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01 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解析版)
概率预测 ☆☆☆☆☆
题型预测 选择题☆☆☆☆☆
考向预测 ①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②比较各种社会形态的特点,尤其是生产关系的特点。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大多数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重点在于通过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明确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坚定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的政治自信。
1.从考点频率看,各种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特点是高频考点、必考点,所以必须提高学生辨识与理解、阐释与论证的能力。
2.从题型角度看,以选择题题的第一题或第二题为主,分值4分左右。
一、原始社会
1、地位: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状况
(1)生产力: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分为两个时期。
旧石器时代 特点 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
新石器时代 特点 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
作用 得益于畜牧农耕使人类实现了定居的地方,大都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
(2)生产关系特点:
原因 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
特点 所有制 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关系 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
分配 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3)生活单位:氏族
基本单位 氏族 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管理方式 在氏族制度下 氏族内部没有人压迫人的现象
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
氏族议事会是氏族全体成年人行使平等表决权的民主集会
氏族长和军事首领是由氏族议事会选举产生的。他们同大家一起劳动,没有特权 氏族长负责处理氏族日常内部事务,他没有强制手段,全靠风俗习惯和自己的威望解决氏族内部的问题
军事首领负责对外作战
变化发展 到了原始社会末期,一些近亲的氏族构成部落,有的部落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
3. 原始社会的解体(私有制与阶级的产生)
生产工具→生产力水平提高→个体劳动盛行→生产资料私有制→贫富分化→阶级
根本原因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具体原因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
解体过程 所有制 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分配 贫富分化的加剧
关系 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
结果 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了
二、奴隶社会
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状况
生产力特点: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特点:
所有制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关系 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分配 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2. 社会主要矛盾: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
3. 国家的起源、本质: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4.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
①历史进步性(标志):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是历史的进步。
②历史局限性:存在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
5. 判断社会形态进步的标准:生产关系能否适应生产力大的发展要求。
三、封建社会
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状况
(1)生产力:生产力发展到新的水平,表现在:
农业 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有了显著进步
水利 水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
工业 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冶铁业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三产 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
(2)生产关系特点
①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
②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但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屈从于地主的奴役。
③地主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此外,地主阶级还利用高利贷、强迫农民缴纳苛捐杂税、从事各种徭役来剥削农民;农民除交纳地租外,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注: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收取地租是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3)认识封建制生产关系的进步性
进步 所有制 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
分配 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关系 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积极性
作用 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原因 当奴隶制日渐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时,就被封建制所代替,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2.社会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3.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4、阶级
基本阶级 在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是两个基本阶级
主要矛盾 这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阶级斗争 面对地主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这种斗争,常常由分散的小规模的抗租抗税运动,发展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
5、消亡: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生出来。
四、资本主义社会
1.生产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2、生产关系特点及建立的条件
①特点
所有制 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
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
关系 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
分配 资本家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②建立的两个基本条件:
内容 一是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 二是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
形成 西方资产阶级依靠暴力、通过掠夺促使两个条件形成
3、资产阶级革命
①原因: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使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显示出很大的优势。但是,封建制度的存在使新兴资产阶级的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只有推翻封建政权,才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②过程: 新兴资产阶级和他们的思想家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利用劳动人民的力量,发动了向封建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
③意义: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④领导阶级: 工人阶级在当时还非常年轻,没有形成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不可能领导这场革命。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也不能担当起领导革命的历史任务。于是,代表新的生产关系的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发挥了领导作用。
4、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
①进步: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上的极大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②局限: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经济危机。
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基本特征 生产过剩。实质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商品的绝对过剩
发展趋势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
主要表现 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直接原因 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②当矛盾尖锐化时,社会生产结构会严重失调,一方面社会生产大规模增长,另一方面工人阶级因资本家的剥削日益贫困化,从而造成社会生产严重过剩
根本原因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①内容: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表现:第一:经济关系上的表现: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生产上)。
------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
生产资料 由劳动者共同所有,
生产过程 按照社会需要进行管理、调节和控制,
产品占有 由劳动者共同占有,用于满足社会需要,
第二;阶级关系上的表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对立原因 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并雇佣工人进行生产,不断加大对工人的剥削;广大工人没有生产资料,在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成为受苦最深的阶级
缓和矛盾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但这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剥削关系
④性质: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
⑤地位: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
⑥趋势:
矛盾尖锐 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越不可避免
社会更替 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社会主义社会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
1.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来源之一)
(1)历史进步性: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设计了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蓝图: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3)阶级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2. 工人运动兴起(阶级条件)
(1)三大工人运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先后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2)意义: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
(3)斗争的三种基本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理论斗争。其中政治斗争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最重要的最有决定性作用的斗争形式。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 创立条件:
