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六国论 学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6.2 六国论 学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16.2 六国论 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各类文言知识。
2、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层次,学习运用分论点,掌握引证、对比论证等方法。
3、理解文章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难点:
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历史背景: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作者想通过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来委婉地提醒当朝统治者。
(二)作者简介: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笺注》。
(三)文言知识:
【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古义:它的实际数目。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2)思厥先祖父
古义:泛指祖辈、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3)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
(4)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旧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一词多义】
(1)率
①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一律、都、全)
②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率领,带领)
③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遵循,沿着)
④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大约、大概)
⑤子路率尔而对(轻率,草率)
(2)善
①非兵不利,战不善(好)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良的,美好的)
③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为)
④素善留侯张良(交好,亲善,对……好)
⑤不如因善遇之(好好地,友善地)
⑥衡少善属文(善于,擅长)
(3)弥
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更加)
②夜雪初霁,荠麦弥望(满,遍)
③病日臻。既弥留(弥留:多指病重将死)
④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经、终)
(4)易
①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轻易,容易)
②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换,交换)
③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改变,更换)
④是以古之易财,非仁者,财多也(轻视)
⑤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地势平坦,平易)
(5)与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动词)
②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和,同,表示并列,连词)
③与战胜而得者(跟,同,表示比较,介词)
④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疑问语气,用法大致和“乎”相同,但语气比较委婉)
【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①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坚持正义)
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侍奉;礼待)
(2)名词作状语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按道理,从道理上讲)
②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在……之后)
③并力西向(向西)
④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3)动词的使动用法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却,击退)
(4)形容词用作名词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战果;大的战果)
(5)形容词用作动词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保全)
【文言句式】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判断句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被动句
(3)赵尝五战于秦。 状语后置句
(4)后秦击赵者再。 状语后置句
(5)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状语后置句
三、总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提出论点,并做初步分析,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初步论证,巩固论点。
第二部分(第2-3段),扣住分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皆引用历史事实来加以论证。
第三部分(第4-5段),点出写作目的,总结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申明自己的政治主张,正告北宋统治者要采取正确方针,坚决抵御外来侵扰。
四、学习课文
第一部分 初步探究
1.文章第一段是如何展开论证的?
明确: 
第一段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并从“赂”与“不赂”两方面加以简要论证,提出两个分论点。第一个分论点正面申说赂秦必亡。第二个分论点以问答的形式加以申说,指出“不赂者”因“赂者”而亡。为全篇论述举纲张目。
2.第2段是如何论证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
明确: 
先使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指出秦受贿所得的土地比战胜所得的要多许多,六国行贿所失的土地比战败所失的要多许多,可见赂秦带来的损失之大,证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又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证打下基础。
接下来以先人“暴霜露,斩荆棘”辟疆土之艰辛和后人“如弃草芥”割地之轻率相对比,用传统的孝道来谴责这些国君。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写出赂者是怎样“奉之弥繁”;“秦兵又至矣”,写出秦步步紧逼、必欲亡之而后快的状态。
然后用“然则”一转,由摆事实过渡到讲道理。用“有限”与“无厌”、“弥繁”与“愈急”,道尽暴秦无厌之欲、诸侯赂秦之失,并明确提出赂秦的最终结果是亡国。
最后引用古人的话,用比喻准确形象地表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和根本错误。既对上文的论证进行了补充说明,又能很好地收束上文,通俗易懂,增强了说服力。
3.第三段怎样用假设推理的方法论证“弊在赂秦”这一观点的?
明确: 
文中作了以下假设:韩、魏、楚三国不割地赂秦,齐不亲附于秦,燕国不用荆轲刺秦王的计策,赵国良将还活着。用假设推理的方式,将“弊在赂秦”的道理说得更加透彻,说明只有用武力抵抗才能救亡图存。
(3)小说是怎样写主人公想起床的种种努力的?变形为虫后,格里高尔为什么还要冒着巨大的痛苦想早起床?
明确: 
作者以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现实与虚幻相互交织为主要方法,不带感情、不发议论地叙述描写主人公想起床而不能的痛苦心理,引发读者对主人公命运的深刻思考。格里高尔在巨大的痛苦使自己竟然不能控制自己双腿的时候,依然想着自己的责任、自己的工作,这也同时表现出他的痛苦与无奈。
4.谈谈结尾段在全文论述中的作用。
明确: 
本段将北宋与六国相比,劝告北宋统治者应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可一味乞求苟安,资敌自亡。从文章的结构来看,这是在中心论点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结论;从写作目的来看,这恰恰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
第二部分 深入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况吗?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明确: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这不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况,但苏洵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古论今。
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六国的失败,主要是因为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以“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
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的实力,加上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一,符合人们的愿望。
苏洵对此并非不知,他在文中也承认这一点:“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然而作者意不在此,他的意图是点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以此劝谏北宋统治者,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辽、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
2.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这样论证有什么好处?
