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社七年级上册材料分析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川教社七年级上册材料分析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川教社七年级上册材料分析题(含答案)
1、阅读下列材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1)《礼记》这段材料讲的是什么社会时期的情况?
答:原始社会时期。
(2)“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什么意思?这种办法历史叫什么?
答:意思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应推选贤能,有才能的人当部落联盟首领。这种推举部落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禅让”。
(3)举例说明当时是怎样“选贤与能“的?
答:相传,尧年纪大时,主动提出了后继人的问题。部落首领们推举了贤能的舜。尧对舜进行了长期的考察,舜的表现十分突出。尧死了以后,舜便接替尧的位置,担任了部落联盟首领。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
(4)“贤”与“能”具体指什么样的品质?
答:既具有高尚的品德,又具有卓越的才能。
2、.阅读下列材料:
每年清明节的祭祀轩辕黄帝陵,为我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祀大典。据史书记载,中华民族对轩辕黄帝的祭祀,始于部落时代。自春秋时期开始成为了一种由官方组织的公祭活动。千百年来,不论是皇亲贵族,朝廷重臣,还是江湖游客,草泽布衣;不论显达富贵,抑或困顿寒微,无论海内裔子,还是城外侨胞,民不论汉满回蒙等各族,都无一例外地登临祭祀。右图为公祭黄帝陵的盛况。
请回答:
(1)从古到今,中华儿女祭祀黄帝的活动为什么绵延不绝?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答:充分体现了华夏儿女对人文初祖的崇敬与怀念。因为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祖先,相传,他聪明能干,创制历法,指导人们根据季节的变化播种,收割。他还发明了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传说铜器、车船也是他发明的。
(2)我们如何才能不愧对我们的祖先?
答:传承文明,开拓创新。(言之有理即可)
(3)为什么炎帝和黄帝被称为华夏族祖先?
答:他们的发明创造从物质、精神方面改善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4)黄帝陵在陕西、甘肃、河北、河南等地都有,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体现了炎黄子孙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封建亲戚,以藩屏同。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请回答:(1)两则材料中所述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政治制度?
答:分封制。
(2)根据材料一判断这种制度封什么人为诸侯?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人可以被封为诸侯。及西周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答:分封给自己的子弟亲戚,功臣和古帝王的后代。 目的是为了控制全国广大地区,巩固统治。
(3)结合材料二概括出国君或诸侯享受哪些权利和义务?
答:权利:根据周王的授予,国君有统治和管理所辖区域的土地和人民的权力。
义务:必须承担拥戴周王为共同的天子,定期朝见周王,参加周王主持的重要典礼仪式,贡献财宝和特产,服从周王调遣出征作战等义务。不承担义务的,将受到惩罚。
(4)西周实行这种制度有何作用?
答: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子玉怒,从晋师,晋师退。军吏曰:“以君避臣,辱也。且楚师老矣,何故退?”子犯曰:“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无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避之,所以报也。”
材料二: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4年继位。登位三年,不发号令,终日郊游围猎,沉缅声色,并下命:“有敢谏者,死无赦!”大夫伍参冒死进谏,逢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间。伍参请猜谜语“有鸟止于阜,三年不飞不鸣,是何鸟也?”庄王答:“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请回答:
(1)两则材料反映了春秋时哪两位霸主的争霸情况?
