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历社九下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挑起了“冷战”,东西方两大阵营严重对诗,世界呈现出“不战不和”的“冷战”局面。拉开“冷战”序幕的是( )A.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B.杜鲁门主义的提出C.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D.北约和华约的建立2.这是一场特殊的战争,它存在于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既威胁了世界和平又维持了世界相对的和平。这场特殊的战争开始于( )A.杜鲁门主义出台 B.马歇尔计划实施C.北约组织成立 D.华约组织成立3.斯大林曾蜕:“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艰难的丁作在战后,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使同盟国分裂。”二战后初期哪两个国家的关系印证了这一说法( )A.美英 B.法德 C.美日 D.美苏4.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A.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B.北约与华约的成立C.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D.杜鲁门主义的出台5.美国总统杜鲁门上台后声称:“我们赢得的胜利把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这表明( )A.美苏关系由“冷战”转变为“热战”B.美周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C.美国试图用经济手段控制欧洲D.“冷战”对峙局面已经形成6.二战以后,美苏两国由战时同盟走向冷战对峙。对“冷战”政策的描述,最准确的是( )A.组建北约组织,并积极东扩B.用“马歇尔计划”扶助西欧经济C.用局部“热战”打击亲苏势力D.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手段来遏制共产主义7.俄罗斯前总统普京在一次公开场合抨击美国“几乎是毫无节制地滥用武力”,并且称美国所倡导的“单极世界”是不可接受的。这段材料表明( )①美国在推行霸权主义政策②美国要保持世界霸主地位③“两极”格局仍然存在④俄美两国存在分歧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8.“日本战败后被炸成废墟,但是它还是留下了明治维新以来百年发展的底子,像科学技术人才,还有一些学习西方的、搞工业化的一套东西。所以它虽然物质上像楼房被炸塌了,但是它这些,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软实力,还是保留下来了。所以,这是日本战后经济尽快腾飞的一个基础。”这表明日本战后崛起的原因是( )A.美国的全方位扶持政策 B.根据本国实际,适时调整政策C.自身的经济基础发展比较好 D.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得以快速恢复与发展的共同的外部因素是( )A.重视科教 B.改革良好 C.市场广大 D.美国援助10.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在“战后”一片废墟上迅速发展起来,最值得我们借鉴的是( )A.照搬别国的先进技术或经济模式B.经济由国家完全干预C.力争成为大国的军事物资供应地D.重视科技、发展教育11.“从1948年到1974年全球衰退开始的25年间,西欧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不间断增长。”对西欧经济“增长”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 )A.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 B.欧洲联盟成立C.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D.马歇尔计划的扶持12.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共性原因是( )A.充分利用第二次科技革命先进成果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调节C.国家实行非军事化,集中发展经济D.向世界各地输出资本,赚取高额利润13.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近二十年间,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的是( )A.日本 B.联邦德国 C.意大利 D.俄罗斯14.“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我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惊人的……能够实现今天这样的繁荣,从世界历史经验来说,是一个奇迹。”下列不属于日本经济“奇迹”崛起原因的是( )A.朝鲜战争中美军的军事订货 B.日本战后的民主化改革C.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D.日本政府重视发展教育和科技15.近代以来欧洲有三次统一的尝试和努力:第一次是法国主导,结果失败;第二次是德国主导,也以失败告终;第三次是法德和解促成统一。“法德和解促成统一”是指( )A.拿破仑帝国的建立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体系的建立C.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侵略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联合16.历史漫画以幽默夸张的笔法描绘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并赋之以深刻的寓意。请你为下边的漫画选择合适的标题( )A.不断扩大中的欧洲联盟 B.日益被挑战的联合国C.开放公平的世界贸易组织 D.全球共识的“一带一路”17.近年来,欧盟危机叠加,问题丛生,行动力下降,衰落趋势渐显。但欧盟当前是,未来也仍将是一支重要的全球性力量。西面有关欧盟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欧盟有统一的货币——欧元②欧盟成员国的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以自由流通③欧盟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等方面步调一致④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18.韩国的发展被称为“汉江奇迹”,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有( )①原油、煤炭等基本依赖进口 ②重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 ③重视教育的作用 ④注重弘扬民族精神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9.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在埃及建立了殖民保护制度,使埃及由半殖民地变为殖民地,埃及民众深受殖民保护制度之苦,反英情绪激烈,埃及爆发了华夫脱运动。与这一运动有关的人物是( )A.甘地 B.扎格鲁尔 C.华夫脱 D.卡德纳斯20.1816—1826年间,他率领起义军队,不屈不挠,英勇作战,转战南北,解放了西班牙在大陆的殖民地。他是( )A.华盛顿 B.章西女王 C.玻利瓦尔 D.洪秀全21.领导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被誉为“南美解放者”的人是( )A.玻利瓦尔 B.圣马丁 C.伊达尔哥 D.克莱武22.如果以“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你会发现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具有鲜明的特点,其特点之一表现为( )A.南北联合,协同作战 B.由封建王公领导C.废除了种族隔离制度 D.建立了统一的国家23.“中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战争,下列表格反映了第一次中东战争初期双方兵力对比情况。从该表中所获得的正确信息是( )A.第一次中东战争初期以色列兵力占据优势B.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初期以色列取得了胜利C.第一次中东战争初期阿拉伯兵力占据优势D.第一次中东战争以阿拉伯国家的胜利结束24.2018年5月14日,美国驻以色列大使馆正式搬迁到耶路撒冷,这一事件引发了巴以双方又一轮军事冲突,由此说明中东地区矛盾复杂、冲突频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A.民族、宗教矛盾激烈 B.大国的干涉C.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D.对石油等资源的争夺25.2018年4月14日,美国、英国、法国三国空袭叙利亚的军事行动使得中东局势进一步恶化,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二战”后导致中东地区矛盾复杂的主要因素是( )A.大国争夺和介入 B.教派众多C.民族成分复杂 D.领土争端激烈二、材料分析题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东地图》材料二:《中东的河流》材料三:1947年,联合国大会以33票赞成、13票反对(其中10个是伊斯兰国家)、10票弃权的结果,表决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决议规定:英国于1948年8月1日之前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并撤出其军队;2个月后,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两个国家.即阿拉伯国和犹太国。根据分治决议的蓝图,阿拉伯国国土可这儿203平分公里,约占当时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人口中阿拉伯人为72.5万人,犹太人为1万人;犹太国国土为14942平分公里,约占巴勒斯坦总面积57%,人口中阿拉伯人为49.7万人,犹太人为59.8万人。决议还规定:成立耶路撒冷市国际特别政权.由联合国采管理。(1)根据材料一,列举几个曾统治过中东的大帝国。(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中东地区的自然环境。并说出一种蕴藏在这一地区的资源。该资源主要运往哪些国家或者地区?其中哪一条运河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泼运河的主权现在掌握在哪一国家的手中?(3)结合材料三说说这个决议的内容有没有完全实现,并说明理由。为解决决议中的问题哪些人物做出了重要贡献?(4)结合所知,指出中东地区冲突不断的原因有哪些。27.(2018九上·江山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二战及战后格局演变历程(部分)材料二:中国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参与那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不仅仅是为了国家尊严和生存,还为了所有同盟国的胜利。正是在那场战争中,东西方一起抗击了有史以来最黑暗的邪恶力量。——拉纳·米特《中国,被遗忘的盟友》(1)根据材料一,说明二战后世界形成了怎样的国际政治格局。哪次会议对这一格局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2)材料二中“中国参与战争不仅仪是为了国家尊严和生存,还为了所有同盟国的胜利”,你是如何理解的?(3)请列举一例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中“东西方一起抗击有史以来最黑暗的邪恶力量”的观点。综合以上材料,概述这段历史对当今世界实现和平与发展的借鉴意义。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二战”后,西欧各国在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下,纷纷建立起“福利国家”。各国实行的社会保障大体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社会保障,对年老、患病、失业者提供补助,这是社会保障的最基本内容;二是社会救济,对贫困者提供各方面的援助;三是社会工作,对教育等社会事业提供支持。居民得到这三方面的保障,或如一些人所说,得到“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基本上解除了对温饱问题的担忧,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它的取得是同新技术革命的开展、生产发展、物资丰富分不开的。