经济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条件:工人运动兴起,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
3.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理论基石)
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学说
形成 通过研究社会历史,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创立了唯物史观 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内容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价值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
重要性 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4.创立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5.《共产党宣言》主要内容和意义
(1)主要内容:第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第二、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共产党宣言》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第三、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性质:共产党是代表无产阶级的政党是无产阶级中最有觉悟、最有战斗力的先进部队、是无产阶级先锋队
A特点:共产党除了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意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B任务: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继续阿占社会生产力、是全体社会成员全面发展、未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必要条件
C策略原则:无产阶级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有组织地进行斗争、团结绝大多数人
D: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激励着人们不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2)意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从此,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开展起来,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和意义构成
(1)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2)意义: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
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②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③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
④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3)构成:科学社会主义(落脚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运用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
(4)马克思三部书的意义:
《资本论》的发表完成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问世;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完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1. 巴黎公社
(1)时间: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
(2)措施:巴黎公社摧毁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机构,废除了资产阶级议会制,采取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限制公职人员年薪等方式,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
(3)意义: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高度评价了巴黎公社的意义:“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而为人所称颂。”
2. 十月革命
(1)时间:1917年11月7日。
(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点: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3)意义(对俄国和世界)
①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②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③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经验。
3.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社会主义运动终将走向光明)
(1)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2)曲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
(3)认识:
①理论角度: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
②实践角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在21世纪焕发出强大生命力。
1、比较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尤其是生产关系特点)
2、判断社会形态的更替进步与否,如“奴隶社会的产生伴随着残酷的剥削,所以奴隶社会的出现是一种历史的倒退。”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价
3、判断社会形态的更替进步与否,如“奴隶社会的产生伴随着残酷的剥削,所以奴隶社会的出现是一种历史的倒退。”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价
4、概括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的条件,在近代、现代、当代的发展及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和其发表的意义。
例1、关于生产力、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对其内在关系分析正确的是 ( )
A.生产力发展→阶级产生→国家产生→私有制产生
B.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产生→国家产生
C.私有制产生→阶级产生→国家产生→生产力发展
D.阶级产生→国家产生→私有制产生→生产力发展
【答案】B
【解析】关于生产力、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其内在关系为生产力发展,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为家庭私有。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出现了两大地位不同的集团——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是国家产生的标志,B正确。A、C、D均分析错误。
例2、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阶级社会。在奴隶社会中,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是( )
①奴隶有相对的人身自由
②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
③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④奴隶和奴隶主的对抗导致国家的产生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①错误,②正确。奴隶社会,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③正确。奴隶和奴隶主的对抗,这属于阶级斗争,不属于生产关系,④不符合题意。故选C。
例3、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封建制生产关系下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在( )①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
②劳动者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有少量的土地
③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④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封建制生产关系下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在: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有了显著进步,水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冶铁业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①④正确。劳动者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有少量的土地,地主收取地租,这些反映的是生产关系,而不属于生产力,②③不符合题意。故选B。
例4、在历史上,西方资产阶级依靠暴力、通过掠夺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两个基本条件形成。这两个基本条件是( )①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
②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
③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
④农民和地主两大阶级的破产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基本条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①③正确。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这是发生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的18世纪60年代,②不符合题意。农民和地主两大阶级的破产,这不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基本条件,④排除。故选A。
例5、《共产党宣言》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这一论断( )
是对唯物史观的集中表述 B.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提供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依据 D.揭示出当时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
【答案】A
【解析】“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这一论断是对唯物史观的集中表述,A项正确。
例6、1917年11月7日,俄国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是( )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③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思想 ④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A.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由此可以判断出②④符合题意,C项入选。
例7、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因为( )
①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
②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
③社会形态具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要经历漫长的过程
④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缓和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A.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应该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故选A项;其余选项不符合题意。
例8、2021年9月1日《开学第一课》的故事从一本距今已有101年历史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展开讲述。正是这本仅有56页且泛黄的小册子,指引着李大钊、毛泽东、陈望道等早期共产党人探索救国救民之路,更是点燃了百年来无数革命志士追求理想信仰之火。这说明《共产党宣言》( )
①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思想来源
②蕴含的价值观可以与中国救亡图存运动相结合
③明确了无产阶级建党的原则和加入无产阶级政党的条件
④为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强大思想武器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D
【详解】①《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①错误。②④《共产党宣言》为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强大思想武器,蕴含的价值观可以与中国救亡图存运动相结合,②④正确。③《共产党宣言》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共产党宣言》没有明确加入无产阶级政党的条件,③错误。故本题选D。
