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8.3法治社会1.教学内容分析: 第三框“法治社会”,讲述法治社会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阐明建设法治社会的要求和具体任务,说明建设法治社会的重大意义。三框的逻辑关系是: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法治建设的主体,法治社会是法治建设的基础,三者要一体建设,共同推进。 第三框“法治社会”,以一个“探究与分享”导入,包括两目。 “探究与分享”通过对某社区制订文明养狗公约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要和谐有序,法律必须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和遵从,社会各个领域都必须依法运行,从而导人本框的学习。 第一目“法治社会的内涵”,介绍法治社会的含义和特征;第二目“建设法治社会”,阐述建设法治社会的具体任务。2.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政治和法律概念较多,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有一定的教学难度,学生学习也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进行充分的教学研究、研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案例分析、展示观点等方法,在探究活动中提高学生对法治社会的认识。3.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认同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掌握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增强建设法治社会、促进公平正义、和谐社会的信心。 科学精神:通过案例和老师讲授、学习,理解法治社会的内涵和特征;建设法治中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党和国家的统筹与规划,更需要公民和全社会的参与与推动。 法治意识:全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建设法治社会。 公共参与: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为落实良法善治、建设法治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法治社会的内涵和具体表现;建设法治社会的要求;建设法治社会的重大意义 难点:建设法治社会的要求5.教学活动 环节一:温故知新教师: 对上一课内容设计2-3个问题。学生: 回答(略)设计意图:一是引导学生重视对学过知识的理解与识记,查缺补漏。 二是引出新内容的探究学习。环节二:导入新课内容教师展示: 总议题:法治社会 分议题1:法治社会的内涵 分议题2:建设法治社会学生: 了解本课议题,熟悉内容的逻辑关系及重难点。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介绍,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了解议题及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学习重难点。环节三: 分议题1:法治社会的内涵教师引导: 课堂探究:随着城市养犬人群的增加,不文明养犬现象日益成为城市治理的一大难题,比如遛狗不拴绳造成恶犬伤人,养犬不办证,没有定期打疫苗,狗便不清理,影响周边的环境等。 小组讨论:请分别从养狗方、不养狗方、物业公司管理人员的角度,谈谈如何防止恶犬伤人事件的发生,实现社会的和谐? 教师:也就是法治意识、法律实施和实施效果的统一。 法治社会的内涵 1.含义:是指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 2.特征: (1)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一致追求。(信法)——法治意识 要求:在法治社会中,人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全体公民、社会组织对于法律发自内心地认可和接受,普遍认可法律是社会生活中所有人应遵守的基本规范。 (2)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领域依法运行。(守法)——法治实施 要求:无论是在私人生活领域,还是在公共生活领域,法律的要求得到普遍遵守,权利得以实现,义务得到履行,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3)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用法)——法治效果 要求:在纠纷发生后,公民普遍依据法律主张自己的权利,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有效处理纠纷、解决矛盾。学生:思考问题,小组讨论。 预设回答: 养狗的方:要有法治意识,文明养狗 不养狗方:若发生纠纷要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发挥法治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物业公司管理人员:建立法律法规、社区文明养狗公约,规范养狗人的行为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通过图片和材料片段,引导学生探究思考。 环节四:分议题2:建设法治社会教师引导: 二、建设法治政府 材料:多辆奔驰车正常停放因影响大妈跳广场舞,王某故意划伤车辆,称想让车主知难而退; 大妈路边肆意划车,声称停着太危险,且这么做的权利是上帝给的。 思考:对于这些现象,我们应该怎样建立法治社会? 1.措施: (1)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要求: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材料: 划伤他人车辆属于损害他人财物罪 要求赔偿时,知道赔偿金额后,大妈纷纷哭着,甚至跪着希望能够得到车主的原谅。 思考:应怎样对大妈们的行为进行惩罚?这对建设法治社会有怎样的启示? (2)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要求: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材料:李某在一家运输公司做搬运工,双方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最初几个月李某能领到工资,可后来公司总是以各种理由拖欠李某的工资。李某想打官司又没钱请律师。 思考:李某应该怎样合法的讨回自己的工资呢? 探究:从免费帮需要的人打官司来看,我们应该怎样建设法治社会? (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要求: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 材料:可以申请法律援助和司法援助,这样一来,不管有钱人还是没钱人,都有机会请到律师,接受法律服务了,是不是喜大普奔的事 当然不是,谁愿意深陷官司纠纷啊 最好的情形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天下没有官司,让天下律师都失业。显然这又有点夸张,但总可以想办法减少官司吧 探究:有什么办法才能减少官司呢? (4)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要求: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引导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2.意义 ①形成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氛围,能够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 ②能够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预设回答:加强普法,增强公民法治意识…… 预设回答:依法惩罚,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预设回答: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法律援助的律师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人给予无偿提供法律服务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 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预设回答:人民调解……设计意图:创设情境,通过材料分析,引导学生探究思考。环节五:课堂小结(略)环节六:课堂小练 1.法治社会,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表现在( ) ①任何个人和组织都要学法、守法、懂法、用法 ②中国共产党要带头守法,接受法律的领导 ③全国人大要坚持依法立法、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④法律成为全社会所有人认同并遵守的社会规范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2.“ 下沉法律服务资源,就地开庭解决纠纷,方便当事人诉讼”是西安西关司法所巡回法庭的工作宗旨。该巡回法庭自2019年建立以来整合多方等力量,为案件当事人提供“集成式、一站式”的“家门口”矛盾纠纷解决新模式,这种新模式: ①最大程度地发挥宪法的效力 ②是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的表现 ③是法律援助的具体新形式 ④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公平正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学生: 1.A 解析:中共要带头守法,但依法治国要坚持中共领导,②错误。法律成为普遍信仰并不等于所有人认同并遵守,④错误。①③符合题意。 2.D 解析:“集成式、一站式”的“家门口”矛盾纠纷解决新模式,是基层组织和部门依法治理的表现,提高了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有利于化解矛盾纠纷。②④表述正确。这里与宪法无直接联系,应该是发挥法律的效力,也看不出法律援助。①③排除。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练,当堂检验学习效果。6.板书设计7.作业 1.完成配套练习 2.预习新课8.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在技术手段应用方面,运用学校多媒体设备,充分做好课前活动布置和预习工作安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