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3张PPT)《玩偶之家》(第一课时)易卜生(1828—1906)挪威伟大的剧作家,享有“现代戏剧之父”的美誉。他是挪威人民引以自豪的戏剧大师、欧洲近代戏剧新纪元的开创者,他在戏剧史上享有同莎士比亚和莫里哀一样不朽的声誉。他的一生共创作剧本26部。其剧作以鲜明的主题、生动的情节、严谨的结构、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世界近现代戏剧的发展有广泛、深刻的影响。作者介绍胡适《终身大事》那时候,易卜生这个名儿,萦绕于中国青年的胸中,传述于青年的口中,不亚于今日的马克思和列宁。——茅盾娜拉是一代中国人的精神榜样,“出走”是一个历史性的“动作”,具有深广的文化意义。学习任务:1.理解海尔茂和娜拉的矛盾冲突。2.品读戏剧语言,理解“玩偶”二字的含义。《玩偶之家》人物关系图海尔茂娜拉阮克医生柯洛克斯泰林丹太太夫妻同学(现为同事)同 学昔日恋人老朋友《玩偶之家》前情回顾海尔茂即将升任银行经理,全家人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娜拉的旧友林丹太太来访。在和林丹太太的交谈中,娜拉告诉了林丹太太一件事:为了让重病的丈夫到意大利疗养,她私自向银行职员柯洛克斯泰借了一笔钱,她还伪造父亲的签名签署了借据。海尔茂病愈回家后,为了偿还债务,娜拉费尽心机节省家用,甚至在夜晚偷偷干一些抄写工作。但她并不感到辛苦,而是感到骄傲,她认为她对家庭做了贡献。而后柯洛克斯泰突然来访,原来是海尔茂预备解雇柯洛克斯泰。《玩偶之家》前情回顾为了保住职位,他以借据来要挟娜拉,娜拉非常气愤,但不得已只好向丈夫求情不要解雇他。但丈夫根本不予理会,反而发出通令解雇了柯洛克斯泰。气急败坏的柯洛克斯泰给海尔茂写了一封揭露真相的信件。娜拉情急之下向林丹太太求助,林丹太太为此事去找柯洛克斯泰,结果这对老情人旧情复燃,获得幸福的柯洛克斯泰决定去取回那封揭露秘密的信,林丹太太却劝他不用,她认为“他们夫妻应该彻底了解,不许再那么闪闪躲躲,鬼鬼祟祟。”柯洛克斯泰同意了,同时也把那封借据寄还……思考1:快速浏览全文,故事发展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全文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发现信之前发现借据之后(看第一封信)借据问题解决(看第二封信)故事线索:信舞会结束,海尔茂继续向妻子表达绵绵爱意。娜拉心情沉重,决心以死来独自承担。海尔茂勃然大怒,对妻子横加指责,娜拉心如死灰。海尔茂收到借据,得知处境安全,态度大转,而娜拉则看清其本质,毅然离开。戏剧冲突设置矛盾,产生冲突——解决矛盾,缓解冲突——再生矛盾,爆发冲突思考2:娜拉和海尔茂的本质冲突是什么?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它们是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的基本手段。读信前 读到第一封信后 读到第二封信后完成表格,找一找海尔茂对妻子娜拉的称呼前后有什么变化?我的小鸟儿迷人的小东西我的好宝贝我的一个人的亲宝贝我的娜拉娇滴滴的小宝贝儿不懂事的孩子你这坏东西伪君子撒谎的人犯罪的人下贱女人我的可怜的娜拉受惊的小鸟儿我可怜的小宝贝儿她丈夫的孩子海尔茂 娜拉!喔,别忙!让我再看一遍!不错,不错!我没事了!娜拉,我没事了!娜拉 我呢?海尔茂 当然你也没事了,咱们俩都没事了。你看,他把借据还你了。品读人物台词海尔茂 喔,我的可怜的娜拉,我明白了,你以为我还没饶恕你。娜拉,我赌咒,我已经饶恕你了。我知道你干那件事都是因为爱我。海尔茂 娜拉,我已经饶恕你了。我赌咒不再埋怨你。