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中国在交通、通讯方面的进步。培养学生用图片、史料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鼓励学生采访或社会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变化为第一手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与整理资料的能力。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数据,用数字有力说服,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通过讲述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通过社会生活的变迁的认识,培养学生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与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对中国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
教学难点: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交通、通信的进步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材料:我们不远的将来生活的样子——5G将打破智能化生活的门槛
教师讲述:生活智能化,是近年来消费电子和移动通讯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我们可以看到智能穿戴、智能家居、VR/AR和无人驾驶一个接着一个地走热,甚至现在连门锁都在搞智能化。智能化指的是将传统的硬件产品进行智能化改造,并赋予它们连接能力,也就是“智能+连接”。
然而,虽然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行业已经走热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暂时还没有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其中关键问题就在于网络连接,在现有的网络下,虽然速度一直在提升,但由于功耗高、可用频段少和高时延等限制,很难将所有硬件设备连接在一起,它们只是单独获得了连接能力,而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连动,就更不要说“万物互联”的概念了。也就是说,生活智能化需要做到“智能+连接+连动”,而5G的到来将会彻底打破现在“连接”和“连动”的门槛。正如前面所述,5G拥有速度快、频段多、功耗低和低时延的特点。5G给我们连接生活带来的影响主要分为三类:超高速率的移动网络(增强型移动宽带)、促进可靠性技术和服务的发展(关键业务型服务),以及万物互联(海量物联网)。
展示材料:
教师: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这两样东西是什么呀?
学生:毛主席语录、红包。
教师:这两样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老师为什么会把它们放在一起呢?
学生:因为都是红色的。
教师:红色代表喜庆。这两样东西放在一起是因为它们在不同的年代充当过新人的礼物。这两样东西的变化说明我国在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板书课题】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目标导学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1.【合作探究】阅读教材,指出日常生活的变化的背景
提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用各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到20世纪末,我国在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
展示:
2.读教材,分组讨论: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比较一下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生活在衣、食、住、用方面有哪些变化。
提示:(1)衣:从买衣凭布票,色彩、样式单一到衣着丰富多彩。(2)食:从食物比较单一到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3)住:改革开放前,人们住房比较拥挤,改革开放后,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装修和居住环境改善。(4)用:改革开放以前是四大件——三转一响,改革开放后是新四件。
展示:
3.教师总结: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物质供应严重匮乏,限制了人们提高生活水平;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物质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的生活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
目标导学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一)交通
1.阅读教材,结合下列材料,归纳交通发展的表现
图片展示:
材料一:
中国高铁
材料二:到2016年年底,中国铁路运营里程已经达到12.4万公里,特别是高铁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高铁的运营里程已经达到2.2万公里,运营里程占到全世界高铁总量的65%左右。
2.引导学生思考:交通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概括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的衣食住行用。
(二)通信
1.图片展示:
卫星通信
2.出示材料:说说当今使用手机、电脑、互联网的现状
3.教师鼓励学生讲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
提示: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迅速发展,如今,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
4.教师讲述,未来的互联网。
5.引导学生思考:通信事业发展的影响?
提示: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6.出示材料,提问:针对交通和通信业中存在的问题,请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式。
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仍存在很多问题,城市交通拥挤问题仍然
存在,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仍不流畅,绿色交通发展还有较大上升空间,网络和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通讯网络质量和技术较发达国家仍有差距等等。展望未来,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交通运输业和有点通信业必将迎来更光明的前景,不断向着“交通强国”“网络强国”的目标昂首迈进。
——《改革开放40年》编写组编《改革开放40年》
提示:公交优先、使用清洁燃料、发展轨道交通、提升市民素质等;提高用户的网络安全意识、加强对互联网的实时监测、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加强科技研究和投入……
【合作探究】结合材料与所学,概括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原因。
提示:
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②人民收入不断提高;
③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
④党和政府以人为本,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政策,制定了正确的发展纲要
五、课堂总结
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交通、通信体系完善了。而这些巨大变化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实施,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得益于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奋斗拼搏,是老一代革命先烈、仁人志士伟大梦想的实现,也是我们继续阔步前进的起点和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梦是文化强国梦,经济富民梦,也是民族复兴梦,中国梦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的奋斗目标和精神追求!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也正在经历、感受这个飞速发展变化的时代,学习起来会有较浓厚的兴趣。教学过程自始至终贯穿着“变”字,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形式地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健康发展,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由于是非重点课文,在素材上准备得不是很充足,应该进行适当的补充。
八、当堂检测
1.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影视艺术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喜爱的影视片快速发展,音乐、舞蹈、杂技也快速发展,这( D )
A.大大丰富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B.有效抵制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入侵
C.中西文化完全融为一体
D.大大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2.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如今,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灾慈善的 社会风尚,逐步形成。影响中国社会风尚不断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
改革开放的推进
B.经济建设的发展
C.生活条件的改善
D.卫生知识的普及
3.人民的衣食住行折射出新中国时代的变迁。右图中的时装表演,最有可能出现在( C )
A.三大改造时期
B.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C.改革开放新时期
D.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4.1987年北京居民人均消费粮食123.6公斤,比1978年减少59.1公斤,下降32.3%。对此现象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B )
A.北京粮食供应紧张,粮食供不应求
B.改革开放后,居民膳食结构日益多样化
C.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发展缓慢,长期滞后
D.居民工资低微,无力购买粮食
PAGE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