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铁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9科10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蚌埠铁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9科10份)

资源简介

蚌埠铁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Cu-64
第Ⅰ卷 选择题 (共54分)
一、选择题(共18题,每小题3分,共5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速率是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B.在容积不变的反应器中,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
增加来表示
C.对化学反应来说,反应速率越大,反应现象就越明显
D.化学反应速率是可以通过实验测定的
2、原电池工作时
A.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B.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C.电子从正极流出 D.负极质量一定减轻
3、以下变化是熵减小过程的是
A.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二氧化碳气体 B. 氨气与氯化氢气体反应
C. C(s石墨)+H2O(g)=CO(g)+H2(g) D. 液态水气化
将两个铂电极插入KOH溶液中,向两极分别通入CH4和O2,即可构成CH4燃料电池。已知通入CH4的
一极,其电极反应式是:CH4+10OH--8e- →CO2- 3+7H2O;通入O2的另一极,其电极反应式是:O2+
2H2O+4e-→4OH-,该电池放电时,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通入CH4的电极为负极
B.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C.燃料电池工作时溶液中的阴离子向负极移动
D.该电池使用一段时间后应补充KOH
据报道,科学家开发出了利用太阳能分解水的新型催化剂。下列有关水分解过程的能量变化示意图
正确的是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钢铁的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的负极反应均为
B. 钢铁发生吸氧腐蚀,正极的电极反应为:
C. 破损后的镀锌铁板比镀锡铁板更耐腐蚀
D. 用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保护钢铁,牺牲阳极作原电池的正极
7、电解CuCl2和NaCl的混合溶液,阴极和阳极上分别析出的物质是
A. H2和Cl2 B. Cu和Cl2 C. H2和O2 D. Cu和O2
对于在恒温的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反应:N2(g)+O2(g)=2NO(g),下列情况下该反应的化学反应
速率保持不变的是
A. 缩小容器体积,使压强增大 B. 保持体积不变,充入O2
C. 保持体积不变,充入氦气 D. 保持压强不变,充入氦气
9、下列实验现象或图像信息不能充分说明相应的化学反应是放热反应的是
A
B
C
D
反应装置或图像
实验现象
温度计的水银柱不断上升
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
反应开始后,甲处液面低于乙处液面
反应开始后,针筒活塞向右移动
10、下图各容器中盛有海水,铁在其中被腐蚀时,由快到慢的顺序是
A.4>2>1>3  B.2>1>3>4 C.4>2>3>1 D.3>2>4>1
11、100mL浓度为2mol/L的盐酸跟过量的锌片反应,为加快反应速率,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量,可采
用的方法是
A. 加入适量的6mol/L的盐酸 B. 加入数滴氯化铜溶液
C. 加入适量蒸馏水 D. 加入适量的氯化钠溶液
12、在铁制品上镀上一定厚度的锌层,以下电镀方案中正确的是
A.锌作阳极,铁制品作阴极,溶液中含Fe2+
B.锌作阴极,铁制品作阳极,溶液中含Zn2+
C.锌作阴极,铁制品作阳极,溶液中含Fe3+
D.锌作阳极,铁制品作阴极,溶液中含Zn2+
13、已知反应Na2S2O3+H2SO4=Na2SO4+S↓+SO2+H2O,下列各组实验中最先出现浑浊的是
组号
温度
Na2S2O3
H2SO4
H2O
体积
浓度
体积
浓度
体积
A
0℃
10mL
0.1 mol/L
10mL
0.1 mol/L
0mL
B
10℃
5mL
0.1 mol/L
5mL
0.1 mol/L
10mL
C
30℃
5mL
0.1 mol/L
5mL
0.1 mol/L
10mL
D
30℃
5mL
0.2 mol/L
5mL
0.2 mol/L
10mL
14、已知反应:H2(g)+O2(g)=H2O(g) △H1
N2(g)+O2(g)=NO2(g) △H2
N2(g)+H2(g)=NH3(g) △H3
则反应2NH3(g)+O2(g)=2NO2(g)+3H2O(g)的△H为
A. 2△H1+2△H2-2△H3 B. △H1+△H2-△H3
C. 3△H1+2△H2+2△H3 D. 3△H1+2△H2-2△H3
已知合成氨反应,工业上选择的适宜条件为:、
铁作催化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升高温度既加快反应速率,又有利于平衡向合成氨方向移动
B. 铁作催化剂既加快反应速率,又有利于平衡向合成氨方向移动
C. 增大压强既加快反应速率,又有利于平衡向合成氨方向移动
D. 将氨分离出来,既加快反应速率,又有利于平衡向合成氨方向移动
含氢氧化钠0.25 mol的稀溶液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放出14.35 kJ的热量,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
方程式是
A.NaOH (aq)+HCl (aq) NaCl (aq)+H2O (l) △H =-14.35 kJ·mol-1
B.NaOH (aq)+HCl (aq) NaCl (aq)+H2O (l) △H =-28.70 kJ·mol-1
C.NaOH+HCl NaCl+H2O △H =-57.40 kJ·mol-1
D.NaOH (aq)+HCl (aq) NaCl (aq)+H2O (l) △H =-57.40 kJ·mol-1
17、对于可逆反应:2A(g)+B(g) 2C(g); △H<0,下列各图正确的是
A B C D
用惰性电极电解一定浓度的硫酸铜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后,向所得溶液中加入9.8克Cu(OH)2后恰
好恢复到电解前的浓度和pH。则电解过程中转移的电子数为
A. 0.1mol B.0.2mol C.0.3mol D.0.4mol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46分)
二、填空题(46分)
19、(8分)2A? B + C在某一温度时,达到平衡。
(1)?若温度升高,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正反应是_________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2)?若B为固体,降低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A呈___________态;
(3)?若A是气态时,加压时,平衡不移动,则B为_________态,C为______态;
(4) 若A、B、C均为气体,加入催化剂,平衡_________移动(填正向、逆向、不)
20、(10分)利用下图电解装置进行实验。
(1)若a、b是惰性电极,电解质溶液是氯化钠溶液,a极是 极,电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2)若a、b是惰性电极,电解质溶液是硝酸银溶液,b极上的现象是 ,该电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3)若a、b是惰性电极,电解质溶液是硫酸钾溶液,a极上的电极反应是 ,若两极附近分别加入石蕊试液,两极附近的现象是 。
21. (11分)根据碘与氢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 I2(g)+H2(g)2HI(g) △H=-9.48 kJ/mol
② I2(s)+H2(g)2HI(g) △H=+26.48 kJ/mol
(1)写出固态碘生成气态碘的热化学方程式 .
(2)写出反应 ① 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
(3)对于在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反应①,能说明其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
A. 容器中气体压强不变 B. 容器中气体密度不变
C. 容器中气体颜色的深浅不变 D. 有n个H—H键断裂的同时有2n个H—I键断裂
(4)可通过反应2NO+O2=2NO2和NO2+2H++2I-=NO+I2+H2O来制取碘,NO在制碘过程中的作用是 。
22、(8分)恒温下,将a mol N2与b mol H2的混合气体通入一个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N2 (g) + 3 H2(g) ?2NH3(g)
若反应进行到5min时,测得n (N2) = 12mol,n (NH3) = 6mol,计算a值及N2的转化率(要有计算过程)
23.(9分)高铁酸钾(K2FeO4)具有高效的消毒作用,为一种新型非氯高效消毒剂。电解法制备高铁酸钾操作简便,成功率高,易于实验室制备。
其原理如下图所示。
实验过程中,两极均有气体产生,Y极区溶液逐渐变成紫红色;停止实验,铁电极明显变细,电解液仍然澄清。查阅资料发现,高铁酸根(FeO42-)在溶液中呈紫红色。
(1)电解过程中,X极是 极,电极反应是 。
(2)电解过程中,Y极放电的有 。
(3)生成高铁酸根(FeO42-)的电极反应是 。(4分)
蚌埠铁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化学参考答案
21. (11分) 3分 (1)I2(s)= I2(g) △H =+35.96kJ/mol
2分 (2)K=
蚌埠铁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 小题,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据日本学者伊藤道治的研究,西周封建的诸国,主要分布于七个地区。其一为王朝首都所在的渭水流域,其二为黄河汾水地区,其三为洛阳、开封、安阳三角地带,其四为成周的近畿,其五为鲁南、苏北、豫、皖一带,其六为豫南、鄂北一带,其七为鄂南、湘、赣至浙江。其中,姬姓诸国沿着殷周交通线分布,大体与黄河流域主要农业生产区相吻合。这反映出四周向分封的主要目标是
A、分封建国 B、扩大疆域,巩固统治
C、控制农业生产区,加强统治 D、严控异姓诸侯,防止反叛
2.唐德纲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选项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
A、由“公天下”至“家天下” B、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
C、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 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3.《汉书 刘辅传》中提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由此可见,中朝
A、创立于西汉 B、由皇帝亲信近臣构成 C、参与政事的决策 D、长官亦为宰相
4.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宣扬个人英雄史观 B、抨击古代社会没有法律制度
C、主张为天下人立法 D、蕴涵近代民主法制的基本精神
5.宋史专家邓广铭在《论宋学的博大精深》中说:“在宋太祖、宋太宗相继统治时期内,在中央政府的各个部门之间,宰相与副相之间,州郡政府长贰之间,充分利用其相互的牵制作用。”下列能说明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相互牵制的史实是
A、知州“三岁一易” B、另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C、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 D、公文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
6.下列言论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是
A、“海内一命以上之官并出于朝廷,州郡无复有辟蜀之事”
B、“我朝罢相……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C、“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
D、“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而非王臣也。”
7.《冥庵杂识》中记载,浙江一带曾流传一副对联:“逆不靖,威不扬,二将军难兄难弟;波未宁,海未定,一中丞忧国忧民。”与这副对联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鸦片战争后一部分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认为“富强在,则无外患矣”。从而清廷出现了一个主张改革的政治集团,开始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自强自救的洋务运动。以下关于洋务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有
A、是一场以民族意识为主导的军事运动、经济运动、思想运动
B、“师夷”、“自强”、“求富”浸透了上层社会强烈的民族情绪
C、运动中的洋务派打破了“天朝上国”、“天朝体制”的观念
D、其根本出发点是在外国侵略面前自我图强
9.某条约规定:“(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二)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据此判断该条约
A、列强开始在中国资本输出 B、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工具