答:晋文公和楚庄王。
(2)请你指出两则材料中所包含的成语典故。并试着解释出成语的含义来。
答:退避三舍和一鸣惊人。退避三舍,意思是后退九十里,比喻对人让步,不敢与争。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突然做出惊人的成绩。
(3)这两位霸主的争霸战争都经历了一次重要的战役,请你分别说出这两个战役的地点来。
答:城濮和邲。
(4)有关这两位霸主,试着通过网络或相关资料再写出一些成语典故。(至少两个)
答:老马识途和问鼎中原。
5、《史记》记载:在春秋时期的争霸中,越国曾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被扣留在吴国多年,后来才返回越国。他忍辱负重,总结教训,下决心要让越国振兴起来。勾践亲自到田里耕作,吃简单的饭食,穿粗麻布衣服。相传,他还在座位前悬挂一只苦胆,经常尝尝胆的苦味,并问自己:“勾践,你忘记战败的耻辱了吗?”他动员全国百姓加紧生产,重新组织和训练军队,任用贤才协助他治理国家。经过十年多的磨砺之后,他抓住一个好的时机,大举进攻吴国的都城。越国终于灭掉了吴国,吴王夫差自杀。
请回答:(1)此材料及图片,介绍了哪一个成语典故?
答:卧薪尝胆。
(2)你认为“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同历史真实有没有出入?
答:同历史真实有出入。真实历史是越王勾践每到吃饭时,都要尝尝胆的苦味,以激励自己,而没有卧薪。
(3)根据材料总结出越王勾践都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治理国家?
答:动员全国百姓加紧生产,重新组织和训练军队,任用贤才协助他治理国家。
(4)他抓住一个好的时机指的是什么?
答:吴王夫差在中原会盟诸侯内部空虚的时机,袭击吴国。
(5)越王勾践的成功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要成为霸主就必须改革内政,发展军事,增强国力;统治者必须勤于政事,与民休息,赢得民心等。
6、阅读材料:
材料一:“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材料二: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材料三:见右图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战国中后期的哪两项策略?请你解释一下这两项策略。
答:合纵和连横。战国中后期,秦国日益强大,对东方六国构成严重威胁。齐、楚、燕、韩、赵、魏有“合众势以攻一强”的意愿,并为此进行了一些合作,包括几国出兵联合进攻秦国。历史上称这种策略为“合纵”。秦国要想向东发展,就必须破坏东方六国的联合,尤其是齐楚两个大国的联盟。为此,采用各个击破的办法,“事一强以攻众弱”。历史上称这种策略为“连横”。
(2)材料二是哪一个成语的由来?
答:朝秦暮楚。
(3)图三是秦国的一位说客在向楚国游说,请你猜一猜他正在说什么?
答:张仪。他正在代表秦王向楚怀王庄重“承诺”,若楚国与齐国绝交,秦国则赠给楚国方圆600里的一大块土地。
(4)这一时期与图中的说客意见相反的是谁?
答:苏秦,主张合纵。
(5)你认为上述哪一种策略运用的更成功一些?
答:连横。
7、阅读下列材料: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享受特权)。
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一次变法的内容?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一变法的内容吗?
答:商鞅变法。内容有五个方面。第一方面,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挖掉土地上原有的标志、疆界,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第二方面,重农抑商。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作为奖励。禁止弃农经商。凡因弃农经商或懒惰而贫困的人,要罚做奴隶。第三方面,奖励军功,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不论出身,按功劳大小,赏给爵位或官职,赐给土地和房宅。贵族及其后代没有军功,就不能获得爵位和享受特权。第四方面,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全国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去治理。第五方面,严明法令。公布法律,编制户口,实行连坐法,使百姓互相监督。
(2)这次变法发生于哪一年?当时的国君是谁?
答: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3)如何评价这次变法,这次变法有什么作用?
答:作用: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
8、阅读材料:
商鞅进行变法前夕曾与代表贵族势力的大臣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代表奴隶主旧势力的贵族们说:“现行的制度是祖宗传下来的,不能改!”商鞅理直气壮地驳斥他们说:“商汤王、周武王,都没有按照祖宗传下来的制度治理国家,可是国家都富强起来;夏桀、商纣,墨守祖宗的陈规,结果都使国家灭亡。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右图即是他们辩论的情景。
请回答:(1)你认为商鞅说的是否有道理?
