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3张PPT)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备课无忧视频导入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板书课题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学习目标课标要求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1.列举并掌握“两弹一星”及载人飞船的名称及发射时间;2.了解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和屠呦呦等科学家的事迹;3.知道“双百”方针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概况【自学识记】结合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列举并掌握“两弹一星”及载人飞船的名称及发射时间;了解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和屠呦呦等科学家的事迹;知道“双百”方针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概况。自主学习自学识记学习目录123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杂交水稻与青蒿素心怀信仰仰望天空脚踏实地文化事业的发展01目标导学一、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仰望天空新课讲解1.“两弹一星:(1)何谓“两弹一星”?找一找: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的科技成就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核武器的实验。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第5个独立发射的国家)合作探究明辨是非:关于核武器的制造有两种说法,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材料一:美国总统曾说了这么一句话:“核试验对于贫穷的中国来说代价太重,与其说世界和平的威胁,更应说是中国的‘悲剧’。”材料二:毛泽东曾说:“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合作探究材料研读(2)为何要研制“两弹一星”?两弹一星—困难人才稀缺经济困难环境恶劣设备落后苏联撤援···提前中止1957年10月15日苏中双方在莫斯科签订的国防新技术的协定,中断若干援助项目,不再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图说历史“两弹一星”能够成功吗?知识拓展“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3)“两弹一星”成功原因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添加标题添加标题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1955年钱学森艰难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人物扫描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 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200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人物扫描“两弹元勋”——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人物扫描人物扫描图说历史两弹一星精神(3).“两弹一星”成功原因图说历史“两弹一星”材料研读 (4)“两弹一星”意义材料1: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邓小平(1)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2)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 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材料2: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一夜之间改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法国评价材料3: 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知识延伸全球核武器形势目前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有核国家是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和中国。 白俄罗斯、乌克兰等一批国家主动放弃现有核武器及核武器发展计划,成为无核国家。 一些没有核武器的国家千方百计谋求核武器,成为“核门槛”国家。印度、巴基斯坦进行了核爆炸试验。以色列和日本虽未公开进行核爆试验,但以色列是公认的具有核武器的国家,而日本则完全具备生产核武器的技术条件。 谋求核武器的还有各种恐怖组织。知识卡片 1986年,根据王淦昌、王大珩允等科学家学家建议,我国制定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等领域为高技术研究的重点,促进高技术研究的发展。 1997年,我国制定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即“973计划”,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综合交叉与重要科学前沿等领域展开研究,推动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国家发展科技计划中国航天事业图说历史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2003年10月1992年9月2008年9月1999年11月第3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杨利伟乘坐神州五号飞船并取得成功神舟七号升入太空,翟志刚完成出舱任务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计划神州一号完成无人飞船的第一次飞行试验2、漫步太空成就2008.092016.101999.112003.10神舟一号开启飞天之旅神舟五号实现载人航天神舟七号完成太空行走神舟十一号空间对接2、漫步太空成就图说历史据航天五院副院长林益明介绍,截至目前,航天五院已发射217颗空间飞行器,124颗星在轨稳定运行,已形成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导航定位、对地观测、通信广播、空间科学与技术试验等六大领域航天器研制业务,承担了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国家重大工程的航天器研制工作。知识延伸国之功勋,民之福泽,永远缅怀......教学过渡1.杂交水稻02目标导学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脚踏实地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比常规水稻增产20%左右。袁隆平,1930年生于北京。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7年7月,任青岛海水稻学院首席教授。①时间:20世纪70年代②培育者: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 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与此同时,袁隆平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 。2017年9月,袁隆平宣布一项剔除水稻中重金属镉的新成果。新课讲解③意义: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a.国内我国将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了袁隆1981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杂交水稻之父原子弹让中国人不再受恐吓!袁隆平使中国人不再挨饿!图说历史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杂交水稻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获得者。在国际上11次捧回大奖。获得的“世界粮食奖”更是农业领域国际上的最高荣誉。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人物扫描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中国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b.