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与探索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哪一个重要历史进程( )A.三大改造 B.“一五”计划C.土地改革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2.(2017·杭州模拟)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的标志是( )A.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B.1952年底,中国大陆土地改革运动基本完成C.1954年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D.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3.对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 B.确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C.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D.为发展农村经济创造了条件4.据《北京日报》1956年1月16日报道:益昌帆布厂经理王先兆代表全市批准公私合营17000多户工商业者,感激毛主席教导他们认清了前途,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对此报道评论不正确的是( )A.这一运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精神B.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又一典范C.这有利于推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从此我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5.阅读下列表格,造成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52年和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集体所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1952 71.8% 6.9% 0.7% 1.5% 19.1%1956 7% 0.1% 7.3% 53.4% 32.2%A. 四个经济特区的建立 B.土地改革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三大改造6.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实现了和平过渡的创举是( )A.实现赎买政策 B.成立生产合作社C.建立人民公社 D.实行一国两制7.“文化大革命”中形成的两个反革命集团的核心人物分别是( )A.王洪文、张春桥 B.林彪、王洪文C.林彪、江青 D.江青、姚文元8.下列现象中,属于“文化大革命”中常见的是( )①“共产风”②批斗会 ③大字报 ④土法炼钢 ⑤破四旧A.②③⑤ B.①④⑤ C.①②③ D.②④⑤9.某同学准备作一个题为《我眼中的“文化大革命”》的发言,以下内容不适合出现在发言提纲中的是( )A.民主法制遭受践踏 B.国民经济破坏严重C.文化教育历经浩劫 D.外交事业停滞不前10.以下所列“文化大革命”史实,与题目不相符的是( )A.“二月逆流” B.粉碎“四人帮”C.中共七大 D.“九一三”事件二、材料分析题1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材料一:1966年夏,中央发出开展“文化大革命”的通知。接着,毛泽东写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实际上指出刘少奇、邓小平是所谓的党内“资产阶级司令部”的代表人物。材料二: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江青、张春桥、姚文元和王洪文逐渐勾结起来,结成“四人帮”,进行篡党谋权的阴谋活动。(1)以上材料所反映的是什么运动?(2)这场运动中存在的两个反革命集团是什么?(3)这场运动结束的标志是什么事件?(4)这场运动给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12.阅读材料:材料:我国1966—1968,1975年国民经济状况(部分)请回答:(1)1967,1968年连续两年,我国工业产值和国家财政总收入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1975年我国经济情况好转,各项经济指标回升,其主要原因是什么?(3)我们应该从“文化大革命”的历史中吸取什么教训?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加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行列,同盟抗战,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胜利;中国成为世界四强之一的大国,中华民族开始了近百年来的伟大复兴. ──臧运祜《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材料二 历史上出现的国际秩序,都是在战争结束后由战胜国提出并建立起来的,反映了战后的力量对比,体现了战胜国的利益,因此新秩序建立的时间都较短.但是,冷战的结束和雅尔塔体系的瓦解却并非通过战争,而是在和平的条件下实现的,所以在两极格局崩溃后并没有战胜国与战败国的区别,国际主要战略力量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设想来确立新的国际秩序.因此,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必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将不可避免的充满矛盾和斗争.不管怎样,世界格局正向多极化方向演变,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要力量. ──曹胜强《现代国际关系史》请回答:(1)材料一认为“中国成为世界四强之一的大国”主要原因是什么?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哪一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彰显了我国的大国风范?(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哪一战争后形成的?这一体系先后协调了帝国主义国家在哪些地区的统治秩序?主要体现了哪些战胜国的意志?(3)分析二战后美苏由战时同盟转向战后对抗的主要原因.(4)根据材料二指出,为什么当今“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如果要成为未来多极世界中的一极,需要做哪些努力?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识点】土地改革【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土地改革运动的有关知识。材料是1951年《山东发给农民的土地房产所有证》,反映的是土地改革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土地改革,即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使用制.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故选择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土地改革运动的识记。2.【答案】B【知识点】土地改革【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土地改革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底,中国大陆土地改革运动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故选择B。【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土地改革影响的识记。3.【答案】A【知识点】土地改革;土地改革【解析】【分析】A项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是三大改造的完成,不是土地改革,说法错误; B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说法正确;C项土地改革的完成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说法正确; D项土地改革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说法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土地改革。4.【答案】D【知识点】三大改造【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所给信息:1956年、公私合营,结合所学可知,1955年我国开始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又一典范,这有利于推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仔细审查,D项报道不正确,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点评】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知识。5.【答案】D【知识点】三大改造【解析】【分析】观察“1952年和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可知,到1956年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国营经济占了主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ABC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6.【答案】A【知识点】三大改造【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还要掌握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途径。