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人教版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人教版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学案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第1课时
【课前预习】:如何证明空气的存在?(利用家里的物品试一试)
【化学史实】拉瓦锡的定量实验 课本P26图2-2
【思考与讨论】
1.为什么容器中空气的体积会减少?想一想:是利用什么原理来证明空气的存在的?
2.拉瓦锡是怎么知道气体体积减少1/5的?
3.写出拉瓦锡实验过程中的两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4.拉瓦锡的实验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实验探究】汞有毒,你能改进上述实验,通过水面上升的体积反应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吗?
探究步骤:
(1)将图2-1所示集气瓶内加少量水,容积划分为五等份,并加以标记。
(2)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满红磷,将胶管上的止水夹夹紧,把燃烧匙内的红磷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并迅速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把导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打开止水夹,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讨论】
1.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
2.红磷在集气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了什么?
3.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什么?有什么性质?
4.打开止水夹后,为什么集气瓶中能吸入约占集气瓶容积1/5的水?实验结论】
由该实验现象,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拓展思考】
1.点燃的红磷(用燃烧匙)为什么要迅速伸入集气瓶并塞紧瓶塞?如果将点燃的红磷慢慢伸入集气瓶,结果又如何?
2.为什么要等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
3.如果实验中,红磷在集气瓶里已经消耗完,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为什么?
4.如果将该实验中的红磷改成木炭,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5.拉瓦锡的实验得出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我们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有没有可能大于1/5?
【文献资料】
空气的成分:最多的成分是 ,其次是 。各物质在空气中所占的体积比为: 78%, 21%, 0.94%,二氧化碳 ,其它气体和杂质 。
【课后拓展】
1.蜡烛可以代替本实验中的红磷吗?
2.你还能在本实验的基础上改进设计出哪些实验装置来测定氧气的含量呢?
【课后巩固】
1.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若用燃烧的方法除去其中的氧气,以得到较纯净的氮气,应选用下列物质中的( )
A.木炭 B.蜡烛 C.红磷 D.硫磺
2.下列操作中,导致倒吸进集气瓶内的水小于集气瓶容积1/5的是 ,导致导致倒吸进集气瓶内的水大于集气瓶容积1/5的是
A.红磷的量不足
B.燃烧匙伸入集气瓶内的速度太慢了
C.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D.集气瓶漏气
E.预先在导管内也充满了水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第2课时
【知识回顾】
空气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各物质在空气中所占的体积分数各为多少?
【新知探究】
一、纯净物和混合物
【分析与思考】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空气的组分,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空气和氧气,在组成上面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纯净物:
混合物:
【课堂练习】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纯净物,哪些是混合物?
澄清的石灰水、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氧气、海水、水、冰水混合物、汽车尾气
纯净物是:
混合物是:
【阅读与交流】阅读课本P28-30页,共同交流下列问题
1.阅读课本P28,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谈谈氧气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
2.阅读课本P28-29,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谈谈氮气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
3.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集气瓶中剩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结合实验和日常生活经验,讨论以下问题:
(1)燃烧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燃烧?
(2)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这种现象说明氮气具有什么样的性质?4.阅读课本P29-30,讨论以下问题
(1)稀有气体包括哪几种?
(2)稀有气体的性质:
(3)稀有气体的用途:
三、保护空气
【阅读与交流】阅读课本P30有关保护空气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对空气造成污染的物质主要有哪些?
(2)空气污染导致的环境问题有哪些?分别是由哪些污染物造成的?
(3)你认为应当如何防止或控制空气的污染?
四、空气质量日报、预报
【拓展阅读】课本P31“空气质量日报、预报”
我国目前计入空气首要污染物的有:
【课后巩固】
1.许多城市都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原因是燃放烟花爆竹时①产生有毒气体。②产生噪音。③产生粉尘。④易引发火灾。其正确答案是( )
A.只②和④ B.只①,②和④ C.只②,③和④ D.①②③④
2.据报道,现在许多城市交通主干道的空气严重超标污染,其主要原因是( )
A. 煤燃烧所排放的废气造成的
B. 几十万辆汽车,摩托车等排放的废气造成的
C. 工业生产中废渣,废水,废气造成的
D. 不断地降雨和各种污水的排放造成的学习过程
第二单元
课题2氧气
【知识回顾】
1.空气的组分以及各组分的含量分别是多少?
2.举例说明什么是纯净物,什么是混合物?
【新知探究】
【引入新课】展示一瓶新收集的氧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氧气的物理性质。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小结)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2-2】书本P34
思考与讨论1. 你观察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
2. 为什么带火星的木条在空气中没有该现象发生?
3. 通过该实验你能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方法指导】如何区分一瓶空气和一瓶氧气,叙述你的方法(操作、现象、结论)
【分组实验】
实验内容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和文字表达式
1.硫的燃烧⑴燃烧匙中放少量硫,加热至燃烧⑵将盛有燃着的硫的燃烧匙伸入纯氧中。 (1)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_______色火焰。(2)硫在氧气中发出______色火焰,生成有______气味的气体,并放出___________。 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 ,生成物都是 。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
2.木炭的燃烧燃烧匙中放一小块木炭,加热至红热,伸入装纯氧的集气瓶中。反应后,向瓶内加澄清石灰水振荡 (1)将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到的现象是 ,(2)红热的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振荡集气瓶,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 。 文字表达式: __________________。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⑴将将铁丝绕成螺旋状,下端系一根火柴⑵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瓶内先放入一些水) (1)直接将细铁丝在空气中加热,可以发现 (2)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
【课堂讨论】
1.实验室里如何检验一瓶无色的气体是不是二氧化碳气体?