海尔茂 要是男人饶恕了他老婆——真正饶恕了她,从心坎里饶恕了她——他心里会有一股没法子形容的好滋味。从此以后他老婆越发是他私有的财产。做老婆的就像重新投了胎,不但是她丈夫的老婆,并且还是她丈夫的孩子。品读人物台词海尔茂的形象分析:表面上:在外:奉公守法的公民、 颇为“敬业”的职员。在家:好丈夫、好父亲。实际上:他冷酷、自私、虚伪、专制、怯懦,他为了自己的地位和名誉不顾妻子死活。他将妻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无论严辞训斥,还是软语欺哄,目的都是为了严格控制娜拉。他是男权至上的社会培养的男权范本。海尔茂 (在书房里)我的小鸟儿又唱起来了?娜拉 (忙着解包)嗯。海尔茂 小松鼠儿又在淘气了?娜拉 嗯!海尔茂 小松鼠儿什么时候回来的?娜拉 刚回来。(把那袋杏仁饼干掖在衣袋里,急忙擦擦嘴)托伐,快出来瞧我买的东西。海尔茂 我还有事呢。(过了会儿,手里拿着笔,开门朝外望一望)你又买东西了?什么!那一大堆都是刚买的?我的乱花钱的孩子又糟蹋钱了?——《玩偶之家》第一幕品读人物台词生活习惯的受控承认自己是淘气的“小鸟”经济上的依附她在生活习惯、经济上对丈夫有依赖性;她在思想上、感情上选择绝对服从丈夫。娜拉是家庭生活的“玩偶”品读人物台词娜拉 全是真的。我只知道爱你,别的什么都不管。娜拉 (眼睛盯着他,态度越来越冷静):嗯,现在我才完全明白了。娜拉 我们从来没坐下来正正经经地细谈过一件事。娜拉 你从来就没了解过我。娜拉 不快活。过去我以为我快活,其实不快活。娜拉 现在我回头想一想,这些年我在这儿简直像个要饭的叫花子,要一口,吃一口。娜拉 托伐,现在我不相信世界上有奇迹了。娜拉 从今以后我不能一味相信大多数人说的话,也不能一味相信书本里说的话。娜拉 等我离开这一个人过日子的时候,我也要把宗教问题仔细想一想。娜拉 改变到咱们在一块儿过日子真正像夫妻。圈出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娜拉的变化过程。It is true.I have loved you above everything else in the world.幻觉的破灭玩偶的觉察关注舞台说明找一找被怒斥后,能表现娜拉思想变化的舞台说明。竭力想脱身——眼睛盯着他,越来越冷静——冷静安详——她在桌子一头坐下——顿了一顿——摇头——满不在乎——拿着外套、帽子和旅行小提包又走出来,把东西搁在桌子旁边椅子上——穿外套——戴帽子——围披肩——拿起手提包——她从门厅走出去。她从门厅走出去,她把爱情的幻象关在了门后,也把玩偶的生活关在了门后。她真正地走向了外面的世界,拥抱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娜拉。思考2:娜拉和海尔茂的本质冲突是什么?娜拉与海尔茂夫妻之间的冲突是这部戏剧中最主要的冲突。他们之间的冲突就是男权专制思想和女性解放要求的冲突,是围绕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以及权利来展开的。海尔茂把妻子看作自己的附庸,拒绝给予妻子平等的尊重和应有的权利;而娜拉不甘心充当丈夫的玩偶,想要争得同男子一样的权利,所以二者之间爆发了激烈的矛盾冲突,二者之间的冲突直接揭示了作品的主题。总结:娜拉在生活习惯、思想意识、经济地位、思想情感等方面都完全受控于丈夫海尔茂。她在家庭生活中完全没有自我选择的权利,几乎已经习惯并认可家庭要以丈夫为权威。在这样没有独立人格和自主地位的家庭中,娜拉心甘情愿地生活了八年,不时地沉浸在幸福的假象中,这种角色和地位就是“玩偶”。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海尔茂对娜拉从甜言蜜语到恶语相向再到软语欺哄,自私虚伪、男权至上的面目暴露无遗;而娜拉觉醒后毅然出走,成为打破“玩偶”身份,追求个性解放的新女性。