材料二:见下图(数据为1938—1999年的统计概况)(1)在材料二图1中,1938—1999年英国政府开支占GDP的百分比变化趋势是什么?原因何在?(2)从材料二中图2可知,英国社会保障投入构成中最主要的成分是什么?(3)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的特点是什么。这种调整和改革对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4)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怎样认识和评价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从社会公正的立场出发,就如何建立有效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兼顾公平和效率,趋利避害,谈谈自己的看法。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欧洲共同体成长历程简袁:时间 事件1967年 欧共体成立1973年 英国、丹麦和爱尔兰加入欧洲共同体1981年 希腊加入欧洲共同体1986年 葡萄牙和西班牙加入欧洲共同体材料二:见下图(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欧洲共同体是由哪三个组织合并而成?截至l986年,欧洲共同体拥有多少个成员国?(2)分析上图,指出两欧经济高速发展是在哪一阶段(用字母表示)。其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上述现象的出现,为美国对西欧政策带来什么变化?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采矿业和种植园农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人们最初企图奴役美洲的印第安人,但他们一般难以管理。这个问题在16世纪时由于非洲黑人的输入而得到解决。——摘自伯恩斯《世界文明史》材料二:我们恢复了我们原有的尊严,维护了我们的权利;我们宣誓:永远不把我们的权利委弃络任何强国。——《海地独立宣言》材料三:一些工业发展的城市和工矿区人口密集、物流量大,煤的燃烧量急剧增加,大气污染的环境问题不断发生。如1873、1880、1882、1891、1892年,英国伦敦多次发生可怕的有毒烟雾事件。——刘少康编著《环境与环境保护导论》(1)材料一反映了奴隶贸易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奴隶贸易对非洲和欧洲的影响。(2)材料二反映的事件发生在什么时候?其历史意义是什么?(3)材料三反映了英国伦敦出现了怎样的问题 依据材料,分析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有哪些?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识点】冷战中的对峙【解析】【分析】据所学知,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温斯顿 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城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的反苏联、反共产主义的演说,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运用“铁幕”一词之意攻击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用铁幕笼罩起来”,因此此演说被称为“铁幕演说”。铁幕演说也被认为是正式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A项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冷战”的序幕,符合题意;B项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冷战在政治上的表现,不符合题意;C项马歇尔计划的提出是冷战在经济上的表现,不符合题意;D项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是冷战在军事上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拉开“冷战”序幕为切入点,考查丘吉尔的铁幕演说的相关知识。注意识记冷战开始的标志及其具体表现。2.【答案】A【知识点】冷战中的对峙【解析】【分析】由材料“是一场特殊的战争,它存在于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既威胁了世界和平又维持了世界相对的和平”可知,这是指冷战。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A项杜鲁门主义出台是这场特殊的战争的开始,符合题意; B项马歇尔计划实施这场特殊的战争经济上的表的,不符合题意;CD两项是这场特殊的战争组织上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冷战的相关知识。注意解读材料内容,知道冷战开始的标志。3.【答案】D【知识点】冷战中的对峙【解析】【分析】二战中,美苏是盟国。二战后,两国同盟关系破裂,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强大,推行全球霸权;而苏联成为政治军事大国,国际地位提高,成为美国称霸全球的最大障碍。ABC三项不存在“分裂”现象,不符合题意;D项美苏国家的关系印证了题干说法,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关系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4.【答案】B【知识点】冷战中的对峙【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为了应对来自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的威胁,1955年苏联联合东欧的一些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B项北约与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注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华约的建立。5.【答案】B【知识点】冷战中的对峙【解析】【分析】二战结束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杜鲁门的话,说明世界规则由美国制定,国际事务由美国决定,全世界都要服从美国的领导,充分体现了美国的霸权主义野心。ACD三项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是题干材料表明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分析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掌握冷战的相关知识。6.【答案】D【知识点】冷战中的对峙【解析】【分析】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美国提出了“冷战”政策。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冷战政策是指用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来遏制共产主义。ABC三项描述不准确,不符合题意;D项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手段来遏制共产主义描述最准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冷战政策。需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识记即可。7.【答案】C【知识点】冷战中的对峙【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普京在一次公开场合抨击美国“几乎是毫无节制地滥用武力”。结合所学知识: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为了称霸世界,成为世界的霸主,重新调整了全球战略。即美国利用北约军事集团,随意干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事物。普京抨击的正是美国的这一霸权政策,这也说明美俄之间仍存在着分歧,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的知识点,应把握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的有关知识。8.【答案】C【知识点】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日本战后经济的发展与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百年发展的底子”密切相关,因此C符合题意。A、B、D与材料无关。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根据材料分析并获取信息的能力,难度适中。需要正确理解并把握材料的内容,并根据选项进行排除。9.【答案】D【知识点】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促进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外部因素,A和B是内部因素,故排除。国内外市场均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故C不符合题意。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美国的支持,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日本和西欧经济发展的原因,属于容易题,抓住“外部因素”这一关键信息。10.【答案】D【知识点】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解析】【分析】二战后日本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经济强国,得益于日本重视发展教育、注重人才培养,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属于容易题,但是略有超标。11.【答案】B【知识点】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西欧经济增长是在1948年-1975年。欧洲联盟成立是1991年,故B选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西欧经济增长的原因,属于容易题,采用排除法解答即可。12.【答案】B【知识点】美国经济的发展;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解析】【分析】分析题干和选项,联系所学知识,可知:A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故A排除;B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故B符合题意;C日本仍实行军事化,发展经济,故C不符合题意;D资本主义向世界各地输出资本和商品,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识记和理解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难度稍大。13.【答案】A【知识点】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日本得到美国的援助,日本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重视科技和教育,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近二十年间,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故A符合题意;BCD与题干信息“成为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不符。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了日本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14.【答案】C【知识点】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二战后,美国在日本进行民主化改革,同时日本制定恰当的政策,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接受美军的军事订货,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ACD三项的内容是日本经济“奇迹”崛起原因,不符合题意;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对西欧的援助,C项不是于日本经济“奇迹”崛起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日本经济发展原因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识记知识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以此排除其它干扰项确定答案。