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那个星期天 教案与反思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那个星期天 教案与反思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名 《那个星期天》
授课人 学校名称
科 目 语文 学段 初中 年级 六年级
一、教材分析(包括学情分析)
《那个星期天》位于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在学习本单元时要求学生采用朗读的方式,从整体上感知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此课是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的第四章《童年之门》中的一小节,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文章借助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这两种描写方式来展现“我”在等候过程中的情感变化,表现了“我”细腻、敏感、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孩童世界与成人世界存在的鸿沟,语言平实自然,细腻深婉。 大部分六年级学生基本能准确识别出使用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这两种描写手法的句子,但还不能够理解这些描写手法对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因此需要运用教师引导和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本文,通过圈划、朗读、赏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加深理解和感悟,从而学习借助描写手法来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及难重点(知识与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借助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来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通过圈划、朗读和品析关键语句,体会“我”在等候过程中 的情感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辩证看待孩子的盼望与父母辛劳之间的矛盾。 教学重点:品读关键语句,体会“我”在等候不同过程中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能理解借助描写手法来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辩证看待孩子的盼望与父母辛劳之间的矛盾。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讲授法;朗读法;提问法;合作法
四、教学环境及设备、资源准备
教室 自制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 再过两天就是星期天了,同学们期待它的到来吗?为什么呢? 是的,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期待星期天的,现代著名作家史铁生似乎不例外,他在一篇小说里塑造了一个小男孩也有类似的经历,那他在那个星期天期待些什么呢?又发生了哪些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星期天》来一探究竟。 根据提问思考回答,进入文本的学习。 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入手,唤醒学生已有的情感积累,激发他们深入探究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初读课文,梳理情节 快速浏览课文,梳理文章情节,尝试找出关键词,填写空格: ______(时间),我_____母亲带我______的经历。但是,最终没有实现,因为母亲一整天都在忙碌。她先说要让我_______,接着______,还让我______,最后_________。 自读课文,根据提示,寻找关键词,填写表格,分享交流。 明确:那个星期天,我盼望母亲带我出去玩的经历。但是,最终没有实现,因为母亲一整天都在忙碌。她先说让我等一会儿,接着买菜,还让我睡午觉,最后洗衣服。 引导学生在初读文本的基础上快速有效的抓住关键词,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为深入研读文本做准备。
三、研读课文,体会心理 1.品等待前期—期待、兴奋 (1)“我”在最初等待时的心情如何? (2)请学生默读第2段,圈划、批注、交流相关语句,并说说自己对相关词句的理解。 这些能够表现“我”在等待之初心情的句子有什么特点?使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将文本改写成对话形式,分旁白、我和母亲不同角色进行朗读,读出期待兴奋。 2.品等待中期—焦急无奈 (1)当等待的时间超过了一个孩子能承受的范围的时候,“我”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朗读第4段,思考:这一阶段“我”做了哪些事?这些是什么描写?写出了我什么心情? (2)终于还是等回了买完菜的母亲,但却没有盼来兑现承诺,这个时候“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请学生默读第5段圈划、批注、交流相关语句,并在小组里用这样的文字进行表达:我找到的是第__行(有感情地读出),这句话运用了______描写,写出了我_____心情,时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组分角色朗读,读出焦急无奈。 3.品等待后期—委屈、绝望 (1)时间毫无留情来到了下午,眼看着希望就要落空,“我”的心情又发生了哪些巨变?默读第6段圈划批注出表现“我”心情的词句,并尝试自己组织语言,用这样的文字进行表达:我找到的是第__行(有感情地读出),这句话运用了______描写,写出了我______心情,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2)将第6段以第三人称视角改写,请学生以旁观者的视角来体会“我”的委屈绝望,配合课文插图朗读。 4. 文章是如何将“我”这种在等待中不断变化的心情表现出来的? 默读课文第3段,对关键词句进行圈划、分析和批注。 (2)自由发言。 预设:①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开心) ②走吗?(期待) ③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等一会儿就等一会儿。(兴奋,耐心)…… (3)自由发言 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 ⑷学生朗读。 朗读,发言。 预设:跳房子,看云彩,弄蚁穴,翻画报,想象别人的生活。 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无奈,着急。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研读。 预设: ①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语言描写,焦急) ②真奇怪……母亲不是答应过了吗?(心理描写,无奈) ③我还没有她的腿高……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到。(心理描写,着急) (3)小组朗读。 自由发言。 