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复习专题:03 古代印度及佛教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复习专题:03 古代印度及佛教

资源简介

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复习专题:03 古代印度及佛教
一、单选题
1.(2019八上·浙江期中)阿育王在位时,孔雀王朝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按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应该属于(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答案】B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了不同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根据这个制度,社会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婆罗门,主要是祭司和贵族。第二等级是刹帝利,包含的是国王、武士、官吏。第三等级是吠舍,包含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第三等级是首陀罗,主要是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因而阿育王属于第二等级刹帝利。
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刹帝利包括国王,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及学生的分析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等级分工。
2.(2019八上·吴兴期中)某班级以话剧的形式再现古印度的历史,下列台词不正确的是(  )
A.我拥有万贯家财,我可以用巨额财富买个官职
B.我是一个祭司,位于本国第一等级婆罗门
C.刹帝利对婆罗门毕恭毕敬
D.我国是佛教的起源地,释迦摩尼曾是我国的王子
【答案】A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A项我拥有万贯家财,我可以用巨额财富买个官职台词不正确,把持军政大权的国王属于刹帝利,位于第二等级;婆罗门位于第一等级,处于唯我独尊的地位;武士和国王同属于第二等级刹帝利;从事农、牧、工商业的普通雅利安人属于第三等级吠舍;种姓制度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不可以通婚,符合题意;
BCD三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印度“种姓制度”指得是婆罗门位于第一等级,处于唯我独尊的地位;武士和国王同属于第二等级刹帝利;从事农、牧、工商业的普通雅利安人属于第三等级吠舍;种姓制度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不可以通婚。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印度的种姓制度,要求具备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种姓制度的等级划分与分工。
3.(2019八上·萧山期中)小明同学假期去江南名刹灵隐寺游玩,了解到:“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开山祖师为印度僧人惠理和尚,清代时扩建,其规模之宏伟跃居东南之冠”,你认为供奉在大雄宝殿正中的佛教创始人是(  )
A.济公 B.弥勒佛 C.释迦牟尼佛 D.观音
【答案】C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佛教诞生于6世纪的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被后世尊称为释迦牟尼。
AB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释迦牟尼佛是供奉在大雄宝殿正中的佛教创始人,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佛教创始人的识记能力。要求准确识记佛教的相关知识。
4.(2019八上·温岭期中)某班同学以话剧的形式再现了古代印度历史,涉及“种姓制度”时,有一句台词是不正确的。它是(  )
A.“本国王把持军政大权,国家唯我独尊”
B.“别看我只是一个武士,但我和国王同属刹帝利”
C.“我是一个拥有万贯家财的大商人,却屈居第三等级”
D.“我很苦恼,我爱上了一个上一等级的姑娘,但我们不能步入婚姻的殿堂”
【答案】A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印度种姓制度规定:不同等级之间不可以通婚;商人属于第三等级吠舍;武士和国王同属于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虽然把持军政大权,但级别不是最高的,第一等级是婆罗门,掌管宗教的祭司,A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BCD三项都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种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普遍存在的一种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其中以印度最为严重。
5.(2019八上·萧山期中)崇尚佛教,把佛教定为古代印度的国教的阿育王属于种姓制度中哪个中(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答案】B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所以阿育王属于刹帝利。
ACD三项都不是古代印度的国教的阿育王所属的等级,不符合题意;
B项刹帝利是古代印度的国教的阿育王所属的等级,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种姓制度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和灵活运用印度种姓制度的分工。
6.(2019八上·温岭期中)有人说:阿拉伯数学成就就是用阿拉伯语研究的数学。下列图片与其相符合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C项是阿拉伯数字,故C正确。
A是楔形文字,故排除A项。
B是字母严禁示意图,故排除B项。
D是象形文字,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阿拉伯数字最初由古印度人发明,后由阿拉伯人传向欧洲,之后再经欧洲人将其现代化,人们以为是阿拉伯发明,所以人们称其为“阿拉伯数字”。
7.下列示意图能够反映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题目直接设问考查能够反映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示意图.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对应图片为D.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印度种姓制度的四个等级.图片材料型选择题必须认真观察分析图片中包含的文字,根据相关文字的提示信息判断分析确定正确选项,也有部分题目在题干表述中有相关提示信息.
