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罗平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理综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罗平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理综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秘密★启用前
4,研究显示“调节性T细胞”可抑制免疫反应,防止过度的免疫反应损伤自身组织器官。调节性T细胞的数
量由Mcl-1蛋白和Bim蛋白两种功能相反的蛋白质决定(如图1所示)。若Mcl-1蛋白活性缺失,最可能
罗平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引发下列哪种疾病
高二理科综合试卷
数录减少,5im蛋白
调节性r胞Mol-长白数昼增加
注意事项:
图1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A.囊性纤维化
B.风湿性心脏病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
C.先天性淋巴结发育不全
D.艾滋病
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5.植物体内产生的激素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等,都是些简单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但它们的生理效应却非常复杂、多样。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
A.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都是有机分子,都会影响到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一1C一12N一140一16Mg24S一32K一39Fe一56Ni-59
B.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Cu-641-127
C.脱落酸能使种子保持休眠状态,赤霉素能促进种子萌发,两者具有相反作用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D.植物激素通过摄食进入动物体后,会有跟植物体内相同的作用效果
1.下列有关细胞统一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6.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都具有核膜但不一定具有细胞壁
A.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可用标记重捕法精确统计种群密度
B.都含有遗传物质但不一定都是DNA
B.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对差距大的样方内数值应舍弃
C.都能合成蛋白质但合成场所不一定是核糖体
C.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两次捕捉的间隔时间越长统计结果越准确
D.都能进行细胞呼吸但不一定发生在线粒体中
D.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记物易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偏高
2.下列关于细胞增殖的表述,正确的是
7.下列叙述涉及的化学相关知识,其中不正确的是
①高等动物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细胞每一极均含有同源染色体
A.打开汽水瓶盖时有大量气泡冒出,可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
②高等动物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细胞每一极均不含同源染色体
B.可用铁制容器储存浓硫酸和浓硝酸
③高等生物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染色体DNA与细胞质DNA精确地平均分配
C.锅炉水垢中的硫酸钙可用碳酸钠溶液处理,使之转化为碳酸钙,再用酸除去
④高等生物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在细胞分裂时,随机分配
D.海水淡化可以解决淡水供应危机,向海水中加入明矾可以使海水淡化
⑤高等生物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2的倍数,不含同源染色体
8.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⑥高等生物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2的倍数,含有同源染色体
A.1L0.1mol·L NHCI溶液中,NH的数量为0.1N
A.①④⑥
B.①④⑤
B.2.4gMg与H,S04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1N
C.②④⑤
D.②③⑥
C.标准状况下,2.24LN,和0,的混合气体中分子数为0.2N