C、直接引发了中国义和团运动 D、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0.李大钊在《国民之薪胆》中指出:“吾国对日关系之痛史,宜镌骨铭心,纪其深仇大辱者,有三事焉:曰甲午,曰甲辰,曰甲寅。……甲寅之役,日德构衅,以吾国山东为战场,竞欲演亡韩之惨剧于吾国。”通过“甲寅之役”,日本帝国主义
A、割占台湾、澎湖列岛等岛屿 B、迫使俄国出让旅顺、大连租借地
C、侵占山东,取代德国在山东的权益 D、把中国东北三省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
11.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制定的作战方针:“国军一部分集中华北持久抵抗,特别确保山西之天然堡垒;国军主力集中于华东……巩固首都……”。下列抗日战争中的会战能够体现上述作战方针的是
A、太原会战、徐州会战 B、淞沪会战、枣宜会战
C、太原会战、淞沪会战 D、淞沪会战、徐州会战
12.社会学家费孝通说:“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一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而他们会在一个会场里 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代表性呀!北平住着的就是这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试问英美哪一个议会能从普选中达到这样的高度的代表性呢?”据此,这些代表参加的会议是
A、中华民国独立各省的第一次代表会议 B、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第一次会议
13.1980年8月,邓小平在回答记者奥琳娜 法拉奇提出的“怎样才能避免或防止再发生诸如‘文化大革命’这样可怕的事情”时指出:“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为此,我国采取的重大措施有 ①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加强民主法制建设③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写入宪法④提出并实践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4.1979年,(中国)“选举法”修订,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这表明
A、我国的民主进程开始于1979年 B、代表名额由偏向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
C、农村取得了与城市平等的发展权利 D、代表名额由偏向农村转变为城乡平等
15.“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日内瓦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这样的评价基于他在日内瓦会议上发表的一篇重要的演说。其演说的宗旨是
A、号召亚非国家采取不结盟政策 B、亚非各国坚持反帝反霸的方针
C、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D、解决亚非尤其是印度的和平问题
16.阅读图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状况的结论是
1969-1978年与中国那次国家数据简表
年份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那次国家
49
54
69
87
88
95
103
107
110
112
①中国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②中国外交没有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③中美两国关系逐步缓和④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7.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利克里)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的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作战失利。为此,柏拉图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材料表明
A、伯利克里、柏拉图是代表精英贵族,仇视群众
B、公元前4世纪后雅典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C、群众决策的感情用事可能影响民主政治的质量
D、雅典民主既体现了人民主权也保护了城邦利益
18.罗马征服希腊后,罗马诗人贺拉斯为此写道:“希腊被擒为俘虏;被俘的希腊,又俘虏了野蛮的胜利者。”“又俘虏了野蛮的胜利者”的含义是
A、希腊又用武力征服了罗马 B、希腊民主政治影响了罗马
C、希腊的建筑风格影响了罗马 D、希腊的法律为罗马法律的完善提供了蓝本
19.古代罗马颁布的《民法大全》中规定:“任何人不能因为思想而受惩罚”。这说明
A、古罗马人认为人是衡量万物的标准 B、罗马法保证人在各个方面是平等的
C、古罗马人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罗马法强调司法实践中的证据意识
20.《英国政治制度史》:“1689年下院提出《三年法案》,威廉三世立即否决。直到1694年出于对外战争的需要,威廉才签署了此案。1692年下院提出《任职法案》,先是被上院否决,次年又被威廉三世否决。”对以上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此时的英国国王拥有了立法否决权 B、此时的英国国王违反了英国关于限制王权的法律
C、此时的英国上院具有立法否决权 D、此时的英国下院拥有了立法权
21.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光荣革命”的成果将要功亏一篑。因此,1701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此举体现了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是
A、以和平方式过渡政权 B、完善王位继承制度 C、君主立宪制 D、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22.有学者认为:“如果估计到当时世界上包括欧洲在内正在盛行君主制度的话,……不能不说美国联邦宪法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这一“伟大的创举”是指
A、确立现代政党制度 B、实行三权分立制 C、实行代议制 D、实行联邦制共和政体
23.美国佛罗里达州联邦法官罗杰 文森2011年1 月31日裁定,总统奥巴马所推行的医疗保险改革法一项尚未生效的关键条款“违反宪法”,应宣告整部医改法无效。此前法已由美国国会于去年通过,根据目前情况,这一饱受争议的案件将极有可能被迫交由最高法院作出终审裁决。这一事件充分说明
A、美国联邦法官对总统具有弹劾权 B、美国总统需对最高法院负责
C、美国最高法院享有最高司法权 D、美国最高法院不受国会制约
24.美国独立战争后建立了邦联制度,华盛顿曾戏称当时美国是“用沙子扭成的绳子”。华盛顿此语主要是针对什么而言
A、各邦联之间不团结,经常内讧 B、独立后的美国形成南北两种经济类型
C、中央权力极小,对各州缺少控制力 D、美国享有高度的民主制度
25.英国1832年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1867年改革,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1884年改革,农业工人获得选举权。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责任内阁制的发展 B、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工业革命的发展 D、国王权力受到限制
26.某个电影中有以下情节:“在市政厅门前,正对着大门搭了一个大讲台……讲台前面旌旗招展,其中有些三色国旗,但全部镶成红边——人民政权的标志。人山人海的广场上人们唱起歌来,乐队高奏《马赛曲》,号声响亮……”这部电影中的情节反映的可能是哪一时期的历史大事?
A、19世纪三四十年代 B、19世纪七十年代 C、19世纪五十年代 D、19世纪六十年代
27.二月革命时,布尔什维克的力量和影响还比较小,但到十月革命时它已得到了广泛的支持。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布尔什维克提出
A、推翻沙皇统治 B、建设社会主义 C、“和平”和“土地”的口号 D、不劳动者不得食
28.《奥巴马执政百日》一文对中美关系的概述:美国是中国之民国立宪的榜样,二战抗日的盟军,朝鲜战争的对手,七十年代制衡苏联的新盟友,改革开放的模仿对象,九十年代制裁中国的牵头人,世贸组织的介绍者,台湾现状的维持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据此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维新派主张以美国式政体改造中国政治②朝鲜战争是冷战背景下的局部“热战”③美国的干涉是中国分裂的重要国际因素④制衡苏联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重要因素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9.下列图片中能够反映我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是
①中国赴海地维和部队②朝核六方会谈③上海合作组织④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B、③④ D、①④
30.下表反映了二战后西欧与美国外交关系的变化情况。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了
朝鲜战争(1950—1953)
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
伊拉克战争(2003年)
参与美国组织的联合国军入朝
不支持甚至批评美国的中东政策
明确反时美国避开联合国对伊动武
A.苏联成为西欧国家强有力的后盾 B.西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C.西欧取代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D.第三世界国家日益壮大
二、非选择题(31题18分,32题22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氏室属下的庶民也许就是氏室的宗族,否则也是集族而居的。氏室上面的一层是国君和同姓卿大夫构成的大家族,更上的一层是周王和同姓诸侯构成的大家族。其天子和异姓诸侯彼此间,则多半有姻戚关系。这整个封建帝国的组织大体上是以家族为经,家族为纬的。
——张荫麒、吕思勉《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秦汉是官僚政治制度全面展开的时期,官僚政治的各个要素都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若从政府机构来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九卿不仅从执上来说是皇帝家务与国家政务没有分离,而且“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三 清代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的终结时期。……伴随着清朝统治的稳定,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和政府首脑的地位空前加强。清朝皇帝都亲理朝政,这在历代最高统治者中也是少有的。地方上,随着督抚完成地方化,省一级有了统一的军政首长,省成为名副其实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概括材料一中帝国组织形式的基本特点和等级关系,并说明其得以建立的制度基础有哪些?
(2)结合材料二,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进的角度,归纳秦汉时期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出现的时代背景。
(3)结合材料三及相关史实,归纳清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在制度建设方面的具体表现。
32.政治制度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由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皇权至高无上。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下设乡、里。
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在中央设中书、尚书、门下三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由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
——摘自《高中历史》必修一
材料二 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三 无产阶级政权应是巴黎公社式的国家管理机构……代议机构依然存在,然而作为特殊制度的议会制,作为立法和行政的分工以及议员们享有特权的议会制,在这里是不存在的。
——列宁《国家与革命》
材料四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呈现的主要特点。
(2)材料二中所指的 “一种完美的政治设计”是什么?这种政治设计又是如何自我完善而使英国“走向长治久安”的?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巴黎公社式的国家管理机构”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什么?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了怎样的新型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4)材料四所说的“特殊的民主”在建国初期是如何体现的?“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作者的此观点说明了什么?
(5)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政治制度的因素有哪些?
