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讲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讲义

资源简介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讲义
【知识梳理】
太平天国运动
1.天国兴衰
(1)准备:洪秀全提出了“拜上帝”的主张。他的同乡冯云山号召民众加入拜上帝会。
(2)兴起:1851年,洪秀全、杨秀清等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3)发展: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都于此。
(4)鼎盛:定都后,太平军北伐、西征,军事上达到鼎盛。
(5)衰落: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内讧,太平天国在政治、军事上开始衰落。
(6)防御:洪仁干、陈玉成、李秀成进入最高领导层,太平军先后取得浦口、三河大捷,但在安庆战役中败于曾国藩统率的湘军。
(7)失败:1864年,在湘军、淮军和外国人带领的洋枪队进攻下,太平军节节败退,天京等地被攻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2.文件纲领
(1)前期——《天朝田亩制度》
①主张:“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②意义: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2)后期——《资政新篇》: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
(3)结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两个文件都未能实施。
3.历史影响: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典型例题】
1.1853年,清廷下令江浙漕粮一律走海运送往天津,漕粮海运由此成为常态。造成这一转变的直接原因是(  )
A.闭关锁国政策破产 B.轮船招商局组建
C.不平等条约的影响 D.国内局势的影响
2.据樗园退叟所撰《盾鼻随闻录》记载,太平军在1853年,曾有妇女“每人只生一子”的规定。这是我国最早的“计划生育”记载。这一举措旨在( )
A.缓和人地紧张的矛盾 B.优化人口素质与结构
C.应对战事频繁的环境 D.满足发展经济的需要
【知识梳理】
洋务运动
1.背景:两次鸦片战争使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利炮。
2.目的:挽救国家的颓势。推行了一系列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新政。
3.代表人物: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
4.主张:“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5.主要活动
(1)“求强”旗号下,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官办),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
(2)“求富”旗号下,创办近代民用企业(官督商办),如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等。
(3)创办学校和新式海军:创办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建成了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
6.评价: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但未能达到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的目的。
【典型例题】
3.湘军攻下安庆后,曾国藩立即下令在当地修葺书院,“每月按期课试,校阅文艺,其优等者捐廉以奖之”,“皖中士人莫不感奋”。曾国藩此举旨在( )
A.延续科举取士制度 B.传承儒家优秀文化
C.践行中体西用理念 D.争取传统士绅支持
4.针对反对者“电线杆有碍风水”的观点,在讨论接线入京师问题时,李鸿章指出,“遍立电杆,既易损伤,且骇观听”,主张“改设地线”。李鸿章建议铺设地线,可推断( )
A.开展洋务的阻力较大 B.“中体西用”有其局限性
C.洋务派科学意识较强 D.民用工业引进西方技术
5.晚清大臣曾国藩在一封奏折里说,许多洋务官员一味模仿西洋“制器之术”,其实不得要领。“制器”之术的关键在于以数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所有制器的奥秘都可以用公式和图纸来研究。如果一味模仿,而不知“制器”的“所以然”,是徒费心力。当下要务,是创办翻译学校,翻译西洋自然科学书籍。据此可知,曾国藩( )
A.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洋务观念 B.对欧美科技发展新趋势有所了解
C.对西方的学习超越“器物”层面 D.提倡对传统教育进行近代化改造
6.福州船政学堂,初称“求是堂艺局”,其办学章程中写道:“夫习造轮船,非为造轮船也,欲尽其制造驾驶之术耳;非徒求一二人能制造驾驶也,欲广其传使中国才艺日进,制造、驾驶展转授受,传习无穷耳”。由此可见,福州船政学堂( )
A.主要的教育内容是“夷之长技” B.形成了完整的近代军事教育体系
C.培养了大批优秀造船和驾驶人才 D.具有培养近代化人才的明确目标
【知识梳理】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1.边疆危机
1864年 英国支持的浩罕国军事首领阿古柏入侵新疆
1864年 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
1875年 左宗棠发兵新疆平乱
1878年 收复新疆南北两路
1884年 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使西北边疆渡过危机
2.中法战争
背景 1883年,法国控制越南,把侵略矛头对准中国
过程 1883年年底爆发,1884年8月,法军偷袭马尾军港,1885年3月,清军在冯子材的率领下取得镇南关大捷,法军败退,中法停战
结果 1885年6月,中法签订《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
3.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①日本对中国台湾及藩属国朝鲜、琉球等觊觎已久。
②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镇压农民起义。
③日本趁机出兵朝鲜。
(2)过程
①1894年8月,日本在牙山口外丰岛偷袭清朝运兵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②1894年9月,清军在平壤大败。
③1894年9月,清军在黄海海战中重创日本舰队。
④1895年2月,日军在山东半岛登陆,摧毁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覆灭。
(3)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①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款2亿两白银。
③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4)影响: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5)台湾人民抗日斗争:1895年5至10月,台湾义勇军与以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起,展开了反抗日军占领的武装斗争,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坚强意志。
4.瓜分中国的狂潮
(1)拉开序幕——“三国干涉还辽”。
《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索取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2)主要方式
①划分势力范围,强租租借地。俄国租旅大,英国租威海卫,德国租胶州湾,英国租九龙,法国租广州湾。
②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典型例题】
7.19世纪60年代以后,以蒙古、新疆、西藏为屏藩保障腹地安全和以琉球、越南等藩属国为“藩篱”屏卫中国的传统疆土观念逐渐向“海防”与“塞防”并重的治疆理念转变,清政府先后于1884年在新疆建省、1885年在台湾建省。这表明( )
A.清朝的边疆危机得以消除 B.新疆和台湾正式属于中国领土
C.晚清国防逐渐向近代转型 D.中国传统的宗藩关系完全解体
