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教版语文拓展模块 7 《鸿门宴》导学案及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2022学年高教版语文拓展模块 7 《鸿门宴》导学案及练习

资源简介

7《鸿门宴》导学案及练习
【一】预习目标
反复研读,简要概括作者的这篇文章回顾了怎样一段历史,刻画了一些怎样的人物形象。
【二】预习内容
1、资料链接
背景材料:
“鸿门宴”这个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06年(即陈涉起义后的第四年),地点在现在陕西省临潼市新丰镇附近的“项王营”,当时叫“鸿门”。这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民起义军胜利果实而展开的第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当时刘弱项强,在双方力量极为悬殊的情况下,刘邦冒险到项营,骗取项羽的信任,经过种种斗智斗勇的艰难曲折的斗争,终于脱险逃归营地。文章描述了刘邦从被动中争取主动,变劣势为优势,化险为夷的过程。故事情节完整,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语言精当,文字传神。
2、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迁生于龙门,年十岁诵古文,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 500字。鲁迅更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基础巩固
通假字
成五采 (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
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不敢倍德 (倍通背,背叛)
  不可不蚤来 (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不者 (不通否)
沛公不胜杯杓(杓通勺)
二、成语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名句: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三、古今异义
1、山东 古:指崤山以东地区。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非常 古:意外的变故。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河北 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4、河南 古:黄河以南地区。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5、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6、婚姻 古:儿女亲家 今: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1)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
(2)沛公左司马使人言(告诉,动词)于项羽曰:……
(3)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
(4)不可不语(告诉,动词)。
(5)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之。
(6)籍(登记,动词)吏民。
(7)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
(8)刑(施加肉刑,动词)人如恐不胜。
(9)道(取道,动词)芷阳。
2、形容词用作动词
(1)素善(友善、交好)留侯张良。
(2)秋毫不敢有所近(接触、接近)
3、使动用法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之为王,称王)
(2)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
(3)沛公旦日从(使……跟从,意即带领)百余骑来见项王。
(4)交戟之卫士欲止(使之止,制止)
(5)樊哙侧(使……斜侧着)其盾以撞
(6)拔剑撞而破之(使……破裂)
4、名词作状语
(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事之。
(2)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一样用翅膀)蔽沛公。
(3)项伯乃夜(在夜里)驰之沛公军。
(4)头发上(向上)指。
(5)道芷阳间行、 间(从小路)至军中。
(6)持剑盾步走(徒步)
五、一词多义
1.谢 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2.辞 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3.故 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因此、所以:故听之
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且 将要:若属皆且为所虏!
况且、尚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5.幸 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
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6.之 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词)
这:为之奈何?(代词)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助词)
的:今者有小人之言。(结构助词)
7.去 距离:相去四十里。
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8.于 向,对: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比:长于臣。
在:复得见将军子此。
9.因 就、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趁势、趁机: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10.为 担任,做:使子婴为相。(动词)
替,给: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介词)
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介词)
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动词)
呢:何辞为?(句末语气词)
六、句式
1、宾语前置:客何为者?(何为─ 为何)
大王来何操?(何操─ 操何)
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
今日之事何如?(何如——如何)
2、介词结构后置: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具告以事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得复见将军于此
因击沛公于坐
3、判断句: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省略句: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
毋从(省略“之”)俱死也。
奉厄酒为(省略“之”)寿。
(省略主语“沛公”)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
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置之(于)坐。
6、被动句: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
七、固定句式:
奈何:奈,动词。 何,疑问代词。译为“如何”、“怎样”。如“为之奈何?”
孰与:与……相比,谁……?表示比较。如“孰与君少长?”
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如“所以遣将守关者”
无以(无……以……)没有什么东西拿来……如“军中无以为乐”
何……为:表反问。为:用在反问句尾的语气词。如“何辞为”
【四】提出疑惑
1.课文第二段“项伯夜访”“张良献策”这两件事对故事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刘邦对项伯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这段文字是情节变化的关键。
2.“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喧宾夺主”?
提示: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瞑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彘、赐坐,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策划,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
3.鸿门宴上刘邦和项羽双方的形势关系是如何转换的?