15.【答案】D【知识点】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内容分析选项可知,第一次由法国主导的统一指的是拿破仑帝国的建立;第二次德国主导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三次是法德和解促成统一指的是二战后欧洲国家开始走向联合。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联合的背景与表现。本题难度适中。16.【答案】A【知识点】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解析】【分析】依据图片形状由十二颗五角星组成的圆,可知这是欧洲共同体(欧盟)会旗的标志。欧盟的会徽于1988年1月开始使用,会徽底呈蓝色,上面由12颗星围成一个圆圈,代表欧盟的12个国家。图片中很多人在“推赶”会徽向前发展,表明欧盟在不断扩大发展。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与图片无关。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准确识记欧盟的有关内容。本题难度适中。17.【答案】B【知识点】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共体基础上成立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欧盟各国将逐步使用单一货币——欧元。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自由流通,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欧盟国家还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方面步调一致。欧盟成立以后,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因此①②③④项叙述都正。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了欧盟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除了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外,学生还要掌握欧盟成立的时间和意义。18.【答案】B【知识点】亚非拉的奋起【解析】【分析】“汉江奇迹”广义上指的是韩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这得益于韩国对人才、科技等的重视,充分弘扬民族精神,而不是依靠进口资源。故②③④符合题意,①排除。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理解韩国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属于容易题。19.【答案】B【知识点】亚非拉的奋起【解析】【分析】A.甘地,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领导人,不符合题意;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8年, 扎格鲁尔等人向英国政府提出让埃及完全独立的要求,这些人后来发展为华夫脱党,符合题意;C.华夫脱,是一个党派,不符合题意;D. 卡德纳斯 ,墨西哥资产阶级改革的领导人,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即可。20.【答案】C【知识点】亚非拉的奋起【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玻利瓦尔是19世纪初拉美独立运动最杰出的领导人之一,1816—1826年间,玻利瓦尔率领起义军队,不屈不挠,英勇作战,转战南北,解放了西班牙在大陆的殖民地。被称为“南美的解放者”。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南美解放者”玻利瓦尔的主要贡献。本题难度适中。21.【答案】A【知识点】亚非拉的奋起【解析】【分析】在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玻利瓦尔率领军队,打败了西班牙军队,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A项玻利瓦尔领导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被誉为“南美解放者”,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相关知识及玻利瓦尔的贡献。22.【答案】A【知识点】亚非拉的奋起【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的鲜明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玻利瓦尔在北部领导独立运动,圣马丁在南部领导独立运动,玻利瓦尔和圣马丁南北联合,协同作战,共同打败了殖民者。A项南北联合,协同作战是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的鲜明的特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拉丁美洲运动的相关知识。23.【答案】C【知识点】动荡的中东地区【解析】【分析】根据表格内容分析可知,第一次中东战争初期以色列兵力不及阿拉伯国家,所以A项表述错误,A不符合题意;从表格内容没有涉及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初期以色列取得了胜利,所以B项错误,B不符合题意;第一次中东战争初期阿拉伯兵力占据优势表述正确,C符合题意;第一次中东战争以阿拉伯国家的胜利结束,表格内容中没有涉及第一次中东战争以阿拉伯国家的胜利结束,所以D项错误,D不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二战后的中东局势问题,需要学生对此进行掌握中东的局势,历来都比较紧张,冲突不断。24.【答案】B【知识点】动荡的中东地区【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驻以色列大使馆正式搬迁到耶路撒冷”,它反映了美国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美国领导人的这一决定受到以色列的欢迎,也引起了世界上许多其它国家,首先是中东国家和巴勒斯坦的负面反应,这是美国大国干涉的表现。美国这一做法将会加剧中东地区的矛盾冲突,这将让中东局势陷入乱局之中,引发了巴以双方又一轮军事冲突,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了巴以冲突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巴以冲突的原因和表现。25.【答案】A【知识点】动荡的中东地区【解析】【分析】“2018年4月14日,美国、英国、法国三国空袭叙利亚的军事行动”反映的是大国的介入。因此,美国、英国、法国三国空袭叙利亚的军事行动使得中东局势进一步恶化从一个侧面说明“二战”后导致中东地区矛盾复杂的主要因素是大国争夺和介入。故A符合题意;教派众多、民族成分复杂、领土争端激烈是导致中东地区矛盾复杂的主要因素,但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小题考查二战后动荡的中东地区相关知识。重点在于大国的争夺和介入是中东地区动荡的主要原因。26.【答案】(1)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2)自然环境:气候炎热干燥,降水稀少。石油。美国、欧洲、日本等。苏伊士运河。埃及。(3)没有。以色列建国后,阿拉伯国家迟迟没有建立起来。阿拉法特、拉宾。(4)地理位置有着重要的战略性;石油资源和水资源的争夺;大国的霸权干涉;历史、宗教、民族等因素的影响;巴勒斯坦问题是最大的问题等。【知识点】动荡的中东地区【解析】【分析】(1)历史上崛起于中东及外来征服中东的帝国有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等。(2)中东地区的地形以高原为主,由于气候干燥, 降水少,河流稀少,虽然海岸线长,但是沙漠气候分布。中东地区石油资源丰富,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所产石油绝大部分通过海洋运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中东的石油运往西欧、美国,主要是通过苏伊士运河或者是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埃及建国后,苏伊士运河仍旧掌握在英法手中,到了50年代末,埃及强行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招致英法和以色列的报复,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在这场战争中,虽然英法和以色列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迫于国际社会的强大压力,最终还是放弃了苏伊士运河的管辖权,埃及终于把这个对自己极具政治和经济价值的世界级地缘枢纽收入囊中。(3)阿拉伯人撕毁联合国决议,悍然入侵以色列,以色列建国后,阿拉伯国家迟迟没有建立起来。巴勒斯坦国总统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拉宾1993年首次正式会谈,实现了历史性握手,掀开了中东和平进程新的一页。(4)中东地区冲突不断的重要因素是民族矛盾、宗教纠纷、领土纷争、对石油和水资源的争夺。故答案为:(1)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2)自然环境:气候炎热干燥,降水稀少。石油。美国、欧洲、日本等。苏伊士运河。埃及。(3)没有。以色列建国后,阿拉伯国家迟迟没有建立起来。阿拉法特、拉宾。(4)地理位置有着重要的战略性;石油资源和水资源的争夺;大国的霸权干涉;历史、宗教、民族等因素的影响;巴勒斯坦问题是最大的问题等。【点评】本题难度适中,注重考查知识的综合性、探究性和应用能力。通过地图、文字资料为载体,综合地理、历史、时政等方面的知识整合成一道探究题,主要为了树立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培养学生从地图、文字资料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注重提升学生将已学的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27.【答案】(1)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或者两极对抗);雅尔塔会议。(2)中国人民实行全民族抗战,取得平型关大捷、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发动百团大战等,都是为了国家的尊严和生存,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次的胜利是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完全的胜利;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军民牵制了大量日军,为同盟国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的贡献。(3)史实并分析:①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牵制日军,有力配合了其他战场的抗战;②美国飞虎队支援中国战场,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为中国战场提供了战略物资;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加速了抗战胜利的到来等。借鉴:世界各国合作才能共赢;只有世界和平才能促进世界发展。【知识点】冷战中的对峙;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看中国的地位与作用【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两极格局的相关知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1945年2月,美国、英国、苏联三国首脑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会议。这次会议为战后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和各种矛盾的冲突埋下了祸根,是两极格局形成的主要依据。(2)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要求具备材料理解与知识运用的能力。围绕题干“中国参与战争不仅仅是为了国家尊严和生存,还为了所有同盟国的胜利”可知,本题需要结合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贡献作答。(3)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美国向中国提供贷款6.9亿美元,陈纳德将军率飞虎队为中国提供空军支援。苏联为中国提供2.5亿美元贷款,飞机1235架,炸弹215万颗,派3665名航空队员来中国参战,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进攻日本关东军。