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五年级下册音乐 2《巴塘连北京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音版五年级下册音乐 2《巴塘连北京 》教案

资源简介

音乐教学设计《巴塘连北京》
设计理念:
本课意在按照《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力求围绕歌曲本身创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聆听、演唱、律动、舞蹈中全方位体验、感知藏族风土人情,领略藏族民歌风格,以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材分析:
《巴塘连北京》是新人音版第十册第二单元《欢乐的村寨》其中的一个教学内容。歌曲为2/4拍、C宫调式、二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歌曲曲调短小而优美,节奏富于舞蹈的律动感,抒发了藏族人民向往首都北京和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主观意识较强烈。整体来说,学生们的歌唱声音趋近稳定,形成一些固有的音高体系,了解了一定的乐理基础知识,相对于低年级学生能够更容易的理解老师的歌唱要求。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歌曲学习使学生了解藏族风土人情,领略藏族民歌风格,以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模仿、聆听、体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手段,使学生在丰富的音乐实践中逐步深入感受、体验藏族歌舞的音乐风格及特点。
3.知识与技能:能用连贯的气息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巴塘连北京》,准确掌握跨小节切分音,连音线和圆滑线的演唱。
教学重点:
能用连贯的气息完整演唱歌曲,初步了解“巴塘弦子”。
教学难点:
通过歌曲学习,唱好跨小节切分音,连音线和圆滑线。
教法与学法:
创设情境法、听唱法、启发引导法
教学准备:
钢琴、教材、多媒体音乐、藏族服装/头饰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一)听音乐进教室,师生问好。
(设计意图:从进教室的律动开始创设教学情境,意在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又能够迅速的参与歌曲学习。)
(二)发声练习:
(设计意图:lu音高位置发音与歌曲难点乐句的前置练习,为后面的歌曲学习做好铺垫。)
2、导入
(一)师表演藏族舞蹈,生分享交流藏族风土人情。
师:这首歌曲,你们熟悉吗?搭配老师这身服装,我们仿佛变成了哪个民族?能把你所了解的藏族与大家分享吗?)
(PPT播放藏族风光。)
(二)聆听歌曲,师小结并揭示课题。
(师:“是的,热情好客的藏族同胞把我们迎进了四川巴塘的藏族村寨,听,远处传来了动听的歌……”师简介揭示课题。)
三、新课教学
(一)初听《巴塘连北京》,设问歌曲的速度、情绪、有什么特点?
(速度比较缓慢 、情绪热情欢快)
(二)师清唱歌曲,学生思考: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有没有发现歌曲的长音,在哪里?
师:“这就是刚才藏族同胞欢迎大家的到来时所演唱的歌曲《巴塘连北京》,宇文老师也想来唱一唱。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你们要仔细的听,看看这首歌曲它的旋律有什么特点?你们有没有听出长音的感觉,那能找找看,在曲谱中长音在哪里吗?”。 旋律优美流畅,每一句的句尾音是下一句的开始音,多带拖腔等。师在划线处可能需要二次范唱,让学生感知。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感知到难点节奏型,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感。)
(3)师讲解跨小节切分音。
(设计意图:先提问,后解答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感知到难点节奏型,再通过手指划拍层层深入进行难点突破,以达到准确掌握的效果。)
(四)生跟琴做“开口默声”,串唱歌曲。
(师强调注意歌曲中的连音线和圆滑线。要唱的连贯流畅。)
(设计意图:初次的完整演唱需要给学生一个适应时间,“开口默声”能很好的帮助学生边听边唱边思考,以便最大程度的掌握歌曲的整体轮廓。)
(五)跟琴完整演唱歌曲,体验藏族音乐特点。
(师讲解藏族音乐特有的“润腔”,引导生带入歌曲演唱中体验、感知藏族音乐风格及特点。)
(设计意图:歌曲巩固环节中,尝试带入藏族音乐特有的风格演唱歌曲,帮助学生深入感知、领略藏族民歌风格及特点。)
(六)歌曲情绪处理。
问题引入:巴塘与北京距离遥远,为什么要说巴塘连北京?这样的感情需要用什么情绪的歌声来表达?
(喜悦、自豪、热情欢快地)
(七)师生律动演唱歌曲,“让我们一起律动感受这美好的旋律吧!”
