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历社九上2.1.2《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同步试卷一、单选题1.苏联早期的二林刀刃布哈林说:“我们过去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苏俄“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的政策指的是( )A.开展赫鲁晓夫改革 B.实施新经济政策C.进行戈尔巴乔夫改革 D.形成斯大林模式2.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如表反映了1921—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该变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工农苏维埃政府的成立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创建3.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进行大规模农业集体化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过于贫困,农业生产力低下B.农民强烈要求走农业集体化的道路C.农业不能满足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D.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带来广阔的国际市场4.实施新经济政策没有改变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因为( )A.农民欢迎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B.国家大中小工业都收归国有C.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工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D.在流通领域实行自由贸易5.斯大林执政后在1928年提出:“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到100年,如果我们这样继续下去,我们将会失败。”建立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他开始( )A.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 B.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C.给国营企业一定的自主权 D.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6.西方史学家认为:“苏联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下列史实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 )①苏联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②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③忽视消费品生产 ④长期僵硬地执行计划指令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7.(2019九上·三门期末)下表中结论与史实相符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①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② 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 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政权得到巩固③ 1925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④ 1927年苏联政府实行农业集体化 农业直接纳入国家全面管理之下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8.(2019九上·青田月考)1924年列宁逝世后,谁成为苏联主要领导人( )A.戈尔巴乔夫 B.斯大林 C.普京 D.叶利钦9.(2019九上·青田月考)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遭受长期战争破坏的经济亟待恢复,1921年春,苏维埃俄国开始实施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计划经济C.新经济政策 D.市场经济10.下列现象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是( )A.政府禁止买卖粮食B.外国资本家来国内经营国家无力兴办的企业C.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11.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C.实行改革开放 D.创建斯大林模式12.苏联刚成立时的加盟共和国不包括( )A.俄罗斯联邦 B.乌克兰 C.白俄罗斯 D.亚美尼亚13.某政治家在其著作中写道:“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类似‘这是必要的’说教,实际是谎言。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人力物力损失极其惨重,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理念是( )A.重工业的高速增长 B.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C.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D.注重思想政治说教14.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托洛茨基认为:“我们实行新经济政策,目的是在其基础上战胜它。”加米涅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小资产阶级的农民的自发势力妥协,小资产阶级是大资产阶级的萌芽。这些观点( )A.淡化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B.直接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C.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一致D.实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15.(2018九上·嘉兴期末)1921年3月,俄共(布)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在工业领域,允许本国私人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那些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举办的企业,在流通领域,恢复商品贸易等。这表时当时俄国( )A.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B.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C.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D.走上了农业集体化道路16.(2018九上·兴海月考)前苏联有一个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对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啊。”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就烤。”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坏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该笑话反映的是( )A.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B.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带来的弊端C.新经济政策恢复自由贸易D.个人崇拜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17.“1921年至1922年度苏联的粮食采购量是3814.07万公担,而1925-1926年度就增加到8913.11万公担,即增加133%以上……”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俄国退出一战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苏联一五计划的完成18.(2017九上·嘉兴期中)列宁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主要有( )①允许多种经济并存 ②优先发展重工业 ③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④大力发展商品经济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③④19.“从本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是对具有苏俄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益探索”.这是评价苏俄的(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斯大林模式20.某班举行历史辩论会,双方辩手观点如图所示,据此判断该辩论会的主题是( )A.新经济政策的利弊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利弊C.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D.农奴制改革的利弊二、材料分析题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自然应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阶层对粮食的需求。所征集的粮食不应移走,而应留在原地。所有其余的粮食应立即无条件地送往粮食征集中心。——列宁签署的《关于收割队和征粮队的法令》材料二: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用来改善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允许在地方经济流通范围内实行交换。——《前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指的是什么经济政策。并指出该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3)根据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变化,说说它可以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哪些借鉴。22.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苏俄首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某校九年级(1)班学生要举办一次以“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为主题的图文展,邀请你全程参与此次活动。【读图释史】材料一:【文汇历史】材料二: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1)材料一中图1反映了俄国历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该事件距今多少周年?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该事件的历史意义。(2)根据图2,概括1913-1925年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1921-1925年变化趋势出现的政策因素。(3)根据材料二,指出维尔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其认识变化的原因。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经济政策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材料“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可以看出,苏俄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相结合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是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因而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选项C赫鲁晓夫改革和选项D戈尔巴乔夫改革都排斥商品货币关系,都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故选择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新经济政策的识记。