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8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8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资源简介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8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单选题
1.(2020·新高考I)如表为1928年和1932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情况。这反映出苏联(  )
方式时间 手播(%) 马拉播种机(%) 拖拉机牵引播种机(%)
1928年 74.4 25.4 0.2
1932年 51.7 28.3 20.0
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 B.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C.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 D.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
2.(2020·江苏)1921至1922年苏俄农民要上缴的实物税有18种。1921年苏俄约有79个省级行政单位,完税后能实现自由交换和买卖粮食、饲料的省份,约占总数的一半多,而能够自由交换和买卖马铃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16个。这反映出,新经济政策实施初期(  )
A.余粮收集效果良好 B.数省保持经济独立地位
C.农民税收负担较重 D.农民无权支配税后粮食
3.(2020高一下·鹤岗期末)1921年7月,列宁指出:“解决食品危机的最主要的条件在于成功地收取粮食税”,为此,他要求各省立即采取措施恢复和加强粮食收购机构,建立税收检察机构,并为粮食机关提供“必需的党的权威和国家强制机关的全部权力”材料反映了(  )
A.农业集体化侵害苏俄农民利益 B.新经济政策的执行存在随意性
C.余粮收集制加剧了苏俄的危机 D.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的追切性
4.(2020高一下·鹤岗期末)苏俄(联)政府在内战结束后,解散了大多数的总管理局,要求各企业按部门组成托拉斯,如南方钢铁托拉斯、顿河煤炭托拉斯等,托拉斯负责管理企业,独立进行经济核算。这表明当时苏俄(联)(  )
A.打开了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 B.尝试建立美式大企业制度
C.承认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D.依靠垄断资本发展重工业
5.(2020高一下·南宁期末)1964年苏联政府做出决定:对重工业企业,国家只下达产量计划和盈利计划,其他经济指标由企业自行制定;轻工业企业的产量和计划由企业自行制定。当企业完成计划时,企业可以从利润中提取奖励基金。由此可知,当时的苏联政府(  )
A.用市场手段调节经济发展 B.试图突破所有制结构模式
C.完全将企业管理权给地方 D.给企业一定的经营自主权
6.(2020高一下·南宁期末)“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其共同原因是(  )
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B.过分地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远远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7.(2020高一下·宣城期末)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都对苏联落后的农业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勃列日涅夫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这些改革(  )
A.重点在事关民生的农业领域 B.试图改变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改变了苏联农业落后的面貌 D.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8.(2020·海南模拟)1929年苏联进口机械设备在当年进口中所占比重为30.1%,1937年机器进口的比重仅占苏联需求量的0.9%。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在(  )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工业化方针的实施
C.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D.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9.(2020高二下·丽水期末)“叛乱白军和外国干涉军相互勾结、遍及全国,反对苏维埃的叛乱和干涉势力不仅数量多、范围广,占据了全俄大部分领土,而且从各个方向包围了苏维埃政权控制的核心地区,整个苏维埃政权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在这样的背景下,苏维埃政府实行(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新经济政策 D.农业全盘集体化
10.(2020高二下·黄山期末)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后退一步主要表现在(  )
A.国家控制经济命脉 B.用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C.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D.部分恢复资本主义经济
11.(2020高二下·池州期末)苏联在一五计划完成后,基本上实现了农业集体化,参与集体农庄的农户已占65%。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播种面积约占全国播种面积的83%,社会主义工业已占全国工业的99% ,成了工业中占绝对统治地位的领导地位。苏联的经济发展(  )
A.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B.构建了两极格局新秩序
C.推动了新经济政策走向成熟 D.助推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2.(2020高一下·莲湖期末)有学者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在“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其依据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A.实现了向共产主义过渡 B.改变了当时物资缺乏局面
C.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 D.得到了俄国民众大力支持
13.(2020高一下·莲湖期末)“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实践告诉我们,通过集权手段实现落后国家工业化的迅速崛起,不愧为社会主义国家迅速转型的一种良方。”这种观点(  )
A.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B.肯定了斯大林模式的工业化道路
C.称赞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D.认为工业化建设必须走苏联模式
14.(2020高一下·莲湖期末)有学者说,苏联这一时期“尽管犹豫不决和保守主义不允许改革者的计划得以彻底地实施",但“新办法开始在绝大部分工业企业实行,并波及运输业和其他一些国民经济部门”“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还是取得了一些成就"。这一时期的苏联领导人是(  )
A.斯大林 B.勃列日涅夫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15.(2020高一下·渭滨期末)下表是苏联1960—1985年经济增长率百分比(  )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6.5 7.8 5.7 4.3 3.6
——根据1985年的《苏联国民经济年鉴》
造成苏联25年来出现这种经济变化趋势的原因不包括
A.斯大林模式的僵化
B.与美国长期争霸
C.赫鲁晓夫和勃列涅夫改革的失败
D.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16.(2020高一下·渭滨期末)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农业。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  )
A.余粮收集制 B.征收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农产品自由贸易
17.(2020高一下·长春期末)“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实行国有化。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材料描述的政策(  )
A.集中物力财力等保卫新生政权 B.恢复了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C.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D.没收地主土地交给农民耕种
18.(2020高一下·长春期末)勃列日涅夫上台后采取了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这些政策(  )
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框架 B.动摇农村公有制经济基础
C.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D.说明当时改革重点在农业
19.(2020高一下·长春期末)苏共领导人布哈林曾指出:“市场关系的存在是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中与之相关的举措是(  )
A.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B.苏共推行全面的工业国有化措施
C.废除实物分配制,允许自由贸易
D.开始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20.(2020高一下·吉林期末)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布哈林认为苏联长期内将是一种落后的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他主张苏联应该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他的观点(  )
A.有助于苏联在短期内快速实现工业化
B.为赫鲁晓夫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C.坚持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走集体化道路
D.反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存在分歧
21.(2020高一下·绥化期末)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期的是(  )
A.“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B.“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C.“20年建成社会主义”
