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 7_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2022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 7_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1

资源简介

7飞向太空的航程
一、预习案
预习目标
(1)了解中国航天发展的基本历程,体会作者在文中书法的自豪之情。
(2)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了解新闻通讯的基本结构特点。
(3)关注社会,热爱科学,学习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航天精神。
2、预习要点
(1)了解中国航天发展的基本历程,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自豪之情。
(2)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了解新闻通讯的基本结构特点。
3、达标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登载  刊载  转载  载人航天
B.喷泉  喷射  喷香  火山喷发
C.着急  着凉  着陆  着手成春
D.角落  直角  角度  钻牛角尖
(2)下列语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宵。
B.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振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
C.特别是“神州”三号、四号在全载人壮态下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D.9时10分许,飞天勇士杨利伟乘坐载人飞船顺利进入太空。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__________,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
②今天,已经可以__________的一个秘密是,这枚火箭的飞行高度,只有8公里!
③这篇小说从人生的长河中__________这样一朵小小的浪花,来引发读者的思考。
④全校学生纷纷拿出自己的零花钱__________灾区的学生,以救他们的燃眉之急。
A.发源地  揭露  摄取  捐献
B.发祥地  揭露  摄取  捐助
C.发源地  透露  撷取  捐助
D.发祥地  透露  撷取  捐献
二、探究案
要点回顾
《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文回顾了中国人飞向太空的历程。 文章开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升入太空的重要历史时刻,然后以时间为顺序,回顾了半世纪以来中国人的航天之路,最后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结束,全文结构严谨,是一篇典范的新闻佳作。
2、问题展示
(1)了解通讯的知识。

(2)了解中国古代的飞天梦。
龙的传人——嫦娥奔月——敦煌飞天——万户上天
写作背景。

分析文章的结构。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你觉得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这则新闻前三段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方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本文的导语包含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概括第二部分具有重大意义的六件大事。

本文描述的是中国飞向太空的航程,而第5、6段却写了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一事,这有什么作用?

主体部分: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

3、方法总结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拓展交流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进入明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____________。从天文学本身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____________,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达标练习:
(1)D 解析:D项全部念jiǎo。A项zǎi、zǎi、zǎi、zài。B项pēn、pēn、pèn、pēn。C项zháo、zháo、zhuó、zhuó。
(2)D 解析:A项,宵—霄;B项,振—震;C项,州—舟,壮—状。
(3)C 解析:发源地:起源地。发祥地:用来指民族、革命、文化等起源的地方。透露:显露消息、意思等。揭露:使隐蔽的事物显露出本质。撷取:与后面的“浪花”相搭配。捐献,侧重于“献”,动作对象是钱财、物品等。捐助,侧重于“助”,动作对象是个人或集体。
拓展交流:
(1)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 (2)与此相反 (3)但却有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