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9科10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泉州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9科10份)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题5分共60分,只有一个选项正确,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卷上)1.全集,集合,,则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为(  )
A. B.
C. D.
2.下列各组函数中表示同一函数的是 (  )
A.f(x)=x与g(x)=()2 B.f(x)=|x|与g(x)=
C.f(x)=lnex与g(x)=elnx D.f(x)=与g(t)=t+1(t≠1)
3.命题“,都有”的否定是 (  )
A.,都有 B.,都有
C.,使得 D.,使得
4.方程在复数集内的解集是 ( )
A. B.{0} C.{0, } D.{0,,-}
5.命题“若△ABC不是等腰三角形,则它的任何两个内角不相等.”的逆否命题是( )
A.“若△ABC是等腰三角形,则它的任何两个内角相等”
B.“若△ABC任何两个内角不相等,则它不是等腰三角形”
C.“若△ABC有两个内角相等,则它是等腰三角形”
D.“若△ABC任何两个角相等,则它是等腰三角形”
6.曲线上点P 处切线平行与轴,则P点坐标为 (  )
A. (-, ) B. (,-) C. (-,-) D. (, )
7. 已知双曲线的两个焦点恰为椭圆的两个顶点,且离心率为2,则该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  )
A. B. C. D.
8.函数的单调递减区间是 (  )
A. B. C. D.
9. 阅读右边程序框图,如果输出的函数值在区间内,那么输入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
A. B. C. D.
10.已知,则 ( )
A. B.
C. D.
11.给出以下四个说法:
①p或q为真命题是p且q为真命题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②在刻画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时,相关指数的值越大,说明拟合的效果越好;
③在回归直线方程中,当解释变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时,预报变量平均增加个单位;
④对分类变量与,若它们的随机变量的观测值越小,则判断“与有关系”的把握程度越大.
其中正确的说法是 ( )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12.设函数是定义在上的以为周期的偶函数,若,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
A. B. C. D.
二、填空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13.已知的值如表所示:如果与呈线性相关且回归直线方程为,则 。
14.函数的定义域为 。
15.集合A={},B={x},且AB,实数k的取值范围是 。
16.定义新运算 :当a≥b时,a b=a;当a三、解答题(6题,共74分,要求写出解答过程或者推理步骤):
17.(本题满分12分)
已知集合,B={x||x-m|≥1};命题p:x∈A,命题q:x∈B,并且命题p是命题q的充分条件,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18. (本题满分12分)
19.(本题满分12分)
某重点中学的高二英语老师Vivien,为调查学生的单词记忆时间开展问卷调查。发现在回收上来的1000份有效问卷中,有600名同学们背英语单词的时间安排在白天,另外400名学生晚上临睡前背。Vivien老师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50名学生进行实验,实验方法是使两组学生记忆40个无意义音节(如XIQ、GEH),均要求在刚能全部记清时就停止识记,并在8小时后进行记忆测验。不同的是,甲组同学识记结束后一直不睡觉,8小时后测验;乙组同学识记停止后立刻睡觉,8小时后叫醒测验。
乙组同学识记停止8小时后的准确回忆(保持)情况如图。
(1)由分层抽样方法,抽取的50名学生乙组应有几名?
(2)从乙组准确回忆音节数在[8,20)范围内的学生中随机选2人,求两人均准确回忆12个(含12个)以上的概率;
(3)若从是否睡前记忆单词和单词小测能否优秀进行统计,运用22列联表进行独立性检验,经计算K2=4.069,参考下表你能得到什么统计学结论?
P(K≥k0) 0.100 0.050 0.025 0.010 0.001
k。 2.706 3.841 5.024 6.635 10.828
20. (本题满分12分)
如图,抛物线的顶点为坐标原点,焦点在轴上,准线与圆相切.
(Ⅰ)求抛物线的方程;
(Ⅱ)已知直线和抛物线交于点,命题P:“若直线过定点,则”,请判断命题P的真假,并证明。
21. (本题满分12分)
如图,是以为直径的半圆上异于、的点,矩形所在的平面垂直于该半圆所在的平面,且.
(Ⅰ)求证:;
(Ⅱ)设平面与半圆弧的另一个交点为.
①试证:;
②若,求三棱锥的体积.
22.(本题满分14分)
已知函数.
(I)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II)若函数上是减函数,求实数的最小值;
(III)若,使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综上 ……12分
设直线,交点联立抛物线的方程,
得 恒成立 ……… 8分
由韦达定理得……… 9分
,所以命题P为真命题 ………… 12分
(III)若,使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22)解:由已知函数的定义域均为,且.
(Ⅰ)函数,
当时,.所以函数的单调增区间是. ………3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8 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48分,答案填涂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1.德国物理学家朗克说:“研究人员的世界观将永远决定着他的工作方向。”这表明
①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③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④ 哲学给具体科学研究以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 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塞尔日.罗什和大卫. J .维因兰德。他们分别独立发明并拓展了在保持单个粒子量子力学特性的前提下,测量和操纵它们的方法,开辟了量子物理学的新时代,为制造新型超髙速基于量子物理的计算机迈出了第一步。这表明
A.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B.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C. 人类能够创造自在事物之间的联系 D. 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的主体决定的
3.下列观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是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 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
C. 气者,理之依也 D. 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
4. 右边漫画告诉我们
A.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
B.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
C.意识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5.“飞鸟之景,未尝动也”与“飞矢不动”的共同之处在于
A.认为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离 B.否认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C.承认了静止但否认运动 D.肯定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6. 在餐桌浪费现象、铺张奢糜之风盛行的今天,“光盘(吃光盘子中的食物)活动”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共鸣。从唯物论角度,“光盘活动”引发关注体现了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B.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C.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7.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科学阐述了中国梦的内涵,并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下列诗句中与此哲学寓意相近的是
A.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B.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8. “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缪误”。这说明真理具有
A.条件性 B.反复性 C.客观性 D.绝对性
9.“防微杜渐”与“微不足道”两个成语的内涵是对立的,在哲学上表现为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B.联系观点与静止观点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10.当1毫克汞渗入地下,可造成大约360吨水受污染,由此计算,一只含汞节能灯废弃后,如处置不当,就可能污染90吨至180吨水及周围土壤。这体现出
① 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② 真理是有条件的
③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④ 联系具有多样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书法是中国艺术的奇葩。唐代孙过庭的《书谱》在谈到学习书法的过程时说:“至于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这一过程体现了
① 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 ② 事物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③ 事物发展是一个量变不断积累的过程 ④ 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美国的金门大桥是“4+4”八车道模式,由于上下班车流在不同时段出现两个半边分布不均的现象,桥上经常发生堵车问题。一个年轻人建议把原来“4+4”车道模式按照上下班的车流不同,改为“6+2”或“2+6”模式。整个桥面的车道仍是八车道,但堵车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个金点子为当地政府节约了再造一座大桥的上亿资金。这告诉我们
① 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② 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现有资源比开发资源更重要 
③ 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④ 整体与部分密不可分,部分功能时常大于整体功能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3.“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网上广为流传的这句话蕴涵的哲理是
A.对立统一的关系 B.肯定与否定的关系
C.质量互变的关系 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14. 蝴蝶的生命史为:蝴蝶幼虫出生10天左右后发育成成虫,成虫45天后变成蛹,而蛹要经过地底下几个月的漫漫长眠才能化蛹成蝶,开始它最灿烂的历程。从哲学上看,化蛹成蝶的过程是
A.事物由质变到量变的曲折过程 B.事物自身的辩证否定过程
C.先肯定后否定,先克服后保留的过程 D.是新事物彻底否定旧事物的过程
2013年1月,全国大范围地区遭遇“雾霾”袭击。据此回答15-16题。
15.雾霾笼罩,是危机,也蕴藏转机,使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前所未有地突显出来。材料蕴涵的哲理是
A.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B.矛盾双方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相互依赖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16.网友们积极互动,倡议从“少开一天车”、“少放一个鞭炮”开始,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净化我们的天空。这一做法的哲学依据是
A. 事物在曲折中不断前进 B.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成功的基础
C. 事物的发展是量的渐进 D.重视量变为实现事物发展创造条件
17. 住房问题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有关专家指出,解决住房问题,必须建立具有中国现阶段特点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专家的观点主要体现了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发展的观点
C.抓主要矛盾的观点 D.全面的观点
18.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强调,改革是我国最大的红利。现在面临的许多困难不是因为改革造成的,相反是因为改革不深入、不系统、不配套所造成的。为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推进我国改革,应该
A.实现生产力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B.消除政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C.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 D.遵循生产关系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
19.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第143个成员国。从职能范围看,世界贸易组织属于
A.政府间国际组织 B.世界性国际组织
C.专门性国际组织 D.一般性国际组织
20.在当今,英法两国同为代议制,但因各种因素制约,两国政体结构差异明显,这表现在
① 英国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法国议会只是立法机关
② 英国国王是“虚位君主”,法国总统是行政权力的中心
③ 英国由议会多数党组阁,法国往往是总统所属的政党组成多党联合政府
④ 英国首相权力很大,法国总理权力较之英国首相要小得多
A.①④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21.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于2012年12月18日打破英国231年惯例,首次参加内阁会议,并聆听内阁成员们的讨论,大臣们都会很激动。这一惯例的打破体现了
A.英国女王的权力正在逐步加强 B.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政体正在改变
C.内阁在英国政权体系中处于至尊地位 D. 英国女王的“特殊”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22.法国总统奥朗德宣布,法国自2013年1月11日起在马里开展军事行动,以支持马里军队抗击“威胁到整个西非地区恐怖主义侵略”。随后法国总理艾罗宣布,遵照总统要求政府立即加强了反恐预警方案的执行力度。这说明法国
① 总统是武装部队最高统帅
② 总统总理都有行政权但有基本分工
③ 总理由总统任命对其负责
④ 总统总理政见相同且来自同一政党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3.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属于
① 单一制 ② 代议制 ③ 民主共和制 ④ 民主集中制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24.自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以来,中国国家领导人出席了历次领导人峰会,中国政府出资设立两个“中国亚太经合组织合作基金”,这表明
A.APEC促进成员间经济的相互依存 B.APEC推动本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C.中国坚持APEC以经济合作为主要方向 D.中国重视APEC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泉州一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政治(文科)答案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52分)
25. 2013年入冬以来,中国许多地方出现严重雾霾天气,PM2.5大大超标,其中以北京及其周边地区最为严重。据研究显示,北京、上海和珠江三角区,机动车排放对PM2.5的 “贡献”占22%至34%。雾霾锁国,折射出大气污染治理刻不容缓。国务院决定加快油品质量升级:加快国内炼油企业升级改造,确保汽、柴油第五阶段车用标准实施;加快汽车发动机相关技术研发与应用;按照合理补偿成本、优质优价和污染者付费的原则确定成品油价格,完善对困难群众和公益性行业补贴政策;加强油品质量监管,加大处罚力度;加强行业自律,企业要向社会公开产品质量承诺。
运用所学“规律普遍性和客观性”的原理及要求,分析治理大气污染为什么必须加快油品质量升级。(8分)
26. “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于2013年2月19日晚8点在央视一套综合频道播出,罗阳、林俊德、李文波、张丽莉、陈家顺、陈斌强、周月华艾起夫妇、何玥、高秉涵、高淑珍被选为年度人物。 2012年度的“感动中国”人物,有的是从事国家高科技研究工作的院士、工程师,有的是负责一方工作的人民公仆,更多的则是“小人物”。他们中有些人为国家、民族贡献出了全部青春甚至生命,更多的则是在看似波澜不惊的平凡生活中赢得了尊重。
请用“人生价值”方面的知识说明评选“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的哲学依据。(9分)
27.【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題。
材料一 2013年3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莫斯科,开始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出席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在俄罗斯,总统是国家行政权力的拥有者、武装力量最高统帅,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普京是在2012年总统大选中以63.6%的得票率当选俄新一届总统。统一俄罗斯党候选人普金、俄罗斯共产党领导人久加诺夫、自由民主党党首日里诺夫斯基、公正俄罗斯党领导人米罗诺夫、无党派自荐候选人普罗霍罗夫五名候选人参加了角逐。
(1)根据材料,指出俄罗斯的国家性质、国家管理形式、政党制度分别是什么?(3分)
材料二 俄罗斯联邦由89个平等的主体组成,其中包括21个共和国、6个边疆区、49个州、1个自治州、10个自治区和2个联邦直辖市,这些联邦主体享有很大的自治权。据此,有人认为,联邦制有利于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是真正民主的体现,是理想的国家结构形式。
(2)请你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6分)
28.【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題。
三权分立制度的理论基础是17—18世纪英国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J·洛克和法国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孟德斯鸠提出的分权学说,这一学说基于的理论前提是: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所以,国家权力应该分立,互相制衡。分权学说把国家权力分为三部分:议会有立法权,国王有行政权,法院有司法权。三权分立的核心内容是权力分立、制约和平衡,用这种方法来限制王权、防止国王暴政。
(1)运用三权分立相关知识,完成下表。(4分)
国家 立法权 行政权 司法权
英国 议会上院
美国 总统
(2)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美国三权分立制的看法。(6分)
