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B.在标准状况下,水的沸点为100℃,水的凝固点为0℃ C.能够溶解很多物质,是化学常用的溶剂D.在1大气压下,4℃时的水密度最大为1.0g/cm3,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3)水的化学性质A.通电分解:2H2O 2H2↑+ O2↑B.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生成对应的酸CO2 + H2O == H2CO3 SO2 + H2O == H2SO3C.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生成对应的碱CaO + H2O == Ca(OH)2 D.能与某些活泼金属发生反应,生成对应的碱和氢气2H2O+ 2Na == 2NaOH+ H2↑2.水的净化(1)过滤:过滤是一种从液体中分离出不溶性固体的方法。利用它可以将不溶于水的杂质与水分离。 a.具体要求:“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所倒液体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烧杯嘴紧靠玻璃棒,玻璃棒下端紧靠三层滤纸一边,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b.玻璃棒的作用:引流 c.加明矾等净水剂,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而沉降。(2)蒸发:通过溶剂挥发获得溶液溶质的方法 具体要求:蒸发过程中,玻璃棒要不断搅拌,防止局部受热而使液体溅出;等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即停止加热,继续用玻璃棒搅拌,利用余热把剩余水分蒸干蒸发结束后,应用坩埚钳将蒸发皿转移是石棉网上;(3)软化:含有较多钙、镁等离子,是硬水。不含或含有少量的钙、镁离子的水是软水 A. 实验:硬水与软水的鉴别:加入肥皂水泡沫少,垢状物多的为硬水;泡沫多,垢状物少的为软水。结论:硬水中的成分能与肥皂水发生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B. 硬水软化的方法:加热煮沸;蒸馏 (4)自来水净化 水源→沉淀→过滤→吸附→消毒→进入家庭 其中消毒为化学变化,其他步骤为物理变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