2.【答案】C【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A1917年工农苏维埃政府成立,故A不符合题意;B十月革命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B不符合题意;C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故C符合题意;D斯大林时期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的影响,属于容易题,根据题干中的时间信息和所学内容解答。3.【答案】C【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召开,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1928年开始相继实行了三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农业生产和轻工业生产发展缓慢,难以满足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因此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故C符合题意,ABD排除。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苏联农业集体化建设的相关内容,属于容易题,需要正确理解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之间的关系。4.【答案】C【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社会主义性质是公有制经济,新经济政策未改变社会主义性质,因为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工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故C符合题意,ABD排除。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的相关内容,略有难度,需要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性质。5.【答案】D【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内容和题干信息,1928年开始,苏联相继实行了三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苏联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属于容易题。注意区分列宁时期和斯大林时期不同的经济政策及原因。6.【答案】A【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通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开展五年计划,迅速使苏联一跃成为工业国,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英法,跃居欧洲第一和世界第二位,1936年苏联新宪法通过,宣布建成了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这一模式是和苏联30年代的经济文化相适应的,它在一定历史阶段发挥过积极作极作用,但这一模式也具有严重的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广大农属的利益,农民没看生产积移性。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租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浪费了资源。从长远着,它严重的阻碍了苏联的进一 步发展。A项②③④能支撑题干观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7.【答案】C【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俄国十月革命【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1937年,苏联进行了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使得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发达的工业国。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③中结论与史实不相符。C项①②④中结论与史实相符,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苏联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关内容。注意准确识记苏联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影响。8.【答案】B【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步成为苏联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在任期间, 领导苏联先后成功完成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奠定了苏联的工业化基础。B项斯大林在列宁逝世后成为苏联主要领导人,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斯大林的识记能力。9.【答案】C【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俄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然保证了军事胜利,但挫伤了农民积极性,1921年,列宁领导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到1925年底,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C项新经济政策1921年春开始实施,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新经济政策。重点识记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特点及影响。10.【答案】A【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结合所学,1920年苏俄正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商品贸易。A项政府禁止买卖粮食发生在1920年的苏俄,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1.【答案】D【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阅读题目所给的材料,通过丘吉尔对斯大林的评价,可以看出斯大林模式所起的作用,据题意要求选出苏联取得丘吉尔所说成就的原因的选项。而,实行改革开放。AB两项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是列宁,不符合题意;C项实行改革开放的是邓小平,不符合题意;D项创建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相关知识。12.【答案】D【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所以苏联刚成立时的加盟共和国不包括亚美尼亚。ABC三项都是苏联刚成立时的加盟共和国,不符合题意;D项亚美尼亚不是苏联刚成立时的加盟共和国,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苏联刚成立时的加盟共和国。13.【答案】A【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A项重工业的高速增长正确,材料“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体现了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理念,这既是一种优先发展更是一种牺牲其他行业的高速发展,符合题意;B项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材料不涉及管理方式,不符合题意;C项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错误,根据材料其国民经济发展不协调,不符合题意;D项注重思想政治说教错误,材料体现了其注重思想政治说教,但是这并不是本题的重点和主旨所在,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理念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14.【答案】D【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A项淡化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错误,斯大林和加米涅夫的观点都是强化而非淡化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不符合题意;B项直接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错误,托洛茨基的观点与斯大林理论是截然对立的,不符合题意;C项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一致错误,斯大林和加米涅夫的观点都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背道而驰而非一致,不符合题意;D项实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正确,材料中的三位苏共早期领导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反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这实际都是在将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15.【答案】A【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由材料“1921年3月,俄共(布)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在工业领域,允许本国私人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那些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举办的企业,在流通领域,恢复商品贸易等”可知,这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A项实行了“新经济政策”符合题干材料内容,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1921年3月,俄共(布)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在工业领域,允许本国私人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那些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举办的企业,在流通领域,恢复商品贸易等为切入点,考查新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注意识记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意义。16.【答案】B【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前苏联”、“没有油”、“没锅”、“没有柴”、“斯大林万岁”关键词,联系所学知识,1936年,苏联通过了新宪法,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一模式使苏联农业、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产品品种少、质量差。B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带来的弊端是题干材料反映的问题,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弊端。17.【答案】C【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经济政策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可知导致1921—1926年苏联(苏俄)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为了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而1921—1925年苏联(苏俄)粮食产量有了显著的增长。故选择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新经济政策的识记。18.