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7-13 D B C BAB D26.(14分)(1)注入氢氧化钠溶液,加热,生成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2分)(2)①无水硫酸铜(1分) ②检验 SO2是否被除尽,避免对 CO2的检验造成干扰(2分)③B中粉末由白色变为蓝色(1分) E中品红溶液不褪色(或仍显红色) (1分)(3)I2+SO2+2H2O===SO42-+2I-+4H+(2分)(4)当滴入最后一滴 Na2S2O3溶液后,溶液的蓝色褪去,且半分钟3.2 c1V1-0.5c2V2 内不恢复原色(2分)(5) % (2分)m(6)偏小(1分)27.(14分,每空 2分)343-353K(1)FeTiO3+2H2SO4(浓) FeSO4+TiOSO4+2H2O(2)取少量晶体 A溶于水,加入 KSCN溶液,若溶液变血红色,则产品变质高温(3)2C+TiO2+2Cl2 TiCl4+2CO 蒸馏 (4)80%(5)TiO2+4e-=Ti+2O2- 在熔融状态下,石墨电极被部分氧化28.(15分)(1)2NO2(g)=2NO(g)+O2(g) △H=+113.0kJ·mol-1(2)降低温度 Ⅱ、Ⅳ(3)b、c 20%(4)①该反应是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减小压强,平衡正向移动,有利于反应物的转化 ②0.0435.(15分)(1)3d(1分) 3(2分)(2)Ti原子的价电子数比 Al多,金属键更强(或 Ti的原子化热比Al大,金属键更强等其他合理答案) (2分)(3)①2(2分) ②de(2分)(4)①BD(2分) ②0.81a(1分) 0.5c(1分) 0.31× 2a(2分)36.(15分)(1)邻溴甲苯(或 2-溴甲苯)(2分) 醛基、溴原子(2分)(2)(2分)(3)酯化反应(或取代反应)(1分)(2分)(4) C8H6O3(1分) 9(2分)(5) (3分)秘密★启用前曲靖市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模拟考试(第三次)理科综合试卷命题人审题人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2.回答第1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Mg-24S-32Ti-48第I卷(选择题,共126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当前世界各地新冠肺炎的大流行主要是由更具传染性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的,新冠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S蛋白)主要负责受体识别和介导新冠病毒人侵宿主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出现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根本原因是环境的改变B,新冠病毒侵染宿主细胞的过程离不开自身溶酶体等细胞器的参与C,S蛋白氨基酸序列改变可能改变S蛋白与宿主细胞受体的结合效率D.与注射灭活的新冠病毒相比,注射S蛋白可使机体内的抗体种类更多2.现有甲、乙、丙、丁四种类型的果蝇,其染色体及相关基因如图所示。已知果蝇的第V号染色体多一条或少一条不影响存活及繁殖。灰身(A)对黑身()为显性,红眼(B)对白眼(b)为显性,有眼(D)对无眼(d)为显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心数A.若甲与乙交配,子代灰身白眼雄蝇出现的概率为3/32B.若只考虑有、无眼的遗传,将乙与丁交配,则子代有眼:无眼=5:1C.自然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后,果蝇种群中d基因频率可能会下降D.丙、丁果蝇的形成均是由于亲本减数分裂I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所致理科综合试卷·第1页·共16页3.下列相关实验中,涉及“分离”的叙述正确的是(选项实验有关“分离”的叙述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作用是使DNA和蛋白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质分离滴加清水后用显微镜观察容易看到原生质层B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与细胞壁分离用纸层析法分离出溶解度最高的色素是胡萝C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卜素离心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蛋白质外壳D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与细菌分离4,下图表示真核细胞遗传信息传递的有关概念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①⑧转运,⑥t遗传信储存于包括①④7②⑤情肢糖A.①表示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少量分布在细胞质B.a、b和c过程可分别表示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和翻译C.多细胞生物个体每个细胞中含有的②③④⑤的种类都相同D.⑦是遗传信息表达的最终产物,它直接或间接控制生物性状5.顶端优势原理在农业生产和园艺上得到了广泛利用。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A.植物生长表现出顶端优势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B.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是植物表现顶端优势的主要原因C.