8.(2019八上·秀洲月考)古代印度产生不同的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战国时期,假如燕国的国王来到古印度,你认为他属于(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答案】B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燕国的国王应属于刹帝利。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印度的种姓制度。需要准确识记古印度种姓制度的等级划分与分工。
9.某班级以话剧的形式再现古印度历史。剧情讲述的是古印度一个理发师的儿子(首陀罗)爱上了一位刹帝利的女儿,结果因某种制度的干扰,有情人没成眷属。理发师的儿子在绝望中忧郁而死。此种制度为(  )
A.民主制度 B.种姓制度 C.封建制度 D.独裁制度
【答案】B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给出的“首陀罗”和“刹帝利”等可知这是种姓制度。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各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AC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种姓制度是题干描述的制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种姓制度.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与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的规定。
10.你看过获得奥斯卡最佳外国语片奖的印度电影《阿育王》吗?他在位时,孔雀王朝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按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应该属于(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答案】B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构成了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为掌管宗教的祭司;第二等级刹帝利是掌有军政大权的贵族;第三等级吠舍是指那些从事农、牧、工商业的普通雅利安人;第四等级首陀罗是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因而按照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应属于刹帝利。
B项刹帝利包括国王,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印度的种姓制度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2019八上·台州开学考)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文明有其独特的魅力。下列印度文明对其他地区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有(  )
①《汉谟拉比法典》 ②阿拉伯数字 ③种姓制度 ④佛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了奴隶制的小国。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了奴隶制的小国。印度文明产生了佛教,发明了阿拉伯数和产生不良影响的种姓制度。①《汉谟拉比法典》是西亚的古代巴比伦王国文明。
D项②③④是印度文明对其他地区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印度文明。
12.位于亚洲印度河流域的古代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下列文明成就属于古代印度的是(  )
①种姓制度②太阳历③佛教④阿拉伯数字⑤象形文字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答案】C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的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的乔达摩 悉达多(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它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很多国王利用它“忍耐顺从”的说教,大力扶持佛教。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学会这一方法,对它加以改造,12世纪初,这一简便的计数法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起源于印度的文明成果是种姓制度、阿拉伯数字、佛教;①③④正确。②太阳历和⑤象形文字都是古埃及的文明成就。
C项①③④属于古代印度,符合题意;
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印度文明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古印度文明代表--佛教、阿拉伯数字。
13.按照种姓制度,在古代印度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工商业的普通雅利安人应该(  )
A.都属于贱民 B.属于不同的等级
C.属于第三等级吠舍 D.处于四个等级的最底层
【答案】C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构成了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为掌管宗教的祭司;第二等级刹帝利是掌有军政大权的贵族;第三等级吠舍是指那些从事农、牧、工商业的普通雅利安人;第四等级首陀罗是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他们绝大多数是非雅利安人,世代从事各种低贱的职业,有的甚至沦落为更低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因而按照种姓制度,在古代印度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工商业的普通雅利安人应该是属于第三等级吠舍。
C项属于第三等级吠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印度的种姓制度相关知识。
14.(2018八上·江山期末)某班级要表演关于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话剧,他们采用的台词最有可能的是(  )
A.“你打瞎我的一只眼睛,作为惩罚,我也打瞎你的一只眼睛。”
B.“别看我只是一介武士,但我和国王同属刹帝利。”
C.“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D.“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
【答案】B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就是种姓制度。种姓制度将社会上的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其中刹帝利中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
ACD三项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B项“别看我只是一介武士,但我和国王同属刹帝利。”符合印度的种姓制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种姓制度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需要熟记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等级划分并逐一分析其它选项。
15.(2018八上·余杭期末)“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侵入南亚次大陆,征服了当地居民……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内部逐渐形成·…··等级制度。”在其等级制度中,被征服的“当地居民”主要属于(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首陀罗 D.吠舍