3.DNA分析表明,白头叶猴和金头叶猴都是从黑头叶猴进化而来的,为三个不同物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
D.0.1molH2和0.1mol【2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其分子总数为0.2N
的是
9.室温下,下列各组离子一定能与指定溶液共存的是
A.三个物种彼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A.0.2mol·L的NH,Cl溶液:Na、K、SO、SiO
B.自然选择使黑头叶猴不同种群朝不同方向进化
B.0.1mol·L'的FeCl溶液:NH、Ca2+、Br、SCN
C.自然选择的直接作用对象是种群中的等位基因
C.0.lmol·L的Ba(OH)2溶液:Na、K、C、Cl0
D.新物种的形成体现出自然选择可提高生物多样性
D.0.2mol·L的H,S04溶液:Mg2+、Fe2+、N03、Cl
理科综合LP2·第1页(共12页)
理科综合LP2·第2页(共12页)罗平县第二中学 2021~2022 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理科综合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 13 小题,每小题 6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D B C B D D D D C A D A D
二、选择题:本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 14~18 题只有一
项符合题目要求;第 19~21 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给 6 分,选对但不全的给 3
分,有选错的给 0 分。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答案 C A C B D AD AD AB
【解析】
1.原核细胞没有核膜,A 错误。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一定是 DNA,B 错误。蛋
白质的合成场所在核糖体,C 错误。细胞均能够进行细胞呼吸,无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
质中,部分原核生物有氧呼吸也发生在细胞质中,D 正确。
2.二倍体动物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细胞每一极均含有同源染色体,①正确、②错误;二倍
体动物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染色体 DNA 平均分配,而细胞质 DNA 是随机地、不均等地
分配的,③错误、④正确;二倍体生物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着丝粒断裂,染色体
数目为 2 的倍数,不含同源染色体,⑤正确、⑥错误。
3.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能进行基因交流,A 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
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因此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
变,使黑头叶猴不同种群朝不同方向进化,B 正确。自然选择的直接作用对象是种群中
不同的表现型,C 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
正确。
4.分析题图:调节性 T 细胞数量由 Mcl-1 蛋白和 Bim 蛋白两种功能相反的蛋白质决定,其中
Mcl-1 蛋白可使调节性 T 细胞数量增加,这可能会导致免疫反应过度而损伤自身,进而引
发自身免疫病;而 Bim 蛋白会使调节性 T 细胞数量减少。根据题意可知,“调节性 T 细胞”
可抑制免疫反应,防止因免疫反应过度损伤自身组织器官,而“Mcl-1 蛋白活性缺失”会
导致调节性 T 细胞数量减少,最终导致免疫反应过度损伤自身组织器官,即引起自身免疫
理科综合 LP2 参考答案·第 1 页(共 14 页)
病。囊性纤维病属于遗传病,A 错误;风湿性心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B 正确;先天性淋
巴结发育不全属于免疫缺陷病,C 错误;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D 错误。
5.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都是有机分子,属于信息分子,能调节生命活动,因此植物激素和动
物激素都会通过影响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来对生物的生长做出调节,A 正确;在植物的生长
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
用共同调节,有的相互促进,有的作用相反,B 正确;脱落酸具有抑制种子萌发从而保持
种子休眠状态的作用,而赤霉素具有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的作用,故两者之
间具有拮抗作用,C 正确;由于人体中缺少识别植物激素的受体,植物激素通过摄食进入
动物体后,进而起不到调节作用,D 错误。