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22.(2020高一下·海林期末)俄国学者米格拉尼扬说,在确定新社会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中间,占优势的是这样一种观念:俄国应当走条不同于欧洲的现代化道路,以便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一个强盛的世界大国后解决肩负的救世任务”。由此可以推知,当时俄国(  )
A.全面的工业国有化即将实施 B.广大农奴获得自由和土地
C.粮食税逐步取代余粮征集制 D.筹划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23.(2020·石家庄模拟)阅读如图“苏联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目标与 1938﹣1940 年的实现情况(增长,百分比)”。据此可知(  )
A.苏德战争爆发降低了工业劳动生产率
B.计划经济建设中存在高指标现象
C.重工业发展迅速的同时经济结构失衡
D.斯大林体制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
24.(2020·天心模拟)如表为1951~1972年间苏联和美国矿物燃料需求与GNP(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的比较。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苏联依靠物质投入驱动增长,粗放型增长弊端凸显
B.苏联持续优先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调
C.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成果突出,加速发展战略显成效
D.斯大林体制仍有优势,苏联经济总量一度超越美国
25.(2020·新乡模拟)1921-1922年,苏俄逐渐出台农民要上交的实物税,种类有18种,包括粮食、饲料、油料作物种子、马铃薯、干草、奶产品、肉类、鸡蛋、家禽、蜂蜜、羊毛、亚麻及大麻纤维、皮革原料、皮货、小动物、烟草和蔬菜等。这一政策(  )
A.反映出苏俄生活必需品丰富 B.易增加苏俄税收的社会成本
C.说明苏俄经济部门比较健全 D.符合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26.(2020·泰安一模)下表是根据《俄国及苏联国民经济建设文件汇编材料》绘制的苏俄部分经济建设指标在世界和欧洲的排名表,对表格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 1913年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使工业生产总值于1928年恢复到战前水平
B.1932年苏联机器制造业占欧洲第一,表明工业化已经实现
C.农业集体化的推行,有助于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
D.1913~1937年的经济建设,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7.(2020·广东模拟)据统计,1924—1928年间,私人企业在苏俄大工业中所占比例不超过5%,在小工业中达到75%;私人企业在苏俄部分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为:缝纫工业为70%,制鞋工业为70%,食品加工业为34%,皮革工业为27%。材料表明苏俄私人企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
A.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 B.改变苏俄资产阶级构成
C.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国家资本主义高度发达
28.(2020·洛阳模拟)1921年5月,苏维埃政府颁布法令:“允许自由交换、买卖农民缴纳实物税之后剩余的农产品。”但是自由贸易(包括小工业和手工业)限于“地方流转”;允许产品交换,交换主要由政府组织或由政府监督。这些做法(  )
A.打击了小生产者的积极性 B.有利于苏俄经济的恢复发展
C.体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说明新经济政策具有局限性
29.(2020·宁波模拟)苏联“二五”计划规定:“轻工业生产的年增长率将由‘一五’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重工业则由40.1%降为14.5%。”“二五”计划实施的结果是,轻工业年增长率为14.8%,重工业年增长率则高达19%。材料说明苏联“二五”计划意在( )
A.实现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 B.调整轻重工业比例失衡的现象
C.完成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D.使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30.(2020·五莲模拟)苏(俄)联在七十余年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下图所示几次较大规模的政策调整。这些政策(  )
A.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 B.巩固了集体农庄的基础地位
C.贯穿计划经济的理念 D.反映了农业问题的复杂性
31.(2020·吉安模拟)苏联在实施“四五”计划期间(1946—1950年),国民经济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恢复和发展,西方舆论断言的“苏联将从世界大国的名单中被勾销”不攻自破。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苏联模式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B.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
C.苏联“斯大林模式”仍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D.美苏争霸成为战后国际关系的主题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苏联模式”
【解析】【分析】1928年至1932年,苏联农业春播方式中,马拉播种机和拖拉机牵引播种机的播种方式占比上升,后者上升速度尤其明显,而手播方式虽然在下降,但是占比仍然较高,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基础较为薄弱,C正确;
新经济政策在1924年斯大林执政后逐渐被取消,排除A;
通过播种方式无法判断工农业比例结构,排除B;
说明1928年至1932年苏联的工业化水平提升较快,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斯大林模式的构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数据型选择题,需要将数字语言转化成文字语言,结合数据分析可知农业集体化过程中机械化程度较低 ,农业集体化基础薄弱。
2.【答案】C
【知识点】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从“1921至1922年”这一时间,以及“完税后能实现自由交换和买卖粮食”等信息可以看出,此时推行的是新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政策,但是“农民要上缴的实物税有18种”“而能够自由交换和买卖马铃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16个”等反映出了在新经济政策刚推行的时候,农民的负担沉重,商品的自由贸易还没有得到推广,故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固定的粮食税,而不是余粮收集制,排除A项;
材料中的各省并不是经济独立,排除B项;
新经济政策之下,农民可以支配交完税后的粮食,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通过对比数据可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下农民负担沉重,自由贸易并没有得到推广。
3.【答案】D
【知识点】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据材料“1921年7月”“解决食品危机的最主要的条件在于成功地收取粮食税”,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粮食税代替余年收集制,据材料“并为粮食机关提供‘必需的党的权威和国家强制机关的全部权力’”说明推行新经济政策的迫切性,故答案选D项;
据所学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执政时期,排除A项;
据材料“采取措施恢复和加强粮食收购机构,建立税收检察机构,并为粮食机关提供‘必需的党的权威和国家强制机关的全部权力’”说明新经济政策执行是比较严谨的,排除B项;
据所学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十月革命后,在苏维埃俄国内忧外患,经济苦难的情况下,苏俄政府实行余粮征集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农民为代表的广大老百姓极其不满。后列宁同志经过充分考虑,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
4.【答案】C
【知识点】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苏俄政府解散了大多数的总管理局,要求各企业按部门组成托拉斯……独立进行经济核算”说明苏俄政府放松了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C正确;
苏俄内战结束,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排除A;
B不能反映材料的本质,排除;
材料只是以南方钢铁托拉斯、顿河煤炭托拉斯为例,不能说明苏俄政府依靠垄断资本发展重工业,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苏俄新经济政策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反映了逐步向社会主义阶段过渡的方式。
5.【答案】D
【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分析】此时属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轻工业企业的产量……提取奖励基金”说明当时的政府给予企业一定的经营自主权,故D项正确;
材料主要是下放企业自主权,不是用市场调节经济,故A项错误;
勃列日涅夫改革并不是想突破传统公有制经济模式,故B项错误;
“完全”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苏俄的社会主义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轻工业企业的产量……提取奖励基金”说明当时的政府给予企业一定的经营自主权,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6.【答案】D
【知识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
【解析】【分析】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超越了当时本国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故不成功,故D正确;
中国人民公社化运动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故A错误;
大跃进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故B错误;