蚌埠铁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32
(1)皇权至高无上且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4分)
(2)政治设计:君主立宪政体。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形成责任内阁制和政党政治;进行议会改革。(4分)
蚌埠铁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试题
时间:120分钟 总分:150分
一、单项选择题(60分)。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共30题,每题2分)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报道,当地时间8月29日清晨6时10分,飓风“卡特里娜”裹胁狂风暴雨在美国墨西哥湾沿岸登陆,登陆时风速达到了每小时145英里(约233千米),淹没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市的数个居民区,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据此回答1~5题。
1.该飓风登陆美国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右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关于飓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会诱发地震和海啸
B.中心最大风力在6级以上
C.形成在太平洋附近洋面上
D.“卡特里娜”为逆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气流
3.该飓风登陆后,造成美国众多生命和几十亿美元的财产损失。其直接原因是
①强风 ②风暴潮 ③特大暴雨 ④严重干旱
A.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4.8月28日,受飓风影响新奥尔良市的风向是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5.目前,对飓风最重要的监测手段是
A.利用气象卫星 B.建立洪水预报系统 C.利用探测气球 D.气象台人工监测
读某区域全年大风天数分布图,回答6~8题。
6.图中反映该区域风力分布的特点是
A.沿海强于内地 B.低纬强于高纬
C.城市强于农村 D.山区强于平原
7.造成该区风力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水平气压梯度力 B.地转偏向力
C.摩擦力 D.向心力
8.为防止该地大风危害,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A.开展农田水利建设 B.营造沿海防护林
C.修建分洪蓄洪区 D.改进耕作制度
读“20世纪50~90年代广东省年平均受灾情况统计表”,完成9~10题。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受灾人口(万人/年)
242
743
859
1226
1590
成灾农田(万公顷/年)
18.1
43.9
53.7
82. 0
89.1
9.广东省突发性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居全国之首,其中最常见的气象灾害有
A.地震、洪涝、台风 B.台风、暴雨
C.低温冷害、冰雹、滑坡 D.海啸、风暴潮、干旱
10.一个时期以来,广东省受灾面积和受灾人口逐年上升的趋势,原因是
A.寒潮灾害频繁 B.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淡漠
C.季风环流改变 D.人口增长快,经济发展迅速
读某区域图和该区域某地段的地形剖面图,完成11~12题。
11.剖面图最有可能位于区域图中的
A.甲附近河段 B.乙附近河段 C.丙附近河段 D.丁附近河段
12.图示区域多处洪涝灾害严重,相关原因是
①多暴雨,降水量大 ②河道弯曲,泥沙容易淤积 ③地上河容易决堤 ④冬季河流有凌汛 ⑤湖泊萎缩 ⑥入海河道狭小 ⑦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⑧海潮顶托作用
A.①②③④⑤ B.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⑤⑦
右图是某区域太阳辐射总量等值线(单位:百万焦耳/平方米·年)图。完成13~14题。
13.①、②两地太阳年辐射总量的最大差值R可能是
A.2900 C.390014.导致①、②两地太阳年辐射总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副热带高压 B.纬度位置 C.地形地势 D.西南季风
右图为某地一天中两个不同时刻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完成15~16题。
15.该地的纬度位置是
A.70°N B.75°N C.70°S D.75°S
16.当太阳光线处在a位置时,国际标准时间是20时,则该地的经度是
A.120°W B.0° C.60°E D.180°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17~18题。
17.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A.a代表大气的直接热源
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b<c
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
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
18.朱开山一家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A.增强a辐射 B.增强b辐射
C.增强c辐射 D.改变b的辐射方向
19.某年12月5日起,理应处于活动低谷周期之中的太阳,突然耀斑爆发。此次爆发持续到12月19日,历时14天。太阳出现特大耀斑爆发,
A.爆发后两三天内,短波通迅受到强烈干扰
B.使到达地球的可见光增强,紫外线有所减少
C.爆发几分钟后极光变得格外绚丽多彩
D.对人造卫星的运动没有影响
冲出太阳系,探索地外文明,了解宇宙演化规律,是人类的梦想。读太阳系示意图,回答20~21题。
20.2004年3月,美国“机遇”号火星车找到火星可能有过适合生命栖居环境的依据,主要是在火星表面发现了
A.显示生命起源与演化的化石 B.大量被流星体撞击的坑穴
C.曾被水浸润过的迹象 D.适合生命呼吸的大气
21.人类近期掀起太阳系“探测热”的目的是
A.了解太阳系的演化过程,解答行星进化及生命存在条件等基本问题
B.向太空移民 C.开展太空旅游 D.开采太阳系矿产
下面是某地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高度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22~23题。
22.该地的经纬度是
A.76°S,120°W B.66.5°S,120°E
C.86°S,120°E D.80.5°S,120°W
23.在图中M至N时间段,太阳位于
A.东南方向 B.东北方向
C.西北方向 D.西南方向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等厚度线分布图,回答24~25题。
2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中“40”等厚度线大约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B.图中“52”等厚度线大约为我国地势第二级与第三级阶梯交界处
C.我国地壳厚度呈现出自东南向西北由薄到厚的变化趋势
D.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的地壳平均厚度由厚到薄
25.下列剖面图中,能正确表示a-b沿线地壳厚度变化趋势的是
读不同地点昼长随季节变化统计曲线图,回答26~28题。
26.图中a、b、c、d四地,位于北半球的是
A.a B.b C.c D.d
27.图中a、b、c、d四地,自转线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
A.a、c、b、d B.a、b、c、d
C.d、c、b、a D.c、d、a、b
28.当c地昼最长时
A.地球运行到远日点附近 B.北京昼长夜短
C.上海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D.北极出现极昼现象
读以北极点为中心的极地俯视图。外圆为北回归线,粗黑线表示等太阳高度线。完成29~30题。
29.太阳直射点、夹角β分别是
A.赤道 等于30° B.赤道 大于30°
C.北回归线 等于30° D.北回归线 大于30°
30.下列诗句中,能正确描述此时节的是
A.忙趁东风放纸鸢 B.黄梅时节家家雨
C.映日荷花别样红 D.燕山雪花大如席
二、综合题(40分)
31.(20分)读我国泥石流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地区是我国泥石流多发地区,分析导致该地区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6分)
(2)图中B地区泥石流较A地区少,试分析其原因。(4分)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直接或间接地诱发泥石流,说出诱发泥石流的主要人类活动(4分)。并分析减少泥石流的发生、减轻泥石流危害的针对性措施(6分)。
32.(10分)请分析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干旱灾害是我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自然灾害中85%为气象灾害,而干旱灾害又占气象灾害的50%左右。
材料二:我国部分地区干旱灾害分布区域图
材料三:中国各地降水季节分配表(占年总量的百分比)
地区
春雨
夏雨
秋雨
冬雨
华南地区
11
43
39
7
华北平原
9.8
73
13
4.2
长江中下游
22
45
18
15
西北干旱区
32
29
10
29
(1)图中ABC是我国三个干旱严重地区,说明A地干旱形成的季节及原因。(3分)
(2)描述干旱灾害在我国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造成干旱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4分)
(3)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减轻旱灾对我国的影响?(3分)
33.(10分)下图中甲图.乙图分别记录了我国西北某地绿洲和邻近荒漠某年6月1日(晴天)近地面大气温度和水平风速日变化状况。读图计算并回答问题:
(1)6月1日绿洲的气温日较差约____________℃,荒漠的气温日较差约____________℃。
(2)与荒漠相比,绿洲全天风速较____________,风速日变化幅度较____________。
(3)22时,绿洲的气温比荒漠____________,风速比荒漠____________。白天(6时至18时),绿洲的气温比荒漠____________,风速比荒漠____________。
(4)上述现象表明,绿洲植被可以____________气温日变化幅度,还可以____________风速。由此可见,绿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邻近荒漠的侵袭。
蚌埠铁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3)毁林开荒,工程建设等(4分); 植树种草,恢复和保护地表植被;加强泥石流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系统,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等(6分)。
⑴ A地主要为春旱。原因:春季降水少,并且春季气温升温较快造成蒸发量大,形成春旱。(3分)
蚌埠铁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政治试题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本试卷分Ⅰ卷(选择题)和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请将选择题的答案填到选择题答题卡中。
Ⅰ卷(选择题,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请将答案填入选择题答题卡中)
1、文化作为人类特有的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以下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①北京举办第29届奥运会 ②峨眉山自然风景 ③万里长城 
④经济体制改革 ⑤人大代表的选举 ⑥《共产党宣言》
A.①③⑥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②⑤
2、台湾果农为提高水果附加值,把冰激凌灌入柿饼中,使之有双重口味,并别出心裁地将其取名为“你柿我的冰激凌”。由于加入了文化元素,该商品推向市场后受到消费者热捧。这体现了( )
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B.文化创新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
C.文化总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D.文化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3、“竖大拇指”在北美一般被认为是“做得好”的意思,但在澳大利亚就成了无理的肢体语言;吃面条时发出声音,日本人和韩国人觉得很正常,面对英国人可能感到不舒服。这类现象表明( )
A.各地的文化几乎没有共同性
B.一种行为是否影响人们的交往取决于特定的文化背景
C.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行为的评价是不同的
D.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含义
4、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人是驯化或开明的动物”“人是最能够获得最丰富多彩技艺的动物”;后来有人认为,“人是文化的动物”“人就是动物加文化”;再后来又有人提出“人不是附加在动物基础上,人一开始就是从文化基础上产生的,并且是完整的”“人就是人,不是动物”“人的本质是文化”。上述材料说明( )
①文化是一种社会政治现象; ②文化和人没有任何区别;
③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 ④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博鳌亚洲论坛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龙永图在南京参加东南大学建校110周年演讲时说,只有当中国软实力真正地和自己的硬实力相匹配,使全球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人更多地看中国的电影、听中国的音乐、阅读中国的书籍,中国才会在世界上具有真正的影响力。这要求我们( )
A.夯实经济基础,壮大文化产业 B.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品牌
C.增强文化实力,提升综合国力 D.防止文化渗透,反对霸权主义
6、《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指出,中国政府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对于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加速社会服务信息化进程的不可替代作用。在实践中,中国政府十分注重借鉴各国发展与管理互联网的有益经验,并愿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促进世界互联网的繁荣发展。上述材料说明( )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②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③先进文化会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④互联网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将于2013年在山东举行。为此,山东将组建山东剧院联盟。发挥新建场馆作用,通过各种方式让人民群众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其原因在于( )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B.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互促进
C.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相对稳定性
D.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8、培根说:“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这句名言强调了 ( )
A.知识的重要性 B.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C.文化交流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D.知识的力量是巨大的
9、每年的5月9日是母亲节。在母亲节这天,日本人送给母亲的是红石竹,泰国人送茉莉花,大多数国家通常是送康乃馨,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爱。而中国人则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浓浓的亲情:在母亲节这一天,人们会送给母亲鲜花、蛋糕、亲手烹制的饭菜等礼物。这说明( )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 ②文化无国界,民族节日所具有的特色正逐渐消失 ③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 ④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近年来,我国在许多国家成功举办了“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年”等活动,受到普遍欢迎。假如你看到了反映我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成就展后,要求你写一篇观后感,需要确定一组体现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政策或主张的关键词。你认为下列各组中最准确的一组是 ( )
A.相互借鉴 加强融合 维护文化安
B.和平相处 文化渗透 提升文化软实力
C.尊重差异 理解个性 弘扬传统文化
D.相互尊重 和睦相处 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11、“我希望世界各地的文化之风都能尽情地吹到我的家园,但是我不能让它把我连根带走。”甘地这句名言强调的是( )
A.要扬弃传统文化,革故鼎新
B.要承认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同性
C.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和发展
D.要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也要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特色
12、央视公益广告《有爱就有责任》很简短,却内涵深厚。作品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挖掘外来词Family的内涵:Family=Father and mather I love you!将外来词字母幻化成人物角色,演绎了一个孩子在家庭中成长的故事。这启示我们文化创新( )
①要注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借鉴融合 ②要立足于传统文化这一根基 ③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④要反对文化渗透,捍卫文化主权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13、《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是中国第一部深入探索东西方文化的纪录片,该片用全球化的视野展现文化交流与碰撞,包容共同与差异,将思考隐于影像的绚烂之中,一经播出就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能够促进文化创新 ②民族文化的个性要通过共性表现出来 