海尔茂 哼,难道你要银行里的人全都取笑我,说我心软意活,棉花耳朵?海尔茂 ——他随便乱叫我小名,不管旁边有没有人。他最爱跟我套近乎,托伐长托伐短的叫个没完!你说,我怎么受得了。海尔茂 男人不能为他爱的女人牺牲自己的名誉。海尔茂 丢了你的家。你的丈夫。你的儿女!不怕别人说什么话!海尔茂 难道你不明白你在自已家庭的地位 难道在这些问题上没有颠扑不破的真理指导你 难道你不信仰宗教 海尔茂对娜拉的感情绝不逾越男权法则,这份爱始终在他更高的人生目标的制约下施行的,那就是男人的名誉、地位和权利,于是他总会忽略妻子娜拉的付出,忽略人性之美。海尔茂把男权社会的种种法则视为自已做人的标准,他让自已的所言所行符合男权社会的这一系列准则。因此,他也是被男权社会这只无形的巨手所掌控的一个玩偶。延申思考:海尔茂是男权社会的“玩偶”《玩偶之家》的戏剧冲突戏剧是一种在一个空间里用人物会话来表现冲突的艺术。戏剧三大要素是人物、语言和戏剧冲突。戏剧冲突,包括外部冲突(人物之间的冲突、人物与环境的冲突)和内部冲突(人物自身的冲突)。戏剧冲突渗透于剧作的全过程和全要素中,它是题材的基本内容,情节发展的基本动力。戏剧冲突的类型问题一:《玩偶之家》的戏剧冲突有几种?(一)海尔茂和娜拉夫妻之间的冲突。他们之间的冲突是男权专制思想和女性解放要求的冲突,是围绕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利展开的。这一冲突是戏剧的主要冲突,直接为揭示作品的主题服务。(二)娜拉的内心冲突。娜拉一方面阻挠海尔茂看信,另一反面又期待着海尔茂看到信后主动承担责任。她爱海尔茂,爱自己的孩子,不舍得放弃和离开他们,但又先打算自杀,最后离家出走。娜拉内心的冲突,既使人物形象丰满立体,更具魅力,又使得剧情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三) 娜拉与社会环境的冲突。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冲突,体现为娜拉追求平等、独立、自由的女权思想,与海尔茂所代表的男权思想当行的社会之间的冲突。海尔茂就是这个社会环境的“人化”,他不能接受娜拉对经济独立,夫妻平等、人格平等的要求,反映了娜拉所处的社会和时代对女权思想的压制和束缚。①戏剧冲突尖锐激烈。海尔茂自私自利,男权思想根深蒂固,娜拉追求妇女解放,不安于“玩偶”地位,于是双方发生了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②戏剧冲突高度集中。在剧中,作者把海尔茂和娜拉的冲突安排在一个地点(家中)、围绕一件事(借据事件)而展开,戏剧冲突高度集中。剧情发生在圣诞节前后的三天时间。直接出场的人物虽有11个人,但推动剧情向前发展的只有5个人,剧情更是集中在两个人身上,即娜拉与海尔茂。贯穿全剧的就是娜拉对以海尔茂为代表的男权社会的抗争这条单一的情节线索。可见,《玩偶之家》充分体现了戏剧艺术的结构魅力。③戏剧冲突紧张曲折。在剧中,海尔茂“变色龙”般的变化,娜拉性格、情感的前后变化,构成了紧张曲折的戏剧冲突,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问题二:请简要分析《玩偶之家》戏剧冲突的特点。海尔茂为何要辞退柯洛克斯泰?柯洛克斯泰为何能要挟娜拉?当揭发信发出后,虽然娜拉深爱着海尔茂,从内心相信海尔茂会承担起一切重担,但海尔茂到底会如何选择?读者和观众都不知道,剧作家在剧中留下了一个个的悬念,令读者和观众带着极大的好奇去探寻答案,去等待剧情向前发展。在结局处易卜生还安排了一个新的悬念。戏剧结束时,娜拉对海尔茂说了声“再见”,就拿起手提包从门厅走了出去,观众只听见楼下“砰”地传来关门声,幕就落了。这“砰”的一声既宣告了戏剧的结局,又唤起了新的悬念,即娜拉出走后会怎样?