明确: 
①举例论证。如“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通过列举具体史实,充分论述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的道理,从而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分论点,用铁的事实说话,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②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如“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作者用这一形象的比喻,雄辩地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一分论点。
③对比论证。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六国与北宋对比。作者通过运用对比论证,说明北宋如果赂敌而求安,实在是下策。这样对比,孰舍孰取,非常鲜明。
3.这篇史论论证严密,请简析本文的论证结构。
明确:
开头第一句话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然后提出两个分论点: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
第2段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主要是用举例子和引用的方法,针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论证。
第3段论证了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
第4段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
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全文纲目分明,脉络清晰,结构严整。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关系,而且首尾照应,古今相映。 
4.作者在写齐和燕、赵时,分别使用了表示不同感彩的词。说说作者对齐和燕、赵的态度各是怎样的。
明确:
“赂者”指楚、韩、魏,“不赂者”指齐、燕、赵。作者把楚、韩、魏三国放在一起写,是因为他们对秦的态度基本一样——争割地而赂秦,所得到的结果也一样——皆因赂秦而力亏,终致灭亡。把齐、燕、赵放在一起,是因为他们都是赂秦的间接受害者,“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但是,这三国从对秦的态度上又分为两种:齐与秦交好,不助五国;燕、赵则守土抗秦。所以作者分开来叙述,使人明白:齐是自食苦果,不值得同情、惋惜;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值得肯定、赞扬。燕、赵的灭亡,不在“用兵”,而在“智力孤危”。
自我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上官均,字彦衡,邵武人。神宗熙宁亲策进士,擢第二。元丰中,蔡确荐为监察御史里行。时相州富人子杀人,谳狱为审刑、大理所疑,京师流言法官窦莘等受赇。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穷治莘等惨酷,无敢明其冤。均上疏言之,乞以狱事诏臣参治。坐是谪知光泽县。莘等卒无罪,天下服其持平。元祐初,议者请兼用诗赋取士,宰相遂欲废经义。均言:“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令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自熙宁以来,京师百司有谒禁。均言:“以诚待人,则人思竭忠;以疑遇物,则人思苟免。愿除开封、大理外,余皆释禁,以明洞达不疑之意。”遂论青苗,以为有惠民之名而无惠民之实,有目前之利而为终岁之患,愿罢之而复为常平籴粜之法。又言官冗之弊,请罢粟补吏,减任子员,节特奏名之滥,增摄官之举数,抑胥史之幸进,以清入仕之源。又言:“治天下道二,宽与猛而已。宽过则缓而伤义,猛过则急而伤恩。术虽不同,其蠹政害民,一也。间者,监司务为惨刻,郡县望风趣办,不暇以便民为意。陛下临御,务从宽大,为吏者又复苟简纵弛,猛宽二者胥失;愿明诏四方,使之宽不纵恶,猛不伤惠,以起中和之风。”诏下其章。蔡确弟硕盗贷官钱以万计,狱既上,均论确为宰相,挟邪挠法,当显正其罪,以厉百官。张垛、李清臣执政,与正人异趣,相继击去之。监察御史张舜民论边事,因及宰相文彦博,舜民左迁。均言:“风宪之任许风闻,所以广耳目也。舜民之言是,当行之;其言非,当容之。愿复舜民职。”不从。致仕。卒,年七十八。
(节选自《宋史 上官均传》)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
B.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
C.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
D.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里行,属官名,唐朝开始设置,宋代因袭,有监察御史里行、殿中里行等。
B.大理,即大理寺,我国古代官署名,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