③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④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实现文化繁荣的必要条件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4、追溯中国结的渊源应从远古年代的结绳记事开始。东汉郑玄在《周易注》中道:“结绳为记,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与“吉”谐音,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小小绳结被人们赋予了各种情感愿望,“同心结”“平安结”“团圆结”,一个个美丽的中国结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上述材料中文化现象的正确解读是 ( )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追求真善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③从绳结之中可以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④结绳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①④
15、2010年热播的电视节目《中国达人秀》,将镜头定格在平凡小人物身上,以现实的深度与情感的浓度穿透人性,以开放的创造精神与自觉的文化态度促成了“舶来品”的华丽转身。《中国达人秀》的成功启示我们( )
①借鉴外来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进行文化创新应考虑到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要
④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妈祖”是宁波很多渔民曾经心中的海神。以前每逢出海打渔,人们都要拜祭“妈祖”,举行“迎神”“诵读祝文”、“三跪九叩”“送神”等仪式。今天,人们移风易俗,利用这一民俗举办开渔节,建设和谐文化,倡导文明新风。这表明民俗节日:( )
①体现了民族心理和情感,富有民族文化韵味
②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集中展示了本区域文化,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④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但封建社会又片面强调“愚孝”,成为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枷锁。对此我们应:( )
A、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B、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D、全盘否定、全部抛弃
18、听到的是京腔京韵的侯宝林的相声,看到的却是卡通人物在说学逗唱;看到的是原汁原味的生旦净末丑的表演,听到的却是流行歌曲的韵律。借助Flash等现代化手段,传统戏曲也逐渐地被“80后”甚至“90后”所喜欢。传统戏曲的这一个“漂亮转身”启示我们: ( )
A.文化创新的立足点在于满足更多人的需要
B.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工具便能实现文化创新
C.文化创新不仅需要继承更需融入时代元素
D.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011年3月,大型史诗动画片《孔子》登录央视荧屏并于2011年5月13日在第64届法国戛纳电影节亮相,同时作为教材进入全球孔子学院。回答19~21题。
19、孔子崇尚“述而不作”的原则,他的弟子将其主要言论集结编纂成《论语》,从而将孔子的思想形诸文字。如果不是他的弟子的努力,孔子的思想就可能因为缺少文本而不易广泛传播和发扬,这说明( )
A.孔子的言论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B.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不会消亡
C.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D.儒家思想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存的精神纽带
20、孔子思想历经两千多年依旧被传承,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下列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其特有的包容性  ②史书典籍的传承 
③汉字的使用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我们要把“孔子”这个国际品牌做大做强,进一步发掘和丰富孔子儒家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使之不断创新发展,以“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胸怀走向世界。“和而不同”指的是( )
A.能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求同存异
B.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C.中华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虽不同但在逐渐走向融合
D.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是根本不相容的
22、文化交流像“茶与咖啡的对话”:咖啡不可能代替茶,茶也不可能征服咖啡。对茶的喜
好并不妨碍我们也尝试一下咖啡,对咖啡依恋也不妨品品茶的韵味。这启示应 ( )
A.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B.积极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
C.相互尊重、推陈出新 D.尊重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23、琼州胜景五公祠有副脍炙人口的对联:“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这副对联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 )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 ②公正廉明、崇尚平等的民主精神 ③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超然胸襟 ④自强不息、坚韧不拨的顽强斗志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在中宣部的指导下,有关部门连续举办了《牢记“两个务必”永葆政治本色——西柏坡精神巡回展览》和《延安精神永放光芒》两个大型展览。免费向公众开放的“两展”在首都引起了强烈反响,激起了各阶层观众的共鸣。据此回答24-25题。
24、下列对延安精神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今天的形势和条件同延安时期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延安精神不符合当今时代要求了 ③中国共产党人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要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 ④中华民族精神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延安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5、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
①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 ②增强民族凝聚力
③提高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 ④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Ⅱ卷(非选择题,50分)
26、航空英雄罗阳“用生命擎起了舰载机起飞。”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 航空事业。英雄谢幕,精神长存,在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在各种价值观相互激荡的今天, 我们需要发扬罗阳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奋进力量,勤勉工作、勇于担当,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发扬罗阳精神?(8分)
27、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二氧化碳过度排放,引发一系列气候和环境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文明重归“天人合一”的观念,追求人与自然地和谐共生;学习西方先进的环保科技,如快构建强大地科技支撑体系,这是破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难选择的根本出路。保护环境需要创新环保理念。
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有关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如何加强环境保护?(14分)
28、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以民族的进步获得补偿。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团结奋战的光荣传统。不论多大的灾难,都压不弯她挺拔的脊梁。1998年抗洪抢险,几十万官兵和百万民众同洪水展开殊死搏斗,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群防群控、共克时艰。2008年冰雪“封冻”半个中国,全国人民用爱心将冰雪融化。汶川、玉树特大地震撕裂了大地,全国人民心手相连,奋力救灾,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灾难考验了中华民族,也冶炼了中华民族。“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1)、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精神,并说明这种精神在中国人民战胜灾难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8分)
(2)、你认为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12分)
29、天回镇是成都城北改造范围的一个具有多种文化特征的场镇。居民能否享受丰富的文化生活也是影响居民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为此,天回镇的改造规划将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将 天回场镇打造成集传统历史文化、民俗商贸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片区,形成具有川西特色的文化地标。
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成都市在“北改工程”中重视建设文化地标的理由。(8分)
蚌埠铁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4)加强环境保护、进行文化创新,既要反对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也要反对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的“封闭主义”。
28①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
②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
蚌埠铁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数学文试题
时间:120分钟 总分:1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若命题p的逆命题是q,命题p的逆否命题是r, 则命题q与r的关系是( )
A.互为逆命题 B.互为否命题 C.互为逆否命题 D.不能确定
2. “x>1”是“>x”的( )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3. 若命题p假,且命题为假,则( )
A. p为假 B. q为真 C. q为假 D.不能判断q的真假
4.若椭圆的短轴长为4,它的一个焦点是(2,0),则该椭圆的标准方程是( )
A. B. C. D.
5.椭圆=1上一点M到左焦点F的距离为2, N是MF的中点,则=( )
A. 2 B. 4 C. 6 D.
6.双曲线方程为x-2y=1.则它的右焦点坐标是( )
A. (,0) B.(,0) C.(,0) D.(,0)
7.若抛物线顶点为坐标原点,对称轴为x轴,焦点在3x-4y-12=0上,那么抛物线方程是( )
A.y=16x B.y=-16x C.y=12x D.y=-12x
8.设是函数的导函数,将和的图象画在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中,不可能正确的是( )

9.曲线+=1.(m<6) 与+=1.(5 A.准线相同 B.离心率相同 C.焦点相同 D.焦距相同
10.曲线f(x)=x㏑x在点x=1处的切线方程是( )
A.y=2x+2 B.y=2x-2 C.y=x-1 D.y=x+1
二.填空题(每题5分,共5小题25分)
11.特称命题:“xR, x-2x+1=0”的否定是_________.
12.双曲线3x-y=9的渐近线方程是 .
13.若抛物线y=2px的焦点与椭圆+=1的右焦点重合,则p的值为 .
14.函数y=x-cosx,x[-,]的最大值是_________.
15.若方程+=1所表示的曲线为C,则下面四个命题
①若C为椭圆,则14或t<1;
③曲线C不可能是圆;④若C为椭圆,且长轴在x轴上,则1 其中真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_.
三、解答题:(本题共6题,共75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6.(12分)写出命题“正数a的平方大于零”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并判断这三种命题的真假。
17.(12分)已知f(x)=(x+1)(x-1)(x+2),求f′(x),f′(2),[f(2)]′
18.(12分)设双曲线与椭圆+=1有公共的焦点,且与椭圆相交,它们的交点中一个交点的纵坐标是4,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19.(12分)过椭圆+=1内一点M(2,1)引一条弦,使弦被M点平分,求此弦所在直线方程。
20.(13分)已知函数f(x)=-x+3x+9x+a
⑴求f(x)的单调递减区间;⑵若f(x)在区间[-2,2]上的最大值为20,求它在该区间上的最小值。
21.(14分)如图所示,O为坐标原点,过点P(2,0)且斜率为k的直线L交抛物线y=2x于M(x,y),N(x,y)两点.
⑴写出直线L的方程;⑵求xx与yy的值;⑶求证:OM⊥ON
蚌埠铁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数学(文科)参考答案
⑵xx=4,yy=-4
⑶设OM,ON的斜率分别是k,k,则k=,k=
k k==-1OM⊥ON
蚌埠铁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数学理试题
时间:120分钟 总分:1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若命题“pq”为真,“ p”为真,则(  )
A.p真q真   B.p假q真 C.p真q假  D.p假q假
2.已知、、为实数,则是的( )
A.充分非必要条件 B.必要非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非充分非必要条件
3.已知椭圆上的一点到椭圆一个焦点的距离为,则到另一焦点的距离为
( )
A.2 B.3 C.5 D.7
4.已知的值是( )
A. B. 2 C. D. -2
5.已知,若,且,则为( )
A、或1 B、3或-1 C、-3 D、1
6.由曲线与直线围成的封闭图形面积是 ( ).
A. B. C. D.1
7.与双曲线有共同的渐近线,且经过点的双曲线的一个焦点到一条渐近线的距离是 ( )
A. 1 B. 2 C. 4 D .8
8.曲线在点处的切线与坐标轴所围三角形的面积为( )
A. B. C. D.
9.设是函数的导函数,将和的图象画在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中,不可能正确的是( )
10.曲线+=1(m<6) 与+=1(5 A.准线相同 B.离心率相同 C. 焦距相同 D. 焦点相同
二、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11.全称命题的否定是 .
12.若函数,则的值为 _ __.
13.已知点F1、F2分别是椭圆的左、右焦点,过F1且垂直于x轴的直线与椭圆交于A、B两点,若△ABF2为正三角形,则该椭圆的离心率为 .
14.设若点的坐标为,是抛物线的焦点,点在抛物线上移动时,使取得最小值时的坐标为 _________.
15.有下列命题:
①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到定直线的距离点的轨迹为抛物线;
②设集合M = {x | 0< x ≤3},N = {x | 0< x ≤2},则“a∈M”是“a∈N”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③曲线+=1表示双曲线;
④直线过双曲线的焦点截双曲线的弦长为2的直线仅有一条。
则上述命题中真命题为 (填上序号)
三、解答题:(本题共6题,共75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6.(12分)写出命题“已知.”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并判断他们的真假。
17.(12分)求双曲线的实半轴长,虚半轴长,焦点坐标,离心率,渐近线方程。
18.(12分)已知命题P:函数上是增函数。
命题Q:方程表示双曲线。
又命题P和命题Q至少有一个为真命题,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19.(12分)设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一个动点(其中O为坐标原点),点P到定点的距离比点P到轴的距离大.
(1)求点P的轨迹方程;
(2)若直线与点P的轨迹相交于A、B两点,且,求的值.
20.(13分)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侧棱与底面垂直,∠ACB=900,AC=BC=CC1=2。
(I)证明:AB1⊥BC1;
(II)求点B到平面AB1C1的距离;
(Ⅲ)求二面角C1—AB1—A1的大小。
21. (14分)设函数
(Ⅰ)当曲线处的切线斜率;
(Ⅱ)求函数的单调区间与极值;
(Ⅲ)已知函数有三个互不相同的零点0,,且。若对任意的,恒成立,求m的取值范围。
蚌埠铁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数学(理科)参考答案
17.解:把双曲线方程化为
由此可知实半轴长,虚半轴长, ,
焦点坐标(0,-5),(0,5), 离心率,渐近线方程为。
18.解:P真: ; Q真:
满足条件的的取值范围是:.
19. 解:(1)过P作轴的垂线且垂足为N,由题意可知
而,,
化简得为所求点P的轨迹方程。
(2)设,联立得


而,
20.
21.解:(1)当
所以曲线处的切线斜率为1.
