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册 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综合训练试题(word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册 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综合训练试题(word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册 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综合训练试题
一、单选题
1.一个标准大气压下,一刻度均匀的温度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时,示数为10℃;用它测沸水的温度时,读数是90℃。若用它测得某容器中的温水为70℃,则温水的实际温度应为(  )
A.56℃ B.60℃ C.75℃ D.80℃
2.如图图片所反映的不是凝华现象的是( )
A.窗花 B.冰凌 C.雾凇 D.雪花
3.下列物理量最接近事实的是(  )
A.人走路的速度约为1.2m/s B.涵涵家的地暖舒适温度为70℃
C.一只成年老虎重约为100N D.冰墩墩徽章直径约5mm
4.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 m/s
B.人讲话时声音的响度约为200dB
C.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约为50℃
D.一张试卷的厚度大约1cm
5.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B.“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C.“霜叶红于二月花”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D.“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6.水是生命之源,其存在的方式与状态随环境和气候经常发生变化,且循环往复,以下关于水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解释正确的是(  )
A.阳光普照海洋,海水吸热升华形成水蒸气
B.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接触,液化形成小水滴悬浮在高空形成云
C.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凝华形成小冰珠,最后可能形成冰雹降落地面
D.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固成小冰晶,以雪花形式落回地面
7.以下跟汽车有关的热现象中说法错误的是(  )
A.冬天排气管冒出的“白气”,是空气液化形成的
B.打开除雾功能,汽车玻璃上的“雾”很快消失,是汽化现象
C.冬天,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酒精可以降低水的凝固点
D.汽车空调制冷时,制冷剂汽化时吸热、液化时放热
8.盛夏,打开冰箱门、会看到“白气”冒出;寒冷的冬天,户外的人也会不断呼出“白气”、对这两种“白气”的分析正确是(  )
A.前者是汽化现象,是冰箱内的水蒸气汽化形成的
B.前者是液化现象,是冰箱外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后者是汽化现象,是口腔内的水蒸气汽化形成的
D.后者是液化现象,是口腔外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9.下列自然现象的形成属于液化的是(  )
A.早春,冰雪消融 B.初夏,晨雾弥漫
C.深秋,树枝凝霜 D.寒冬,河水结冰
10.在“探究蜡烛的熔化特点”和“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两个活动中,采用水浴法加热的主要目的是(  )
A.都是为了受热均匀
B.都是为了控制温度
C.前者是为了受热均匀,后者是为了控制温度
D.前者是为了控制温度,后者是为了受热均匀
二、填空题
11.如图所示是一位坚守在抗疫一线的白衣战士。为了阻断病毒传播,医护人员需要穿戴护衣、口罩、护目镜。护目镜内侧常常会出现起______(选填“雾”或“霜”)的现象,这是由于医生呼出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发生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形成的。
12.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象征了温度的变化,要准确地判断温度的高低,就要用温度计进行测量。如图甲是一个自制温度计,把它从热水中取出,再放入冷水中,可观察到细管中液面的位置缓慢变_______;在读数时,乙图中的______方法是正确的(选填“A”、“B”或“C”);请读出丙图中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温度计的单位是摄氏度)。
           
13.如图甲所示,所测物块的边长为______cm;如图乙所示,秒表读数为______s。如图丙中的体温计是根据______的原理制成的,此时体温计的读数为______oC。
14.(1)小明利用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在凝固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将盛有适量水的试管放入装有盐冰的烧杯中,温度计测试管中水的温度。小明发现水在凝固过程中温度____(选填“逐渐升高”、“逐渐降低”或“保持不变”);烧杯内盐冰的温度必须低于试管中水凝固时的温度,这说明水在凝固过程需要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
(2)在如图甲所示“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根据部分实验数据绘制如图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①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实验中水的沸点低于100℃的原因是外界大气压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个标准大气压;
②为提高水的沸点可采取的措施是( )
A.改用猛火 B.减少水的质量 C.加盖纸板
③水沸腾后,根据图丙可以推断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況下继续对水加热1min,则水的温度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三、计算题
15.阅读下面一段关于“热转印技术”的说明,然后完成问题.
“热转印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特种印刷技术,其主要特点是转印图像色彩鲜艳,层次丰富,其效果可与印刷相媲美,与印刷不同之处在于热转印是在高温下使热转印油墨受热渗入物体表面后形成色彩亮丽的图像.所以,热转印产品经久耐用,图像不会脱落、龟裂和褪色.可以将任何图案、照片烤制在杯子、盘子、瓷砖等物体上面,只需要几分钟时间.