2.仔细分析实验2-4,讨论下列问题:
(1)将细铁丝弯成螺旋状的目的是什么?
(2)细铁丝下端的火柴有什么作用?
(3)在集气瓶底部放一些水或者铺一层细沙的目的是什么?
3.上述三个实验说明氧气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
三、化合反应、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
【分析与比较】写出红磷、木炭、蜡烛、硫粉、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比较这五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不同点:
相同点:
【课堂小结】化合反应:
氧化反应:
【课堂讨论】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吗?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吗?请举例说明
【课堂讨论】铁丝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以后会生成铁锈,其原因是铁丝与空气中的氧气等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比较一下这个反应和上述反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课堂小结】缓慢氧化:
【课后巩固】
1.下列化学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把盛有硫的燃烧匙伸进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硫立即燃烧
B.硫在空气里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硫在氧气里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铝箔在氧气里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3.下列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碳酸→水+二氧化碳 B.铝+氧气→氧化铝
C.乙醇+氧气→二氧化碳+水 D.碳酸钙+盐酸→氯化钙+水+二氧化碳
第二单元
课题3制取氧气第1课时
【知识回顾】空气和氧气性质有何不同?
【新知探究】
【引入新课】在电视广告上我们常看到围棋大师聂卫平代言的“氧立得”的广告,这是一种制氧气的器械,在实验室里我们又该如何来制备氧气呢?
一、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演示实验】实验2-5
【思考与交流】
1.描述你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2.刚开始时木条不复燃,而加入二氧化锰以后木条复燃,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3.二氧化锰在实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可能是什么?
4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看法?
【演示实验】实验2-6
【思考与交流】
1.仔细观察实验2-6,你发现了哪些反常的现象?
2.由实验2-6的现象,对二氧化锰在实验中的作用作出准确的判断。
【课堂小结】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定义
催化剂:
催化作用:
【交流与讨论】
1.对于催化剂概念的理解,应该注意哪些关键字眼?
2.实验2-5以及实验2-6中,是不是只能用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课堂练习】下列有关催化剂的理解,正确是的( )
A.催化剂就是用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
B. 二氧化锰是催化剂
C.没有二氧化锰的催化,过氧化氢也能分解放出氧气
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的性质不变
【课堂思考】实验2-5和实验2-6证明双氧水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能够产生氧气,在实际操作中应该如何收集氧气呢?
向上排空气法 排水法
实验装置图
适用范围
注意事项
【课后拓展】
1.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氧气从 端进入
2.瓶内装满水,氧气从 端进入,水从 端排出。
【讨论与交流】
1.你能根据我们刚刚所学的内容搭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吗?
2.实验的操作步骤是怎样的?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3.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课后巩固】
1.下列物质中含有氧气的是
A.MnO2 B.H2O2 C.空气 D.KMnO4
3.已知氨气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实验室制备氨气应采用的收集方法是
A.排水法
B.向上排空气法
C.向下排空气法
D.以上方法都不可以
第二单元
课题3制取氧气第2课时
【知识回顾】
1.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备氧气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2.常见的收集气体的方法、选择气体收集方式的依据
【新知探究】
(一)高锰酸钾、氯酸钾加热分解制备氧气
【交流与讨论】仔细观察实验装置图以及教师的演示操作,思考下列问题:
1.比较高锰酸钾制氧气的装置和过氧化氢制氧装置,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2.高锰酸钾制备氧气操作步骤是怎样的?
3.为什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何检查?
4.为什么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5.为什么要先移动酒精灯使试管均匀受热?
6.为什么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7.为什么要有连续气泡冒出时才能收集?
8.实验完毕后为什么要先移导管后熄灭酒精灯?相反操作会有什么后果?
9.如何检验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如何检验已经收集满?
10.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加热也能够产生氧气,其装置和我们所介绍的双氧水分解制氧气、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两套装置中哪一套相似?为什么?
11.对比课本P38-39图2-15和2-17,两套装置有何异同?为什么?
(二)分解反应
1.请写出实验室制备氧气的三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数量上看,这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点?
【师生小结】分解反应的定义
分解反应:
【课堂练习】下列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变成臭氧
B.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得到氧化钙和二氧化碳
C.铜与二氧化碳、氧气、水反应得到碱式碳酸铜
D.铁丝在纯氧中燃烧得到四氧化三铁
(三)工业上制氧气
【拓展阅读】阅读课本P41,说说工业上是如何大量制取氧气的。
【课后巩固】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有如下操作步骤:①加热,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装药品,④用排水集气法收集,⑤从水槽中移出导气管,⑥熄灭酒精灯,⑦连接仪器。其中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
A. ①⑦③②⑤④⑥ B. ⑦②③①④⑤⑥
C. ⑤⑦③②①④⑥ D. ⑦③①②④⑥⑤
2. 某同学制氧气时,试管炸裂了,造成试管炸裂的原因可能是( )
①没有给试管均匀预热;②试管外壁潮湿;③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④忘了在试管口加一团棉花;⑤加热时试管与灯芯接触;⑥收集完氧气,先撤酒精灯;⑦高锰酸钾中混有可燃物
A.全部 B.除④外 C. 除⑥⑦外 D.①②③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