(2),令,得到
因为
当x变化时,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
0
-
0
+
极小值
极大值
在和内减函数,在内增函数。
综上,m的取值范围是
蚌埠铁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物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12题,合计48分)
1.由楞次定律可得,感应电流的磁场一定是( )
A.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 B.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相反
C.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D.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相同
2.如图所示,将一个矩形小线圈放在一个大匀强磁场中,线圈平面平行于磁感线,则线圈中有感应电流产生的情况是( )
A.当矩形线圈作平行于磁感线的平动
B.当矩形线圈作垂直于磁感线的平动
C.当矩形线圈绕ab边作转动时
D.当矩形线圈绕ad边作转动时
3.如图所示,通电螺线管左侧和内部分别静止吊一环a和b,
当变阻器R的滑动头c向左滑动时( )
A.a向左摆,b不动  
B.a向右摆,b向左摆
C.a 向左摆,b向右摆  
D.a向右摆,b不动
4. 如图所示,L1、L2、L3为完全相同的灯泡,电源内阻不计,L为直流电阻可忽略的自感线圈,开关K原来接通.当把开关K断开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L1闪亮一下后熄灭
B.L2闪亮一下后恢复原来的亮度
C.L3 变暗一下后恢复原来的亮度
D.L3 闪亮一下后恢复原来的亮度
5.水平放置的金属框架cdef处于如图的匀强磁场中,金属棒ab置于粗糙的框架上且接触良好.从某时刻开始,磁感应强度均匀增大,金属棒ab始终保持静止,则( )
A.ab中电流增大,ab棒所受摩擦力也增大
B.ab中电流不变,ab棒所受摩擦力也不变
C.ab中电流不变,ab棒所受摩擦力增大
D.ab中电流增大,ab棒所受摩擦力不变
6.如图所示,两个线圈绕在同一根软铁棒上,当导体棒A运动时,发现有感应电流从a向b流过灯,则下列关于A的运动情况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向左匀速运动 B.向右匀速运动
C.向左加速运动 D.向右加速运动
7.正弦交流电压的峰值为10V,周期为0.2S,将此电压接在10的电阻上,在0.05s内电阻上产生的热量( )
A.可能为零 B.一定为0 .25J C.可能大于0.25J D.可能小于是0.25J
8.闭合线圈在匀强磁场中绕垂直于磁感线的轴匀速转动,线圈中产生的交变电流的瞬时值表达式为i=Imsinωt。保持其他条件不变,使线圈的匝数及转速都增加1倍,则电流的变化规律为( )
A.i=2Imsin2ωt B.i=4Imsin2ωt C.i=2Imsinωt D.i=4Imsinωt
9.在两块平行金属板中间,有一个处于静止状态的带正电的粒子.若在两板间加交变电压u=Umsinωt,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粒子的位移一定按正弦规律变化 B.粒子的速度一定按正弦规律变化
C.粒子的加速度一定按正弦规律变化 D.粒子的运动轨迹一定是一条正弦曲线
10.有理想变压器给负载供电,变压器输入电压不变,如图所示,如果负载电阻的滑动触头向上移动,则图中所有交流电表的读数及输入功率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
A. V1、V2不变,A1增大,A2减小,P增大
B. V1、V2不变,A1 、A2增大,P增大
C. V1、V2不变,A1 、A2减小,P减小
D .V1不变,V2增大,A1减小,A2增大,P减小
11.一正方形闭合导线框abcd,边长为0.1m,各边电阻均为1Ω,bc边位于x轴上,在x轴原点O右方有宽为0.2m、磁感应强度为1T的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区,如图所示,当线框以恒定速度4m/s沿x轴正方向穿越磁场区过程中,如图所示中,哪一图线可正确表示线框从进入到穿出过程中,ab边两端电势差Uab随位置变化的情况( )
12. 如图:a、b二铜线框由同一高度从静止同时释放,a导线粗,b导线细。经过同一水平方向的匀强磁场,则( )
A.a先落地 B.b先落地
C.同时落地 D.不能确定
二、填空题(共5题, 14分)
13. 如图所示,矩形金属线框电阻为2Ω,在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转到图示位置时,测得线框中磁通量的变化率为Wb/s,线框两端通过滑环与R=98Ω的电阻相连,则电压表的示数为 ______V。
14.在地球赤道距地面h高处,东西方向水平放置的长为L的金属杆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落地时的感应电动势为ε,则该处地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____T。(赤道附近的地磁场近似为匀强场,忽略空气阻力及浮力)
15.两个完全相同的电热器,分别通过如图所示的两个电压最大值相等的方波交流电和正弦交流电,则这两个电热器的热功率之比为____.
16. 一只理想变压器的原线圈接在220V交变电压上,将一根导线在铁芯上绕一圈后接上一只电压表时,电压表的示数为0.25V,将导线取走,换上一只副线圈时,副线圈所接的"36V 4W"的灯泡正好正常发光,则此副线圈的匝数是____匝,通过原线圈的电流是____A。
17.如图所示,理想变压器的输入电压表达式u=311sin314t(V),变压器的变压比是10:1,次级负载电阻R为20Ω,,则负载两端的电压为______V,初级线圈的输入功率为_____W。
三、计算题 (共4题,合计38分)
18.磁感应强度为0.8T的匀强磁场中, 有一边长为20cm的10匝正方形线圈, 线圈的总电阻为1Ω, 线圈外接一阻值为9Ω的电阻R, 若以某一边长为轴在磁场中匀速转动, 现测得电阻R上的电功率为4.5W. 求:
(1)线圈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最大值.
(2)线圈在磁场中匀速转动的转速.
19.如图:在竖直面内有两条平行光滑的金属导轨上接有阻值为R的定值电阻,导轨宽为L。质量为m的金属杆与导轨垂直放置且接触良好。整个装置置于水平方向的匀强磁场中。不计导轨和杆的电阻。求: ①求金属杆下落的最大速度; ②金属杆由静止开始下落,经过时间t下落了h,求t时刻杆的速度。
20.发电站通过升压变压器、输电导线和降压变压器把电能输送到用户,如果升压变压器和降压变压器都可视为理想变压器。如图所示
(1)若发电机的输出功率是 100 kW,输出电压是250 V,升压变压器的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 1∶25,求升压变压器的输出电压和输电导线中的电流;
(2)若输电导线中的电功率损失为输入功率的 4%,求输电导线的总电阻和降压变压器原线圈两端的电压。
21.如图所示,正方形导线框ABCD每边长L=0.2m,线框电阻R=0.1Ω,质量m=0.1kg。物体M的质量为0.3kg。匀强有界磁场高也为L=0.2m,B=0.5T。物体M放在光滑斜面上,斜面倾角为30°。物体从静止开始下滑,当线框AD边进入磁场时,恰好开始做匀速运动。求:(g取10m/s2)
(1)线框做匀速运动的速度大小;
(2)线框做匀速运动过程中,物体M对线框做的功;
(3)线框做匀速运动过程中,若与外界无热交换,线框内能的增量。
蚌埠铁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20. (1)6250V,16A (2)15.625Ω 6000V
21. (1)5m/s (2)0.6J (3)0.4J
蚌埠铁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生物试题
第Ⅰ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 在下列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在答题卡上,不填在答题卡上的一律得0分。(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下图为人体部分内环境模式图,其中1是毛细血管壁,2是红细胞。与该图有关的正确叙述是(  )
A.1处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3
B.5中液体增多会导致组织水肿
C.淋巴与5之间可相互渗透
D.2中的血红蛋白存在于内环境中
2.下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
C.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3.下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则①~⑤的相关内容是(  )
A.细胞内液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细胞外液
B.细胞外液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 组织液 血浆 淋巴 细胞内液
D.细胞内液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细胞外液
4.与激素调节相比,高等动物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
 ①调节速度快  ②调节速度慢   ③作用的范围广泛
④作用的部位准确  ⑤作用的时间短暂   ⑥作用的时间比较长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①④⑤
5.人体中绝大部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递质实现的。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B.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电位变化)转化为化学信号(递质释放),再转化为电信号  C.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  D.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6.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果传出神经受到损伤,而其他部分正常。当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表现为( )
A.有感觉同时肌肉有收缩反应 B.有感觉但肌肉无收缩反应
C.失去感觉但肌肉有收缩反应 D.失去感觉同时肌肉无收缩反应
7.下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
D.兴奋在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8下列膜电位变化的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由兴奋状态恢复为静息状态的是( )
9.下面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②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③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在下丘脑产生冷觉和热觉 ④血糖浓度低时,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可以促进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 ⑤内环境渗透压的增高,使下丘脑某部位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④⑤
10.右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激素③分泌过多
B.缺碘时激素①浓度低于正常水平
C.从图中看出,垂体是内分泌腺的枢纽
D.垂体分泌的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11.激素在调节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血糖含量升高会引起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
B.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会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C.寒冷刺激会引起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
D.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引起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12.当人突然进入寒冷环境中时,相应的反应是( )
A.温觉感受器兴奋,皮肤血流量减少 B.皮肤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C.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 D.酶活性降低,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13.为了保持内环境的稳态,当人一次饮水过多时,要通过相关调节维持体内水分平衡。下列能表示调节过程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和渗透压变化的曲线是(纵轴表示激素和渗透压的变化程度,横轴表示调节的时间)( ? )
14.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则尿量增加
D.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加强
15.下列有关糖代谢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
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
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D.②过程可发生在肌肉、肝脏细胞中
16.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共同点是:
A.都能产生抗体 B.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C.免疫细胞都在骨髓中成熟 D.都能产生记忆细胞
17.下图为人体体液免疫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M细胞被同种抗原再次刺激时分化形成E细胞
B.图中“某物质”最可能是淋巴因子
C.人乳头瘤病毒侵入人体后,也需要体液免疫对其发挥作用
D.E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
关于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体液中的溶菌酶消灭病原体不属于体液免疫
B.细胞免疫与体液无关,体液免疫与淋巴细胞无关
C.胞内寄生的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只能引起细胞免疫
D.抗体可与细胞内的病原体发生特异性结合
19.达尔文在研究胚芽鞘的尖端与单侧光的关系这个问题时,作出的假设是:尖端是感受单侧光的部位。下列实验操作与假设一致的组合是 :
A.①、②   B.③、④   C.⑤、⑥   D.②、③
20.下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某植物生长的影响,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曲线表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P点表示最适浓度
B.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一定不同
C.若P点为茎适宜的生长素浓度,则对根生长可能起抑制作用
D.若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P,则靠近顶芽的侧芽生长素浓度一般大于M
21.如右图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分别放在甲、乙、丙三株幼苗切面端的不同位置上,然后从左侧给予光照。此实验的结果不会是
A.甲、乙、丙都弯向光源生长 B.甲向右侧弯曲生长
C.乙直立生长 D.丙向左侧弯曲生长
22.将植物横放,测量不同浓度生长素条件下根和茎的生长状况,如图甲所示。则曲线上的P点最可能对应乙图中的位置是
A.a B.b C.c D.d
23.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赤霉素能促进细胞的伸长 B.生长素与棉花的落花落果无关
C.乙烯是一种气体激素 D.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和种子萌发
24.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
B.用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来表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C.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D.人类活动不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改变,但可改变演替速度
25.图中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3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A.捕食、竞争、共生 B.竞争、捕食、共生 C.共生、捕食、竞争 D.竞争、共生、捕食
26.下列群落演替的实例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A.农田弃耕后的演替 B.森林砍伐后的演替
C.池塘干涸后的演替 D.没有生物定居过的沙丘的演替
27.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生物群落有一定的
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D.物种组成及比例
28.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29.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顶端优势时侧芽生长受抑制是因为侧芽生长素合成受到抑制
B.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无关
C.草莓果实的自然生长过程与生长素和乙烯都有关
D.温特的实验中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不是主动运输
30.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
B.宜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
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40分)
1.(10分)下图甲表示动物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过程,图中字母代表激素;图乙表示的是运动神经纤维末梢和骨骼肌细胞之间的联系。请据图回答:
(1)在寒冷环境中,血液中含量会增加的激素有 (填字母),体温调节过程属于 调节。由图可知,内分泌调节的枢纽是_____ ___
(2)A、B激素对垂体的作用效应分别是 、 。(填促进或抑制)
(3)D代表的激素可能是 ,影响其分泌量的刺激是
(4)骨骼肌受神经支配,运动神经末梢和骨骼肌之间靠Ach(乙酰胆碱)传递信息,在没有神经冲动传过来时,Ach存在于图乙中 中(填数字);当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时,Ach进入③中,此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 的结构特点。
(5)研究表明,不少重症肌无力患者是由于受病毒感染后,机体产生抗体,它除与病毒结合之外,还能与Ach受体结合,阻碍兴奋的传导,导致肌无力。在免疫学上此种重症肌无力属于一种 病。
2.(6分)在某一片小麦田中,长有许多杂草(如狗尾草),还有食草昆虫、农业害虫、青蛙、蛇、鼠等动物活动。请你运用所学生态学的知识协助分析和解决该农田生态系统的一些实际问题。
(1)小麦和杂草的种间关系是 ,因此应经常清除田间杂草。
(2)研究小组若要估算该农田中荠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 法,若要估算某种鼠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_______法,假设调查范围为1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2只,第二次捕获30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则这个种群的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农田如果弃耕,小麦就会被杂草取代,这一过程叫做     。
(4)农田中新迁入了一种食草昆虫,图甲是与这种昆虫种群数量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请说出种群在B点以后死亡率明显增加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分)如图表示棉花的根、芽、茎在不同生长素浓度下的生长情况。请回答相关问题:
(1)比较图中三条曲线,能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棉花幼苗顶芽处的生长素浓度为b,则最靠近顶芽的侧芽处生长素浓度应为________(用图中字母回答),二者的生长情况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________。
(3)某棉农获知脱落酸可以促进叶片脱落的原理后,采收前在棉田喷施了一定量的脱落酸,试图除去棉花叶片便于机械采收,但效果不明显,为探究其原因,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方案。
实验假设:生长素对脱落酸的功能有抑制作用。
实验方案:取若干长势相同、处于生殖生长末期的棉花植株,均分成甲、乙、丙三组,故下图所示的处理,观察三组植株叶片脱落的先后。
①脱落酸能抑制____________,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中。
②根据科学实验原则,上图中X处应放置________________,则乙丙两组的实验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
③预测三组植株的落叶情况,得出实验结论:
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假设成立;
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假设不成立。
4.(8分)多细胞生物调节生命活动需依靠细胞通讯。细胞通讯是指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传递到另一个细胞并使之产生相应反应的过程。下图是几种细胞通讯的实例,请分析回答:
(1)A图所示的激素调节体现了_______机制,①过程发挥作用的激素是______________。
(2)B图中突触在传递信号时,信号的转换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兴奋在a、b两个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图是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过程示意图。图中的“抗原多肽”是经过处理后暴露出来的特定抗原,它将被直接呈递给___________,并刺激其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引发一系列免疫反应。
(4)D图中X代表的刺激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被肝细胞膜上的受体识别,该受体的化学成分是____________。
5.(7分)用未感染过病原体的健康小鼠A和B做实验(见下图)请回答:
(1)注射毒性强的S病原体后,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B鼠能正常生活,A鼠则患S引起的传染病,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如在给B鼠注射S疫苗后,第二天就给小鼠注射S病原体,则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B鼠会______________。
(3)当再次感染该病原体比初次感染时体内抗体水平明显___________,而且出现抗体的时间_______________
(4)若给人注射疫苗,从而使人获得抵抗疾病的能力,属于免疫学应用中的___________。
蚌埠铁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生物参考答案
蚌埠铁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英语试题
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
Where is the man going this Sunday ?