答:有道理。
(2)这场辩论体现了商鞅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答:体现了商鞅敢于同旧势力做斗争,坚决要求变法的决心和精神。
(3)后来商鞅被守旧的贵族诬告“谋反”,被车裂而死。请你说一说,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答: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虽死,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所以说变法是成功了。
(4)通过商鞅变法所遇到的阻力及取得的成功,给你什么样的启示也感想?我们国家现在正处于改革的大潮中,你认为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借鉴意义?
答:商鞅变法受到了守旧的贵族的阻碍,说明任何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挫折,我们要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坚持不懈,勇于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这样才能取得成功。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的改革也是如此,我们应该坚持改革开放,顺应时代潮流,制订法律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强化以法治国等。
9、阅读材料: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秦琅邪石刻上的话:“器械一量,同书文字。”
请回答:(1)两幅图反映了秦统一后的什么措施?实行这项措施的原因是什么?
答:统一文字、货币。因为战国时期,各国的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的差别很大,影响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2)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什么?把什么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后来,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什么文字。
答:货币是圆形方孔的“半两”铜钱。小篆,隶书。
(3)材料二中提到的器械一量,指的是什么措施?
答:他还颁布了全国通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的计量标准,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
(4)这些措施的颁布有何作用?
答:作用:促进了全国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同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材料二:就人类文明史而言,对书籍和读书人的迫害时时都在发生从未中止。类似“焚书坑儒”这样的举动在中国历史上既非第一次,更远远算不上最大的一次。“焚书“更早在秦始皇之前一个半世纪即已发生:在商君教引下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如果我们重新查帐的话,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直接后果真算不得十分严重。
请回答:(1)两则材料所说的是历史上的什么事件?
答:焚书坑儒。
(2)当时统治者是谁?他采纳谁的建议而实行的?他“烧残书籍”的目的何在?
答:统治者:秦始皇。 建设者:李斯。 目的: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3)这次事件中在民间得以保留的书籍有哪些?
答: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
(4)材料中“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指的是什么局面?
答: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5)两则材料中,对于此事有不同的看法,你同意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答:这种做法不可取。这种做法虽然对巩固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它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对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莫大的损失。
11、假如你是一名穿越了时空隧道来到西汉王朝采访汉武帝的记者,你可以向汉武帝提四个问题来了解西汉的大一统格局,你会问哪四个问题?请你设计出四个问题,并试着分析出汉武可能做出的回答。、
答:(1)问题一:请问你是如何加强思想控制的?
汉武帝回答:我采用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2)问题二:你是如何削弱诸侯国势力的?
汉武帝回答:答:我颁布了“推恩令”。
(3)问题三:你是如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并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的?
汉武帝回答:我规定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私人不得铸造货币和经营盐铁。
(4)问题四:你是如何开发边疆的?
汉武帝回答:我大力扩建军队,起用有才干的将领,征战四方,巩固边防。并设置“河西四郡”,重新设置郡县,加强对五岭以南广大地区的管辖。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汉书·张骞传》载,张骞接受出使西域的使命后,与堂邑父等百余人出陇西,途经匈奴,被匈奴捉住,拘留了十几年,强迫他娶匈奴妻子,生儿育女,“然骞持汉节不失(保持汉朝的节操)”。后来,张骞乘匈奴不备,率众脱逃,辗转到达大月氏。从大月氏回来,张骞见北道危险,改走南道,不料又被匈奴捉住,扣留了一年多,直到单于病死,匈奴贵族为争夺统治权发生内乱,他才带着匈奴妻子与堂邑父一起逃回汉朝,历尽了千辛万苦。这时已是公元前126年了。
材料二:
请回答:(1)两则材料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二图中的皇帝是何人?
答: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
(2)张骞这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方向及目的是什么?
答:时间:公元前138年。 方向:向西。 目的: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
(3)材料一中的内容反映了这次出使遇到了什么艰难?请你列举出此行遇到的艰难险阻还有哪些?
答:两次被匈奴人扣押。要经过荒无人烟的沙漠、戈壁,自然条件险恶。
(4)这次出使西域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有何意义?