29.【思想政治一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題。
2013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本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35个选举单位民主选举产生的2987名人大代表组成,代表人民意志。听取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副总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等是本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议程。
(1)根据材料,说明我国的国家管理形式及其组织和活动原则。(2分)
(2)这一组织和活动原则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
(2)结合材料,运用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有关知识说明中国政策主张的理由。(6分)
分)
(评分要求:在每个答案要点中,准确答出原理,可得2分,材料分析得当,得1分。)
27.【答案】
(1)俄罗斯的国家性质、国家管理形式、政党制度分别是资本主义国家、总统制民主共和制和多党制。(3分)
(2)①联邦制是当今世界国家结构形式之一,由于其组成单位是享有相对主权的完整政治实体,因而有较大的自治权,可以确保各联邦主体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发挥。但是,联邦制极易导致效率不高,联邦政府与各联邦主体之间相互扯皮、推诿。(4分)
②一个国家采用何种国家结构形式,是阶级、民族、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2分)
28.【答案】
(1)每空1分,共4分。
国家 立法权 行政权 司法权
英国 议会下院 内阁
美国 国会 法院
(2)①积极作用(利):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对于反对封建专制,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维持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有其积极作用。(2分)
②阶级局限性和消极作用(弊):(局限性)所谓分权与制衡,事实上成为协调资产阶级
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若回答出:中国勇于承担国际责任,凸显负责任大国地位,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也可得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说明: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1. 请将全部答案填到答卷中。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0分)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均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3C—NMR(核磁共振)、15N—NMR可用于测定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3C与15N有相同的中子数 B.13C与C60互为同素异形体
C.15N与14N互为同位素 D.15N的核外电子数与中子数相同
2.将pH试纸用蒸馏水湿润后测定某溶液的pH,则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较( )
A.偏高 B.偏低
C.不变 D.上述三种情况均有可能
3.下列各指定粒子数目之比不是1∶1的是(  )
A.中的质子和中子
B.Na2O2晶体中的阴离子和阳离子
C.氯化钠溶液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
D.NaHCO3晶体中的钠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
4. 下列比较正确的是( )
A.熔点: Al>Mg B.离子半径:r(Al3+)>r(O2-)
C.能级能量:E(4s)>E(3d) D.电负性:K原子>Na原子
5.能促进水的电离,并使溶液中c(H+)>c(OH-)的操作是(  )
①将水加热 ②向水中投入一小块金属钠 ③向水中通CO2 ④向水中加入明矾晶体
⑤向水中加NaHCO3固体 ⑥向水中加NaHSO4固体
A.①④⑤ B.③④⑤ C.④ D. ①②④⑤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ⅠA、ⅡA族元素的原子,其半径越大越容易失去电子
B.所有主族元素的原子形成单原子离子时的最高价数都和它的族数相等
C.第三周期元素的离子半径从左到右逐渐减小
D.同周期非金属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
7.X、Y两元素可形成X3Y2型化合物,则X、Y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排布可能是(  )
A.X:3s2 Y:3s23P5 B.X:3s2 Y:2s22P3
C.X:3s23P1 Y:3s23P4 D.X:2s22P3 Y:2s22P4
8.现有Na2CO3、H2SO4、Ba(OH)2三种物质的量浓度与体积都相等的溶液,若以不同顺序将它们中的两种混合起来,出现沉淀后过滤,再将滤液与第三种溶液混合,最终所得的溶液( )
A.可能呈酸性 B.一定呈碱性
C.可能呈中性 D.一定呈中性
9.下列晶体中,熔点最高的是 ( )
A.KF B.NaCl C.CaO D.MgO
10.下列溶液加热蒸干后,不能析出溶质固体的是( )
A.Fe2(SO4)3 B.FeCl3 C.KCl D.Na2CO3
11. 常温下,0.1mol·L-1的酸HA溶液的pH>1,0.1mol·L-1的碱BOH溶液中c(OH-):c(H+)=1012,将两溶液等体积混合,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HA是一种强酸 B.BOH是一种弱碱
C.反应后混合液呈中性 D.反应后混合液中还含有HA分子
12. 我国报道的高温超导体中,铊(Tl)是组成成分之一。已知铊和Al是同族元素,关于铊的判断错误的是( )
A.铊是银白色质软的金属 B.能生成+3价化合物
C.氢氧化铊是两性氢氧化物 D.能置换出盐酸中的氢
13.下列各组无色溶液的离子组在pH=l时能大量共存的是(  )
A.Ca2+、Na+、C1-、A1O2- B. NH4+、C1-、Mg2+、SO42-
C.A13+、Cu2+、SO42-、C1- D. Ba2+、K+、NO3-、OH-
14.下面有关晶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晶体中有阳离子不一定有阴离子
B.金属晶体发生形变时,其内部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相互作用仍然存在
C.氯化铯晶体中,每个Cs+周围紧邻8个Cl-
D.氯化钠晶体中,每个Na+周围距离相等的Na+共有6个
15.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从左到右排为1-18列,即碱金属为第一列,稀有气体元素为第18列。按这种规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9列元素属于ds区
B.只有第二列的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为ns2
C.第四周期第8列元素是铁元素
D.第15列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为ns2 np5
16.下列文字表述与反应方程式对应且正确的是(  )
A.硫化钠水溶液呈碱性:S2-+H2OHS-+OH-
B.过氧化钠和水反应:2O22-+2H2O=4OH-+O2↑
C.向氯化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Al3++4NH3·H2O===AlO+4NH+2H2O
D.含等物质的量的KHCO3和Ba(OH)2溶液混合:
2HCO+Ba2++2OH-===BaCO3↓+2H2O+CO32-
17.具有下列电子层结构的原子,其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3p轨道上只有一对成对电子的原子;②外围电子构型为3s23p6的原子;
③其3p轨道为半满的原子; ④正三价的阳离子结构与氖相同的原子。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②④①③ D.③①②④
18.现有四种晶体,其离子排列方式如下图所示,其中化学式正确的是( )
19.室温下,pH相同体积相同的醋酸和盐酸两种溶液分别采取下列措施,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加水稀释2倍后,两溶液的pH均减小
B. 使温度都升高20℃后,两溶液的pH均不变
C. 加足量的锌充分反应后,两溶液产生的氢气一样多
D. 加适量的醋酸钠晶体后,两溶液的pH均增大
20.在25℃时,AgX、AgY、AgZ均难溶于水,且Ksp(AgX) = 1.8×10-10,Ksp(AgY) = 1.0×10-12,Ksp(AgZ) = 8.7×10-17。下列说法(均在25℃时)错误的是(  )
A.三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大小顺序为c(AgX)>c(AgY)>c(AgZ)
B.若向AgY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AgX固体,则c(Y-)减少
C.若取0.188g的AgY(相对分子质量188)固体放入100 mL水中(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则溶液中Y-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0×10-2mol·L-1
D.往C选项的溶液中加入1 mL 0.1mol·L-1的NaZ溶液,能生成AgZ沉淀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21.(16分)下表为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列出10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用化学符号回答下列各问题。
族周期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0
2 ⑥ ⑦
3 ① ③ ⑤ ⑧ ⑩
4 ② ④ ⑨
(1)10种元素中,第一电离能最大的是________;电负性最小的金属是________。
(2)⑧和⑨两元素的核电荷数之差为______ 。
(3)⑥与⑧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单质⑨溶于该化合物所得溶液呈_____色。
(4)元素①、元素⑤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之间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元素⑤、元素⑧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之间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
(5)元素⑨的原子外围电子排布式为______ ______ 。①和⑨两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该化合物灼烧时的焰色为______色;该化合物的溶液与元素⑧的单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
22.(16分)(1)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醋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溶液中醋酸根离子和钠离子浓度相等,则混合后溶液呈 (填“酸性”,“中性”或“碱性”,下同),醋酸体积 氢氧化钠溶液体积(填“ >” 或“=”或“<” )。
(2)pH=3的醋酸和pH=11的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 ,
溶液中c(Na+) c(CH3COO-)
(3)常温下,取0.2 mol/L 醋酸与0.2 mol/L 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忽略混合后溶液体积的变化),测得混合溶液的pH = 9,则
①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②混合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OH-)= ,
③_ _和_ __两种粒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之和等于0.1mol/L。
23.(12分)某学生用0.1000 mol·L-1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溶液,其操作可分解为如下几步:
A.取20.00 mL待测盐酸溶液注入洁净的锥形瓶中,并加入2-3滴酚酞试液
B.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润洗滴定管2-3次
C.把盛有标准氢氧化钠溶液的碱式滴定管固定好,调节滴定管尖嘴使之充满溶液
D.取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注入碱式滴定管至“0”刻度以上2-3mL处
E.调节液面至“0”或“0”刻度以下,记下读数,为3.10mL
F.把锥形瓶放在滴定管下面,用标准NaOH溶液滴定至终点并记下滴定管的读数。
回答下列问题:
(1)正确的操作顺序是:B、 、F(填序号);
(2)上述B步骤操作的目的是 ;
(3)判断到达滴定终点的实验现象是 ;
(4)上述A步骤操作之前,若先用待测溶液润洗锥形瓶,则对滴定结果的影响
是 (填“偏大”或“偏小”或“无影响”);
(5)若滴定结束时,滴定管液面如图所示,则终点读数为 mL。
(6)根据读数计算出该待测液的浓度为 。
24. (16分)A、B、C、D、E五种元素,A、B、C、D四种是短周期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和B在同一周期,A原子的p亚层有一个空轨道,B原子的p亚层有两个未成对电子,0.1 mol C单质能从酸中置换出2.24 L氢气(标准状况下),形成的C离子与B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D离子为阳离子,且D离子的半径在B、C、D离子中为最小。E元素基态原子的M层全充满,N层没有成对电子,只有一个未成对电子。则
(1)写出E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
写出E+离子的电子排布式: 。
(2) B单质和C单质充分反应生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是 。
(3) B原子核外电子占据 种不同能量的轨道。
(4)我国科学工作者于20世纪90年代在兰州制备出过去一直依赖进口,价格十分昂贵的B的一种同位素形成的单质,1 mol这种单质中含中子的物质的量是20 mol,则这种同位素原子的符号为 。
(5)比较C和D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或碱性的强弱: 。
(6)写出A单质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写出E单质与浓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6) C+2H2SO4(浓)==CO2↑+2SO2↑+2H2O (2分)
Cu + 4H+ + 2NO3-== Cu2+ + 2NO2↑+2H2O (2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福建省泉州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30题,每个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小题2分。)
1.孔子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要“克己复礼”,其思想本质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这一本质是
A.追求天下为公 B.崇尚等级秩序
C.主张“仁政” D.天人感应
2.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3.《汉书 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A.强调“春秋大一统” B.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C.趋向“三教合一” 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4.有人说:“近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古代中国什么都不禁,惟独禁人的本能。”其中“不禁人的本能”与“禁人的本能”分别指的是
A.启蒙思想;民贵君轻 B.人文主义;天人感应
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D.启蒙思想;致良知
5.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杆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A.主张个性自由发展 B.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6.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底座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北宋与契丹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
7.国画,又称“中国画”,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以下有关国画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山水画是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如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B.人物画是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之通称,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C.风俗画以社会风俗为题材属山水画的一种,如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D.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如郑板桥的《墨兰图》
8.下列书法作品中,能够体现“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书体特色的是( )
A B C D
9.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促成元杂剧昌盛的直接原因是 (   )
A.城市经济的繁荣发达     B.蒙古贵族的欣赏口味
C.知识分子地位的变化     D.市民阶层的壮大
10.“他们关心的只是论辩的效果,至于真假、善恶、是非、曲折,他们是不管的。不但不管,为了赢得更多的学生,他们还有意模糊是非善恶的界限,声称世界上本来没有什么善恶是非,只要你掌握了论辩的技术,你就是是非善恶的标准。”这句话所能印证的名言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美德即知识”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生而平等”
11.15世纪,意大利人开始用各种地方性通俗语言文字翻译拉丁文《圣经》,这一现象说明( )
A.天主教会已经放松思想控制 B.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已经有了较大的影响
C.人文主义思想在意大利兴起 D.通俗语言文字取代拉丁文成为官方文字
12.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否定宗教信仰 B.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C.挑战教会权威 D.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13.卢梭提出:“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这主要反映的是( )
A.社会契约论 B.人民主权说 C.自由平等说 D.三权分立学说
14.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为一项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也对人类社会的政治和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②成为西方国家进一步扩张侵略的“理论依据”
③成为马克思提出暴力革命主张的思想渊源
④成为近代中国民族觉醒、奋发图强的思想动力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鲁滨孙漂流记》描述了鲁滨孙和野人“星期五”在无人荒岛上享受没有教会、没有国王的生活。这部小说在18世纪的欧洲颇受欢迎,主要原因是它
A.体现了启蒙思想 B.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C.彰显了冒险精神 D.适应殖民扩张要求
16.仔细欣赏下列美术作品,哪幅作品最有可能利用了当时最新科技成就?