(1)仔细分析“高温下使热转印油墨受热渗入物体表面后形成色彩亮丽的图像”这句话,你认为固态的油墨经过怎样的物态变化过程才能进入物体的表面并形成亮丽的图案
(2)要制作一个带有自己喜爱的图片的茶杯,需要经过一些什么工序 想想看,也许你能成为这方面的工程师.
16.实验室有一只读数不准的温度计,在测冰水混和物的温度时,其读数为20℃;在测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其读数为80℃;问:
(1)当温度计的示数为41℃时,实际温度为多少?
(2)当实际温度为60℃时,温度计示数为多少?
四、综合题
17.(1)疫情期间小东在一次测量体温时,体温计的示数如下图所示,则测得他的体温为______℃。
(2)如图所示,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________。
(3)在图中画出三条入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的折射光线________。
18.请阅读《温度计及其现代发展》并回答问题。
温度计及其现代发展
2020年初,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国,为了保障大家的安全,各大医院设置体温监测点,合理、安全分诊发热患者。各小区、路口、商场、车站都安排了体温监测,排查疑似病例。
真正把体温测量用于临床诊断的是德国医生冯德利希在1858年提出并实施的。当时水银温度计不能离开人体读数,因为温度计离开人体,一遇冷空气,指示的温度就降下来。英国医生阿尔伯特解决了这个难题:他在温度计的水银管里造一处狭道,体温计放在嘴里水银柱上升到实际体温刻度,取出后水银柱在狭道处断开,使狭道以上的部分始终保持体温示数。这样便诞生了医用体温计,如图1所示。
为什么会采用水银作为介质呢?主要原因是水银的内聚力大,不浸润玻璃,能在收缩时在缩口处断开,从而实现离开人体读数。同时,水银的密度大,比同体积的酒精或煤油的惯性大,保证它能在使用前被甩回到玻璃泡内。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电子体温计,如图2所示。现在的电子体温计通过液晶直接显示体温,有的可以精确到0.01°C。
温度的测量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在很多场合需要一些技巧。体温计只是一例。又如,炼铁时的温度高达1000℃以上,这时不能使用通常的温度计,因为玻璃会熔化。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温度计呢?
1821年物理学家塞贝克将两种不同的金属导线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电流回路,如图
3所示。如果把其中的一个接触点B加热,另一个接触点A保持低温,环路里产生电流。两个接头的温度差越大,电流就越强。这就是塞贝克效应,这种电路叫热电偶。根据这个道理制造出了热电偶温度计,它能直接放入高温炉里测温,如图4所示。
辐射温度计也能测量上千摄氏度甚至上万摄氏度的高温。它通过光学方法测定物体的辐射,进而得知物体温度。新式“非接触红外线温度计”又叫“测温枪”,如图5所示,只要把“枪口”对准待测物体,“枪尾”的显示屏里就能用数字直接报告那个物体的温度。除了可以方便地测量体温,这种奇妙的“手枪”还可以测量从零下几十摄氏度到上千摄氏度范围内的温度呢!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所示的常见医用体温计是根据______的规律制成的;
(2)医用体温计常用水银作为介质,主要原因之一是______;
A.水银的熔点低B.水银的内聚力大C.水银的毒性对人体不产生影响
(3)在熔化金属时,可以选用哪种温度计______;
A.水银体温计B.酒精温度计C.热电偶温度计
(4)如图6所示的探针式食品温度计,它的工作原理可能与______的工作原理相同;
A.水银体温计B.热电偶温度计C.测温枪
(5)测温枪是利用了人体辐射的______(“紫外线”或“红外线”)来测量体温的;
(6)常用水银体温计的横切面做成三角形,是利用了凸透镜成正立、______(填“放大”、“缩小”、“等大”)的虚像的原理。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B
3.A
4.A
5.B
6.B
7.A
8.B
9.B
10.C
11. 雾 液化
12. 低 B 20
13. 3.00 228.7 液体热胀冷缩 37.1
14. 保持不变 放热 93 小于 C 不变
15.(1)固态的油墨在加热的过程中,升华为气体就容易渗入物体的表面,然后降低温度凝华成固态,就形成了色彩亮丽的图案了. (2)首先在纸上画好图案,然后按色彩的实际需要在图案上着色,再将有色彩的纸张图案紧贴在茶杯上相应的位置,再高温加热即可实现热转印了.
16.(1)35℃;(2)56℃
17. 36.5℃
18. 液体的热胀冷缩 B C B 红外线 放大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