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部分校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社会法治返校考试试卷(历社部分)一、选择题1.1919年6月,上海各界人民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上海“大世界”娱乐场中的跑马生意也随之萧条了。这主要是因为( )A.武昌起义爆发 B.“五四”运动爆发C.“九一八”事变爆发 D.“七七”事变爆发2.(2020九上·越城月考)以下是战役能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对日军进攻了积极抵抗的有 ( )①辽沈战役 ②淞沪会战 ③太原会战 ④徐州会战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3.(2022九下·长兴开学考)“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的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人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谁领导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A.毛泽东 B.朱德 C.陈毅 D.贺龙4.(2022九下·长兴开学考)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第一届中央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的施政方针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华民国宪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5.在中国作家魏巍的笔下,它是“地球的红飘带”;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的笔下,它是“前所未有”的事;在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笔下,它是惊心动魄的史诗。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它”是( )A.北伐战争 B.红军长征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6.(2020九上·嘉兴期末)20世纪早期,有一本杂志深受青年们的喜爱,是青年的“良师益友”。大家评价“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这本杂志是( )A. 《湘江评论》 B.《申报》C.《新青年》 D.《中外纪闻》7.(2022九下·长兴开学考)据日本新闻网报道,人们在阿尔卑斯山的溶冰中发现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丧生的约80名士兵的遗体。大约过了1个世纪,掩埋在冰雪中的士兵方才重见天日。下列关于一战正确的有( )①起止时间为1914-1918年②协约国为正义方③被称为“绞肉机"的是凡尔登战役④一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8.(2022九下·长兴开学考)在一部历史小说中,主人公出生于1850年,60岁去世。他的经历中不可能有的是( )A.在电话局任职B.在申报上看到《辛丑条约》签订的消息C.被强令剪掉辫子,并穿上了中山装D.乘京张铁路火车赴京9.(2022九下·长兴开学考)以下是世界现代秩序变迁示意图。直接导致①所示的世界秩序出现的史实是(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①→多极化趋势A.苏联实现工业化 B.罗斯福新政的实施C.二战后美国、苏联实力大增 D.西欧、日本的崛起10.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下列各项表述中,属于“观点”的是( )①在凡尔登战役中,德法双方伤亡近百万人。②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③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倡导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④新经济政策是苏维埃俄国对如何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二、非选择题11.(2022九下·长兴开学考)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2 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标语字把民国的“国”改写为“园”。——宋军《申报的兴衰》材料二:它使传统中国二千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费正清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袁世凯身败名裂,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材料三: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 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失去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1)根据材料一指出《申报》庆祝的1912年元旦的重大政治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中国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2)材料二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哪些重要成果?(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列举辛亥革命后“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失去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4)综合以上材料,用一句话概括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12.(2022九下·长兴开学考)(开天辟地,探索前行)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某校开展“知党史,报党恩”系列活动。收集了下列资料:资料一: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 、军阀割据……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这场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资料二:1919 年,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并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克思主义作了比较系统和完整的介绍。1920 年,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公开出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资料三:20世纪初灾难深重的中国,诞生了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这两个党有过“握手”与“交手”。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读资料,知党史)(1)资料一中新知识分子认为需要的“更基本的东西”是什么?他们在资料二中的活动说明了什么?(2)请结合1924-1927 年国共关系的有关史实说说你对资料三中合和利的认识。(3) (唱歌谣,报党恩)歌谣:霹雳一声震天响,诞生中国共产党,黑暗中国见光明,革命从此有方向。歌谣唱出了中国共产党诞生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13.(2022九下·长兴开学考)会议是人类历史上解决重大问题的主要形式,对国家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会议彰显地位][会议生死攸关]会议以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之间,以为我向东却又向西,以为我渡江北上却又远途回击……弄得敌人扑朔迷离,处处挨打,疲于奔命。——刘伯承《回顾长征》[会议引领胜利][会议酝酿新生 ](1)对比两次会议,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明显的变化。结合图1和图2,运用史实加以论证。(2)指出材料中的“会议”名称。“以为我向东却又向西,以为我渡江北上却又远途回击”指的是哪一军事行动?(3)图3的会议和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何关系?(4)联系图4谈谈你对“西柏坡--新中国从这 里走来"的理解。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五四运动【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1919年6月5日以后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商人罢市、支持学生斗争,各地工人也参加罢工,工人阶级参加斗争起了巨大作用,成为运动的主力,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A项武昌起义爆发于1911年,不符合题意;B项“五四”运动爆发是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符合题意;C项“九一八”事变爆发于1931年,不符合题意;D项“七七”事变爆发于1937年,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五四运动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五四运动的过程和结果。2.【答案】B【知识点】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辽沈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9月,东北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战役,迅速攻占锦州,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被围困在长春的敌人部分起义,其余投降。接着,解放军攻克沈阳,解放东北全境。排除含①的选项。B项②③④能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对日军进攻了积极抵抗,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要求识记基础史实。