8.《申报》曾发表时评指出:“驻扎日本之法德俄三国公使行文日廷,不准中国土地让与日本。中国若依此拒绝割地,中日必将重新开战。面对中日再动干戈,三国公使既有此论,未必肯袖手旁观”。上述材料反映出甲午战后( )
A.法德俄与中国结盟 B.清政府对列强本质认识模糊
C.俄德法日相互勾结 D.帝国主义实行门户开放政策
9.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中国的战败暴露了满清王朝的腐化与无能,也招来了列强争相在华割占土地。……他们修建铁路,设立工厂,开办银行,并设立各种各样的剥削机构。”“中国的战败”产生的影响是(  )
A.开放沙市、重庆、上海为商埠 B.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C.禁止中国人成立反帝组织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知识梳理】
瓜分中国狂潮
1.拉开序幕——“三国干涉还辽”。
《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索取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2)主要方式
①划分势力范围,强租租借地。俄国租旅大,英国租威海卫,德国租胶州湾,英国租九龙,法国租广州湾。
②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典型例题】
10.1898年5月23日,日本撤离威海卫,其后仅一天,英国就向清朝强行租借此地。下图为《伦敦新闻画报》报道此事的插图。这可以反映出( )
日本将军为大英帝国和大清帝国举杯
A.英国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B.英日争相侵占中国权益
C.列强勾结占领中国山东 D.日本放弃参与瓜分中国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5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占据了中国南方地区,阻断了纵贯南北的漕运,因而清廷不得不努力发展漕运,D项正确;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就被打破了,排除A项;轮船招商局成立于1872年,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清廷提倡海运主要是因为太平天国阻碍了漕运,而不是因为不平等条约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时间“1853年”并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实行“计划生育”不是为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而是为了提高女兵的战斗力,应对战事频繁的环境,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C项正确;材料中的举措是为了应对战事频繁的环境,不是为了缓和人地矛盾、优化人口素质与结构以及满足发展经济的需要,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湘军攻下安庆后,曾国藩立即下令在当地修葺书院”“皖中士人莫不感奋”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中,湘军攻克安庆,战胜太平天国军队,因此材料所述曾国藩在当地修葺书院的行为获得当地士人的认同,说明这时期曾国藩的举措主要是为了争取传统士绅的支持,以剿灭太平天国运动,D项正确;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材料内容只是体现了曾国藩在攻克安庆后每月进行考试,对文艺优等的人进行奖励,无法得出曾国藩是为延续科举制度,也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A项;曾国藩在材料所述举措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传承儒家的文化,但这只是客观上产生的影响,不是其目的,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体西用指的是中国的伦理纲常、政治体制为中心,只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中体西用的理念,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为减少设电线杆的阻力,主张改设地线,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开展洋务的阻力较大,洋务派不得不采取措施,尽量避免与顽固势力冲突,A项正确;“中体西用”是不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只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其局限性是不能使中国改变落后的面貌,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铺设地线是比较科学安全的做法,但李鸿章此举的出发点只是减少开展洋务运动的阻力,而非他本身具有科学意识,排除C项;材料并未反映洋务派从国外引入了铺设电线的技术,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曾国藩注意到掌握技术先要掌握自然科学,这是注意到了西方科技发展的新趋势,B项正确;曾国藩的观念仍然停留在学习西方科技,并未突破中体西用,也未超越“器物”层面,排除A、C两项;他提倡办翻译学校,并没有提倡把传统学堂改为近代学校,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夫习造轮船,非为造轮船也,欲尽其制造驾驶之术耳;非徒求一二人能制造驾驶也,欲广其传使中国才艺日进,制造、驾驶展转授受,传习无穷耳”可知,福州船政学堂主张学习西方的制造技术,不但要学习西方是怎么制造的,还要学习西方是如何想到要这样制造的,并让这种思维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这说明福州船政学堂具有培养近代化人才的明确目标,D项正确;材料不仅仅是要“夷之长技”,排除A项;“形成了完整的近代军事教育体系”无法从材料的,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福州船政学堂办学章程的实际效果,无法得出“培养了大批优秀造船和驾驶人才”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晚清政府不再视边疆地区为“屏藩”或“藩篱”,而是将边疆地区设省进行直接管理,与内地整齐划一,这说明了晚清政府的国家领土主权意识增强,国防逐渐向近代转型,C项正确;台湾建省后,清政府的边疆危机并未彻底消除,排除A项;新疆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归属中国,台湾在元朝正式属于中国领土,排除B项;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宣告了中国传统的宗藩关系完全解体,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驻扎日本之法德俄三国公使行文日廷,不准中国土地让与日本”“三国公使既有此论,未必肯袖手旁观”等信息可以看出,该评论认为俄德法会支持中国维护主权,说明当时清政府对列强抱有幻想,表明清政府对列强本质认识模糊,B项正确;法德俄是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是与中国结盟,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俄德法三国与日本的勾结,排除C项;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1899年提出的,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D
解析:根据“招来了列强争相在华割占土地。……他们修建铁路,设立工厂”联系所学可知,“中国的战败”指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战后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D项正确;《南京条约》开放上海为商埠,排除A项;《辛丑条约》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以及禁止中国人成立反帝组织,排除BC项。故选D项。
10.答案:B
解析:日本撤离威海卫后,英国就迫不及待向清朝强行租借此地。这可以反映出英日争相侵占中国权益,故B正确;材料没有英国再次发动侵华战争的信息,故A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威海卫,不是整个中国山东,故C错误;日本没有放弃参与瓜分中国,故D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