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4张PPT)第5课 析:唐朝:开放的时代——中外交往《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学习目标关键问题1. 以遣唐使、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交往、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培育史料实证素养。2. 通过解读史料,思考并认识外交的开放与唐朝国力强盛之间的关系,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3. 学习鉴真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矢志不渝而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中华文化的毅力;学习玄奘西行和译经追求真知的精神;感受开放交流、兼容并包吸收外来文化对于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培育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素养。◇如何理解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区域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意义。来时路:一条中华文化的和乐之路材料二: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弘法大师行状绘词》1.探究:遣唐使为何历经千辛万苦来唐朝?归纳遣唐使来华的特点。2.故事分享:留学僧弘法大师、遣唐使阿倍仲麻吕的故事材料一:隋朝,日本先后4次遣使中国,称遣隋使。唐朝建立之后,日本继续沿袭遣隋使制度,总共向唐朝派出师团19次,实际上到达唐朝15次。遣唐使的官员有正使、副使、判官、录事等,其余成员有水手、工匠、留学生、留学僧等,人数为100人左右到800人不等。 ——《中国历史下册教学用书》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人员素质高次数多规模大日本平城京探究:阅读材料,归纳遣唐使将唐朝的哪些文化传回日本,给日本社会带来影响。←唐朝的开元通宝(始铸于621年)→日本的和同开珎(始铸于708年)大化改新中颁布的班田制、租庸调制系模仿唐代的均田和租庸调制度而制定的。此后,日本又模仿唐律编成《大宝律令》《养老律令》等法典,军事上仿唐代府兵制设五卫府。——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遣唐使还将中国的风俗习惯传到日本,如五月初五的“端午(阳)节”、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九月初九的“重阳节”等。 ——《中国历史》七下教材制度制度货币建筑习俗服饰文字茶道去之路:一条中华文化的传播之路探究:鉴真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被日本人民誉为“文化之父”和“律宗之祖”。用史实说明鉴真获得极高地位的理由。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影响: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去之路:一条中华文化的学习之路自主探究:1.请依据地图和已有知识,介绍玄奘西行的经历。2.你如何看待习近平主席和英国历史学家史密斯对玄奘的评价?①玄奘取经、游学、译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②《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中国唐代玄奘西行取经,历尽磨难,体现的是中国人学习域外文化的坚韧精神”。 ——习近平主席无论怎么样夸大玄奘的重要性都不为过。中世纪印度的历史漆黑一片,他是唯一的亮光。 ——英国历史学家史密斯项目 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不同点 时间目的地方式是否归国目的相同点坚持不懈,执着求真的个人姿态列表比较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异同日本天竺结伴独行否是传播中国文化求取佛经精义(学习他国文化)开元年间贞观年间都是唐朝高僧;都历经磨难;都体现了不畏艰险、矢志不渝的精神;都促进了唐朝的中外交流。合作探究: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请用史实加以论证。(利用书本、图册等资料)崔致远秋夜雨中秋风唯苦吟,世路少知音。窗外三更雨,灯前万里心。唐朝新罗使节、留学生、商人等政治制度、科技成就(医学、天文、历算等)物产、音乐等探究:用图示来描述唐与新罗的交往。“十年不第进士,则勿谓吾儿,吾不谓有儿,往矣勤哉,无惰乃力。”在隋唐时代,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被,同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对照的是那样的鲜明……中国呈现了繁荣、幸福和文艺活跃的景象远在任何同时代国家的前头。”——赫.乔.韦尔斯探究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繁盛的原因?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大国风范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材料二:玄奘的西行之路,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都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对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史实: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朝比较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供了机会。——史实:开放的社会风气唐朝对外交通发达,给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史实:陆上及海上丝绸之路探究2:唐朝的对外交往反映了怎样的时代风貌?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小结:核心内容思维导图国力强盛,经济文化领先世界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对外交通发达……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繁盛原因表现唐与新罗、大食、东罗马……繁荣开放开放包容兼收并蓄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大唐文化。玄奘:西行天竺,学习佛法;《大唐西域记》。课堂巩固2.唐开成三年(838年),日本僧人圆仁来到今南通如东的国清寺。此后他走遍半个中国,研学佛法,受到朝廷及地方州县的热情接待。这说明了唐朝( )A.重视中外文化交流 B.中外贸易往来频繁C.实行开明民族政策 D.社会生活丰富多彩3.某班在开展主题为“唐代的中外交往”的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四组资料,其中与主题不符的是( )A.文成公主入藏 B.鉴真东渡C.玄奘西行 D.日本派遣唐使来华1.“在这个7世纪中我们看到了罗马诸皇帝的兴衰始末……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究的”。韦尔斯《世界史纲》中的“中国人”是指当时的( )A.秦朝人 B.汉朝人 C.西晋人 D.唐朝人DAA课堂巩固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日本书纪》材料二:“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郭沫若材料三:“四大皆空修道义,六根清静解禅缘。万里崎岖不辞苦,求取真经为人间。”(1)根据材料一说说当时日本派哪些人到中国来学习,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说的是谁?他的主要事迹是什么?(3)材料三和唐朝的哪位历史人物有关?请说出他的主要事迹和著作。(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唐朝具有一种怎样的时代特征?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大唐文化。玄奘;西行天竺,学习佛法;《大唐西域记》。繁荣与开放1.在课本圈划出本课学习重点。2.在笔记本上绘制完成本课的知识结构思维图。3.完成作业本本课练习。4.预习下一课《评:隋唐历史人物》。课后作业《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时)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课 析:唐朝:开放的时代——中外交往【学习目标】1.