(生起立,引导学生带入身体“颤动”的感觉,加入托起、放下的手势体验感知歌曲。)
(设计意图:设计律动的加入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歌曲全方位的掌握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四、拓展延伸
(一)观看视频《巴塘弦子》,思考:视频中出现了怎样的表演方式?
(“同学们优美的律动真是赏心悦目。是的,一心向党,热情好客的巴塘藏人除了能歌,还怎样?”)同学们说的非常对,巴塘人能歌善舞,著名的“巴塘弦子”就是巴塘人民智慧的结晶!
(二)师讲解“巴塘弦子”。
(巴塘弦子是一种优美抒情的藏族舞蹈,具有“长袖善舞”的特点,表演时,由数名男性持拉弦乐器“毕旺”(胡琴)在队前演奏领舞。其余舞者则和他们一起边歌边舞。“三步一撩、一步一靠”是巴塘弦子舞的基本律动特点,其含胸、颤膝及长袖的绕、托、撩、盖等动作形成了不同一般的地域舞蹈特色。)
(三)学习“巴塘弦子”基本动作。
(学习一步一靠,三步一撩。“这么好看的巴塘弦子同学们想学吗?好的,那老师来教大家学几个基本动作。)
(四)师生现场表演“巴塘弦子”。
(“学会基本动作后,让我们和巴塘的藏族同胞一起跳起唱起来、跳起来吧!哦!对了,宇文老师有悄悄的找藏族同胞借来了藏族长袖和头饰,哪位同学愿意变身巴塘人和我们一起在“歌舞海洋”中感受这首歌曲的优美!
(设计意图:“巴塘弦子”的现场表演能够最大限度的使学生参与到藏族音乐的体验和感知中来,并且每个个体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就是对本课学习最“真实”的拓展、延伸。)
五、课堂小结
“在这美好的歌舞中,我们这堂‘巴塘之旅’就要结束了,让我们一起分享一下彼此的收获吧!”
(师生以思维导图梳理、回顾课堂知识,分享交流。“同学们,此次巴塘之旅你们开心吗?”是的,巴塘藏族同胞与我们一同生活在党和祖国的关怀下,也是幸福满满,这节课,我们就在这里说再见了!课后,请同学们按照本课所学知识,自主创作完成“巴塘连北京”思维导图,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分享!)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巴塘连北京》是新人音版第十册第二单元《欢乐的村寨》中的一个教学内容。歌曲为2/4拍、曲调短小而优美,节奏富于舞蹈的律动感,抒发了藏族人民向往首都北京和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针对本课我设计的教学是1.通过歌曲学习使学生了解藏族风土人情,领略藏族民歌风格,以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2.通过模仿、聆听、体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手段,使学生在丰富的音乐实践中逐步深入感受、体验藏族歌舞的音乐风格及特点。3.能用连贯的气息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巴塘连北京》,准确掌握跨小节切分音,连音线和圆滑线的演唱。教学重点是能用连贯的气息完整演唱歌曲,初步了解“巴塘弦子”。教学难点是通过学习歌曲,准确掌握跨小节切分音,一字多音及连音线的演唱。
本堂课的亮点首先在于教师从头至尾创设的“藏族”式教学情境,使得学生在一开始就感受到“身临其境”的藏族民歌演唱氛围,有效的激发了学习兴趣,为歌曲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在歌曲难点跨小节切分音的学习中,能够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先提问,后解答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感知到难点节奏型,再通过手指划拍层层深入进行难点突破,最终达到准确掌握跨小节切分音、一字多音的演唱,并顺利的完成了自主歌曲完整演唱。最后,在歌曲拓展延伸环节,用带领学生了解巴塘弦子的表演方式,学习巴塘弦子的基本动作以及师生现场表演“巴塘弦子”—《巴塘连北京》这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方式,最大限度的使学生参与到藏族音乐的体验和感知中来,真真切切的让学生感知到藏族民歌不同于其它民族的特殊之处,从感受到表演深层次的达到对歌曲的拓展、延伸。在教师小结中,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和学生一起分享收获,看似在“不经意间”再一次引导学生巩固了本课所有知识点,切入自然、无痕。实际课堂实施中,教学效果良好,高水准的达成了既定目标,突破了重难点,不足之处是时间的把控上还应在精简合理一些,结尾总结稍显拖沓。后续,我会继续努力,争取让我的课堂离完美再近一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