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一)隋到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知识归纳)时期 主要内容 作用隋唐 (1)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为中央政府最高机构,三省的长官都是 (2)三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负责各项行政事务 (3)创立 ,扩大官吏选拔范围 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三省既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一分为三,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权,进一步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宋朝 解除 高级将领的兵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宋朝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逐渐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1)在中央,采取 的办法,削弱相权 (2)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在各州府设置 ,以分知州的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 ,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元朝 (1)在中央,由 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 (2)在地方: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书省;除吐蕃、畏兀儿地区外,设置了岭北、辽阳等10个 ,行省下设置路、府、州、县 (3)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行省制度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今天省区的区划范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朝 (1)在中央:废除 制度和中书省,由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2)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 ”,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3)“厂卫”: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 ,后来明成祖成立东厂,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4)“八股取士”禁锢人民思想 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清朝 (1)清初,军国大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2)雍正时设立 ,军政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后加以传达 (3)大兴文字狱 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专题突破训练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呈现不断强化的发展趋势。该制度于明清时期达到顶峰,与下面哪-选项有关 ( )A.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B.明成祖设立东厂C.康熙推行文字狱 D.雍正设立军机处2.从秦汉到明清,氶相的职权日益被分割,最终被取消,君权在制度规定层面上却有日益加强之势,呈现出很强的内敛性和不断膨胀倾向。材料反映了 ( )A.官僚机构的膨胀 B.封建制度的衰落C.君主专制的加强 D.地方势力的崛起3.唐玄宗统治后期,边疆地区的军事将领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这些将领的官职是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节度使 D.刺史4.元朝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直沿用至今。这一制度是 ( )A.行省制 B.科举制 C.郡县制 D.厂卫制5.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材料反映了 ( )A.三省六部制中丞相的设置 B.秦朝郡县制的设置C.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由来6.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官僚政治”“蒙昧主义”的历史根源分别是 ( )A.三公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B.皇权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C.三公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D.皇权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7.某研究小组搜集了一组资料:《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宋代通判在财经上的监督》《元代行省制度研究》《朱元璋杀胡惟庸废承相考辨》,该小组研究的主题应是 ( )A.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B.古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古代中央与地方权力的消长 D.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材料二(赵匡胤)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谏水记闻》材料三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延总之,所以稳当--《皇明祖训》(1)材料一反映的是唐朝的什么制度 (2)据材料二,指出宋初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留下的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4)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摘编自王定保《唐摭言》材料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貮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摘编自《职官志》材料三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皇宫)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选内阁中书中谨慎周密的人入内值班并担任抄写工作)。后名军机处。……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于此矣(承旨发出政令都在这里)。--摘编自赵翼(檐曝杂记》材料四 江西举人王锡侯将《康熙字典》删繁就简,另刻了《字贯》一书,只因未避清帝名讳,被认为“大逆不道”“罪不容诛”,所辑录的书籍全部被销毁,本人及部分家人被问斩,其他家人充边为奴,与此案有关的一些地方官也都受到严肃处理。(1)材料一体现了科举制度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材料二体现的是哪个朝代的官制变化 材料二中“帝方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 (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中的“承旨出政皆于此矣”说明了什么 材料四反映了清统治者为加强君主专制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产生了怎样的恶果 参考答案专题知识归纳宰相 科举制 禁军 分化事权 通判 转运使 中书省 行省丞相 三司 锦衣卫 军机处专题突破训练1.D2.C点拨:根据题干材料中的“丞相的职权日益被分割,最终被取消,君权在制度规定层面上却有日益加强之势”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加强,C符合题意。A、B、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 C。3.C4.A5.C6.D 点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有权就有一 切”,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代表国家意志,体现的是皇权制;“官僚政治”取代先秦的贵族政治,体现的是秦代开创的中央集权制;“蒙昧主义”是一种道德教化方式,让百姓重视礼仪,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选 D7.A8.(1)三省六部制。(2)问题:藩镇割据。措施: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3)明太祖认为丞相专权乱政,威胁到君主的统治。(4)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或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点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时进一步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中央设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尚书省下设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各部门之间既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提高效率,又互相牵制,加强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2)根据材料二可知,宋初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留下的藩镇割据问题。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初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军事上,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政治上,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认为丞相专权乱政,威胁到君主的统治。(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可知,中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或君主专制不断强化)。9.(1)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2)明朝。全国军政大权完全由皇帝一人执掌。(3)军机处成为皇帝专权的机构。(4)大兴文字狱。摧残了许多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意思相近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