预设:①我不知道那堆衣服要洗多久,可母亲应该知道。(心理描写,委屈) ②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心理描写,绝望)…… 学生朗读。 自由发言 明确:可以借助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等来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1)注重培养学生圈划、批注等良好的阅读习惯,筛选文本信息、有感情朗读和准确表达的能力。 (2)品读环节,从教师引导到小组合作到自主学习,旨在逐步引导学生在抓住重点语句的过程中体会“我”在等待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了解可以借助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四、思维探究 文中的这位母亲,让“我”在等待中经历了从满怀希望到失望透顶的情感变化,你认为她是一个好母亲吗? 自由发言 预设: 好:辛苦 不好:失信 明确:沟通理解的重要性。 在整体感知和深入研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更深入 理解文章主旨,并引导学生在解读作品时,要有回到文本的意识。
五、课堂小结 出示表格提示,请学生总结。 这篇文章写了那个星期天,我盼望母亲带我出去玩的经历。运用了_____描写和_____描写来表现了“我”在等待过程中的复杂情感。一开始他______,后来因为母亲一拖再拖而_____,到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_____。告诉我们在与父母有矛盾的时候应该_____。 根据教师提示,小结全文。 加深对借助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来表达情感方法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阅读《一千张糖纸》,试比较两篇文章在表达情感的方式和主旨的选择上有何异同。 完成作业 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展现学生个人阅读体验。
六、教学评价设计
以学生课堂参与度和作业完成情况作为评价标准,进行互评、自评和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学习评价表 班级: 姓名: 学号: 自评互评教师点评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度
七、课后反思
小说的教学要在立足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分析文体特点和文本价值,结合学生不同年龄段的思维特点来确立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策略等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引导学生针对文本的核心点、创新点和疑问点进行细读品思,通过小说文本的语言与作者进行深入的对话,在语言的朗读和赏析实践中感知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 为了实现上述设想,我选择了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这一课进行教学,现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如下反思。 课堂亮点 充分渗透新教材的特点。 一是做到课型清晰。此课有效发挥教读课的示范价值,即依托新教材“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完成教读课通过教师引导,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或阅读方案,学阅读之“法”的目标。整节课的前两个品析部分是教师以问题的设计作为推进的手段,带领学生圈划、朗读和赏析关键语句,得出阅读之“法”。第三个品析部分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加深对“法”的体会。最后的品析部分完全是学生自主完成,检测是否对“法”有了足够的理解。同时,也注重利用作业设计来完成增加阅读量的目的。 二是利用教材中的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的部分。以此来确立准确的符合文本特点的教学目标,其中的重要设问也精选作为推进课堂的手段,避免错误解读文本。 三是紧扣单元教学目标。作为本单元的“标准”文本,很好的完成了单元目标中“整体上感知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这一目标,为其它两篇“特别”文本的学习奠定基础,完成了单元教学序列中重要的一环。 (2)目标达成度较强 在谈话导入和梳理文本的基础上快速进入研读环节,通过圈划、朗读和品析关键语句,体会“我”在等候过程中的情感变化,达成目标2,完成教学重点。接着,分析这些语句在写作手法上的共同点即借助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来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达成目标1,突破教学难点。最后,进行深入探究,聚焦故事的冲突点,思考文章中这位辛勤劳作却又无心失信的母亲是否是位好母亲,引发讨论,直击文本内涵,达成目标3。 (3)以学生为本,强化核心素养 从课堂导入环节开始就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入手,激发学习欲望。过程中设计了 填空、圈划、朗读、讨论等多个课堂活动来吸引学生参与课堂,特别是将常用的活动创新,例如朗读就是突破传统你读我读大家读的方式,而是将文本重新变化,改写成对话形式,第三人称形式等配乐朗读。当然,这些活动也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但是为了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比如给出回答问题的标准格式来提升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等。 教学不足 本节课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目标设计课堂活动,达 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师生互动也比较好,课堂氛围较为活跃,但是也存在不足之处。第一:我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将重点放在教师的引导提问上,对学生关注的提问不够关注。其实,提问应该是双向的,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潜能和勇气也许更有利于思想的碰撞,激射出思维的火花。第二:小说中能够体现我情感变化的句子赏析的比较清晰,但是没有从孩童的视角深度解读有些句子特殊的语言美,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穿插一些对关键语言特点的赏析的小活动,如挖词填空等,也许能加深学生对儿童化语言的美感。 在以后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应该继续立足课堂,根据所教课文的文体特征和文本价值,确定确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务必做到逻辑清晰,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学生探究为主,合理利用课堂的生成资源,真正明确学生作为“主导者”的地位,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