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物质构成的奥秘(二)微粒构成物质 认识化学元素一、课标要求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能画出一些常见原子或离子的结构示意图。3.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4.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5.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6.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7.能用“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点,说明简单的化学问题。二、思维导图三、基础知识回顾(一)构成物质的微粒1.分子(1)概念:保持物质①________的一种粒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2)基本性质:a.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b.分子总是在不断地②________,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c.分子之间有③________。d.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不同。(3)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详见“实验突破”栏目)。2.原子(1)概念: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2)组成:a.原子核:④________(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b.⑤________(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分层排布)核电荷数=⑥________=核外电子数(3)原子结构示意图(以氧原子为例)【小贴士】①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②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4)相对原子质量a.概念:以一种碳原子(C12)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把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值,叫做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b.表达式:c.单位: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常省略不写。d.近似计算:相对原子质量(数值)≈质子数+中子数。3.离子(1)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2)表示: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用数字和“+”号或数字和“-”号标明离子所带电荷,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离子带一个单位电荷时,1省略不写。(3)种类:⑦________:带正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如H+、Na+、NH4+。⑧________:带负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如Cl-、OH-、SO42-。4.离子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小贴士】原子和离子的区别与联系:原子:质子数=电子数(不带电);阳离子:质子数>电子数(带正电);阴离子:质子数<电子数(带负电)。(二)元素1.概念: ________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2.含量:地壳中(由高到低):氧、硅、铝、铁;人体中(由高到低):氧、碳、氢、氮。3.分类(1)金属元素:“钅”字旁(汞除外),最外层电子数一般 ________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2)非金属元素(包括稀有气体元素):“石”“氵”“气”字旁,最外层电子数一般 ________4(H、He、B除外),易得电子;稀有气体相对稳定。4.元素符号(1)书写: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其字母要大写,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 ________,第二个字母要 ________,如Na、Cu。(2)意义a:宏观表示一种元素:如Fe表示 ________。表示由 ________构成的物质,如Fe表示 ________。b:微观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如Fe表示 ________。表示一种原子;如Fe表示 ________。5.元素周期表(1)原子序数:按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横行(周期):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七个周期。(3)纵行(族):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共有18个纵行16个族,其中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4)每一格的信息(以硫元素为例):(5)规律:a.横行(周期)规律:自左向右,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依次递增,周期数=电子层数。b.纵行(族)规律:纵行自上而下,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四、典型例题例1 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分子、原子、离子都是在不断运动的粒子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一种粒子C.分子、原子、离子都是不显电性的粒子D.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解析 分子、原子、离子都是不断运动的粒子,A正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一种粒子,B正确;分子、原子是显中性的粒子,离子带正电或负电,C错误;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和离子,D正确。答案 C例2 如图是两种粒子结构示意图,从图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A.①和②的核外电子层数不同B.②易得到6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C.②表示原子D.①表示阴离子解析 由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①和②的弧线层数不同即核外电子层数不同,A正确;②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小于4,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B错误;在②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表示原子,C正确;在①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阴离子,D正确。答案 B例3 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A.中子数不同 B.质子数不同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D.核外电子数不同解析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答案 B跟踪练习 1.下列有关元素、原子、分子和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B.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C.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D.微粒得到或失去电子变成离子2.我国“高分5号”卫星天线是由鈦镍形状记忆合金制成的。右图为镍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关于该原子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它的核电荷数为28B.它有4个电子层C.它的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D.它易失电子3.考古学家通过测定碳14的含量等方法将人类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历史推前至距今212万年。碳14原子的核电荷数为6,相对原子质量为14,则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A.6 B.8 C.14 D.204.已知某氧原子的实际质量为mg,其相对原子质量为16。有一种铕(Eu)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52,铕(Eu)原子的质量为( )A. B. C. D.5.碳12是指含6个中子的碳原子。