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严格遵守诉讼程序 教案——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2严格遵守诉讼程序 教案——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资源简介

10.2严格遵守诉讼程序
一、教学目标
必备知识:
如何应诉与起诉;审理与判决的过程;
关键能力:
掌握严格遵守诉讼程序的具体要求。
结合司法制度改革,理解严格遵守诉讼程序的新要求。
二、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认同人民法院依法审判的权威。
科学精神:知道起诉及法院受理诉讼的条件和程序。
法治意识:明确诉讼的基本程序,增强严格遵守诉讼程序的法治意识。
公共参与:提高依照法定程序解决具体纠纷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诉讼的基本法律程序
2.开庭审理的五个阶段
教学难点
1.诉讼活动的二审程序
2.审判监督程序
四、课前准备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某公司女青年向某年轻漂亮,能力又强,深得一些男同事的喜爱和总经理的器重。这引起了女同事马某的嫉妒和不满。一天,马某因琐事与向某发生争执,向某将此事汇报给总经理,总经理对马某进行了批评。下班后,马某将向某拦在大街上并大骂向某是“狐狸精”,引来围观群众近百人,向某的精神受到严重刺激,于是向某请张律师向人民法院起诉马某。
思考:在提起诉讼前,向某应该做哪些准备?
2、新课讲授
(一)起诉与应诉
探究与分享一
思考:诉讼程序的第一步是什么?
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依法开启的程序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点拨:(1)起诉,俗称“告状”,是诉讼程序的第一步。
(2)在我国,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均实行“不告不理”的原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自己所享有或依法由自己管理、支配的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与他人发生争议,或者认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要求人民法院予以审判。
过渡:我国的法院的体系是怎样设置的?根据诉讼的不同性质,公民应该向什么法院提出诉讼请求?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点拨:①我国人民法院分类: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四级,此外还设有军事法院、海事法院、知识产权法院和金融法院等专门人民法院。
②起诉应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人民法院系统内部有明确的管辖分工,确保案件获得公正、及时审判。
探究与分享二
县公安局解救被拐卖的妇女,但未对拐卖妇女的犯罪行为立案侦查。县人民检察院向县公安局发出《说明不立案理由通知书》。县公安局书面答复县人民检察院:此案证据无法收集,同案犯在逃,难以立案。县人民检察院认为县公安局不立案的理由不能成立,向县公安局发出《通知立案书》。县公安局在接到《通知立案书》后,立即立案侦查。
什么是立案?立案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点拨:(1)立案(我国实行立案登记制度)
①内容: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人民法院应当予以登记立案。
②意义:对人民法院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保障当事人诉权。
(2)应诉
①人民法院登记立案后,要将原告提交的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被告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答辩状,再由人民法院把答辩状副本送达原告
②被告不提交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
拓展:
(1)立案登记后就是递交诉状阶段,在这一阶段,法院还要确定开庭审理日期。
(2)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五条:送达起诉状和提出答辩状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答辩状应当记明被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
(二)审理与判决
探究与分享一
我国实行公开审判制度。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及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情形外,一律公开进行,允许公民到庭旁听,允许新闻记者采访报道。
思考: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谈谈实行公开审判制度的意义。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点拨:第一,公开审判是裁判公正的保障。第二,贯彻公开审判制是实现程序公正的重要措施。第三,公开审判是树立司法的权威性的重要方式。第四,公开审判是保证公民知情权的必要措施。在现代民主法治国家,实行公开审判是民众对审判活动的知情权的要求,广大民众既享有对司法的监督权,也享有了解诉讼过程的权利。民众了解审判过程才能知法、懂法,并能够相信审判是公正的,而司法机关有义务保证公民的知情权。第五,实行审判公开,可以密切法院同群众的关系,增强审判人员的责任威,防止发生违法乱纪现象。第六,实行审判公开,可以充分发挥审判的教育作用,扩大办案的效果和影响,使违法犯罪分子认罪伏法,教育广大群众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预防违法犯罪,减少违法犯罪。
知识总结:开庭审理
(1)含义:在民事、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和形式,在法庭上对案件进行实体审理并作出判决,这一系列诉讼活动称为开庭审理。
(2)地位:开庭审理是诉讼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3)阶段:包括开庭准备、法庭调查、法庭辩论、休庭评议与宣告判决等阶段。
开庭准备 查明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到庭情况、宣布法庭纪律
法庭调查 全面调查案件事实
法庭辩论 当事人就案件争议的有关问题阐明自己的意见
休庭评议 审判人员认定事实、适用法律、作出结论
宣告判决 当庭或择期公开宣告判决内容
探究与分享二
材料一 1993年4月,徐某与24岁的次子余某因矛盾激化,在村干部的见证下,签订了断绝父子关系的协议,双方约定余某不继承父母遗产、不负担父母在世一切费用、由其余4个兄弟照料。签订协议的当日,余某便离开了父母,此后再未尽人子的义务。2020年12月,徐某因年老多病,生活困难,便一纸诉状将余某起诉至法院,要求其每年支付赡养费3000元及承担五分之一医药费。2021年8月,法院作出了一审判决。
思考:(1)法院是否会支持徐某的诉讼请求?请说明理由。
(2)若余某不服一审判决,可采取怎样的法律措施?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点拨:(1)支持。断绝父子关系的协议有违公序良俗和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因此,该协议为无效协议,而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法定义务。
(2)一审判决后,余某不服,有权在规定期限内提起上诉。若一审裁判生效后则还可以申请再审。
材料二 2020年5月,M市C区基层人民法院受理了Y市A公司诉M市B公司买卖合同纠纷一案。在提交答辩状期间,M市B公司向C法院提出管辖权异议,后经审查,C法院驳回B公司的异议,7天后B公司不服该裁定,提出上诉。二审法院D法院受理后,认为B公司的管辖权异议不能成立,维持C法院的裁定。该案经实体判决后,B公司不服,12天以后,再次上诉,二审法院D法院以一审法院C法院判决“证据不足”,发回C法院重审。
思考:本案中B公司的上诉是否有法律依据?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点拨:有。当事人有上诉的权利。一审结束后,当事人如果不服一审判决或裁定,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提出上诉。本案中B公司在7天后对一审法院C法院驳回管辖权异议的裁定不服,提出上诉,符合民事诉讼法关于裁定上诉10日有效期限的规定。B公司对一审法院C法院的实体判决不服,在12天以后提出上诉,符合民事诉讼法关于判决上诉15日有效期限的规定。
知识总结:二审程序
①一审结束后,当事人不服一审裁判的,有权提起上诉,启动二审程序
②二审程序是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的程序,二审裁判是终审裁判
③法律还规定了审判监督程序,用于纠正生效裁判的错误
3.结束新课
诉讼方式解决纠纷,首先需要依法开启诉讼程序。起诉应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出。开庭审理是诉讼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包括开庭准备、法庭调查、法庭辩论、休庭评议与宣告判决五个阶段。我国实行两审终审制,因此二审裁判就是终审裁判。法律规定了审判监督程序,用于纠正生效裁判的错误。
4.课堂小结
本课时主要介绍了诉讼的程序。我国的诉讼活动分为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三种类型,虽然在案件性质、诉讼目的、诉讼内容等方面存在差异,但诉讼的一般程序是一样的,即起诉—审理—裁判。
六、板书设计
严格遵守诉讼程序
(一)起诉与应诉
(二)审理与判决
七、课时作业作业
完成本框同步课时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