6.一般调查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
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样方法的注意事项:①随机取样;
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
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可用标志重捕法粗略统计种群密度,A 错误;采用样
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差距大的样方内数值不能舍弃,统计后求平均值,B 错误;两
次捕捉时间间隔长短对调查结果有影响,如时间太长导致部分标记物脱落等,导致调查结
果不准确,C 错误;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脱落会导致第二次捕捉被标记
的个体数减少,从而导致计算出的结果偏高,D 正确。
7.因在较大压强的作用下二氧化碳被压入汽水瓶中,打开汽水瓶,压强减小,溶解平衡
CO2+H2O H2CO3向逆向移动,则二氧化碳逸出,即可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 A 正
确。浓硫酸和浓硝酸会使铁制容器钝化,阻止进一步反应,可储存,故 B 正确。硫酸钙的
溶解度大于碳酸钙的溶解度,溶解度大的物质能向溶解度小的物质转化,所以锅炉水垢中
的硫酸钙可用碳酸钠溶液处理,使之转化为碳酸钙,再用酸除去,故 C 正确。明矾可水解
生成氢氧化铝胶体,具有吸附性,可除去水中的悬浮物而净化水,但不能使海水淡化,故
D 错误。故选 D。
9. NH4Cl是强酸弱碱盐, 0.2mol L
1的 NH4Cl溶液显酸性,H
+与SiO2 3 生成硅酸沉淀不能大
量共存,A 不符合题意。0.1mol L 1的 FeCl 溶液,Fe3+3 与SCN
生成 Fe(SCN)3 不能大量共
存,B 不符合题意。0.1mol L 1的Ba(OH)2 溶液,Ba
2+ 、OH 、Na+ 、K+ 、Cl 、ClO 能
大量共存,C 符合题意。0.2mol L 1的H SO 溶液,H+、Fe2+2 4 、NO

3 共同作用发生氧化还
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
理科综合 LP2 参考答案·第 2 页(共 14 页)
10.1mol 氧化白藜芦醇中有 1mol 碳碳双键,消耗 1mol 溴,苯环上酚羟基邻对位 H 原子能和
浓溴水中的溴发生取代反应,消耗 5mol 溴,最多消耗 6mol 溴,A 错误。氧化白藜芦醇
中含酚羟基,易被空气中氧气氧化,在空气中易变质,需密封保存,B 正确。苯分子和双
键为平面结构,而单键可以绕轴旋转,所以分子中所有原子可能在同一平面上,C 正确。
双键碳上所连的基团不同,存在顺反异构,D 正确。答案选 A。
12.向 2mL 黄色 FeCl3 溶液中滴加浓的维生素 C 溶液,溶液颜色变绿,说明铁离子被还原为
亚铁离子,能够证明维生素 C 具有还原性,故 A 正确。压缩装有 H2、I2、HI 混合气体(已
达平衡)的容器,容器内压强增大,由于该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压强不影响平衡,
所以平衡不移动,故 B 错误。Na2S 与 CuSO4 溶液直接反应生成 CuS 沉淀,不是由 ZnS
沉淀转化得到,不能比较两者的 Ksp大小,故 C 错误。向酸催化后的淀粉水解液中应该先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再加入适量的银氨溶液,水浴加热,否则酸中氢离子与银氨溶
液反应,干扰了检验结果,故 D 错误。故选 A。
14.结合能是指把核子分开而需要的能量,故 A 错误。β 衰变现象是指原子核内的一个中子
转化为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原子核内没有电子,故 B 错误。半衰期是由核内部自身因
素决定的,跟原子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及外部条件无关,故 C 正确。 238 22292 U 衰变为 86 Rn ,
要经过 4 次α衰变和 2 次β 衰变,故 D 错误。
16.交流电压表读数为有效值,故 A 错误。断开开关 S 后,副线圈的总电阻增大,总电流 I2 减
I n
小,由理想变压器规律 1 2 ,知原线圈的电流 I1也减小,两电流之比不变,故 B 错误。I2 n1
断开开关 S 后,原、副线圈的电流都减小,原线圈的输入功率由 P1 U1I1,知 P1 相应减小。
U 2
电阻 R1的功率由 PR1 I
2 并
2 R1,知 PR1相应减小。电阻 R2 的电压增大,功率由 PR2 ,知 PR R22
相应增大,故 C 正确。将原线圈中的 R1等效为电源内阻,设副线圈的总电阻为 R,等效
U 2
2
U 2
到原线圈电阻为 R ,由 2 1
n
,得 R 1 R 121R RR R n 1
,断开开关 S 后,副线圈后
2
的总电阻增大,等效电阻增大,由电源输出功率与外电阻的关系可知,副线圈回路消耗
的功率减小,故 D 错误。
理科综合 LP2 参考答案·第 3 页(共 14 页)
17.设小球落到斜面上时,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夹角为 φ,如图所示,
则有 tan 2 tan ,根据几何关系有 ,可知落到斜面
上时,速度方向与初速度大小无关,只与斜面的倾角有关,因此
无论 v1、 v2 大小如何,均有 1 2 ,故 B 正确。
18.对两球,受力分析如图所示,若 ≥90 ,则m1不能平衡,故 A 错误。
