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春统编七下历史期末冲刺】知识梳理1 隋唐时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春统编七下历史期末冲刺】知识梳理1 隋唐时期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知识梳理1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目标导航
单元概述
本单元讲述的是隋唐五代时期的历史,起于581年,止于960年。隋唐是中国古代社
会繁荣、国家强盛和统-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教科书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
关系和中外交往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政治上,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盛况。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形成,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经济上,精耕细作的农耕继续发展,新出现的耕作工具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推动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手工业方面,丝织技术高超,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出现新的陶器品种唐三彩;商业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频繁,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
文化上,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与进步。
民族交往上,唐朝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友好往来,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外交上,开放的外交政策和社会风气,使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
唐朝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局面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课标导航
◎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以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
◎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时空坐标
知识体系
知识梳理
知识点01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科举取士制度、大运河的开通
一、隋的统一
1.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
2.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发展措施:①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②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4.影响:
①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趋势;
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③为后来唐朝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5.灭亡
(1)概况: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仅存38年)。
(2)原因:①直接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致使民不聊生。
②根本原因:大一统背景下,割据因素存在,统治基础很不稳固。
5.评价隋炀帝:在位期间开凿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造福了后世;但他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其残暴统治令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二、大运河的开通
1.时间:从605年起。
2.人物:隋炀帝。
3.条件:(1)社会环境:国家统一,社会秩序安定;(2)经济基础:经济发展繁荣,有一定的实力支撑;
(3)自然条件:利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
4.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5.概况: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6.影响
(1)积极影响:①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统一;②贯通南北,成为交通大动脉和连接纽带;③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
(2)消极影响:征发劳役过急过重,激化社会矛盾,是导致人民起义的原因之一。
三、科举取士制度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2.诞生: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创立 进士 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3.影响:(1)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2)后期成为统治者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抑制了近代科技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
知识点02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唐朝建立: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二、贞观之治
1.原因:①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著名的谏臣是魏征。
②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③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表现: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
三、女皇帝武则天
1.措施: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 殿试 制度;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
2.评价: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四、开元盛世
1.原因:①唐玄宗即位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②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2.评价: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知识点03 盛唐气象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
(1)垦荒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
(2)重视兴修水利,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2.手工业
(1)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
(2)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秘色瓷);
(3)造船业、冶矿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
3.商业: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会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1.背景:唐初,突厥经常骚扰唐朝边境;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一些少数民族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
1.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
3.表现
(1)西域:①唐太宗:先后击败东、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②武则天:设置北庭都护府。
(2)东北: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3)南诏:唐玄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4)西藏:①唐蕃和亲:641年(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②唐中宗时,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尺带珠丹)迎娶金城公主,“和同(为)一家”;
③唐穆宗时,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①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②兼容并蓄,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唐诗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代表诗人有“诗仙” 李白 、“诗圣” 杜甫 以及白居易。
书法 名家辈出,最著名的是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等。
绘画 题材和类型广泛,著名画家有阎立本、吴道子等。阎立本擅长人物故事画,吴道子的代表作有《送子天王图》。
乐舞 吸收了周边民族的艺术精华,涌现出一批舞蹈家、歌唱家和乐器演奏家。
知识点04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遣唐使(与日本)
1.简介:唐朝时期,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节称之为“遣唐使”。
2.目的: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3.影响: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大化改新)。
4.史实:当时传入日本的风俗习惯,如端午、七夕、中元、重阳等。
二、鉴真东渡(与日本)
1.概况:6次东渡,矢志不渝,在754年抵达日本。
2.影响:传授佛经与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唐与新罗(与朝鲜半岛)
1.新罗:在隋唐时期,是指朝鲜半岛上的国家。
2.概况:
(1)文化:新罗派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2)商业: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3)政治: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
(4)科技: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
(5)艺术:朝鲜音乐传入中国。
3.代表:新罗人崔致远,《桂苑笔耕》。
四、玄奘西行(与印度)
1.概况: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贞观初年,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取经,后携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2.影响:他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大唐西域记》。
知识点05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安史之乱
1.背景:唐玄宗后期,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 
2.概况: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
3.影响:唐朝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二、黄巢起义
1.概况:唐末农民大起义,曾建立政权。
2.影响: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三、灭亡: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此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四、五代十国的的更迭与分立
1.概况:五代:梁唐晋汉周;十国:吴、南唐等。
2.实质: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
3.趋势:统一是必然趋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