【答案】C【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1921年列宁开始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①④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②优先发展重工业 ③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是斯大林模式,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新经济政策的掌握。19.【答案】B【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经济政策的有关知识。“从本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是对具有苏俄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益探索”,这是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评价,此前,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商品贸易,国内战争结束后,为恢复经济,苏俄于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故选择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新经济政策的识记。20.【答案】C【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斯大林模式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先后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但是,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得苏联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斯大林模式的识记。21.【答案】(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协约国发动武装干涉,国内发生叛乱在战争的紧要关头,为了解决饥荒,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根据需要向农民征收余粮。(2)新经济政策。背景:苏俄国内战争的结束,亟待恢复经济。(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描述的是俄国的余粮征集制。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协约国发动武装干涉,国内发生叛乱在战争的紧要关头,为了解决饥荒,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根据需要向农民征收余粮。(2)余粮征集制大大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经济的发展。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了余粮征集制,这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之一。(3)从苏俄的余粮征集制和新经济政策,是基于当时苏俄的国情。由此可知,国家政策制定,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故答案为(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协约国发动武装干涉,国内发生叛乱在战争的紧要关头,为了解决饥荒,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根据需要向农民征收余粮。(2)新经济政策。背景:苏俄国内战争的结束,亟待恢复经济(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点评】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的政策的调整,难度适中,以考查基础为主。需要理解材料所示信息,理解苏俄政策变化及其原因。22.【答案】(1)事件:十月革命的胜利;周年:100;历史意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鼓舞和支持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2)趋势:1913-1921年下降;1921-1925年上升.政策因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3)变化:从怀疑到赞赏;原因: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或计划经济手段使经济建设成就显著.【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俄国十月革命【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十月革命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图1“列宁宣布苏维埃政权成立”可知,这反映的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距今年2017年已有100周年。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个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鼓舞和支持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2)本题考查的是新经济政策的有关知识。观察图2可知,1913——1921年粮食产量下降。1921——1925年粮食产量上升,这一时期粮食产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苏俄实施了新经济政策,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3)本题考查的是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有关知识。由材料二“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可知,维尔斯对社会主义认识从怀疑到赞赏,其原因是苏联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或计划经济手段使经济建设成就显著。【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十月革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的识记,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历社九上2.1.2《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同步试卷一、单选题1.苏联早期的二林刀刃布哈林说:“我们过去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苏俄“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的政策指的是( )A.开展赫鲁晓夫改革 B.实施新经济政策C.进行戈尔巴乔夫改革 D.形成斯大林模式【答案】B【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经济政策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材料“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可以看出,苏俄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相结合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是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因而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选项C赫鲁晓夫改革和选项D戈尔巴乔夫改革都排斥商品货币关系,都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故选择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新经济政策的识记。2.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如表反映了1921—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该变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工农苏维埃政府的成立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创建【答案】C【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A1917年工农苏维埃政府成立,故A不符合题意;B十月革命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B不符合题意;C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故C符合题意;D斯大林时期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的影响,属于容易题,根据题干中的时间信息和所学内容解答。3.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进行大规模农业集体化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过于贫困,农业生产力低下B.农民强烈要求走农业集体化的道路C.农业不能满足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D.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带来广阔的国际市场【答案】C【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召开,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1928年开始相继实行了三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农业生产和轻工业生产发展缓慢,难以满足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因此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故C符合题意,ABD排除。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苏联农业集体化建设的相关内容,属于容易题,需要正确理解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之间的关系。4.实施新经济政策没有改变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因为( )A.农民欢迎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B.国家大中小工业都收归国有C.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工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D.在流通领域实行自由贸易【答案】C【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社会主义性质是公有制经济,新经济政策未改变社会主义性质,因为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工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故C符合题意,ABD排除。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的相关内容,略有难度,需要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性质。5.斯大林执政后在1928年提出:“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到100年,如果我们这样继续下去,我们将会失败。”建立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他开始( )A.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 B.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C.给国营企业一定的自主权 D.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答案】D【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内容和题干信息,1928年开始,苏联相继实行了三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苏联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属于容易题。注意区分列宁时期和斯大林时期不同的经济政策及原因。6.