若 ,则m2 不能平衡,故 B 错误。对两球组成的系统,由平衡条
件得 FN1 cos m1g m2g ,则 m2 变大时, FN1 变大,T 变大,而
T cos m1g sin ,则 β变大,故 C 错误。由上式知,m1变大时,FN1
变大,由系统平衡 FN1 sin FN 2 ,故 D 正确。
19 G Mm v
2 GM
.根据 2 m ,解得 v ,天和核心舱在轨道Ⅲ的轨道半径大于天舟二号在轨r r r
道Ⅰ的轨道半径,所以天和核心舱在轨道Ⅲ的线速度小于天舟二号在轨道Ⅰ的线速度,
故 A 正确。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天和核心舱的轨道半长轴大于天舟二号在轨道Ⅱ的轨
道半长轴,则天和核心舱在轨道Ⅲ的运行周期大于天舟二号在轨道Ⅱ的运行周期,故 B
错误。天舟二号飞船在 Q 点加速做离心运动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对接完成后,将沿轨道
Ⅲ运动,故 C 错误。天舟二号加速后由 P点沿轨道Ⅱ运动到 Q点过程中,只有引力做功,
机械能保持不变,故 D 正确。
20.粒子进入电场后,水平方向做匀速运动,则 t=0 时刻进入电场的粒子在电场中运动时间
t 2d ,此时间正好是交变电场的一个周期。粒子在竖直方向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减速运动,
v0
经过一个周期,粒子的竖直速度为零,故粒子离开电场时的速度大小等于水平速度 v0 ,
2
2
故 A T d d U q d mv正确。在竖直方向,粒子在 时间内的位移为 ,则 0 ,解得 q 0 ,
2 2 2 2dm v0 U0
故 B T错误。在 t 时刻进入电场的粒子,离开电场时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移为
8
h 2 1
2 2
a 3T 2 1 a T d U q 1 1 1 ,电场力做功为W
0 d U0q mv
2 ,故 C
2 8 2 8 2 d 2 2 2 0
T T T
错误。t 时刻进入的粒子,在竖直方向先向下加速运动 ,然后向下减速运动 ,再
4 4 4
理科综合 LP2 参考答案·第 4 页(共 14 页)
T T
向上加速 ,向上减速 ,由对称可以知道,此时竖直方向的位移为零,粒子从 P板右
4 4
侧边缘离开电场,故 D 正确。
21 1 E BvL Bv.导体棒运动的速度 v at,位移 x at 2 ,回路中的感应电流 I , I t,
2 R 3Lr 3r
故 A 正确。拉力 F BIL ma,F ma BIL,F t3 ,故 B 正确。Uab I
2 R 2 BLv,
3 3
Uab t
3 ,故 C 错误。回路的热功率 P I 2R, P t4 ,故 D 错误。
三、非选择题(共 174 分)
(一)必考题:共 11 小题,共 129 分。
22.(除特殊标注外,每空 2 分,共 6 分)
(1)BC
(2)0.611(1 分) 2.00
(3)没有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够(1 分)
【解析】(1)绳中拉力可以由力传感器测出,不需要用天平测出砂和砂桶的质量,也就不
需要使砂和砂桶的总质量m远小于小车的质量M ,故 A、D 错误。用力传感器测量绳子
的拉力,则为使力传感器示数的 2 倍等于小车受到的合外力大小,需要平衡摩擦力,故 B
正确。释放小车之前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稳定后再释放小车,该实验还需要记录力传
感器的示数,故 C 正确。
(5.12 7.10) 10 2
( 2 ) 由 平 均 速 度 得 v3 0.611m/s , 由 逐 差 法 计 算 加 速 度2T
x x x x x x
a 34 45 56 01 12 23 2.00m/s2 。
(3T )2
(3)图线在 F 轴上的截距不为零,说明力传感器显示有拉力时,小车仍然静止,这是没
有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够造成的。
23.(除特殊标注外,每空 2 分,共 9 分)
(1)A1 R1
(2)0.520
(3)1.4 10 6 (3 分)
E 3
【解析】(1)电路最大电流为 I A 0.75A ,为减小读数误差,选小量程电流表,
R 4
故选电流表A1 ,为方便调节,滑动变阻器选择阻值较小的 R1。
理科综合 LP2 参考答案·第 5 页(共 14 页)
(2)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丝直径 d 0.5mm 0.01mm 2.0 0.520mm 。
R L 1
2
(3)由电阻定律 ,其中 S πd 2 πd R,解得电阻率为 1.4 10 6 m 。
S 4 4L
24.(12 分)
解:(1)设小球在最低点的速度大小为 v1,线拉力大小为 F,则
1mv2 1 L qE mgL(1 cos )
2 1 2 AB

F mv
2
mg 1 ②
L
解得 F 2mg ③
(2)设小球第一次到达左侧的最高点相对 P点的高度为 h,则mgh qEL AB ④
3
解得 h d ⑤
5
评分标准:本题共 12 分。正确得出①、④式各给 3 分,其余各式各给 2 分。
25.(20 分)
1
解:(1)粒子在加速电场中,由动能定理有 qU1 mv
2 ①
2
解得 v 1 104 m/s ②
U
粒子在速度选择器中沿直线运动,有 q 2 B1vq ③ d
解得 B1 0.02T ④
v2
(2)根据 B2vq m ⑤ r
解得 B2 0.1T ⑥
(3)粒子恰好不从 y轴射出的临界情况是运动轨迹与 y轴相切,如图所示,由几何关系知
cos L r ⑦
r
sin R ⑧
r R
解得 60 R 3 2 3, m ⑨
5
2
根据 Bvq m v ⑩