A B C D
17.1919年,鲁迅在《药》发表后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这说明该作品的真正主题是
A.抨击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 B.号召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C.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D.呼唤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18.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19.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 B.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
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D.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
20.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评价不正确的是
A.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B.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C.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D.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1.民国时期的著名记者黄远生说:“盖在昔月,仅有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者,而在今日已成为思想上之争。”事实上,中国近代有些事件兼有制度之争和思想之争,它们是( )
①洋务运动 ②戊戌变法 ③辛亥革命 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22.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A.实业救国 B.工商皆本 C.重利轻义 D.重商轻农
23.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
A.顽固派和洋务派 B.洋务派和维新派
C.洋务派和革命派 D.维新派和革命派
24.德国学者南特威希曾说过:“我想谈谈我个人对毛泽东的评价,毫无疑问,他的最大的功绩在于,在一个困难的时代里找到一条路,把中国从封建残余以及帝国主义侵略中解放出来,建立统一的大国。”材料中的“一条路”是指
A.坚持“城市中心” B.工农武装割据
C.坚持“持久战” D.实行人民民主
25.有学者说,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作了创新和发展, 说了许多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这些话包括: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③社会主义革命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⑤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⑥ C.①②④ D.③④⑤
26.菲利普 费尔南德兹 阿迈斯托在评价某科学家时指出:在他的宇宙里,“每一种现象都是带有欺骗性。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双胞胎以不同的速度衰老。平行线可以交叉。光线弯曲的径迹其实缠绕宇宙。”这位科学家是
A.伽利略 B.达尔文 C.牛顿 D.爱因斯坦
27.邓小平指出:“如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地位。”对邓小平的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①说明尖端科技的发展对国家国际地位有重要影响
②当代激烈的国际竞争实质是科技竞争
③“两弹一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④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综合国力的提高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8.党和政府重视科技教育的发展,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依次排列以下历史事件,正确的是
①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
②国家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
③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④邓小平第一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A.①③④② B.③①②④ C.③①④② D.④③②①
29.“它是20世纪流行于中国的八个文艺作品,其产生和发展和中央文革小组的领导和推动有直接关系,并对当时的文艺创作风格有很大影响。”这一文艺 形式
A.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落实 B.推动了中国文学艺术的迅速发展
C.是当时中国民众的主要精神食粮 D.是文艺工作者独立创作地位的体现
30.1983年,有人针对杂志和日历的封面都是美女说:“难道不能用女英雄代替美女吗?为什么不登卓越的工人、农民或在工作中作出特殊贡献的妇女的照片呢?”这一质疑说明改革开放初期:
A.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人们的思想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C.不尊重劳动妇女的旧观念有所抬头 D.西方腐朽生活方式开始影响中国
二、非选择题:(40分)
31.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主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二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材料三 欲改造吾国民之德知,俾之脱胎换骨,涤荡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惟在染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此……之所以专对我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1915年10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8分)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6分)
32.改革册试题(10分)
材料一 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义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材料二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 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他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
材料四 资本主义精神与传统精神是相对的。传统精神不讲效率,不受任何道德伦理的约束而不择手段地攫取财富。而资本主义意味着以“合理的”手段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与此对应的资本主义精神表现为对生活的理性态度, 讲求效率和效果的做事方法。……新教尤其是加尔文教, 对于西方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发生过巨大无比的杠杆作用”。
——摘编自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1)马丁·路德的基本主张是什么?结合材料一二说明马丁·路德的主张如何体现人文主义精神。(4分)
(2)根据材料四,指出“资本主义精神”的核心内涵。(2分)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思想“尤其”有利于上述“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4分)
33.民主思想与实践试题(10分)
材料一  麦迪逊说:“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
材料二 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关系示意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麦迪孙的主张?(4分)
(2)材料二所示内容,源于哪位启蒙思想家的什么思想?该思想的核心是什
么? (6分)
(4分)
(2)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其思想核心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6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一.古代诗文阅读(33 分)
(一)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2 分)
(1)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 。(屈原《离骚》)
(2)暮暮之初, , 。(王羲之《兰亭集序》)
(3)耳得之而为声, , ,用之不竭。(苏轼《赤壁赋》)
(4)层峦耸翠 ; ,下临无地。(王勃《滕王阁序》)
(5)过蒙拔擢, , ,有所希冀。(李密《陈情表》)
(6)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15分)
松风阁记
(明)刘基
雨、风、露、雷,皆出乎天。雨、露有形,物待以滋。雷无形而有声,惟风亦然。
风不能自为声,附于物而有声,非若雷之怒号,訇磕于虚无之中也。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大小清浊,可喜可愕,悉随其物之形而生焉。土石屃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皆不得其中和,使人骇胆而惊心。故独于草木为宜。
而草木之中,叶之大者,其声窒;叶之槁者,其声悲;叶之弱者,其声懦而不扬。是故宜于风者莫如松。
盖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叶细而条长,离奇而巃嵸,潇洒而扶疏,鬖髿而玲珑。故风之过之,不雍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遥太空,与造化游。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潄;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堰蹇而优游,逍遥而相羊,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无所定,而于是阁不能忘情,故将与上人别而书此以为之记。时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也。
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皆不得其中和 中和:和谐适度
B.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 黩:轻率
C.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 走:淌过
D.无外物以汩其心 汩:扰乱
3.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能够说明风声“适意”的一组是( )(3分)
①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
②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
③不壅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
④稍大,则如奏雅乐
⑤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
⑥义如振拔,隐隐有节奏
A. ①②⑤ B. ②③④ C. ③④⑥ D. ①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从大处入笔生发议论,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本文的描写主体。
B.文中第4、5段先描写松的枝干、针叶以及松树的形状、姿态,再写由于风的作用而发出自然美妙的松涛声。
C.文中运用了比喻和摹状的手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极力赞美了松和风给人带来的无穷美感。
D.作者游松风阁感到安逸舒适、悠闲自在,颇为清高自得;因而认为大可不必用许由和伯夷、叔齐的方式来自命清高。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大小清浊,可喜可愕,悉随其物之形而生焉。
译文:
(2)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
译文: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清平乐
赵令畤
春风依旧,着意隋堤柳。搓得鹅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
去年紫陌①青门,今宵雨魄云魂②。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
注:①紫陌:京城的道路,代指京城。②雨魄云魂:化用楚襄王梦神女事,此处表示伊人已逝,只能于梦中寻见。
(1)首句“春风依旧”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分析。(3分)
答:
(2)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并分析其效果。(3分)
答:
二.文化经典、文学名著(17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1分)
7.选择题(6分)
(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荀彧劝阻曹操加封九锡,曹操心中不快,就让他自杀了。曹操兴兵四十万征讨孙权,要报赤壁之仇。两军相持多日,曹操无功而返。见曹操兵退,孙权又想再取荆州。他的谋士出了一个计策,给张鲁写一封信,让他进攻荆州;再给刘璋写一封信,说刘备想夺取西川。
B.孙权听说刘备已去了西川,便想派兵断刘备的后路,不想此事被他的母亲吴国太听见,吴国太怕孙权此举会伤了自己的女儿,不准孙权妄动。孙权与张昭谎称吴国太病危去召孙夫人,孙夫人带着阿斗离开荆州。刘备派赵云奋力拦截,从船上夺回阿斗。张飞带船赶来接应,救回阿斗。
C.刘备与庞统兵分两路进攻雒城,蜀将张任伏兵于山中,把庞统乱箭射死于落凤坡。刘备无心再战,令人到荆州请诸葛亮。诸葛亮把荆州托付关羽后,亲率大军分两路进川。张飞异常英勇,计取巴郡,还收了老将严颜。
D.曹操命大将于禁、庞德去救樊城。关羽得信,亲自披挂前去迎敌。不料中了庞德的箭。后见襄江水势汹猛,心生水淹七军之计。就在这天夜里,于禁投降了关羽,庞德被生擒。
(2)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文聘追赵云至长坂桥,张飞挺矛立马于长坂桥接应。曹军见张飞立马桥上,疑桥东有伏兵,不敢近前。张飞睁圆环眼,厉声大喝,声如巨雷,曹军股栗。曹操想起关羽曾说张飞勇武无敌,便下令不可轻敌。言未已,张飞睁目又喝。曹操颇有退心。张飞挺矛再喝,夏侯杰惊毙。操回马而走。
B.周瑜为没有东南风而病倒在床上。诸葛亮给周瑜开了个“药方”,上面写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己在坛上做法。几天之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嫉妒,便派人去杀诸葛亮。然而诸葛亮早有预防,事先回夏口去了。
C.刘备引兵再攻雒城。为张任所败,幸为张飞所救。诸葛亮定计捉住了张任。马超引羌兵来攻冀城,刺史韦康欲降,参军杨阜苦谏。韦康不听,投降后被杀。马超认为杨阜守义,复用杨阜为参军。杨阜暗中借来救兵,大破马超。
D.张鲁派马超援救刘璋,张飞与马超在葭萌关斗得难分难解,孔明使用反间计,迫使马超归降了刘备。马超利用援军这种特殊身份,骗刘璋打开城门,随及迫使刘璋投降。刘备率军进入成都,百姓张灯结彩,夹道欢迎。刘备占领了西川。
8、简答题。(5分)(两题选做其中一题)
(1)“河北醉归,怒斩曹瞒六将;江南赴宴,笑倾鲁肃三杯。”请说出这副对联所称赞的人物,并简述对联中所写的事情。(5分)
答:
(2)《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周瑜急急下得船时,岸上军士齐声大叫曰:“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周郎的“妙计”是什么?又为何“陪了夫人又折兵”?请简要叙述。(5分)
答: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孟子·梁惠王上》)
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①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雠。寇雠何服之有?
