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 二年级下册音乐 第七单元 锣鼓歌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苏少版 二年级下册音乐 第七单元 锣鼓歌 教案

资源简介

(
1
)
音乐课《锣鼓歌》教学设计
【教材】苏教版小学音乐课本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教学内容】《锣鼓歌》
简介内容: 《锣鼓歌》是苏教版小学音乐课本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都来做音乐》的一首歌曲。是一首生动、形象的河南民歌,是河南泌阳一带的小孩们学习奏锣鼓时的童谣歌曲。讲述了演奏锣鼓的方法,还相声地模仿锣鼓进行配合。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喜欢音乐课,老师运用新课程理念来设计课堂,营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加入多种表现形式来丰富课堂,就是孩子们最喜欢的音乐活动课。孩子们对民族打击乐器并不熟悉,本节课通过学习并掌握锣鼓钹的基本演奏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做声势动作,“看一看、找一找、敲一敲、唱一唱、演一演”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参与探究和表现,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大胆表现音乐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认识锣、鼓、钹三种民族打击乐器,并掌握基本的演奏方法。
学生能用甜美、圆润、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锣鼓歌》。
3、学生能使用打击乐器采用固定的节奏型或创编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并能较好地控制音量,达到音响的和谐,学生合作的默契。感受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伟大。
【教学重点】
1、认识鼓、锣、钹三种民族打击乐器,并掌握基本的演奏方法。
用圆润、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锣鼓歌》。
【教学难点】
学生能使用打击乐器采用固定的节奏型或创编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并能较好地控制音量,达到音响的和谐,学生合作的默契。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锣、鼓、钹、节奏型纸条
【教学过程】
(一)、教学组织:师生问好歌
(二)、猜谜语导入
1、听《我是小鼓手》引出打击乐器,再猜谜语导入新课。
2、谜语:圆嘟嘟,紧绷绷,肚子里面空又空,你不敲它,它不响,你一敲它就大叫:“痛痛痛 痛”。打一乐器( 鼓 )。
(设计意图:利用听学过的歌曲《我是小鼓手》和猜谜语巧妙地引出打击乐器的认识。)
(三)、认识打击乐器:鼓、锣、钹,并学习其基本演奏方法。
认识鼓:学习基本演奏方法(听鼓音、试打乐器);
打起鼓来:咚咚 咚 | 咚咚 咚(学生拍腿)
认识锣:学习基本演奏方法(听锣音、试打乐器);
打起锣来:嘡嘡 嘡 | 嘡嘡 嘡(学生拍手,右手握拳拍左掌)
锣鼓合奏:鼓:咚咚 咚 | 咚咚 咚
锣:嘡 - | 嘡 -
认识钹:学习基本演奏方法(听钹音、试打乐器)。
击起钹来:才 才 | 才 才(学生拍手掌)
锣鼓钹合奏:鼓:咚咚 咚 | 咚咚 咚
锣:嘡 - | 嘡 -
钹:才 才 | 才 才
4、请几位小朋友尝试演奏锣、鼓、钹,其他同学声势伴奏。
5、音乐小知识:(介绍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附点音符)
(
+
+
) (
4
2
) (
4
2
) (
+++
+
) (
=
) (
八分音


