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 《科举制度的发展》知识点梳理及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3 《科举制度的发展》知识点梳理及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资源简介

(专题三)科举制度的发展(知识点归纳)
阶段 时期 内容 影响
创立 隋朝 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 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开创 ,科举制正式确立 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完善 唐朝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扩充国学规模,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武则天:创立 制度 唐玄宗:重点考查诗赋,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改革和发展 宋朝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僵化 明朝 八股取士,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 ”,“ ”有固定的形式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强化了君权
特点: 1.公平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 2.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 3.考试纪律严格。 4.考试内容偏重文科的经书、诗赋,比较脱离现实。 5.根本目的是为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缓和矛盾,巩固其统治。
专题突破训练
1.【史料解读】《明史·选举志》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书及《易经》《尚书》《诗经》《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从以上史料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 )
A.科举考试的答卷文体
B.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
C.沿袭唐宋的考试科目
D.稍变唐宋的考试方法
2.【主题概括】七年级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天下英雄入伍,其中以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八股之害等于焚书”等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 )
A.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B.君主集权的极度膨胀
C.中国近代化因素产生 D.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
3.【事件辨识】我国的科举制度经历了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到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转变。这种转变始于 ( )
A.设置进士科 B.设置明经科
C.开创殿试和武举 D.八股取士
4.【人物辨识】科举制度在我国延续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历经了约1300年。其间,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开创了殿试制度,经历了八股取士。
进士科的创立者、殿试制度的创立者以及八股取士的推行者分别是 ( )
A.隋文帝、唐太宗、朱元璋
B.隋炀帝、武则天、朱元璋
C.隋文帝、武则天、朱熹
D.隋炀帝、唐太宗、朱熹
5.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多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最能体现这一论断的制度是 ( )
A.创立郡县制 B.确立三省六部制
C.开创科举制 D.确立王位世袭制度
6.【史料解读】“聪明才智人士为了从这一条窄窄的缝隙进入政府,不得不把全部生命消磨在九本儒书之中,再也没有精力谋革命了。"材料主要反映了科举制
度的实行 ( )
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D.稳定了君主的统治
7.【意义探究】明清时期实行的八股取士和文字狱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
抑制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妨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发展
D.钳制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8.【意义探究】科举制度自隋朝以来一直为封建统治者所沿用,有人认为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也有人认为科举制对人才的毁灭比焚书坑儒还严重。下列对科举制在我国历史上所起作用的评价,较为客观全面的是( )
A.为国家培养人才作出了重大贡献
B.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C.宋代及以前基本上起积极作用,之后尤其是明清弊端丛生
D.科举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为皇帝培养了一批忠实的奴仆
9.制度创新推动社会发展,制度僵化则阻碍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 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
--摘编自《通志》卷二十五
材料二 明太祖所颁禁例中有一条内容为:一切军 民利病,工农商贾皆可言之,惟生员不可进言。意思就是:明朝时期,严禁学生议论政事。
材料三 雍正八年的“清风不识字”案流传最广。翰林院庶吉士徐骏,是康熙朝刑部尚书徐乾学之子,也是顾炎武之甥孙。雍正八年,徐骏在奏章里将“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将其革职。后又有人揭发他的诗集中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等句,被认为是存心诽谤,照大不敬律,徐骏被判斩立决。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清初文字狱六大冤案:毁掉意义堪比哥白尼的发现》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是什么制度。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选官实行什么制度。有什么危害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清政府是如何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控制的。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选拔国家建设所需人才应该坚持怎样的原则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中记载:“隋氏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同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材料二 科举制发展演变大事年表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 设置进士科 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 始置武举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 弥封(糊名) 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 誊录(专人抄写试卷) 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 南北分卷 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 八股文定型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废科举
(1)据材料一,概括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有哪些发展。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隋唐到清代科举制发展演变的基本特征,并简要分析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
【专题知识归纳】
考试 进士科 殿试 四书 五经
【专题突破训练】
1.A 点拨:从材料中可以看到,明朝的科举制沿袭了唐
宋的考试科目,稍变唐宋的考试方法,命题范围为“四书”“五经”;但未发现科举考试的答卷文体,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D
3.D
4.B
5.C
6.D 点拨:从材料中“再也没有精力谋革命了”可以得出结论--稳定君主的统治。
7.D
8.C
9.(1)制度:科举制。
(2)制度实行八股取士制度。危害:加强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脱离实际,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应试录取者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3)大兴文字狱。
(4)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广纳贤才,任人唯贤;重用贤能,唯能者上;知人善用,用人不疑。
点拨:(1)隋文帝时期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期,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所以导致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是科举制。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2)明朝实行八股取士,科举考试只从“四书”“五经”内出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明朝实行八股取士,使许多读书人只顾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八股取士束缚人们的思想,危害极大。
(3)清朝统治者为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对不利于他们统治的言行进行严厉钳制,很多人因此被处死,连亲属、师友都受到迫害。人们把这种做法称为“文字狱”。
(4)开放性问题,符合题意即可。
10.(1)选举标准由以家世、门第为主发展为以学识、才能为主;选举方式由以评议为主发展为以考试选拔为主:由封闭、垄断到公平、开放;选举范围扩大。(答出两点即可)
(2)特征:分科设目,考试科目增多;防止作弊,追求公平公正;南北分卷,兼顾地域平衡;考试形式和内容逐步僵化。
点拨:作用;科举制打破了长期以来按照门第选拔人才的制度的弊端,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通过科举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但这一制度发展到明清时已经僵化,严重摧残了人才,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