【答案】C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根据这个制度,社会分为四个等级。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包括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采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业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ABD三项不包括被征服的“当地居民”,不符合题意;
C项首陀罗包括被征服的“当地居民”,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印度的种姓制度。理解与识记种姓制度的相关史实。
16.(2017八上·乐清期中)下图是某一宗教的传播示意图。关于这个宗教叙述正确的是(  )
A.它的建筑形式是清真寺
B.它的经典文献是《古兰经》
C.它起源于古印度,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D.它起源于西亚巴勒斯坦地区
【答案】C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佛教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图为佛教的传播示意图。佛教起源于古印度,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佛教的识记。
17.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关于“古代印度文明成果展”的活动,你认为下面内容与这一主题无关的是(  )
A.种姓制度 B.释迦牟尼塑像
C.巴黎圣母院 D.阿拉伯数字
【答案】C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圣母院屹立在法国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一个岛上,是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它属于中世纪西欧文明。因此巴黎圣母院不符合“古代印度文明成果展”的活动,选项C符合题意;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选项A不符合题意;
佛教在印度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选项B不符合题意;
阿拉伯数字最初由古印度人发明,后由阿拉伯人传向欧洲,之后再经欧洲人将其现代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古印度文明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稍微有点历史常识便能答出此题。
18.(2018八上·泰顺期中)古代印度种姓制度把人分成四个等级,它起源于造物神梵天身体四个部位(如图),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国的国王阿育王,按照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应属于哪一等级(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答案】B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构成了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为掌管宗教的祭司;第二等级刹帝利是掌有军政大权的贵族;第三等级吠舍是指那些从事农、牧、工商业的普通雅利安人;第四等级首陀罗是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因而按照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应属于刹帝利。
B项阿育王应属于刹帝利,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印度的种姓制度相关知识。
19.(2018八上·余杭期中)“我们终年劳作,不得休息,我们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你们。而你们却不让我们共享国家权利,连我们的孩子与你们通婚都是违法的。”这里的“我们”所属等级是(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答案】C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向国家纳税”,可知答案为吠舍.婆罗门与刹帝利是统治阶层,分别享有神权与把持国家行政军事大权,而吠舍为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他们向国家上税,供养第一二等级,首陀罗为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他们几乎没有权利,干最低贱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C项吠舍是题干中的“我们”所属的等级,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古印度种姓制度的理解和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017八上·柯桥期中)下图所示为古代印度一文明成果的传播路线,该文明成果是(  )
A.种姓制度 B.阿拉伯数字 C.梵文 D.佛教
【答案】D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佛教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佛教发源于印度,有两条路线。向北的路线是印度——中亚——中国——朝鲜、日本,称为北传佛教。向南的路线是传入我国傣族地区,以及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等国,又称为南传佛教。故选D。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佛教传播路线的识记。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以下是古代某国的法律条文
杀害婆罗门者应损毁自己,并三次投入火中。
杀1个刹帝利,[应立]誓守戒6年,并交出1000头母牛和1头公牛。
杀1个吠舍,[应同样立誓守戒]3年,并交出100头母牛和1头公牛。
杀1个首陀罗,[应同样立誓守戒]1年,并交出10头公牛和1头母牛。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分别是指哪些人?
(2)述材料中地位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哪一阶层?
(3)上述材料反映了古代南亚哪一国家的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的实质。
【答案】(1)婆罗门: 雅利安人中的祭司;刹帝利:雅利安人中的军事贵族;吠舍:普通的雅利安自由民;首陀罗:被征服的土著居民.
(2)最高的是婆罗门,最低的是首陀罗.原因:杀害婆罗门处罚最重,杀害首陀罗处罚最轻.
(3)国家:印度.制度:种姓制度.实质:古代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种姓制度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各等级界限森严。
(2)本题考查的是种姓制度的有关知识。由材料“杀害婆罗门者应损毁自己,并三次投入火中”“杀1个首陀罗,[应同样立誓守戒]1年,并交出10头公牛和1头母牛”可知,最高的是婆罗门,最低的是首陀罗.因为杀害婆罗门处罚最重,杀害首陀罗处罚最轻。
(3)本题考查的是种姓制度的有关知识。由材料中“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可知,反映的是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它实际上是古代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种姓制度的识记,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22.每当我们游览某种宗教的建筑时,发现最大、最宏伟的建筑是大雄宝殿,里面往往有一尊很大的佛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这是什么宗教的建筑?该宗教产生于什么时候?创始人是谁?
(2)“大雄”指的是谁?
(3)该宗教宣扬什么?反对什么?
