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明清——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明清——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明清——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一、单选题
1.2021年河南卫视凭借《元宵奇妙夜》、《清明时节奇妙游》、《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等一系列节目,成为观众心中妥妥的“传统文化担当”,“厚重”一词更是成为了国人对河南悠久历史的高度浓缩。人们从文字、文学、艺术方面就可以洞悉中华文明发源地的那种浓浓情结,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骨文是今天汉字的源泉,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
B.“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是隋唐时期诗歌繁荣的代表
C.《清明上河图》是古代艺术的经典作品,反映了北宋时期商业的繁盛
D.豫剧源自于河南,清朝年间发展到顶峰,出现了“同光十三绝”
2.京剧的前身徽剧,原以二黄调为主,兼唱昆腔、四平调等,1790年为庆祝乾隆帝80大寿,徽班进京演出,后留在北京民间,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发展为今天的国剧。据此可知,京剧艺术得以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
A.贴近生活,联系百姓 B.政策鼓励,题材广泛
C.文武兼修,角色齐全 D.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3.毛泽东提出,《红楼梦》“不仅要当作小说看,而且要当作历史看”。如果“当作历史看”,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的是(  )
A.民族关系的紧张 B.封建社会的衰落
C.科举制度的结束 D.君主专制的崩溃
4.乾隆时,北京百姓“所好为秦声、罗、戈,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这说明(  )
A.昆曲已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B.京剧已经形成
C.中国地方戏曲丰富多彩 D.北京是休闲文化中心
5.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以上材料说明(  )
A.京剧孕育徽剧 B.京剧由博采众长而成
C.徽剧就是京剧 D.徽剧形成于乾隆年间
6.“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19世纪初流行的这句话主要说明了(  )
A.饱读诗书已经没有价值
B.《红楼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值得一读
C.《红楼梦》能替代其他一切文学作品
D.《红楼梦》已被纳入科举考试的范围
7.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朝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昆曲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下列属于昆曲的代表作的有(  )
①《窦娥冤》 ②《桃花扇》 ③《牡丹亭》 ④《长生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昆曲作为我国古典词曲艺术仅存的活化石,其蕴含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是其他任何剧种都无法匹敌的。但是被尊为“雅部”的昆曲在国家养、文人捧、皇上听的情况下,却在晚清被京剧取代了主流戏曲的地位。这主要是因为京剧(  )
A.蕴含更高的艺术价值 B.得到西方人的认可
C.符合晚清政治需要 D.迎合民众文化需求
9.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中国文学艺术逐渐从少数文人士大夫开始向普通大众普及,通俗程度越来越高,表现方式越来越自由。下列与明清小说有关的是(  )
A. B.
C. D.
10.《红楼梦》表面写梦,实际并不是写梦,这也正是《红楼梦》的成功之处。《红楼梦》的“成功之处”在于(  )
A.揭示了从皇帝到各级贪官污吏的丑恶
B.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
C.抒发了作者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
D.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11.京剧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下列关于京剧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
A.戏曲已经成为城乡人民的文化需求
B.文化专制导致了戏剧的繁荣
C.地方戏曲日益繁荣
D.安徽、湖北艺人的长期努力
12.文学艺术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代表明清文化突出成就的文学艺术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下列反映清代文学艺术成就和特色的是(  )
A.《三国演义》和秦腔 B.《水浒传》和昆曲
C.《红楼梦》和京剧 D.《西游记》和汉调
13.明清小说以章回为结构,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下列章回目录选自《红楼梦》的是(  )
A.孙悟空三岛求方,观世音甘泉活树
B.王熙凤正言弹妒意,林黛玉俏语谑娇音
C.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
D.梁山泊吴用举戴宗,揭阳岭宋江逢李俊
14.下列材料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A.材料:“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结论:体现盛唐诗人杜甫对祖国河山的赞美
B.材料:“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
结论:体现李清照委婉、细腻、清秀的词风
C.材料:“要血溅白练,六月飞雪。”——《窦娥冤》
结论:《窦娥冤》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
D.材料:“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京都竹枝词》
结论:《红楼梦》在民间传播,受到市民喜爱
15.中国文学史上有一部作品,被称为古典小说的高峰。书中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这部作品是(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16.下图是晚清沈蓉圃参照《京腔十三绝》,挑选了同治、光绪年间舞台上享有盛名的十三位演员,绘制的一幅名伶彩色剧装写真画。此图内容反映的“国粹"艺术是(  )
A.元曲 B.昆曲 C.京剧 D.杂剧
17.清朝时期,相对于昆曲所代表的文人士大夫趣味,京剧更接近于社会底层和民间的趣味,它的剧目系统更充分休现出其历史叙述的民间性。据此推知,清朝(  )
A.人们的欣赏水平大大提高 B.艺术形式极丰富多彩
C.人们的文化素质水平很高 D.艺术欣赏趋于大众化
18.某历史兴趣小组为了研究一个课题,专门搜集了“马致远”“孔尚任与《桃花扇》”“生、旦、净、末、丑!”等资料。你认为该小组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是(  )
A.清代的思想成就 B.文学体裁的变迁
C.明清的休闲娱乐 D.戏曲的发展历程
19.有人说它是“一部封建制度的衰亡史”,有人说它是.“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控告书”,还有人说它是“一部悲剧爱情史”。上述评论指的是(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红楼梦》 D.《西游记》
20.下列属于昆曲的代表作的是(  )
①《红楼梦》 ②《桃花扇》 ③《窦娥冤》 ④《长生殿》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1.下列图片的探究主题最应该是(  )
A.清朝文学成就 B.昆曲和京剧艺术
C.清代建筑艺术成就 D.清代宗教文化
22.京剧主要融合的剧种有(  )
①徽调 ②评剧 ③汉调 ④豫剧 ⑤昆曲 ⑥秦腔 ⑦京调
A.①③⑤⑥⑦ B.②④⑤⑥⑦ C.③④⑤⑥⑦ D.①④⑤⑥⑦
23.“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通过侯方域和李香君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南明小朝廷覆亡的悲剧历史的是(  )
A.《牡丹亭》 B.《红楼梦》 C.《桃花扇》 D.《长生殿》
24.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中国文学艺术逐渐从少数文人士大夫开始向普通大众普及,通俗程度越来越高,表现方式越来越自由。下表内容取自明清小说的是(  )
选项 内容
A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鷺
B 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
C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A.A B.B C.C D.D
25.它被誉为“百戏之祖” ,有着南曲轻柔婉转的特点,北曲慷慨激昂的声腔,将诗词歌赋等糅合在一起,与柔美的舞姿相结合,给人以充分的艺术享受。它是(  )
A.元曲 B.京剧 C.昆曲 D.皮黄戏
26.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
A.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B.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D.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
27.下图是晚清沈容圃参照《京腔十三绝》挑选了同治、光绪年间舞台.上享有盛名的十三位演员绘制的一幅名伶彩色剧装写真画。此图内容反映的“国粹”艺术是(  )
A.元曲 B.昆曲 C.杂剧 D.京剧
28.成语“三顾茅庐”“鞠躬尽瘁”“草船借箭”都出自我国最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它是(  )
A.《西游记》 B.《水浒传》
C.《红楼梦》 D.《三国演义》
29.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有突出的成就,并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其中记述了中国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的著作是(  )
A.《本草纲目》 B.《伤寒杂病论》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30.钟南山院士表示,有充足证据证明连花清瘟对治疗新冠肺炎有效,从而有力地驳斥了中医无用论。中国的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涌现出很多医术高明、品德高尚的医学家。下面对我国古代医学家及其成就的搭配,正确的是(  )
A.扁鹊——发明了“麻沸散”,总结出望、闻、问、切“四诊法”
B.张仲景——编定《黄帝内经》,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C.华佗——编写了《伤寒杂病论》,编创出“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D.李时珍——编写出《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
31.“北京王麻子剪刀”是享誉海内外几百年的中华老字号,北京王麻子剪刀的生产技术,曾在“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中被详细介绍。该书是(  )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徐霞客游记》 D.《天工开物》
32.“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明代末年编著的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是(  )
A.《资治通鉴》 B.《齐民要术》
C.《本草纲目》 D.《农政全书》
33.明代科学家徐光启撰写的<农政全书》全书分成12目,共60卷,其中包括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由此可见,此书(  )
A.是当时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的表现
B.是农业生产先进经验的集大成者
C.标志着北方农业的成熟
D.集中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34.某同学希望了解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获得有关各种药物产地、形色、气味及疗效相关知识,可以推荐他阅读(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35.下列对明朝科技发展的总体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①传统科技在世界居领先地位
②对我国传统古典科技多创新
③潜藏着发展停滞的危机
④西方科技开始传入我国,中西合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6.《农政全书》中,对历代备荒的议论、政策作了综述,水旱虫灾作了统计,救灾措施及其利弊作了分析,最后附草木野菜可资充饥的植物414种。据此可知此书(  )
A.侧重记载手工业的生产技术 B.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
C.吸纳了西方科技成果 D.关注民生,重视救灾防灾
37.下列作品中,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  )
A. B. C. D.
38.明朝中后期的一些科技巨著附有大量插图,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性资料。下面几幅插图最有可能出自(  )
A.《齐民要术》 B.《资治通鉴》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39.这部书是明代的一部科技巨著,作者是宋应星。这部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这部巨著是(  )