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世界各国合作才能共赢;只有世界和平才能促进世界发展。故答案为:(1)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或者两极对抗);雅尔塔会议。(2)中国人民实行全民族抗战,取得平型关大捷、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发动百团大战等,都是为了国家的尊严和生存,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次的胜利是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完全的胜利;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军民牵制了大量日军,为同盟国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的贡献。(3)史实并分析:①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牵制日军,有力配合了其他战场的抗战;②美国飞虎队支援中国战场,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为中国战场提供了战略物资;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加速了抗战胜利的到来等。借鉴:世界各国合作才能共赢;只有世界和平才能促进世界发展。【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的抗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两极格局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28.【答案】(1)1938-1973年呈 上升趋势,原因:二战后英国政府调整经济政策,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扩大财政开支。1973-1999年呈 下降趋势,原因: 1973年以后,英国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政府的开支随之减少。(2)政府补贴。(3)特点: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影响:使战后2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黄金"发展时期。(4)认识和评价:社会保障制度,缓解了社会矛盾,使社会相对稳定;但是社会福利的过度发展,使一些国家不同程度地患上"福利病"。看法: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行要依据国情量力而行。既要体现人文关怀,免除普通百姓的后顾之忧,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知识点】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解析】【分析】(1)根据图1信息,1938年-1973年英国政府的开支从28.8%上升到41.5%,随之下降到1999年的39.7%。因为二战后英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扩大了财政支出。1973你那以后,英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减少,政府开支也相应减少。(2)根据图2可知,英国政府开支占GDP比重最大的是政府的补贴,占了55%。(3)根据材料可知,政府开支的比重较大,说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这种调整,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使战后2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黄金”发展时期。(4)对历史现象的评价,应学会辩证的方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一方面缓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但过度的社会保障,给政府带来一定的财政压力,易换上福利病。因此,社会保障的发展,因与本国国情向符合,既能给了百姓带来福利,也不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故答案为:(1)1938-1973年呈 上升趋势,原因:二战后英国政府调整经济政策,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扩大财政开支。1973-1999年呈 下降趋势,原因: 1973年以后,英国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政府的开支随之减少。(2)政府补贴。(3)特点: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影响:使战后2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黄金"发展时期。(4)认识和评价:社会保障制度,缓解了社会矛盾,使社会相对稳定;但是社会福利的过度发展,使一些国家不同程度地患上"福利病"。看法: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行要依据国情量力而行。既要体现人文关怀,免除普通百姓的后顾之忧,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点评】本题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以社会保障为切入点,依据材料进行分析,难度较大。对历史现象的评价,需要运用辩证的方法。29.【答案】(1)欧洲煤铜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2个。(2)BC段。欧共体的成立使欧洲经济走向一体化,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欧共体成员国间工业品关税全部取消.农产品方面除实现关税同盟外,还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统一的价格,设立农业基金;还建立欧洲经济和货币同盟;加强科技合作。(3)美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政策,宣布1973年为“欧洲年”,希望借此表示对西欧的重视,承认其伙伴地位。【知识点】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解析】【分析】(1)1951年德法等六国签署《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2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将三个组织合并,成立欧洲共同体。1973年英国、丹麦和爱尔兰加入欧共体,1981年希腊加入欧共体,1986年葡萄牙和西班牙加入欧共体,使欧共体成员国增至12个。(2)根据材料二“二战后西欧经济发展示意图”可看出,发展最快的是BC段,即1952年——1973年,主要因为这一时期西欧走上了联合之路,欧洲共同体成立以后采取了措施,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3)结合欧洲共同体成立后的影响来认识即可。欧共体的发展,使西欧在经济上成 为美国的竞争对手,引起了美国的注意;美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政策,宣布1973年为“欧洲年”,希望借此表示对西欧的重视,承认其伙伴地位。故答案为:(1)欧洲煤铜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2个。(2)BC段。欧共体的成立使欧洲经济走向一体化,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欧共体成员国间工业品关税全部取消.农产品方面除实现关税同盟外,还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统一的价格,设立农业基金;还建立欧洲经济和货币同盟;加强科技合作。(3)美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政策,宣布1973年为“欧洲年”,希望借此表示对西欧的重视,承认其伙伴地位。【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三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欧洲共同体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图表的能力,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30.【答案】(1)印第安人的反抗和被屠杀,无法为美洲殖民地采矿业、种植园主提供足够劳动力。对非洲:黑奴贸易使非洲丧失近亿精壮劳动力,极大制约了非洲发展,造成了非洲的长期贫困与落后。对欧洲:黑奴贸易是血腥的资本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1804年;鼓舞了拉美人民的反殖民斗争,揭开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序幕。(3)环境污染问题;工业发展,工厂大量出现,煤炭的使用,城市化等;(或工业化带来大量的工业污染,城市化带来的人、物的集聚带来了环境污染等问题)。(2分)【知识点】亚非拉的奋起;感悟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黑奴贸易开始于15世纪,广义上的黑奴贸易最早是由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和黑人奴隶贩子进行的;狭义上的黑奴贸易专指欧洲殖民者把非洲的黑人贩卖到美洲充当奴隶,大量的非洲黑人来到了美洲。近代西方殖民扩展首先从非洲开始,葡萄牙和西班牙是最早进行殖民活动的国家,葡萄牙是最早进行黑奴贸易的国家。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黑奴贸易的国家。 黑奴贸易是人类历史上悲惨耻辱的一页,它持续了400多年,使非洲损失了1亿多人口,造成非洲传统文明衰落、经济社会倒退。贩卖黑奴还孳生出对黑人的种族歧视。黑奴贸易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也为美洲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劳动力。通过屈辱的强制迁徙,黑奴们把古老的非洲文化带到了美洲,这对后来美洲文化的形成、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2)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是一次民族解放运动,也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主要成果是摧毁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建立起一系列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奠定今天拉美各国的政治格局;(3) 工业的发展,造成交通,住房,环境污染等问题. ① 工业的发展,造成交通,住房,环境污染等问题. ② 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进行残酷的剥削和掠夺, 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进行残酷的剥削和掠夺, 造成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长期落后和贫困. 造成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长期落后和贫困. 社会日益分裂成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③ 社会日益分裂成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通过各种剥削手段, 资产阶级通过各种剥削手段,使得无产阶级日益 贫困. 贫困。故答案为:(1) 印第安人的反抗和被屠杀,无法为美洲殖民地采矿业、种植园主提供足够劳动力。对非洲:黑奴贸易使非洲丧失近亿精壮劳动力,极大制约了非洲发展,造成了非洲的长期贫困与落后。对欧洲:黑奴贸易是血腥的资本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 1804年;鼓舞了拉美人民的反殖民斗争,揭开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序幕;(3) 环境污染问题;工业发展,工厂大量出现,煤炭的使用,城市化等;(或工业化带来大量的工业污染,城市化带来的人、物的集聚带来了环境污染等问题)。【点评】本题考查黑奴贸易,拉丁美洲人民的运动,工业革命的内容,三者都是世界史考查的重点内容,掌握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对历史的意义进行分析和作答。