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课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团结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A.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B.开发西部, 维护国家安全C.西部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D.西部少数民族人口众多2.一些国外学者认为,这是对多民族国家民族政策模式的发展创新,是独特的“中国经验”。这里的“中国经验”指的是下列哪一政策或方针( )A.民族区域自治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科教兴国 D.百花齐放,百家争鸣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下列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B.在所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实行C.实施的前提是国家的统一领导D.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4.《翻身农奴把歌唱》唱到:“驱散乌云见太阳”,西藏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指的是( )A.土地改革运动 B.青藏铁路通车C.西藏和平解放 D.西藏自治区建立5.2013年,河南省加大了支援新疆的力度,投入资金2.4亿元,在哈密地区援建34个项目,这些援建项目主要涉及城乡住房、社会事业、科技、基层阵地建设、人员培训等。援建新疆有利于( )①消除民族差异 ②民族共同繁荣 ③维护民族团结 ④建设和谐社会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6.“到1998年,我国已有先后成立的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和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这说明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7.小华同学整理所学知识,制成如下历史知识卡片:该卡片中的“标题”最恰当的应是( )A.经济特区的建设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C.祖国统一大业的成就 D.“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8.《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请问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C.民族共同繁荣 D.民族区域自治9.小芳去承德围场旅游,当地导游介绍围场全称是“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这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体现。这一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政治协商会议制度 D.党代表制度10.中央人民政府抽调大批干部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事业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民族团结 B.达到各民族共同发展C.维护祖国统一 D.促进民族和解二、材料分析题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13年3月5日至17日,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本届大会共有2987名代表,其中少数民族代表409名,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材料二: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西藏将全面实现15年免费教育,即学前3年、小学6年、初中3年和高中3年。凡是在西藏自治区公办学校就读的学生均能享受这一政策,在民办或其他部门办学校就读的学生也可享受等额财政补贴。材料三:2011年12月5日,国家民委印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15年)》。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产业结构、民居式样、村寨风貌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都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文化特色,集中反映了少数民族聚落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类型中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凝聚了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历史结晶,体现了中华文明多样性,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资源。(1)材料一说明我国在民族关系上坚持什么原则?(2)材料二和材料三提供的信息各说明了什么?(3)结合材料说说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益频繁,西域各国也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二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等率领一千多名官兵,乘海船横渡某海峡,到达夷州。——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三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两地之间的友好关系。——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1)根据材料一回答,确保汉朝和西域频繁交往的通道被称为什么? “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哪一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材料二中的“夷州”是指今天哪一地区? 它曾被哪两个殖民者侵占过? 今年(2014年)距最后一次被侵占时的那场战争已有多少周年?(3)材料三中的“蕃”主要是指今天的哪一地区? 这一地区是在哪个朝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4)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我国对上述三个地区采取了什么政策?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解析】【分析】为了促进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边疆稳定,1999年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西部大开发的主要依据。2.【答案】A【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这是对多民族国家民族政策模式的发展创新,是独特的‘中国经验’”,结合所学可知,我国以汉族为主,拥有56个民族,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分别设立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事务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A项符合题意;B项是我国在1953年提出,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得到准则,不符合题意;C项是我国为了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提出的战略政策,不符合题意;D项是为了繁荣文艺和科学事业,1956年,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所给信息:“这是对多民族国家民族政策模式的发展创新,是独特的‘中国经验’”,掌握民族区域自治的内涵,不难判断是民族区域自治。3.【答案】B【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解析】【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B所述是不正确的,所以答案是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知识。4.【答案】C【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西藏的和平解放使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同时也使西藏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给西藏的发展带来了光明的前途。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西藏的和平解放使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5.【答案】C【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民族问题的认识。根据教材知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政策是: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题文中的援藏行动,体现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但是,各民族之间是有差异的,不可能消除,所以排除①。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我国民族问题的认识。学生要掌握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尊重少数民族的历史定制和宗教信仰,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6.【答案】C【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解析】【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民族问题,我国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国已建立西藏、新疆等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故“到1998年,我国已有先后成立的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和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这说明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C。【点评】本题以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7.【答案】B【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基础上,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项符合题意;经济特区的建设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祖国统一大业的成就香港澳门回归在20世纪90年代;“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在20世纪90年代;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点评】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知识。本题难度适中。8.