3.【答案】A【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解析】【分析】由题干材料 “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可以看出,材料是指我党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工农武装是在大革命失败及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等城市起义失败之后进行的,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总结。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开始向敌人力量薄弱的井冈山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A项毛泽东领导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准确识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者是毛泽东。4.【答案】D【知识点】政治协商会议【解析】【分析】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致决议接受《共同纲领》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ABC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第一届中央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的施政方针,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内容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记忆并且区分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知识点。5.【答案】B【知识点】红军长征【解析】【分析】由题干里的“地球的红飘带”“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等关键信息,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党中央率领红军队伍,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红军长征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AC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红军长征是题干材料描述的事件,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红军长征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识记与灵活掌握红军长征的相关史实。6.【答案】C【知识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20世纪早期”“深受青年们的喜爱”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解放了青年们的思想,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爱国热情,促使了人们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AB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新青年》是题干描述的杂志,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7.【答案】A【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 1914年,奥匈帝国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挑起战争,一战爆发;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造成双方共七十多万人的伤亡,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一战爆发后,意大利为了自身利益,望风使舵,与协约国达成秘密协定,参加到协约国一方作战;1918年德国宣布投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标志;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战胜国在法国召开了巴黎和会,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会上拒绝了中国代表团的正当提议,并把中国的青岛转让给日本,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的爆发,故①③④符合题意。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所以对交战双方都无正义可言,故②错误。A项①③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关知识。8.【答案】C【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主人公出生于1850年,60岁去世”可知,主人公去世于1910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女子停止缠足,用新式的礼服代替过去的翎顶补服。男子穿着中山装、女子穿新式旗袍。“被强令剪掉辫子,并穿上了中山装” 主人公不可能经历。ABD三项主人公可能经历,不符合题意;C项被强令剪掉辫子,并穿上了中山装主人公不可能经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1850——1910年我国发生的重大史实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历史事件时间的记忆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之一,平时注意多记忆与积累。9.【答案】C【知识点】冷战中的对峙【解析】【分析】仔细观察世界现代化秩序变迁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直接导致①所示的世界秩序出现的史实是二战后美国、苏联实力大增。二战后美国、苏联实力大增,美国为争夺世界霸权,遏制苏联,实施冷战政策。冷战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现是出台杜鲁门主义,经济上表现为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组织。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苏联、捷克斯洛伐克等8月建立华沙条约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ABD三项都不是直接导致①所示的世界秩序出现的史实,不符合题意;C项二战后美国、苏联实力大增直接导致①所示的世界秩序出现,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二战后的冷战政策和两极格局形成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二战后的冷战政策和两极格局形成的相关知识。10.【答案】D【知识点】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分析】史实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陈述,不带有作者自己的感彩,而观点则是对某一历史事件的看法,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各项表述中,属于观点的是②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和④新经济政策是苏维埃俄国对如何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①③属于史实。D项②④属于“观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史实和观点的区别及学生的理解能力。区分历史观点和历史史实是解题的关键。11.【答案】(1)中华民国成立(或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从专制走向民主的发展趋势。(2)推翻帝制(结束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3)如称呼变化,妇女争取婚姻自由,发型变化等。(4)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中华民国成立及发展趋势,要求运用所学分析材料信息。依据材料“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标语字把民国的‘国’ 改写为‘囻’”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民国成立。第二小问趋势,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映了中国开始从专制走向民主的发展趋势。(2)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二“它使传统中国二千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袁世凯身败名裂,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概括可知,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结束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3)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三“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失去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和所学知识可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革除了“大人”“老爷”的称呼;妇女争取婚姻自由;剪辫等。(4)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要求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材料信息。