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离骚【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4.背诵全诗。【重点难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3.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4.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预习案【学法指导】1.借助课文注释和古汉语字典自主理解诗的大意,掌握重点诗句的翻译及重点字词的含义。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屈原生平事迹及其对后世国民精神的影响;了解楚辞的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3.有感情地朗诵全文,细心体会其节奏、韵律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诵、品悟的基础上背诵全文。【教材助读】(一)走近作者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他名平,字原,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战国末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我们对他评价很高: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是我国有记载的第一位文人诗人,第一位知识分子。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 、湘二水之间有九年之久。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用吃粽子、赛龙舟的方式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包括两个内涵:圣君贤相的政治和民本思想。他的代表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其中〉《离骚》是代表作。(二)背景资料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 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三)相关知识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预习自测】一、品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看准字形。修姱( ) 羁( ) 謇( ) 谇( ) 揽茝( )诼( ) 偭( ) 溘( ) 诟( ) 椒( )岌( ) 糅( ) 昭( ) 弥( ) 朕( )规矩( ) 蕙纕 ( ) 侘傺( )二、速读课文第一节,完成下列问题。1.解释加点的词语太息:修姱:鞿羁:揽茝:灵修:绳墨:周容:侘傺:方圜:2.虚词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虽九死其犹未悔3.通假字偭规矩而改错忳郁邑余侘傺兮何方圜之能周兮4.异义词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自前世而固然偭规矩而改错教学案【合作探究】1.前四句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四句在文中的作用?2.屈原一心想实现美政,又为什么“朝谇而夕替”被流放?3.通观全文,理解下列句子。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4.本文中多处用到比兴手法,试找出几例并简单分析它们各自的寓意。5.文中先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第二段却又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前后是否矛盾?【课堂总结】《离骚》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课文短短的24句,让我们看到了屈原对高尚品格和美好才能的追求,看到了他对楚国的无比忠诚和责任感。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每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屈原,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巩固案【基础达标】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侘傺 叱咤 惊诧 姹紫嫣红B.傧相 摈弃 槟榔 五彩缤纷C.鸷鸟 贽见 挚爱 风驰电掣D.伫立 贮存 苎麻 纻衣麻裳2.下列诗句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兮B.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C.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D.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谣诼谓余以善淫兮(我) 竞周容以为度(限度)B.吾独穷困乎此时也(难道) 忍尤而攘诟(承受)C.延伫乎吾将反(久久) 伏清白以死直兮(保持)D.余独好修以为常(常规) 岂余心之可惩(满足)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孰异道而相安 偭规矩而改错B.哀民生之多艰 高余冠之岌岌兮C.竞周容以为度 集芙蓉以为裳D.余虽好修姱以羁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5.选出下列对诗句解说有误的一项( )A.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现诗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B.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表现诗人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C.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表现诗人勇于追求,锲而不舍。D.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热爱祖国。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与《诗经》用写实精神来广泛地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相比较,《离骚》书写理想,抒发爱国热情,富有浪漫气息,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浪漫主义优秀传统。B.《离骚》主要借助丰富的想象,同时运用了夸张、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C.文学史上常“风骚”并称。“风”指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骚”指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D.《离骚》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最长的一首政治叙事诗,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延伸拓展】《离骚》 赏析屈原是诗国的一颗巨星,远在众星之前,它出现在我国诗歌史上,成为无数后继者所仰慕的风范。他的不朽之作——《离骚》,震古烁今,千百年来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成为我国诗歌史以至世界诗史上,最为激动人心而具有“永久的魅力”的篇章。