(《孟子·离娄下》)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诗人之忧过人也,诗人之乐过人也。忧世乐天,固当如是。”《红楼梦》中,神瑛侍者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则宝玉的精神中似有乐天之意;而绛珠仙子则欲随之下世为人,以一生所有眼泪还报其甘露之惠,则黛玉的精神中似更多忧世之心;宝玉喜聚,而黛玉则在聚时即以平静的心态准备迎接散的结局。这里似乎包含着一个相反相成的人生命题。从“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来看,全篇则笼罩在对人生宿命般的悲剧性感受和大忧患中。鲁迅谈到《红楼梦》时说:“悲凉之雾,遍布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诚然如此。不过,那应该是指黛玉逝后。比起黛玉,宝玉应是后知后觉者。
《红楼梦》是一曲悲歌。从第五回离恨天、灌愁海和痴情、结怨诸名目,从《红楼梦引子》曲文“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从四春之“元”“迎”“探”“惜”及“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谐音中,我们听到的是啼血的杜鹃那声声的悲鸣。而那杜鹃便是曹雪芹,也便是林黛玉。黛玉前身是绛珠仙子,她的知心丫环叫紫鹃。紫鹃的寓意就是啼血的杜鹃,绛珠也就是红色的血泪;黛玉正是泣血的杜鹃,而曹雪芹也是泣血的杜鹃,他寄哭泣于黛玉,寄哭泣于《红楼梦》。
黛玉善泣,《枉凝眉》曲中有“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之句。黛玉的悲泣非同凡响,感应花鸟,通于自然。第二十六回中写黛玉,“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
《红楼梦》是一部痛史,黛玉的歌哭即曹雪芹的歌哭。金陵十二钗,是作者半生感念与怀想的闺阁女子的化身,生命之花一一凋谢,怎不令作者悲慨万端,长歌当哭!将第一回中“自欲将以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厌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与经历了国破家亡惨痛变故的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张岱所撰的《陶庵梦忆 自序》比读,觉二者心绪苍凉,话语沉痛,何其相似。这里有几分忏悔、反语、不平,有几分无奈、自嘲、自傲。“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语并非《红楼梦》中那块被女娲遗弃的不能补天亦不能自由行动的顽石的伤心哀叹,而是作者的愤世之语、牢骚之语,是欲有所为而不能为、不可为的伤心之语,是冷眼观世、白眼看人的狂傲之语,是洞察古今、彻悟人生的佛道之语。总之,《红楼梦》是沉痛而绝望的一曲悲歌。
(选自红学馆《黛玉形象:中国古典诗史最后的象征者》,有删改
10.从原文看,下列对“忧世乐天”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熙载认为,诗人的忧伤与快乐超过着普通人,“忧世乐天”是诗人本来就是具有的情怀。
B.《红楼梦》里宝玉的精神中似有“乐天”之意,而黛玉的精神中似更多“忧世”之心。
C.鲁迅认为宝玉“喜聚”,又是独自领会“悲凉之雾”的人,他的身上反映了“忧世乐天”的诗人性情。
D.“忧世乐天”是对立统一的,宝玉、黛玉展出现的不同精神,实质上构成了一个相反相成的人生命题。
11.下列各项,对“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这两句诗的含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句看似顽石之语,实则为曹雪芹的内心表白,是曹雪芹对世态的不满与憎恶愤慨的情感表露。
B.此句表面上充满自怨自艾,实际上却是反映了曹雪芹狂傲的性情,即对俗世俗人持冷蔑的态度。
C.此句寓含佛道色彩,是曹雪芹经历了人生的磨难之后,对古今红尘的洞察,以、对人生的大彻大悟。
D.此句说曹雪芹认为自己没有才能济世,欲有所为而不能为、不可为,只好坠入红尘,虚度流年。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离恨天”“灌愁海”等名目、“无”“迎”“探”“惜”的谐音、“绛珠”“紫鹃”的寓意都证明《红楼梦》是一贡悲歌。
B.林黛玉的悲泣非同凡响,感应花鸟,通于自然,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震撼力,足可见出她的内心有许多哀怨不平之气。
C.林黛玉是曹雪芹半生中感念与怀想的闺阁女子的形象化身之一,作者写林黛玉,无非是想借助她来表达痛悼红颜的悲慨之情。
D.曹雪芹的《红楼梦》与张岱的《陶庵梦忆·自序》,读来让人觉得“心绪苍凉,话语沉痛”,是因为两位作家 人生经历相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15分)
国学大师陈寅恪
陈寅恪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厚实的国学功底为以后的治史打下了基础。
1910年陈寅恪官费留学。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掌握了蒙、藏、满等十几种语言,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1925年,陈寅恪回国。这时,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设立国学研究院。当时的研究院主任吴宓和梁启超很器重陈寅恪,极力向校方举荐他。吴宓认为他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1926年6月,他只有36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被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他讲课时,用多种语言,引诗举史,信口道出,而文字出处,又无不准确,精当的阐发,令人叹服!就连当时的名教授如朱自清等也常来听课。盛名之下,他谦和而有自信,真诚而不伪饰。
陈寅恪原攻比较语言学,通晓多种文字,为他从汉文以外搜罗史料以治史,提供了较大的方便。他继承了清代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并在这个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出关键所在,用以解决一系列问题,求得历史真相。他这种精密考证方法,发展了我国的历史考据学,为人们开拓了历史的视野。
1938年日本史学权威白鸟库吉研究中亚史遇到疑难问题,向德、奥知名学者求助,未能解决,柏林大学乃推荐陈寅恪。他向陈寅恪请教后,才得到满意解答。苏联考古学家发掘一突厥文碑石,无人能辨识,请教陈寅恪,终于得到准确破译。
日本人占领香港后,持日金四十万元委任他办东方文学院,他坚决拒绝。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他又一次拒命,随即出走香港。
1942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某些御用文人竟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九鼎铭辞争颂德,百年粗粝总伤贫”,以示讽刺。这一时期,在繁忙的教学中,他仍致力于学术研究,先后出版了《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论稿》两部著作,对隋唐史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为后人研究隋唐史开辟了新的途径。
解放后,他受到党和政府的器重和无微不至的关怀。1962年,胡乔木造访看望,关心他的文集出版。他说:“盖棺有期,出版无日。”胡乔木笑答:“出版有期,盖棺尚早。”
十年动乱期间,陈寅恪遭到残酷折磨。1969年10月7日在广州含恨离开人世。巨星陨落,陈寅恪的才学及品格永为世人赞叹和景仰。
经过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天枢的整理、校勘,二百万字的《陈寅恪文集》于1979年编纂出版。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无误的一项是(3分)( )
A.陈寅恪的学问超过了吴宓和梁启超,是当时全中国最博学之人,因此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一成立就聘请年仅36岁的他为研究院的导师。
B.陈寅恪帮助日本史学权威解决遇到的难题,后又帮助苏联考古学家准确破译突厥文字,他当时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C.抗战时期,对现实的失望导致陈寅恪由教学转向学术研究,埋头著述,先后出版了《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论稿》两部著作。
D.由于中央领导人胡乔木的关心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天枢的努力,二百万字的《陈寅恪文集》已于197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4.陈寅恪在治史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作简要概括。(6分)
答:
15.陈寅恪为世人赞叹和景仰的人品有哪些?(6分)
答:
四.语言文字运用。(6分)
16.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从民俗文化到自然风光,从经济开发到转型升级,“擎海西、拓福地、勇开先、谋超越”, 福州,这个开放和包容的城市,形成了开放博大、 ① 的城市文化底蕴。我们的祖先在这里落脚,繁 ② 后代。作为后代的我们,“要进一步①抓好项目、②抢抓机遇、③解放思想、④加速提升”,发挥福州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切实增强省会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永不满足,用勤劳、智慧创造美好的未来,让福州更有“福”。
(1)请在横线①处填上一个恰当的成语:
(2)请在横线②处填上一个恰当的字:
(3)将划线句子正确排序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3分)
以下是某校记者团为本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撰写的新闻稿,其中存在语病与不得体的现象,请找出并改正。
①2011年12月4日,为关爱与保护熊猫,②该校高二学生30多人自发组成大熊猫保护志愿者队伍,③前往福州熊猫世界参与保护大熊猫活动。④本次志愿者活动中,熊猫世界陈玉村主任荣膺我们的活动指导,⑤在他的分配下,我们三到四人分为一小组,为熊猫世界清理粪池、修剪树木、拔草、捡垃圾、清洁地板。⑥我们深刻认识到,把关爱动物落到实处,决定着我们的生活环境能否持续改善。⑦我们会继续用我们的爱心,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将第 句改为 。
(2)将第 句改为 。
(3)将第 句改为 。
五.作文(70分)
18.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70分)
打牌是人们在旅途中喜爱的一种消遣方式,无论是在列车上还是在候车室,几个人凑在一块,摊开一副扑克牌,时间很快就被打发过去。从概率统计的角度来讲,一把牌分摊下来,每个玩家手里的牌数均等,能摸到好牌固然难得,如何合理使用更为重要。有时候,摸到的是“烂牌”,但通过玩家的运筹帷幄,常常能左右局势,笑到最后。其实,人生也与此有些类似。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6)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日。
6.(1)“春风”领起上片,描写春风吹拂中的清和明丽的自然景物(或:点明时令);“依旧”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为下片“去年”“今宵”的对比作铺垫。
(2)“去年”“今宵”对比,表达物是人非之感;“一生憔悴”“几个黄昏”对比,表现了诗人的相思之苦,突出情之摧人。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
(一)文学名著阅读(11分)
7(1)B(B.刘备不知此事,是赵云自己前去拦截。) (3分)
(2)D(D.马超告知自己投刘备,劝刘璋投降。并无骗刘璋打开城门,刘璋看到没了依靠,只好听从,也投降了。)(3分)
8.简答题。(5分)
(1)答:对联所写人物为关羽(1分)。上联说的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护送两位嫂子千里投奔刘备的故事。(2分)下联说的是关羽单刀赴会的故事,关羽借与鲁子敬多年未见叙旧为由,拉着鲁肃不放手,互相敬酒,实则以鲁肃为人质,埋伏的刀斧手见鲁肃被困,不敢轻易下手。关羽因此安全脱身。(2分)
(2)答:①东吴孙权要向蜀汉索回荆州,(1分)都督周瑜定计,将孙权妹谎说嫁给刘备,借以把刘备骗到东吴留作人质,以便索回荆州。(2分)②刘备按诸葛亮的对策行事,到东吴成婚后偕同夫人逃出东吴。周瑜带兵追赶,被诸葛亮的伏兵打败。(2分)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意的人生也会全盘皆输。
可以这样表述最佳立意:
l人生贵在经营 2合理设计人生,收获丰盈生命 3每个人生都可以是美好的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福建省泉州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题
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
第一卷1至12页。第二卷13至14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 1. 准考证号由9位数字组成,前5位统一为00105,后4位由你所在的班级数和座位号组成。例如1班24号,你的考试证号为:001050124。
2. 在答题卡上,必须写上姓名、准考证号,然后用2B铅笔填涂准考证号、科目英语、试卷类型A和你选中的答案。
第一卷(选择题,共115分)
第一部分 听力 (共两节,满分30分)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 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私藏,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 What will the man probably do
A. Take a rest. B. Go to a party. C. Meet his boss.
2. What do we know about the man
A. He is not free at the moment. B. He has been caught copying a report.
C .He won’t leave till last minute.