顶端优势表明植物的顶芽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高于侧芽D.解除果树的顶端优势可实现疏花疏果进而获得优质果品6.“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很好的体现了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好我们的家园,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的性质B.生态系统中异养型生物不是都属于消费者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双向的D.生态系统中存在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7.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战役中,化学品发挥重要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银离子是重金属离子,被人体吸收后有害,因此不能用于杀菌B.石墨纤维和制医用口罩的聚丙烯纤维都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C.配制84消毒液时,为了提升消毒效果,可以用热水配制D.过氧乙酸(CH,COOOH)含有过氧键,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因此能消毒杀菌理科综合试卷·第2页·共16页生物 答案1.C【详解】A、出现奥密克戊变异株的根本原因是核糖核苷酸序列的改变,A错误;B、新冠病毒没有细胞结构,B错误;C、奥密克戊变异株具有更强的传染性,说明S蛋白与宿主的结合效率更高,说明S蛋白氨基酸序列改变可能改变S蛋白与宿主细胞受体的结合效率,C正确;D、注射灭活的新冠病毒,因其表面有多种抗原蛋白,可在体内产生多种抗体,比只注射S蛋白产生的抗体种类多,D错误。2.D【详解】A、据图可知,甲为雌果蝇,其基因型为AaDdXBXb,乙为雄果蝇,其基因型为AaddXbY,子代灰身白眼雄蝇出现的概率为:3/4×1/2×1/4=3/32,A正确;B、已知果蝇的第Ⅳ号染色体多一条或少一条不影响存活及繁殖,若只考虑有、无眼的遗传,丁的基因型为DDd,产生的配子有4种,即DD:Dd:D:d=1:2:2:1,若让该果蝇与乙(dd)交配,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有眼:无眼=5:1,B正确;C、d控制无眼性状,无眼性状对果蝇属于不利变异,自然情况下可能会被淘汰,所以d的基因频率可能会下降,C正确。D、亲本减数分裂Ⅰ或减数分裂Ⅱ异常均会形成含有两条Ⅳ号染色体或无Ⅳ号染色体的精子或卵细胞,异常的配子与正常配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第Ⅳ号染色体就可能少一条和多一条,导致丙、丁果蝇出现,D错误。3.C【详解】A、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用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解离)1:1作为解离液,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A错误;B、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滴加清水后细胞吸水,用显微镜观察观察不到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B错误;C、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中,4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不同,因而可以分离开,胡萝卜素溶解度最高,扩散速度最快,C正确;D、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及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使上清液中析出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大肠杆菌分布在沉淀物中,D错误。4.C【详解】A、①表示DNA,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少数分布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A正确;B、结合分析可知,a、b和c过程可分别表示遗传信息的复制(得到DNA)、转录(得到RNA)和翻译(得到蛋白质),B正确;C、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多细胞生物的个体每个细胞中含有的②③④⑤的种类不完全相同,C错误;D、⑦是但蛋白质,是遗传信息表达的最终产物,它直接或间接控制生物性状,D正确。5.A【详解】A、由分析可知,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向下运输,导致侧芽处生长素浓度较高,抑制了侧芽的生长,A正确;B、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导致植物表现向光生长,B错误;C、产生顶端优势的原因是表明植物的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向下运输积极在侧芽,导致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了侧芽的生长,并不能说明顶芽与侧芽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的高低,C错误;D、解除果树的顶端优势可促进侧枝的生长,提高结实率,但不能提高果实的品质,D错误。6.B【详解】A、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错误;B、生态系统中的异养型生物不一定属于消费者,也可能属于分解者,B正确;C、能量流动是单向的,C错误;D、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的,D错误。