A. B.
C. D.
40.我国古代有一部集周秦至北魏农业生产知识之大成的总结性著作。作者贾思勰搜集了丰富的文献和农谚。访问老农,并经过实地考察和亲身实践之后写成此书。这部书是(  )
A.《本草纲目》 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41.这部著作除了介绍-般的农业生产经验之外,更着重阐述各种手工业的生产技术,还反映出明代一些手工作坊的面貌。这部著作是(  )
A.《天工开物》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齐民要术》
42.在尚未有特效西药和疫苗的情况下,中医药在抗疫中的显著疗效,引起世人对传统中医的高度关注。以下属于中医药瑰宝的有(  )
A.《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 B.《本草纲目》《齐民要术》
C.《伤寒杂病论》《天工开物》 D.《天工开物》《黄帝内经》
43.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下历史人物中,对传统中医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是(  )
①张仲景 ②贾思勰 ③韩非 ④李时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4.在预防和治疗新冠肺炎等疾病的过程中,下列著作中,可能提供治疗方法的是(  )
A.《本草纲目》 B.《天工开物》
C.《徐霞客游记》 D.《农政全书》
45.下侧材料描述的著作是(  )
全书共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收录了药方11000多个。它是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学丰富经验的总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A.《伤寒杂病论》 B.《齐民要术》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46.《几何原本》是徐光启和利玛窦合作翻译的著作。该书的完成反映出(  )
A.徐光启是明代杰出科学家 B.中国的科学知识传播到西方
C.西方的科学知识传播到中国 D.利玛窦是一位西方的数学家
47.下列图片选自同一本著作,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些图片出自(  )
A.《农政全书》 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
48.明朝北京城的中轴线纵贯南北,南起永定门,北止鼓楼、钟楼,并将主要的建筑物安排在中轴线上,左右对称,构建出一个“普天之下,唯我独尊”的间布局。材料表明(  )
A.北京城宫城以南为尊位 B.鼓楼、钟楼是核心建筑
C.地域特点影响建筑风格 D.建筑群呈现政治特点
49.故宫在明清时期被称作“紫禁城”。其中,“紫”是指紫微垣,紫微垣位于天的中央,最高处共有恒星15颗。这组恒星代表“运于中央,临制四方”的天帝所居住的宫殿,即“紫宫”。“禁”是指禁地。这一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
A.天人合一 B.建筑功能齐全
C.皇权至上 D.国家团结统一
50.以下关于明长城的归纳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的: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B.结构: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
C.特点:布局合理,设施完善,技术先进,工程质量优异
D.评价: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家建筑群
51.万里长城常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在历史上(  )
①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
②附近建立过许多农牧贸易场所
③是各民族交往的组带
④曾经是一个军事防御工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52.北京是我们市大祖国的首都北京城成为典型的大一统王期的都城是在(  )
A.秦汉时期 B.两宋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53.从秦朝到明朝再到现在,万里长城历经几千年,至今屹立于中国大地。电视剧《霍元甲》的主题曲的歌词中有一句“万里长城永不倒”,这句话比喻(  )
A.长城形制结构合理,工程坚固不倒
B.历代君主常年据兵驻扎长城,比喻兵强不倒
C.长城成为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精神象征,比喻中华民族不倒
D.长城沿线因贸易兴起了许多的城镇,比喻交往贸易不能断
54.下图是紫禁城,也称故宫。是我国明清两朝的皇宫,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宫廷建筑群。为了突出皇权至上,建筑艺术家们用艺术手法,巧妙地处理了建筑、美术等领域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了一条神秘奇特的中轴线。上述材料能说明紫禁城(  )
①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②展示了高超的建筑艺术
③凸显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④蕴含了平等的思想理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5.“长城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排千难、战万险,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无穷智慧和雄伟气魄。伟大的民族筑起了伟大的长城,同时也铸起了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长城精神。”明朝修筑的长城东西起至点是(  )
A.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B.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
C.东起渤海边,西至居庸关 D.东起鸭绿江边,西至雁门关
56.成语“三顾茅庐”“鞠躬尽瘁”“草船借箭”都出自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这部小说也是我国最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它是(  )
A. B.
C. D.
57.历经六百年岁月变迁,紫禁城历久弥新。如今其负责人表示要“把一个壮丽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紫禁城值得传承下去的原因有(  )
①气势恢宏的历史建筑 ②瑰丽璀璨的文物国宝
③明清两代的政治制度 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8.北京是一座著名的旅游城市,如果请你向外国游客介绍北京的历史文化,下列介绍正确的有(  )
①北京是中国的古都,元明清三朝都在此建都
②北京城布局严整,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
③北京附近可欣赏嘉峪关长城的风光
④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9.“盘旋在崇山峻岭之上,绵延峭拔的八达岭啊,舞起矫健的巨龙……和平建设的年代,你是显示民族气魄的支柱……“诗中赞美的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是(  )
A.都江堰 B.大运河 C.紫禁城 D.长城
60.何满子在参观某历史名人的陵园后,曾赋诗一首:“身具澹台志,文存史记魂。于今水浒传,流荡饰乾坤。”请你推测一下,这位历史名人是(  )
A.罗贯中 B.吴承恩 C.施耐庵 D.汤显祖
61.下列著名的戏剧作品里,成书于明朝后期,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成为久负盛名的传世佳作的是(  )
A.《窦娥冤》 B.《三国演义》
C.《牡丹亭》 D.《水浒传》
62.小说创作在明代处于黄金时期,众多的典型形象和情节深入人心。下列故事情节与作品搭配正确的是(  )
①武松打虎——《水浒传》 ②大闹天宫——《西游记》
③三顾茅庐——《水浒传》 ④六月飞雪——《窦娥冤》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可知,“同光十三绝”与京剧有关,D项符合题意;
A项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所以天汉字的源泉,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A项不符合题意;
B项李白和杜甫是唐朝诗人,B项不符合题意;
C项《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河沿岸的风光,反映了北宋时期商业的繁盛,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增强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增强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2.【答案】D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A. 贴近生活,联系百姓 ,不符合题意;
B. 政策鼓励,题材广泛 ,不符合题意;
C. 文武兼修,角色齐全 ,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 原以二黄调为主,兼唱昆腔、四平调等 ”“ 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发展为今天的国剧 ”,可以看出,京剧艺术得以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3.【答案】B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曹雪芹的《红楼梦》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的反映了古代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如果把《红楼梦》“当做历史看”,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的是建社会的衰落。选项 B 符合题意;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 B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红楼梦》的内容的相关史实。《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答案】A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里显示的是北京百姓喜爱秦声等戏剧,不喜欢听昆曲,一听到昆曲,就一哄而散,这说明在当时,昆曲 已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不为人民所喜好,故选项A符合题意;
B.京剧已经形成,不符合题意;
C. 中国地方戏曲丰富多彩 ,不符合题意;
D. 北京是休闲文化中心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含义,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解题的关键是读懂题干含义。
5.【答案】B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 据题干关键信息“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目、曲调和表演方法、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可知,京剧是在徽调、汉调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相互融合形成,因而题干材料说明京剧由博采众长而成。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 B 。
【点评】 本题考查京剧。在19世纪中期的道光年间,以徽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形成京剧。京剧集中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
6.【答案】B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A. 饱读诗书已经没有价值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文学家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一书, 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值得一读的好书,因此当时才会流行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红楼梦》能替代其他一切文学作品 ,不符合题意;
D. 《红楼梦》已被纳入科举考试的范围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要理解,不能死记硬背。
7.【答案】D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 依据所学可知,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牡丹 亭 》、《长生殿》、《桃花扇》都属于昆曲,所以属于昆曲的代表作的有②③④, D 项符合题意;
而《窦娥冤》是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属于元曲。由此分析 ABC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昆曲的相关史实。
8.【答案】D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 A .根据材料“其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是其他任何剧种都无法匹敌的"可知,此项说法与材料不符,故 A 错误;
B .材料没有涉及西方人的认可的内容,故 B 错误;
C .材料没有体现京剧符合晚清政治需要,故 C 错误;
D .结合所学可知,昆曲又称昆剧,原为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但随着京剧融合了一些地方剧种,尤其是汉腔的特色之后,更能迎合民众文化需求,昆曲的主流地位逐渐被京剧取代,故 D 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9.【答案】B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 解题时注意“明清小说”,分析备选项可知, A 项《如梦令》是宋词,排除;
B 项《红楼梦》是明清小说,符合题意;
C 项《望庐山瀑布》是唐朝李白的诗,排除;
D 项《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代表作,排除;
故答案为 B 。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明清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品。
10.【答案】D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 《红楼梦》前80回是曹雪芹写,高鹗续写了后40回。《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它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庭衰亡和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悲剧,深刻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堪称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红楼梦》已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选项 D 符合题意;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红楼梦》。明清时期四大名著有《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
11.【答案】B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化专制不利于戏剧的繁荣,所以, B 项不是清代京剧形成的原因,符合题意;
A 、 C 、 D 三项说法均符合史实,不合题意,故排除;
故答案为 B 。
【点评】 本题主要通过京剧的形成与发展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
12.【答案】C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 明清时期文化艺术出现新的发展,以小说、戏曲作为主要题材。《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高峰,代表着明清小说的最高成就。京剧产生于清朝时期,是中国的国粹,故 C 正确;
秦腔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成熟于秦,清朝是其繁荣时期,故排除 A ;
《水浒传》成书于明朝,排除 B ;
《西游记》成书于明代,排除 D 。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艺发展情况,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3.【答案】B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 根据相关人物可判断出自《红楼梦》的是篇目是王熙凤正言弹妒意,林黛玉俏语虐娇音。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庭衰亡和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悲剧,深刻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 B 。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红楼梦》的内容与相关人物。
14.【答案】D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 A .杜甫是唐朝的现实主义诗人,“世上疮,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体现了杜甫对社会困苦,百姓生活艰辛的关心,故 A 项说法错误,排除;
B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宋朝豪放派词人苏轼的作品, B 项说法错误,排除;
C .《窦娥冤》是现实主义作品,是元杂剧的代表作, C 项错误;
D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体现了《红楼梦》受到市民喜爱,迎合了市民阶层扩大的需要,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D 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5.【答案】D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 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它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庭衰亡和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悲剧,深刻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的相关史实。明清之际,文学艺术取得长足发展。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16.【答案】C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A.元曲,不符合题意;
B.昆曲,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京腔”“国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形成了京剧,这里的京腔就是京剧,后来成为我国的国粹艺术,故选项C符合题意;
D.杂剧,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分析识记回答。
17.【答案】D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京剧更接近于社会底层和民间的趣味,它的剧目系统更充分体现出其历史叙述的民间性。”可知,京剧体现了世俗化,大众化,可丰富城乡人民生活,D项正确;