3. What is the woman concerned about
A. Her health. B. Her appearance. C. Her character.
4. What does the man mean
A. The fridge will be fixed. B. The room will be warmer. C .The lights will be switched on.
5. What does the man mean
A. The new shoes do not look good enough.
B. He doesn’t care where to put the new shoes.
C. The woman already has too many shoes.
第二段(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
听下面5段对话式独白,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种的作答时间。每段对话或独白读两遍。
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至7题。
6. Why doesn’t the man want to fly
A. He wants to enjoy the scenery. B. He thinks it’s dangerous.
C. He likes taking the bus.
7. Which means of transport does the woman prefer
A. The bus. B. The car. C. The train
听第7段材料,回答第8至9题。
8. Why is the woman worried
A. She hasn’t finished her task. B. She doesn’t know what to read.
C. She has no time to write her book.
9. What do we know about the man
A. He has been to Europe with the woman.
B. He has finished reading all the books.
C. He has forgotten to write his reports.
听第8段材料,回答第10至12题。
10. What helps to impress the interviewer in the first place
A. Excellent memory. B. Natural voice. C. proper body language.
11. What should the man do before the interview
A. Practice handshaking.
B. Get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e company.
C. Recite the answers to possible questions.
12. What advice does the woman offer about the topic of salary
A. Not to mention at the first interview. B. To bring up in a straight way
C. To let the interviewer mention it next time.
听第9段材料,回答第13至16题。
13. How does the man kill time
A. By eating potato chips. B. By taking a walk. C. By watching TV.
14. What does the woman dislike
A. The parks. B. The city. C. The square.
15. What does the man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
A. Entertainment. B. Quietness. C. Income.
16. What the man and woman disagree on
A. Whether the city needs a symbol.
B. Whether the square is a good place for a walk.
C. Whether the amusement park should be built.
听第10段材料,回答第17至20题。
17. What kind of English lessons does the speaker recommend
A. Examination skills. B. Listening and speaking.
C. Reading and writing.
18. How can a learner take the lessons when he is not online
A. By making conversations with others
B. By using the downloaded sound files.
C. By reviewing words, phrases and idioms.
19. What is mentioned as an advantage of the speaker’s online course
A. It improves learners’ English skills quickly
B. It offers learners better study methods.
C. It helps learners to make friends
20. What’s the speaker’s idea about learning English
A. Learning English little by little B. Being confident in learning.
C. Having clear learning goals.
第二部分 英语知识运用 (共两节。满分45分)
第一节 单项填空 (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人空白处的最佳选项。
21.It’s _____ good feeling for people to admire this great work that gives them ______ pleasure
A./ ; a B. a; / C. the ; a D. a ; the
22. It is reported that the guy who is going to _________ the lecture spent a year living in the rain forest.
A. refresh B convey C. deliver D. convince
23.---- Sorry, I am late. The bus was _________ in the traffic.
----- Oh, never mind. It doesn’t matter
A. held up B. turned up C. picked up D. made up
24. Modern science has given clear evidence ______ smoking can lead to many diseases.
A. what B which C. that D where
25. ----Why did you get so angry with Tom then
----I had been waiting for _____ seemed for ages before he finally turned up.
A that B. which C. what D. when
26. There used to be a temple here, ________
A. usedn’t it B. used it C don’t there D. usedn’t there
27--- What’s reported in the news
--- The earthquake yesterday is said _______ more than 5 hundred people.
A. to kill B. that it is C. to have killed D. that it has killed
28. ----I prefer shutting myself in and listening to music all day on Sundays.
---- That’s _____ I don’t agree. You should have a more active life
A. where B. what C why D.that
29. The reason he was late for school was he had to send his mother to a hospital.
A. which; that B. why; that C. for which; because D. what; why
30 The state-run company is required to make its accounts as _________ as possible for its staff to monitor the use of the money.
A. punctual B. accurate C. vertical D. transparent
31. ___ is known to us all is ____ the sun is bigger than the earth.
A It; that B What ; that C What ; how D That; that
32. It was a long time before she_________ to his words.
A. caught on B. went on C. put on D. held on
33 _______ will win is still a question
A. Whoever B. Who C. Whomever D. Whom
34.Shirly ________ a book about China last year but I don’t know whether she has finished it.
A has written B wrote C had written D was writing
35. It is ______ fashion differs from country to country _____ may reflect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from one respect.
A. /; that B. that; / C. what; that D. that; that
第二节 完形填空 (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30分)
阅读下面短文,从短文后各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和D)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
When high school started, Becky and I became best friends. We 36 many interests and quickly became inseparable. When high school ended, we both cried 37 we would attend different colleges.
Our first term of university life was 38 . Our telephone bill and e-mails were incredibly long. In the second term I found some new friends with whom I felt very 39 and I could 40 out my feelings. I was eager to share my new friends with Becky.
When Becky finally visited me at my school, we were excited. __41__, something unexpected happened when I 42 her to my new friends. Her eyes grew dark and I could see the 43 within them. My new friends tried to share their friendship, but Becky seemed 44 to accept it. I didn’t understand 45 the people I love most couldn’t love each other.
Becky 46 . I knew she was not happy. I thought long about __47__ happened. At last, I found the answer. Becky saw me with my new friends and 48 that we no longer shared the same experiences. She saw all the fun I was having 49 her and wished she could a part of it.
I wrote a letter to Becky 50 she’s always my best friend. I told her everyone had many friends, who were indeed life’s greatest 51 . Becky wrote me back soon. She was in 52 and felt sorry about what she had done.
I think Becky and I both learn an important lesson from it. 53 can influence our friendship and change the experiences we’ve shared. We are now walking on two different paths of 54 . While new friends are special and exciting, old friends are always there, 55 to share their heart and soul, no matter how far apart.
36. A. shared B. developed C. protected D. showed
37. A. while B. unless C. although D. because
38. A. explicit B. striking C. tough D. normal
39. A. anxious B. strange C. familiar D. comfortable
40. A. figure B. pour C. pick D. hold
41. A. Therefore B. Thus C. Besides D. However
42. A. admitted B. mentioned C. introduced D. referred
43. A. concern B. hurt C. curiosity D. doubt
44. A. unwilling B. cautious C. ashamed D. thrilled
45. A. how B. whether C. that D. why
46. A. started B. left C. remained D. stared
47. A. that B.how C. what D. which
48. A. wondered B. regretted C. promised D. proved
49. A. for B. from C. across D. without
50. A. recognized B. predicting C. explaining D. assuming
51. A. achievement B. spirit C. gift D. sign
52. A. sympathy B. surprise C. agreement D. disappointment
53. A. Nothing B. Anything C. Something D. Everything
54. A. happiness B. life C. research D. success
55. A. choosing B. demanding C. planning D. waiting
第三部分 阅读理解 (共2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0分)
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 (A、B、C和D) 中,选出最佳选项。
A
When Paul was a boy growing up in Utah, he happened to live near a copper smelter(炼铜厂), and the chemicals that poured out had made a wasteland out of what used to be a beautiful forest. One day a young visitor looked at this wasteland and called it an awful area. Paul knocked him down. From then on, something happened inside him.
Years later Paul was back in the area, and he went to the smelter office. He asked if they had any plans or if they would let him try to bring the trees back. The answer from that big industry was “No.”
Paul then went to college to study the science of plants. Unfortunately, his teachers said there weren't any birds or squirrels to spread the seeds. It would be a waste of his life to try to do it. He was told everyone knew that even if he was knowledgeable as he had expected, he wouldn't get his idea accepted.
Paul later got married and had some kids. But, his dream would not die. And then one night he did what he could with what he had. Under the cover of darkness, he went secretly into the wasteland and started planting.
And every week, he made his secret journey into the wasteland and planted trees and grass. For fifteen years he did this against the plain common sense. Slowly rabbits appeared. Later, as there was legal pressure to clean up the environment, the company actually hired Paul to do what he was already doing.
Now the place is fourteen thousand acres of trees and grass and bushes, and Paul has received almost every environmental award Utah has. It took him until his hair turned white, but he managed to keep that impossible vow(誓言) he made to himself as a child.
56. When Paul was a boy, _________.
A. he had decided never to leave his hometown
B. the economy of Utah depended on the copper smelter
C. he had determined to stop the copper smelter polluting the area
D. no laws were made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gainst pollution
57. Why did Paul go to college to study the science of plants
A. He wanted to find out the best way to save the area himself.
B. He was interested in planting trees since he was young.
C. He wanted to get more knowledgeable people to help him.
D. He thought his knowledge would make his advice more persuasive.
58. 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phrase “the plain common sense” in paragraph 5 probably refer to
A. That his normal work and life would be greatly affected.
B. That it was impossible for trees to grow on the wasteland.
C. That no one would like to join him in the efforts.
D. That he had to keep everything he did secret.
59. The message of the passage is that ___________.
A. perseverance(持之以恒) will work wonders
B.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C.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D.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B
Today, roller skating is easy and fun. But a long time ago, it wasn't easy at all. Before 1750, the idea of skating didn't exist. That changed because of a man named Joseph Merlin. Merlin's work was making musical instruments. In his spare time he liked to play the violin. Joseph Merlin was a man of ideas and dreams. People called him a dreamer.
  One day Merlin received an invitation to attend a fancy dress ball. He was very pleased and a little excited. As the day of the party came near, Merlin began to think how to make a grand entrance at the party. He had an idea. He thought he would get a lot of attention if he could skate into the room.
  Merlin tried different ways to make himself roll. Finally, he decided to put two wheels under each shoe. These were the first roller skates. Merlin was very proud of his invention and dreamed of arriving at the party on wheels while playing the violin.
  On the night of the party Merlin rolled into the room playing his violin. Everyone was astonished to see him. There was just one problem. Merlin had no way to stop his roller skates. He rolled on and on. Suddenly, he ran into a huge mirror that was hanging on the wall. Down fell the mirror, breaking to pieces. Nobody forgot Merlin's grand entrance for a long time!
  60. The text is mainly about_________.
  A. a strange man B. how roller skating began
  C.an unusual party D. how people enjoyed themselves in the 18th century
  61. People thought Merlin was a dreamer because he________.
  A. often gave others surprises     B. was a gifted musician
  C. was full of imagination      D. invented the roller skates
  62. Merlin put wheels under his shoes in order to_______.
  A. test his invention       B. arrive at the party sooner
  C. impress the party guests       D. show his skill in walking on wheels
  63. What is the main point the writer is trying to make in the last paragraph
  A. Merlin succeeded beyond expectation.
  B. The party guests took Merlin for a fool.
  C. The roller skates needed further improvement.
  D. Merlin regretted what he had done
C
Bowing is a very important custom in Japan. Unlike people in many other countries, they greet each other by bowing instead of shaking hands. It is impolite not to return a bow to whoever bows to you.
Bowing has many functions in one. It expresses the feeling of respect, thanks, regret, and so on. You can bow when you say, “thank you”, “sorry”, “hello”, “goodbye”, “congratulations”, “excuse me”, “good morning”, and more.
Bowing seems simple, but there are different ways of bowing. Bowing techniques vary from a small nod of the head to a long, 90-degree bow. It depends on the social position or age of the person you bow to. If your opposite is of higher social position or older than yourself, you are supposed to bow deeper and longer than him or her. It is polite to bow from your waist. Men usually keep their hands at their sides, and women usually put their hands together on their legs with their fingers touching. If it is not a very formal situation, you can bow by nodding. The most common bow is a bow of about 15 degrees.
You might feel strange doing it, but try to bow in Japan. You will be considered very polite!
64. The author writes the passage mainly to _____.
A. introduce the history of bowing in Japan
B. describe the purposes of bowing in Japan
C. describe different ways of bowing in Japan
D. introduce the Japanese custom of bowing
65. By saying “Bowing has many functions in one”, the author means that _____.
A. one kind of bow has many similar functions
B. people can express different feelings by bowing
C. people bow to express their feelings
D. the more times you bow, the more respect you receive
66. How people greet in many countries
A. by bowing B. by shaking hands
C. by kissing each other D. by touching
67. If an assistant wants to show respect to her professor, she may bow like _____.
D
  Maybe ten-year-old Elizabeth put it best when she said to her father, "But, Dad, you can't be healthy if you're dead."
  Dad, in a hurry to get home before dark so he could go for a run, had forgotten to wear his safety belt-- a mistake 75% of US population make every day. The big question is why.
  There have been many myths (神化,虚构的事) about safety belt ever since their first appearance in cars some forty years ago. The following are three of the most common.