典例1 原始社会无剥削、无压迫,是理想的社会状态。
【解析】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原始人生活极其艰苦,维持生存非常困难,处于野蛮状态,在饥饿驱使下曾发生人吃人的现象。
典例2 奴隶社会存在着残酷的剥削,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一种社会的倒退
【解析】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主要标志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促使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是历史的进步。
典例3 在阶级社会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体现了社会不同分工之间的对立
【解析】在阶级社会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体现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阶级对立。
典例4 地租是农民受苦、地主发财的基础。
【解析】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典例5 资本主义生产过剩是绝对过剩。
【解析】资本主义生产过剩是一种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
典例6 唯物史观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
【解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
典例7 社会主义理论决定了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进步。
【解析】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推动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
典例8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原始社会生产关系是一样的,都是没有剥削。
【解析】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原始社会生产关系都不存在人剥削人的制度,都是共同占有生产资料,都结成了互助合作关系。但是二者对应的生产力水平是不一样的,分配方式也不一样,原始社会实行平均分配,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
1.(2022·辽宁葫芦岛·一模)考古专家在贵州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发现了一万多年前的通体磨光石器和用火遗存,研究发现该遗址文化堆积跨越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整个新石器时代。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该遗址中的遗存见证了( )
①私有制确立和贫富分化加剧
②生产资料由公有转化为私有
③全体成员共同决定氏族大事
④用铁制弓箭进行的狩猎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通体磨光石器和用火遗存”、“跨越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整个新石器时代”,这说明党史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此时私有制确立和贫富分化加剧,生产资料由公有转化为私有,①②符合题意。③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③错误。④材料反映的是原始社会末期,此时尚未出现铁制工具,没有铁制弓箭,④错误。故本题选A。
2.(2022·山东枣庄·二模)恩格斯指出:“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自己无能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另一方面,这种生产力本身以日益增长的威力要求消除这种矛盾,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那种属性,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那种性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终将灭亡
②社会程度往高水平发展会缓和资本尖锐矛盾
③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着资本主义的最终命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①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会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日渐暴露其缺陷,说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终将灭亡,①符合题意。②社会程度往高水平发展会使资本矛盾日益尖锐,②说法错误。③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③说法错误。④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最终会导致资本主义灭亡,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着资本主义的最终命运,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3.(2022·山东潍坊·模拟预测)《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对此,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①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
②资本主义的工业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历史前提
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资本主义本身孕育着一种埋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阶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①④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说明资本主义本身孕育着一种埋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阶级,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①④正确。②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历史前提,并且材料也未涉及,②排除。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并且材料也未涉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③排除。故本题选B。
4.(2022·海南·模拟预测)某班在学习“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时,围绕奴隶社会展开学习讨论。以下对奴隶社会特点理解正确的是( )
A.奴隶主通过收取地租的方式占有奴隶的劳动产品
B.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奴隶社会比原始社会更落后
C.奴隶能获得归自己支配的部分劳动产品
D.奴隶主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答案】D
【解析】A收取地租是封建社会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A错误。B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B错误。CD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C错误,D正确。故本题选D。
5.(2022·山东省华侨中学模拟预测)“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毛泽东在《贺新郎 读史》中用115字提纲挈领,俯察审视,勾画出了人类社会从蛮荒的原始社会到青铜文明,再到封建时代近5000年的历史进程。运用所学知识,下列解读正确的有( )
①“小儿时节”,喻指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
②“人猿相揖别”,标志人类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
③“铜铁炉中翻火焰”,体现社会生产力在不断发展
④“不过几千寒热”,说明社会形态自发地由低级向高级更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①③“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其中,“小儿时节”,喻指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原始社会;“铜铁炉中翻火焰”,体现社会生产力在不断发展,①③正确。②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等,标志着人类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而“人猿相揖别”,说明人类进入原始社会,②与题意不符。④社会形态不会自发地由低级向高级更替,④错误。故本题选A。
6.(2022·辽宁·模拟预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老一辈革命家都是受《共产党宣言》的影响而走上革命道路的,《共产党宣言》是真理之光。《共产党宣言》中提道:“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是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还不发展的最初时期出现的……这些体系的发明家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表明空想社会主义( )
①有历史局限性,没有看到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不可调和
②能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批判现实社会,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
③只有社会理论,没有付诸实践,带有纯粹空想的性质
④揭示了无产阶级是消灭资本主义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还不发展的最初时期,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但是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说明空想社会主义有历史局限性,看不到无产阶级的力量,更看不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不可调和,①入选。②“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表明空想社会主义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端,批判了现实社会,具有历史进步性,②入选。③空想社会主义者进行了大量社会实践,但这些实践最终都失败了,③错误。④空想社会主义看不到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④错误。故本题选B。
7.(2022·全国·模拟预测)2022年是中国共青团建团100周年。1922年5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择在马克思诞辰104周年纪念日召开,表明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组织。100年前的中国共青团就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当时的马克思主义( )
①具有科学性,是对中国革命实践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
②具有革命性,是青年进行革命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据
③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可以实现中国化
④具有人民性,首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①100年前马克思主义刚刚传入中国,并不是对中国革命实践和发展规律的总结,①错误。②青年进行革命和武装斗争要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不能将理论作为基础和依据,②错误。③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体系,从实践中来并可以指导实践,可以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不断丰富和发展,③正确。④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为人民服务的中坚力量,而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所以二者具有一致性,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8.(2020·江苏·桃州中学模拟预测)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发表了《乌托邦》一书,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超越空想社会主义之处在于( )
①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②对未来社会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③找到了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④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③空想社会主义看不到广大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和经济根源,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而这些缺陷都被科学社会主义克服,①③正确。②④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并且也对未来社会进行了细致描绘,这不是科学社会主义超越空想社会主义之处,而是它们的共同之处,②④排除。故本题选B。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