综合分析三则材料归纳可知,辛亥革命使中国开始从专制走向民主、推翻帝制(结束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失去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因此,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或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故答案为:(1)中华民国成立(或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从专制走向民主的发展趋势。(2)推翻帝制(结束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3)如称呼变化,妇女争取婚姻自由,发型变化等。(4)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三段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辛亥革命的有关知识及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识记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掌握相关基础知识。12.【答案】(1)指“民主”“科学”的思想。说明了五四运动后,他们接受并传播马克思主义。(2)合: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之后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国民革命运动。利:国共合作后,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干部,他们成为国民革命军的骨干;北伐胜利推进,打败了吴佩孚,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知识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一问“东西”,从资料一“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这场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更基本的东西”是指新文化运动中提倡的“民主”“科学”的思想;第二问“说明”,从资料二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李大钊和陈望的活动说明了五四运动后,他们接受并传播马克思主义。(2)本题考查国共两党“合则利”的认识形成,要求具备准确识记历史基础知识和用史实印证历史观点的能力。结合题干要求“1924—1927年”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合: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之后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国民革命运动。利:国共合作后,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干部,他们成为国民革命军的骨干;北伐胜利推进,打败了吴佩孚,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3)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要求具备解读歌谣内容和准确识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结合歌谣内容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歌谣唱的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故答案为:(1)指“民主”“科学”的思想。说明了五四运动后,他们接受并传播马克思主义。(2)合: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之后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国民革命运动。利:国共合作后,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干部,他们成为国民革命军的骨干;北伐胜利推进,打败了吴佩孚,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文化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3.【答案】(1)在图1巴黎和会上,中国作为战胜国在会议上提出的收回日本在山东的权益的正当要求不但被列强拒绝,而且他们作出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决定。可见中国是一个毫无地位,受列强支配,国家利益被任意践踏的弱国。在图2的开罗会议后,发表了《开罗宣言》,声明日本攫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可见,中国转变成初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国,国际地位上升。(2)遵义会议;四渡赤水。(3)图3的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建立,中国的抗战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援助,这是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4)图4的会议的召开,为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准备。【知识点】五四运动;红军长征;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巴黎和会和开罗会议,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片信息。图1是巴黎和会;图2是开罗会议;对比两次会议,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明显的变化,在图1巴黎和会上,中国作为战胜国在会议上提出的收回日本在山东的权益的正当要求不但被列强拒绝,而且它们作出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决定。可见中国是一个毫无地位,受列强支配,国家利益被任意践踏的弱国。图2在开罗会议后,发表了《开罗会议》,声明日本攫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可见中国转变成初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国,国际地位上升。(2)本题考查长征,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据“会议以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之间,以为我向东却又向西,以为我渡江北上却又远途回击”可知材料中“会议”是指遵义会议。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开始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以为我向东却又向西,以为我渡江北上却又远途回击”指的是四渡赤水。遵义会议以后,在毛泽东的指挥下,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四渡赤水河最能体现毛泽东的军事思想。(3)本题考查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片信息。仔细观察图3并结合所学,图3的会议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建立,中国的抗战得到了反法西斯同盟国的援助,这是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4)本题考查七届二中全会,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片信息。仔细观察图4并结合所学,图4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这次会议为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做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准备,因而可以说“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故答案为:(1)在图1巴黎和会上,中国作为战胜国在会议上提出的收回日本在山东的权益的正当要求不但被列强拒绝,而且他们作出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决定。可见中国是一个毫无地位,受列强支配,国家利益被任意践踏的弱国。在图2的开罗会议后,发表了《开罗宣言》,声明日本攫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可见,中国转变成初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国,国际地位上升。(2)遵义会议;四渡赤水。(3)图3的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建立,中国的抗战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援助,这是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4)图4的会议的召开,为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准备。【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巴黎和会,开罗会议,红军长征,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七届二中全会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部分校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社会法治返校考试试卷(历社部分)一、选择题1.1919年6月,上海各界人民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上海“大世界”娱乐场中的跑马生意也随之萧条了。这主要是因为( )A.武昌起义爆发 B.“五四”运动爆发C.“九一八”事变爆发 D.“七七”事变爆发【答案】B【知识点】五四运动【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1919年6月5日以后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商人罢市、支持学生斗争,各地工人也参加罢工,工人阶级参加斗争起了巨大作用,成为运动的主力,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A项武昌起义爆发于1911年,不符合题意;B项“五四”运动爆发是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符合题意;C项“九一八”事变爆发于1931年,不符合题意;D项“七七”事变爆发于1937年,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五四运动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五四运动的过程和结果。