  Myth the Number One: It's best to be "thrown clear" of a serious accident.
  Truth: Sorry, but any accident serious enough to "throw you clear" is able going to be serious enough to give you a very bad landing. And chances are you'll have traveled through a windshield (挡风玻璃)or door to do it. Studies show that chances of dying after a car accident are twenty-five times in cases where people are "thrown clear".
  Myth Number Two: Safety-belts "trap" people in cars that are burning or sinking in water.
Truth: Sorry again, but studies show that people knocked unconscious due to not wearing safety belts have a greater chance of dying in these accidents. People wearing safety belts are usually protected to the point of having a clear head to free themselves from such dangerous situation, not to be trapped in them.
  Myth Number Three: Safety belts aren't needed at speeds of less than 30 miles per hour (mph).
  Truth: When two cars traveling at 30 mph hit each other, an unbelted driver would meet the windshield with a force equal to diving headfirst into the ground from a height of 10 metres.
68. Why did Elizabeth say to her father, "But, Dad, you can't be healthy if you're dead"
A. He didn't have his safety belt on.
B. He was running across the street.
C. He was driving at great speed. D. He didn't take his medicine on time.
69. The reason father was in a hurry to get home was that he __________.
A. wasn't feeling very well B. hated to drive in the dark
C. wanted to take some exercise D. didn't want to be caught by the people
70. According to the text, to be "thrown clear" of a serious accident is very dangerous because you ________.
A. may be knocked down by other cars.
B. may get serious hurt thrown out of the car
C. may find it impossible to get away from the seat
D. may get caught in the car door
71. Some people prefer to drive without wearing a safety belt because they believe _______.
A. they will be unable to think clearly in an accident
B. the belt prevents them from escaping in an accident
C. they will be caught when help comes
D. cars catch fire easily
72. What is the advice given in the test
A. Never drive faster than 30 miles an hour.
B. Try your best to save yourself in a car accident.
C. Drive slowly while you're not wearing a safety belt.
D. Never forget to wear the safety belt while driving.
E
People who have lost 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or use words due to brain damage are called aphasics(失语症患者). Such patients can be extremely good at something else. From the changing expressions on speakers' faces and the tones of their voices, they can tell lies from truths.
Doctors studying the human brain have given a number of examples of this amazing power of aphasics. Some have even compared this power to that of a dog with an ability to find out the drugs hidden in the baggage.
Recently, scientists carried out tests to see if all that was said about aphasics was true. They studied a mixed group of people. Some were normal; others were aphasics. It was proved that the aphasics were far ahead of the normal people in recognizing false speeches -- in most cases, the normal people were fooled by words, but the aphasics were not.
Some years ago, Dr. Oliver Sacks wrote in his book about his experiences with aphasics. He mentioned a particular case in a hospital. Some aphasics were watching the president giving a speech on TV. Since the president had been an actor earlier, making a good speech was no problem for him. He was trying to put his feelings into every word of his speech.
But his way of speaking had the opposite effect on the patients. They didn't seem to believe him. Instead, they burst into laughter. The aphasics knew that the president did not mean a word of what he was saying. He was lying!
Many doctors see aphasics as people who are not completely normal because they lack 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words. However, according to Dr. Sacks, they are more gifted than normal people. Normal people may get carried away by words. Aphasics seem to understand human expressions better, though they cannot understand words.
73. What is so surprising about aphasics
A. They can fool other people. B. They can find out the hidden drags.
C. They can tell whether people are lying. D. They can understand language better.
74. How did the scientists study aphasics
A. By asking them to watch TV together.
B. By comparing them with normal people.
C. By giving them chances to speak on TV.
D. By organizing them into acting groups.
75. What do we learn from this text
A. What one says reflects how one feels.
B. Aphasics have richer feelings than others.
C. Normal people often tell lies in their speeches.
D. People poor at one thing can be good at another.
第Ⅱ卷(共两部分,共35分)
第一部分:单句填词(10分)
1. He is an honest man, that is to say, what he says is always c______________ with what he does.
2. In the a_______________ of evidence, the police had to let Kelly go.
3. An idea that I was wasting my time s______________ me when I came out of her room.
4. She r_______________ her mother in appearance but not in character.
5. The table is too high for your son,so you can a______________ the table to his height.
6. It is ________________(使窘迫,使尴尬) that our streets are so dirty.
7. He stood silently with his arms _______________ (交叉).
8.I hope what I say can ________________(澄清)the situation.
9. He was fined for breaking traffic ___________________ (规则).
10.It is _________________ (全世界,普遍地)acknowledged that one’s thinking directs one’s actions.
Dear Sir or Madam,
I am a Chinese high school student. I am writing to ask for more information concerning immigration to Canad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Yours faithfully
Li Hua
Finally, I would like to know the average tuition and living expenses each year. Could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the scholarships the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ies offer to students.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a favorable reply at your earliest convenience. Thank you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注意:完卷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完卷时只要上交第Ⅱ卷
第Ⅰ卷
一、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要求的。请将所选答案的代表字母填在第二卷的答题卡中。
读“2007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均GDP与人均CO2排放量散点图”,完成1~2题。
1.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GDP高、人均CO2排放量低的是( )
A.广东、福建 B.上海、天津
C.海南、贵州 D.辽宁、山东
2.山西、内蒙古人均GDP不算高,但人均CO2排放量高。
其主要原因是( )
A.自然资源贫乏 B.交通设施落后
C.第三产业发达 D.煤炭消耗量大
表1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
苏省总人口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图2为
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回答3~4题。
表1
2000年 2010年
全省总人口(人) 74382809 78659903
人口比例(%) 苏南 33.71 41.38
苏中 23.12 20.80
苏北 43.17 37.82
3.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
B.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人的人口数量
C.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
D.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
4.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0~14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
②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
③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
④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右图表示某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中①~⑤代表
不同的自然带。读图完成5~6题。
5.该大陆是( )
A.南美大陆 B.北美大陆
C.亚欧大陆 D.非洲大陆
6.根据该大洲西海岸自南端向北自然带分布的规律,自然带⑤对应的气候特征是:( )
A.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B.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C.终年温和湿润
D.终年炎热干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到我国野外考察。
下图为考察区域地形图,虚线所示为
考察线路。读图回答7~8题。
7.下列描述可能与实地情况相符的是
A.①地附近的河流从西南流向东北
B.②地为阴坡
C.③地分布有柑橘园
D.④地是观赏瀑布的最佳位置
8.该考察线路的高差可能是( )
A.450米 B.500米
C.550米 D.600米
表2
国家 种植面积(万公顷) 单位面积产量(吨/公顷) 总产量(万吨)
甲 4400 2.14 9416.00
乙 168 4.36 732.48
丙 2950 4.23 12478.50
丁 1036 1.80 1864.80
9.上表2为2007年亚洲四个国家水稻生产情况统计表。甲、乙、丙、丁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A.印度、泰国、中国、日本 B.印度、日本、中国、泰国
C.中国、泰国、印度、日本 D.中国、日本、印度、泰国
图6示意我国某大城市2009年城区地价等值线,读图回答10~11题
10.中心商务区最有可能分布的区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1.与其他区域相比,近年来④地地价涨幅
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原有基础设施完善
B.外来人口迁入
C.高附加值产业集聚
D.逆城市化发展燥
芝加哥是美国五大湖区最大的城市,其位置见图4,
1848年修通联系密西西比河水系和五大湖的运河,
随后兴建铁路并形成以芝加哥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
网。这段时期,芝加哥工业主要有农产品加工、
农具、交通工具等生产部门。1890年,芝加哥人口
达到100万。20世纪上半叶,芝加哥发展以钢铁为
主导的重工业,并成为20世纪美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据此完成12~13题
12.1848年后,芝加哥成为美国中西部
农产品集散中心的主导区位条件是( )
A.濒临五大湖
B.位于美国中西部的中心位置
C.位于密西西比河航运的上游起点
D.位于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的转运地点
13.20世纪之前,芝加哥的工业活动
主要联系( )
A.芝加哥周边农村地区 B.五大湖沿岸各城市
C.美国本土 D.丰富的煤、铁资源发展钢铁工业
右图是“亚洲水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14~15题。
14.图中平均地势最高的点是( )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15. 如果地理老师要求你收集甲、乙河流的相关资料,列表比较这两条河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点。可以通过查找以下哪些地图来了解( )
①《中国地形图》  ②《中国水系图》
③《中国气候图》  ④《中国人口分布图》
⑤《中国政区图》  ⑥《中国森林植被分布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⑥  D.①②④⑤
右图是极点为中心的50°纬线图,图中数字表示经度度数,P、Q之间和M、N之间为陆地,据图回答16~17题。
16.P点附近的盛行风向是 ( )
A.东北风 B.西南风 C.西北风 D.东南风
17.关于P、Q、M、N四地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P、M两地的气候类型相同
B.P地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C.Q、N两地的气候类型相同
D.N地所属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南非是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是我国在该大洲的最大贸易国。下图为非洲南部部分区域图,读图回答18~19题。
18.近年来,南非吸引我国企业投资的
最主要优势条件是
A.市场广阔,开放程度较低
B.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
C.矿产资源丰富,政策支持
D.工业基础好,劳动力丰富
19.南非渔业资源西部海域较东部海域
丰富,其成因的叙述正确是( )
1 西部大陆架较宽广 ②西部光照较充足
③西部受寒暖流交汇的影响 ④西部有受寒流(上升流)的影响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下图是某地气温年较差(单位:℃)图,读图完成20~21题。
20.关于图示地区气温年较差空间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南向北增大 B.平原地区小,高原、山地大
C.由西向东增大 D.由沿海向内陆、由低纬向高纬增大
21.由图中数据可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A.大陆西岸的降水量多于东岸 B.大陆东岸河流结冰期大于内陆
C.大陆东岸的森林覆盖率大于内陆 D.大陆西岸的海洋性强于东岸
马达加斯加地广人稀,水稻种植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全国各地都有栽培,但仍不能完全自给。2008年9月25日,马达加斯加政府选派的10名农业专家抵湘(中国湖南),正式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拜师学艺。读图回答22--23题。
22.①地稻米产区与湖南省稻米产区相似的区位条件是
A.灌溉水源丰富,机械化程度高
B.气候类型相同,土壤肥沃
C.精耕细作,技术条件优越
D.地势平坦,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23.马达加斯加稻米不能自给的原因是
A.农业技术落后,产量低
B.粮食需求量增长过快
C.岛国,种植面积有限
D.国际市场稻米价格低廉
2010年11月10日,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区不少街道(与图8中A街道平行)都出现“曼哈顿悬日”美景(日出或日落时,下左图所示),此时太阳在地平线上,且阳光贯穿整条街道.读下图,回答24题
24.11月10日,在A街道上拍摄到“曼哈顿悬日”的时间大约是当地时间( )
A.5时40分 B.6时25分 C .17时40分 D.18时20分
二、综合题(共4题,52分)
25.读下列各图16、图17,完成下列问题。(18分)
(1) 简述新加坡的气候类型及气候特点,并分析该国水资源短缺的原因。(4分)
(2)分析新加坡成为世界第三大石油冶炼中心的有利条件。(3分)
(3)从农业区位选择的角度,指出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三国盛产天然橡胶的自然因素。(3分)
(4)1980年前后,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三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劳动力成本相差不大。2002年三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分别为710、3540、2000美元,该指标差距加大,同时劳动力成本差距也增大。结合右图,说明马来西亚天然橡胶产量的变化及其原因。(4分)
(5)日本从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进口天然橡胶,请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4分)
26.阅读图18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16分)
朝鲜半岛的经济发展是东北亚和平稳定的基础之一。最近半岛紧张,陪受各国的关注。区域发展受到了区域地理要素的影响。右图反映了朝鲜半岛的部分地理要素分布状况,表3是图7所示区域四个代表性城市降水量的年内分配表。
图18
3~5月(占全年%) 6~9月(占全年%) 10~11月(占全年%) 12~2月(占全年%) 年均降水量(毫米)
雄基 13.8 73.5 10 2.7 767.8
新义州 15.9 72.9 7.9 3.3 1050.0
全州 17.9 66.9 7.5 7.7 1240.7
西归浦 29.5 52.2 8.8 9.5 1675.7
(1)图中松林与浦项相比,发展钢铁工业的资源优势有哪些?(3分)
(2)浦项资源贫乏,但钢铁工业发达。根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试述其社会经济原因?(3分)
(3)表中6-9月降水量最多的城市是___________。(2分)根据图表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朝鲜半岛降水的总量和时空分布主要特征。(8分)
27.图19为北非简图,图20为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26分)
(1)简述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的差异。试从大气环流分析其降水差异的原因。(8分)
(2)乙地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4分)
(3)分析该地区城镇与交通线分布的差异,并试述其原因?(6分)
形平坦(1分)
(3)差异:沿海多于内陆。(2分)原因:沿海地区地势较为平坦(2分);气候比较适宜(1分);便于利用海洋资源和发展海上运输(1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
一、选择题(请把选项代号填入Ⅱ卷相应位置上,每题5分。本题满分50分)
1.等于
A.1    B.    C. D.