西方史学家认为:“苏联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下列史实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 )①苏联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②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③忽视消费品生产 ④长期僵硬地执行计划指令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A【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通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开展五年计划,迅速使苏联一跃成为工业国,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英法,跃居欧洲第一和世界第二位,1936年苏联新宪法通过,宣布建成了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这一模式是和苏联30年代的经济文化相适应的,它在一定历史阶段发挥过积极作极作用,但这一模式也具有严重的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广大农属的利益,农民没看生产积移性。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租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浪费了资源。从长远着,它严重的阻碍了苏联的进一 步发展。A项②③④能支撑题干观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7.(2019九上·三门期末)下表中结论与史实相符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①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② 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 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政权得到巩固③ 1925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④ 1927年苏联政府实行农业集体化 农业直接纳入国家全面管理之下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答案】C【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俄国十月革命【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1937年,苏联进行了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使得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发达的工业国。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③中结论与史实不相符。C项①②④中结论与史实相符,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苏联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关内容。注意准确识记苏联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影响。8.(2019九上·青田月考)1924年列宁逝世后,谁成为苏联主要领导人( )A.戈尔巴乔夫 B.斯大林 C.普京 D.叶利钦【答案】B【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步成为苏联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在任期间, 领导苏联先后成功完成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奠定了苏联的工业化基础。B项斯大林在列宁逝世后成为苏联主要领导人,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斯大林的识记能力。9.(2019九上·青田月考)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遭受长期战争破坏的经济亟待恢复,1921年春,苏维埃俄国开始实施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计划经济C.新经济政策 D.市场经济【答案】C【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俄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然保证了军事胜利,但挫伤了农民积极性,1921年,列宁领导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到1925年底,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C项新经济政策1921年春开始实施,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新经济政策。重点识记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特点及影响。10.下列现象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是( )A.政府禁止买卖粮食B.外国资本家来国内经营国家无力兴办的企业C.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答案】A【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结合所学,1920年苏俄正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商品贸易。A项政府禁止买卖粮食发生在1920年的苏俄,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1.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C.实行改革开放 D.创建斯大林模式【答案】D【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阅读题目所给的材料,通过丘吉尔对斯大林的评价,可以看出斯大林模式所起的作用,据题意要求选出苏联取得丘吉尔所说成就的原因的选项。而,实行改革开放。AB两项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是列宁,不符合题意;C项实行改革开放的是邓小平,不符合题意;D项创建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相关知识。12.苏联刚成立时的加盟共和国不包括( )A.俄罗斯联邦 B.乌克兰 C.白俄罗斯 D.亚美尼亚【答案】D【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所以苏联刚成立时的加盟共和国不包括亚美尼亚。ABC三项都是苏联刚成立时的加盟共和国,不符合题意;D项亚美尼亚不是苏联刚成立时的加盟共和国,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苏联刚成立时的加盟共和国。13.某政治家在其著作中写道:“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类似‘这是必要的’说教,实际是谎言。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人力物力损失极其惨重,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理念是( )A.重工业的高速增长 B.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C.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D.注重思想政治说教【答案】A【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A项重工业的高速增长正确,材料“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体现了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理念,这既是一种优先发展更是一种牺牲其他行业的高速发展,符合题意;B项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材料不涉及管理方式,不符合题意;C项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错误,根据材料其国民经济发展不协调,不符合题意;D项注重思想政治说教错误,材料体现了其注重思想政治说教,但是这并不是本题的重点和主旨所在,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理念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14.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托洛茨基认为:“我们实行新经济政策,目的是在其基础上战胜它。”加米涅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小资产阶级的农民的自发势力妥协,小资产阶级是大资产阶级的萌芽。这些观点( )A.淡化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B.直接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C.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一致D.实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答案】D【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A项淡化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错误,斯大林和加米涅夫的观点都是强化而非淡化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不符合题意;B项直接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错误,托洛茨基的观点与斯大林理论是截然对立的,不符合题意;C项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一致错误,斯大林和加米涅夫的观点都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背道而驰而非一致,不符合题意;D项实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正确,材料中的三位苏共早期领导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反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这实际都是在将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15.(2018九上·嘉兴期末)1921年3月,俄共(布)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在工业领域,允许本国私人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那些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举办的企业,在流通领域,恢复商品贸易等。这表时当时俄国( )A.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B.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C.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D.走上了农业集体化道路【答案】A【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由材料“1921年3月,俄共(布)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在工业领域,允许本国私人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那些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举办的企业,在流通领域,恢复商品贸易等”可知,这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A项实行了“新经济政策”符合题干材料内容,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1921年3月,俄共(布)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在工业领域,允许本国私人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那些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举办的企业,在流通领域,恢复商品贸易等为切入点,考查新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注意识记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意义。16.