(4)该宗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5)该宗教是如何传播的?请描述一下其传播路线。
【答案】(1)佛教建筑。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
(2)释迦摩尼。
(3)宣扬众生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等级制度。
(4)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等级制度。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因此只有消灭欲望,忍耐顺从,刻苦修行,才能达到“极乐世界“。
(5)向北经中亚传人中国内地,然后通过中国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等,这支佛教称为北传佛教。向南传人我国傣族地区以及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等国,称南传佛教。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佛教的相关史实。从材料中“大雄宝殿,里面往往有一尊很大的佛像”可知是佛教建筑。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佛教宣扬众生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等级制度。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等级制度。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因此只有消灭欲望,忍耐顺从,刻苦修行,才能达到“极乐世界“。佛教的传播路线是向北经中亚传人中国内地,然后通过中国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等,这支佛教称为北传佛教。向南传人我国傣族地区以及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等国,称南传佛教。
【点评】本题掌握佛教的相关史实。
23.下列材料摘自《摩奴法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婆罗门,由于从身体的最高尚部分出生,由于是最先出生且掌握‘历史知识’,因而理应为一切创造物的主宰。”
“婆罗门可以确信不疑地享有首陀罗的财产……婆罗门主人得强迫其首陀罗执行屈辱的服役,因为他是自在神创造出来为婆罗门服役的。”
“‘国王’应极力使吠舍与首陀罗执行自己的劳动,因为他们逃避自己的义务时,则使整个世界动摇。”
(1)你能否推断出,这是什么地方的法律条文?
(2)这些条文反映了什么制度?说明什么问题?
(3)国王在这一制度下属于哪个等级?
(4)从这个法典的内容来看,婆罗门、首陀罗之间的差异是由什么决定的?
(5)制定上述条文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1)古代印度的法律条文。
(2)种姓制度。说明古代印度社会等级森严。
(3)属于第二等级刹帝利。
(4)由神决定。
(5)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印度文明及种姓制度的相关知识。本题是基础题,从材料中有“婆罗门”等内容即可知道这是古代印度的法律条文。反映了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说明古代印度社会等级森严。国王属于第二等级刹帝利。从材料中“他是自在神创造出来为婆罗门服役”可以知道这个法典认为婆罗门、首陀罗之间的差异是由由神决定。制定上述条文的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点评】本题掌握古代印度文明及种姓制度的相关知识
1 / 1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复习专题:03 古代印度及佛教
一、单选题
1.(2019八上·浙江期中)阿育王在位时,孔雀王朝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按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应该属于(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2.(2019八上·吴兴期中)某班级以话剧的形式再现古印度的历史,下列台词不正确的是(  )
A.我拥有万贯家财,我可以用巨额财富买个官职
B.我是一个祭司,位于本国第一等级婆罗门
C.刹帝利对婆罗门毕恭毕敬
D.我国是佛教的起源地,释迦摩尼曾是我国的王子
3.(2019八上·萧山期中)小明同学假期去江南名刹灵隐寺游玩,了解到:“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开山祖师为印度僧人惠理和尚,清代时扩建,其规模之宏伟跃居东南之冠”,你认为供奉在大雄宝殿正中的佛教创始人是(  )
A.济公 B.弥勒佛 C.释迦牟尼佛 D.观音
4.(2019八上·温岭期中)某班同学以话剧的形式再现了古代印度历史,涉及“种姓制度”时,有一句台词是不正确的。它是(  )
A.“本国王把持军政大权,国家唯我独尊”
B.“别看我只是一个武士,但我和国王同属刹帝利”
C.“我是一个拥有万贯家财的大商人,却屈居第三等级”
D.“我很苦恼,我爱上了一个上一等级的姑娘,但我们不能步入婚姻的殿堂”
5.(2019八上·萧山期中)崇尚佛教,把佛教定为古代印度的国教的阿育王属于种姓制度中哪个中(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6.(2019八上·温岭期中)有人说:阿拉伯数学成就就是用阿拉伯语研究的数学。下列图片与其相符合的是(  )
A. B.
C. D.
7.下列示意图能够反映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是(  )
