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7张PPT)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备课无忧视频导入: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导入新课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板书课题学习目标课标要求通过清朝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1.了解清朝前期农业的恢复和发展的基本史实;2.掌握清朝前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情况;3.知道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及带来的问题。【自学识记】结合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基本史实。自主学习前门街市图自主学习12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人地产生矛盾)晚霞般的灿烂背后的隐忧目标导航材料一:江南地方,据洪承畴报:“明季赋税繁重,官兵坑害,百姓极为困苦……伤残最苦之州县,人民逃亡,田地荒芜”。材料二:“清角徐颖人迹断,哀笳彻底鬼磷吹。”——邱象随《过新城东平侯旧府》01(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思考:阅读教材p96页及下列三则材料,归纳清朝前期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背景。原因之一: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新课讲解目标导学一、晚霞般的灿烂1.清朝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背景:《雍正耕织图》是雍正登基以前以康熙年间刻版印制的《耕织图》为蓝本,由清宫廷画师精心绘制而成,共有图46幅,其中耕图织图各23幅,每幅画上都有雍正的亲笔题诗,并盖有“雍亲王宝”和“破尘居士”两方印章。画册用笔精到、设色典雅,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描绘了劳动者辛勤耕作的场景。材料三:原因之二: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材料研读耕地面积增加1)年代 耕地面积(顷)1661年(顺治十八年) 5493576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60784301724年(雍正二年) 68379141776年(乾隆三十一年) 74144952)重视兴修水利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组织人力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2.清朝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表现:清朝耕织图清朝治水图清朝开荒执照体现清前期统治者为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阅读教材,继续分析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表现在哪?材料研读3)粮食产量提高,高产作物推广4)经济作物物种种植面积扩大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经济作物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清朝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表现:“湖广熟,天下足”(湖南湖北)材料研读烟草茶叶药材早熟稻材料实证甘薯马铃薯玉米花生向日葵推广的高产农作物视频:清朝的农业阅读材料,小组合作探究,归纳概括农业发展的原因。材料一 清军入关后,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为了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驻藏大臣和伊犁将等设军;平定了噶尔丹和大、小和卓叛乱。材料二 清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材料三 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明代引入中之国后,到了清代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材料四 清代的经济在明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材料五 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新的作物品种的引进和农业、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前代的基础。人民的辛勤劳动。材料研读3.清朝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原因: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带来了怎样的作用呢?①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②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4.清朝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影响:(3)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合作探究清朝以前,江南盛产稻米,养鱼业已经很发达,被誉为鱼米之乡,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清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普遍推广玉米、甘薯等作物的种植,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高。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了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致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相关史实由“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透露出什么信息?清朝前期工商业的发展阅读教材,结合中国历史地图册,找出清朝前期手工业和商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主要分布在沿海和沿江地区图说历史视频:手工业的发展(1)传统手工业的发展:(2)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清代制瓷图思考.结合课文P97内容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朝的前期手工业发展的主要表现。1.手工业发展清朝前期丝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当时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早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合作探究看图学史清代粉彩瓷器是中国清代汉族传统彩瓷品种之一,康熙时,粉彩瓷器技术已问世,雍正时期,粉彩瓷器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看图学史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材料研读a、同学们,请阅读《清代纺织图》,谁能说出上述图中纺织生产的流程?雇佣关系b.这种手工生产和一般的家庭手工生产有何不同?c.大家知道这些劳动者和经营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吗?d.清朝前期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那么,当时最有名的手工工场有多大规模?规模更大,分工更细。雇佣关系!!!五六百张织机材料研读规模大、分工合作、雇佣关系,是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的体现。说明: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在经济上的体现。e.手工工场的特点:2、商业的发展A.条件(1)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的流通。(2)陆路和水运发达。“舟楫塞港,街道肩摩”“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思考2.“舟楫塞港,街道肩摩”、“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分别形容的是哪些地方?“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江苏吴江县的盛泽镇——湖北的汉口镇——江苏的苏州材料研读播放视频:清·徐扬《盛世滋生图》(《姑苏繁华图》)局部思考.对比P44--45宋代商业、P69明代商业、P98-99清代商业的内容,你能得出什么结论?B.