(10分,每空2分)(1)光补偿点(2)细胞呼吸(或线粒体)产生、从外界吸收(3) 下降 油丹幼苗在2层遮阳网遮阴条件下,光照强度为光补偿点,分析表中数据可知,W2组的光补偿点低于W1组的,在此光照强度下,W1组的净光合速率小于零,不能积累有机物(4)取等量W1组和W3组油丹幼苗相同部位的叶片,进行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再比较两组滤纸条上黄绿色和蓝绿色两条色素带的宽度30.(10分,每空2分)(1)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2) 可识别 不相同(3) 找出过敏原,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分析】(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2)据图分析可知,肥大细胞上的抗体与B细胞膜上受体可识别同一过敏原。过敏原诱发机体产生的抗体与正常免疫产生的抗体在体内分布不相同,诱导过敏反应的抗体吸附在细胞的表面,而正常免疫的抗体分布在血浆中。(3)预防过敏反应的措施主要是找出过敏原,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31.(9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1)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2) 物理(1分)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 鸽群内个体属于同一物种,亲缘关系很近,种群密度越大,参与(报警、站哨等)合作倾向和利他行为的个体越多,鹰攻击的成功率越低 K值(环境容纳量)32.(10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1) 3 0(2)AaBBDd或AABbDd(3) 自交 均为白花(1分) 有白花、深红花和浅红花(1分) 或与深红花品系(甲)植株杂交 均为浅红花 有白花、浅红花和深红花或与白花品系(乙)植株杂交 均为白花 有白花和浅红花【解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红花性状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B/b控制,说明控制红花性状的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A和B是红花出现的必需基因,深红花和白花性状均可稳定遗传,而浅红花性状总是不能稳定遗传。深红花品系(甲)和白花品系(乙)植株杂交,F1均为浅红花,F1自交,F2中深红花:浅红花:白花=1:8:7,由此可知,深红花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16AABB,浅红花的基因型及比例为2/16AABb、2/16AaBB、4/16AaBb,白花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16AAbb、2/16Aabb、1/16aaBB、2/16aaBb、1/16aabb。(1)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浅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3种;F2植株自交,后代不会出现2种花色的植株。(2)当基因D存在时,均表现为白花,某白花植株自交,子代深红花:浅红花:白花=1:2:13 ,由此可以得出子代深红花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16AABBdd,则亲代白花植株产生配子ABd的概率应为1/4,由此可知亲代白花植株必须含有A和B,但又表现为白色,所以亲代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Dd或AABbDd。(3)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深红花品系(甲)的基因型为AABBdd和白花品系(乙)的基因型为aabbdd杂交产生F1的基因型为AaBbdd,偶然出现一株白花品系,①AaBbdd突变为AaBbDd;②AaBbdd突变aaBbdd;③AaBbdd突变Aabbdd。为探究是哪种基因发生了突变,可进行以下三种方法:方法一:让该白花植株自交,然后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若子代中均为白花,则说明是红花基因突变所致;若子代中有白花、深红花和浅红花,则说明是色素合成抑制基因突变所致。方法二:让该白花植株与深红花品系(甲)植株杂交,若子代中均为浅红花,则说明是红花基因突变所致;若子代中有白花、浅红花和深红花,则说明是色素合成抑制基因突变所致。方法三:让该白花植株与白花品系(乙)植株杂交,若子代中均为白花,则说明是红花基因突变所致;若子代中有白花和浅红花,则说明是色素合成抑制基因突变所致。37.(15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1) 氮源和无机盐 灭菌(1分) 倒平板(1分)(2)药液抑菌效果越显著(3) 稀释涂布平板 是(1分) 用于判断培养基是否被污染(4) 先涂布菌液,再打孔 若先打孔后涂布,则涂布后菌液不均匀,且容易划破培养基【解析】微生物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对异养微生物来说,含C、N的化合物既是碳源,也是氮源,即有些化合物作为营养要素成分时并不是起单一方面的作用。(1)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固体培养基的制备过程是: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2)因为是打孔后,往小孔中注入药液,平板上的抑菌圈直径(d)越大说明药液抑菌效果越显著。(3)对平板的菌落进行统计的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因为不能排除实验操作中、培养过程中、灭菌中等等环节是否产生了污染,因此需要设立空白对照来用于判断培养基是否被污染。