A. B.
C. D.
8.(2019八上·秀洲月考)古代印度产生不同的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战国时期,假如燕国的国王来到古印度,你认为他属于(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9.某班级以话剧的形式再现古印度历史。剧情讲述的是古印度一个理发师的儿子(首陀罗)爱上了一位刹帝利的女儿,结果因某种制度的干扰,有情人没成眷属。理发师的儿子在绝望中忧郁而死。此种制度为(  )
A.民主制度 B.种姓制度 C.封建制度 D.独裁制度
10.你看过获得奥斯卡最佳外国语片奖的印度电影《阿育王》吗?他在位时,孔雀王朝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按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应该属于(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11.(2019八上·台州开学考)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文明有其独特的魅力。下列印度文明对其他地区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有(  )
①《汉谟拉比法典》 ②阿拉伯数字 ③种姓制度 ④佛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位于亚洲印度河流域的古代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下列文明成就属于古代印度的是(  )
①种姓制度②太阳历③佛教④阿拉伯数字⑤象形文字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13.按照种姓制度,在古代印度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工商业的普通雅利安人应该(  )
A.都属于贱民 B.属于不同的等级
C.属于第三等级吠舍 D.处于四个等级的最底层
14.(2018八上·江山期末)某班级要表演关于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话剧,他们采用的台词最有可能的是(  )
A.“你打瞎我的一只眼睛,作为惩罚,我也打瞎你的一只眼睛。”
B.“别看我只是一介武士,但我和国王同属刹帝利。”
C.“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D.“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
15.(2018八上·余杭期末)“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侵入南亚次大陆,征服了当地居民……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内部逐渐形成·…··等级制度。”在其等级制度中,被征服的“当地居民”主要属于(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首陀罗 D.吠舍
16.(2017八上·乐清期中)下图是某一宗教的传播示意图。关于这个宗教叙述正确的是(  )
A.它的建筑形式是清真寺
B.它的经典文献是《古兰经》
C.它起源于古印度,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D.它起源于西亚巴勒斯坦地区
17.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关于“古代印度文明成果展”的活动,你认为下面内容与这一主题无关的是(  )
A.种姓制度 B.释迦牟尼塑像
C.巴黎圣母院 D.阿拉伯数字
18.(2018八上·泰顺期中)古代印度种姓制度把人分成四个等级,它起源于造物神梵天身体四个部位(如图),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国的国王阿育王,按照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应属于哪一等级(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19.(2018八上·余杭期中)“我们终年劳作,不得休息,我们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你们。而你们却不让我们共享国家权利,连我们的孩子与你们通婚都是违法的。”这里的“我们”所属等级是(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20.(2017八上·柯桥期中)下图所示为古代印度一文明成果的传播路线,该文明成果是(  )
A.种姓制度 B.阿拉伯数字 C.梵文 D.佛教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以下是古代某国的法律条文
杀害婆罗门者应损毁自己,并三次投入火中。
杀1个刹帝利,[应立]誓守戒6年,并交出1000头母牛和1头公牛。
杀1个吠舍,[应同样立誓守戒]3年,并交出100头母牛和1头公牛。
杀1个首陀罗,[应同样立誓守戒]1年,并交出10头公牛和1头母牛。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分别是指哪些人?
(2)述材料中地位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哪一阶层?
(3)上述材料反映了古代南亚哪一国家的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的实质。
22.每当我们游览某种宗教的建筑时,发现最大、最宏伟的建筑是大雄宝殿,里面往往有一尊很大的佛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这是什么宗教的建筑?该宗教产生于什么时候?创始人是谁?
(2)“大雄”指的是谁?
(3)该宗教宣扬什么?反对什么?
(4)该宗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5)该宗教是如何传播的?请描述一下其传播路线。
23.下列材料摘自《摩奴法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婆罗门,由于从身体的最高尚部分出生,由于是最先出生且掌握‘历史知识’,因而理应为一切创造物的主宰。”
“婆罗门可以确信不疑地享有首陀罗的财产……婆罗门主人得强迫其首陀罗执行屈辱的服役,因为他是自在神创造出来为婆罗门服役的。”
“‘国王’应极力使吠舍与首陀罗执行自己的劳动,因为他们逃避自己的义务时,则使整个世界动摇。”
(1)你能否推断出,这是什么地方的法律条文?
(2)这些条文反映了什么制度?说明什么问题?
(3)国王在这一制度下属于哪个等级?
(4)从这个法典的内容来看,婆罗门、首陀罗之间的差异是由什么决定的?
