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 下册 第十章 极地地区 综合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读北极地区略图,完成下面小题。1.黄河站是我国首个北极科考站,其位于北京(40°N,116°E)的( )A.东北 B.西北C.东南 D.西南2.1月时,黄河站所在地( )A.可在午夜看见太阳 B.正值科考的旺季C.可在夜晚欣赏极光 D.正值企鹅繁育季3.若北极航道开通,距离将大幅缩短的航线是( )A.北美东部至欧洲 B.美国至加拿大C.东亚至欧洲西部 D.日本至巴西4.关于两极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极地区矿产资源丰富B.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C.南极地区降水量丰富D.去两极科学考察的最佳时间都为6~8月5.下面四种动物属北极地区特有的是 ( )A. B.C. D.6.关于两极地区共有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两极地区都有丰富的淡水资源 B.两极地区都是冰天雪地C.两极地区都有人定居 D.两极地区都有极昼极夜现象7.科学考察发现冰天雪地的南极大陆下面竟然埋藏着丰富的煤炭,对这一事实成因的解释合理的是( )A.大陆漂移 B.气候变暖 C.人类活动 D.植被迁移中国在第33次南极科考中,“雪龙”号环南极航行抵达罗斯海海域,为第五个南极考察站选址。读南极部分地区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8.南极地区科考最适宜的时间是( )A.3,4,5月 B.6,7,8月 C.9,10,11月 D.12,1,2月9.如果科考站定在罗斯岛,其位于昆仑站的哪一方向( )A.正南 B.正西 C.东北 D.东南10.不属于南极科考项目的是( )A.雨林调查 B.环境研究 C.冰川研究 D.海洋考查读“从青岛剑欧洲西部的航线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1.与传统航线相比,北极航线的优势是( )A.沿线经过的国家更多 B.一年中通航时间更长C.缩短了距离,节省了能源 D.沿途看到的景观更丰富12.从青岛到欧洲西部的传统航线,依次经过的重要海上通道①②③④是( )A.朝鲜海峡 土耳其海峡 直布罗陀海峡 英吉利海峡B.台湾海峡 马六甲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 巴拿马运河C.朝鲜海峡 巴拿马运河 白令海峡 直布罗陀海峡D.台湾海峡 马六甲海峡 苏伊士运河 直布罗陀海峡为纪念100多年前最先到达南极点的两位探险家,位于南极点的科学考察站被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考察站。下图为阿蒙森和斯科特探险路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13.在“最先到达南极点”的探险竞赛中( )A.二人均选择在7~8月向南极点进发 B.二人的出发地点均选在了大西洋沿岸C.阿蒙森行进方向总体为自东北向西南 D.斯科特在(81 S,165 E)附近遇难14.结合当时的技术条件和极地环境,该探险活动应选用的交通工具( )A.雪地摩托 B.极地矮种马车 C.狗拉雪橇 D.核动力破冰船2019年12月3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雪龙2号”科考船,到达南极地区进行科考。完成下面小题。15.科考队员到达南极地区时,可能看到的是( )A.极夜现象 B.企鹅在游泳 C.因纽特人在捕鱼 D.北极熊在散步16.下列行为利于极地保护的是( )A.大规模开采两极地区矿产资源 B.大量捕杀极地海洋生物用于科研C.进行国际合作,保护极地生态环境 D.科考为大量移民到两极地区做准备17.下列关于南极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处大洋为太平洋 B.该地区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C.我国四个科考站都有极昼极夜现象 D.每年6~8月是南极科考的最佳时期读两极地区图,完成下列问题。18.两极地区共有的地理特征是A.以海洋为主 B.纬度较低C.冰雪覆盖 D.动植物资源丰富19.关于两极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围绕北极地区的大洲是亚洲、非洲、欧洲B.两极地区气候严寒的主要原因是冰雪覆盖C.围绕南极地区的大洋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D.昆仑站在中山站的西南方2018 年1月,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其中提出共建“冰上丝绸之路”,促进北极地区互联互通和社会经济发展。结合下图回答下列各题。20.从大连出发,沿着“冰上丝绸之路”到达鹿特丹港,依次经过的大洋是( )A.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 B.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C.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 D.太平洋、北冰洋、大西洋21.和“传统航线”相比,“冰上丝绸之路”的优势是( )A.航线沿岸人口、城市较多 B.全年可以通航C.航运时间和航程较短 D.航道开发成本较低22.素有“冰雪高原”、“白色沙漠”和“风库”之称的地区是( )A.南极地区 B.阿拉伯半岛 C.撒哈拉沙漠 D.北极地区23.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积广的河( )A.尼罗河 B.长江 C.亚马孙河 D.密西西比河南极洲地理环境独特,是开展科学实验的理想地区。目前我国已在南极地区设立了5座科学考察站,图示意南极洲地理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4.科考队员在南极洲最常见的景观是( )A.沙漠 B.冰雪 C.草原 D.沼泽25.南极洲自然资源丰富,储量居世界首位的是( )A.铁矿资源 B.煤炭资源 C.淡水资源 D.石油资源26.我国科考站中全年均无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A.长城站 B.中山站 C.泰山站 D.昆仑站27.北极附近每年有一段时间太阳全天不落,但气温仍然很低的原因是( )A.北极附近被北冰洋包围B.太阳离北极十分遥远C.植被很少,被冰雪覆盖D.阳光斜射得很厉害,地面得到的太阳热能很少近几年“极地游”逐渐成为世界旅游的热点。下图为北极地区略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28.北极地区旅游通常选择北冰洋周围的陆地为起点,图中字母ABC代表的大洲依次是( )A.亚洲、欧洲、北美洲 B.亚洲、北美洲、欧洲C.欧洲、亚洲、北美洲 D.北美洲、亚洲、欧洲29.去北极地区旅游7、8月最好,其原因是此时段( )①北极地区的暖季,气温较高②北极地区处于极夜时期,可以看到美丽的极光③北极地区处于极昼时期,游览时间长④北极地区冰层厚,旅行安全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30.被称为“冰雪高原”的地区是( )A.北极地区 B.南极地区 C.青藏地区 D.