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凤阳花鼓【摘要】本课教唱的歌曲是《凤阳花鼓》,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利用生动活泼的形式,逐步引导学生用圆润而富有弹性的声音唱好歌曲。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打击乐器伴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理解音乐,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潜质。 一、 教学目的 (一)了解安徽民歌《凤阳花鼓》的历史发展,学会唱这首家喻户晓的民间小调。 (二)体会歌曲情绪,并能根据歌曲情绪让学生唱出不同的感觉。 (三)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利用生动活泼的形式,逐步引导学生唱好歌曲,并且运用乐器为歌曲伴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二、教材分析 《风阳花鼓》湖南文艺出版社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凤阳花鼓》是流行于安徽的民间歌舞曲。为五声宫调、4/4拍。全曲具有抒情叙事性,富有浓郁的民间歌舞风格。 三、学情分析 在小学阶段,二年级学的孩子比较乐意接受他们认为比较感兴趣的一些新事物。因此,本节课的全部音乐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到我的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音乐,享受音乐,感悟音乐。 四、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唱歌曲《凤阳花鼓》,感受安徽地方风格的音乐和文化。 (二)能够用圆润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通过演唱、打击乐器伴奏等形式共同表现歌曲。 五、教学重点 在唱好歌曲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演唱、打击乐器伴奏等多种形式共同完成歌曲的表现,表达出歌曲欢快愉悦的情绪。 六、教学难点 (一)能够用连贯的声音演唱,尤其是能够唱好一字多音处。 (二)能够准确地运用相关节奏为歌曲伴奏。 七、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授歌曲 1.谜语导入:一个大肚皮,生来怪脾气,不打不做声,越打越欢喜。能猜出这是什么吗? 【教学意图】引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目光,进一步引领学生走进下一步的教学环节。 2.引出课题并板书。 3.介绍歌曲出处和凤阳花鼓相关知识: 【教学意图】通过直观的图片及视频让学生了解凤阳花鼓,并通过模仿其演奏方式以及倾听鼓声,让学生加深印象。 4.播放音乐,感受情绪。 5.学习锣鼓经 (1)教师分别展示鼓、锣,先学鼓的节奏让学生跟着鼓的节奏一起来拍手(加入歌曲旋律,巩固歌曲)再学锣的节奏,让学生跟着节奏来跺脚。 (2)教师分成两个小组进行练习,熟练节奏。 (3)请学生尝试演奏锣鼓,带领学生稳定节奏。 (4)接下来那么让我们来走进歌曲,看一看歌词都告诉了我们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师弹唱) 【教学意图】通过实物观察到锣、鼓,并听到了它们的声音,并且在课堂中学会锣鼓的演奏方式。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民间戏曲的伴奏乐器,通过两个声部的配合,也让 W生了解二声部合成的效果。感受自己合作完成的声部效果,体验合作带来的和谐美好体验。 6.学唱新歌 (1)介绍凤阳花鼓第一段歌词背景 说起凤阳花鼓还有一段历史呢。古时候,有个叫朱元璋的皇帝建立了明朝。那些人们就扮成卖艺的悄悄地逃回了自己的家乡,一时之间啊凤阳花鼓也成了讨饭的象征。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歌词。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第一段 7.同学们的演唱老师感受到了当时凤阳人民的艰难。但请看如今的凤阳还是那样吗? 师: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好了。你们看,如今的凤阳凤阳花鼓它再也不再是讨饭的象征,它成了人们表现开心欢庆的一种方式。现在人们唱着凤阳花鼓来歌颂他们的生活。 【教学意图】根据歌词向孩子们解释其中含义,并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情绪进行演唱,用他们自己的理解更深层次地感受歌曲传递的情感。让孩子们与歌曲产生共鸣,通过动情的歌声感受凤阳人民生活的变迁。了解歌声中传递出的美好情感。 八、总结 师:凤阳人民为自己的家乡而感到骄傲。那么凤阳有著名的凤阳花鼓,我们的家乡――泉州也有享誉世界的泉州“南音”,我们学习了其他地区的民歌,可别忘了我们自己引以为豪的民族瑰宝。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让同学们多接触和了解这些珍贵的传统文化,希望这些美妙的音乐能带给同学们更多的快乐。 【教学意图】通过与我们本土音乐――南音做比较,让孩子们也能了解身边的民间音乐,了解这些音乐承载着的情感,这就像在孩子心中播撒一颗爱的种子,无论走到哪里,乡音乡情永不改变的爱国情。 九、教学反思 (一)教学时间把握,相对不够好,在最后与南音对比的环节稍显仓促。 (二)演唱的形式如果能多样些,给学生多一点表现和互相点评的机会,学生的主体性就能更好的体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学唱《凤阳花鼓》,了解安徽民歌风格。对于课堂效果是令人满意的,但对于课堂形式还是有欠缺的。 (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环节,我觉得时间不够充裕,因为学生学习热情非常高,小组合作也非常认真,如果能让更多的小组有表演的机会将更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