这就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很多学者,如郭沫若和鲁迅等都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今后还将有源源不断的读者去思考这个问题,从而加深对作品主题的理解。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这使作品的主题内蕴更加深刻。问题三:请结合文本分析《玩偶之家》里的悬念手法。《玩偶之家》(第二课时)对“娜拉出走”的质疑“娜拉出走”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戏剧结尾,它有着深刻的文学和历史意义,可是这个结局在当时却遭到了非议。剧院不敢上演,要求易卜生把第三幕改成大团圆的结局。文学常识:佳构剧佳构剧是19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戏剧样式。其特点是运用雕琢的布局,离奇的情节和紧张的场面,以激起观众的兴奋情绪。代表作家有法国的斯克里布,挪威的易卜生。佳构剧通常分为三幕:第一幕:开始部分——交代情节和人物,铺陈“冲突”。第二幕:展开部分——一连串突发事件下,戏剧冲突不断加剧,渲染紧张气氛。第三幕:结尾部分——所有伏笔在此解开,事件圆满解决。大团圆结局,达到高潮。《玩偶之家》的结局恰恰打破了佳构剧以解决事件为惯例的大团圆结局,取而代之的是“出走”这样一个突发性事件,正因为它背离了观众的期待视野,所以引发了强烈的反对。学习任务:1.分析《玩偶之家》中的“戏剧性事件”“突转”和“发现”,理解作者的戏剧技巧。2.探讨娜拉出走的“必然性”,把握娜拉形象的“丰富性”。学习提示(p114):《玩偶之家》属于“社会问题剧”,这是易卜生创造的戏剧类型,强调在舞台上呈现当代人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古代帝王将相或豪杰佳人的传奇故事),在戏剧中直接讨论当代社会的重要问题。阅读时,要注意结合作品体会这些特点,还要注意分析作品中的“戏剧性事件”以及“突转”手法的运用,领略剧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突转指行动按照我们所说的原则转向相反的方向……指情势向相反的方向转变……如从顺境到逆境或从逆境到顺境……是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而发生的。——亚里士多德《诗学》思考1:文本中有哪些“戏剧性事件”,发生了几次“突转”?海尔茂即将升迁,全家都沉浸在喜悦中。没想到,柯洛克斯泰为了保住自己银行的职位,向娜拉翻出当年伪造签名借债的旧账相威胁,娜拉陷入困境。海尔茂得知事情真相,勃然大怒,夫妻矛盾发生巨大冲突。没想到,柯洛克斯泰竟然归还了当年的借债,危机解除。海尔茂得知自己重回安全境地后,喜形于色,好言宽慰娜拉,宣布饶恕其过错。没想到,娜拉毅然离家出走。思考2 :如果没有这些“戏剧性事件”做“突转”,故事如何进行?1.试想,如果没有柯洛克斯泰以公布娜拉伪造签名的事情相要挟,2.试想,如果柯洛克斯泰没有归还当年的借债,3.试想,如果娜拉没有离家出走,海尔茂夫妇就不会爆发冲突,他们将继续甜蜜地相爱下去。突转的作用1.使戏剧情节曲折多变、跌宕起伏,获得出奇制胜的戏剧效果。思考3 :如果没有这些“戏剧性事件”做“突转”,人物将会怎样?1.试想,如果没有柯洛克斯泰以公布娜拉伪造签名的事情相要挟,2.试想,如果柯洛克斯泰没有归还当年的借债,3.试想,如果娜拉没有离家出走,娜拉可能会一直幸福地当着海尔茂的“小鸟儿”,沉醉于她的爱情幻象。突转的作用1.使戏剧情节曲折多变、跌宕起伏,获得出奇制胜的戏剧效果。2.促使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使人物性格得到最充分的揭示。