1 / 1历社九下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挑起了“冷战”,东西方两大阵营严重对诗,世界呈现出“不战不和”的“冷战”局面。拉开“冷战”序幕的是( )A.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B.杜鲁门主义的提出C.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D.北约和华约的建立【答案】A【知识点】冷战中的对峙【解析】【分析】据所学知,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温斯顿 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城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的反苏联、反共产主义的演说,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运用“铁幕”一词之意攻击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用铁幕笼罩起来”,因此此演说被称为“铁幕演说”。铁幕演说也被认为是正式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A项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冷战”的序幕,符合题意;B项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冷战在政治上的表现,不符合题意;C项马歇尔计划的提出是冷战在经济上的表现,不符合题意;D项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是冷战在军事上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拉开“冷战”序幕为切入点,考查丘吉尔的铁幕演说的相关知识。注意识记冷战开始的标志及其具体表现。2.这是一场特殊的战争,它存在于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既威胁了世界和平又维持了世界相对的和平。这场特殊的战争开始于( )A.杜鲁门主义出台 B.马歇尔计划实施C.北约组织成立 D.华约组织成立【答案】A【知识点】冷战中的对峙【解析】【分析】由材料“是一场特殊的战争,它存在于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既威胁了世界和平又维持了世界相对的和平”可知,这是指冷战。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A项杜鲁门主义出台是这场特殊的战争的开始,符合题意; B项马歇尔计划实施这场特殊的战争经济上的表的,不符合题意;CD两项是这场特殊的战争组织上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冷战的相关知识。注意解读材料内容,知道冷战开始的标志。3.斯大林曾蜕:“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艰难的丁作在战后,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使同盟国分裂。”二战后初期哪两个国家的关系印证了这一说法( )A.美英 B.法德 C.美日 D.美苏【答案】D【知识点】冷战中的对峙【解析】【分析】二战中,美苏是盟国。二战后,两国同盟关系破裂,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强大,推行全球霸权;而苏联成为政治军事大国,国际地位提高,成为美国称霸全球的最大障碍。ABC三项不存在“分裂”现象,不符合题意;D项美苏国家的关系印证了题干说法,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关系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4.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A.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B.北约与华约的成立C.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D.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答案】B【知识点】冷战中的对峙【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为了应对来自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的威胁,1955年苏联联合东欧的一些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B项北约与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注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华约的建立。5.美国总统杜鲁门上台后声称:“我们赢得的胜利把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这表明( )A.美苏关系由“冷战”转变为“热战”B.美周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C.美国试图用经济手段控制欧洲D.“冷战”对峙局面已经形成【答案】B【知识点】冷战中的对峙【解析】【分析】二战结束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杜鲁门的话,说明世界规则由美国制定,国际事务由美国决定,全世界都要服从美国的领导,充分体现了美国的霸权主义野心。ACD三项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是题干材料表明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分析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掌握冷战的相关知识。6.二战以后,美苏两国由战时同盟走向冷战对峙。对“冷战”政策的描述,最准确的是( )A.组建北约组织,并积极东扩B.用“马歇尔计划”扶助西欧经济C.用局部“热战”打击亲苏势力D.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手段来遏制共产主义【答案】D【知识点】冷战中的对峙【解析】【分析】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美国提出了“冷战”政策。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冷战政策是指用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来遏制共产主义。ABC三项描述不准确,不符合题意;D项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手段来遏制共产主义描述最准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冷战政策。需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识记即可。7.俄罗斯前总统普京在一次公开场合抨击美国“几乎是毫无节制地滥用武力”,并且称美国所倡导的“单极世界”是不可接受的。这段材料表明( )①美国在推行霸权主义政策②美国要保持世界霸主地位③“两极”格局仍然存在④俄美两国存在分歧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C【知识点】冷战中的对峙【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普京在一次公开场合抨击美国“几乎是毫无节制地滥用武力”。结合所学知识: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为了称霸世界,成为世界的霸主,重新调整了全球战略。即美国利用北约军事集团,随意干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事物。普京抨击的正是美国的这一霸权政策,这也说明美俄之间仍存在着分歧,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的知识点,应把握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的有关知识。8.“日本战败后被炸成废墟,但是它还是留下了明治维新以来百年发展的底子,像科学技术人才,还有一些学习西方的、搞工业化的一套东西。所以它虽然物质上像楼房被炸塌了,但是它这些,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软实力,还是保留下来了。所以,这是日本战后经济尽快腾飞的一个基础。”这表明日本战后崛起的原因是( )A.美国的全方位扶持政策 B.根据本国实际,适时调整政策C.自身的经济基础发展比较好 D.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答案】C【知识点】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日本战后经济的发展与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百年发展的底子”密切相关,因此C符合题意。A、B、D与材料无关。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根据材料分析并获取信息的能力,难度适中。需要正确理解并把握材料的内容,并根据选项进行排除。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得以快速恢复与发展的共同的外部因素是( )A.重视科教 B.改革良好 C.市场广大 D.美国援助【答案】D【知识点】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促进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外部因素,A和B是内部因素,故排除。国内外市场均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故C不符合题意。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美国的支持,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日本和西欧经济发展的原因,属于容易题,抓住“外部因素”这一关键信息。10.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在“战后”一片废墟上迅速发展起来,最值得我们借鉴的是( )A.照搬别国的先进技术或经济模式B.经济由国家完全干预C.力争成为大国的军事物资供应地D.重视科技、发展教育【答案】D【知识点】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解析】【分析】二战后日本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经济强国,得益于日本重视发展教育、注重人才培养,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属于容易题,但是略有超标。11.“从1948年到1974年全球衰退开始的25年间,西欧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不间断增长。”对西欧经济“增长”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 )A.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 B.欧洲联盟成立C.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D.马歇尔计划的扶持【答案】B【知识点】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西欧经济增长是在1948年-1975年。欧洲联盟成立是1991年,故B选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西欧经济增长的原因,属于容易题,采用排除法解答即可。12.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共性原因是( )A.充分利用第二次科技革命先进成果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调节C.国家实行非军事化,集中发展经济D.向世界各地输出资本,赚取高额利润【答案】B【知识点】美国经济的发展;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解析】【分析】分析题干和选项,联系所学知识,可知:A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故A排除;B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故B符合题意;C日本仍实行军事化,发展经济,故C不符合题意;D资本主义向世界各地输出资本和商品,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识记和理解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难度稍大。13.