【提示】宴前(非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两告两定。曹无伤告密是导火索;项伯夜告却是一个转折点,缓和气氛。项羽攻刘的决定是一时之气,不久“风正云散”;刘邦见项羽的决定却是深思熟虑之举,次日即成行。
宴中(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三起三落。范增“数目”“举玦”,一起;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二起;樊哙闯帐,项羽“按剑而跽”,三起。似乎一场血肉横飞的争斗不可避免。但樊哙受赐、慷慨陈词竟让项羽“不忍之心陡起,英雄相惜之念生”,刘邦的借故逃席更是将危险消弭于无形。
宴后(非正面交锋)刘主动项被动,两毁两受。借故离席毕竟是权宜之计,毁约逃席脱身回营则彻底扭转了被动局面。项羽受璧既预示了情节的彻底缓和,也更强烈地体现了项羽的悲剧性格。至于张良受托,是其“忠心之举”,范增毁玉,则为“愤怒之为”。
课内探究学案
【教学目标】
1.能记住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能说出文章的故事情节,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
3.会分析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4.分析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众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能记住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会分析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一】学习过程
(一)合作探究
1.刘邦在鸿门宴中化被动为主动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提示:刘邦能在鸿门宴中化被动为主动,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军事力量的不足,避免军事冲突。⑵凡事向谋臣讨计。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笼络人心,化敌为友。⑷善于伪装欺骗,收敛锋芒。⑸说话谨慎,言语得体。⑹内部团结,亲信得力。⑺当机立断,措施恰当——主动上门谢罪、逃宴、杀内奸。
2. 鸿门宴”情节发展有何特点?
提示:整个“鸿门宴”的情节,大体可概括为三起五落。
三起:宴会开始后,“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气氛始趋紧张,一起。项羽因为没有察觉项伯构私通敌,完全相信了项伯的劝告及刘邦的表白,“默然不应”,
而主张“急击勿失”的范增不肯罢休,离席叫项庄进来以舞剑为名,企图“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于是宴会顿时充满杀机:在读者眼前,项庄和项伯拔剑对舞,一攻一守,心照不宣,气氛更趋严峻,二起。张良如坐针毡,离宴找樊哙告急,樊哙撞倒守门卫士,闯宴怒视项羽。项羽“按剑而亟”,此时故事发展到最高潮,紧张的气氛达到极点,伴随刀光剑影而发生的血肉横飞的事件似乎已不可避免,三起。
事情出乎读者意料之外,紧张的气氛逐步缓和下来,转入“五落”。
五落:项羽对于贸然闯宴的樊哙不但不怒,反而赞樊哙为“壮士”,读者的心弦稍觉松动,一落。樊哙锋芒毕露地指斥项羽,颂扬刘邦,其调子虽然是刘邦语言的翻版,却比刘邦要尖锐得多,但“项王未有以应”,并踢“坐”。刘邦与樊哙配合之默契,使项羽更加相信刘邦无意做关中王,读者的心弦又进一步松弛,二落。但是,杀机仍未彻底消除,身处“鱼肉”地位的刘邦坐不安席,机警地托词离宴,樊哙、张良会意随出,宴廷内外一片动乱,司马迁描述得却有条不紊,使读者的视线在宴廷内外不断移动变化:廷外,“宾客”刘邦与群臣紧急策划脱身之计;廷内 “主人”项羽与左右还不知道,于是“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气氛张中有弛,三落。情节继续发展:廷外,刘邦独骑简从,抄小道脱身回营;廷内,张良献礼,项羽“受璧”,四落。此时范增的全盘计划被打乱。因此,范增受玉斗后,“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满腹怨恨地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类!”这颇有见地的预言,完全为后来事态的发展所证实,五落。“宴会”至此结束,刘、项冲突暂时转为平缓。
(二)精讲点拨(重点分析文章)
1.有人认为樊哙在席上的讲话跟刘邦一模一样,"仅是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这种说法对不对?