(2018九上·兴海月考)前苏联有一个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对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啊。”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就烤。”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坏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该笑话反映的是( )A.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B.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带来的弊端C.新经济政策恢复自由贸易D.个人崇拜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答案】B【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前苏联”、“没有油”、“没锅”、“没有柴”、“斯大林万岁”关键词,联系所学知识,1936年,苏联通过了新宪法,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一模式使苏联农业、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产品品种少、质量差。B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带来的弊端是题干材料反映的问题,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弊端。17.“1921年至1922年度苏联的粮食采购量是3814.07万公担,而1925-1926年度就增加到8913.11万公担,即增加133%以上……”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俄国退出一战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苏联一五计划的完成【答案】C【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经济政策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可知导致1921—1926年苏联(苏俄)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为了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而1921—1925年苏联(苏俄)粮食产量有了显著的增长。故选择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新经济政策的识记。18.(2017九上·嘉兴期中)列宁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主要有( )①允许多种经济并存 ②优先发展重工业 ③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④大力发展商品经济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③④【答案】C【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1921年列宁开始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①④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②优先发展重工业 ③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是斯大林模式,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新经济政策的掌握。19.“从本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是对具有苏俄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益探索”.这是评价苏俄的(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斯大林模式【答案】B【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经济政策的有关知识。“从本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是对具有苏俄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益探索”,这是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评价,此前,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商品贸易,国内战争结束后,为恢复经济,苏俄于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故选择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新经济政策的识记。20.某班举行历史辩论会,双方辩手观点如图所示,据此判断该辩论会的主题是( )A.新经济政策的利弊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利弊C.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D.农奴制改革的利弊【答案】C【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斯大林模式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先后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但是,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得苏联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斯大林模式的识记。二、材料分析题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自然应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阶层对粮食的需求。所征集的粮食不应移走,而应留在原地。所有其余的粮食应立即无条件地送往粮食征集中心。——列宁签署的《关于收割队和征粮队的法令》材料二: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用来改善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允许在地方经济流通范围内实行交换。——《前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指的是什么经济政策。并指出该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3)根据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变化,说说它可以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哪些借鉴。【答案】(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协约国发动武装干涉,国内发生叛乱在战争的紧要关头,为了解决饥荒,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根据需要向农民征收余粮。(2)新经济政策。背景:苏俄国内战争的结束,亟待恢复经济。(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描述的是俄国的余粮征集制。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协约国发动武装干涉,国内发生叛乱在战争的紧要关头,为了解决饥荒,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根据需要向农民征收余粮。(2)余粮征集制大大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经济的发展。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了余粮征集制,这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之一。(3)从苏俄的余粮征集制和新经济政策,是基于当时苏俄的国情。由此可知,国家政策制定,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故答案为(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协约国发动武装干涉,国内发生叛乱在战争的紧要关头,为了解决饥荒,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根据需要向农民征收余粮。(2)新经济政策。背景:苏俄国内战争的结束,亟待恢复经济(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点评】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的政策的调整,难度适中,以考查基础为主。需要理解材料所示信息,理解苏俄政策变化及其原因。22.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苏俄首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某校九年级(1)班学生要举办一次以“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为主题的图文展,邀请你全程参与此次活动。【读图释史】材料一:【文汇历史】材料二: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1)材料一中图1反映了俄国历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该事件距今多少周年?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该事件的历史意义。(2)根据图2,概括1913-1925年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1921-1925年变化趋势出现的政策因素。(3)根据材料二,指出维尔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其认识变化的原因。【答案】(1)事件:十月革命的胜利;周年:100;历史意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鼓舞和支持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2)趋势:1913-1921年下降;1921-1925年上升.政策因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3)变化:从怀疑到赞赏;原因: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或计划经济手段使经济建设成就显著.【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俄国十月革命【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十月革命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图1“列宁宣布苏维埃政权成立”可知,这反映的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距今年2017年已有100周年。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个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鼓舞和支持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2)本题考查的是新经济政策的有关知识。观察图2可知,1913——1921年粮食产量下降。1921——1925年粮食产量上升,这一时期粮食产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苏俄实施了新经济政策,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3)本题考查的是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有关知识。由材料二“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可知,维尔斯对社会主义认识从怀疑到赞赏,其原因是苏联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或计划经济手段使经济建设成就显著。【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十月革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的识记,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历社九上2.1.2《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同步试卷(学生版).docx 历社九上2.1.2《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同步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