商业的发展的表现1.清朝形成了商业网(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全国性市场);2.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比如:3.大城市的数量增加了;清朝的大城市有: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4.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比如:晋商、徽商盛泽镇、汉口镇晋商,俗称“山西帮”,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晋商以山西富有的盐、铁、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进行长途贩运,设号销售,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蒙、俄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范围。晋商真正崛起于明代,至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已发展到鼎盛。相关史实视频:晋商【乔家大院】是清代赫赫有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院,原名“在中堂”,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共有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具有很高的建筑美学和居住民俗研究价值,故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相关史实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徽帮”,他们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徽商贾而好儒,富甲一方。贸易路线:东进苏杭无锡常,抢滩芜湖商道,掌控长淮水运口,南达湘、蜀、云、贵、川,往来京、晋、冀、鲁、豫间,远涉西北、东三省。最后,西进赣、湘,沿东南达闽、粤两省,直至扬帆入海与日本进行贸易。清朝时期的徽商达到鼎盛时期,“无徽不成商”开始叫遍天下。相关史实徽商代表胡雪岩胡雪岩:著名的徽商,早年在各省设立银号20多处,并经营中药、丝茶生意,操纵江南商业,资产最高达2000万两以上。后又入朝为官,所以历史上称“红顶商人”。人物扫描视频:徽商农业发展手工业兴盛商业繁荣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时间:地点:部门:表现:明中后期苏州、松江等地纺织业“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为什么清朝没有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为什么清朝没有大量引进农作物的新品种?为什么清朝没有大规模的造船业中心?阶段小结首先是逐步发展的弹性封建土地所有制,是阻碍明清社会的主要绊脚石;第二是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新产生的锁国政策,阻滞了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和新阶级力量的顺利产生和成长。主要表现广州十三行是经清政府特许设 立的对外贸易组织。他们垄断对外 贸易,又受清政府委托行使一定的 外交权。这种公行,带有官商的性 质,是一种封建性的对外贸易的垄 断机构。 传统观念; 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对内对外的消极自卫。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视频:康乾盛世人口大幅增长,人地矛盾突出。电视剧《闯关东》和《走西口》再现了当年人们背井离乡、历经磨难的移民生活。那么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02人口的增长(人地产生的矛盾)目标导学二、背后的隐忧新课讲解视频:人口的增长拓展延伸材料一:下图是清朝前期人口增长情况示意图人口 单位:万人(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五十年(1711年)雍正十二年(1734年)乾隆六十年(1795年)425398451094229690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口增长的原因。清朝前期100多年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社会相对安定;高产作物的推广,粮食产量增加,为人口增长奠定物质基础。材料研读材料二: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积简表时间 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统计数顺治十八年(1661年) 6.88亩康熙六十年(1721年) 8.26亩雍正十二年(1734年) 8.13亩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2.51亩材料研读依据材料三,说明黄河流域出现的突出的社会现象。依据材料一、二简要分析其原因。从上述材料中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中,你能得到出什么认识?材料三: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边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现象:人们盲目开垦沿河与沿湖的土地,水流域面积不断缩小;破坏生态平衡,导致水灾越来越严重。(意思相近即可)原因:人口增长过快,耕地减少,人地矛盾突出;社会压力大,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材料研读认识: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言之有理即可)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拓展延伸LOGO人口增多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拓展延伸影响人口的增长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和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积极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消极积极消极合作探究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促进促进促进人口增长破坏自然结合教材,讨论清代人口增长的原因及影响。阶段小结农业生产的发展统治者调整政策手工业的发展社会问题人口的问题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居世界首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商业的发展板书设计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1.(2021年南京中考真题)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尤其是在丝织棉纺织行业中达到的水平,领先于工业革命前夕的欧洲。”这一现象可能出现在A.三国时期 B.隋唐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明清时期D课堂检测2.(2021年福建中考真题) 下表所示纳税田亩数的变化反映了当时A.精耕细作的推广 B.手工业技术提高C.农业经济的发展 D.水利工程的兴修C3.(2021年浙江嘉兴中考真题)某校史学社的同学参与了市博物馆货币展的布置。下图所示货币按其发行的先后序呈现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①③②④ D.③②④①B课堂检测4.(2021年广东中考真题)18世纪20年代,法国人皮埃尔对中国靠什么供养如此之多的人口感到好奇,结果发现诀窍在于给耕地合理施肥,翻耕土地到一定深度,在适当季节播种,将谷物与其他作物间作。在他看来,“诀窍”是A.政治开明社会安定 B.中国农业精耕细作C.政府大力扶持农业 D.中国人民勤劳勇敢B5.李时珍于明万历六年写成《本草纲目》,其中有“玉蜀黍(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乾隆二十三年的记载有“玉蜀黍,俗名玉米……此种近时楚中遍艺之”。玉米种植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南北方气候差异 B.人口增长的需求C.殖民活动的推动 D.经济结构的变动B课堂检测6.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19 清代农业.mp4 2-19 清代手工业.mp4 【动历史】徽商如何走上江南的历史舞台?.mp4 【动历史】晋商是怎么崛起,又是怎么没落的?.mp4 名画带您去旅行之苏州徐扬的《姑苏繁华图》.mp4 教学视频:康乾盛世.mp4 清朝人口增长的原因.mp4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境导入.mp4.mp4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精品课件与视频).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