(4)先打孔后涂布培养液会影响培养液的均匀分布,还会使培养基划破,因此应先涂布菌液,再打孔。38.(15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1) 已知EPSP合酶基因两端部分核苷酸序列,以便根据这一序列合成引物 62(2) T-DNA可转移至受体细胞,并且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 与Ti质粒上相同限制酶识别序列(3) 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农杆菌细胞 不需要(1分)(4) 抗原—抗体杂交法 用一定浓度的草甘膦溶液喷洒转基因矮牵牛,观察其存活情况【解析】(1)PCR扩增EPSP合酶基因的前提是已知EPSP合酶基因两端部分核苷酸序列,以便根据这一序列合成引物。PCR过程中引物的数等于新合成的子链数(25×2-2),即为26-2=62。(2)由于Ti质粒的T-DNA可转移至受体细胞,并且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所以外源 EPSP合酶基因须插入到农杆菌Ti质粒的T-DNA上。由于EPSP合酶基因与Ti质粒上限制酶序列不同,为保证二者定向拼接,可在外源EPSP合酶基因两端添加与Ti质粒上相同限制酶识别序列。(3)过程4表示将基因表达载体导人农杆菌细胞,过程6表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利用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细胞不需要去壁。(4)从分子水平上,可利用抗原—抗体杂交法检测转基因植株是否含有外源EPSP合酶;从个体水平上,可用一定浓度的草甘膦溶液喷洒转基因矮牵牛,观察其存活情况,从而来检测转基因植株能否抗草甘膦。试卷第1页,共3页参考答案:14.A【解析】【详解】A.相同频率的光照射到不同的金属上,由光电效应方程知:逸出功越大,出射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越小,A正确;B.由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可知,钍核衰变成镤核,放出一个电子,并伴随着放出光子,B错误;C.氢原子辐射出一个光子后能量减小,核外电子轨道半径减小,由a=知核外电子运动的加速度增大, C错误;D.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定, D错误。故选A。15.C【解析】【详解】苏炳添0-30米的用时3.73s速度大于罗尼贝克的,30-60米用时2.56s,其速度与罗尼贝克的速度相差不大,60-100米的用时多于罗尼贝克用时,这一阶段速度小于罗尼贝克的速度,综合比较最符合的是C项.故选C。16.C【解析】【详解】A.数字贴受到重力、磁铁吸力、支持力、摩擦力四个力的作用,故A错误;B.数字贴受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等于重力,故摩擦力不变,故B错误;C.金属板对数字贴的磁力和金属板对数字贴的弹力等大反向,作用于数字贴上是一对平衡力,故C正确,D.数字贴对金属板的磁力和金属板对数字贴的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D错误。故选C。17.D【解析】【详解】A.神舟十三号飞船内的宇航员受到重力作用,以提供他们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故A错误;B.第一宇宙速度7.9km/s是物体绕地球表面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同时也是物体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最大环绕速度,神舟十三号飞船绕地球运动的速度一定小于7.9km/s,故B错误;C.设地球质量为M,神州十三号质量为m,若神舟十三号飞船绕地球运动的周期为T,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根据密度公式有联立以上两式可得地球的密度为故C错误;D.设神舟十三号飞船在轨道上运行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为a,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当神舟十三号在地球表面上待发射时,其所受万有引力等于重力,即联立以上两式可得故D正确。故选D。18.C【解析】【详解】在从0.2m上升到0.35m范围内,,图线的斜率绝对值为:,则 m=0.2kg,在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滑块所受的合外力,由于高度从0.2m上升到0.35m范围内图象为直线,其余部分为曲线,说明滑块从0.2m上升到0.35m范围内所受作用力为恒力,所以从h=0.2m,滑块与弹簧分离,弹簧的原长的0.2m,当弹簧弹力等于重力时,物块的速度最大,根据图象可知,此时h=0.18m,则有:,解得:,故A错误,B错误;由上分析可知,滑块静止释放后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当弹簧弹力等于重力时,加速度为0,物块的速度最大,所以物块在释放瞬间加速度最大.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故C正确;根据能的转化与守恒可知,当滑块上升至最大高度时,增加的重力势能即为弹簧最大弹性势能,所以,故D错误.故选BC.【点睛】根据图象的斜率表示滑块所受的合外力,高度从0.2m上升到0.35m范围内图象为直线,其余部分为曲线,说明h=0.2m,滑块与弹簧分离,弹簧的原长的0.2m,当弹簧弹力等于重力时,物块的速度最大,根据平衡条件求出k.物块在释放瞬间加速度最大,由牛顿第二定律可求最大加速度.根据能的转化与守恒可知滑块上升至最大高度时,增加的重力势能即为弹簧最大弹性势能.19.BC【解析】【详解】A.若送电线圈接电流大小随时间周期性变化的直流电源,则受电线圈中将产生周期性变化的感应电流。故A错误;B.若送电线圈接正弦交流电,则受电线圈中将产生周期性变化磁场,产生周期性变化的电流。故B正确;C.