高原地区2018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罗斯海新站正式选址奠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1.罗斯海新站选址奠基时,可能遇到的困难是A.酷寒、烈风 B.缺少淡水资源 C.此时处于极夜 D.正值雨季,多暴雪32.下列关于我国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叙述,正确的是A.都有极昼极夜现象 B.罗斯海新站所处纬度最低C.最靠近南极点的是昆仑站 D.罗斯海新站位于中山站的东北方33.在南极洲建房屋,为了采光好,房屋应( )A.坐北朝南 B.坐南朝北 C.坐东朝西 D.坐西朝东二、解答题34.2020年8月27日,位于格陵兰岛东北部的史帕特冰川断裂掉落约110平方千米的冰体,相当于我们兰山区总面积的1/6。读北极地区略图,回答下列问题。(1)史帕特冰川位于________洲,纬度约为________,地处北极点的________方向。该冰川崩塌时,北极地区________(昼夜长短情况),处于________(暖/寒)季。(2)冰川的变化是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框图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词语完成对冰面积变化原因及其影响的分析。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吸收量达到平衡,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我国预计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3)结合图文资料,写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具体措施。(至少两点)35.读南极和北极地区简图,回答下列问题。(1)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我国在南极的科考站:甲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大洲:A___________B___________大洋:G___________ 海峡:F___________(2)南极洲上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众所周知,煤的形成需要有暖湿的环境与大片的森林,而南极洲上冰天雪地,号称“白色沙漠”,为什么会有此种现象产生 A.气候变暖 B.人类活动 C.大陆漂移 D.植被迁徙(3)小明列举了我国南极科学考察队在考察时可能遇见的危险,其中不可信的是A.暴风雪在冰原上咆哮,容易使人迷途B.酷烈的寒冷,给队员留下冻伤C.遭受暴雨袭击,科考站被淹没D.冰雪覆盖冰隙、冰沟,有可能吞没考察队员(4)北极熊生活在北极地区,和其他熊科动物不一样的是,它们不会把没吃完的食物藏起来等以后再吃,甚至时常享用完脂肪之后就扬长而去,推测这种行为可能的原因是。36.【案例分析】名称:“双龙”探极 彰显实力资料:资料一 2019年10月15日,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考察破水船“雪龙2”号与10月22日出发的“雪龙”号相互配合,形成双船作业模式,对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双龙”白夜行冰区航行4900海里,创造了破冰历史性一刻,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首次“双龙”探极圆满完成。“雪龙2”号凭借强大的破冰能力首航南极,标志着我国极地科考取得新的突破,极大提高了极地科考效率,开启中国极地科考新格局。资料二 “南极地区”示意图思考:(1)请分别说出我国纬度最高和无极昼、极夜现象的南极科考站。_________________(2)“双龙”探极创造了破冰历史性一刻。请说出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______________(3)南极地区被誉为自然资源的“大仓库”。请说出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______________(4)有人提议大力开发南极地区的旅游资源,请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37.南极地区作为科考宝地,受到人类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我国已在南极建设四个科学考察站,第五个科学考察站已完成选址,将于2022年左右建成。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我国已建成的四个科学考察站中,离南极点最近的是________。罗斯海新站位于该站的_____方向,濒临_______洋。(2)除了选址,建筑的设计也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影响。试说明影响罗斯海新站设计的气候因素。(3)2020年2月9日,科学家在南极北端西摩岛测得气温为20.75℃,首次超过20℃,科考人员发现南极冰川的融化速度正在加快。在下面框图中填上恰当的词语,完成冰川变化原因及影响的分析。(4)在罗斯海新站考察时所处的环境最为恶劣,但那里邻近南极最大的罗斯冰架,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也是南大洋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从保护环境的角度试说明在科考时,科考人员应注意的行为。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参考答案:1.B2.C3.C4.A5.A6.C7.A8.D9.C10.A11.C12.D13.D14.C15.B16.C17.B18.C19.C20.D21.C22.A23.C24.B25.C26.A27.D28.A29.C30.B31.A32.C33.B34.(1)北美洲;80°N;正南/南;昼长夜短;暖。(2)①二氧化碳;②变暖;③上升(3)植树造林,增加二氧化碳吸收量;节约能源或开发利用风能等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加强政府监管,控制工厂二氧化碳排放量。35.(1)长城站 中山站 亚洲 北美洲 太平洋 白令海峡(2)C(3)C(4)北极熊需要脂肪维持保暖,并为食物短缺的时候储存能量。36. 昆仑站 长城站 气候酷寒;多狂风(或风力最大):降水稀少(或降水最少);风暴最多;多暴风雪;“冰雪高原”等。 矿产资源;淡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等 看法一:开发南极地区的旅游资源,可以感受冰雪世界、观赏冰山景观;近距离观看企鹅、海豹等动物;有极光;极昼或极夜:自然环境独特等。看法二:由于南极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破坏后不易恢复;大力开发容易导致垃圾增多,污染环境;企鹅等动物的栖息环境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看法三:要科学合理开发,注重保护:欣赏独特风光的同时保护环境;不随意丢弃垃圾;严禁伤害动物;限制游客人数等。37.(1) 昆仑站 东北 太平(2)海陆因素(3)二氧化碳、;变暖、上升、沿海(4)把垃圾带走、不捕杀南极地区的野生动物等。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