以遣唐使、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交往、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培育史料实证素养。2.通过解读史料,思考并认识外交的开放与唐朝国力强盛之间的关系,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3.学习鉴真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矢志不渝而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中华文化的毅力;学习玄奘西行和译经追求真知的精神;感受开放交流、兼容并包吸收外来文化对于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培育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素养。【关键问题】◇如何理解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区域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意义。【核心素养】本课着重落实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学习过程】导入:播放视频《究竟哪些外国人来了唐长安?》设问:视频反映了唐朝的什么现象?(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再次感受盛唐气象,作为大唐的都城,长安是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万国宾客纷纷走来,又有无数的唐人走向世界,他们因何而来?又因何而去,这一路上发生了什么?由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导入新课)环节一:坚持不懈,执着求真的个人姿态来时路:一条中华文化的和乐之路(1)出示图文资料,并设问:(设计意图:通过图文资料的解读,使学生明确遣隋使、遣唐使历经千辛万苦也要来中国学习,背后所反映的是隋唐的繁荣与开放,强化对单元主题的认识。故事分享中了解重要历史人物对历史进程的作用,培育唯物史观。)(2)出示图文资料,探究:归纳遣唐使将唐朝的哪些文化传回日本,给日本社会带来影响。(设计意图: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让学生较为直观地理解唐朝对日本的影响,同时通过追问让学生思考遣唐使的影响还体现在把大唐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由此感受到文明交流使双向的,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二)去之路:一条中华文化的传播之路播放视频,探究:鉴真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被日本人民誉为“文化之父”和“律宗之祖”。用史实说明鉴真获得极高地位的理由。(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感受、学习鉴真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矢志不渝而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中华文化的毅力,用史实论证鉴真为传播中国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的突出贡献。培育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素养。)(三)去之路:一条中华文化的学习之路出示图文资料,并设问:(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走进真实历史进程中的人物,了解西行路上玄奘遭遇的苦难,体会他内心的孤独与徘徊,执着与坚持。学习玄奘西行和译经追求真知的精神。同时理解他对中印文化交流的突出贡献。列表比较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异同。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环节二: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大国风范(一)出示地图,合作探究: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请用史实加以论证。(利用书本、图册等资料)在学生论证的基础上着重解读唐朝与新罗的交往。(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用史实来论证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繁盛,再次宏观感受隋唐的繁荣与开放。培育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二)出示图文资料,探究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繁盛的原因?探究2:唐朝的对外交往反映了怎样的时代风貌?(设计意图:通过图文资料的解读,理解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繁盛的原因,理解唐朝因繁荣而开放,因开放而繁荣,回扣本单元主题: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培育辩证思维。)环节三:交流互鉴、共同发展的多彩文明以史为鉴,寄语未来: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对今天文明的发展有何启示?(设计意图:通过寄语未来,让学生回顾本课,看到日本、新罗等国学者的来华学习之路,也有玄奘鉴真的求学传播之路。他们所留下的印记正是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繁盛的景象,正是一代代文化使者,秉承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使他们脚下的文化交流之路,走向了中华民族的大国之路,更走向了世界文明的共同发展之路。)播放视频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主题音乐短片:《声声慢·致文明》(设计意图:通过这个视频,欣赏多彩的世界文明,体会文明的交流互鉴、共同发展。最后用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结束本课,情感提升。培育家国情怀。)【课堂板书】(设计意图: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整理本课的核心知识,让知识结构化,真正内化于心。)【课堂评价】1.“在这个7世纪中我们看到了罗马诸皇帝的兴衰始末……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究的”。韦尔斯《世界史纲》中的“中国人”是指当时的( )A.秦朝人 B.汉朝人 C.西晋人 D.唐朝人2.唐开成三年(838年),日本僧人圆仁来到今南通如东的国清寺。此后他走遍半个中国,研学佛法,受到朝廷及地方州县的热情接待。这说明了唐朝( )A.重视中外文化交流 B.中外贸易往来频繁C.实行开明民族政策 D.社会生活丰富多彩3.某班在开展主题为“唐代的中外交往”的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四组资料,其中与主题不符的是( )A.文成公主入藏 B.鉴真东渡C.玄奘西行 D.日本派遣唐使来华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日本书纪》材料二:“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郭沫若材料三:“四大皆空修道义,六根清静解禅缘。万里崎岖不辞苦,求取真经为人间。”(1)根据材料一说说当时日本派哪些人到中国来学习,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说的是谁?他的主要事迹是什么?(3)材料三和唐朝的哪位历史人物有关?请说出他的主要事迹和著作。(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唐朝具有一种怎样的时代特征?【参考答案】1.D 2.A 3.A4. (1)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2)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大唐文化。(3)玄奘;西行天竺,学习佛法;《大唐西域记》。(4)繁荣与开放【课后作业】1.在课本圈划出本课学习重点。2.在笔记本上绘制完成本课的知识结构思维图。3.完成作业本本课练习。4.预习下一课《评:隋唐历史人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5 析:唐朝:开放的时代——中外交往.ppt 1-5析:唐朝:开放的时代——中外交往.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