A. To a cinema.
B. To a park.
C. To a zoo.
What are the speakers discussing?
A.An accident. B.A holiday. C.Aperson.
When did the movie start last night?
A. At 7:45.
B. At 8:00
C. At 8:15.
4.How did the man go to school today?
A. By bus. B.By bike. C.On foot.
5.Why does the woman call the man?
A.To report a car accident.
B.To give information about a thief
C.To make a complaint about her stolen car
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
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7题。
6.Where is the exhibition centre?
A.In front of a bookstore.
B.Across from a zoo.
C.Behind a drugstore.
7.How will the woman go to the exhibition centre?
A.On foot. B.By bus. C.By bike.
听第7段材料,回答第8-10题。
8.When does the conversation take place?
A.In December. B.In January. C.In February.
9.What does the woman think of the man’s list?
A.It’s encouraging. B.It’s reasonable. C.It’s stupid.
10.What is listed in the fifth position?
A.Learn how to speak Spanish.
B.Learn how to scuba-dive.
C.Do more charity work.
听第8段材料,回答第11-13题。
11.What kind of job will the woman do?
A.A cleaner. B.A waitress. C.A receptionist.
12.How old is the woman?
A.18 B.19 C.20
13.Where does the conversation probably take place?
A.At a hotel. B.At a job centre. C.At a sports centre.
听第9段材料,回答第14-16题。
14.What do we know about the speakers?
A.It’s the first time for them to be here.
B.The man forgot to bring his glasses.
C.They both think it is beautiful here.
Who will pay for the meal?
A.The man. B.The woman. C.Both of them.
16.What will the woman have?
A.Roast beef. B.Baked ham. C.Fried chicken.
听第10段材料,回答第17-20题。
17.How much did the speaker spend in The Big Bistro?
A.$25. B.$22. C.$17.
18.What did the speaker say ahout The Big Bistro?
A.It is a big chain restaurant.
B.It was not worth a visit at all.
C.The atmosphere was comfortable.
19.What do we know about Sala Thai?
A.It is on King’s Street.
B.The staff were professional.
C.It is an independent restaurant.
20.What does the speaker suggest having at Sala Thai?
A.A hot soup. B.A fist dish. C.Hot drinks.
Ⅰ. 单项填空 (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21.Modern cameras can_______ to take photos in cloudy or sunny conditions.
A. adopted B. adapted C. be adjusted D. be accepted
She fulfilled her ______to become the first woman to run the 10000 meters in 30
minutes.
A. ambition B. attention C. intention D. attempt
We are not ready to go into production yet. The new switch mechanism isn’t
fully_______ .
A.tested out B.worked out C.turned out D.carried out
24. He made another wonderful discovery, _______ of great importance to science.
A. which I think is B. which I think it is C. which I think it D. I think is
25. These books will provide us _______ all the information we need.
A. for B. with C. Of D. On
26. The boss _________ 30 dollars from my salary without any good reason.
A. brought down B. kept back C. cut off D. held up
I just don’t understand_______ that prevents so many Americans from being as happy
as one might expect.
A. why it does B. what it does C. what it is D. why it is
28.— This cake is delicious! — Well, at least it’s _______ the one I baked last week.
A.as worse as B. no worse than C. as better than D. not better as
The financial support is decided not only according to your GRE score, but also
according to your _______ in college. A.performance B.policy C.smart  D.statement 30. The children in mountainous areas are _______ knowledge, so your work will make
a difference to their future life.
A. dying for B. dying out C. dying of D. dying from
So much work needs doing this year, but the one _____immediately is collecting money
for orphans.
A. done B. to do C. to be done D.being done
The companies are working together to create _____ they hope will be the best means
of transport in the 21st century. A. which B. that C. what D. who 33.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has been_____gradual process through _____human
existence ,from stone tools to modern made, and they are ready to set out.
A. a; the B.a; a C. the; a D.a; /
34. — I think you should phone Jenny and say sorry to her.
—_______. It was her fault.
A. No way B. Not possible C. No chance D. Not at all
35. —Tom is never late for work. Why is he absent today?
—Something _____ to him.
A. must happen B. should have happened
C. could have happened D. must have happened
Ⅱ. 完形填空 (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30分)
Many students find the experience of attending university lectures to be a confusing and frustrating experience.The lecturer speaks for one or two hours, perhaps 36 the talk with slides, writing up important information on the blackboard, 37reading material and giving out 38 .The new student sees the other students continuously writing on notebooks and 39 what to write.Very often the student leaves the lecture 40 notes which do not catch the main points and 41 become hard even for the 42to understand.
Most institutions provide courses which 43 new students to develop the skills they need to be 44listeners and note-takers. 45these are unavailable, there are many useful study-skills guides which 46 learners to practice these skills 47 .In all cases it is important to 48 the problem 49 actually starting your studies. It is important to50 that most students have difficulty in acquiring the language skills51 in college study.One way of 52 these difficulties is to attend the language and study-?skills classes which most institutions provide throughout the 53 year.Another basic 54 is to find a study partner 55 it is possible to identify difficulties, exchange ideas and provide support. 36. A.extending B.illustrating C.performing D.conducting 37. A.attributing B.contributing C.distributing D.explaining 38. A.assignments B.information C.content D.definition 39. A.suspects B.understands C.wonders D.convinces 40. A.without B.with C.on D.except 41. A.what B.those C.as D.which 42. A.teachers B.classmates C.partners D.students 43. A.prevent B.require C.assist D.forbid 44. A.effective B.passive C.relative D.expressive
A.Because B.Though C.Whether D.If 46. A.enable B.stimulate C.advocate D.prevent 47. A.independently B.repeatedly C.logically D.generally 48. A.evaluate B.acquaint C.tackle D.formulate
A.before B.after C.while D.for 50. A.predict B.acknowledge C.argue D.ignore
A.to require B.required C.requiring D.are required 52. A.preventing B.withstanding C.sustaining D.overcoming 53. A.average B.ordinary C.normal D.academic 54. A.statement B.strategy C.situation D.suggestion 55. A.in that B.for which C.with whom D.such as Ⅲ. 阅读理解 (共2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0分)
From the earliest times,man has been interested in art.People have often worked together to collect and save the world's art treasures. Fine art treasures from many countries are kept in an art museum called the Louvre in Paris,France.The works of art have been collected by the people of France over many centuries. The Louvre has not always been a museum.The first building was a fort(炮台).In 1190,it was the king's castle with high walls and a round tower.It had a moat to keep out his enemies. Over the years,the number of buildings around the castle grew.By 1350,the castle was no longer needed as a fort.The Louvre became a palace home for French kings and queens. During times of peace,new treasures were brought in.During days of war,many treasures were stolen,and the buildings were damaged. When Francis I became king of France in 1515,he brought in artists from many countries.One of the artists was Leonardo da Vinci from Italy.Da Vinci's “Mona Lisa” is the best known painting in the museum today. In 1793,the Louvre became a public museum,just as it is now.It is a place where art treasures have been saved for everyone to enjoy. 56.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rue? ?A.The Louvre used to be a fort a very long time ago. ?B.French kings and queens once lived in it. ?C.The Louvre was taken by enemies in 1190. ?D.Many treasures were brought into the Louvre over the years.
On the whole,this passage is mainly about____.??? . ?A.an art museum called the Louvre ?B.an Italian artist named Leonardo da Vinci ?C.a king of France named Francis I ?D.the best known painting in Louvre 58.Why is it good for great art to be kept in public museums? ?A.It helps people remember who the King of France is. ?B.It keeps people out of the palaces. ?C.It helps people to know who is the greatest artist.
D.It gives everyone a chance to enjoy good art. 59.From the passage we know that _____. ?A.it is not possible for treasures to be stolen.
B.great art should be shared with all the people ?C.old forts always make the best museums ?D.king Francis I of France brought in artists from an old fort.