提示:两人讲话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辩解,强调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哙则是理直气壮责之以“义”,首先申明自己“死且不避”,继而陈述秦王“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暗中已将项羽推向了审判台。而后明确指出怀王有约在先,沛公虽然先入咸阳,却又“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言沛公“劳苦功高”,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从策略上看,二者区别也明显。刘邦之言属于“以屈求伸”,樊哙义责项羽已是“以攻为守”了。
2.请简要分析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征。
提示:项羽的性格特点是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他听到曹无伤密报与范增的劝说后,大怒,决心消灭刘邦。可是听到项伯说的“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等话后,又改变了主意,答应项伯“善遇之”。等到刘邦到鸿门,说了一番谎话后,他听了洋洋得意,不仅原谅了刘邦,请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报的来源也说了出来,以表明自己原来对刘邦并无成见。宴会上范增多次示意杀刘,他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护卫刘邦,他也熟视无睹。到了樊哙闯帐,怒目而视,将他训斥了一番,他不仅不怒,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赐彘肩,赐坐。其实樊哙的话是刘邦前边说的话的重复与补充,只是换了一个角度来说而已。而他在这些虚伪的言辞面前,却感到刘邦与樊哙的话全是对的,自己反而有内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以致刘邦脱逃,他也毫不在意了。到刘邦逃后,张良奉璧给他,他随手置于座上,没有什么反应。文章写他的细节与对话虽不多,却很能表现他的性格特点。
刘邦的性格特点是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他人关后即“籍吏民封府库”“遣将守关”“欲王关中”。而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向张良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又是祝酒,又是“约为婚姻”,使项伯为他所用。到鸿门后,他抓住项羽的心理,用甜言蜜语来哄骗项羽,说自己和项羽是“戮力而攻秦”的;又说自己“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以表明自己力量不如项羽,以满足项羽“自高自大”的心理;接着又把项羽要“击破”他的事,转到“小人之言”上去。他既称臣谢罪,又把欲王关中的野心否认得千干净净,从而得到了项羽的好感,于是在危机四伏的鸿门宴上躲过杀身之祸,趁机逃脱了。
(三)写作特色
(1)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例如对樊哙的刻画,他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中军帐,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理有节的。“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以引起项羽注意;项羽赐酒,他先拜谢,然后站着喝下,随后连生彘肩也吃了;他借机讥讽项羽,却又替刘邦求赏,暗寓尊崇项王之意,很投项羽居功自傲的脾气。在极紧张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了樊哙勇猛、豪爽、粗中有细的性格。
(2)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例如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则在劣势下能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心眼很多,能随机应变。项羽任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则有奸必肃,又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这样的对比、映衬,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并揭示了刘胜、项败的必然趋势。
(3)语言精练生动,寥寥数语就能突出地刻画出人物个性。《鸿门宴》语言的最大特色,就是善于用符合人物身份的有特征的口语传达人物的神采与个性。如项羽在本文中虽只说了几句话,却可看出他的自矜功伐、寡谋轻信、委过于人的性格特点。刘邦的话,则表现出他能屈能伸、狡诈多端的性格。而范增则老谋深算,急于事功;张良则足智多谋,外柔内刚;樊哙则勇猛豪爽,粗中有细。这些人物所以性格鲜明,无不得力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描写。此外,文中有些词句,如“秋毫不敢有所近”,化成今天成语“秋毫无犯”;还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劳苦功高”等,都成为成语流传下来,为人们所常用。
【二】课后练习与提高
基础知识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戮力(lù) 樊哙(kuài) 飨士卒(xiǎng)
B.美姬(jī) 诛杀(zhù) 当项王(dāng)
C.玉玦(què) 瞋目(chēn) 要项伯(yāo)
D.彘肩(zhì) 参乘(chéng) 何辞为(wéi)
答案:A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
B.披帷西向立 披:分开,掀开
C.秋毫不敢有所近 近:接触,沾染
D.沛公则置车骑 置:放置,安置
答案:D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为击破沛公军 ②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B.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亚父受玉斗,置之地
C.①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②常以身翼蔽沛公