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近二十年间,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的是( )A.日本 B.联邦德国 C.意大利 D.俄罗斯【答案】A【知识点】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日本得到美国的援助,日本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重视科技和教育,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近二十年间,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故A符合题意;BCD与题干信息“成为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不符。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了日本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14.“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我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惊人的……能够实现今天这样的繁荣,从世界历史经验来说,是一个奇迹。”下列不属于日本经济“奇迹”崛起原因的是( )A.朝鲜战争中美军的军事订货 B.日本战后的民主化改革C.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D.日本政府重视发展教育和科技【答案】C【知识点】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二战后,美国在日本进行民主化改革,同时日本制定恰当的政策,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接受美军的军事订货,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ACD三项的内容是日本经济“奇迹”崛起原因,不符合题意;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对西欧的援助,C项不是于日本经济“奇迹”崛起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日本经济发展原因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识记知识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以此排除其它干扰项确定答案。15.近代以来欧洲有三次统一的尝试和努力:第一次是法国主导,结果失败;第二次是德国主导,也以失败告终;第三次是法德和解促成统一。“法德和解促成统一”是指( )A.拿破仑帝国的建立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体系的建立C.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侵略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联合【答案】D【知识点】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内容分析选项可知,第一次由法国主导的统一指的是拿破仑帝国的建立;第二次德国主导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三次是法德和解促成统一指的是二战后欧洲国家开始走向联合。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联合的背景与表现。本题难度适中。16.历史漫画以幽默夸张的笔法描绘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并赋之以深刻的寓意。请你为下边的漫画选择合适的标题( )A.不断扩大中的欧洲联盟 B.日益被挑战的联合国C.开放公平的世界贸易组织 D.全球共识的“一带一路”【答案】A【知识点】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解析】【分析】依据图片形状由十二颗五角星组成的圆,可知这是欧洲共同体(欧盟)会旗的标志。欧盟的会徽于1988年1月开始使用,会徽底呈蓝色,上面由12颗星围成一个圆圈,代表欧盟的12个国家。图片中很多人在“推赶”会徽向前发展,表明欧盟在不断扩大发展。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与图片无关。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准确识记欧盟的有关内容。本题难度适中。17.近年来,欧盟危机叠加,问题丛生,行动力下降,衰落趋势渐显。但欧盟当前是,未来也仍将是一支重要的全球性力量。西面有关欧盟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欧盟有统一的货币——欧元②欧盟成员国的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以自由流通③欧盟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等方面步调一致④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答案】B【知识点】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共体基础上成立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欧盟各国将逐步使用单一货币——欧元。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自由流通,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欧盟国家还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方面步调一致。欧盟成立以后,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因此①②③④项叙述都正。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了欧盟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除了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外,学生还要掌握欧盟成立的时间和意义。18.韩国的发展被称为“汉江奇迹”,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有( )①原油、煤炭等基本依赖进口 ②重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 ③重视教育的作用 ④注重弘扬民族精神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B【知识点】亚非拉的奋起【解析】【分析】“汉江奇迹”广义上指的是韩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这得益于韩国对人才、科技等的重视,充分弘扬民族精神,而不是依靠进口资源。故②③④符合题意,①排除。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理解韩国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属于容易题。19.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在埃及建立了殖民保护制度,使埃及由半殖民地变为殖民地,埃及民众深受殖民保护制度之苦,反英情绪激烈,埃及爆发了华夫脱运动。与这一运动有关的人物是( )A.甘地 B.扎格鲁尔 C.华夫脱 D.卡德纳斯【答案】B【知识点】亚非拉的奋起【解析】【分析】A.甘地,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领导人,不符合题意;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8年, 扎格鲁尔等人向英国政府提出让埃及完全独立的要求,这些人后来发展为华夫脱党,符合题意;C.华夫脱,是一个党派,不符合题意;D. 卡德纳斯 ,墨西哥资产阶级改革的领导人,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即可。20.1816—1826年间,他率领起义军队,不屈不挠,英勇作战,转战南北,解放了西班牙在大陆的殖民地。他是( )A.华盛顿 B.章西女王 C.玻利瓦尔 D.洪秀全【答案】C【知识点】亚非拉的奋起【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玻利瓦尔是19世纪初拉美独立运动最杰出的领导人之一,1816—1826年间,玻利瓦尔率领起义军队,不屈不挠,英勇作战,转战南北,解放了西班牙在大陆的殖民地。被称为“南美的解放者”。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南美解放者”玻利瓦尔的主要贡献。本题难度适中。21.领导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被誉为“南美解放者”的人是( )A.玻利瓦尔 B.圣马丁 C.伊达尔哥 D.克莱武【答案】A【知识点】亚非拉的奋起【解析】【分析】在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玻利瓦尔率领军队,打败了西班牙军队,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A项玻利瓦尔领导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被誉为“南美解放者”,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相关知识及玻利瓦尔的贡献。22.如果以“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你会发现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具有鲜明的特点,其特点之一表现为( )A.南北联合,协同作战 B.由封建王公领导C.废除了种族隔离制度 D.建立了统一的国家【答案】A【知识点】亚非拉的奋起【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的鲜明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玻利瓦尔在北部领导独立运动,圣马丁在南部领导独立运动,玻利瓦尔和圣马丁南北联合,协同作战,共同打败了殖民者。A项南北联合,协同作战是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的鲜明的特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拉丁美洲运动的相关知识。23.“中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战争,下列表格反映了第一次中东战争初期双方兵力对比情况。从该表中所获得的正确信息是( )A.第一次中东战争初期以色列兵力占据优势B.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初期以色列取得了胜利C.第一次中东战争初期阿拉伯兵力占据优势D.第一次中东战争以阿拉伯国家的胜利结束【答案】C【知识点】动荡的中东地区【解析】【分析】根据表格内容分析可知,第一次中东战争初期以色列兵力不及阿拉伯国家,所以A项表述错误,A不符合题意;从表格内容没有涉及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初期以色列取得了胜利,所以B项错误,B不符合题意;第一次中东战争初期阿拉伯兵力占据优势表述正确,C符合题意;第一次中东战争以阿拉伯国家的胜利结束,表格内容中没有涉及第一次中东战争以阿拉伯国家的胜利结束,所以D项错误,D不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二战后的中东局势问题,需要学生对此进行掌握中东的局势,历来都比较紧张,冲突不断。24.2018年5月14日,美国驻以色列大使馆正式搬迁到耶路撒冷,这一事件引发了巴以双方又一轮军事冲突,由此说明中东地区矛盾复杂、冲突频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A.民族、宗教矛盾激烈 B.大国的干涉C.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D.对石油等资源的争夺【答案】B【知识点】动荡的中东地区【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驻以色列大使馆正式搬迁到耶路撒冷”,它反映了美国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美国领导人的这一决定受到以色列的欢迎,也引起了世界上许多其它国家,首先是中东国家和巴勒斯坦的负面反应,这是美国大国干涉的表现。美国这一做法将会加剧中东地区的矛盾冲突,这将让中东局势陷入乱局之中,引发了巴以双方又一轮军事冲突,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了巴以冲突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巴以冲突的原因和表现。