2.是虚数单位,集合中的元素之和为( )
  A.1 B.0 C.2    D.3
3. 将3个不同的小球放入4个盒子中,则不同放法种数有( )
A.81 B.64 C.2 D.14
4.( )
A. B. C. D.
5.用反证法证明命题“如果a>b,那么>”时,假设的内容应是 (  )
A.= B.<
C.=,且< D.=或<
6. 某外商计划在四个候选城市投资3个不同的项目,且在同一个城市投资的项目不超过2个,
则该外商不同的投资方案有 ( )
A. 16种 B. 36种   C. 42种   D. 60种
7.如图,是函数的导函数的图象,则下面判断正确的是
A.在区间(-2,1)上是增函数;
B.在区间(1,2)上是减函数;
C.有一个极大值,两个极小值;
D.当时,取极大值,,取极小值.
8.观察,,,由归纳推理可得:若定义在上的函数满足,记为的导函数,则=( )
A. B. C. D.
9.已知,且,则=( )
A.-4 B.4 C. 8 D.-16
10.f (x)是定义在(0,+∞)上的非负可导函数 ,且满足,若, ,则的大小关系是( )
A. B. C. D.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请把答案填入Ⅱ卷相应位置上)。
11.复数的共轭复数是 .
12.过原点作曲线的切线,则切线的斜率为 .
13.已知的三边长为,内切圆半径为(用),则;类比这一结论有:若三棱锥的内切球半径为,则三棱锥体积
14. 在如下程序框图中,已知:,则输出的是__________.
15. 给出下列四个结论:
① ;
② 已知集合,若,则1
③ 已知为定义在R上的可导函数,且对于恒成立,则有, ;
④ 若定义在正整数有序对集合上的二元函数满足:(1),(2) (3),则=
则其中正确结论的有 (填写你认为正确的序号)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8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或演算步骤
16.(本题满分13分)
设复数,试求m取何值时
(1)Z是实数; (2)Z是纯虚数; (3)Z对应的点位于复平面的第一象限
17.(本题满分13分)已知数列{an}满足S n + a n= 2n +1.
(1)写出a 1,a 2,a 3, 并推测a n的表达式;
(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所得的结论.
18.(本题满分13分)
已知函数为大于零的常数。
(1)若函数内调递增,求a的取值范围;
(2)求函数在区间[1,2]上的最小值。
19. (本题满分13分)
如图,是棱长为的正方体,、分别是棱、上的动点,且.
(1)求证:;
(2)当、、、共面时,求:
面与面所成二面角的余弦值.
20.(本小题满分14分)
过抛物线的焦点作倾斜角为的直线交抛物线于、两点,过点作抛物线的切线交轴于点,过点作切线的垂线交轴于点。
(1) 若,求此抛物线与线段以及线段所围成的封闭图形的面积。
(2) 求证:;
21. (本小题满分14分)
已知函数
(1)证明:对于一切的实数x都有f(x)x;
(2)若函数存在两个零点,求a的取值范围
(3)证明:
∵a1+ a 2+…+ a k =2k+1-a k
∴2ak+1=4- …………………………11分
∴ak+1=2-成立…………………………12分
根据上述知对于任何自然数n,结论成立…………………………13分
18. 解: ………………………………2分
(1)由已知,得上恒成立,…………………………3分
即上恒成立, 又当…………………………5分
…………………………………………………… 6分
由图知,面与面所成二面角的余弦值……………………13分.
20.
解: (1) ………………1分
从而直线的方程为,与抛物线方程联立得………………2分
,即………………3分
弓形的面积为 ,………………4分
O
1
2
4
5
-3
3
-2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I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 (选择题5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利用植物的茎尖或叶片、茎段、花药、花粉等,在无菌条件下,培养在玻璃器皿中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使它发育成完整的植株。这种技术可以用来培育植物新品种,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大量繁殖植物,还可以防止植物病毒的危害。下列关于这种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这种技术利用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②这种技术叫做组织培养,可以克隆生物体
③这种技术属于细胞工程的应用领域之一
④这种技术是一种无性繁殖的方式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下列有关基因工程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重组DNA技术所用的工具酶是限制酶、连接酶和运载体
B.所有的限制酶都只能识别同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
C.选用细菌作为重组质粒受体细胞,是因为质粒易进入细菌细胞且繁殖快
D.只要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就能成功地实现表达
3.利用生物工程改造生物特性,从而生产人类所需的产品。下列有关措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利用基因突变原理培育成青霉素高产菌株
B.利用基因突变原理培育成生产人干扰素的酵母菌
C.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培育成生产人胰岛素的大肠杆菌
D.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培育成生产单克隆抗体的细胞系
4.在基因工程中,把选出的目的基因(共1000个脱氧核苷酸对,其中腺嘌呤脱氧核苷酸460 个),放入DNA扩增仪中扩增4代,那么,在扩增仪中应放入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的个数是( )
A.540 个 B.7560个 C.8100 个 D.17280 个
5. 离体的植物组织或细胞在适宜条件下发育成完整的植株。离体的动物体细胞却没有发育成动物的成熟个体原因是 ( )
A. 动物细胞内没有成套的遗传物质
B. 动物细胞的全能性随分化程度提高而受到限制,分化潜能变弱
C. 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太小
D. 动物细胞的全能性低于植物细胞
6.下列四个DNA黏性末端能被DNA连接酶连接起来的一组是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7.下列哪项不是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部分 ( )
A.启动子 B.终止密码子 C.标记基因 D.复制起点
8.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成功插入了受体DNA中,需要用基因探针,基因探针是指 ( )
A.用于检测疾病的医疗器械
B.用放射性同位素或荧光分子等标记的目的基因DNA分子
C.合成β-球蛋白的DNA
D.合成苯丙氨酸羟化酶的DNA片段
9.下列有关质粒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质粒是广泛存在于细菌细胞中的一种颗粒状细胞器
B.质粒是细菌细胞质中能自主复制的小型环状DNA分子
C.质粒只有在侵入宿主细胞后才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
D.细菌质粒的复制过程一定是在宿主细胞外独立进行
10.基因工程技术中的目的基因主要来源于 ( )
A.自然界现存生物体内的基因 B.自然突变产生的新基因
C.人工诱变产生的新基因 D.科学家在实验室中人工合成的基因
11.如图所示有关基因工程中工具酶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切断a处的酶为限制性内切酶
B.连接a处的酶为DNA连接酶
C.切断b处的酶为DNA解旋酶
D.连接b处的酶为DNA聚合酶
12. 蛋白质工程是新崛起的一项生物工程,又称第二代基因工程。下图示意蛋白质工程流程,图中A、B在遗传学上依次表示 ( )
A.转录和翻译 B.翻译和转录 C.复制和转录 D.传递和表达
13.限制性内切酶能识别特定的DNA序列并进行剪切,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可以对不同的核酸序列进行剪切。现以3种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对-6.2kb大小的线状DNA进行剪切后。用凝胶电泳分离各核酸片段,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问:3种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在此DNA片段上相应切点的位置是 ( )
14.通过细胞杂交,要获得一个杂种植株,需要哪些步骤 ( )
A.分离原生质体→诱导原生质体融合一→组织培养方法一→得到杂种植株
B.分离原生质体一→原生质体融合一→杂种植株
C.获取细胞一→组织培养一→杂种植株
D.获得细胞一→直接融合一→组织培养一→杂种植株
15.下表为动植物细胞工程的有关内容比较,你认为错误的有 ( )
植物细胞工程 动物细胞工程
特殊处理 酶解法去除细胞壁 胰蛋白酶处理制备细胞悬浮液
融合方法 物理方法,化学方法 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
典型应用 人工种子,种间杂种植物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培养液的区别 糖原是离体组织赖以生长的成分 动物血清不可缺少
A.0处 B.1处 C.2处 D.3处
16.生产单克隆抗体时,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试剂能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该试剂的作用是
( )
A.能选择性地抑制骨髓瘤细胞的DNA复制
B.能阻止淋巴细胞的原癌基因被激活
C.能抑制淋巴细胞的DNA复制
D.能阻止杂交瘤细胞核糖体上所有蛋白质的合成
17. 试管苗和克隆羊两者均属于生物工程技术的杰出成果,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 )
A 都属于无性生殖能保持母本性状 B 都运用了细胞工程的技术
C 都充分体现了体细胞的全能性 D 都不会发生基因重组和变异
18.农杆菌能在自然条件下能感染的植物有 ( )
A.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少数单子叶植物
B.大多数单子叶植物,少数双子叶植物
C.双子叶植物,少数单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
D.大多数单子叶植物,少数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
19.应用PCR技术扩增DNA,需要的条件是 ( )
①目的基因 ②引物 ③四种脱氧核苷酸 ④DNA聚合酶等 ⑤mRNA ⑥核糖体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⑥
20.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培养中的人效应T细胞能产生单克隆抗体 B.培养中的杂交瘤细胞能够无限地增殖
C.人的成熟红细胞经过培养能形成细胞株 D.用胃白酶处理肝组织可获得单个肝细胞
21.与创造“番茄一马铃薯”杂交植物有关的生物技术是 ( )
①转基因技术 ②植物体细胞杂交 ③植物组织培养 ④细胞融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22.下列关于生物工程的相关知识,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基因工程操作中为了获得重组质粒,必须用相同的限制酶,但露出的黏性末端可以不同
B.若要生产转基因抗病水稻,可将目的基因先导入到大肠杆菌中,再转入水稻细胞中
C.植物体细胞杂交,能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培育出的新品种一定不是单倍体
D.基因治疗主要是对具有缺陷的体细胞进行全面修复
23.下列有关生物工程方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叶肉细胞离体培养时,经再分化过程可形成愈伤组织
B.培养流感病毒时应选用无菌的牛肉汤
C.在青霉菌体内获取青霉素属于基因工程的实例
D.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都能克服远缘物种杂交之间障碍
24.下列属于植物细胞工程实际应用的是 ( )
①制造人工种子 ②培育抗盐植物 ③制作“生物导弹”④培育单倍体⑤生产脱毒植株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25. 基因工程与蛋白质工程的区别是 ( )
A. 基因工程需对基因进行分子水平的操作,蛋白质工程不对基因进行操作
B. 基因工程是分子水平的操作,蛋白质工程是细胞水平的操作
C. 基因工程合成的是天然存在的蛋白质,蛋白质工程合成的可以不是天然存在的蛋白质
D. 基因工程完全不同于蛋白质工程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6个小题,除了特别注明的外,每格1分,共50分)
26. (10分)研究下列《抗A、抗B血型定型试剂(单克隆抗体说明书)》部分内容,请据此回答问题:
(1)该定型试剂是通过_______ 工程制备的,即采用______ _刺激促进__________ _ 细胞的产生,通常在_______ _诱导下,使其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再从杂交瘤细胞的代谢产物中提取该试剂。
(2)如果用传统工艺,抗A试剂可以从 型血的血清中提取,与之相比,本试刘的优点是 。(2分)
(3)该试剂的保存条件苛刻,主要是避免 。
(4)某中学兴趣小组进行“ABO”血型系统基本类型的鉴定”,设计了如下表格,完成表头中(1)(2)设计。
姓名 与抗A血型定型试剂反应(现象) (1) (2)
李文 凝集 无凝集 A型
27. (7分)1958年,美国科学家将胡萝卜韧皮部的一些细胞进行培养,最终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请根据下面实验过程示意图分析回答:
(1)过程②的根韧皮部细胞未离体前能否进行细胞分裂 为什么 _______ 。
(2)过程③称为 ,由单个细胞形成细胞团需经过 分裂。
(3)过程④由细胞团形成胚状体要经过 过程,其结果是 。
(4)该实验的成功证明了 。
28. (8分)干扰素是治疗癌症的药物,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它必须从血中提取,每升人血只能提取O.05μg,所以价格昂贵。现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基因公司用下图的方式生产干扰素。试分析原理和优点:
(1)从人的淋巴细胞中取出干扰素基因,使它同质粒相结合,然后移植到酵母菌体内,让酵母菌合成产物。而不是让细菌生产干扰素的原因是 。(2分)
(2)如果检测酵母菌细胞中含有合成干扰素的DNA,但却没有合成干扰素,则需要再使用
对 进行检测。
(3)中国青年科学家陈大炬成功地把人的干扰素基因移植到烟草的DNA分子上,使烟草获得了抗病毒的能力,试分析:
①人的基因之所以能接到植物体内,其物质基础是 。
②烟草有了抗病能力,这表明烟草体内产生了 。这个事实说明,人和植物共用一套 ,蛋白质合成方式
29. (7分)制造人工种子的原理是在组织培养得到的“胚状体”的最外面用一层有机膜包裹,并在薄膜以内放入一些营养物质,这层膜和这些营养物质分别具有种皮和胚乳的功能(如右下图所示)。在制造过程中还可以加入某些农药、肥料、固氮菌等。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胚状体来源于离体的植物体细胞,其形成过程受_____________ _的调节。
(2)从保证人工种子正常的生命力及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上来看,其外部薄膜应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在人工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胚状体细胞吸收营养液中的物质用于________________等。为了避免细菌感染和害虫侵染,通常还往营养液中加入 和 ,在大豆人工种子中被包入的菌肥通常是___________ 。
30.(7分)下图是用两栖动物卵所做实验的图解,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蝌蚪肠上皮细胞核中含有青蛙发育所需的       ,重新组合的细胞相当于蛙的       ;基因重组发生在图中[   」过程。
(2)图中 ③ 过程采用的技术手段称作         技术,所需的受体细胞大多采用动物卵细胞的原因是                  .(2分)
(3)请举例,说明本实验培育成功的实际意义       .