D.①得复见将军于此 ②因击沛公于坐
答案:D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点字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沛公欲王关中
A.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B.常以身翼蔽沛公
C.道芷阳间行
D.项伯杀人,臣活之
答案:A
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於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於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馀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於子乎?属之於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起于是欲就名 就:成就
B.将而攻齐,大破之 将:率领
C.尚魏公主,而害吴起 害:害怕
D.击秦,拔五城 拔:夺取
答案:C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而东出卫郭门 ②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
B.①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 ②遂杀其妻
C.①以明不与齐也 ②以拒秦、韩
D.①起之为人,猜忍人也 ②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
答案:C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体现吴起才能的一组是( )
①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②将而攻齐,大破之 ③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④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 ⑤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⑥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答案:B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人攻打鲁国,鲁国想让吴起做将军,吴起娶了齐国女子为妻,鲁国因此怀疑他。
B.吴起率军攻打齐国,大败齐军,但是因为吴起杀了自己的妻子来谋求将军的职位,所以鲁国国君不信任他,疏远了他。
C.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廉洁公正,能取得所有将士的信任,就任命他为河西太守,来抵御秦国和韩国。
D.司马迁肯定了吴起在军事上的才华,悲叹他在楚国执政时因苛刻少恩而丢了性命。
答案:B
9.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
译文:
⑵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
译文:
⑶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译文:
答案:⑴鲁国是个小国,却有战胜的名声,诸侯就会打鲁国的主意。⑵管理百官,使百姓亲附,使仓库充实,您和我比谁强?⑶这就是我职位在您之上的原因。
参考译文:
吴起是卫国人,喜欢用兵之术。曾经跟曾子学习,为鲁国国君做事。齐国人攻打鲁国,鲁国想让吴起做将军,吴起娶了齐国女子为妻,鲁国因此怀疑他。吴起这时想成就功名,就杀了自己的妻子,以表明自己不会帮助齐国。鲁国终于任命他为将军。吴起率军攻打齐国,大败齐军。
鲁国有人攻击吴起说:“吴起为人,猜疑残忍。他年轻的时候,家富千金,游历求官不成,败掉了家业。乡亲们嘲笑他,吴起杀了三十多个讥笑他的人,离开卫国,经东门逃出。他和母亲告别,咬着胳膊盟誓说:‘我不做卿相,就不再回卫国。’于是就拜曾子为师。不久,他母亲死了,吴起最终没有回去。曾子鄙薄他,就和他绝交了。吴起于是到了鲁国,学习兵法为鲁国国君做事。鲁君怀疑他,吴起杀了妻子,以求被任命为将军。鲁国是个小国,却有战胜的名声,诸侯就会打鲁国的主意。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般的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是舍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他。
吴起这时听说魏文侯贤明,想去跟随他。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去了五座城池。
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廉洁公正,能取得所有将士的信任,就任命他为河西太守,来抵御秦国和韩国。
吴起任河西太守,很有名气。卫国设相国,任命田文为相。吴起不高兴,对田文说:“请让我与您比比功劳,怎么样?”田文说:“可以。”吴起说:“率领三军,使士兵愿意去死战,敌国不敢打魏国的主意,您和我比谁强?”田文说:“我不如您。”吴起说:“管理百官,使百姓亲附,使仓库充实,您和我比谁强?”田文说::“我不如您。”吴起说:“镇守河西,使秦兵不敢侵扰东方,韩、赵归附,您和我比谁强?”田文说:“我不如您。”吴起说:“这三方面,您都在我之下,而职位反而在我之上,为什么?”田文说:“国君年幼,国家不安定,大臣不顺服,百姓尚未信任,当此之时,是把国政交给您呢,还是交给我呢?”吴起沉默了很久,说:“应该交给您。”田文说:“这就是我职位在您之上的原因。”吴起这才知道自己不如田文。
田文死后,公叔任国相,娶了魏国公主,忌恨吴起。吴起害怕受惩处,只好离开魏国到楚国去。
楚悼王一向听说吴起贤能,吴起一到楚国就让他做相国。吴起申明法令,裁撤不必要的官吏,废除对疏远王族的供养,把节省下来的经费用于养兵。因此楚国的贵族都想加害吴起。等到楚悼王死后,宗室大臣作乱,攻击吴起,吴起跑过去伏在悼王的尸体上。攻击吴起的那些人在射吴起时,也射中悼王的尸体。悼王下葬后,太子即位,命令令尹把射吴起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因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人有七十多家。
太史公说:世俗所称道的兵法,都要讲到《孙子》十三篇和吴起的《兵法》,这两部书世上多有流传,所以不加论述,只论述其生平行事的所作所为。吴起在楚国执政时,因苛刻少恩而丢了性命。可悲啊!
PAG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