“人们的欣赏水平大大提高”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
“艺术形式极丰富多彩”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
“人们的文化素质水平很高”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京剧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抓住关键词,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8.【答案】D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孔尚任的《桃花扇》是昆曲的传世之作;“生、旦、净末、丑”是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因此该“小课题”最有可能是戏曲的发展历程,D符合题意;
A选项是思想成就,不符合题意,排除;
B选项是文学体裁,不符合题意,排除;
C选项是经典著作,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难度适中,理解题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该类试题的考查越来越多,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19.【答案】C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颠峰,它以贾府的盛衰变迁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广泛触及清朝中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清王朝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C符合题意;
《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排除A;
《水浒传》讲述的是农民起义,排除B;
《西游记》是神话小说,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红楼梦》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红楼梦》的主要内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红楼梦》是常考考点,需要熟练掌握与之相关的知识点。
20.【答案】C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了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达顶峰,洪异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这两部政治历史剧,内容感人,情节跌宕,词曲雅致,成为昆曲的传世之作。②④符合题意;
《红楼梦》是小说,《窦娥冤》是杂剧,①③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昆曲的知识。难度较低,熟记昆曲的代表作品有洪异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即可作答。该类试题重在考查基础知识,熟记基础知识是关键。
21.【答案】B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苏州昆剧古戏台和紫禁城畅音阁大戏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昆曲和京剧的艺术成就。B符合题意;
A项中“清朝文学成就”,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C项中“清代建筑艺术成就”与题意无关,排除;
D项中“清代宗教文化”与题意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昆曲和京剧艺术。难度适中,理解图片所反映的信息即可作答。该类试题作答的难度不大,重在观察图片中的有效信息。
22.【答案】A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乾隆时,北京成为戏班荟萃之地,各种地方戏曲都在这里上演,形成群芳争艳的局面。1790年,乾隆皇帝80岁寿辰时,由微商出面组织的来自南方的四大微班先后到北京献艺。微班的唱词通俗易懂,唱调高亢爽朗,赢得观众喜爱,一时誉满京城。后来,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为一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皮黄戏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以后就被称为“京戏”或“京剧”。因此,①③⑤⑥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京剧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京剧是由徽调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形成的剧众即可作答。本题的作答需要注重细节知识。
23.【答案】C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桃花扇》借助秦淮歌伎李香君与侯方域的恋爱故事,表现出人民的亡国之痛,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起伏跌宕,词句谨严凝练。当时的观众在观看这两部戏时,多流泪感叹。清朝统治者认为这部戏有怀念故国之嫌,予以禁演。C符合题意;
《牡丹亭》的主角是杜丽娘、柳梦梅,不符合题意,排除A;
《红楼梦》的主角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不符合题意,排除B;
《长生殿》的主角是李隆基和杨贵妃,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桃花扇》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桃花扇》的主要内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同时要对《牡丹亭》、《红楼梦》《长生殿》的内容有所了解。
24.【答案】B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鷺”属于宋词,排除A;
“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出自清朝小说《红楼梦》,B符合题意;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属于唐诗,C不符合题意;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出自元杂剧《窦娥冤》,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后楼梦》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即可作答。同时,要对其它选项的出处有所掌握。
25.【答案】C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昆曲诞生在明代,流行于江苏昆山一帶,被称为“百戏之祖”。有着南曲轻柔婉转的特点,北曲像慨激昂的声腔,将诗词歌赋等揉合一起,与柔美的舞姿相结合,给人以充分的艺术享受。C符合题意;
元曲兴起与北方,不符合题意,排除A;
皮黄戏又称京剧,与题意无关,排除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昆曲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对昆曲的评价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6.【答案】D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是各个历史时期主要的文学表现形式,这-变化过程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D符合题意;
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不符合史实,排除A;
儒家思想与题干内容没有联系,排除B;
中央集权,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掌握文学作品反映的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有怎样的文化需求就有怎样的文学作品即可作答。
27.【答案】D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 晚清沈蓉圃参照《京腔十三绝》,挑选了同治、光绪年间舞台上享有盛名的十三位演员,绘制的一幅名伶彩色剧装写真画。此图内容反映的“国粹”艺术是京剧。明清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北京是戏曲荟萃之地。在19世纪中期道光帝在位时期,以徽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形成京剧。京集中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以晚清沈蓉圃参照《京腔十三绝》,挑选了同治、光绪年间舞台上享有盛名的十三位演员,绘制的一幅名伶彩色剧装写真画为依托,考查京剧。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28.【答案】D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 成书于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这部小说,是罗贯中根据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创作的。书中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成语三顾茅庐”、“鞠躬尽瘁”、“草船借箭”都出自于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这部小说也是我国最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它是《三国演义》。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三国演义》的相关史实。
29.【答案】C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本草纲目》是明朝药物学家李时珍创作的药物学著作, A 排除;
《伤寒杂病论》 是东汉名医张仲景的著作,与题意无关,排除B;
《天工开物》明朝宋应星所著的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科学著作, C 正确;
《农政全书》是明朝徐光启所著的农业著作, D 排除。
故答案为C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天工开物》的相关史实。
30.【答案】D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李时珍编的《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被誉为“东方医药宝典”,D正确;
东汉名医华佗发明"了“麻沸散”,排除A;
东汉名医张仲景编写《伤寒杂病论》,排除B;
《 黄帝内经》是成书于西汉的医学著作,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达的医学。难度较低,掌握中国古达的医学家及其主要成就即可作答。
31.【答案】D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A.《齐民要术》,不符合题意;
B.《农政全书》,不符合题意;
C.《徐霞客游记》,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是我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技著作,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 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拿它来分析备选项回答,这就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
32.【答案】D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明朝末年徐光启编著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农业百科全书,书中记载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故D符合题意;《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不是农业方面的书籍,《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的著作, 《本草纲目》 是明代医学方面的书籍,故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代科技的发展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明朝末年徐光启编著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农业百科全书,书中记载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这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33.【答案】B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包括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政全书》是农业生产技术的集大成者。明朝农学家徐光启编著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农业百科全书,是一部集古代农业之大成并吸收了西方科技知识的农学专著,书中记载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的理论和科学方法,基本上囊括了中国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还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这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农政全书》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分析能力。明朝末年徐光启编著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农业百科全书,书中记载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这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34.【答案】C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编成的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全书共收1892种药物,附药方11000多则,插图1160幅,对每一种药物的名称、性能、用途、制作都作了说明,并且改正了前人关于药物的许多错误和含混的记录,它是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学的丰富总结,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故C符合题意;
《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撰写的一部医学著作。原名为《伤寒杂病论》;《天工开物》是古代一部综合性科技著作,ABD都非药物学方面的成就,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本草纲目》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李时珍是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他用毕生精力,写成了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该著作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
35.【答案】C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明朝时期,我国已总结性的著作为主,传统科技仍居世界居领先地位,①叙述正确;
明朝时期没能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潜藏着发展停滞的危机,③叙述正确;
明朝时期,西方科技开始传入我国,中西合璧,如徐光启中国明代著名科学家和“西学东渐”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被誉为“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是我国第一位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爱国科学家,④叙述正确。
明朝缺乏对自然科学的运用和发展,科技缺乏创新,故②叙述错误;
故C①③④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代科技的发展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明朝后期,随着西方殖民者东来进行侵略活动,欧洲传教士也来到我国传教。传教士在传教的同时,也把西方的数学、地理学和天文学等许多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对中国科学的进步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历史上称为“西学东渐”》西方的传教士中,意大利的利玛窦是最著名的一位。明朝末年徐光启编著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农业百科全书,书中记载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这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36.【答案】D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对历代备荒的议论、政策作了综述,水旱虫灾作了统计,救灾措施及其利弊作了分析,最后附草木野菜可资充饥的植物414种”可知,《农政全书》关注民生,重视救灾、防灾。故D正确。
《农政全书》是农业著作,并没有侧重记载手工业的生产技术,故A错误;
材料突出的是救灾防灾理念,并没有涉及到加强君主专制统治内容,故B错误;
材料中没有提及吸纳西方科技成果。故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 《农政全书 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明朝末年徐光启编著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农业百科全书,书中记载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
37.【答案】D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A.《梦溪笔谈》,不符合题意;
B.《本草纲目》,不符合题意;
C.《农政全书》,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我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 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没有什么技巧。
38.【答案】D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A.《齐民要术》,不符合题意;
B.《资治通鉴》,不符合题意;
C.《本草纲目》,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知识,明朝中后期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记载了农业和手工业各部门的生产技术,还绘有120多幅插图,描绘了生产过程和各行业劳动人民的形象,材料中的“农作物加工”“陶瓷制作”“煤炭采掘”都属《天工开物》的记载范围,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关键语句,看懂图片含义,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39.【答案】B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 B.依据题干“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结合课本所学,《天工开物》是明代的一部科技巨著,作者是宋应星。这部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故选项B符合题意;