(5)制定上述条文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了不同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根据这个制度,社会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婆罗门,主要是祭司和贵族。第二等级是刹帝利,包含的是国王、武士、官吏。第三等级是吠舍,包含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第三等级是首陀罗,主要是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因而阿育王属于第二等级刹帝利。
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刹帝利包括国王,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及学生的分析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等级分工。
2.【答案】A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A项我拥有万贯家财,我可以用巨额财富买个官职台词不正确,把持军政大权的国王属于刹帝利,位于第二等级;婆罗门位于第一等级,处于唯我独尊的地位;武士和国王同属于第二等级刹帝利;从事农、牧、工商业的普通雅利安人属于第三等级吠舍;种姓制度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不可以通婚,符合题意;
BCD三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印度“种姓制度”指得是婆罗门位于第一等级,处于唯我独尊的地位;武士和国王同属于第二等级刹帝利;从事农、牧、工商业的普通雅利安人属于第三等级吠舍;种姓制度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不可以通婚。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印度的种姓制度,要求具备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种姓制度的等级划分与分工。
3.【答案】C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佛教诞生于6世纪的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被后世尊称为释迦牟尼。
AB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释迦牟尼佛是供奉在大雄宝殿正中的佛教创始人,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佛教创始人的识记能力。要求准确识记佛教的相关知识。
4.【答案】A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印度种姓制度规定:不同等级之间不可以通婚;商人属于第三等级吠舍;武士和国王同属于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虽然把持军政大权,但级别不是最高的,第一等级是婆罗门,掌管宗教的祭司,A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BCD三项都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种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普遍存在的一种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其中以印度最为严重。
5.【答案】B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所以阿育王属于刹帝利。
ACD三项都不是古代印度的国教的阿育王所属的等级,不符合题意;
B项刹帝利是古代印度的国教的阿育王所属的等级,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种姓制度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和灵活运用印度种姓制度的分工。
6.【答案】C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C项是阿拉伯数字,故C正确。
A是楔形文字,故排除A项。
B是字母严禁示意图,故排除B项。
D是象形文字,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阿拉伯数字最初由古印度人发明,后由阿拉伯人传向欧洲,之后再经欧洲人将其现代化,人们以为是阿拉伯发明,所以人们称其为“阿拉伯数字”。
7.【答案】D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题目直接设问考查能够反映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示意图.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对应图片为D.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印度种姓制度的四个等级.图片材料型选择题必须认真观察分析图片中包含的文字,根据相关文字的提示信息判断分析确定正确选项,也有部分题目在题干表述中有相关提示信息.
8.【答案】B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燕国的国王应属于刹帝利。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印度的种姓制度。需要准确识记古印度种姓制度的等级划分与分工。
9.【答案】B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给出的“首陀罗”和“刹帝利”等可知这是种姓制度。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各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AC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种姓制度是题干描述的制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种姓制度.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与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的规定。
10.【答案】B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构成了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为掌管宗教的祭司;第二等级刹帝利是掌有军政大权的贵族;第三等级吠舍是指那些从事农、牧、工商业的普通雅利安人;第四等级首陀罗是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因而按照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应属于刹帝利。
B项刹帝利包括国王,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印度的种姓制度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答案】D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了奴隶制的小国。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了奴隶制的小国。印度文明产生了佛教,发明了阿拉伯数和产生不良影响的种姓制度。①《汉谟拉比法典》是西亚的古代巴比伦王国文明。
D项②③④是印度文明对其他地区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印度文明。
12.【答案】C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的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的乔达摩 悉达多(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它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很多国王利用它“忍耐顺从”的说教,大力扶持佛教。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学会这一方法,对它加以改造,12世纪初,这一简便的计数法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起源于印度的文明成果是种姓制度、阿拉伯数字、佛教;①③④正确。②太阳历和⑤象形文字都是古埃及的文明成就。
C项①③④属于古代印度,符合题意;
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印度文明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古印度文明代表--佛教、阿拉伯数字。
13.【答案】C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构成了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为掌管宗教的祭司;第二等级刹帝利是掌有军政大权的贵族;第三等级吠舍是指那些从事农、牧、工商业的普通雅利安人;第四等级首陀罗是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他们绝大多数是非雅利安人,世代从事各种低贱的职业,有的甚至沦落为更低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因而按照种姓制度,在古代印度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工商业的普通雅利安人应该是属于第三等级吠舍。