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手工业采用合作化,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7.【答案】C【知识点】文革十年【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史实的识记。依据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二子目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内容中:“林彪、江青一伙,在‘文化大革命’中,相互勾结,形成了两个反革命集团。”据此可知,两个反革命集团的核心人物分别是林彪和江青,故选C。ABD选项中的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都是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主要成员。【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事件的经过、影响。8.【答案】A【知识点】文革十年【解析】【分析】“文化大革命”初期,大、中学校的学生率先起来“造修正主义的反”。在很短的时间里,由学生成立的“红卫兵”组织蜂拥而起,到处揪斗学校领导和教师,破四旧,写大字报,开批斗会,一些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共产风”是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现象,土法炼钢是大跃进时期的现象。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相关知识。属于基础知识,重点记忆即可。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被严重摧残。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文化大革命的相关知识。9.【答案】D【知识点】文革十年【解析】【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通过学生掌握的课本知识,分析此题中的选项不难看出文革时期我国外交事业有所发展,不是停滞不前。所以此题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化大革命。10.【答案】C【知识点】文革十年【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二月逆流发生在1967年,叶剑英等老干部的抗争事件;B项粉碎“四人帮”是1976年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C中共七大召开与1945年抗争后期,不是发生在文革时期,符合题意;D“九一三”事件发生在1971年,林彪叛逃事件;由此分析ABD都是发生在文革时期的史实。依据题意故此题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化大革命。11.【答案】(1)文化大革命(2)林彪反革命集团、江青反革命集团。(3)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4)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了。【知识点】文革十年【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的“1966年夏,中央发出开展“文化大革命”的通知”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大革命的准确认识,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破坏,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和损失的内乱。因此,文化大革命中存在的两个反革命集团是林彪反革命集团、江青反革命集团。(3)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大革命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6年,华国锋、叶剑英等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4)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大革命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破坏,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和损失的内乱。文化大革命使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被拉大了。【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相关知识。12.【答案】(1)文化大革命动乱的破坏。(2)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邓小平也出来工作,扭转经济下滑,形势有所好转。(3)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等。【知识点】文革十年【解析】【分析】(1)据材料《我国1966—1968、1975年国民经济状况(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7、1968年连续两年,我国工业产值和国家财政总收入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动乱的破坏。(2)据材料《我国1966—1968、1975年国民经济状况(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5年邓小平复出,采取全面整顿措施,恢复各方面工作,使经济形势明显好转。我国经济情况好转,各项经济指标回升。 (3)据材料,回答从“文化大革命”的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因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等。【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工业产值和国家财政总收入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2)本题主要考查1975年我国经济情况好转,各项经济指标回升,其主要原因。(3)本题主要考查我们应该从“文化大革命”的历史中吸取什么教训。13.【答案】(1)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抗战的胜利;求同存异.(2)“一战”;欧洲、西亚、非洲;东亚、太平洋地区;英、法、美.(3)国家利益冲突.(4)两极格局的结束是在和平环境下实现的,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提高综合国力,大力发展科技、经济和军事力量等.【知识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解析】【分析】(1)由材料一“中国加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行列,同盟抗战,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中国成为世界四强之一的大国”可知,“中国成为世界四强之一的大国”主要原因是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和中国抗战的胜利。在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上,面对殖民主义国家破坏会议的阴谋,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2)据所学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国际关系新格局。通过巴黎和会协调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通过华盛顿会议协调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这一体系体现了英、法、美等大国的意志。(3)据所学知,二战后美苏由战时同盟转向战后对抗的原因是共同敌人法西斯被打败,两国失去了合作的基础,最重要的原因是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苏联成为了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4)由材料二“冷战的结束和雅尔塔体系的瓦解却并非通过战争,而是在和平的条件下实现的,…因此,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必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可知,当今“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原因是,两极格局的结束是在和平环境下实现的,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最后一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提高综合国力,大力发展科技、经济和军事力量等。故答案为:(1)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抗战的胜利;求同存异。(2)“一战”;欧洲、西亚、非洲;东亚、太平洋地区;英、法、美。(3)国家利益冲突。(4)两极格局的结束是在和平环境下实现的,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提高综合国力,大力发展科技、经济和军事力量等。(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点评】(1)本题考查了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的主要原因及万隆会议的相关知识。(2)本题考查了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相关知识。(3)本题考查了二战后美苏由战时同盟转向战后对抗的主要原因。(4)本题考查了“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的原因及中国应做的努力。识记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建立的国际新秩序,了解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1 / 1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与探索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哪一个重要历史进程( )A.