25.2018年4月14日,美国、英国、法国三国空袭叙利亚的军事行动使得中东局势进一步恶化,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二战”后导致中东地区矛盾复杂的主要因素是( )A.大国争夺和介入 B.教派众多C.民族成分复杂 D.领土争端激烈【答案】A【知识点】动荡的中东地区【解析】【分析】“2018年4月14日,美国、英国、法国三国空袭叙利亚的军事行动”反映的是大国的介入。因此,美国、英国、法国三国空袭叙利亚的军事行动使得中东局势进一步恶化从一个侧面说明“二战”后导致中东地区矛盾复杂的主要因素是大国争夺和介入。故A符合题意;教派众多、民族成分复杂、领土争端激烈是导致中东地区矛盾复杂的主要因素,但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小题考查二战后动荡的中东地区相关知识。重点在于大国的争夺和介入是中东地区动荡的主要原因。二、材料分析题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东地图》材料二:《中东的河流》材料三:1947年,联合国大会以33票赞成、13票反对(其中10个是伊斯兰国家)、10票弃权的结果,表决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决议规定:英国于1948年8月1日之前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并撤出其军队;2个月后,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两个国家.即阿拉伯国和犹太国。根据分治决议的蓝图,阿拉伯国国土可这儿203平分公里,约占当时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人口中阿拉伯人为72.5万人,犹太人为1万人;犹太国国土为14942平分公里,约占巴勒斯坦总面积57%,人口中阿拉伯人为49.7万人,犹太人为59.8万人。决议还规定:成立耶路撒冷市国际特别政权.由联合国采管理。(1)根据材料一,列举几个曾统治过中东的大帝国。(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中东地区的自然环境。并说出一种蕴藏在这一地区的资源。该资源主要运往哪些国家或者地区?其中哪一条运河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泼运河的主权现在掌握在哪一国家的手中?(3)结合材料三说说这个决议的内容有没有完全实现,并说明理由。为解决决议中的问题哪些人物做出了重要贡献?(4)结合所知,指出中东地区冲突不断的原因有哪些。【答案】(1)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2)自然环境:气候炎热干燥,降水稀少。石油。美国、欧洲、日本等。苏伊士运河。埃及。(3)没有。以色列建国后,阿拉伯国家迟迟没有建立起来。阿拉法特、拉宾。(4)地理位置有着重要的战略性;石油资源和水资源的争夺;大国的霸权干涉;历史、宗教、民族等因素的影响;巴勒斯坦问题是最大的问题等。【知识点】动荡的中东地区【解析】【分析】(1)历史上崛起于中东及外来征服中东的帝国有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等。(2)中东地区的地形以高原为主,由于气候干燥, 降水少,河流稀少,虽然海岸线长,但是沙漠气候分布。中东地区石油资源丰富,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所产石油绝大部分通过海洋运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中东的石油运往西欧、美国,主要是通过苏伊士运河或者是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埃及建国后,苏伊士运河仍旧掌握在英法手中,到了50年代末,埃及强行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招致英法和以色列的报复,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在这场战争中,虽然英法和以色列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迫于国际社会的强大压力,最终还是放弃了苏伊士运河的管辖权,埃及终于把这个对自己极具政治和经济价值的世界级地缘枢纽收入囊中。(3)阿拉伯人撕毁联合国决议,悍然入侵以色列,以色列建国后,阿拉伯国家迟迟没有建立起来。巴勒斯坦国总统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拉宾1993年首次正式会谈,实现了历史性握手,掀开了中东和平进程新的一页。(4)中东地区冲突不断的重要因素是民族矛盾、宗教纠纷、领土纷争、对石油和水资源的争夺。故答案为:(1)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2)自然环境:气候炎热干燥,降水稀少。石油。美国、欧洲、日本等。苏伊士运河。埃及。(3)没有。以色列建国后,阿拉伯国家迟迟没有建立起来。阿拉法特、拉宾。(4)地理位置有着重要的战略性;石油资源和水资源的争夺;大国的霸权干涉;历史、宗教、民族等因素的影响;巴勒斯坦问题是最大的问题等。【点评】本题难度适中,注重考查知识的综合性、探究性和应用能力。通过地图、文字资料为载体,综合地理、历史、时政等方面的知识整合成一道探究题,主要为了树立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培养学生从地图、文字资料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注重提升学生将已学的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27.(2018九上·江山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二战及战后格局演变历程(部分)材料二:中国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参与那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不仅仅是为了国家尊严和生存,还为了所有同盟国的胜利。正是在那场战争中,东西方一起抗击了有史以来最黑暗的邪恶力量。——拉纳·米特《中国,被遗忘的盟友》(1)根据材料一,说明二战后世界形成了怎样的国际政治格局。哪次会议对这一格局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2)材料二中“中国参与战争不仅仪是为了国家尊严和生存,还为了所有同盟国的胜利”,你是如何理解的?(3)请列举一例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中“东西方一起抗击有史以来最黑暗的邪恶力量”的观点。综合以上材料,概述这段历史对当今世界实现和平与发展的借鉴意义。【答案】(1)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或者两极对抗);雅尔塔会议。(2)中国人民实行全民族抗战,取得平型关大捷、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发动百团大战等,都是为了国家的尊严和生存,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次的胜利是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完全的胜利;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军民牵制了大量日军,为同盟国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的贡献。(3)史实并分析:①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牵制日军,有力配合了其他战场的抗战;②美国飞虎队支援中国战场,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为中国战场提供了战略物资;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加速了抗战胜利的到来等。借鉴:世界各国合作才能共赢;只有世界和平才能促进世界发展。【知识点】冷战中的对峙;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看中国的地位与作用【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两极格局的相关知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1945年2月,美国、英国、苏联三国首脑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会议。这次会议为战后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和各种矛盾的冲突埋下了祸根,是两极格局形成的主要依据。(2)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要求具备材料理解与知识运用的能力。围绕题干“中国参与战争不仅仅是为了国家尊严和生存,还为了所有同盟国的胜利”可知,本题需要结合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贡献作答。(3)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美国向中国提供贷款6.9亿美元,陈纳德将军率飞虎队为中国提供空军支援。苏联为中国提供2.5亿美元贷款,飞机1235架,炸弹215万颗,派3665名航空队员来中国参战,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进攻日本关东军。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世界各国合作才能共赢;只有世界和平才能促进世界发展。故答案为:(1)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或者两极对抗);雅尔塔会议。(2)中国人民实行全民族抗战,取得平型关大捷、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发动百团大战等,都是为了国家的尊严和生存,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次的胜利是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完全的胜利;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军民牵制了大量日军,为同盟国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的贡献。(3)史实并分析:①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牵制日军,有力配合了其他战场的抗战;②美国飞虎队支援中国战场,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为中国战场提供了战略物资;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加速了抗战胜利的到来等。借鉴:世界各国合作才能共赢;只有世界和平才能促进世界发展。【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的抗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两极格局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二战”后,西欧各国在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下,纷纷建立起“福利国家”。各国实行的社会保障大体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社会保障,对年老、患病、失业者提供补助,这是社会保障的最基本内容;二是社会救济,对贫困者提供各方面的援助;三是社会工作,对教育等社会事业提供支持。居民得到这三方面的保障,或如一些人所说,得到“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基本上解除了对温饱问题的担忧,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它的取得是同新技术革命的开展、生产发展、物资丰富分不开的。材料二:见下图(数据为1938—1999年的统计概况)(1)在材料二图1中,1938—1999年英国政府开支占GDP的百分比变化趋势是什么?原因何在?(2)从材料二中图2可知,英国社会保障投入构成中最主要的成分是什么?(3)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的特点是什么。这种调整和改革对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4)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怎样认识和评价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从社会公正的立场出发,就如何建立有效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兼顾公平和效率,趋利避害,谈谈自己的看法。【答案】(1)1938-1973年呈 上升趋势,原因:二战后英国政府调整经济政策,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扩大财政开支。