2.(2020九上·越城月考)以下是战役能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对日军进攻了积极抵抗的有 ( )①辽沈战役 ②淞沪会战 ③太原会战 ④徐州会战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B【知识点】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辽沈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9月,东北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战役,迅速攻占锦州,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被围困在长春的敌人部分起义,其余投降。接着,解放军攻克沈阳,解放东北全境。排除含①的选项。B项②③④能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对日军进攻了积极抵抗,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要求识记基础史实。3.(2022九下·长兴开学考)“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的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人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谁领导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A.毛泽东 B.朱德 C.陈毅 D.贺龙【答案】A【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解析】【分析】由题干材料 “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可以看出,材料是指我党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工农武装是在大革命失败及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等城市起义失败之后进行的,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总结。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开始向敌人力量薄弱的井冈山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A项毛泽东领导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准确识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者是毛泽东。4.(2022九下·长兴开学考)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第一届中央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的施政方针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华民国宪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答案】D【知识点】政治协商会议【解析】【分析】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致决议接受《共同纲领》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ABC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第一届中央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的施政方针,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内容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记忆并且区分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知识点。5.在中国作家魏巍的笔下,它是“地球的红飘带”;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的笔下,它是“前所未有”的事;在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笔下,它是惊心动魄的史诗。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它”是( )A.北伐战争 B.红军长征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答案】B【知识点】红军长征【解析】【分析】由题干里的“地球的红飘带”“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等关键信息,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党中央率领红军队伍,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红军长征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AC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红军长征是题干材料描述的事件,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红军长征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识记与灵活掌握红军长征的相关史实。6.(2020九上·嘉兴期末)20世纪早期,有一本杂志深受青年们的喜爱,是青年的“良师益友”。大家评价“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这本杂志是( )A. 《湘江评论》 B.《申报》C.《新青年》 D.《中外纪闻》【答案】C【知识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20世纪早期”“深受青年们的喜爱”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解放了青年们的思想,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爱国热情,促使了人们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AB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新青年》是题干描述的杂志,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7.(2022九下·长兴开学考)据日本新闻网报道,人们在阿尔卑斯山的溶冰中发现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丧生的约80名士兵的遗体。大约过了1个世纪,掩埋在冰雪中的士兵方才重见天日。下列关于一战正确的有( )①起止时间为1914-1918年②协约国为正义方③被称为“绞肉机"的是凡尔登战役④一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A【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 1914年,奥匈帝国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挑起战争,一战爆发;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造成双方共七十多万人的伤亡,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一战爆发后,意大利为了自身利益,望风使舵,与协约国达成秘密协定,参加到协约国一方作战;1918年德国宣布投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标志;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战胜国在法国召开了巴黎和会,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会上拒绝了中国代表团的正当提议,并把中国的青岛转让给日本,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的爆发,故①③④符合题意。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所以对交战双方都无正义可言,故②错误。A项①③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关知识。8.(2022九下·长兴开学考)在一部历史小说中,主人公出生于1850年,60岁去世。他的经历中不可能有的是( )A.在电话局任职B.在申报上看到《辛丑条约》签订的消息C.被强令剪掉辫子,并穿上了中山装D.乘京张铁路火车赴京【答案】C【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主人公出生于1850年,60岁去世”可知,主人公去世于1910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女子停止缠足,用新式的礼服代替过去的翎顶补服。男子穿着中山装、女子穿新式旗袍。“被强令剪掉辫子,并穿上了中山装” 主人公不可能经历。ABD三项主人公可能经历,不符合题意;C项被强令剪掉辫子,并穿上了中山装主人公不可能经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1850——1910年我国发生的重大史实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历史事件时间的记忆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之一,平时注意多记忆与积累。9.(2022九下·长兴开学考)以下是世界现代秩序变迁示意图。直接导致①所示的世界秩序出现的史实是(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①→多极化趋势A.苏联实现工业化 B.罗斯福新政的实施C.二战后美国、苏联实力大增 D.西欧、日本的崛起【答案】C【知识点】冷战中的对峙【解析】【分析】仔细观察世界现代化秩序变迁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直接导致①所示的世界秩序出现的史实是二战后美国、苏联实力大增。二战后美国、苏联实力大增,美国为争夺世界霸权,遏制苏联,实施冷战政策。