“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的说法不属于原因,故C错误。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超越了当时本国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7.【答案】B
【知识点】“苏联模式”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采取的农业改革措施的最主要特点是试图利用物质利益来刺激生产,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都试图改变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答案选B项;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工业,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排除A项;
苏联农业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并未彻底改变,排除C项;
这些改革只是在斯大林体制之上的小修小补,并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采取的农业改革措施的最主要特点是试图利用物质利益来刺激生产,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8.【答案】B
【知识点】“苏联模式”
【解析】【分析】材料表明.苏联机器进口的比重由30.1%变为0.9%.说明苏联经济建设所需的机器设备由部分进口到已基本自给,这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结果,B项正确。
ACD 三项与题意不符。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解答本题根据1937年与1929年比进口机器比重减少,结合所学知识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方针进行分析即可。
9.【答案】A
【知识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此时苏维埃政权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为此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故A正确;
BCD不是在战争情况下实行的,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进行分析即可。
10.【答案】D
【知识点】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新经济政策所谓“后退一步”是指采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恢复经济发展,即部分的恢复资本主义经济,故答案选D;
国家控制经济命脉不属于“后退一步”,排除A;
苏俄并没有采用市场经济模式,排除B;
列宁的“后退一步”主要是有限度的恢复资本主义,并非是支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结合新经济政策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11.【答案】D
【知识点】“苏联模式”
【解析】【分析】苏联一五计划后,农业实行集体化,社会主义工业化占全国工业的99%,都体现了单一的公有制的特征,故 D 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缓慢,故 A 项错误;
两极格局是二战后出现的,故 B 项错误;
1928 年苏联取消了新经济政策,故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一五计划完成后,农业集体化与工业化关系以及斯大林模式特征等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12.【答案】C
【知识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后,面对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苏俄政权采取带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即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动一切资源巩固了新生政权,从这一角度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正确的,C 正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未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反而在战后继续实行,导致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排除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物资资源匮乏情况下调动了所有资源,其本身并未改变物资匮乏局面,排除B;战时共产政策在战争后继续实行过程中遭到反对,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十月革命后,面对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动一切资源巩固了新生政权。
13.【答案】B
【知识点】“苏联模式”
【解析】【分析】根据“通过集权手段实现落后国家工业化的迅速崛起,不愧为社会主义国家迅速转型的一种良方”可知,该观点认为苏联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良方,肯定了斯大林模式的工业化道路,故答案选B;
材料反映的是斯大林模式,与新经济政策无关,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C;
D表述太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斯大林模式,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斯大林模式下由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这是其积极影响。
14.【答案】B
【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还是取得了一些成就”,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后期,勃列日涅夫进行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就,故答案选B;
斯大林1953年去世,赫鲁晓夫1964年执政结束,戈尔巴乔夫20世纪80年代开始改革,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勃列日涅夫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对当时的苏联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前期取得较大成就,后期改革逐渐陷入停滞。
15.【答案】D
【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分析】材料数据反映了苏联1970年后经济增长率持续降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僵化导致经济增长乏力,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苏联与美国长期争霸,极大消耗了苏联经济,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苏联赫鲁晓夫和勃列涅夫改革没有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经济增长率持续降低,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导致1991年苏联解体,不符合题干时间,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学生要注意把握题干要求。
16.【答案】C
【知识点】“苏联模式”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与斯大林工业化相配合的是农业集体化。故答案选C。
A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B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D项在苏俄时期一直未出现。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苏联的斯大林模式,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与斯大林工业化相配合的是农业集体化。
17.【答案】A
【知识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分析】由材料“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实行国有化”“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可知,该政策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通过工商业收归国有、强制要求生活必需品交由国家进行分配等方式,将全国有限的物力、财力集中输送到前线,实现了对新生政权的保卫,故答案选A。
B项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排除;
苏俄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完成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但失败了,并由此还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排除C;
D项是《土地法令》的内容,不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学生可依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具体内容与材料进行联系,进而再结合选项作出判断。
18.【答案】C
【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提高农产品价格”等措施可以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进而也就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故答案选C。
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即计划经济体制框架,排除A;
改革只是扩大了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但性质未变,故不可能动摇农村公有制经济基础,排除B;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工业上,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答题关键在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勃列日涅夫改革扩大了农庄的经营自主权,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19.【答案】C
【知识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允许自由贸易,发展商品货币关系,体现了“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故C项正确;
