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11年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第六章 溶解现象(知识点) 溶液: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相互分散,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1、混合物状态不同: 悬浊液:存在固体小颗粒(不均一,不稳定,会形成沉淀) 乳浊液:存在液体小颗粒(不均一,不稳定,会分层)“均一”是指溶液各组成成分和性质完全相同。“稳定”是指当条件不变是,长时间放置,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也不会出现分离的现象。“颜色”不是判定溶液的标准:如溶液中含有Cu2+会显蓝色;含有Fe2+(亚铁离子)的溶液显浅绿色;含有Fe3+的溶液显黄色;含有MnO4-的溶液显紫红色。2、物质的溶解是构成物质的离子或分子分散的过程。像氯化钠NaCl、氢氧化钠NaOH等物质溶解是由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电离出的阴阳离子。NaCl = Na+ + Cl- (氯化钠溶液中存在的微粒为:Na+ 、 Cl- 、H2O )NaOH = Na+ + OH- (氢氧化钠溶液中存在的微粒为:Na+ 、 OH- 、H2O )像蔗糖的物质,它们是由分子构成的,溶于水只是其分子脱离晶体表面,分散到水中的道理。(蔗糖溶液中存在的微粒为:蔗糖分子 、水分子 ) 硝酸铵NH4NO3溶于水使溶液温度下降(吸热)3、溶解现象: 像氯化钠NaCl等物质溶于水溶液温度无明显变化 氢氧化钠NaOH、浓硫酸H2SO4、生石灰CaO遇水放热,造成溶液温度上升。4、洗洁精能使难溶于水的油以小液滴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这称为乳化现象。乳化的应用:油污清洗、洗涤剂和化妆品的配制、石油开采、污水处理、制剂合成及纺织印染。用纯碱、汽油和洗涤剂的水溶液都能除去衣物上的油污,其实它们的原理各不相同:纯碱:与油污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 汽油:将油污溶解 ;洗涤剂:和油污发生乳化作用。5、较快溶解物质的方法:⑴用玻璃棒搅拌;⑵提高溶解的水温;⑶使固体变成粉末颗粒6、物质溶于水后,溶液的凝固点下降,沸点升高。例1、冬天厨房中最易结冰的是( D ) A、 酱油 B、米酒 C、食醋 D、水 ※ 水的凝固点比溶液的高,所以最先结冰。例2、寒冬里,为什么水缸往往会冻裂,而装有腌制食品的水缸却不会冻裂?冰的密度比水小,等质量的水和冰相比,冰的体积大,所以水结冰后体积变大,把水缸撑裂;腌制食品的水形成溶液,溶液的凝固点低,所以不易结冰。例3、为什么建筑工地向水泥砂浆中掺入氯化钙可以防冻?掺入氯化钙后形成溶液,溶液的凝固点低,不易结冰,所以可以防冻。例4、沸腾的汤的温度为什么比沸腾的水温度高?汤其实是溶液,溶液的沸点比水高,所以沸腾的汤的温度比沸腾的水温度高。7、酸碱盐在水溶液中会电离出自由移动的带电离子,所以它们的水溶液能导电: NaCl = Na+ + Cl- H2SO4 = 2H+ + SO42- NaOH = Na+ + OH-(溶液中阴离子和阳离子所带电荷总数相等,所以溶液不带电) 而像蔗糖、酒精等物质是以分子形式存在的,故溶液不导电。多少种方法可以鉴别纯水和食盐水?蒸发,有固体剩余的是食盐水 ② 测导电性,能导电的是食盐水 ③测密度,密度大的是食盐水 ④ 测凝固点,凝固点低的是食盐水⑤测沸点,沸点高的是食盐水例6、湿手为什么容易触电?湿手上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m(溶液) = m(溶质) + m(溶剂); V(溶液) < V(溶质) + V(溶剂) —— 分子间有间隙;溶质可以是气体、液体,也可以是固体:溶剂一般是水。例如:盐酸中的溶质:氯化氢气体酒精溶液中的溶质:酒精(液);食盐溶液中的溶质:食盐(固)。例7、写出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名称或化学式(1)澄清石灰水:Ca(OH)2 ; (2)碘酒:I2 ; (3)医用酒精:C2H6O(4)盐酸: HCl ; (5)硫酸铜溶液:CuSO4 ;(6)硫酸溶液:H2SO4注意:若有物质在溶液中发生反应了,则原物质已消失,溶质是生成的新物质。(7)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后形成的溶液(设能充分反应):FeSO4(8)氧化钙放入水中形成的溶液:Ca(OH)210、固体物质溶解性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有关。溶质不同,溶剂不同,温度不同都会导致固体物质溶解性的不同。※ ①食盐易溶于水,难溶于油;②碳酸钠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③硝酸钾在热水中溶解的多,而在冷水中溶解的少。11、气体的溶解性还随温度、压强有关。温度越低,气体溶解越多;压强越大,溶解得越多。例8、你能解释为何打开汽水瓶,会有许多的气泡;为何烧水的过程中,会有越来越多的气泡冒出?打开汽水瓶,压强减小,气体溶解的少,所以有很多气体跑出;烧水时,温度逐渐升高,气体在水中溶解得越少,所以会有越来越多的气泡冒出。12、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加溶质蒸发溶剂降温 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加溶剂升温 不饱和溶液(1)注意:这只适合于大多数物质(普通溶液)。