当送电线圈产生的磁场如图(b) 所示且逐渐变大时,根据楞次定律,受电线圈将产生向下的感应磁场。故C正确;D.当送电线圈产生的磁场如图(b)所示且逐渐变小时,根据楞次定律,受电线圈将产生向上的感应磁场。故D错误。故选BC。20.AD【解析】【详解】A.由题意得,与之间的电势差为A正确;B.由动能定理得解得所以,当滑块运动到时速度最大,由动能定理得解得B错误;C.由功能关系得C错误;D.小滑块与水平面间由于摩擦产生的总热量为D正确。故选AD。21.BCD【解析】【详解】A.因为得两金属棒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和摩擦力平衡且两棒受的安培力等大反向,则系统所受外力之和为零,所以导体棒ab和cd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两棒达到稳定状态后,两棒做速度相同的匀速直线运动,两棒达到稳定状态后两棒间的距离不变。A错误;B.某时刻给ab棒沿导轨向下的瞬时冲量I0,设此时ab棒为,两棒达到稳定状态后两棒速度为由动量定理得由动量守恒定律得得由能量守恒定律得,回路中产生的热量B正确;当导体棒cd的动量为时,设导体棒cd速度为,导体ab速度为则由动量守恒定律得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当导体棒cd的动量为时,回路中的感应电动势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当导体棒cd的动量为时,对导体棒ab由牛顿第二定律得解得C、D正确;故选BCD。22. 相同 【解析】【详解】(1)[1]每次滑块下滑时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故滑块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相同。(2)[2]滑块下滑过程据动能定理可得在最低点P,由动能定理可得联立解得(3)[3]对比函数关系可知,图像的斜率为纵轴截距为联立解得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23. 偏大【解析】【详解】(1)[1]实验采用替代法,将开关S与2端闭合,调节电阻箱使电流表的读数为I1;(2)[2]由图乙可知R随温度t变化的关系为热敏电阻的温度为0C时,热敏阻值为100Ω,电流表满偏,根据欧姆定律,则有解得故[3]若干电池用久了其电源电动势不变,而其内阻变大,无法忽略不计,保持R1不变,则在某温度下,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电流测量值偏小,对应测量的温度结果偏大。24. (1)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设运动半径为R,运动周期为T,根据洛伦兹力公式以及圆周运动规律,可得依题意,粒子第一次到达x轴时,运动转过的角度为,所需时间联立解得(2)粒子进入电场后,先做匀减速运动,直到速度为零,然后沿原路返回做匀加速运动,到达x轴时速度大小仍为,设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总时间为加速度大小为a,电场强度大小为E,有联立解得根据题意,要使粒子能够回到P点,必须满足联立解得,电场强度的最大值为25.(1)0.2s;(2)4.5m/s;(3)0.32m【解析】【详解】(1)物块 B从木板C上表面飞出做平抛运动,由得t0=0.2s(2)设爆炸后瞬间,物块A的速度大小为vA,物块A向左运动的最大距离为S,物块 A与水平平台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由功能关系可知μmAgS=EP爆炸前、后系统A、B动量守恒,取向右为正方向,则mBvB-mAvA=0得vB=4.5m/s(3)设B从C的左端滑到右端过程中,设C运动的距离为SC则此过程中μ1mBg=mBaB 得aB=4m/s2Sc+L=vBt-aBt2对C,有μ1mBg-μ2(mB+mC)=mCaC 得aC=5m/s2Sc=aCt2得t=s 或t=s(舍去)B从C的上表面水平抛出时,设B、C的速度分别为vB0、vCvB0=vB-aBtvC=aCt B从C的上表面水平抛出后μ2mCg=mCaC′B从C的上表面水平抛出后,C速度减小到0所用时间由此可知B在平抛过程中C一直在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则B从C的上表面水平抛出后,B、C在水平方向运动的距离xB=vB0t0物块 B刚落到水平地面时与木板C右端的水平距离△x=xB-xC解得△x=0.32m33. (1) 多 120【解析】【详解】[1] b和c两个状态比较,pV相等,由可知b和c两个状态温度相等,则分子平均动能相等。由于b状态压强较大,则b状态中容器壁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受到气体分子撞击的次数多。[2]根据p-V图象与V轴所围的面积表示气体做功,则c→a过程,外界对气体做功为此过程中,内能变化量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解得即该过程气体放出的热量为120J。(2);(2)【解析】【详解】(1)放置重物之前,缸内气体的压强得(2)根据气态方程且即解得34.(1)ADE【解析】【详解】A.两列波开始相遇时各传播3m,则经过的时间为选项A正确;B.质点只能在自己平衡位置附近振动,而不随波迁移,选项B错误;C.波的周期则在时刻,两列波均使质点M振动0.25s,即两列波都使质点M向下振动,由叠加可知,此时质点M的位移为-4cm,选项C错误;D.时刻,左面波没有传播到Q点,即从图示位置经过一个周期,质点Q再次回到平衡平衡位置,此时的速度最大,选项D正确;E.根据t=0时刻的波形图可知,质点P、Q的起振方向都沿y轴负方向,选项E正确。故选ADE。(2);(2)【解析】【详解】(1)令AB界面的折射角为,AC界面的入射角为,则偏转角由几何关系得解得(2)光在三棱镜中传播的距离为光在三棱镜中传播的速度为光在三棱镜中传播的时间为根据折射定律有联立解得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2届高三校三模化学答案.pdf 物理答案.docx 理科综合.pdf 生物 试卷 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