A.《齐民要术》,不符合题意;
C.《农政全书》,不符合题意;
D.《红楼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关键语句,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识记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40.【答案】B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 北魏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世界农学史上的名著。《齐民要术》是国古代有一部集周秦至北魏农业生产知识之大成的总结性著作。作者贾思勰搜集了丰富的文献和农谚,访问老农,并经过实地观察和亲身实践之后写成了此书。选项 B 符合题意;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贾思勰的著作《齐民要术》的相关史实,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41.【答案】A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除了介绍一般的农业生产经验之外,更着重阐述各种手工业的生产技术”结合所学可知,《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因此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天工开物》, A 项正确;
《本草纲目》是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此书是李时珍在继承和总结明代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进行多方考证,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药物学巨著,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医药学方面的内容, B 项错误;
《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创作的农书,该书基本上囊括了中国明代农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不符合题意, C 项错误;
《齐民要术》是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与材料“更着重阐述各种手工业的生产技术”不符, D 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天工开物》的相关史实。
42.【答案】A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著作的中医药著作, A 符合题意,正确;
B 中《齐民要术》是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不是中医药著作,应排除;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C 、 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
【点评】 本题考查张仲景和李时珍的贡献。张仲景是东汉时期杰出的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他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43.【答案】B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 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他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东汉末年的名医华它,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让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觉,然后进行各种手术。华佗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造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健身体。张仲景和华佗是对传统中医发展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蔡伦是改进造纸术的科学家;韩非是百家争鸣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①④符合题意。选项 B 符合题意;
选项 ACD 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 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对传统中医发展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
44.【答案】A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草纲目》是明朝时期李时珍编写的“东方医药巨典”,因此 A 正确;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 B 排除;
《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部散文游记, C 排除;
《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创作的农书, D 排除。
故答案为 A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45.【答案】C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接和所学知识可知,《本草纲目》全书约190万字,共记载了药物1 800多种,比前人所记载的增加370多种;收录药方11 000多个,比前人所收录的药方增加4倍;还附有1 100多幅药物形态图。书中对各种药物进行了新的分类,详细介绍它们的产地、形色、气味及其主要疗效。这部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C符合题意;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张仲景的医学成就,不符合题意,排除A;
《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的农学著作,不符合题意,排除B;
《天工开物》是明朝宋应星的手工业著作,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本草纲目》的知识。难度较低,熟练掌握《本草纲目》的作者、主要内容、历史地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本草纲目》是近年考查的重点,经常与新冠疫情结合考查,需要熟练掌握与之相关的知识点。
46.【答案】C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一些西方传救士到中国传教,他们带来了有关西方自然科学的书籍。一些中国学者积极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并与外国传教士合作,翻译西方的科学著作。其中,徐光启与意大利人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古希腊数学著作《原本》并定名为《几何原本》,对中国数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C符合题意;
ABD表述与题意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抓住关键词“翻译”,掌握《几何原本》是翻译的西方著作即可作答。
47.【答案】C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农业和手工业方面的,结合所学知识,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C符合题意;
《农政全书》是明朝徐光启写的一部农书,排除A;
《齐民要术》 北朝贾思勰写的一部农书,排除B;
《本草纲目》 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写的一部药物学著作。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天工开物》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中图片所反映的信息,掌握《天工开物》的内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该类试题重在掌握四个选项所记载的主要内容。在平时的学习中,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有助于解答试题。
48.【答案】D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 A .题干中没有提及北京城宫城以南面为尊,故 A 选项错误;
B .题干中只说了钟鼓楼等主要建筑物在中轴线上,但并没有说钟鼓楼是核心建筑,故 B 选项错误;
C .题干中并没有提及地域特点与建筑风格的关系,故 C 选项错误;
D .题干中说北京城构建出一个“普天之下,唯我独尊”的空间布局,这体现了建筑所呈现的政治特点,故 D 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49.【答案】C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 材料中通过记述帝等重大的活动都在太和殿举行,且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这体现出的实质问题是突出权至上,故 C 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天人合一,故 A 项错误;
B 项不是本质,应排除;
材料没有没有涉及到大一统观念,故 D 项错误;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考查皇帝制度,需要掌握皇帝制度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50.【答案】D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明朝建立以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明代长城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立卫所,驻守军队,开展屯田,进行生产,并修建了相连的道路,形成为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明长城多用砖、石砌成,十分坚固。在长城修筑史上,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坚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故ABC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故D叙述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长城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明长城是明代北部地区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西起嘉峪关,东达鸭绿江,横贯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辽宁等省、市、自治区,全长6300多公里,是现存历代长城遗迹中最完整、最坚固、最雄伟的实物。修筑明长城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统治者的骚扰。明朝自始至终对北方防务的建设非常重视。长城、关隘、墩堡的修筑工程,在明朝的270多年中几乎没有中断过,逐步形成了“九边”分区防守,分段管理和修筑长城的制度。
51.【答案】A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明朝建立以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明代长城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立卫所,驻守军队,开展屯田,进行生产,并修建了相连的道路,形成为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①②③④均正确,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万里长城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长城除了它的防御功能外,又是促进北疆经济开发的生命线和联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由于长城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作用,它已成为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的精神象征,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52.【答案】D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也称“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有楼宇8000余间,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都是砖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绘,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皇家高级建筑群。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北京,永乐4年(1406年)始建,永乐18年基本建成,在500年历史中有24位皇帝曾居住于此。其中,明朝有14位皇帝,而清朝有10位皇帝。经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和扩建故宫仍然保持了原来的布局。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故宫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北京城是明清两朝的都城,是典型的大一统王朝都城。北京城有三重,由外向里,依次是京城﹑皇城和宫城。宫城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旧称紫禁城,现在为故宫,是明清两朝的皇宫。
53.【答案】C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万里长城自秦始皇修建后,许多朝代不断整修,明朝又大规模修筑,进行完善,蜿蜒六千余公里,气势雄伟,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万里长城是中国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精神象征,比喻中华民族不倒,故C符合题意;
长城形制结构合理,工程坚固不倒是字面含义,不是比喻义,故A不符合题意;
BD项的内容与题干“万里长城永不倒”不符,故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万里长城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理解能力。长城除了它的防御功能外,又是促进北疆经济开发的生命线和联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由于长城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作用,它已成为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的精神象征,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54.【答案】A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 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形成了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题干材料能说明紫禁城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展示了高超的建筑技艺,凸显了权的至高无上。①②③正确,选项A符合题意;
封建社会是等级社会,④蕴含了平等的思想理念不正确,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紫禁城的相关史实。
55.【答案】A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建立之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侵,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 ,不符合题意;
C. 东起渤海边,西至居庸关 ,不符合题意;
D. 东起鸭绿江边,西至雁门关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没有什么技巧。
56.【答案】D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A.《西游记》,不符合题意;
B.《水浒传》,不符合题意;
C.《窦娥冤》,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志通俗演义》俗称《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 也是我国最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 它以三国的史实为基础,运用文学手段,描写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矛盾冲突, “三顾茅庐”“鞠躬尽瘁”“草船借箭” 等就出自此书,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57.【答案】B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 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北京城有三重,由外向里依次是京城、城、宫城。宫城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旧称紫禁城,现在称为故宫,是明清两朝的帝居住的地方,明清两朝帝与王朝灭亡直接相关。历经六百年岁月变迁,紫禁城历久弥新。如今其负责人表示要“把一个壮丽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个六百年。”紫禁城值得传承下去的有气势恢弘的历史建筑、瑰丽璀璨的文物国宝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选项B正确;
选项③明清两代的政治制度与紫禁城的传承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B 。
【点评】 本题以把一个壮丽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为切入点,主要考查紫禁城值得传承下去的内容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58.【答案】B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是中国的古都,元明清三朝都在此建都,①正确;
北京城布局严整,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②正确;
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其中宫城即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④正确;
嘉峪关长城是明长城西端的终点,北京城附近的长城风光应该是八达岭长城,③说法不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城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北京城修建的时间、背景、特点、评价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北京城是重要考点,需要熟练掌握与其相关的知识点。