伟大、优秀的艺术,自有其永恒的生命力,自是美的无尽藏。歌德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是的,多少年来人们读《离骚》,人们认识它,分析它,开掘它,只要是一个态度严肃者,真正的渴求者,似乎都不曾空手而返过。它给人以“真”的启迪,“善”的激励,“美”的享受。它是那样完美而丰富,古老而常新,“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衣被词人,非一代也。”“离骚者,犹离忧也”,这是司马迁对《离骚》题义的解释。“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是他对诗篇创作动力的说明,也是对长诗《离骚》感情基调的诠释。屈原为了振兴邦国,实行“美政”,“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但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遭谗远逝。他满怀“存君兴国”之志,却唤不醒昏庸之主,眼看楚国兵挫地削,危亡无日,自己却竟被疏失位。这对于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来说,能无怨乎?诗中有云:“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又云:“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揽茹蕙以掩涕兮,霑余襟之浪浪”,最后说:“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离骚》正是诗人蕴藏着满腔爱国激情,饱含着血泪写成的一首悲伤怨愤之歌,读之令人摧肝裂胆,撼人心魄。附录有关《离骚》名句:1.日月忽(迅速)其不淹(久留)兮,春与秋其代序。日月飞快地运行不停留啊,春天和秋天依次更替。形容时间过得很快。2.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体现了一种执著的追求和探索真理的精神。3.汩(形容像水流一样迅疾)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流年似水我好像赶不上啊,只怕年岁不等待我。4.亦余心之所善(所向往喜欢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表现其坚持真理,献身理想。5.宁溘死以流亡(随水流而消逝)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表现其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6.伏(守、保持)清白以死(为……而死,为动用法)直(正道)兮,固前圣之所厚(推重zhòng)。表现其刚正不阿,一身正气。7.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爱美,比喻修身养性。)以为常(认为是常规)。表现其洁身自好,自我完善。8.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其忧国忧民,热爱祖国。其中所蕴含的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几千年来一直感动并激励着中国进步知识分子为国为民殚精竭智。9.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志向)之所惩(受创而改变)?表现其忠贞不渝。10.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指楚怀王)之迟暮(晚暮,指衰老)。看到草木也有凋零之时啊,便害怕美人也将衰老。参考答案预习自测一、kuā jī jiǎn suì lǎn zhǐ zhuó miǎn kè ɡòujiāo jí róu zhāo mí zhèn ɡuī ju huì xiānɡ chà chì二、1.太息:叹息。修姱:修洁而美好。鞿羁:喻指约束,束缚。揽茝:采集白芷。灵修:神仙,这里指怀王。绳墨:比喻准绳,准则。周容:苟合取容。侘傺:失意的样子。方圜:方和圆。方枘和圆凿。2.虽:唯謇:古楚语的句首语气词以:因为虽:即使3.“错”通“措” “郁邑”通“郁悒” “圜”通“圆”4.古:不得志,走投无路;今:指经济状况不好;古:指随流水而消逝;今:指因灾害或其他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古:本来就是这样;今:表示承认某个事情,引起下文转折;或表示既承认甲事实又不否认乙事实。古:改变措施;今:改正错误。合作探究1.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就是同情人民生活的艰难。这两句承上,形象的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作用:承上启下。2.屈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但坦荡的胸怀,磊落的品性,决定了他为自己的政治思想,不会瞻前顾后,更不可能中途更改主张,所以,遭到小人的诬陷,得不到楚怀王的信任。原因:亦余心之所善兮;众女嫉余之峨眉;固时俗之工巧兮 背绳墨以追曲。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写小人们种种丑态、伎俩,自己不为所动,宁死也不与他们同流合污。)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写自己与小人们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调和的,自己愿意为正道而死。)不吾知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写自己虽然遭到贬抑,但仍要一如既往地修身洁行,而不论别人怎么看待自己。)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重申自己始终以“好修”为乐,即使为此遭受极刑也决不改变。)4.“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修”本意是神仙,这里指君王。“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以“蛾眉”(即美貌)比拟自己的美德,以“众女”肆意造谣中伤比拟朝臣对自己的造谣中伤。“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鸷”指鹰、雕一类凶猛的鸟,“鸟”指一般的鸟,这里分别比拟诗人自己和周围群小。“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所写的衣着佩饰都比拟诗人的美德。“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比拟诗人的品德更加高洁。5.第一节写的是诗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因而遭到小人诬陷、倾轧,君主是非不分,疏远了他。虽然遭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沉重打击,但他心志弥坚,毫无变通、退缩的念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等就是对这种心志的表白。第二节里写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是就在政治活动中的进退来说的,并不意味着诗人就此放弃操守。因此,前后并不矛盾。基础达标1.D解析:A.咤zhà,余读chà;B.摈bìn,槟bīnɡ,余读bīn;C.掣chè,余读zhì;D项全读zhù。2.C解析:C项前句,“灵修”后不宜停顿,后句,在“察”后停顿。3.C 解析:A.后句“度”应为“法度、准则”;B.前句“独”应为“只有、独自”;D.后句“惩”应为“受创而改变”。4.C解析:A.上句表转折,下句表承接;B.上句,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了独立性,下句,定语后置标志词;C.匀为介词“把”;D.上句“唯、只”,下句“即使”。5.C解析:C项应为“表现诗人坚持真理,献身理想”。6.D解析:D项中“政治叙事诗”错,应为“政治抒情诗”。PAG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