三大改造 B.“一五”计划C.土地改革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答案】C【知识点】土地改革【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土地改革运动的有关知识。材料是1951年《山东发给农民的土地房产所有证》,反映的是土地改革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土地改革,即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使用制.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故选择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土地改革运动的识记。2.(2017·杭州模拟)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的标志是( )A.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B.1952年底,中国大陆土地改革运动基本完成C.1954年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D.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答案】B【知识点】土地改革【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土地改革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底,中国大陆土地改革运动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故选择B。【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土地改革影响的识记。3.对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 B.确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C.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D.为发展农村经济创造了条件【答案】A【知识点】土地改革;土地改革【解析】【分析】A项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是三大改造的完成,不是土地改革,说法错误; B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说法正确;C项土地改革的完成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说法正确; D项土地改革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说法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土地改革。4.据《北京日报》1956年1月16日报道:益昌帆布厂经理王先兆代表全市批准公私合营17000多户工商业者,感激毛主席教导他们认清了前途,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对此报道评论不正确的是( )A.这一运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精神B.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又一典范C.这有利于推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从此我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答案】D【知识点】三大改造【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所给信息:1956年、公私合营,结合所学可知,1955年我国开始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又一典范,这有利于推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仔细审查,D项报道不正确,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点评】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知识。5.阅读下列表格,造成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52年和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集体所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1952 71.8% 6.9% 0.7% 1.5% 19.1%1956 7% 0.1% 7.3% 53.4% 32.2%A. 四个经济特区的建立 B.土地改革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三大改造【答案】D【知识点】三大改造【解析】【分析】观察“1952年和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可知,到1956年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国营经济占了主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ABC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6.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实现了和平过渡的创举是( )A.实现赎买政策 B.成立生产合作社C.建立人民公社 D.实行一国两制【答案】A【知识点】三大改造【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还要掌握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途径。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手工业采用合作化,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7.“文化大革命”中形成的两个反革命集团的核心人物分别是( )A.王洪文、张春桥 B.林彪、王洪文C.林彪、江青 D.江青、姚文元【答案】C【知识点】文革十年【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史实的识记。依据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二子目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内容中:“林彪、江青一伙,在‘文化大革命’中,相互勾结,形成了两个反革命集团。”据此可知,两个反革命集团的核心人物分别是林彪和江青,故选C。ABD选项中的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都是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主要成员。【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事件的经过、影响。8.下列现象中,属于“文化大革命”中常见的是( )①“共产风”②批斗会 ③大字报 ④土法炼钢 ⑤破四旧A.②③⑤ B.①④⑤ C.①②③ D.②④⑤【答案】A【知识点】文革十年【解析】【分析】“文化大革命”初期,大、中学校的学生率先起来“造修正主义的反”。在很短的时间里,由学生成立的“红卫兵”组织蜂拥而起,到处揪斗学校领导和教师,破四旧,写大字报,开批斗会,一些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共产风”是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现象,土法炼钢是大跃进时期的现象。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相关知识。属于基础知识,重点记忆即可。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被严重摧残。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文化大革命的相关知识。9.某同学准备作一个题为《我眼中的“文化大革命”》的发言,以下内容不适合出现在发言提纲中的是( )A.民主法制遭受践踏 B.国民经济破坏严重C.文化教育历经浩劫 D.外交事业停滞不前【答案】D【知识点】文革十年【解析】【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通过学生掌握的课本知识,分析此题中的选项不难看出文革时期我国外交事业有所发展,不是停滞不前。所以此题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化大革命。10.以下所列“文化大革命”史实,与题目不相符的是( )A.“二月逆流” B.粉碎“四人帮”C.中共七大 D.“九一三”事件【答案】C【知识点】文革十年【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二月逆流发生在1967年,叶剑英等老干部的抗争事件;B项粉碎“四人帮”是1976年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C中共七大召开与1945年抗争后期,不是发生在文革时期,符合题意;D“九一三”事件发生在1971年,林彪叛逃事件;由此分析ABD都是发生在文革时期的史实。依据题意故此题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化大革命。二、材料分析题1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材料一:1966年夏,中央发出开展“文化大革命”的通知。接着,毛泽东写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实际上指出刘少奇、邓小平是所谓的党内“资产阶级司令部”的代表人物。材料二: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江青、张春桥、姚文元和王洪文逐渐勾结起来,结成“四人帮”,进行篡党谋权的阴谋活动。(1)以上材料所反映的是什么运动?(2)这场运动中存在的两个反革命集团是什么?