【答案】D【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所以答案选择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9.【答案】B【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解析】【分析】由“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可知,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故答案是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0.【答案】B【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新中国成立后针对少数民族地区落后的局面,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所以中央人民政府抽调大批干部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其他三项也是目的,但是主要目的是B所述,所以答案是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11.【答案】(1)民族平等原则。(2)材料二说明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在教育上采取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材料三说明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推广上,国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使许多少数民族文化重放光彩。(3)①经济方面:有利于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最终实现共同富裕。②政治方面:有利于边疆稳定、巩固国防,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③文化方面:有利于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事业。④社会方面:有利于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察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相关知识。第一小题中,我们依据教材知识可知,我国的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材料中我们可以看见少数民族代表也比较多,则是体现了平等的原则。第二小题中,要求材料二和材料三的信息各说明,则是要分开查找里面的信息,通过材料二可知,国家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帮助,材料三则是说明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相关的建设。第三小题,考察维护民族团结的意义,要看准角度,意义可以用有利于三个字来解题,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方面展开。【点评】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相关知识。12.【答案】(1)丝绸之路; 新疆。(2)台湾;荷兰、日本; 120周年(3)西藏或青藏高原一带; 元朝。(4)新疆、西藏: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台湾:一国两制【知识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海峡两岸交往【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材料一所讲述的内容是丝绸之路开通的作用,因此,确保汉朝和西域频繁交往的通道被称为丝绸之路;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标志着今新疆成为这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本题主要考查台湾的历史。材料二中的“夷洲”是指今天的台湾;它在明末清初中被荷兰占领;1895年,因为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日本通过中日《马关条约》占领台湾;今天距台湾最后一次被侵占的战争,即甲午中日战争120周年。 (3)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材料三主要讲述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因此,材料三中的“蕃”是指西藏或青藏高原一带;西藏地区在元朝时才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瓣,元朝政府在中央设置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事务。 (4)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后,对新疆、西藏和台湾这三个地区采取的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对新疆、西藏和台湾这三个地区采取的政策分别为:对新疆、西藏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对台湾采取一国两制的政策。【点评】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三国鼎立;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繁荣与开放的政策 “和同为一家”;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侵略与反抗 甲午中日战争;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课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团结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A.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B.开发西部, 维护国家安全C.西部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D.西部少数民族人口众多【答案】A【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解析】【分析】为了促进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边疆稳定,1999年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西部大开发的主要依据。2.一些国外学者认为,这是对多民族国家民族政策模式的发展创新,是独特的“中国经验”。这里的“中国经验”指的是下列哪一政策或方针( )A.民族区域自治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科教兴国 D.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答案】A【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这是对多民族国家民族政策模式的发展创新,是独特的‘中国经验’”,结合所学可知,我国以汉族为主,拥有56个民族,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分别设立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事务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A项符合题意;B项是我国在1953年提出,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得到准则,不符合题意;C项是我国为了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提出的战略政策,不符合题意;D项是为了繁荣文艺和科学事业,1956年,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所给信息:“这是对多民族国家民族政策模式的发展创新,是独特的‘中国经验’”,掌握民族区域自治的内涵,不难判断是民族区域自治。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下列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B.在所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实行C.实施的前提是国家的统一领导D.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答案】B【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解析】【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B所述是不正确的,所以答案是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知识。4.《翻身农奴把歌唱》唱到:“驱散乌云见太阳”,西藏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指的是( )A.土地改革运动 B.青藏铁路通车C.西藏和平解放 D.西藏自治区建立【答案】C【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西藏的和平解放使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同时也使西藏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给西藏的发展带来了光明的前途。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西藏的和平解放使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5.2013年,河南省加大了支援新疆的力度,投入资金2.4亿元,在哈密地区援建34个项目,这些援建项目主要涉及城乡住房、社会事业、科技、基层阵地建设、人员培训等。援建新疆有利于( )①消除民族差异 ②民族共同繁荣 ③维护民族团结 ④建设和谐社会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C【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民族问题的认识。根据教材知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政策是: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题文中的援藏行动,体现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但是,各民族之间是有差异的,不可能消除,所以排除①。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我国民族问题的认识。学生要掌握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尊重少数民族的历史定制和宗教信仰,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6.“到1998年,我国已有先后成立的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和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这说明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答案】C【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解析】【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民族问题,我国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国已建立西藏、新疆等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故“到1998年,我国已有先后成立的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和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这说明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C。