R
理科综合 LP2 参考答案·第 6 页(共 14 页)
解得 B 2 3 3 T
30
B 2 3 3匀强磁场 3 的范围 B3≥ T 30
(4 T 2πm)在磁场中运动周期 4π 10 5s
B2q
1
第一次经过 x轴 t1 T 3
第二次经过 x轴 t2 T
第三次经过 x t 5轴 3 T 3
4 2n 1 π
可得 t 5n 10 s , n 1,2,3 3
评分标准:本题共 20 分。正确得出①、③、⑤、⑨、 、 式各给 2 分,其余各式各给
1 分。
26.(每空 2 分,共 14 分)
(1)增大接触面积,加速固体溶解
(2)Fe2O3、FeO 制备硅胶,作干燥剂
3 Fe3+ 2+ ( )将 全部还原为 Fe
3+
(4)Al +3NH3·H2O=Al(OH)3↓+ 3NH 4
(5)AlO 4H =Al3 2 2H2O
(6)冷却结晶
27.(除特殊标注外,每空 2 分,共 14 分)
Ⅰ.(1)球形干燥管(1 分)
(2)溶解 Al(OH)3 提高 Al4C3 的利用率
(3)在装置出口处收集气体验纯(1 分)

(4)CH4+8MnO2=4Mn2O3+CO2↑+2H2O
(5)缺少甲烷的尾气处理装置

Ⅱ.(1)Mn2O3+2I +6H+=2Mn2++I2+3H2O
(2)最后一滴 Na2S2O3标准液滴入,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不变色
(3)87.9%
理科综合 LP2 参考答案·第 7 页(共 14 页)
【解析】Ⅰ.(1)图中 a 为球形干燥管。
(2)根据给定条件可知,制备甲烷的化学方程式为 Al4C3+12H2O=4Al(OH)3+3CH4↑,
稀醋酸可以溶解 Al(OH)3,提高 Al4C3的利用率。
(3)因制取的甲烷成分不纯,点燃会引起爆炸,所以在点燃酒精灯之前应进行的操作是
在装置出口处收集气体验纯。
(4)因 CH4 可还原 MnO2 生成 Mn2O3,C 元素生成 CO2,根据元素守恒并结合氧化还
原反应的规律可知两种能参与大气循环的物质为 CO2 和 H2O,其化学方程式为

CH4+8MnO2=4Mn2O3+CO2↑+2H2O。
(5)此装置中缺少甲烷的尾气处理装置。
1 Mn O MnO I Ⅱ.( )固体中有 2 3 和 2, 具有还原性,与固体反应生成锰离子,其相应的离
+
子方程式为 Mn2O3+2I +6H =2Mn2++I2+3H2O,MnO +2I +4H+=Mn2+2 +I2+2H2O。
(2)滴定终点的标志是最后一滴 Na2S2O3 标准液滴入,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不
变色。
(3)设 Mn2O3 的物质的量为 x mol,MnO2 的物质的量为 y mol,则158g/mol x 87 y
7.19g ①,又 Mn2O3+2I +6H+=2Mn2++I +3H O MnO +2I +4H+=Mn2+2 2 , 2 +I2+2H2O,
则 生 成 的 I2 的 物 质 的 量 为 (x y)mol , 标 准 Na2S2O3 的 物 质 的 量 为
0.200mol L 1 25 10 3 L 0.005mol ,根据 I2+2Na2S2O3=Na2S4O6+2NaI 可知,反应
0.005mol 500mL
的 I2 的物质的量 0.05mol ,则 x y 0.05mol②,结合①和②式解2 25.00mL
0.04mol 158g/mol
得, x 0.04,y 0.01,所以 Mn2O3 的质量分数为 87.9%7.19g 。
28.(除特殊标注外,每空 2 分,共 15 分)
Ⅰ.(1) 206
1
(2) 496.5kJ·mol 低温(1 分)
Ⅱ.(1)该反应 H 0 ,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二氧化碳的平衡转化
率降低
(2)1
Ⅲ.(1)0.125
(2)30%
(3)小于
理科综合 LP2 参考答案·第 8 页(共 14 页)
29.(每空 1 分,共 8 分)
(1)光反应 类囊体薄膜
(2)暗反应 叶绿体基质
(3)有氧呼吸 第三
(4)降低 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
【解析】(1)根据图中物质转化关系可判断,A 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此过程发生在叶绿
体的类囊体薄膜上。
(2)图中 B 过程是暗反应,此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3)图中 C 过程表示有氧呼吸过程,其中水是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形成的。
(4)温室大棚作物如遇到阴雨天,为避免减产,可适当降低温度,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
物的消耗,提高产量。
30.(每空 1 分,共 10 分)
(1)神经调节 战栗(或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
(2)协同作用 促进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大部分转变成热能
(3)分级 体液
(4)广泛 调节
(5)胰岛 A 细胞 神经递质
【解析】(1)图中寒冷刺激作用到下丘脑后,通过传出神经①作用到骨骼肌及通过传出神
经③作用到 A 肾上腺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属于神经调节,另外通过②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激素作用到 B 垂体,使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到 C 甲状腺,使其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