(2)对于石灰水而言,由于其溶解度是随温度的增大而减小故 Ca(OH) 2 : 不饱和溶液 加溶质蒸发溶剂升温 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加溶剂降温 不饱和溶液例9、将2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升温到60℃,判断溶液中的变化:(1)溶质的质量( 不变 ) (2)溶剂的质量( 不变 )(3)溶液的质量( 不变 ) (4)溶液的溶解度( 增大 )(5)溶液的饱和程度( 减小 ) (6)溶质的质量分数( 不变 )例10、将6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到20℃,判断溶液中的变化:(1)溶质的质量( 减小 ) (2)溶剂的质量( 不变 )(3)溶液的质量( 减小 ) (4)溶液的溶解度( 减小 )(5)溶液的饱和程度( 不变 ) (6)溶质的质量分数( 减小 )13、固体的溶解度S定义:注意四点(缺一不可):一定温度下 100克溶剂(通常指水)达到饱和状态 ④溶解溶质的质量单位:克。 20℃,NaCl的溶解度为36g如: 20℃,100克水中溶解36gNaCl到达饱和状态 20℃,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推算:20℃,NaCl饱和溶液中m(溶液) :m (溶质) :m (溶剂) =136 :36 :100故在饱和状态下有: ;14、固体的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列表法:(NaCl的溶解度) S(g) AT℃0℃10℃20℃30℃NaCl的S35.735.836.036.3溶解度曲线:注意坐标:温度—溶解度,平滑曲线 60 M15、溶解度曲线 大部分物质的S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KNO3 B (一般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方法得到晶体) 40 少数物质的S受温度变化不大 ,如NaCl C (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晶体)极少数物质的S是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Ca(OH) 2 0 t t1 t℃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如M点:t1℃时A的溶解度为60克。只有在同一温度下,才能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如t1℃时,S(A) > S(B) > S(C)溶解度曲线上的交叉点表示在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如t℃时A、B的溶解度都为40克。而且,在该温度时,A、B的饱和溶液中质量分数相等,都为28.6%。16、混合物分离最常用的方法:过滤和结晶 (1)过滤:用于不溶物和液体,或可溶物和不溶物的分离。 KCl NaCl (可溶性物质) 溶解、过滤、蒸发结晶、转移 MnO2 CaCO3 (不溶性物质) 溶解、过滤、洗涤、烘干、转移 (2)结晶: 用于几种可溶物的分离,但它们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同。 结晶的方法:蒸发溶剂法(蒸发结晶法):分离出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固态溶质,如NaCl冷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法):分离出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固态溶质,如KNO3故有:“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之说。例11、(1)在t2℃时,A物质的溶解度 = B物质的溶解度。(2)在t3℃时,将50g A物质溶于150g水中,得到的是不饱和溶液。(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3)要从A和B的混合物(含有少量B)中提纯A,应采取的措施是降温结晶法。17、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1)溶质的质量分数(2)溶液的配制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例13、如何配制50g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①计算:需溶质m(NaCl)= 50g×5% =2.5 g需溶剂m(H2O)= 50g - 2.5 g =47.5 g ,即体积为47.5 mL②称量(量取):用天平称取2.5g NaCl 放入烧杯中;用量筒量取47.5 mL水也倒入烧杯中。③溶解:为加速溶解,用玻璃棒搅拌,使NaCl 全部溶解。(3)溶液加水稀释:溶质质量不变。有浓盐酸溶质质量分数为37% ,密度为1.18g·cm-3,现要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 的盐酸溶液,需要该浓盐酸多少毫升?需要加水多少毫升?解:设浓盐酸的体积为 X 。m(1)×w(1) = m(2)×w(2) , 1.18g/cm3 * x×37% = 50g×5%X = 5.73 mL m (水) = 50g — 5.73 mL×1.18g/cm3 = 43.2 g因为:ρ(水) = 1 g/cm3 , 故:V (水) = 43.2 mL 答: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