(3)这场运动结束的标志是什么事件?(4)这场运动给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答案】(1)文化大革命(2)林彪反革命集团、江青反革命集团。(3)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4)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了。【知识点】文革十年【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的“1966年夏,中央发出开展“文化大革命”的通知”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大革命的准确认识,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破坏,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和损失的内乱。因此,文化大革命中存在的两个反革命集团是林彪反革命集团、江青反革命集团。(3)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大革命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6年,华国锋、叶剑英等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4)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大革命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破坏,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和损失的内乱。文化大革命使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被拉大了。【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相关知识。12.阅读材料:材料:我国1966—1968,1975年国民经济状况(部分)请回答:(1)1967,1968年连续两年,我国工业产值和国家财政总收入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1975年我国经济情况好转,各项经济指标回升,其主要原因是什么?(3)我们应该从“文化大革命”的历史中吸取什么教训?【答案】(1)文化大革命动乱的破坏。(2)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邓小平也出来工作,扭转经济下滑,形势有所好转。(3)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等。【知识点】文革十年【解析】【分析】(1)据材料《我国1966—1968、1975年国民经济状况(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7、1968年连续两年,我国工业产值和国家财政总收入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动乱的破坏。(2)据材料《我国1966—1968、1975年国民经济状况(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5年邓小平复出,采取全面整顿措施,恢复各方面工作,使经济形势明显好转。我国经济情况好转,各项经济指标回升。 (3)据材料,回答从“文化大革命”的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因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等。【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工业产值和国家财政总收入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2)本题主要考查1975年我国经济情况好转,各项经济指标回升,其主要原因。(3)本题主要考查我们应该从“文化大革命”的历史中吸取什么教训。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加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行列,同盟抗战,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胜利;中国成为世界四强之一的大国,中华民族开始了近百年来的伟大复兴. ──臧运祜《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材料二 历史上出现的国际秩序,都是在战争结束后由战胜国提出并建立起来的,反映了战后的力量对比,体现了战胜国的利益,因此新秩序建立的时间都较短.但是,冷战的结束和雅尔塔体系的瓦解却并非通过战争,而是在和平的条件下实现的,所以在两极格局崩溃后并没有战胜国与战败国的区别,国际主要战略力量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设想来确立新的国际秩序.因此,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必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将不可避免的充满矛盾和斗争.不管怎样,世界格局正向多极化方向演变,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要力量. ──曹胜强《现代国际关系史》请回答:(1)材料一认为“中国成为世界四强之一的大国”主要原因是什么?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哪一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彰显了我国的大国风范?(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哪一战争后形成的?这一体系先后协调了帝国主义国家在哪些地区的统治秩序?主要体现了哪些战胜国的意志?(3)分析二战后美苏由战时同盟转向战后对抗的主要原因.(4)根据材料二指出,为什么当今“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如果要成为未来多极世界中的一极,需要做哪些努力?【答案】(1)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抗战的胜利;求同存异.(2)“一战”;欧洲、西亚、非洲;东亚、太平洋地区;英、法、美.(3)国家利益冲突.(4)两极格局的结束是在和平环境下实现的,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提高综合国力,大力发展科技、经济和军事力量等.【知识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解析】【分析】(1)由材料一“中国加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行列,同盟抗战,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中国成为世界四强之一的大国”可知,“中国成为世界四强之一的大国”主要原因是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和中国抗战的胜利。在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上,面对殖民主义国家破坏会议的阴谋,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2)据所学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国际关系新格局。通过巴黎和会协调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通过华盛顿会议协调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这一体系体现了英、法、美等大国的意志。(3)据所学知,二战后美苏由战时同盟转向战后对抗的原因是共同敌人法西斯被打败,两国失去了合作的基础,最重要的原因是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苏联成为了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4)由材料二“冷战的结束和雅尔塔体系的瓦解却并非通过战争,而是在和平的条件下实现的,…因此,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必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可知,当今“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原因是,两极格局的结束是在和平环境下实现的,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最后一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提高综合国力,大力发展科技、经济和军事力量等。故答案为:(1)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抗战的胜利;求同存异。(2)“一战”;欧洲、西亚、非洲;东亚、太平洋地区;英、法、美。(3)国家利益冲突。(4)两极格局的结束是在和平环境下实现的,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提高综合国力,大力发展科技、经济和军事力量等。(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点评】(1)本题考查了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的主要原因及万隆会议的相关知识。(2)本题考查了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相关知识。(3)本题考查了二战后美苏由战时同盟转向战后对抗的主要原因。(4)本题考查了“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的原因及中国应做的努力。识记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建立的国际新秩序,了解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与探索同步练习(学生版).docx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与探索同步练习(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