Where is that noise coming from? Not sure? Try living with your eyes closed for a few years. Blind people are better at locating sounds than people who can see, a new study says, without the benefits of vision the ears seem to work much better.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blind people are better than others at reaching out and touching the sources of sounds that are close by. Researcher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ontreal wanted to see if blind people were also better at locating sounds that are far away. Twenty-three blind people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All had been sightless for at least 20 years. Fourteen of them had lost their vision before age 11. the rest went blind after age 16. The experiment also included 10 people who could see but were wearing blind-folds. In one task, volunteers had to pick the direction of a sound coming from about 3 metres away. When the sound was in front of them or slightly off center in front, both groups performed equally well. When sounds came from the side or the back, however, the blind group performed much better than the blindfolded group. The participants who had been blind since childhood did slightly better than those who lost their sight later. Recognizing the locations of distant sounds can be a matter of life-or-death for blind people, say the researchers. Crossing the street, for instance, is much harder when you can’t see the cars coming. Still, the researchers were surprised by how well the blind participants did, especially those who went blind after age 16. In another experiment, the scientists also found that parts of the brain that normally deal with visual information became active in locating sound in the people who were blind by age 11. These brain parts didn’t show sound-location activity in the other group of blind people or in the sighted people. The scientists now want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working of brains of “late-onset” blind people. 60. Which would be a proper title for the passage? A. A Research on Blind People B. Where is That Noise Coming from C. Hearing Better in the Dark D. What If Living Without Your Eyes?
The recent study shows blind people are better at telling ________________. A. The sources of loud sounds. B. the locations of distant sounds C. the direction of sharp sounds D. the distance of a sound in front of them
6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 Whether to be able to locate the sounds can be of vital importance for the blind.
B. All the volunteers in the experiment are sightless. C. All the participants did equally well when picking sounds from whatever direction.
D. The later people become blind, the better they can perform in telling the direction
of sounds
If people were asked to tell the direction of a sound from the side, who would perform
best? A. Those who are blind. B. Those who have gone blind since children
C. Those who went blind at age 16. D. Those who are blindfolded.
Most people, when they travel to space, would like to stay in orbit for a few days or more. And this stands to reason, if you’re paying $20,000 for your trip to orbit! Strain order for tourism to reach its full potential there’s going to be a need for orbital accommodation---or space hotels. What would a space hotel actually be like to visit? Hotels in orbit will offer the services you expect from a hotel------private rooms, meals, bars. But they’ll also offer two unique experiences: impressive views----of Earth and space---and the endless entertainment of living in zero gravity---including sports and other activities that make use of this. The hotels themselves will vary greatly----from being quite simple in the early days to huge luxury structure at a later date. It’s actually surprising that as later as 1997, very few designs for space hotels were published. This is mainly because those who might be expected to design them haven’t expected launch costs to come down far enough to make them possible. Lots of people who’ve been to space have described vividly what it’s like to live in zero gravity. There are obviously all sort of possibilities for dancing, gymnastics, and zero-G sports. Luckily, you don’t need to sleep much living in zero gravity, so you’ll have plenty of time for relaxing by hanging out in a bar with a window looking down at the turning Earth below. Of course all good things have come to an end. Unfortunately, And so after a few days you’ll find yourself heading back enough you’ll be much more expert at exercising in zero gravity than you were when you arrived. You’ll be thinking how soon you can save up enough to get back up again---or maybe you should change jobs to get to work in an orbiting hotel.
64.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a unique experience that space hotels will offer? A. The gravitational pull B. The special views. C. The relaxation in a bar. D. The space walk.
65. When traveling in space, most people would like to stay in orbit for a few days
because _______. A. It is expensive to travel in space B. they would find the possible life in other star systems C. they could elise the full potential of tourism
D. they want to enjoy the luxury of space hotels 66. This passage is mainly about ________. A. traveling in space B. the ways of living in space hotels C. zero gravity and space hotels D. the description of space hotels
67.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discussed in the passage? A. When was the space traveling made possible? B. What are the unique experiences that space hotels will offer? C. Why were there not many published designs for space hotels? D. How can the travelers enjoy themselves in space hotel

The Dutch did not invent windmills(风车), but they put them to good use, drying flooded fields to create more farmlands.
Unlike history’s first windmills in Persia centuries ago, which were used to make flour, these machines were pumping systems, bringing up water for families and farm animals from deep underground.
In the U. S.A, windmills were introduced to desert lands around the railroads, which needed water along the tracks for the steam engines. Farmers quickly borrowed the idea and bought a lot of windmills.
These days, you can see hundreds of wind turbines(涡轮机) on top of some California mountains, where the wind always --- or at least most of the time --- steadily blows.
A collection of 3,300 wind turbines on one Californian mountain draws enough energy to supply the power needs of a whole city.
While windmills drive water pumps, wind turbines make electricity that goes directly into the electric system. Electricity companies have discovered the same strength of wind power that farmers learned a century ago: the wind is a wonderful, non-polluting energy source.
You never run out of it, and the price cannot be beat.
68. Why are wind turbines often built on mountain tops?
A. The land is cheaper. B. The air is cleaner.
C. The weather is better. D. The wind is steadier.
69. Who invented the first windmills?
A. The Dutch. B. The Persians.
C. The Californians. D. Turbine owners.
70. Windmills in the U.S.A. were first used to ________.
A. get water B. dry fields
C. create electricity D. make flour
第Ⅱ卷(共45分)
一、单词拼写 (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0分)
71 Our members have the p_____________ of using the lending service of the library.
72.We s__________ a red ball for a blue one to see if the baby would notice.(代替)
73.A c______________ tells us the names of all the books in the library.
74.What I need now is the s____________ of a happy family.
75.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lls for_________ freedom.(学术的)
76.He o______________ an important post in government.
77.The foreign friends hope that they can join the celebration for the university’s
100th__________ (周年纪念日).
78.The programme is not s__________for children .
79.These are p____________ rather than social matters.
80.He has a strong d___________ for power.
二、任务型阅读
For more than twenty years scientists have been seeking to understand the mystery of the “sixth sense” of direction. By trying out ideas and solving problems one by one, they are now getting closer to one answer.
One funny idea is that animals might have a built-in compass(指南针).
Our earth itself is a big magnet(磁体). So a little magnetic needle that swings freely lines itself with the big earth magnet to point north and south. When people discovered that idea about a thousand years ago and invented the compass, it allowed sailors to navigate (航海) on ocean voyages, even under cloudy skies.
Actually the idea of the living compass came just from observing animals in nature.
Many birds migrate twice a year between their summer homes and winter homes. Some of them fly for thousands of kilometers and mostly at night. Experiments have shown that some birds can recognize star patterns. But they can keep on course even under cloudy skies. How can they do that?
A common bird that does not migrate but is great at finding its way home is the homing pigeon. Not all pigeons can find their way home. Those that can are very good at it, and they have been widely studied.
One interesting experiment was to attach little magnets to the birds’ heads to block their magnetic sense—just as a loud radio can keep you from hearing a call to dinner. On sunny days, that did not fool the pigeons. Evidently they can use the sun to tell which way they are going. But on cloudy days, the pigeons with magnets could not find their way. It was as if the magnets had blocked their magnetic sense.
Similar experiments with the same kind of results were done with honeybees. These insects also seem to have a special sense of direction.
In spite of the experiments, the idea of an animal compass seemed pretty extraordinary. How would an animal get the magnetic stuff for a compass.
An answer came from an unexpected source. A scientist was studying bacteria that live in the mud of ponds and marshes. He found accidentally little rod-like bacteria that all swam together in one direction—north.
Further study showed that each little bacterium had a chain of dense particles inside, which
proved magnetic. The bacteria had made themselves into little magnets that could line up with the earth’s magnet.
The big news was that a living thing, even a simple bacterium, can make magnetite. That led to a search to see whether animals might have it.. By using a special instrument called magnetometer, scientists were able to find magnetite in bees and birds, and even in fish. In each animal, except for the bee, the magnetic stuff was always in or closer to the brain.
Thus, the idea of a built—in animal compass began to seem reasonable.
The Magnetic Sense—The Living Compass
Passage outline
Supporting details
The existence of the earth magnet and the invention of the navigating compass
◇Our earth is a big magnet and a little freely (81)________ magnetic needle lines itself with the earth magnet to point north and south.
◇(82)________ on the idea above, the navigating compass was invented.
The possibility of birds’ built-in compasses
◇ One piece of evidence is the (83)________ of many birds between their summer homes and winter homes.
◇ Birds can recognize star patterns on clear nights and keep on course (84) ________ under cloudy skies.
The (85)________ on pigeons’ and bees’ built-in compasses
◇Little magnets were tied to the pigeons’ heads to (86) ________ their magnetic sense.
◇The pigeons’ magnetic sense seemed to be affected on (87) ________ days.
◇Similar things with the same results were done with bees.
The (88) ________ of the magnetic stuff for the animal compass
◇Little rod-like bacteria were found by chance to swim together in the direction of (89) ________.
◇Some animals had a chain of dense magnetic particles in or close to the (90) ________ inside their bodies.

书面表达(满分25分)
本市无偿献血日即将来到。你应《21世纪报学生版》之邀,写一篇宣传稿,向全校师生宣传无偿献血的重大意义极其对身体的影响。大意如下:
血液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东西。它将养分和氧气输送到体内各个组织,同时将废物和二氧化碳运走。一个人如果失血过多就会死亡。输血这一措施正在挽救着千百万人的生命。无偿献血是高尚之举,它体现了献血者对他人的关爱。目前许多国家广泛开展无偿献血,我国也提倡这一活动。
献血不会损害献血者的健康。首先,只有健康的人才有资格献血:此外,每次的献血很少,献血者身体会很快进行调整,使身体机制正常运转。nourishment养分transfusion输血
蚌埠铁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英语参考答案
听力 1-5.CACCC 6-10BAACB 11-15 CABCA 16-20AABCA
蚌埠铁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琴的文化内涵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受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
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琴者,禁也。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林黛玉这时讲到:“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林黛玉的确不愧是一介才情女子,她深谙琴道,才识过人。?儒家与道家是中国哲学的两大支柱。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应当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古琴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讲:“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道家最理想的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从某种程度上看,道家是反对音乐的。究其实质,他们主要是反对艺术形而下的层面。强调艺术形而上的境界部分。庄子进一步将音乐分成“天籁”、“地籁”与“人籁”三类。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琴人思想,如白居易、陶渊明、欧阳修、苏轼等。陶渊明的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琴,既无弦也无徽。每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后来李白有诗写道:“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从中我们不难悟出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
1.下列关于“古琴”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雅”、“清淡”是琴乐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B.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弹琴者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就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C.伯牙面对蓬莱仙境,心弦被触动,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明白成连先生要他体会的正是这种天人交融、人琴合一的意境。??
D.林黛玉关于弹琴的言论论述的是说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
2.下列对“古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而“和雅”的琴乐正是这一审美情趣的体现。?
B.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清淡”的琴乐与道家的追求正好合拍。?
C.儒家主张人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古琴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
D.庄子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陶渊明以及唐代的薛易简、李白等人。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所以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
B.文章首先阐明了琴乐的审美情趣和深远意境,论述了古琴的内在韵味以及演奏时应有的规范,深入地阐述了儒家和道家对古琴文化的巨大影响。?