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不能体现市场关系,故A项错误;
苏共推行全面的工业国有化措施恰恰是否定市场关系,故B项错误;
开始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是所有制上的变化,不体现市场关系,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经济政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新经济政策主张恢复自由贸易,肯定了市场和货币的关系,逐步向社会主义阶段过渡。
20.【答案】D
【知识点】“苏联模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是指斯大林时期,斯大林主张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材料中“布哈林认为……主张苏联应该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表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存在分歧。故答案为D项。
A项,帮助苏联在短期内快速实现了工业化的是斯大林模式,排除;
B项,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
C项,坚持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走集体化道路的是斯大林模式,与材料中“主张苏联应该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21.【答案】C
【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分析】 C项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政策,体现出急躁冒进的倾向,故答案选C。
A是列宁时期的政策, B是斯大林时期的政策,D是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政策;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赫鲁晓夫改革后期带有急躁冒进的倾向,C选项符合材料。
22.【答案】A
【知识点】“苏联模式”
【解析】【分析】材料“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一个强盛的世界大国后解决肩负的救世任务”反映苏联要完成现代化,建立世界性强国。结合所学,要改变苏联落后面貌,就要开展工业化建设,故A符合题意;
B是为俄国发展资本主义创造条件,走欧洲式的现代化道路,故B不符合题意;
C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是要恢复和发展苏俄经济,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故C不符合题意;筹划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是要构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而此时苏联已经是社会主义强国了,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一个强盛的世界大国后解决肩负的救世任务”结合苏联工业化建设进行分析即可。
23.【答案】B
【知识点】“苏联模式”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内容可知,苏联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目标没有一项能够按计划完成,部分行业甚至出现负增长的情况,说明计划经济中存在高指标现象,故选B项;
苏德战争的爆发是1941年,排除A项;
图示内容没有体现经济结构的失衡,排除C项;
斯大林体制一直维持到苏联解体,此时并没有处于崩溃的边缘,排除D项。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属于示意图类型选择题,解答本题可根据示意图观察分析苏联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目标与现实的差距,结合备选项及所学知识分析即可。
24.【答案】A
【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图示可知,国民生产总值和石油和天然气消耗方面苏联增长率均高于美国,结合所学可知,苏联采用计划经济模式,依靠物质投入驱动增长,体现了粗放型增长弊端凸显,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重工业和轻工业比例失调,故B项错误。
1951~1972年苏联模式弊端暴露,处于社会改革时期,故C项错误。
材料只是体现国民生产总值和石油和天然气消耗方面苏联增长率均高于美国,不能得出苏联经济总量超越美国,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图示观察得出:国民生产总值和石油和天然气消耗方面苏联增长率均高于美国,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25.【答案】B
【知识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1921-1922年苏俄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农民要上交的实物税,种类有18种,这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B正确;
AC材料未体现,排除;
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分析理解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中表达的主旨1921-1922年实行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粮食税进行分析即可。
26.【答案】C
【知识点】“苏联模式”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苏联推行农业集体化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保证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C选项正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A选项错误;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是在1937年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之际,B选项错误;
在此时期苏联逐渐形成斯大林模式,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苏联的经济建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苏联推行农业集体化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保证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但造成农业发展相对缓慢。
27.【答案】A
【知识点】“苏联模式”
【解析】【分析】由材料中“私人企业在苏俄部分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可知,私人企业生产的产品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发展可以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故选A;
材料涉及的是“私人企业在苏俄部分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分析,而非阶级构成分析,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
私人企业在苏俄大工业中所占比例不超过5%,这说明苏俄并未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C;
从5%的比重数据中可知,苏俄的国家资本主义并不发达,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苏联的新经济政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私人企业发展迅速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28.【答案】B
【知识点】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允许自由交换、买卖农民缴纳实物税之后剩余的农产品”等信息反映了反映了苏联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此B正确;
A错误,材料中废除了余粮收集制,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
D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新经济政策的措施,无关局限性;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苏联的新经济政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于是苏联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阶段过渡。
29.【答案】B
【知识点】“苏联模式”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轻工业生产的年增长率将由‘一五’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重工业则由40.1%降为14.5%”可知:二五计划规定加快轻工业的发展,放缓重工业的发展速度,这实际上是想调整轻重工业比例失衡的现象,因此B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二五计划强调放缓重工业发展速度,加快轻工业的发展,ACD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数据型选择题,对材料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即可把握材料主旨。
30.【答案】D
【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苏俄历史上对粮食政策,即农村生产关系进行 了几次较大规模的调整,反映出农业问题的复杂性和苏俄农业发展的曲折历程,D正确;
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农业政策的调整,不能反映出巩固工农联盟;
B错误,集体农庄的基础地位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C错误,计划经济开始于1928年;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苏俄的农业政策的多次调整反映了农业问题的复杂性。
31.【答案】C
【知识点】“苏联模式”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二战后苏联经济能够较快回复和发展得益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能够集中人力、物力发展生产,这说明“斯大林模式”在此时期对苏联经济的发展仍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故C项正确;
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故排除A。
这一时期,“冷战”兴起,故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苏联实行四五计划是国民经济短时间内得到恢复发展,D项表述偏离材料主旨,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依据材料中“四五”计划期间(1946—1950年),国民经济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恢复和发展,进行分析即可。