素,属于体液调节,因此图中所示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其中属于反射弧中效
应器的除了骨骼肌外还有 A 肾上腺;寒冷环境中,下丘脑作用到骨骼肌,使骨骼肌不自
主战栗,增加产热。
(2)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都能促进新陈代谢,促进产热,因此在体温调节方面,两者
是协同作用;它们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的机理是促进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释放的能
量大部分转化成热能。
(3)下丘脑和垂体的病变都会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说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到下丘脑
和垂体的调控,因此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分泌后,会通过体
液(或血液循环)运输到垂体和下丘脑,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从而使甲状腺
激素不至于分泌过多。
理科综合 LP2 参考答案·第 9 页(共 14 页)
(4)与神经调节相比,激素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激素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
化,对靶细胞的代谢起调节作用。
(5)人在剧烈运动时,交感神经的作用加强,使心跳和血液循环加快,以适应人体对物
质和能量的需求。在此过程中,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属于神
经递质,神经递质与胰岛 A 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促进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31.(每空 1 分,共 10 分)
(1)甲、乙、丙 消费者
(2)有机物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分解者
(3)捕食和种间竞争 二、三
(4)2000
(5)标记重捕 低
【解析】图Ⅰ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乙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有双向箭头,故乙是生产
者,乙与丙有箭头指向甲,故甲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图Ⅱ中的食物网包括以下食物
链:植物→雪兔→狼;植物→雷鸟→狼;植物→北极狐→狼;植物→雷鸟→北极狐→狼;
植物→雪兔→北极狐→狼。
(1)生物群落是指该地区的所有生物的总和,故图Ⅰ生态系统中,甲(分解者)、乙(生
产者)、丙(消费者)共同构成生物群落,其中丙表示消费者。
(2)碳循环过程中碳元素在甲、乙、丙生物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生态系统的组成
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而图Ⅱ中只包括了生产者和
消费者,故图Ⅱ中未显示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两大成分。
(3)狼以北极狐为食,二者具有捕食关系,狼与北极狐同时又以雷鸟和雪兔为食,二者
又具有种间竞争关系。根据食物链植物→北极狐→狼;植物→雷鸟→北极狐→狼;植物
→雪兔→北极狐→狼可知,北极狐处于第二、三营养级。
(4)最多消耗植物需要使用最长的食物链(植物→雷鸟→北极狐→狼或植物→雪兔→北
极狐→狼)且传递效率为 10%来计算,因此狼的体重每增加 2kg 最多消耗植物
2kg÷10%÷10%÷10%=2000kg。
(5)雷鸟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常用标志重捕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与热带雨
林相比较,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其自我调节能力较低。
理科综合 LP2 参考答案·第 10 页(共 14 页)
32.(除特殊标注外,每空 2 分,共 11 分)
(1)40
(2)能(1 分) 子代公鸡的基因型是杂合子,但是表现型为黑羽
b
(3)5 AaZ W 3∶3∶2
【解析】分析题意,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 ZW 型,公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 ZZ,母鸡的性
染色体组成是 ZW。
(1)基因组序列应该取常染色体一半和两条性染色体,即是(78 2)/2=38 条常染色体,
加上 Z 和 W 两条性染色体,共 40 条染色体。
(2)根据题干信息,一只黄羽公鸡与一只黑羽母鸡交配,子代公鸡都为黑羽,母鸡都为
黄羽,由于子代公鸡会得到来自亲本的黑羽基因和黄羽基因,但是子代公鸡表现为黑羽,