C.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是古琴文化的内涵“清淡”的原因,作者引用有关诗文,增强了说服力?。
D.儒家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的哲学主张,使弹琴者在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唐代薛易简在《琴诀》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9分)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百川灌河 众多的??????????????
B.秋水时至 指按时令、季节
C.旋其面目 掉转?????????????
D.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缺少?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舍簪笏于百龄   
B.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木欣欣以向荣
  C.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宇文新州之懿范
D. 以为莫已若 既以心为形役
6.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3分)
A.乐夫天命复奚疑 B.奚以知其然也
C.俨骖騑于上路 D.而刘夙婴疾病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彼且恶乎待哉?
(2)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8分)?
出池州????姚鼐
桃花雾绕碧溪头,春水才通杨叶洲。
四面青山花万点,缓风摇橹出池洲。
8.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作简要分析。(4分)?
9.这首诗采用了哪种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10.名句默写(6分)
(1) ,知来者之可追。
(2) 实迷途其未远, 。
(3) ,秋水共长天一色。
(4) 雁阵惊寒, 。
(5)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6) ,形影相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5分)??????????????????
?????????????夜归人?????????????????????????????
??爱伦·坡?
????年轻的妇人静静站在窗台前面,她像是盼望着什么似的,倾听着屋外的动静。屋子里只有她一个人。窗外在下着大雪,这是今年冬季的第一场喜雪,大雪覆盖了窗外那荒寂的大草原。妇人隔着窗户痴痴地向外望去,但她什么也看不见,只有单身孤影投在那锃亮的窗玻璃上。此时,她比任何时候都感到孤寂和害怕。她丈夫常常出门远走,一去就是好几天,只留下她一个人守在家里。但是,这次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现在她已确知自己怀孕了。她恨自己为什么不把这件喜事早点告诉丈夫。?
????他已经对工作产生厌烦的情绪了,如果知道她已有了身孕,一定不会再出远门的。然而她却不愿意让他为自己而焦灼。她回想起几小时前的一个插曲:他告诉她关于那一包钱的时候,正是站在这个窗台前,双手轻轻地搭在她的肩膀上。她丈夫是一个边区的税务员,把一大包税款拿回了家,放到一个饼干箱里,藏到厨房的地板底下。?
????“为什么呢?”?
????唉,倒大霉了!小俩口自己的那一点存款,存在老远的一家农村银行里了,现在银行就要倒闭了,他只好赶快去取回他们的钱。然而他不敢随身带着公款跑这么远,所以把它藏在家里了。?
???“你得答应我,我不在家你千万别离开屋子,”他说,“不许让任何人进房子,无论说什么都不能让人进来。”?
????“好的,我答应。”她说。?
????现在,他已经走了好几个小时了,天色已昏沉下来,夜幕降临了。大雪和黑暗笼罩着孤寂的木屋。她听到了声音。这不是风声,风吹门窗的声音虽然像有人想偷偷地进来,可是她能分辨得出,她听到的是一阵敲门声。声音很低,但很急促。妇人把脸紧贴在窗户边,只见有一个人靠在门前。?
????她连忙走开,从壁炉边取下了丈夫的手枪,真倒霉,这是一支没有用的手枪,好的那一支和火药筒都让丈夫给带走了。她只好拿着空枪,快步走到紧紧地锁着的大门边。?????“是谁在外边?”她喝道。?
????“我是伤兵,迷了路,走不动了,请你做件好事,让我进来。”“丈夫吩咐我,他不在家,谁也不让进来。”年轻的妇人实实在在地告诉他。“那么,我就只好死在你们家门口了。”再过了一会儿,他又恳求说:“你打开门看看我,就知道我不会伤害你的。”?
?????“我丈夫是不会饶恕我的。”她哭诉着,开门让他进来了。这伤兵的确已筋疲力尽,似乎就要垮了。他高个子,步履踉跄;苍白粗糙的脸,手臂上包扎着绷带,浑身是雪花。妇人让他到火炉边,坐在她丈夫的椅子上,替他清洗伤口,换绷带;又把准备自己吃的晚餐给他吃。等他吃完,她已经在后房里用地毯为他铺了一张床,他往床上一倒,似乎马上就睡了。?
????真睡着了还是假的?是在骗她,等她去睡觉吗?妇人在自己卧室里走来走去,心里忐忑不安,像是要出什么乱子。深夜里,万籁俱寂,只有炉火劈劈啪啪地低声作响。忽然有一阵非常低的声音,很轻,显然是有人在干什么,鬼鬼祟祟地,比老鼠偷啃东西的声音还要轻。这到底是哪儿来的声音呢?难道是隔壁房里的那个男人?想到这,她拿起灯,轻轻地走到狭窄的通道,站着静听。伤兵的呼吸声音不会那样响,准是故意装的。她把门推开,走进后房,俯身去看伤兵,只见他睡得很甜。她走出房间,立刻又听到了那个声音。这次她知道了:有人在撬前门的锁。妇人立刻从工具箱里拿出丈夫的一把折叠式洋刀,然后轻轻摸到那伤兵床边,推醒他。他哼了一声,睁开了眼睛。“你快听!”她低声地说,“有人要偷进屋里来,你来帮我一下忙!”??“谁要偷进来呵?”他困倦不堪地说,“这又没有什么东西可偷的。”??“有的,有很多钱,藏在那厨房地板底下。”?
????“那么,你拿我的手枪,我右手伤了,拿不了枪,你把刀给我。”他说。妇人迟疑了片刻。这时,又听到前门被撬的声音。她立刻把刀递给伤兵,自己拿了他的手枪。“你来对付头一个进来的人,”他说,“靠近门边站着,门一开就开枪,枪里有六发子弹,一定要打到他倒下来动不了为止。我拿着刀,在你后边,应付第二个进来的人。我们一站好位置就把灯吹灭。”?
????顿时,屋子里一片漆黑。撬锁的声音停止了,传来了扳扭东西的声音,门锁被打掉了,门开了,溜进了一个人来。刹那间,白雪衬托着那人的身影,她看清楚了,立刻一枪打去,那人倒下了,但马上又踉踉跄跄地站起来,妇人再开了一枪,他这才慢慢地倒下。脸碰着墙脚,再也不能动弹了。伤兵俯着身子,咒骂了一声,然后叫道:“原来只有一个人!好枪法呵,太太!”接着,他把尸体翻过身来仰天躺着,这才看到这强盗还蒙着一个面罩。伤兵把面罩揭开,妇人凑近去看。“认识这个人吗?”伤兵问。“从没见过!”她说。这时妇人比任何时候都有勇气,盯着死者的脸,看着这个回来抢劫自己的人——她的丈夫。?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文章主要借助人物的对话和细腻的心理刻画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和推动情节发展,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B.?年轻妇人之所以宁愿自己独自承受内心的孤独和害怕,也不愿意告诉即将出远门的丈夫自己已怀孕的喜事,是因为她不愿意让丈夫担心自己。
C.?丈夫临走时告诫年轻妇人千万不要离开屋子和不许让任何人进来,充分表现了丈夫细心和对妻子的深切关爱。?
?D.?雪夜之中,年轻妇人没有遵从丈夫临走时的叮嘱,最终让伤兵进屋休息。这一情节既表现了年轻妇人的善良,同时也为后文两人联手,击毙入室强盗埋下了伏笔。
E.?当年轻的妇人感觉到有人在撬前门的锁时,她立刻想到请伤兵帮忙并告诉他“有很多钱,藏在那厨房地板底下”这表明此时伤兵已经完全赢得了年轻妇人的信任。
12.作者在文章中多次写到大雪,这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3.当妇人发现入室抢劫的强盗就是自己的丈夫时,她为什么说“从未见过这个人”?(6分)
?
14.小说在结尾处才点出入室抢劫者就是年轻妇人的丈夫,请你结合具体情节,对这一结局的合理性作简要分析。(8分)
语言运用(23分)
15.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酒馔zuàn 滑稽jī讥诮qiào 怂恿 yǒng
B. 拮据 jié 泅水qiú 傩送nuó 桨棹zào
C. 出岫 xiù 东皋gāo 潦水lǎo 多舛chuǎn
D. 懿范yì 叨陪 tāo 寒砧zhān 斗拱dǒu
16.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尺牍 付梓 镌永 锱铢必较
B. 倒涎 泥淖 慰籍 不落言荃
C. 筹划 讫今 逃蹿 绿草如阴
D. 告罄 毗邻 体形 不可思议
17.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一项是 ( )
A.去年李娜获得澳网女单冠军后,各种广告代言摩肩接踵而来。
B.《咬文嚼字》总编郝铭鉴提出,《甄嬛传》中的嬛应该念xuān,因为“嬛嬛一袅楚宫腰”的“嬛”是形容女子柔美轻盈之义,应读xuān 。该说法被指为咬文嚼字、哗众取宠。
C. 去年的公务员考试中,广东某考生仅以面试成绩0.02分之差无缘心仪的岗位,只能继续留在备考大军中,真可谓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D.她的每幅作品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有的要画几个月,有的甚至下笔前已构思了一年多。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央电视台2013年春晚导演组,把多家地方电视台选送的歌手和节目加以重新组合排练,再进行选拔,这是开门办春晚的一次创新。
B.在一些市场垄断的领域里,消费者强弱不一的维权意识,将会使他们应有的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受到严重限制,甚至于完全不能享受。
C.受国际金融危机后遗症的影响,使2012年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率均呈下滑态势,降到了自2010年经济复苏以来的最低点。
D.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突出规范驾驶行为、增强安全意识为原则,对闯黄灯、故意遮挡号牌等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
19. 以下是小张在收到郑先生著作后回信的正文,其中有使用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五处并修改。(5分)
您寄奉的大作已收到。过目后,深感对我的论文写作有些许帮助,定当惠存。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他日光临贵府,当面致谢。
20.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迷宫,无论怎么坚持,都只是辨不清方向的盲目穿行;
??????没有理想,人生就如黑夜,无论怎么用心,都只是见不到光明的胡乱摸索。
21.作文:?(60分)
“控”在《现代汉语辞典》有以下几种释义:①告发;控告;②控制;节制;③使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悬空或处于失去支撑的状态;?④使容器的口朝下,?让里边的液体慢慢流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影响,出现了诸如“游戏控”、“镜子控”?“明星控”等新词汇,?“控”又有了“偏爱”?、?“着迷”?、?“受制”和“不由自主”之意。
请以“控”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蚌埠铁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18.A(B.不合逻辑;“消费者强弱不一的维权意识”意在说维权意识强弱两个方面的影响,后文仅说消费者维权意识弱带来的影响,前后不对应,应把“消费者强弱不一的维权意识”改为“消费者维权意识不强”。C、缺少主语,删除“使”;D.句式杂糅;“突出......的原则”与“以......为原则”杂糅,应把“突出”改为“以”或把“为原则”改为“的原则”。)
19.①“寄奉”改为“惠赐”②“过目”改为“拜读”③“些许”改为“莫大”④“惠存”改为“珍藏”⑤“光临”改为“前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