答: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因为大月氏西迁已久,生活安定,不愿与汉朝一起进攻匈奴。
意义: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张骞了解了西域的情况,反映了西域各族希望同汉王朝往来的愿望。
(5)我们要学习此人什么样的精神?
答:学习他有胆、有识、有行、有恒,不畏艰险,勇于开拓,面对困境,仍矢志不渝的坚强意志。学习他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高尚品质。
13、阅读下列材料:
在古代丝绸之路上,有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这就是占中国面积1/6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自治区成立于1955年,下辖5个州和8个地区以及3个省辖市。   
??新疆风光壮美,同时具有雪山、草原、沙漠、盆地、河谷等自然景观;不仅如此,昔日繁华的丝绸之路又给新疆带来了多姿多彩的东西方文化,在新疆各地留下了饱含文化意味的遗迹,今天,那些为数众多的古城和洞窟已经成为最可宝贵的人文旅游资源。  
??新疆的主要旅游城市有乌鲁木齐、喀什、伊犁、库尔勒、吐鲁番,这些城市周边也都有上佳的景点。飘香的瓜果和少数民族同胞们欢畅的歌舞构成了新疆这个各民族友好相处的乐园,正象有首歌里唱的那样:“咱们新疆好地方”。
请回答:(1)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你知道新疆地区汉代称什么吗?
答:西域。
(2)在汉朝时期最早为加强我国与新疆地区的密切交流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是谁?请你列出他的主要事迹。
答:张骞。主要事迹:他在汉武帝时期,两次出使西域,使内地和西域的联系日益密切。西来东去的人员增多。
(3)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统治之下并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答: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的军事,政治,保护往来商旅。
(4)除了材料中介绍的,现在的新疆你还了解哪些?请试着说出来。
答:如新疆盛产葡萄,生活在新疆的少数民族是维吾尔族。等等。
14、见下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2004年10月25日)工人日报报道:由交通部、国际道路联盟和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国际丝绸之路大会”,将于10月26日在我国西安举行。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复兴‘丝绸之路’与交通基大设施建设。”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请指出它的出发点A: 长安 ,经过地:B: 河西走廊 ,两关:C: 玉门关 、D: 阳关 。
(2)材料一的图中的安息是指现在的哪里?在这条路上运载的主要物品是什么?
答:图中的安息是指:西亚。运输的主要物品是:丝绸或丝织品。
(3)最早出使西域为开辟“丝绸之路”作出贡献的是谁?
答:张骞。
(4)如何评价丝绸之路?
答: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促进了中西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5)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何影响?这种中西通道在今天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答:对汉代的影响: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在今天的价值和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6)请你为复兴“丝绸之路”出谋划策,提出自己的建议。
答:如开发丝绸之路为旅游项目等,言之有理即可。
(7)请你为这次会议设计一条宣传广告语。
答:复兴丝绸之路,民族复兴之路。
15、阅读下列材料:
美丽的丝绸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喜爱,也引起了中亚、西亚和欧洲人民的浓厚兴趣。西方人民得到丝绸,视为无上珍品,一位罗马作家称赞说:“丝国(称中国)制造宝贵的花绸,它的色彩象野花一样美丽,它的质料象蛛网一样纤细”。塞里斯(seres,丝国)几乎成了中国的代名词。据说罗马的恺撒大帝曾穿著豪华的丝织衣服。约公元一、二世纪,随着丝绸生产的发展,西域商路的畅通,中国丝织品就日益增长增多地运往罗马帝国。年复一年地将东方的丝绸和西方的物品运往对方,使丝绸贸易成为古代世界中运销最远、规模最大的商品。
请回答:
(1)在公元一、二世纪,中国正处于什么时期?