发现,如字义所表示,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使那些处于顺境或逆境的人物发现和对方有亲属关系或仇敌关系。——亚里士多德《诗学》娜拉的发现:自己的玩偶身份突转一:柯洛克斯泰以借据为要胁,海尔茂收到信后对娜拉的辱骂突转二:危机解决后,丈夫迅速转变,言谈中只有自己的快意与轻松突转三:娜拉的出走首先我是一个人,不是玩偶。突转的作用1.使戏剧情节曲折多变、跌宕起伏,获得出奇制胜的戏剧效果。2.促使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使人物性格得到最充分的揭示。3.显露主旨,传达作者情感态度的必要条件。思考4 :是不是“戏剧性事件”越多,“突转”越离奇越好?一方面,“突转”要违背读者的阅读期待,利用意料之外的情节变化造成观众心理的紧张,制造引人入胜的戏剧效果;另一方面,“突转”必须合乎情理,否则会陷入荒诞,无法令读者信服。要做到“合情合理”,关键点在于“突转”应该牢牢以人物性格发展为依据,在“突转”之前一定要做好铺垫。“铺垫”是“突转”的前提和基础,缺少草蛇灰线的伏笔,“突转”只能成为“突兀”。同时,“突转”还要与“发现”构成因果嬗变关系,共同推动剧情的发展。思考5:文本中有哪些地方为娜拉最后出走埋下伏笔?娜拉 可是“娜拉,娜拉”并不像你们所说的那么不懂事。喔,我从来没机会可以乱花钱。我们俩都得辛辛苦苦地工作。娜拉 我也做过一桩又得意又高兴的事情。我救过托伐的命。娜拉 (重新坐直身子) 搭救丈夫的命能说是鲁莽吗?娜拉 我还用别的法子去弄钱。去年冬天运气好,弄到了好些抄写的工作。我每天晚上躲在屋子里一直抄到后半夜。喔,有时候我实在累得不得了。可是能这么做事挣钱,心里很痛快。我几乎觉得自己像一个男人。娜拉勇敢刚毅的性格面对丈夫和父亲的病危,娜拉没有举足无措,而是坚定地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去拯救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亲人。私自借贷、伪造签名,这些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是不被允许的,就连理智的林丹太太都觉得太过鲁莽。可娜拉在危急的关头没有考虑自己,没有在乎法律,心里只有她的家人。她愿意为了家庭付出一切。为了每月还贷,她独自偷偷地从事抄写工作,悄悄拿生活费补贴家用,从不让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受委屈。对此,她不仅不觉得辛苦,反而充满骄傲和自豪。因为她觉得自己对这个家庭是有贡献的。她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家庭,有主见、有决断,并且有勇气牺牲自己的女人。娜拉 喔,你怎么会明白 那是桩还没发生的奇迹。林丹太太 奇迹 娜拉 不错,是个奇迹,克里斯蒂纳,可是非常可怕,千万别让它发生。林丹太太 他明天晚上就回来。我给他留了个字条儿。娜拉 其实你不该管这件事。应该让它自然发展。再说,等着奇迹发生也很有意思。思考5:文本中有哪些地方为娜拉最后出走埋下伏笔?娜拉爱情“奇迹”的幻灭所谓的“奇迹”实际上是娜拉一个美丽而悲壮的梦想。她想着,如果柯洛克斯泰把揭发信放进信箱了,如果丈夫看到这封信了,虽然他知道这会给他的前途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但是他依然愿意为娜拉舍弃一切,承担起家庭支柱的责任,实现对她的承诺——“我常常盼望着有桩危险事情威胁你,好让我拼着命牺牲一切去救你。”如果娜拉盼望的“奇迹”发生,那她会在极大的幸福中,无怨无悔地以赴死来为丈夫赎清一切罪孽。“奇迹”是娜拉对爱情的浪漫想象,是她八年婚姻生活全部的精神信仰。然而,“奇迹”终于还是没有发生。