)
(
十六分音符
)
(
4
2
) (
4
2
) (
=
) (
+
+
) (
+
) (
+
) +

(设计意图:利用学习打击乐器的基本演奏法巧妙地将节奏展现出来,打击乐器的认识和学习音乐知识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附点音符的节奏型发挥学生能动性,轻松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并思考,为后面的教唱《锣鼓歌》打下基础。)
(四)、读童谣,唱童谣。
1、听《锣鼓歌》旋律。让我们来听听这首有趣的河南童谣,你能在歌曲中找到鼓和锣的声音吗?第几句?(第二句和第四句)
2、简介《锣鼓歌》,学唱歌谱,找出十六分音符的旋律唱一唱。
3、师生接龙读童谣。听唱《锣鼓歌》。
A、唱歌词体会旋律中的河南特色。读歌词,学唱二、四乐句旋律。
师:孩子们,这首童谣来自于河南小朋友们的生活,加上简单的几个音符还能唱出河南方言特有的花样调子。例如花样一
3 2 3 5 | 1 1 1 | 3 2 3 5 | 1 1 1|
咚咚 咚| 嘡嘡 嘡|咚咚 咚| 嘡嘡 嘡|
让我们在手势的帮助下来唱一唱音符,注意一拍一个手势。带上歌词唱一唱,中不中?
师:再唱一唱花样二
3 1 3 1 | 3· 3 1 | 3 1 3 1 | 3· 3 1 |
咚嘡 咚嘡 | 咚·咚 嘡 |咚嘡 咚嘡 | 咚·咚 嘡|
B、钢琴伴奏,学生完整演唱旋律(可用鼓声“咚”来代替)。
带上歌词唱童谣。师生接龙、交换唱——齐唱《锣鼓歌》。
5、花样节奏:
花样一:X X X | X X X | X X X | X X X |
咚咚 咚| 锵锵 锵| 咚咚 咚 |锵锵 锵|
花样二:X X X X | X· X X | X X X X | X· X X |
咚锵 咚锵 |咚· 咚 锵 | 咚锵 咚锵 | 咚· 咚 锵|
6、师:看指挥做出强弱变化。
口念——口念+声势——口念+声势+乐器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在具体的音乐情景中,选择和调动自己的全部感官,在学唱歌曲中再次突出重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打击乐器伴奏,演唱歌曲。
师: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锣鼓歌》是河南小朋友经常吟唱的一首民歌,河南娃儿人人都能演奏几样打击乐器。看,小朋友们随便几人便可以凑成一个小乐队,有时还会在节日庆典上大肆表演一番。
1、请部分同学也来模仿演奏钹,为歌曲一、三句伴奏。
2、全班分组,声势律动唱童谣。
师:模仿钹、鼓、锣,边唱边敲起来吧!
第一遍:唱童谣;第二遍,边唱边声势律动。
3、加入打击乐器、声势律动唱童谣。
邀请三位小朋友演奏打击乐器,全班用声势律动参与演唱歌曲。
创编节奏:请你设计一种节奏,用锣鼓为歌曲伴奏。
在能熟练地演唱歌曲后,可以两人一组,一个人设计鼓的节奏,一个人设计锣的节奏,两两合作演奏。
也可以把设计的锣、鼓节奏写成节奏谱,全班学生分成两组,分别代表鼓与锣,由参与编创的同学充当小小指挥家,看着小指挥的指示,进行模拟“演奏”。
(设计意图:音乐要素的变化能使音乐表现得更加丰富多彩,鼓励学生进行二度创作,突破难点,把歌曲表现得更动听,对打击乐器的演奏更熟练。)
、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河南童谣《锣鼓歌》,认识了三种民族打击乐器,分别是鼓、锣、钹,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感受民族打击乐器独特的音响效果,体会我国各地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
【板书设计】
(
八分音


) (
X
) 锣鼓歌
(
十六分音符
) (
X
)
(
·
) (
·
) (
X
)
花样一: X X X | X X X | X X X | X X X |
咚咚 咚| 锵锵 锵| 咚咚 咚 |锵锵 锵|
花样二:X X X X | X· X X | X X X X | X· X X |
咚锵 咚锵 |咚· 咚 锵 | 咚锵 咚锵 | 咚· 咚 锵|
【教学反思】
音乐能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教学《锣鼓歌》这一课,我秉持:分散难点,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启发创新,获取新知的教学思路,关注每个学生,关注每个细节,增长学生的音乐素养,注重情绪,注重体验,夯实学生的人文精神。但由于教学经验及阅历有限,也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例如:在附点节奏时,要动作加口念慢一些,有些学生会跟不上,唱歌时要多提醒学生的坐姿和声音的状态,不要赶,节奏要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会不断的学习和总结,上好每一堂课。经总结,本节课与以往上课相比的亮点:
1、运用媒体,突破传统,激发欲望。在歌曲的教学时利用现代技术突破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让学生多方位了解打击乐器与河南民歌的特点,引起他们想认识打击乐器和想学唱河南民歌的欲望。
2、突现主题,演绎情趣,体验成功。在打击乐器的教奏过程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注意每一个环节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体验打击乐器带来的快乐,从精神上产生愉悦与美感。让学生在感受到锣鼓音乐动态美的同时,个性也得到张扬。如学生自主设计节奏拓展环节,特别是合奏环节,学生边唱边配上乐器,把学生的童真、童趣都表现出来了。
3、循序渐进,寓教于乐,收获魅力。在歌曲的教学中及时轻松的把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给每个学生,让他们做一个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好孩子,知道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4、营造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如何突破学生对节奏型的陌生认识,消除学生的距离感,从而在课堂内乐意体验和理解音乐,是实现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关键。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指导思想下,以体验音乐与综合艺术为出发点、探究音乐表现手法为切入点、创作与表演为兴奋点,消除学生对节奏型的距离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分营造师生平等、和谐共同探讨的课堂氛围,达到真正实现新课程“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目标,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
5、分散难点。这节课我在设计难点教学时,从简单的四分音符到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再到附点音符,环环紧扣,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在被动接受,没有太多的主动参与与体验节奏和歌曲的学习,我想可以试一试先将歌曲提前到感受音乐节奏欢快的场景,让学生首先从节奏感受音乐,再通过肢体动作帮助他们体验,最后加上旋律,一步一步地把音乐课推向高潮,最后在开心愉快的气氛中结束,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课的轻松、愉快,感受到音乐的独特魅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