1 / 1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8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单选题
1.(2020·新高考I)如表为1928年和1932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情况。这反映出苏联(  )
方式时间 手播(%) 马拉播种机(%) 拖拉机牵引播种机(%)
1928年 74.4 25.4 0.2
1932年 51.7 28.3 20.0
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 B.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C.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 D.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
【答案】C
【知识点】“苏联模式”
【解析】【分析】1928年至1932年,苏联农业春播方式中,马拉播种机和拖拉机牵引播种机的播种方式占比上升,后者上升速度尤其明显,而手播方式虽然在下降,但是占比仍然较高,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基础较为薄弱,C正确;
新经济政策在1924年斯大林执政后逐渐被取消,排除A;
通过播种方式无法判断工农业比例结构,排除B;
说明1928年至1932年苏联的工业化水平提升较快,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斯大林模式的构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数据型选择题,需要将数字语言转化成文字语言,结合数据分析可知农业集体化过程中机械化程度较低 ,农业集体化基础薄弱。
2.(2020·江苏)1921至1922年苏俄农民要上缴的实物税有18种。1921年苏俄约有79个省级行政单位,完税后能实现自由交换和买卖粮食、饲料的省份,约占总数的一半多,而能够自由交换和买卖马铃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16个。这反映出,新经济政策实施初期(  )
A.余粮收集效果良好 B.数省保持经济独立地位
C.农民税收负担较重 D.农民无权支配税后粮食
【答案】C
【知识点】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从“1921至1922年”这一时间,以及“完税后能实现自由交换和买卖粮食”等信息可以看出,此时推行的是新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政策,但是“农民要上缴的实物税有18种”“而能够自由交换和买卖马铃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16个”等反映出了在新经济政策刚推行的时候,农民的负担沉重,商品的自由贸易还没有得到推广,故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固定的粮食税,而不是余粮收集制,排除A项;
材料中的各省并不是经济独立,排除B项;
新经济政策之下,农民可以支配交完税后的粮食,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通过对比数据可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下农民负担沉重,自由贸易并没有得到推广。
3.(2020高一下·鹤岗期末)1921年7月,列宁指出:“解决食品危机的最主要的条件在于成功地收取粮食税”,为此,他要求各省立即采取措施恢复和加强粮食收购机构,建立税收检察机构,并为粮食机关提供“必需的党的权威和国家强制机关的全部权力”材料反映了(  )
A.农业集体化侵害苏俄农民利益 B.新经济政策的执行存在随意性
C.余粮收集制加剧了苏俄的危机 D.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的追切性
【答案】D
【知识点】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据材料“1921年7月”“解决食品危机的最主要的条件在于成功地收取粮食税”,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粮食税代替余年收集制,据材料“并为粮食机关提供‘必需的党的权威和国家强制机关的全部权力’”说明推行新经济政策的迫切性,故答案选D项;
据所学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执政时期,排除A项;
据材料“采取措施恢复和加强粮食收购机构,建立税收检察机构,并为粮食机关提供‘必需的党的权威和国家强制机关的全部权力’”说明新经济政策执行是比较严谨的,排除B项;
据所学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十月革命后,在苏维埃俄国内忧外患,经济苦难的情况下,苏俄政府实行余粮征集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农民为代表的广大老百姓极其不满。后列宁同志经过充分考虑,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
4.(2020高一下·鹤岗期末)苏俄(联)政府在内战结束后,解散了大多数的总管理局,要求各企业按部门组成托拉斯,如南方钢铁托拉斯、顿河煤炭托拉斯等,托拉斯负责管理企业,独立进行经济核算。这表明当时苏俄(联)(  )
A.打开了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 B.尝试建立美式大企业制度
C.承认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D.依靠垄断资本发展重工业
【答案】C
【知识点】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苏俄政府解散了大多数的总管理局,要求各企业按部门组成托拉斯……独立进行经济核算”说明苏俄政府放松了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C正确;
苏俄内战结束,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排除A;
B不能反映材料的本质,排除;
材料只是以南方钢铁托拉斯、顿河煤炭托拉斯为例,不能说明苏俄政府依靠垄断资本发展重工业,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苏俄新经济政策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反映了逐步向社会主义阶段过渡的方式。
5.(2020高一下·南宁期末)1964年苏联政府做出决定:对重工业企业,国家只下达产量计划和盈利计划,其他经济指标由企业自行制定;轻工业企业的产量和计划由企业自行制定。当企业完成计划时,企业可以从利润中提取奖励基金。由此可知,当时的苏联政府(  )
A.用市场手段调节经济发展 B.试图突破所有制结构模式
C.完全将企业管理权给地方 D.给企业一定的经营自主权
【答案】D
【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分析】此时属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轻工业企业的产量……提取奖励基金”说明当时的政府给予企业一定的经营自主权,故D项正确;
材料主要是下放企业自主权,不是用市场调节经济,故A项错误;
勃列日涅夫改革并不是想突破传统公有制经济模式,故B项错误;
“完全”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苏俄的社会主义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轻工业企业的产量……提取奖励基金”说明当时的政府给予企业一定的经营自主权,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6.(2020高一下·南宁期末)“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其共同原因是(  )
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B.过分地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远远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答案】D
【知识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
【解析】【分析】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超越了当时本国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故不成功,故D正确;
中国人民公社化运动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故A错误;
大跃进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故B错误;
“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的说法不属于原因,故C错误。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超越了当时本国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7.(2020高一下·宣城期末)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都对苏联落后的农业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勃列日涅夫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这些改革(  )
A.重点在事关民生的农业领域 B.试图改变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改变了苏联农业落后的面貌 D.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答案】B
【知识点】“苏联模式”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采取的农业改革措施的最主要特点是试图利用物质利益来刺激生产,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都试图改变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答案选B项;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工业,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排除A项;
苏联农业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并未彻底改变,排除C项;
这些改革只是在斯大林体制之上的小修小补,并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采取的农业改革措施的最主要特点是试图利用物质利益来刺激生产,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8.(2020·海南模拟)1929年苏联进口机械设备在当年进口中所占比重为30.1%,1937年机器进口的比重仅占苏联需求量的0.9%。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在(  )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工业化方针的实施
C.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D.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答案】B