31. (11分)下图是植物细胞杂交示意图。请据此回答:
(1)完成植物体细胞融合的标志 。
(2)图中④过程是 ,④⑤过程合称 。
(3)图中①过程用到的酶是 ,(2分)作用的结果是形成 ,除去细胞壁的原因是 。
(4)在②过程中,可用的化学诱导剂是 ,若在容器中放置若干ab结构,诱导完成且假设所有细胞发生了融合(只考虑两种细胞融合),然后经③过程,形成的d细胞的类型有 种,从中选出 进行培养。
(5)e称为 。
(4)聚乙二醇 3 杂种细胞(a+b)
(5)愈伤组织
抗A、抗B血型定型试剂(单克隆抗体说明书)
[组成与性状]本品系用产生抗A、抗B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培育的上清液配制而成,专供鉴定人类ABO血型用。
[使用方法]将本品与受检红细胞生理盐水混合,按照有无凝集判定结果。抗A试剂能和A型血、AB型血凝集,抗B试剂能和B型血、AB型血凝集……
(略)
[注意事项](略)
[保存及年限]有效期一年,保存于2℃~8℃。
[制造单位及厂址](略)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 街旁的路灯,江海里的航标都要求在夜晚亮,白天熄,利用半导体的电学特性制成了自动点亮,熄灭的装置,实现了自动控制,这是利用半导体的(     )
A.压敏性   B.光敏性   C.热敏性   D.三种特性都利用
2.关于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闭合回路在磁场中运动,闭合回路中就一定会有感应电流
B.闭合回路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闭合回路中一定会有感应电流
C.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为零的瞬间,闭合回路中一定不会产生感应电流
D.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回路中一定会有感应电流
3.小球做简谐运动,则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 )
A.小球所受的回复力大小与位移成正比,方向相同
B.小球的加速度大小与位移成正比,方向相反
C.小球的速度大小与位移成正比,方向相反
D.小球速度的大小与位移成正比,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
4. 一质点作简谐振动,其位移s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则在t=4s时,质点的 ( )
A.速度为正的最大值,加速度为零.
B.速度为负的最大值,加速度为零.
C.速度为零,加速度为正的最大值.
D.速度为零,加速度为负的最大值.
5.某线圈在匀强磁场中绕垂直于磁场的转轴匀速转动,产生交变电流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  )
A.在A和C时刻线圈处于中性面位置
B.在B和D时刻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为零
C.从A~D时刻线圈转过的角度为2π
D.若从O~D时刻历时0.02s,则在1s内交变电流的方向改变100次
6.如图所示,L为一个自感系数大的自感线圈,开关闭合后,小灯能正常发光,那么闭合开关和断开开关的瞬间,能观察到的现象分别是 ( )
A.闭合开关后小灯逐渐变亮,断开开关小灯立即熄灭
B.闭合开关后小灯立即亮,断开开关小灯立即熄灭
C.闭合开关后小灯逐渐变亮,断开开关小灯比原来更 亮一下再慢慢熄灭
D.闭合开关后小灯立即亮,断开开关小灯比原来更亮 一下再慢慢熄灭
7.用电高峰期,电灯往往会变暗,其原理如图7所示,可简化为如下物理问题:在理想变压器的副线圈上,通过输电线连接两只灯泡L1和L2,输电线的等效电阻R,原线圈输入有效值恒定的交流电压,当开关闭合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R两端的电压增大
B.原线圈输入功率减小
C.副线圈输出电压减小
D.原线圈中电流减小
8.如图表示一交流电的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此交流电流的有效值为 ( )
A.4A
B.5A 
C.5A
D.4A
9. 在物理实验中,常用一种叫做“冲击电流计”的仪器测定通过电路的电量.如图所示,探测线圈与冲击电流计串联后可用来测定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已知线圈的匝数为n,面积为S,线圈与冲击电流计组成的回路电阻为R.若将线圈放在被测量的匀强磁场中,开始线圈平面与磁场垂直,现把探测线圈翻转90°,冲击电流计测出通过线圈的电量为q,由上述数据可测出被测量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 ( )
A.. B.. C. D..
10. 如图所示,相距为d的两水平直线和分别是水平向里的匀强磁场的边界,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正方形线框abcd边长为L(L  A.线框一直都有感应电流
  B.线框不可能有匀速运动的过程
  C.线框一定有减速运动的过程
  D.线框产生的总热量为mg(d+h+L)
11.如图所示,同一平面内的三条平行导线串有两个最阻R和r,导体棒PQ与三条导线接触良好;匀强磁场的方向垂直纸面向里。导体棒的电阻可忽略。当导体棒向左滑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流过R的电流为由d到c,流过r的电流为由b到a
B.流过R的电流为由c到d,流过r的电流为由b到a
C.流过R的电流为由d到c,流过r的电流为由a到b
D.流过R的电流为由c到d,流过r的电流为由a到b
12. 如图所示,两条平行虚线之间存在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虚线间的距离为L.金属圆环的直径也是L.自圆环从左边界进入磁场开始计时,以垂直于磁场边界的恒定速度v穿过磁场区域。规定逆时针方向为感应电流i的正方向,则圆环中感应电流i随其移动距离x的i~x图象最接近( )
二、计算题:(8+12+10+10+12=52分)
13.(8分)如图所示,宽度为L=0.20 m的足够长的平行光滑金属导轨固定在绝缘水平面上,导轨的一端连接阻值为R=1.0Ω的电阻。导轨所在空间存在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0.50 T。一根质量为m=10g的导体棒MN放在导轨上与导轨接触良好,导轨和导体棒的电阻均可忽略不计。现用一平行于导轨的拉力拉动导体棒沿导轨向右匀速运动,运动速度v=10 m/s,在运动过程中保持导体棒与导轨垂直。求:
(1)在闭合回路中产生的感应电流的大小;
(2)作用在导体棒上的拉力的大小;
14.(12分)如图所示为交流发电机示意图,匝数为n=100匝的矩形线圈,边长分别为10 cm和20 cm,内阻为5 Ω,在磁感应强度B=0.5 T的匀强磁场中绕OO′轴以50 rad/s的角速度匀速转动,线圈和外部20 Ω的电阻R相接.求:
(1)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最大值是多少
(2)从图示位置计时,感应电动势的瞬时表达式
(3)开关S合上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示数.
15.(10分)发电机输出功率40kW,输出电压400V,用变压比(原、副线圈匝数比)为1:5的变压器升压后向远处供电,输电线的总电阻为5Ω,到达用户后再用变压器降为220 V。求:
(1)输电线上损失的电功率是多少?
(2)降压变压器的变压比是多少
16. (10分) 如图(a)所示,螺线管横截面积为100cm2,共有5匝,每匝导线电阻为1Ω,R1。=R2=30Ω,螺线管内有向上的磁场,其变化规律由图(b)表示.问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各是多少 并在图上标明C、D两端哪端应是正接线柱 哪端应是负接线柱
17. (12分)如图所示,在倾角θ=30°,相距L=1m的光滑轨道上端连有一电阻R=9Ω,整个轨道处于垂直轨道方向的磁感应强度B=1T的匀强磁场中,现在轨道上由静止释放一质量m=100g,电阻r=lΩ的金属棒,当棒下滑s=5m时恰好达到最大速度,不计导轨电阻.求:
(1)棒下滑的最大速度.
(2) 棒下滑的速度为3m/s时棒的加速度大小为多少
(3) 电阻R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热量.
14.(12分)如图所示为交流发电机示意图,匝数为n=100匝的矩形线圈,边长分别为10 cm和20 cm,内阻为5 Ω,在磁感应强度B=0.5 T的匀强磁场中绕OO′轴以50 rad/s的角速度匀速转动,线圈和外部20 Ω的电阻R相接.求:
(1)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最大值是多少
(2)从图示位置计时,感应电动势的瞬时表达式
(3)开关S合上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示数.
15.(10分)发电机输出功率40kW,输出电压400V,用变压比(原、副线圈匝数比)为1:5的变压器升压后向远处供电,输电线的总电阻为5Ω,到达用户后再用变压器降为220 V。求:
(1)输电线上损失的电功率是多少?
(2)降压变压器的变压比是多少
(1)I1=P1/U1
I1n1= I2n2
P损=I22 r=2000W
(2)n3:n4=95/11
16. (10分) 如图(a)所示,螺线管横截面积为100cm2,共有5匝,每匝导线电阻为1Ω,R1。=R2=30Ω,螺线管内有向上的磁场,其变化规律由图(b)表示.问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各是多少 并在图上标明C、D两端哪端应是正接线柱 哪端应是负接线柱
17. (12分)如图所示,在倾角θ=30°,相距L=1m的光滑轨道上端连有一电阻R=9Ω,整个轨道处于垂直轨道方向的磁感应强度B=1T的匀强磁场中,现在轨道上由静止释放一质量m=100g,电阻r=lΩ的金属棒,当棒下滑s=5m时恰好达到最大速度,不计导轨电阻.求:
(1)棒下滑的最大速度.
(2) 棒下滑的速度为3m/s时棒的加速度大小为多少
(3) 电阻R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热量.
v
B
R
M
N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