59.【答案】D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建立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建立在崇山峻岭之上。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工程,被称为中国的脊梁。D正确;
都江堰、大运河都是水利工程,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A、B排除;
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的地方,C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长城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抓住关键词,掌握长城的修筑的背景、基本情况及评价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该类题型的考查是近年的常考题型,需要掌握该类试题的答题技巧。
60.【答案】C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于今水浒传,流荡饰乾坤"结合所学可知,施耐庵著有《水浒转》,是根据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题材创作而成,小说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刻画了性格、经历不同的各种反抗者的英雄形象,故C符合题意。
罗贯中著《三国演义》,不符合题意,排除A;
吴承恩著《西游记》,不符合题意,排除B;
汤显祖著《牡丹亭》,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水浒传》的知识。难度适中,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于今水浒传”,掌握《水浒传》的作者、主要内容及评价即可作答。同时也要掌握罗贯中、吴承恩、汤显祖的作品。
61.【答案】C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汤显祖的《牡丹亭》通过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鞭挞了吃人的封建礼教。C符合题意;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排除A;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是四大名著中唯一根据历史事实改编的小说。排除B;
《水浒传》讲述以宋江为首的绿林好汉,由被逼落草,发展壮大,直至受到朝廷招安,东征西讨的历程。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牡丹亭》的知识。难度适中, 掌握《牡丹亭》成书的时间、作者、故事情节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同时也要对《窦娥冤》、《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基本情况有所掌握。
62.【答案】A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松打虎出自明朝施耐庵的《水浒传》,①搭配正确;
大闹天宫出自明朝吴承恩的《西游记》,②搭配正确;
三顾茅庐出自明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③搭配错误;
六月飞雪出自元朝关汉卿的《窦娥冤》,④搭配不正确。因此,①②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的小说。难度适中, 掌握《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的小说情节即可作答。该类试题的考查较多,需要熟练掌握教材内容。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明清——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一、单选题
1.2021年河南卫视凭借《元宵奇妙夜》、《清明时节奇妙游》、《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等一系列节目,成为观众心中妥妥的“传统文化担当”,“厚重”一词更是成为了国人对河南悠久历史的高度浓缩。人们从文字、文学、艺术方面就可以洞悉中华文明发源地的那种浓浓情结,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骨文是今天汉字的源泉,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
B.“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是隋唐时期诗歌繁荣的代表
C.《清明上河图》是古代艺术的经典作品,反映了北宋时期商业的繁盛
D.豫剧源自于河南,清朝年间发展到顶峰,出现了“同光十三绝”
【答案】D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可知,“同光十三绝”与京剧有关,D项符合题意;
A项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所以天汉字的源泉,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A项不符合题意;
B项李白和杜甫是唐朝诗人,B项不符合题意;
C项《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河沿岸的风光,反映了北宋时期商业的繁盛,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增强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增强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2.京剧的前身徽剧,原以二黄调为主,兼唱昆腔、四平调等,1790年为庆祝乾隆帝80大寿,徽班进京演出,后留在北京民间,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发展为今天的国剧。据此可知,京剧艺术得以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
A.贴近生活,联系百姓 B.政策鼓励,题材广泛
C.文武兼修,角色齐全 D.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答案】D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A. 贴近生活,联系百姓 ,不符合题意;
B. 政策鼓励,题材广泛 ,不符合题意;
C. 文武兼修,角色齐全 ,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 原以二黄调为主,兼唱昆腔、四平调等 ”“ 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发展为今天的国剧 ”,可以看出,京剧艺术得以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3.毛泽东提出,《红楼梦》“不仅要当作小说看,而且要当作历史看”。如果“当作历史看”,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的是(  )
A.民族关系的紧张 B.封建社会的衰落
C.科举制度的结束 D.君主专制的崩溃
【答案】B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曹雪芹的《红楼梦》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的反映了古代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如果把《红楼梦》“当做历史看”,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的是建社会的衰落。选项 B 符合题意;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 B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红楼梦》的内容的相关史实。《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乾隆时,北京百姓“所好为秦声、罗、戈,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这说明(  )
A.昆曲已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B.京剧已经形成
C.中国地方戏曲丰富多彩 D.北京是休闲文化中心
【答案】A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里显示的是北京百姓喜爱秦声等戏剧,不喜欢听昆曲,一听到昆曲,就一哄而散,这说明在当时,昆曲 已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不为人民所喜好,故选项A符合题意;
B.京剧已经形成,不符合题意;
C. 中国地方戏曲丰富多彩 ,不符合题意;
D. 北京是休闲文化中心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含义,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解题的关键是读懂题干含义。
5.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以上材料说明(  )
A.京剧孕育徽剧 B.京剧由博采众长而成
C.徽剧就是京剧 D.徽剧形成于乾隆年间
【答案】B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 据题干关键信息“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目、曲调和表演方法、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可知,京剧是在徽调、汉调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相互融合形成,因而题干材料说明京剧由博采众长而成。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 B 。
【点评】 本题考查京剧。在19世纪中期的道光年间,以徽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形成京剧。京剧集中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
6.“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19世纪初流行的这句话主要说明了(  )
A.饱读诗书已经没有价值
B.《红楼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值得一读
C.《红楼梦》能替代其他一切文学作品
D.《红楼梦》已被纳入科举考试的范围
【答案】B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A. 饱读诗书已经没有价值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文学家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一书, 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值得一读的好书,因此当时才会流行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红楼梦》能替代其他一切文学作品 ,不符合题意;
D. 《红楼梦》已被纳入科举考试的范围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要理解,不能死记硬背。
7.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朝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昆曲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下列属于昆曲的代表作的有(  )
①《窦娥冤》 ②《桃花扇》 ③《牡丹亭》 ④《长生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 依据所学可知,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牡丹 亭 》、《长生殿》、《桃花扇》都属于昆曲,所以属于昆曲的代表作的有②③④, D 项符合题意;
而《窦娥冤》是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属于元曲。由此分析 ABC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昆曲的相关史实。
8.昆曲作为我国古典词曲艺术仅存的活化石,其蕴含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是其他任何剧种都无法匹敌的。但是被尊为“雅部”的昆曲在国家养、文人捧、皇上听的情况下,却在晚清被京剧取代了主流戏曲的地位。这主要是因为京剧(  )
A.蕴含更高的艺术价值 B.得到西方人的认可
C.符合晚清政治需要 D.迎合民众文化需求
【答案】D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 A .根据材料“其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是其他任何剧种都无法匹敌的"可知,此项说法与材料不符,故 A 错误;
B .材料没有涉及西方人的认可的内容,故 B 错误;
C .材料没有体现京剧符合晚清政治需要,故 C 错误;
D .结合所学可知,昆曲又称昆剧,原为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但随着京剧融合了一些地方剧种,尤其是汉腔的特色之后,更能迎合民众文化需求,昆曲的主流地位逐渐被京剧取代,故 D 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9.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中国文学艺术逐渐从少数文人士大夫开始向普通大众普及,通俗程度越来越高,表现方式越来越自由。下列与明清小说有关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 解题时注意“明清小说”,分析备选项可知, A 项《如梦令》是宋词,排除;
B 项《红楼梦》是明清小说,符合题意;
C 项《望庐山瀑布》是唐朝李白的诗,排除;
D 项《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代表作,排除;
故答案为 B 。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明清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品。
10.《红楼梦》表面写梦,实际并不是写梦,这也正是《红楼梦》的成功之处。《红楼梦》的“成功之处”在于(  )
A.揭示了从皇帝到各级贪官污吏的丑恶
B.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
C.抒发了作者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
D.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答案】D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 《红楼梦》前80回是曹雪芹写,高鹗续写了后40回。《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它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庭衰亡和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悲剧,深刻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堪称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红楼梦》已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选项 D 符合题意;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红楼梦》。明清时期四大名著有《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
11.京剧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下列关于京剧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
A.戏曲已经成为城乡人民的文化需求
B.文化专制导致了戏剧的繁荣
C.地方戏曲日益繁荣
D.安徽、湖北艺人的长期努力
【答案】B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化专制不利于戏剧的繁荣,所以, B 项不是清代京剧形成的原因,符合题意;
A 、 C 、 D 三项说法均符合史实,不合题意,故排除;
故答案为 B 。
【点评】 本题主要通过京剧的形成与发展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
12.文学艺术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代表明清文化突出成就的文学艺术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下列反映清代文学艺术成就和特色的是(  )
A.《三国演义》和秦腔 B.《水浒传》和昆曲
C.《红楼梦》和京剧 D.《西游记》和汉调
【答案】C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 明清时期文化艺术出现新的发展,以小说、戏曲作为主要题材。《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高峰,代表着明清小说的最高成就。京剧产生于清朝时期,是中国的国粹,故 C 正确;
秦腔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成熟于秦,清朝是其繁荣时期,故排除 A ;
《水浒传》成书于明朝,排除 B ;
《西游记》成书于明代,排除 D 。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艺发展情况,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3.明清小说以章回为结构,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下列章回目录选自《红楼梦》的是(  )
A.孙悟空三岛求方,观世音甘泉活树
B.王熙凤正言弹妒意,林黛玉俏语谑娇音
C.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
D.梁山泊吴用举戴宗,揭阳岭宋江逢李俊
【答案】B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 根据相关人物可判断出自《红楼梦》的是篇目是王熙凤正言弹妒意,林黛玉俏语虐娇音。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庭衰亡和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悲剧,深刻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 B 。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红楼梦》的内容与相关人物。
14.下列材料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A.材料:“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结论:体现盛唐诗人杜甫对祖国河山的赞美
B.材料:“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
结论:体现李清照委婉、细腻、清秀的词风
C.材料:“要血溅白练,六月飞雪。”——《窦娥冤》
结论:《窦娥冤》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
D.材料:“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京都竹枝词》
结论:《红楼梦》在民间传播,受到市民喜爱
【答案】D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 A .杜甫是唐朝的现实主义诗人,“世上疮,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体现了杜甫对社会困苦,百姓生活艰辛的关心,故 A 项说法错误,排除;
B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宋朝豪放派词人苏轼的作品, B 项说法错误,排除;
C .《窦娥冤》是现实主义作品,是元杂剧的代表作, C 项错误;