C项属于第三等级吠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印度的种姓制度相关知识。
14.【答案】B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就是种姓制度。种姓制度将社会上的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其中刹帝利中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
ACD三项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B项“别看我只是一介武士,但我和国王同属刹帝利。”符合印度的种姓制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种姓制度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需要熟记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等级划分并逐一分析其它选项。
15.【答案】C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根据这个制度,社会分为四个等级。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包括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采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业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ABD三项不包括被征服的“当地居民”,不符合题意;
C项首陀罗包括被征服的“当地居民”,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印度的种姓制度。理解与识记种姓制度的相关史实。
16.【答案】C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佛教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图为佛教的传播示意图。佛教起源于古印度,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佛教的识记。
17.【答案】C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圣母院屹立在法国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一个岛上,是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它属于中世纪西欧文明。因此巴黎圣母院不符合“古代印度文明成果展”的活动,选项C符合题意;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选项A不符合题意;
佛教在印度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选项B不符合题意;
阿拉伯数字最初由古印度人发明,后由阿拉伯人传向欧洲,之后再经欧洲人将其现代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古印度文明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稍微有点历史常识便能答出此题。
18.【答案】B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构成了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为掌管宗教的祭司;第二等级刹帝利是掌有军政大权的贵族;第三等级吠舍是指那些从事农、牧、工商业的普通雅利安人;第四等级首陀罗是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因而按照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应属于刹帝利。
B项阿育王应属于刹帝利,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印度的种姓制度相关知识。
19.【答案】C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向国家纳税”,可知答案为吠舍.婆罗门与刹帝利是统治阶层,分别享有神权与把持国家行政军事大权,而吠舍为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他们向国家上税,供养第一二等级,首陀罗为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他们几乎没有权利,干最低贱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C项吠舍是题干中的“我们”所属的等级,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古印度种姓制度的理解和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答案】D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佛教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佛教发源于印度,有两条路线。向北的路线是印度——中亚——中国——朝鲜、日本,称为北传佛教。向南的路线是传入我国傣族地区,以及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等国,又称为南传佛教。故选D。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佛教传播路线的识记。
21.【答案】(1)婆罗门: 雅利安人中的祭司;刹帝利:雅利安人中的军事贵族;吠舍:普通的雅利安自由民;首陀罗:被征服的土著居民.
(2)最高的是婆罗门,最低的是首陀罗.原因:杀害婆罗门处罚最重,杀害首陀罗处罚最轻.
(3)国家:印度.制度:种姓制度.实质:古代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种姓制度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各等级界限森严。
(2)本题考查的是种姓制度的有关知识。由材料“杀害婆罗门者应损毁自己,并三次投入火中”“杀1个首陀罗,[应同样立誓守戒]1年,并交出10头公牛和1头母牛”可知,最高的是婆罗门,最低的是首陀罗.因为杀害婆罗门处罚最重,杀害首陀罗处罚最轻。
(3)本题考查的是种姓制度的有关知识。由材料中“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可知,反映的是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它实际上是古代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种姓制度的识记,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22.【答案】(1)佛教建筑。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
(2)释迦摩尼。
(3)宣扬众生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等级制度。
(4)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等级制度。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因此只有消灭欲望,忍耐顺从,刻苦修行,才能达到“极乐世界“。
(5)向北经中亚传人中国内地,然后通过中国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等,这支佛教称为北传佛教。向南传人我国傣族地区以及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等国,称南传佛教。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佛教的相关史实。从材料中“大雄宝殿,里面往往有一尊很大的佛像”可知是佛教建筑。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佛教宣扬众生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等级制度。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等级制度。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因此只有消灭欲望,忍耐顺从,刻苦修行,才能达到“极乐世界“。佛教的传播路线是向北经中亚传人中国内地,然后通过中国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等,这支佛教称为北传佛教。向南传人我国傣族地区以及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等国,称南传佛教。
【点评】本题掌握佛教的相关史实。
23.【答案】(1)古代印度的法律条文。
(2)种姓制度。说明古代印度社会等级森严。
(3)属于第二等级刹帝利。
(4)由神决定。
(5)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知识点】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印度文明及种姓制度的相关知识。本题是基础题,从材料中有“婆罗门”等内容即可知道这是古代印度的法律条文。反映了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说明古代印度社会等级森严。国王属于第二等级刹帝利。从材料中“他是自在神创造出来为婆罗门服役”可以知道这个法典认为婆罗门、首陀罗之间的差异是由由神决定。制定上述条文的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点评】本题掌握古代印度文明及种姓制度的相关知识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