【知识点】“苏联模式”
【解析】【分析】材料表明.苏联机器进口的比重由30.1%变为0.9%.说明苏联经济建设所需的机器设备由部分进口到已基本自给,这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结果,B项正确。
ACD 三项与题意不符。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解答本题根据1937年与1929年比进口机器比重减少,结合所学知识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方针进行分析即可。
9.(2020高二下·丽水期末)“叛乱白军和外国干涉军相互勾结、遍及全国,反对苏维埃的叛乱和干涉势力不仅数量多、范围广,占据了全俄大部分领土,而且从各个方向包围了苏维埃政权控制的核心地区,整个苏维埃政权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在这样的背景下,苏维埃政府实行(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新经济政策 D.农业全盘集体化
【答案】A
【知识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此时苏维埃政权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为此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故A正确;
BCD不是在战争情况下实行的,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进行分析即可。
10.(2020高二下·黄山期末)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后退一步主要表现在(  )
A.国家控制经济命脉 B.用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C.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D.部分恢复资本主义经济
【答案】D
【知识点】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新经济政策所谓“后退一步”是指采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恢复经济发展,即部分的恢复资本主义经济,故答案选D;
国家控制经济命脉不属于“后退一步”,排除A;
苏俄并没有采用市场经济模式,排除B;
列宁的“后退一步”主要是有限度的恢复资本主义,并非是支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结合新经济政策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11.(2020高二下·池州期末)苏联在一五计划完成后,基本上实现了农业集体化,参与集体农庄的农户已占65%。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播种面积约占全国播种面积的83%,社会主义工业已占全国工业的99% ,成了工业中占绝对统治地位的领导地位。苏联的经济发展(  )
A.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B.构建了两极格局新秩序
C.推动了新经济政策走向成熟 D.助推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答案】D
【知识点】“苏联模式”
【解析】【分析】苏联一五计划后,农业实行集体化,社会主义工业化占全国工业的99%,都体现了单一的公有制的特征,故 D 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缓慢,故 A 项错误;
两极格局是二战后出现的,故 B 项错误;
1928 年苏联取消了新经济政策,故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一五计划完成后,农业集体化与工业化关系以及斯大林模式特征等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12.(2020高一下·莲湖期末)有学者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在“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其依据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A.实现了向共产主义过渡 B.改变了当时物资缺乏局面
C.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 D.得到了俄国民众大力支持
【答案】C
【知识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后,面对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苏俄政权采取带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即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动一切资源巩固了新生政权,从这一角度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正确的,C 正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未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反而在战后继续实行,导致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排除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物资资源匮乏情况下调动了所有资源,其本身并未改变物资匮乏局面,排除B;战时共产政策在战争后继续实行过程中遭到反对,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十月革命后,面对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动一切资源巩固了新生政权。
13.(2020高一下·莲湖期末)“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实践告诉我们,通过集权手段实现落后国家工业化的迅速崛起,不愧为社会主义国家迅速转型的一种良方。”这种观点(  )
A.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B.肯定了斯大林模式的工业化道路
C.称赞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D.认为工业化建设必须走苏联模式
【答案】B
【知识点】“苏联模式”
【解析】【分析】根据“通过集权手段实现落后国家工业化的迅速崛起,不愧为社会主义国家迅速转型的一种良方”可知,该观点认为苏联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良方,肯定了斯大林模式的工业化道路,故答案选B;
材料反映的是斯大林模式,与新经济政策无关,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C;
D表述太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斯大林模式,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斯大林模式下由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这是其积极影响。
14.(2020高一下·莲湖期末)有学者说,苏联这一时期“尽管犹豫不决和保守主义不允许改革者的计划得以彻底地实施",但“新办法开始在绝大部分工业企业实行,并波及运输业和其他一些国民经济部门”“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还是取得了一些成就"。这一时期的苏联领导人是(  )
A.斯大林 B.勃列日涅夫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答案】B
【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还是取得了一些成就”,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后期,勃列日涅夫进行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就,故答案选B;
斯大林1953年去世,赫鲁晓夫1964年执政结束,戈尔巴乔夫20世纪80年代开始改革,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勃列日涅夫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对当时的苏联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前期取得较大成就,后期改革逐渐陷入停滞。
15.(2020高一下·渭滨期末)下表是苏联1960—1985年经济增长率百分比(  )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6.5 7.8 5.7 4.3 3.6
——根据1985年的《苏联国民经济年鉴》
造成苏联25年来出现这种经济变化趋势的原因不包括
A.斯大林模式的僵化
B.与美国长期争霸
C.赫鲁晓夫和勃列涅夫改革的失败
D.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答案】D
【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分析】材料数据反映了苏联1970年后经济增长率持续降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僵化导致经济增长乏力,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苏联与美国长期争霸,极大消耗了苏联经济,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苏联赫鲁晓夫和勃列涅夫改革没有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经济增长率持续降低,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导致1991年苏联解体,不符合题干时间,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学生要注意把握题干要求。
16.(2020高一下·渭滨期末)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农业。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  )
A.余粮收集制 B.征收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农产品自由贸易
【答案】C
【知识点】“苏联模式”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与斯大林工业化相配合的是农业集体化。故答案选C。
A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B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D项在苏俄时期一直未出现。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苏联的斯大林模式,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与斯大林工业化相配合的是农业集体化。
17.(2020高一下·长春期末)“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实行国有化。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材料描述的政策(  )