答:汉朝时期。
(2)中国丝绸是怎样运往欧洲的?请你画一条简图来说明。
答:通过丝绸之路运往欧洲。长安—河西走廊-新疆—西亚—欧洲。
(3)今天,人们把丝绸之路看作是联结东西方文明的纽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称作“对话之路”,以促进东西方的对话与交流。请你谈一谈对你的启示。
答:启示:不同的文明只要通过交流,可以相互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材料二:见右图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操”与“天子”各指谁?“挟天子以令诸侯”有什么作用?
答:曹操和汉献帝。可以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权,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
(2)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这是诸葛亮说给谁的建议?此建议是否正确?结合史实说明。
答:刘备。正确。在随后的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取得胜利。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3)看材料二中的图片,请正确填写三国的地理位置A 魏国 ;B 蜀国 ;C 吴国 。
(4)材料二中三国之间的关系是: 三国的关系是并立,形成了鼎立的局面 。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开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材料二:北魏时一位皇帝决心把都城迁到洛阳,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于是,公元493年,这位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一路上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到洛阳后不愿意继续前进了,于是这位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在此,以后再做南征的打算!于是宣布定都洛阳,次年正式迁都。
材料三: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
请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皇帝指的是谁?
答:北魏孝文帝。
(2)根据材料一你能说出他为什么要迁都吗?
答:北魏原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所以北魏孝文帝要迁都洛阳。
(3)根据材料二的故事,你有何感想?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
答: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有遇到旧势力的阻碍与反对。启示:在遇到阻碍时,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策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4)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答:材料三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经过各民族融合,表现在洛阳经济、文化兴盛,传统的汉文化在北方得到更大的发展。
18、阅读下列材料:
1986年,考古工作者发掘了14座古墓葬,其中秦墓葬13座,汉墓1座。这座汉墓是汉景帝时期的。在棺内的死者胸部发现一幅纸质地图(如右图),残长5。6厘米,宽2。6厘米。纸质薄而软,因墓内积水受潮,仅存不规则碎片,出土时呈黄色,现变为浅灰间黄色,表面沾满污点。纸面光滑平整,用细黑线绘制山脉、河流、道路等图形。
请回答:(1)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最早的纸出现在何时?你知道这张纸是在哪里发现的吗?
答:出现于西汉早期,甘肃天水。
(2)什么事件后,纸才得到普遍的使用?请你试着分析一下原因有哪些?
答: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因为蔡伦造纸的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成本大大降低,纸的质量和产量都大大的提高了。
(3)请完成下面我国书写工具的演变过程。把相应的字母填入到方框中即可。
?? A .龟甲、兽骨?????? B.竹木简???????C.青铜器?? D .纸? E.陶器
(4)中国造纸术的传播对世界文化产生什么影响?
答:从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为文化交流和保存提供重要条件等方面进行回答,不必求全,言之有理即可。
(5)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提倡用“再生纸”,这有何重要意义?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电子信息借助网络传播成为必然,请你对纸张的前景作一番预测。
答:有利于有效的利用自然资源,节省森林资源,符合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思想。我认为纸张仍是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材料二:在孔子这前,学校只招收贵族子弟。孔子广开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不论贫富贵贱,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他注意“因材施教”的方法,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孔子一生培养了三千多弟子,比较著名的有72人。
请回答:(1)材料一中孔子的这些言论告诉我们哪些学习的道理?从中你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答:孔子的这些言论告诉我们:学习知识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 ;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学习要经常性地复习和巩固。
(2)对于孔子的这些教育思想,有人说“有教无类”不符合快出人才的要求;还有人认为“因材施教”不符合教育平等的思想,你认为这些观点正确吗?
答:这两种观点都没有道理。孔子广开私学,主张“有教无类”,符合教育平等的思想。“因材施教”显然比不顾学生心智和个性差异、盲目追求形式的划一的平等更具有合理性。
(3)有人认为,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应该完全抛弃孔子的思想,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
答:提示:孔子的思想尽管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但是对我们今天来说,其中很多方面,比如教育思想等都并没有过时,所以,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孔子思想中的有用成分,而不是将它完全抛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