下列对氧16和氧18两种氧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质子数相同 B.质量相同 C.电子数不相同 D.16和18表示原子个数五、实验突破实验 分子运动现象1.实验过程装置图2.实验现象及分析(1)过程Ⅱ中,A烧杯溶液①________,说明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2)过程Ⅲ中,A烧杯溶液②________,说明浓氨水具有③________,氨气分子运动到A烧杯中溶于水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④________。3.实验结论:⑤________。4. 装置创新从节约药品和保护环境两方面进行改进:六、化学与生活征服原子——揭开原子的神秘面纱伟大的科学家费曼说:“假如只允许把人类的科学史压缩成一句话,它就会是——一切东西都是由原子构成”。人类在探索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历史长河中,充满了智慧。(1)1803年,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Dalton J)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道尔顿原子论”:一切物质都由原子构成,原子很小、呈圆球状、不可再分……但由于受当时实验条件限制,道尔顿无法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有些物质也是由分子构成,原子的基本工作形式是分子。1897年,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___________,进一步发展了原子.分子论。汤姆森主要是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 _________中的观点。1911年,声瑟福又通过实验,推测原子是由_________构成,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现代原子结构理论。(2)道尔顿的原子论,不是事实的归纳,而是思维的产物,体现了直觉和想象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在科学研究中,像汤姆森和卢瑟福这样,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的过程叫做____。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 _________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七、关键能力提升考点1 微粒的性质考法解读 微粒的性质通常是中考的必考点,常在选择题中考查,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间有间隔、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等。例1 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对学习化学十分重要。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品红在水中扩散——分子在不断运动B.水蒸发由液态变成气态——水分子发生改变C.NO与NO2化学性质不同——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D.10 mL H2O与10 mL C2H5OH混合后体积小于20 mL——分子间有间隔解析 品红在水中扩散,是因为品红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着的,运动到水分子中间去了,A正确;水蒸发由液态变成气态,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B错误;NO与NO2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C正确;10 mL H2O与10 mL C2H5OH混合后体积小于20 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D正确。答案 B方法总结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同时要注意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种类不变,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一定发生改变。考点2 原子的构成考法解读 主要考查原子的构成及各部分的带电情况。但要记住不是所有原子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例2 原子的构成示意图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是实心球体B.质子、中子、电子均匀分布在原子中C.质子与电子质量相等D.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解析 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原子不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A错误;质子、中子、电子不是均匀分布在原子中,B错误;质子与电子质量不相等,C错误;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D正确。答案 D方法总结 根据原子的结构进行分析解答,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的,且质量很小,可忽略不计。考点3 元素周期表考法解读 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一直是中考每年的必考考点。试题往往结合一种或多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考查:①元素符号的书写、元素种类(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判断)和元素名称;②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以及四者之间的关系;③相对原子质量等。题型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例3 2019年是门捷列夫发表元素周期表150周年。为纪念门捷列夫,将在1955年发现的一种新元素命名为“钔”,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有关信息如图所示,有关钔的说法错误的是( )A.属于金属元素B.元素符号是MdC.原子序数是101D.相对原子质量是258 g解析 钔元素是金属元素,A正确;钔元素的元素符号是Md,B正确;钔原子的原子序数是101,C正确;钔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58,单位不是g,D错误。答案 D方法总结 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格能提供如下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在数值上与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等;右上角的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专项练习 1.压缩气体可使气体液化,气体液化后( )A.分子的质量变大 B.分子的体积变小C.分子的数目减少 D.分子的间隙变小2.如图为小明制作的原子模型,外圈上小球为电子,内圈为原子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模型表示一种碳原子B.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4C.该原子的原子核占的体积较大D.该原子核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3.如图是某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x=34B.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C.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D.该元素原子易得电子形成阴离子4.据中国探月工程官方微博消息,玉兔二号月球车已于2019年4月28日13时45分自主唤醒,继续实施巡视科学探测仼务,为开发利用月球氦资源提供了可能。根据如图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氦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B.氦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03C.氦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D.氦是一种金属元素参考答案三、基础知识回顾①化学性质 ②运动 ③间隔 ④质子 ⑤核外电子 ⑥核内质子数 ⑦阳离子 ⑧阴离子 ⑨每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⑩两个镁离子 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小于 大于或等于 大写 小写 铁元素 原子 铁这种物质 一个铁原子 铁原子四、典型例题跟踪练习 1.A 2.C 3.A 4.A 5.A五、实验突破①不变色 ②变红 ③挥发性 ④变红 ⑤分子在不断运动六、化学与生活(l)电子 原子不可再分 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2)推理 模型七、关键能力提升专项练习 1.D 2.D 3.C 4.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