D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体现了《红楼梦》受到市民喜爱,迎合了市民阶层扩大的需要,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D 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5.中国文学史上有一部作品,被称为古典小说的高峰。书中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这部作品是(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答案】D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 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它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庭衰亡和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悲剧,深刻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的相关史实。明清之际,文学艺术取得长足发展。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16.下图是晚清沈蓉圃参照《京腔十三绝》,挑选了同治、光绪年间舞台上享有盛名的十三位演员,绘制的一幅名伶彩色剧装写真画。此图内容反映的“国粹"艺术是(  )
A.元曲 B.昆曲 C.京剧 D.杂剧
【答案】C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A.元曲,不符合题意;
B.昆曲,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京腔”“国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形成了京剧,这里的京腔就是京剧,后来成为我国的国粹艺术,故选项C符合题意;
D.杂剧,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分析识记回答。
17.清朝时期,相对于昆曲所代表的文人士大夫趣味,京剧更接近于社会底层和民间的趣味,它的剧目系统更充分休现出其历史叙述的民间性。据此推知,清朝(  )
A.人们的欣赏水平大大提高 B.艺术形式极丰富多彩
C.人们的文化素质水平很高 D.艺术欣赏趋于大众化
【答案】D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京剧更接近于社会底层和民间的趣味,它的剧目系统更充分体现出其历史叙述的民间性。”可知,京剧体现了世俗化,大众化,可丰富城乡人民生活,D项正确;
“人们的欣赏水平大大提高”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
“艺术形式极丰富多彩”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
“人们的文化素质水平很高”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京剧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抓住关键词,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8.某历史兴趣小组为了研究一个课题,专门搜集了“马致远”“孔尚任与《桃花扇》”“生、旦、净、末、丑!”等资料。你认为该小组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是(  )
A.清代的思想成就 B.文学体裁的变迁
C.明清的休闲娱乐 D.戏曲的发展历程
【答案】D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孔尚任的《桃花扇》是昆曲的传世之作;“生、旦、净末、丑”是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因此该“小课题”最有可能是戏曲的发展历程,D符合题意;
A选项是思想成就,不符合题意,排除;
B选项是文学体裁,不符合题意,排除;
C选项是经典著作,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难度适中,理解题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该类试题的考查越来越多,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19.有人说它是“一部封建制度的衰亡史”,有人说它是.“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控告书”,还有人说它是“一部悲剧爱情史”。上述评论指的是(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红楼梦》 D.《西游记》
【答案】C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颠峰,它以贾府的盛衰变迁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广泛触及清朝中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清王朝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C符合题意;
《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排除A;
《水浒传》讲述的是农民起义,排除B;
《西游记》是神话小说,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红楼梦》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红楼梦》的主要内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红楼梦》是常考考点,需要熟练掌握与之相关的知识点。
20.下列属于昆曲的代表作的是(  )
①《红楼梦》 ②《桃花扇》 ③《窦娥冤》 ④《长生殿》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了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达顶峰,洪异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这两部政治历史剧,内容感人,情节跌宕,词曲雅致,成为昆曲的传世之作。②④符合题意;
《红楼梦》是小说,《窦娥冤》是杂剧,①③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昆曲的知识。难度较低,熟记昆曲的代表作品有洪异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即可作答。该类试题重在考查基础知识,熟记基础知识是关键。
21.下列图片的探究主题最应该是(  )
A.清朝文学成就 B.昆曲和京剧艺术
C.清代建筑艺术成就 D.清代宗教文化
【答案】B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苏州昆剧古戏台和紫禁城畅音阁大戏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昆曲和京剧的艺术成就。B符合题意;
A项中“清朝文学成就”,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C项中“清代建筑艺术成就”与题意无关,排除;
D项中“清代宗教文化”与题意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昆曲和京剧艺术。难度适中,理解图片所反映的信息即可作答。该类试题作答的难度不大,重在观察图片中的有效信息。
22.京剧主要融合的剧种有(  )
①徽调 ②评剧 ③汉调 ④豫剧 ⑤昆曲 ⑥秦腔 ⑦京调
A.①③⑤⑥⑦ B.②④⑤⑥⑦ C.③④⑤⑥⑦ D.①④⑤⑥⑦
【答案】A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乾隆时,北京成为戏班荟萃之地,各种地方戏曲都在这里上演,形成群芳争艳的局面。1790年,乾隆皇帝80岁寿辰时,由微商出面组织的来自南方的四大微班先后到北京献艺。微班的唱词通俗易懂,唱调高亢爽朗,赢得观众喜爱,一时誉满京城。后来,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为一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皮黄戏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以后就被称为“京戏”或“京剧”。因此,①③⑤⑥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京剧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京剧是由徽调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形成的剧众即可作答。本题的作答需要注重细节知识。
23.“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通过侯方域和李香君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南明小朝廷覆亡的悲剧历史的是(  )
A.《牡丹亭》 B.《红楼梦》 C.《桃花扇》 D.《长生殿》
【答案】C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桃花扇》借助秦淮歌伎李香君与侯方域的恋爱故事,表现出人民的亡国之痛,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起伏跌宕,词句谨严凝练。当时的观众在观看这两部戏时,多流泪感叹。清朝统治者认为这部戏有怀念故国之嫌,予以禁演。C符合题意;
《牡丹亭》的主角是杜丽娘、柳梦梅,不符合题意,排除A;
《红楼梦》的主角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不符合题意,排除B;
《长生殿》的主角是李隆基和杨贵妃,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桃花扇》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桃花扇》的主要内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同时要对《牡丹亭》、《红楼梦》《长生殿》的内容有所了解。
24.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中国文学艺术逐渐从少数文人士大夫开始向普通大众普及,通俗程度越来越高,表现方式越来越自由。下表内容取自明清小说的是(  )
选项 内容
A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鷺
B 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
C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A.A B.B C.C D.D
【答案】B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鷺”属于宋词,排除A;
“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出自清朝小说《红楼梦》,B符合题意;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属于唐诗,C不符合题意;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出自元杂剧《窦娥冤》,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后楼梦》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即可作答。同时,要对其它选项的出处有所掌握。
25.它被誉为“百戏之祖” ,有着南曲轻柔婉转的特点,北曲慷慨激昂的声腔,将诗词歌赋等糅合在一起,与柔美的舞姿相结合,给人以充分的艺术享受。它是(  )
A.元曲 B.京剧 C.昆曲 D.皮黄戏
【答案】C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昆曲诞生在明代,流行于江苏昆山一帶,被称为“百戏之祖”。有着南曲轻柔婉转的特点,北曲像慨激昂的声腔,将诗词歌赋等揉合一起,与柔美的舞姿相结合,给人以充分的艺术享受。C符合题意;
元曲兴起与北方,不符合题意,排除A;
皮黄戏又称京剧,与题意无关,排除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昆曲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对昆曲的评价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6.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
A.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B.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D.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
【答案】D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是各个历史时期主要的文学表现形式,这-变化过程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D符合题意;
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不符合史实,排除A;
儒家思想与题干内容没有联系,排除B;
中央集权,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掌握文学作品反映的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有怎样的文化需求就有怎样的文学作品即可作答。
27.下图是晚清沈容圃参照《京腔十三绝》挑选了同治、光绪年间舞台.上享有盛名的十三位演员绘制的一幅名伶彩色剧装写真画。此图内容反映的“国粹”艺术是(  )
A.元曲 B.昆曲 C.杂剧 D.京剧
【答案】D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 晚清沈蓉圃参照《京腔十三绝》,挑选了同治、光绪年间舞台上享有盛名的十三位演员,绘制的一幅名伶彩色剧装写真画。此图内容反映的“国粹”艺术是京剧。明清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北京是戏曲荟萃之地。在19世纪中期道光帝在位时期,以徽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形成京剧。京集中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以晚清沈蓉圃参照《京腔十三绝》,挑选了同治、光绪年间舞台上享有盛名的十三位演员,绘制的一幅名伶彩色剧装写真画为依托,考查京剧。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28.成语“三顾茅庐”“鞠躬尽瘁”“草船借箭”都出自我国最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它是(  )
A.《西游记》 B.《水浒传》
C.《红楼梦》 D.《三国演义》
【答案】D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 成书于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这部小说,是罗贯中根据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创作的。书中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成语三顾茅庐”、“鞠躬尽瘁”、“草船借箭”都出自于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这部小说也是我国最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它是《三国演义》。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三国演义》的相关史实。
29.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有突出的成就,并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其中记述了中国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的著作是(  )
A.《本草纲目》 B.《伤寒杂病论》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答案】C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本草纲目》是明朝药物学家李时珍创作的药物学著作, A 排除;
《伤寒杂病论》 是东汉名医张仲景的著作,与题意无关,排除B;
《天工开物》明朝宋应星所著的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科学著作, C 正确;
《农政全书》是明朝徐光启所著的农业著作, D 排除。
故答案为C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天工开物》的相关史实。
30.钟南山院士表示,有充足证据证明连花清瘟对治疗新冠肺炎有效,从而有力地驳斥了中医无用论。中国的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涌现出很多医术高明、品德高尚的医学家。下面对我国古代医学家及其成就的搭配,正确的是(  )
A.扁鹊——发明了“麻沸散”,总结出望、闻、问、切“四诊法”
B.张仲景——编定《黄帝内经》,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C.华佗——编写了《伤寒杂病论》,编创出“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D.李时珍——编写出《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
【答案】D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李时珍编的《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被誉为“东方医药宝典”,D正确;
东汉名医华佗发明"了“麻沸散”,排除A;
东汉名医张仲景编写《伤寒杂病论》,排除B;
《 黄帝内经》是成书于西汉的医学著作,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达的医学。难度较低,掌握中国古达的医学家及其主要成就即可作答。
31.“北京王麻子剪刀”是享誉海内外几百年的中华老字号,北京王麻子剪刀的生产技术,曾在“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中被详细介绍。该书是(  )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徐霞客游记》 D.《天工开物》
【答案】D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A.《齐民要术》,不符合题意;
B.《农政全书》,不符合题意;
C.《徐霞客游记》,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是我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技著作,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 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拿它来分析备选项回答,这就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
32.“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明代末年编著的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是(  )
A.《资治通鉴》 B.《齐民要术》
C.《本草纲目》 D.《农政全书》
【答案】D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明朝末年徐光启编著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农业百科全书,书中记载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故D符合题意;《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不是农业方面的书籍,《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的著作, 《本草纲目》 是明代医学方面的书籍,故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代科技的发展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明朝末年徐光启编著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农业百科全书,书中记载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这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33.明代科学家徐光启撰写的<农政全书》全书分成12目,共60卷,其中包括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由此可见,此书(  )
