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名篇名句默写新增篇目阅读指导:《〈老子〉八章》(共2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届高考名篇名句默写新增篇目阅读指导:《〈老子〉八章》(共22张PPT)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老子》八章
老子其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出生于楚国苦(hù)县,曾担任“周守藏室之史”。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其书
《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老子》分上下两篇,共为81章。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德经》44章在后。
著作思想
思想的核心是“道”。“道”,突出的是“自然”,即把“自然”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则。
1、朴素辩证法思想。 哲学精髓,认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2、政治主张“自然无为”。不妄为,让事物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效果。
3、修身主张“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认为“柔弱胜刚强”。
第八章 上善若水
译文:最高的善如同水一样。水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人们厌恶的地方——低洼之地,所以最接近“道”。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宽广,待人善于真诚友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治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怨咎。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解读】
老子用水性来比喻有德之人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一样:一是柔,二是居于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丽不与之争。具备理想人格的人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之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而不会与他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第十二章 五色目盲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缤纷绚丽的颜色使人眼睛迷乱;纷繁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不敏;浓郁强烈的味道使人味觉受损;纵马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奇珍贵的物品使人行为有害。因此,圣人只求满足温饱,不沉迷于感官享乐,所以应该抛去外物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
【解读】
本章揭示了“为腹”与“为目”的辩证关系,指出了物欲文明对人的伤害,并通过色彩、声音、味道、狩猎、稀有之物对于人身心的种种伤害,进而导出自己的观点:沉迷于感官上的享乐会导致人感触功能减退,会使人的品行偏离正道。老子坚决排斥这种生活方式,而是提倡“为腹不为目”的生活态度,实际上就是把前一章的“利”和“用”关系归结到人体科学上来。表明了老子以“道”为本的微观认识论。只不过是老子在本章继续列举防碍心法达到“无”的事例。眼睛失去辨别事物的能力,就会迷惘。
第十五章 善为道者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
译文: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精妙通达,深刻而难以认识。正因为难以认识,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涉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四周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一个宾客。
第十五章 善为道者
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译文:他温和可亲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木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宽广的山谷;他浑厚深沉啊,好像幽深的浊水。谁能在浑浊中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在安静变动起来,慢慢趋进?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旧而更新。
【解读】
老子称赞得道之人的“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懂得运用普遍规律来处理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因得道之人具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有很强的静定功夫。他们表面上清静无为,而实质上蕴藏着极大的潜能,他们极富创造性,只是不愿显山露水。他们静谧幽深,难以测识。因而得道之士的精神境界,要远远超出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水平。
二十二章 曲则直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译文:委屈反而能保全,屈就反而能伸直,低洼反而能充盈,破旧反而能更新,少取反而能多得,贪多反而会迷惑。因此,圣人坚守这一原则,把它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显露,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能够彰显;不自我夸耀,反能取得功劳;不自我骄傲,所以才会长久。
二十二章 曲则直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 则 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译文:正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相争。古时候所说的“委曲反而能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确实是能够达到的。
【解读】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反映了任何事物都存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本章则再次反映了老子的辩证思想,老子用“曲与全,枉与直,洼与盈,敝与新,少与得,多与惑”来阐述道顺其自然的理论。如“洼与盈”,“洼”就如同一只空杯,“盈”就如盛满水的杯子,也只有空杯子才能容纳更多的水。可普通人看问题却很片面,要么看不到深层内容,要么看不到相反的一面。可是圣人却能遵循和运用道,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二十七章 善行无迹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译文:善于行车的人,不留下车痕;善于说话的人,不会留下瑕疵;善于计数的人,用不着计算器具;善于关闭的人,不用门栓却让别人也打不开;善于捆绑的人,不使用绳索却让别人解不开。
译文:因此圣人善于救助别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利用所有的物体,所以不会有被废弃的物品。这就叫做内心藏着聪明与智慧。所以,善人是恶人的老师,而恶人是善人借鉴的对象。对自己的老师不尊重,不珍惜他人的借鉴,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糊涂。这就是所说的精要微妙的道理。
二十七章 善行无迹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解读】
在本章中,老子提出了“五善”,即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这五善都是合乎大道的,人们只有达到上面所说的五善的境界,才能像庖丁解牛那样行动自如。自然事物的价值与人类的价值相似,完全取决于人类的发现和运用。这里需要一个前提,即人类都能用科学家的眼光看清自身存在的意义。当人类一旦发现自己存在的真正意义与价值时,就可以从一切耻辱的动机与行为中解放出来,并将自己投身到世界的活动中去,尽情地观赏这个无限奇妙的宇宙。
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译文:真实的言辞不华美,华美的言辞不真实。善良的人不会花言巧语,花言巧语的人的人不善良。真正智慧的人见闻未必广博,见闻广博的人未必有真正智慧。圣人不会占有,帮助别人之后自己更充实,给予别人之后自己更丰富。自然的法则,是利物而不害物;圣人的法则,是帮助而不争夺。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解读】
这一章的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讲“言”和“知”。老子认为,真诚的言论听起来并不美,也不够雄辩。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一定知识广博,但是他们一定能抓住人道的根本。后半部分讲天的法则是“利而不害”。圣人效法天道,只做对他人有利的事情,而不做与人争利的事情。圣人表面上看起来与常人无异,其实他们的境界是高深而幽远的,常人又怎么能与他们相比呢?
哲学意义:
老子哲学虽然不是完美的,但是当一般哲学关注外部世界,把人放在社会伦理框架中规范人的时候,而老子的“道”发出了人的内在生命的呼声,他企图突破个我的局限,将个我从现实世界的拘泥中超拔出来,将人的精神生命不断地向上推展,以与宇宙精神相契合,来把握人的存在,提升人的存在,这是非常宝贵的。
共同理想:疗救社会,使之恢复正常的秩序。
儒家加法:
道家减法:
儒道互补
要求人们加强自身修养,从而治国,平天下,强调一种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要求人们丢弃扰乱自然天性的东西,那么社会就没有纷争,天下就太平了,强调一种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
在以后的人生之路上,努力做勇于担当的堂堂君子,同时也做一个内心超然的悠悠圣人。
学而后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