A.集中物力财力等保卫新生政权 B.恢复了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C.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D.没收地主土地交给农民耕种
【答案】A
【知识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分析】由材料“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实行国有化”“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可知,该政策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通过工商业收归国有、强制要求生活必需品交由国家进行分配等方式,将全国有限的物力、财力集中输送到前线,实现了对新生政权的保卫,故答案选A。
B项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排除;
苏俄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完成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但失败了,并由此还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排除C;
D项是《土地法令》的内容,不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学生可依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具体内容与材料进行联系,进而再结合选项作出判断。
18.(2020高一下·长春期末)勃列日涅夫上台后采取了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这些政策(  )
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框架 B.动摇农村公有制经济基础
C.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D.说明当时改革重点在农业
【答案】C
【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提高农产品价格”等措施可以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进而也就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故答案选C。
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即计划经济体制框架,排除A;
改革只是扩大了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但性质未变,故不可能动摇农村公有制经济基础,排除B;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工业上,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答题关键在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勃列日涅夫改革扩大了农庄的经营自主权,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19.(2020高一下·长春期末)苏共领导人布哈林曾指出:“市场关系的存在是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中与之相关的举措是(  )
A.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B.苏共推行全面的工业国有化措施
C.废除实物分配制,允许自由贸易
D.开始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答案】C
【知识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允许自由贸易,发展商品货币关系,体现了“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故C项正确;
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不能体现市场关系,故A项错误;
苏共推行全面的工业国有化措施恰恰是否定市场关系,故B项错误;
开始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是所有制上的变化,不体现市场关系,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经济政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新经济政策主张恢复自由贸易,肯定了市场和货币的关系,逐步向社会主义阶段过渡。
20.(2020高一下·吉林期末)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布哈林认为苏联长期内将是一种落后的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他主张苏联应该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他的观点(  )
A.有助于苏联在短期内快速实现工业化
B.为赫鲁晓夫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C.坚持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走集体化道路
D.反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存在分歧
【答案】D
【知识点】“苏联模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是指斯大林时期,斯大林主张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材料中“布哈林认为……主张苏联应该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表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存在分歧。故答案为D项。
A项,帮助苏联在短期内快速实现了工业化的是斯大林模式,排除;
B项,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
C项,坚持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走集体化道路的是斯大林模式,与材料中“主张苏联应该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21.(2020高一下·绥化期末)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期的是(  )
A.“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B.“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C.“20年建成社会主义”
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答案】C
【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分析】 C项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政策,体现出急躁冒进的倾向,故答案选C。
A是列宁时期的政策, B是斯大林时期的政策,D是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政策;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赫鲁晓夫改革后期带有急躁冒进的倾向,C选项符合材料。
22.(2020高一下·海林期末)俄国学者米格拉尼扬说,在确定新社会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中间,占优势的是这样一种观念:俄国应当走条不同于欧洲的现代化道路,以便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一个强盛的世界大国后解决肩负的救世任务”。由此可以推知,当时俄国(  )
A.全面的工业国有化即将实施 B.广大农奴获得自由和土地
C.粮食税逐步取代余粮征集制 D.筹划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答案】A
【知识点】“苏联模式”
【解析】【分析】材料“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一个强盛的世界大国后解决肩负的救世任务”反映苏联要完成现代化,建立世界性强国。结合所学,要改变苏联落后面貌,就要开展工业化建设,故A符合题意;
B是为俄国发展资本主义创造条件,走欧洲式的现代化道路,故B不符合题意;
C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是要恢复和发展苏俄经济,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故C不符合题意;筹划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是要构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而此时苏联已经是社会主义强国了,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一个强盛的世界大国后解决肩负的救世任务”结合苏联工业化建设进行分析即可。
23.(2020·石家庄模拟)阅读如图“苏联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目标与 1938﹣1940 年的实现情况(增长,百分比)”。据此可知(  )
A.苏德战争爆发降低了工业劳动生产率
B.计划经济建设中存在高指标现象
C.重工业发展迅速的同时经济结构失衡
D.斯大林体制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
【答案】B
【知识点】“苏联模式”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内容可知,苏联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目标没有一项能够按计划完成,部分行业甚至出现负增长的情况,说明计划经济中存在高指标现象,故选B项;
苏德战争的爆发是1941年,排除A项;
图示内容没有体现经济结构的失衡,排除C项;
斯大林体制一直维持到苏联解体,此时并没有处于崩溃的边缘,排除D项。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属于示意图类型选择题,解答本题可根据示意图观察分析苏联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目标与现实的差距,结合备选项及所学知识分析即可。
24.(2020·天心模拟)如表为1951~1972年间苏联和美国矿物燃料需求与GNP(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的比较。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苏联依靠物质投入驱动增长,粗放型增长弊端凸显
B.苏联持续优先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调
C.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成果突出,加速发展战略显成效
D.斯大林体制仍有优势,苏联经济总量一度超越美国
【答案】A
【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图示可知,国民生产总值和石油和天然气消耗方面苏联增长率均高于美国,结合所学可知,苏联采用计划经济模式,依靠物质投入驱动增长,体现了粗放型增长弊端凸显,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重工业和轻工业比例失调,故B项错误。
