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中考历史知识点专题训练--南京国民政府抗日相关史实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中考历史知识点专题训练--南京国民政府抗日相关史实

资源简介

人教部编版中考历史知识点专题训练--南京国民政府抗日相关史实
常考角度:蒋介石持久抗战思想;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会战;国民政府的敌后游击战规划;国防工业等重工业建设为持久抗战作物质准备;统制经济政策(国家政权对经济的控制);争取列强的支持;远征军入缅作战既保障抗战西南大后方同时也配合盟军对日作战;其抗战时期很多言行目的增强民族自信; 抗战后期国民党碰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衰败迹象
对应习题:
1.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属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重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 试图消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2.1938年4月英国伦敦路透社电讯:“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队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上述报导中的战役:
A.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B.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C.取得抗战以来的规模最大的胜利 D.极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3.1938年安庆、九江、岳阳先后沦陷,湘鄂赣边区成为第九战区的前哨阵地,国民政府军委会就曾指示:“第九战区以九宫山、幕阜山一带为根据地,适机积极行动,夹击转攻武汉之敌,同时截断敌后方之连络线.”这则指示说明
A.国民党执行片面抗战路线导致第九战区败退不断
B.共产党深入敌后坚持游击战消耗日军
C.相持阶段国民党抗战趋渐消极防御,正面抗战依靠阵地战战术
D.国民党曾实施建立敌后根据地进行游击战
4.图8为滇缅公路示意图。该公路中国段于1937年11月开工,1938年8月竣工通车,缅甸境内的路线也在预期内完成。由此可风,滇緬公路的修建
A.有利于保障持久抗战的物资供应 B.为中国远征军入緬作战扫除障碍
C.体现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协作 D.宣告了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
5.
答案:D
6.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7.1941年蒋介石在其著作中指出“是不是推翻礼教否定本国历史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打破一切纪律,扩张个人自由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盲目崇拜外国,……就是新文化运动?如果是那样,那我们所要的新文化,实在是太幼稚……”其意图是
A.批判新文化运动的弊端 B.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稳定统治
C.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反对民主科学,厉行文化专制
8.1944年5月底到9月初,日本和国民党军队在长沙衡阳进行长衡会战,历经3个多月。是日本“一号作战”中交战时间最长、中国军队抵抗最为顽强的一次战役,也是中国抗战史上敌我双方伤亡最多,交战时间最长的城市攻防战,最终日军战略目标达成。长衡会战及其结果主要表明,当时
A.日军在华持续推行攻势战略 B.国军仍然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C.正面战场抗战遭到严重挫折 D.国共两党相互配合有所削弱
9.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 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10.
材料一 杨奎松等著《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对外关系》目录(节选)
第一章 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
第一节 从华北交涉到淞沪抗战
第二节 国际社会的最初调停
第三节 中国争取国联的支持
第四节 九国公约会议无所作为
第二章 联合苏联与争取德国中立
第一节 中苏订立《互不侵犯条约》第二节 苏联提供军事援助
第三节 德国保持中立
第四节 中德关系的逆转
第三章 反对英美妥协与争取外援……
概括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
特点:由争取国际社会、国联的支持,到联合苏联和中立德国,再到与英美妥协,争取英美援助;由单纯幻想得到国际社会的调停,到推行务实的外交政策;不拘泥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对外妥协退让的基础上,争取反法西斯国家支持。
11.
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在经济上经历了从为全国的抗日战争作准备向建立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1936年通过的1937年度军费预算,在普通军费预算4.12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6.34亿元。总之,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材料二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止1938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304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
——以上材料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所作的准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所带来的影响。
(1)准备:发展内地军工企业;改善交通;增加国防建设费用。
背景: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2)举措: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内迁。
(3)影响:提供了长期抗战的经济支持;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改变了全国工业的布局;造成了官僚资本的膨胀;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