所以黑羽为显性性状。
(3)根据题意,白羽鸡的基因型有 aaZBZB,aaZBZb,aaZbZb,aaZBW,aaZbW,共 5 种基
因型。一只黑羽公鸡(A_ZBZ )与一只黄羽母鸡(A_ZbW)交配,子代有白羽,说明关
于 A/a 这对基因亲本基因型为 Aa 和 Aa;子代有黄羽,说明关于 B/b 这对基因亲本基因型
为 ZBZb 和 ZbW,故能确认亲本黄羽母鸡的基因型为 AaZbW,亲本黑羽公鸡的基因型为
AaZBZb。子代的表现型比例为(有色∶白色)(黑色∶黄色)=(3∶1)(1∶1)=3∶3∶1∶1,
白色(aa)与两种羽毛颜色的基因结合都是显白色,所以子代黑羽∶黄羽∶白羽=3∶3∶2。
(二)选考题:共 45 分。
33.(15 分)
(1)(5 分)BDE(选对 1 个得 2 分,选对 2 个得 4 分,选对 3 个得 5 分;每选错 1 个扣
3 分,最低得分 0 分)
【解析】(1)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布朗运动是固体颗粒的无规则运动,不是固体颗粒分子
的无规则运动,故 A 错误。在两个相距很远的分子逐渐靠近到很难再靠近的过程中,分
子间作用力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大,故 C 错误。
(2)(10 分)
p
A B A
VA pBVB
解:Ⅰ. 到 过程,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T ① A TB
解得TA 160K ②
理科综合 LP2 参考答案·第 11 页(共 14 页)
Ⅱ.C到 A过程中,气体体积减小,外界对气体做功W pA ΔV 60J ③
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得 U W Q ④
解得Q U W 38J 60J 98J ⑤
所以该过程中气体放出热量98J ⑥
评分标准:本题共 10 分。正确得出⑤、⑥式各给 1 分,其余各式各给 2 分。
34.略
35.略
36.(除特殊标注外,每空 2 分,共 15 分)
(1)苯酚(1 分) 醚键(1 分)
(2) 加成反应(1 分) 取代反应(1 分)
(3)
(4)3
(5)
(错一步扣 1 分,共 3 分)
【解析】(1)A 为 ,化学名称为苯酚。B 分子中官能团的名称为醚键。
(2)第①步发生加成反应,X 的结构简式为 ,第②步—OH 被—Cl
取代得到 C,则反应①与反应②的反应类型分别为加成反应、取代反应。
(3)F 中苯环、羰基与足量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理科综合 LP2 参考答案·第 12 页(共 14 页)
(4)①能发生银镜反应说明含有醛基,②能发生水解反应说明具有酯基,③苯环上有 6
个取代基,满足条件的 M 的结构有 共 3 种。M 的某种结构在酸性条件
下水解后的产物,核磁共振氢谱显示有三组峰,该水解产物的结构简式为 。
(5)以 CH3OH 先与 HCl 发生取代反应得到 CH3Cl,再与 NaCN 发生 C 到 D 的反应得到
CH3CN,再发生 D 到 E 的反应得到 CH3COOCH3,最后发生路线 E 到 F 的合成反应可得
,合成路线:

37.(除特殊标注外,每空 2 分,共 15 分)
(1)a(1 分) ①打开气阀 a,不断通入无菌空气 ②调整温度为 30~35℃

(2)深层 C2H5OH+O2――→CH3COOH+H2O+能量
(3)毛霉 固体发酵 半固体发酵
【解析】(1)制酒的原理是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可以产生酒精,所以需要关闭气阀 a;
如果制作葡萄糖醋,则需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所以需要打开气阀 a,不断通入无菌空气,
同时升高温度为 30~35℃。
(2)醋酸菌是需氧型微生物,当进行深层发酵时,即使只是短时间中断通入氧气,也会
引起醋酸菌的死亡;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可以将利用酒精生成乙醛,再生成乙酸,其总

反应式为 C2H5OH+O2――→CH3COOH+H2O+能量。
(3)参与腐乳制作为微生物主要是毛霉;传统发酵以混合菌种的固体发酵和半固体发酵
为主,通常是家庭作坊式的。
38.(除特殊标注外,每空 2 分,共 15 分)
(1)全能性(1 分)
(2)原生质体 PEG(聚乙二醇) 再生出新的细胞壁
理科综合 LP2 参考答案·第 13 页(共 14 页)
(3)生长素 愈伤组织
(4)植物体细胞杂交 六
【解析】(1)以马铃薯叶片为材料,通过组织培养获得了再生植株,表明已分化的植物细
胞具有发育为完整新个体的能力,即具有全能性。
(2)过程①一般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目的是获得有活力的原生质体。过程
②为诱导融合过程,所用的化学诱导剂一般是聚乙二醇,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的必备结构,
③过程成功的标志是再生细胞壁。
(3)过程④在培养基中需要添加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以调控细胞的分裂、分化;经过
过程④培养得到的无定型的薄壁细胞叫做愈伤组织,是一团未分化的细胞。
(4)图示的技术名称是植物体细胞杂交。最终获得的“番茄—马铃薯”含有马铃薯和番
茄两个亲本的所有染色体,属于六倍体植株。
理科综合 LP2 参考答案·第 14 页(共 14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