1951~1972年苏联模式弊端暴露,处于社会改革时期,故C项错误。
材料只是体现国民生产总值和石油和天然气消耗方面苏联增长率均高于美国,不能得出苏联经济总量超越美国,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图示观察得出:国民生产总值和石油和天然气消耗方面苏联增长率均高于美国,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25.(2020·新乡模拟)1921-1922年,苏俄逐渐出台农民要上交的实物税,种类有18种,包括粮食、饲料、油料作物种子、马铃薯、干草、奶产品、肉类、鸡蛋、家禽、蜂蜜、羊毛、亚麻及大麻纤维、皮革原料、皮货、小动物、烟草和蔬菜等。这一政策(  )
A.反映出苏俄生活必需品丰富 B.易增加苏俄税收的社会成本
C.说明苏俄经济部门比较健全 D.符合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答案】B
【知识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1921-1922年苏俄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农民要上交的实物税,种类有18种,这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B正确;
AC材料未体现,排除;
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分析理解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中表达的主旨1921-1922年实行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粮食税进行分析即可。
26.(2020·泰安一模)下表是根据《俄国及苏联国民经济建设文件汇编材料》绘制的苏俄部分经济建设指标在世界和欧洲的排名表,对表格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 1913年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使工业生产总值于1928年恢复到战前水平
B.1932年苏联机器制造业占欧洲第一,表明工业化已经实现
C.农业集体化的推行,有助于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
D.1913~1937年的经济建设,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C
【知识点】“苏联模式”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苏联推行农业集体化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保证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C选项正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A选项错误;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是在1937年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之际,B选项错误;
在此时期苏联逐渐形成斯大林模式,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苏联的经济建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苏联推行农业集体化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保证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但造成农业发展相对缓慢。
27.(2020·广东模拟)据统计,1924—1928年间,私人企业在苏俄大工业中所占比例不超过5%,在小工业中达到75%;私人企业在苏俄部分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为:缝纫工业为70%,制鞋工业为70%,食品加工业为34%,皮革工业为27%。材料表明苏俄私人企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
A.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 B.改变苏俄资产阶级构成
C.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国家资本主义高度发达
【答案】A
【知识点】“苏联模式”
【解析】【分析】由材料中“私人企业在苏俄部分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可知,私人企业生产的产品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发展可以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故选A;
材料涉及的是“私人企业在苏俄部分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分析,而非阶级构成分析,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
私人企业在苏俄大工业中所占比例不超过5%,这说明苏俄并未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C;
从5%的比重数据中可知,苏俄的国家资本主义并不发达,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苏联的新经济政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私人企业发展迅速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28.(2020·洛阳模拟)1921年5月,苏维埃政府颁布法令:“允许自由交换、买卖农民缴纳实物税之后剩余的农产品。”但是自由贸易(包括小工业和手工业)限于“地方流转”;允许产品交换,交换主要由政府组织或由政府监督。这些做法(  )
A.打击了小生产者的积极性 B.有利于苏俄经济的恢复发展
C.体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说明新经济政策具有局限性
【答案】B
【知识点】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允许自由交换、买卖农民缴纳实物税之后剩余的农产品”等信息反映了反映了苏联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此B正确;
A错误,材料中废除了余粮收集制,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
D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新经济政策的措施,无关局限性;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苏联的新经济政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于是苏联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阶段过渡。
29.(2020·宁波模拟)苏联“二五”计划规定:“轻工业生产的年增长率将由‘一五’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重工业则由40.1%降为14.5%。”“二五”计划实施的结果是,轻工业年增长率为14.8%,重工业年增长率则高达19%。材料说明苏联“二五”计划意在( )
A.实现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 B.调整轻重工业比例失衡的现象
C.完成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D.使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答案】B
【知识点】“苏联模式”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轻工业生产的年增长率将由‘一五’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重工业则由40.1%降为14.5%”可知:二五计划规定加快轻工业的发展,放缓重工业的发展速度,这实际上是想调整轻重工业比例失衡的现象,因此B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二五计划强调放缓重工业发展速度,加快轻工业的发展,ACD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数据型选择题,对材料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即可把握材料主旨。
30.(2020·五莲模拟)苏(俄)联在七十余年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下图所示几次较大规模的政策调整。这些政策(  )
A.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 B.巩固了集体农庄的基础地位
C.贯穿计划经济的理念 D.反映了农业问题的复杂性
【答案】D
【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苏俄历史上对粮食政策,即农村生产关系进行 了几次较大规模的调整,反映出农业问题的复杂性和苏俄农业发展的曲折历程,D正确;
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农业政策的调整,不能反映出巩固工农联盟;
B错误,集体农庄的基础地位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C错误,计划经济开始于1928年;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苏俄的农业政策的多次调整反映了农业问题的复杂性。
31.(2020·吉安模拟)苏联在实施“四五”计划期间(1946—1950年),国民经济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恢复和发展,西方舆论断言的“苏联将从世界大国的名单中被勾销”不攻自破。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苏联模式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B.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
C.苏联“斯大林模式”仍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D.美苏争霸成为战后国际关系的主题
【答案】C
【知识点】“苏联模式”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二战后苏联经济能够较快回复和发展得益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能够集中人力、物力发展生产,这说明“斯大林模式”在此时期对苏联经济的发展仍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故C项正确;
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故排除A。
这一时期,“冷战”兴起,故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苏联实行四五计划是国民经济短时间内得到恢复发展,D项表述偏离材料主旨,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依据材料中“四五”计划期间(1946—1950年),国民经济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恢复和发展,进行分析即可。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