国际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赞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知识拓展解决世界饥饿问题2017年10月袁隆平院士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亩产再创新高,在邯郸市永年区广府镇的百亩水稻高产攻关示范田内,平均亩产达1149.02公斤,刷新了世界水稻单产纪录,每公顷产量达17.23吨1149.02公斤!袁隆平“超级稻”再创世界新纪录知识延伸①时间:20世纪70年代②发现者:屠呦呦领导的科研团队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使全球数亿人受益。③ 意义:青蒿素屠呦呦科研团队1971年首先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1972年又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对鼠疟、猴疟的原虫抑制率达到100%。1973年经临床研究取得与实验室一致的结果、抗疟新药青蒿素由此诞生。2.青蒿素图说历史青蒿素知识延伸知识延伸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2015年10月,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理由——“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知识拓展2000年至2015年期间全球疟疾死亡率认识:科技成果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有巨大作用。钟南山从非典到新冠肺炎,钟南山一直站在抗疫一线,成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推动者,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代言人,更成为稳定民心的科学家代表。202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授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知识延伸03目标导学三、文化事业的发展心怀信仰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创作自由思想自由新课讲解红岩青春之歌东方红茶馆图说历史如果没有30 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莫言《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演讲》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图说历史合作探究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请大家结合生活,说一说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忆往昔,双百方针结硕果;看今朝,文化自信立强国素养提升为什么建国以来科技文化能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国家大力支持人才智力保障外部环境稳定社会制度优越百年强国之梦素养提升从这些科学家的身上我们学到什么?图三图二图一(1)图一和图二的人物分别是谁?被誉为什么?(2)图三的人物做出什么贡献?邓稼先,袁隆平;两弹元勋,杂交水稻之父研制出青蒿素爱国主义、无私奉献、勇于创新、不怕困难、努力进取、勇往直前、为中华民族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素养提升此生有幸入华夏,奋发有为振中华仰望天空脚踏实地心怀信仰中国梦必将早日实现素养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新中国取得的一系列的科技和文化成就,认识了一批优秀科学家和艺术家。从他们身上我们学到了爱国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等优秀品质,同学们,我们一定要继承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品质,好好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原子弹、氢弹导弹东方红一号“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漫步太空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农业、医学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文化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板书设计2018年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科技进步改变了各国的经济结构,并推动了经济全球化。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习近平素养提升新中国科技成就课堂检测1.2022年4月24日是我国第五个中国航天日,这一天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52周年纪念日。回顾历史,开启我国飞天之旅的标志性事件是A.在我国西部戈壁上,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第一次飞行试验C.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首次升入了太空D.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升入太空并完成出舱任务2. “说艰辛,往事回首,豪情迸发。青藏高原度日月,罗布泊里展才华。餐风雪,蘑菇云涌时,举世讶。挺脊梁,走天涯;铸核盾,创奇葩。星歌东方红,辉映华夏。百折不挠行万里,群英荟萃出大家。”词句中的“群英”是指A.新中国开国元勋 B.镇守边陲的战士C.艰苦创业的工人 D.“两弹一星”功臣BD课堂检测3.自主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技术积累和突破,是摆脱技术引进、技术模仿、对外部技术的依赖,依靠自身力量,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获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科技创新成就中属于这一类型的是A.歼——5 型歼击机 B.原子弹C.青蒿素 D.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4. 近年来,华为5,复兴号高铁运营、国产大飞机C919试飞。国产航空母舰下水……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令世人真切感受到中国“智造业”的飞速发展。这主要是由于我国A.大力发展高新科学技术 B.高等教育迅速发展C.努力维护周边地区安全 D.鼓励发展对外贸易CA课堂检测5.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对美国“心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美国认为,“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次打开了军事纪实中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材料反映了A.中国经济实力超越了美国 B.美国因为意识形态鼓励敌视中国C.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成果 D.原子弹爆炸成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6. 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离不开党的政策支持。下列作品创作的共同时代背景是①《青春之歌》 ②《红岩》 ③《红旗谱》 ④《创业史》A.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B.“文化大革命”结束开始改革开放C.党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D.我国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D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949—2020科技成就.mp4 [新闻直播间]袁隆平院士逝世.mp4 “两弹一星“的成功.mp4.mp4 【课程引入】科技文化成就情境导入.mp4 中国载人航天征程 致敬中国航天人!.mp4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同步精品课件与视频).pptx 青蒿素与屠呦呦的故事.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