A.是当时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的表现
B.是农业生产先进经验的集大成者
C.标志着北方农业的成熟
D.集中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答案】B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包括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政全书》是农业生产技术的集大成者。明朝农学家徐光启编著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农业百科全书,是一部集古代农业之大成并吸收了西方科技知识的农学专著,书中记载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的理论和科学方法,基本上囊括了中国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还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这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农政全书》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分析能力。明朝末年徐光启编著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农业百科全书,书中记载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这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34.某同学希望了解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获得有关各种药物产地、形色、气味及疗效相关知识,可以推荐他阅读(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答案】C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编成的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全书共收1892种药物,附药方11000多则,插图1160幅,对每一种药物的名称、性能、用途、制作都作了说明,并且改正了前人关于药物的许多错误和含混的记录,它是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学的丰富总结,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故C符合题意;
《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撰写的一部医学著作。原名为《伤寒杂病论》;《天工开物》是古代一部综合性科技著作,ABD都非药物学方面的成就,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本草纲目》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李时珍是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他用毕生精力,写成了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该著作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
35.下列对明朝科技发展的总体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①传统科技在世界居领先地位
②对我国传统古典科技多创新
③潜藏着发展停滞的危机
④西方科技开始传入我国,中西合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明朝时期,我国已总结性的著作为主,传统科技仍居世界居领先地位,①叙述正确;
明朝时期没能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潜藏着发展停滞的危机,③叙述正确;
明朝时期,西方科技开始传入我国,中西合璧,如徐光启中国明代著名科学家和“西学东渐”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被誉为“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是我国第一位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爱国科学家,④叙述正确。
明朝缺乏对自然科学的运用和发展,科技缺乏创新,故②叙述错误;
故C①③④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代科技的发展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明朝后期,随着西方殖民者东来进行侵略活动,欧洲传教士也来到我国传教。传教士在传教的同时,也把西方的数学、地理学和天文学等许多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对中国科学的进步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历史上称为“西学东渐”》西方的传教士中,意大利的利玛窦是最著名的一位。明朝末年徐光启编著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农业百科全书,书中记载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这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36.《农政全书》中,对历代备荒的议论、政策作了综述,水旱虫灾作了统计,救灾措施及其利弊作了分析,最后附草木野菜可资充饥的植物414种。据此可知此书(  )
A.侧重记载手工业的生产技术 B.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
C.吸纳了西方科技成果 D.关注民生,重视救灾防灾
【答案】D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对历代备荒的议论、政策作了综述,水旱虫灾作了统计,救灾措施及其利弊作了分析,最后附草木野菜可资充饥的植物414种”可知,《农政全书》关注民生,重视救灾、防灾。故D正确。
《农政全书》是农业著作,并没有侧重记载手工业的生产技术,故A错误;
材料突出的是救灾防灾理念,并没有涉及到加强君主专制统治内容,故B错误;
材料中没有提及吸纳西方科技成果。故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 《农政全书 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明朝末年徐光启编著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农业百科全书,书中记载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
37.下列作品中,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A.《梦溪笔谈》,不符合题意;
B.《本草纲目》,不符合题意;
C.《农政全书》,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我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 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没有什么技巧。
38.明朝中后期的一些科技巨著附有大量插图,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性资料。下面几幅插图最有可能出自(  )
A.《齐民要术》 B.《资治通鉴》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答案】D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A.《齐民要术》,不符合题意;
B.《资治通鉴》,不符合题意;
C.《本草纲目》,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知识,明朝中后期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记载了农业和手工业各部门的生产技术,还绘有120多幅插图,描绘了生产过程和各行业劳动人民的形象,材料中的“农作物加工”“陶瓷制作”“煤炭采掘”都属《天工开物》的记载范围,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关键语句,看懂图片含义,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39.这部书是明代的一部科技巨著,作者是宋应星。这部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这部巨著是(  )
A. B.
C. D.
【答案】B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 B.依据题干“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结合课本所学,《天工开物》是明代的一部科技巨著,作者是宋应星。这部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故选项B符合题意;
A.《齐民要术》,不符合题意;
C.《农政全书》,不符合题意;
D.《红楼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关键语句,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识记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40.我国古代有一部集周秦至北魏农业生产知识之大成的总结性著作。作者贾思勰搜集了丰富的文献和农谚。访问老农,并经过实地考察和亲身实践之后写成此书。这部书是(  )
A.《本草纲目》 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答案】B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 北魏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世界农学史上的名著。《齐民要术》是国古代有一部集周秦至北魏农业生产知识之大成的总结性著作。作者贾思勰搜集了丰富的文献和农谚,访问老农,并经过实地观察和亲身实践之后写成了此书。选项 B 符合题意;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贾思勰的著作《齐民要术》的相关史实,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41.这部著作除了介绍-般的农业生产经验之外,更着重阐述各种手工业的生产技术,还反映出明代一些手工作坊的面貌。这部著作是(  )
A.《天工开物》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齐民要术》
【答案】A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除了介绍一般的农业生产经验之外,更着重阐述各种手工业的生产技术”结合所学可知,《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因此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天工开物》, A 项正确;
《本草纲目》是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此书是李时珍在继承和总结明代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进行多方考证,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药物学巨著,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医药学方面的内容, B 项错误;
《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创作的农书,该书基本上囊括了中国明代农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不符合题意, C 项错误;
《齐民要术》是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与材料“更着重阐述各种手工业的生产技术”不符, D 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天工开物》的相关史实。
42.在尚未有特效西药和疫苗的情况下,中医药在抗疫中的显著疗效,引起世人对传统中医的高度关注。以下属于中医药瑰宝的有(  )
A.《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 B.《本草纲目》《齐民要术》
C.《伤寒杂病论》《天工开物》 D.《天工开物》《黄帝内经》
【答案】A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著作的中医药著作, A 符合题意,正确;
B 中《齐民要术》是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不是中医药著作,应排除;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C 、 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
【点评】 本题考查张仲景和李时珍的贡献。张仲景是东汉时期杰出的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他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43.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下历史人物中,对传统中医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是(  )
①张仲景 ②贾思勰 ③韩非 ④李时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 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他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东汉末年的名医华它,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让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觉,然后进行各种手术。华佗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造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健身体。张仲景和华佗是对传统中医发展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蔡伦是改进造纸术的科学家;韩非是百家争鸣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①④符合题意。选项 B 符合题意;
选项 ACD 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 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对传统中医发展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
44.在预防和治疗新冠肺炎等疾病的过程中,下列著作中,可能提供治疗方法的是(  )
A.《本草纲目》 B.《天工开物》
C.《徐霞客游记》 D.《农政全书》
【答案】A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草纲目》是明朝时期李时珍编写的“东方医药巨典”,因此 A 正确;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 B 排除;
《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部散文游记, C 排除;
《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创作的农书, D 排除。
故答案为 A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45.下侧材料描述的著作是(  )
全书共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收录了药方11000多个。它是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学丰富经验的总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A.《伤寒杂病论》 B.《齐民要术》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答案】C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接和所学知识可知,《本草纲目》全书约190万字,共记载了药物1 800多种,比前人所记载的增加370多种;收录药方11 000多个,比前人所收录的药方增加4倍;还附有1 100多幅药物形态图。书中对各种药物进行了新的分类,详细介绍它们的产地、形色、气味及其主要疗效。这部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C符合题意;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张仲景的医学成就,不符合题意,排除A;
《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的农学著作,不符合题意,排除B;
《天工开物》是明朝宋应星的手工业著作,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本草纲目》的知识。难度较低,熟练掌握《本草纲目》的作者、主要内容、历史地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本草纲目》是近年考查的重点,经常与新冠疫情结合考查,需要熟练掌握与之相关的知识点。
46.《几何原本》是徐光启和利玛窦合作翻译的著作。该书的完成反映出(  )
A.徐光启是明代杰出科学家 B.中国的科学知识传播到西方
C.西方的科学知识传播到中国 D.利玛窦是一位西方的数学家
【答案】C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一些西方传救士到中国传教,他们带来了有关西方自然科学的书籍。一些中国学者积极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并与外国传教士合作,翻译西方的科学著作。其中,徐光启与意大利人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古希腊数学著作《原本》并定名为《几何原本》,对中国数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C符合题意;
ABD表述与题意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抓住关键词“翻译”,掌握《几何原本》是翻译的西方著作即可作答。
47.下列图片选自同一本著作,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些图片出自(  )
A.《农政全书》 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
【答案】C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农业和手工业方面的,结合所学知识,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C符合题意;
《农政全书》是明朝徐光启写的一部农书,排除A;
《齐民要术》 北朝贾思勰写的一部农书,排除B;
《本草纲目》 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写的一部药物学著作。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天工开物》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中图片所反映的信息,掌握《天工开物》的内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该类试题重在掌握四个选项所记载的主要内容。在平时的学习中,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有助于解答试题。
48.明朝北京城的中轴线纵贯南北,南起永定门,北止鼓楼、钟楼,并将主要的建筑物安排在中轴线上,左右对称,构建出一个“普天之下,唯我独尊”的间布局。材料表明(  )
A.北京城宫城以南为尊位 B.鼓楼、钟楼是核心建筑