【点评】本题以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7.小华同学整理所学知识,制成如下历史知识卡片:该卡片中的“标题”最恰当的应是( )A.经济特区的建设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C.祖国统一大业的成就 D.“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答案】B【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基础上,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项符合题意;经济特区的建设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祖国统一大业的成就香港澳门回归在20世纪90年代;“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在20世纪90年代;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点评】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知识。本题难度适中。8.《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请问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C.民族共同繁荣 D.民族区域自治【答案】D【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所以答案选择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9.小芳去承德围场旅游,当地导游介绍围场全称是“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这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体现。这一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政治协商会议制度 D.党代表制度【答案】B【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解析】【分析】由“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可知,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故答案是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0.中央人民政府抽调大批干部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事业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民族团结 B.达到各民族共同发展C.维护祖国统一 D.促进民族和解【答案】B【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新中国成立后针对少数民族地区落后的局面,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所以中央人民政府抽调大批干部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其他三项也是目的,但是主要目的是B所述,所以答案是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二、材料分析题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13年3月5日至17日,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本届大会共有2987名代表,其中少数民族代表409名,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材料二: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西藏将全面实现15年免费教育,即学前3年、小学6年、初中3年和高中3年。凡是在西藏自治区公办学校就读的学生均能享受这一政策,在民办或其他部门办学校就读的学生也可享受等额财政补贴。材料三:2011年12月5日,国家民委印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15年)》。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产业结构、民居式样、村寨风貌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都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文化特色,集中反映了少数民族聚落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类型中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凝聚了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历史结晶,体现了中华文明多样性,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资源。(1)材料一说明我国在民族关系上坚持什么原则?(2)材料二和材料三提供的信息各说明了什么?(3)结合材料说说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答案】(1)民族平等原则。(2)材料二说明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在教育上采取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材料三说明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推广上,国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使许多少数民族文化重放光彩。(3)①经济方面:有利于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最终实现共同富裕。②政治方面:有利于边疆稳定、巩固国防,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③文化方面:有利于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事业。④社会方面:有利于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察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相关知识。第一小题中,我们依据教材知识可知,我国的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材料中我们可以看见少数民族代表也比较多,则是体现了平等的原则。第二小题中,要求材料二和材料三的信息各说明,则是要分开查找里面的信息,通过材料二可知,国家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帮助,材料三则是说明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相关的建设。第三小题,考察维护民族团结的意义,要看准角度,意义可以用有利于三个字来解题,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方面展开。【点评】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相关知识。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益频繁,西域各国也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二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等率领一千多名官兵,乘海船横渡某海峡,到达夷州。——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三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两地之间的友好关系。——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1)根据材料一回答,确保汉朝和西域频繁交往的通道被称为什么? “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哪一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材料二中的“夷州”是指今天哪一地区? 它曾被哪两个殖民者侵占过? 今年(2014年)距最后一次被侵占时的那场战争已有多少周年?(3)材料三中的“蕃”主要是指今天的哪一地区? 这一地区是在哪个朝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4)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我国对上述三个地区采取了什么政策?【答案】(1)丝绸之路; 新疆。(2)台湾;荷兰、日本; 120周年(3)西藏或青藏高原一带; 元朝。(4)新疆、西藏: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台湾:一国两制【知识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海峡两岸交往【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材料一所讲述的内容是丝绸之路开通的作用,因此,确保汉朝和西域频繁交往的通道被称为丝绸之路;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标志着今新疆成为这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本题主要考查台湾的历史。材料二中的“夷洲”是指今天的台湾;它在明末清初中被荷兰占领;1895年,因为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日本通过中日《马关条约》占领台湾;今天距台湾最后一次被侵占的战争,即甲午中日战争120周年。 (3)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材料三主要讲述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因此,材料三中的“蕃”是指西藏或青藏高原一带;西藏地区在元朝时才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瓣,元朝政府在中央设置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事务。 (4)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后,对新疆、西藏和台湾这三个地区采取的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对新疆、西藏和台湾这三个地区采取的政策分别为:对新疆、西藏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对台湾采取一国两制的政策。【点评】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三国鼎立;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繁荣与开放的政策 “和同为一家”;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侵略与反抗 甲午中日战争;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课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团结同步练习(学生版).docx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课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团结同步练习(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