C.临御,古代可以指皇帝开始治理国政或临幸至某地,文中指皇帝临幸至某地。
D.风宪,掌管风纪法度、检举弹劾百官、整治地方官吏作风的官职,亦称御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上官均坚持公正,敢于直言进谏。蔡确推荐他为监察御史里行,他为法官窦莘等人上疏说明情况,请求下诏让大臣参与审理,被贬为光泽县县令。
B.上官均重视经义,言论切中时弊。宰相想废除经义科考试,上官均认为经术是以理为主,是立世的根本;他指出要从根本上整治官员过多的弊端。
C.上官均考虑民生,主张宽猛相济。他认为青苗法没有带给百姓真正的实惠,应该恢复为常平籴粜之法;他认为为政要宽猛适宜,兴起中正和顺之风。
D.上官均刚直不阿,决不徇私枉法。审理蔡硕非法借贷官府钱币的案件,上官均不因其曾推荐自己为官而徇私,抨击他身为宰相,却伙同坏人枉法。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穷治莘等惨酷,无敢明其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
(2)间者,监司务为惨刻,郡县望风趣办,不暇以便民为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
5.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乡土社会中父子、婆媳主轴和夫妻配轴“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在本篇文章中也提到了一处是因为执政效率而影响了群众感情的,请找出来。
答案解析
1.C
2.C
3.D
4.(1)蔡确安排猜忌阴险的官吏几十人,残酷地整治窦莘等人,没有人敢申明冤情。
(2)近来,监察官吏用法严酷苛刻,郡县等地方官员(也就)跟风催促办理(强行推行政令),来不及把便利百姓放在心上。
5.上官均认为,治理天下无非宽和猛两种方法,过于宽松则好的政令就会推行缓慢有伤大义,太严厉就会过激有损德惠。方法虽然不同,但危害国家和人民是一样的。
解析:
1.注意“经术以理为主”“诗赋以文为工”“所根者本也”“所逐者末也”等分析,前后内容是对称的;结合连词“而”分析,不应该放在句末,应该放在句首,所以“而”前面停顿,排除A项、B项、D项。
2.C项,“文中指皇帝临幸至某地”错误。“临御”,结合“务从宽大,为吏者又复苟简纵弛,猛宽二者胥失”分析,力求宽大为怀,官吏们就又草率简略,放纵松懈,(这样)政令在宽猛两方面都有所失。文中指皇帝开始治理国政。
3.D项,“上官均不因其曾推荐自己为官而徇私,抨击他身为宰相,却伙同坏人犯法”理解文意错误,结合“上官均,字彦衡,邵武人。神宗熙宁亲策进士,擢第二。元丰中,蔡确荐为监察御史里行”“均论确为宰相,挟邪挠法,当显正其罪,以厉百官”等分析,推荐上官均为官的是蔡确,做宰相的也是蔡确。
4.(1)“引”,安排,带领;“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定语后置句);明,申明。(2)“间”,空隙、间隙;“惨刻”,严酷苛刻;“趣”,古同“促”,催促、急促;“暇”,空闲,没有事的时候。
5.管理的宽严向来是一对矛盾,要处理好“度”的问题,就像烹饪要处理好火候的问题,老子所言“治大国如烹小鲜”道理就在于此。
【参考译文】
上官均,字彦衡,是邵武人。神宗熙宁年间皇帝亲自策试进士,选为第二名。元丰年间,蔡确推荐他为监察御史里行。当时,相州富家子弟杀人,案件的审理受到审刑、大理寺的怀疑,京城中谣传法官窦莘等人接受贿赂。蔡确安排猜忌阴险的官吏几十人,残酷地整治窦莘等人,没有人敢申明冤情。上官均上疏说明情况,请求下诏让大臣参与审理,但因此获罪,被贬谪为光泽县县令。窦莘等人最终被判无罪,天下百姓佩服上官均能主持公正。哲宗元祐初年,有谏官请示兼用诗赋来考试录取士人,宰相就想废除考试经义。上官均说:“经学以理为主,使人得到的是根本;诗赋以文为主,使人追逐的是末梢小节。如果不考虑本末(的区别),而要承袭考试诗赋的弊端,我看不到这么做可以得到什么。”从熙宁时期以来,京城众多官府禁止接待外人。上官均说:“以诚待人,别人就会竭力尽忠;用怀疑的态度待人接物,人们就会只想苟且免于罪罚而得过且过。希望除了开封、大理之外,其他地方都取消禁令,以表明胸襟磊落,对人不疑之意。”接着又评论青苗法,认为它只有惠及百姓的名声却没有惠及百姓的实际,虽有眼前利益却成为常年的祸患,希望停止青苗法而恢复常平籴粜法。又进言说官吏冗多的弊端,请求停止入粟补官,减少任命子员,控制过多的“特奏名”,增加代理官职的数量。抑制办事人员做官,从根本上来整治冗官的现状。又进言说:“治理天下无非宽和猛两种方法,过于宽松则(好的)政令就会推行缓慢有伤大义,太严厉就会过激有损德惠。方法虽然不同,但危害国家和人民是一样的。近来,监司监察官吏用法严酷苛刻,郡县等地方官员(也就)跟风催促办理(强行推行政令),来不及把便利百姓放在心上。陛下亲自主持朝政时,力求宽大为怀,官吏们就又草率简略,放纵松懈,(这样)政令在宽猛两方面都有所失。希望皇上明令诏告天下,使政令宽松而不纵恶,严厉而不失恩德,以此来兴起中正和顺之风。”皇帝按他的奏章之意下诏书。蔡确的弟弟蔡硕非法借贷官府的钱币数以万计,他的案件呈上后,上官均抨击蔡确身为宰相,却伙同坏人犯法,应当揭露他的罪行,来告诫百官。张垛、李清臣等人掌权,与正直的人的志向不同,将正派的官员相继排挤出朝廷。监察御史张舜民议论边塞的事情,因为涉及宰相文彦博,张舜民被贬官。上官均说:“御史官员可以议论传闻的事情,这有利于增长见闻。张舜民的话正确,就应当听从;他的话不对,就应当宽容。希望恢复张舜民的官职。”(但他的建议)没有被批准。后来退休。七十八岁去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