1973-1999年呈 下降趋势,原因: 1973年以后,英国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政府的开支随之减少。(2)政府补贴。(3)特点: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影响:使战后2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黄金"发展时期。(4)认识和评价:社会保障制度,缓解了社会矛盾,使社会相对稳定;但是社会福利的过度发展,使一些国家不同程度地患上"福利病"。看法: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行要依据国情量力而行。既要体现人文关怀,免除普通百姓的后顾之忧,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知识点】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解析】【分析】(1)根据图1信息,1938年-1973年英国政府的开支从28.8%上升到41.5%,随之下降到1999年的39.7%。因为二战后英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扩大了财政支出。1973你那以后,英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减少,政府开支也相应减少。(2)根据图2可知,英国政府开支占GDP比重最大的是政府的补贴,占了55%。(3)根据材料可知,政府开支的比重较大,说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这种调整,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使战后2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黄金”发展时期。(4)对历史现象的评价,应学会辩证的方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一方面缓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但过度的社会保障,给政府带来一定的财政压力,易换上福利病。因此,社会保障的发展,因与本国国情向符合,既能给了百姓带来福利,也不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故答案为:(1)1938-1973年呈 上升趋势,原因:二战后英国政府调整经济政策,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扩大财政开支。1973-1999年呈 下降趋势,原因: 1973年以后,英国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政府的开支随之减少。(2)政府补贴。(3)特点: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影响:使战后2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黄金"发展时期。(4)认识和评价:社会保障制度,缓解了社会矛盾,使社会相对稳定;但是社会福利的过度发展,使一些国家不同程度地患上"福利病"。看法: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行要依据国情量力而行。既要体现人文关怀,免除普通百姓的后顾之忧,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点评】本题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以社会保障为切入点,依据材料进行分析,难度较大。对历史现象的评价,需要运用辩证的方法。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欧洲共同体成长历程简袁:时间 事件1967年 欧共体成立1973年 英国、丹麦和爱尔兰加入欧洲共同体1981年 希腊加入欧洲共同体1986年 葡萄牙和西班牙加入欧洲共同体材料二:见下图(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欧洲共同体是由哪三个组织合并而成?截至l986年,欧洲共同体拥有多少个成员国?(2)分析上图,指出两欧经济高速发展是在哪一阶段(用字母表示)。其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上述现象的出现,为美国对西欧政策带来什么变化?【答案】(1)欧洲煤铜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2个。(2)BC段。欧共体的成立使欧洲经济走向一体化,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欧共体成员国间工业品关税全部取消.农产品方面除实现关税同盟外,还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统一的价格,设立农业基金;还建立欧洲经济和货币同盟;加强科技合作。(3)美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政策,宣布1973年为“欧洲年”,希望借此表示对西欧的重视,承认其伙伴地位。【知识点】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解析】【分析】(1)1951年德法等六国签署《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2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将三个组织合并,成立欧洲共同体。1973年英国、丹麦和爱尔兰加入欧共体,1981年希腊加入欧共体,1986年葡萄牙和西班牙加入欧共体,使欧共体成员国增至12个。(2)根据材料二“二战后西欧经济发展示意图”可看出,发展最快的是BC段,即1952年——1973年,主要因为这一时期西欧走上了联合之路,欧洲共同体成立以后采取了措施,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3)结合欧洲共同体成立后的影响来认识即可。欧共体的发展,使西欧在经济上成 为美国的竞争对手,引起了美国的注意;美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政策,宣布1973年为“欧洲年”,希望借此表示对西欧的重视,承认其伙伴地位。故答案为:(1)欧洲煤铜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2个。(2)BC段。欧共体的成立使欧洲经济走向一体化,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欧共体成员国间工业品关税全部取消.农产品方面除实现关税同盟外,还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统一的价格,设立农业基金;还建立欧洲经济和货币同盟;加强科技合作。(3)美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政策,宣布1973年为“欧洲年”,希望借此表示对西欧的重视,承认其伙伴地位。【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三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欧洲共同体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图表的能力,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采矿业和种植园农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人们最初企图奴役美洲的印第安人,但他们一般难以管理。这个问题在16世纪时由于非洲黑人的输入而得到解决。——摘自伯恩斯《世界文明史》材料二:我们恢复了我们原有的尊严,维护了我们的权利;我们宣誓:永远不把我们的权利委弃络任何强国。——《海地独立宣言》材料三:一些工业发展的城市和工矿区人口密集、物流量大,煤的燃烧量急剧增加,大气污染的环境问题不断发生。如1873、1880、1882、1891、1892年,英国伦敦多次发生可怕的有毒烟雾事件。——刘少康编著《环境与环境保护导论》(1)材料一反映了奴隶贸易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奴隶贸易对非洲和欧洲的影响。(2)材料二反映的事件发生在什么时候?其历史意义是什么?(3)材料三反映了英国伦敦出现了怎样的问题 依据材料,分析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有哪些?【答案】(1)印第安人的反抗和被屠杀,无法为美洲殖民地采矿业、种植园主提供足够劳动力。对非洲:黑奴贸易使非洲丧失近亿精壮劳动力,极大制约了非洲发展,造成了非洲的长期贫困与落后。对欧洲:黑奴贸易是血腥的资本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1804年;鼓舞了拉美人民的反殖民斗争,揭开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序幕。(3)环境污染问题;工业发展,工厂大量出现,煤炭的使用,城市化等;(或工业化带来大量的工业污染,城市化带来的人、物的集聚带来了环境污染等问题)。(2分)【知识点】亚非拉的奋起;感悟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黑奴贸易开始于15世纪,广义上的黑奴贸易最早是由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和黑人奴隶贩子进行的;狭义上的黑奴贸易专指欧洲殖民者把非洲的黑人贩卖到美洲充当奴隶,大量的非洲黑人来到了美洲。近代西方殖民扩展首先从非洲开始,葡萄牙和西班牙是最早进行殖民活动的国家,葡萄牙是最早进行黑奴贸易的国家。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黑奴贸易的国家。 黑奴贸易是人类历史上悲惨耻辱的一页,它持续了400多年,使非洲损失了1亿多人口,造成非洲传统文明衰落、经济社会倒退。贩卖黑奴还孳生出对黑人的种族歧视。黑奴贸易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也为美洲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劳动力。通过屈辱的强制迁徙,黑奴们把古老的非洲文化带到了美洲,这对后来美洲文化的形成、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2)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是一次民族解放运动,也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主要成果是摧毁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建立起一系列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奠定今天拉美各国的政治格局;(3) 工业的发展,造成交通,住房,环境污染等问题. ① 工业的发展,造成交通,住房,环境污染等问题. ② 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进行残酷的剥削和掠夺, 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进行残酷的剥削和掠夺, 造成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长期落后和贫困. 造成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长期落后和贫困. 社会日益分裂成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③ 社会日益分裂成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通过各种剥削手段, 资产阶级通过各种剥削手段,使得无产阶级日益 贫困. 贫困。故答案为:(1) 印第安人的反抗和被屠杀,无法为美洲殖民地采矿业、种植园主提供足够劳动力。对非洲:黑奴贸易使非洲丧失近亿精壮劳动力,极大制约了非洲发展,造成了非洲的长期贫困与落后。对欧洲:黑奴贸易是血腥的资本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 1804年;鼓舞了拉美人民的反殖民斗争,揭开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序幕;(3) 环境污染问题;工业发展,工厂大量出现,煤炭的使用,城市化等;(或工业化带来大量的工业污染,城市化带来的人、物的集聚带来了环境污染等问题)。【点评】本题考查黑奴贸易,拉丁美洲人民的运动,工业革命的内容,三者都是世界史考查的重点内容,掌握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对历史的意义进行分析和作答。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历社九下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单元测试(学生版).docx 历社九下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单元测试(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