C.地域特点影响建筑风格 D.建筑群呈现政治特点
【答案】D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 A .题干中没有提及北京城宫城以南面为尊,故 A 选项错误;
B .题干中只说了钟鼓楼等主要建筑物在中轴线上,但并没有说钟鼓楼是核心建筑,故 B 选项错误;
C .题干中并没有提及地域特点与建筑风格的关系,故 C 选项错误;
D .题干中说北京城构建出一个“普天之下,唯我独尊”的空间布局,这体现了建筑所呈现的政治特点,故 D 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49.故宫在明清时期被称作“紫禁城”。其中,“紫”是指紫微垣,紫微垣位于天的中央,最高处共有恒星15颗。这组恒星代表“运于中央,临制四方”的天帝所居住的宫殿,即“紫宫”。“禁”是指禁地。这一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
A.天人合一 B.建筑功能齐全
C.皇权至上 D.国家团结统一
【答案】C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 材料中通过记述帝等重大的活动都在太和殿举行,且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这体现出的实质问题是突出权至上,故 C 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天人合一,故 A 项错误;
B 项不是本质,应排除;
材料没有没有涉及到大一统观念,故 D 项错误;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考查皇帝制度,需要掌握皇帝制度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50.以下关于明长城的归纳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的: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B.结构: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
C.特点:布局合理,设施完善,技术先进,工程质量优异
D.评价: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家建筑群
【答案】D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明朝建立以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明代长城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立卫所,驻守军队,开展屯田,进行生产,并修建了相连的道路,形成为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明长城多用砖、石砌成,十分坚固。在长城修筑史上,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坚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故ABC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故D叙述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长城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明长城是明代北部地区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西起嘉峪关,东达鸭绿江,横贯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辽宁等省、市、自治区,全长6300多公里,是现存历代长城遗迹中最完整、最坚固、最雄伟的实物。修筑明长城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统治者的骚扰。明朝自始至终对北方防务的建设非常重视。长城、关隘、墩堡的修筑工程,在明朝的270多年中几乎没有中断过,逐步形成了“九边”分区防守,分段管理和修筑长城的制度。
51.万里长城常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在历史上(  )
①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
②附近建立过许多农牧贸易场所
③是各民族交往的组带
④曾经是一个军事防御工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A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明朝建立以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明代长城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立卫所,驻守军队,开展屯田,进行生产,并修建了相连的道路,形成为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①②③④均正确,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万里长城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长城除了它的防御功能外,又是促进北疆经济开发的生命线和联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由于长城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作用,它已成为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的精神象征,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52.北京是我们市大祖国的首都北京城成为典型的大一统王期的都城是在(  )
A.秦汉时期 B.两宋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D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也称“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有楼宇8000余间,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都是砖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绘,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皇家高级建筑群。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北京,永乐4年(1406年)始建,永乐18年基本建成,在500年历史中有24位皇帝曾居住于此。其中,明朝有14位皇帝,而清朝有10位皇帝。经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和扩建故宫仍然保持了原来的布局。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故宫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北京城是明清两朝的都城,是典型的大一统王朝都城。北京城有三重,由外向里,依次是京城﹑皇城和宫城。宫城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旧称紫禁城,现在为故宫,是明清两朝的皇宫。
53.从秦朝到明朝再到现在,万里长城历经几千年,至今屹立于中国大地。电视剧《霍元甲》的主题曲的歌词中有一句“万里长城永不倒”,这句话比喻(  )
A.长城形制结构合理,工程坚固不倒
B.历代君主常年据兵驻扎长城,比喻兵强不倒
C.长城成为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精神象征,比喻中华民族不倒
D.长城沿线因贸易兴起了许多的城镇,比喻交往贸易不能断
【答案】C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万里长城自秦始皇修建后,许多朝代不断整修,明朝又大规模修筑,进行完善,蜿蜒六千余公里,气势雄伟,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万里长城是中国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精神象征,比喻中华民族不倒,故C符合题意;
长城形制结构合理,工程坚固不倒是字面含义,不是比喻义,故A不符合题意;
BD项的内容与题干“万里长城永不倒”不符,故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万里长城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理解能力。长城除了它的防御功能外,又是促进北疆经济开发的生命线和联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由于长城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作用,它已成为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的精神象征,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54.下图是紫禁城,也称故宫。是我国明清两朝的皇宫,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宫廷建筑群。为了突出皇权至上,建筑艺术家们用艺术手法,巧妙地处理了建筑、美术等领域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了一条神秘奇特的中轴线。上述材料能说明紫禁城(  )
①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②展示了高超的建筑艺术
③凸显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④蕴含了平等的思想理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 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形成了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题干材料能说明紫禁城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展示了高超的建筑技艺,凸显了权的至高无上。①②③正确,选项A符合题意;
封建社会是等级社会,④蕴含了平等的思想理念不正确,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紫禁城的相关史实。
55.“长城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排千难、战万险,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无穷智慧和雄伟气魄。伟大的民族筑起了伟大的长城,同时也铸起了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长城精神。”明朝修筑的长城东西起至点是(  )
A.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B.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
C.东起渤海边,西至居庸关 D.东起鸭绿江边,西至雁门关
【答案】A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建立之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侵,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 ,不符合题意;
C. 东起渤海边,西至居庸关 ,不符合题意;
D. 东起鸭绿江边,西至雁门关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没有什么技巧。
56.成语“三顾茅庐”“鞠躬尽瘁”“草船借箭”都出自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这部小说也是我国最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它是(  )
A. B.
C. D.
【答案】D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A.《西游记》,不符合题意;
B.《水浒传》,不符合题意;
C.《窦娥冤》,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志通俗演义》俗称《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 也是我国最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 它以三国的史实为基础,运用文学手段,描写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矛盾冲突, “三顾茅庐”“鞠躬尽瘁”“草船借箭” 等就出自此书,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57.历经六百年岁月变迁,紫禁城历久弥新。如今其负责人表示要“把一个壮丽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紫禁城值得传承下去的原因有(  )
①气势恢宏的历史建筑 ②瑰丽璀璨的文物国宝
③明清两代的政治制度 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 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北京城有三重,由外向里依次是京城、城、宫城。宫城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旧称紫禁城,现在称为故宫,是明清两朝的帝居住的地方,明清两朝帝与王朝灭亡直接相关。历经六百年岁月变迁,紫禁城历久弥新。如今其负责人表示要“把一个壮丽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个六百年。”紫禁城值得传承下去的有气势恢弘的历史建筑、瑰丽璀璨的文物国宝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选项B正确;
选项③明清两代的政治制度与紫禁城的传承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B 。
【点评】 本题以把一个壮丽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为切入点,主要考查紫禁城值得传承下去的内容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58.北京是一座著名的旅游城市,如果请你向外国游客介绍北京的历史文化,下列介绍正确的有(  )
①北京是中国的古都,元明清三朝都在此建都
②北京城布局严整,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
③北京附近可欣赏嘉峪关长城的风光
④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是中国的古都,元明清三朝都在此建都,①正确;
北京城布局严整,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②正确;
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其中宫城即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④正确;
嘉峪关长城是明长城西端的终点,北京城附近的长城风光应该是八达岭长城,③说法不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城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北京城修建的时间、背景、特点、评价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北京城是重要考点,需要熟练掌握与其相关的知识点。
59.“盘旋在崇山峻岭之上,绵延峭拔的八达岭啊,舞起矫健的巨龙……和平建设的年代,你是显示民族气魄的支柱……“诗中赞美的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是(  )
A.都江堰 B.大运河 C.紫禁城 D.长城
【答案】D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建立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建立在崇山峻岭之上。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工程,被称为中国的脊梁。D正确;
都江堰、大运河都是水利工程,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A、B排除;
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的地方,C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长城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抓住关键词,掌握长城的修筑的背景、基本情况及评价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该类题型的考查是近年的常考题型,需要掌握该类试题的答题技巧。
60.何满子在参观某历史名人的陵园后,曾赋诗一首:“身具澹台志,文存史记魂。于今水浒传,流荡饰乾坤。”请你推测一下,这位历史名人是(  )
A.罗贯中 B.吴承恩 C.施耐庵 D.汤显祖
【答案】C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于今水浒传,流荡饰乾坤"结合所学可知,施耐庵著有《水浒转》,是根据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题材创作而成,小说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刻画了性格、经历不同的各种反抗者的英雄形象,故C符合题意。
罗贯中著《三国演义》,不符合题意,排除A;
吴承恩著《西游记》,不符合题意,排除B;
汤显祖著《牡丹亭》,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水浒传》的知识。难度适中,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于今水浒传”,掌握《水浒传》的作者、主要内容及评价即可作答。同时也要掌握罗贯中、吴承恩、汤显祖的作品。
61.下列著名的戏剧作品里,成书于明朝后期,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成为久负盛名的传世佳作的是(  )
A.《窦娥冤》 B.《三国演义》
C.《牡丹亭》 D.《水浒传》
【答案】C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汤显祖的《牡丹亭》通过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鞭挞了吃人的封建礼教。C符合题意;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排除A;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是四大名著中唯一根据历史事实改编的小说。排除B;
《水浒传》讲述以宋江为首的绿林好汉,由被逼落草,发展壮大,直至受到朝廷招安,东征西讨的历程。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牡丹亭》的知识。难度适中, 掌握《牡丹亭》成书的时间、作者、故事情节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同时也要对《窦娥冤》、《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基本情况有所掌握。
62.小说创作在明代处于黄金时期,众多的典型形象和情节深入人心。下列故事情节与作品搭配正确的是(  )
①武松打虎——《水浒传》 ②大闹天宫——《西游记》
③三顾茅庐——《水浒传》 ④六月飞雪——《窦娥冤》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考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松打虎出自明朝施耐庵的《水浒传》,①搭配正确;
大闹天宫出自明朝吴承恩的《西游记》,②搭配正确;
三顾茅庐出自明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③搭配错误;
六月飞雪出自元朝关汉卿的《窦娥冤》,④搭配不正确。因此,①②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的小说。难度适中, 掌握《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的小说情节即可作答。该类试题的考查较多,需要熟练掌握教材内容。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