丈夫粗暴蛮横的指责毁灭了她的理想,摧毁了她的精神依赖。1.认清了海尔茂自私冷酷的本质海尔茂恶毒的话语,像刀子一样扎进了娜拉的心中。2.关于美好爱情理想的破灭娜拉为了所爱的人,不惜做出违反法律的事,甚至可以为之牺牲名誉和生命。她渴望得到丈夫同样的真爱,为了这份真爱她“耐着性子整整等了八年”。但是她终究没有等到“盼望它发生又怕它发生的奇迹”。娜拉出走的原因3.发现了自己的“玩偶”身份她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并没有被当成一个真正平等的人来对待,她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骨子里的不甘顺从令她做出离开家庭的决定,她要反抗自己的玩偶身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任,去追求属于自己的那份独立和自由。娜拉出走的必然性:娜拉最后选择出走,并不是一时冲动,也不是一个晚上的性格突变。娜拉在走向觉醒前,她就已经具备了很多旧式女性没有的特质:她个性独立、勇于付出,有着强烈的家庭责任感。同时,她还对爱情充满了无限美好的想象。当“戏剧性事件”发生,当境遇一再“突转”,娜拉终于“发现”了自己的玩偶身份。此时,她性格的锋芒也得以显露。她迅速冷静,坚毅果敢,一系列掷地有声的发言充分显示了她的深思熟虑。总而言之,娜拉出走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势在必行的主动选择。一、追求理想的爱情,甘愿为爱情舍弃一切,甚至生命。二、善良,富有同情心。当老朋友阮克医生病危前来诀别,她的询问委婉含蓄,给予爱慕者情感的慰藉,和丈夫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比。三、追求平等独立和个性解放,具有勇敢坚毅的品格和反抗精神。当她发现自己的“玩偶”地位后,开始清醒,并对当时的法律 宗教等提出质疑,最后果断、坚毅地迈出家门,告别过去,追求新的生活。娜拉形象的丰富性小结:易卜生的结尾打破了欧洲传统“佳构剧”的戏剧结构,设置了“出走”这样一个“突转”。很多经典戏剧文学都会使用“突转”的戏剧手法,“突转”的恰当使用可以使情节曲折多变,具有出奇制胜的戏剧张力,并能很好地挖掘人物性格、深化剧作主题。值得注意的是,“突转”的使用一定要符合人物的“性格发展”,“铺垫”是“突转”的前提和基础。把握“突转”的作用和特点,是阅读戏剧文学的重要策略。对比阅读对比阅读窦娥三岁丧母,七岁被卖于蔡婆做童养媳。婚后没有多久,夫死守寡,婆婆讨债的一次偶然引来了流氓张驴儿父子。张驴儿胁迫窦娥改嫁,窦娥不从,反被其诬陷为杀其父的凶手。公堂之上又遇昏官,屈打成招。刑场上指天咒骂,许下三桩誓愿。最后一折,窦娥冤魂显灵,父亲窦天章重审案件,使得冤情终于昭雪平反。戏剧情绪从悲愤走向悲壮,剧情亦从恶势力的暂时得逞转为悲剧主人公的最终胜利。这种突转是大多数中国古典戏剧,尤其是悲剧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模式——“主人公经过一番厄运和苦难,往往以不死亡、有善报者居多 。死了成鬼,也要争取胜利,或至少使生前的愿望得到满足。”来表达人们惩恶扬善的美好愿望。对比阅读《雷雨》灵活运用了古希腊悲剧中“发现”与“突转”的结构技巧。以课文里选的“相认”这场戏为例,周朴园不是一下子“发现”30年前的侍萍,而是一步步地拨开疑云,“发现”中又有矛盾纠葛。由于这场戏娴熟地运用了“发现”和“突转”手法,两个人物的情感跌宕和性格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物对话和戏剧行动也是波澜迭起,充满了峰回路转的戏剧性魅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