冷战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现是出台杜鲁门主义,经济上表现为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组织。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苏联、捷克斯洛伐克等8月建立华沙条约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ABD三项都不是直接导致①所示的世界秩序出现的史实,不符合题意;C项二战后美国、苏联实力大增直接导致①所示的世界秩序出现,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二战后的冷战政策和两极格局形成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二战后的冷战政策和两极格局形成的相关知识。10.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下列各项表述中,属于“观点”的是( )①在凡尔登战役中,德法双方伤亡近百万人。②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③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倡导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④新经济政策是苏维埃俄国对如何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D【知识点】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分析】史实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陈述,不带有作者自己的感彩,而观点则是对某一历史事件的看法,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各项表述中,属于观点的是②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和④新经济政策是苏维埃俄国对如何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①③属于史实。D项②④属于“观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史实和观点的区别及学生的理解能力。区分历史观点和历史史实是解题的关键。二、非选择题11.(2022九下·长兴开学考)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2 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标语字把民国的“国”改写为“园”。——宋军《申报的兴衰》材料二:它使传统中国二千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费正清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袁世凯身败名裂,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材料三: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 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失去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1)根据材料一指出《申报》庆祝的1912年元旦的重大政治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中国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2)材料二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哪些重要成果?(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列举辛亥革命后“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失去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4)综合以上材料,用一句话概括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答案】(1)中华民国成立(或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从专制走向民主的发展趋势。(2)推翻帝制(结束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3)如称呼变化,妇女争取婚姻自由,发型变化等。(4)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中华民国成立及发展趋势,要求运用所学分析材料信息。依据材料“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标语字把民国的‘国’ 改写为‘囻’”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民国成立。第二小问趋势,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映了中国开始从专制走向民主的发展趋势。(2)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二“它使传统中国二千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袁世凯身败名裂,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概括可知,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结束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3)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三“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失去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和所学知识可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革除了“大人”“老爷”的称呼;妇女争取婚姻自由;剪辫等。(4)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要求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材料信息。综合分析三则材料归纳可知,辛亥革命使中国开始从专制走向民主、推翻帝制(结束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失去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因此,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或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故答案为:(1)中华民国成立(或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从专制走向民主的发展趋势。(2)推翻帝制(结束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3)如称呼变化,妇女争取婚姻自由,发型变化等。(4)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三段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辛亥革命的有关知识及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识记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掌握相关基础知识。12.(2022九下·长兴开学考)(开天辟地,探索前行)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某校开展“知党史,报党恩”系列活动。收集了下列资料:资料一: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 、军阀割据……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这场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资料二:1919 年,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并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克思主义作了比较系统和完整的介绍。1920 年,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公开出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资料三:20世纪初灾难深重的中国,诞生了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这两个党有过“握手”与“交手”。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读资料,知党史)(1)资料一中新知识分子认为需要的“更基本的东西”是什么?他们在资料二中的活动说明了什么?(2)请结合1924-1927 年国共关系的有关史实说说你对资料三中合和利的认识。(3) (唱歌谣,报党恩)歌谣:霹雳一声震天响,诞生中国共产党,黑暗中国见光明,革命从此有方向。歌谣唱出了中国共产党诞生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答案】(1)指“民主”“科学”的思想。说明了五四运动后,他们接受并传播马克思主义。(2)合: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之后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国民革命运动。利:国共合作后,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干部,他们成为国民革命军的骨干;北伐胜利推进,打败了吴佩孚,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知识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一问“东西”,从资料一“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这场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更基本的东西”是指新文化运动中提倡的“民主”“科学”的思想;第二问“说明”,从资料二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李大钊和陈望的活动说明了五四运动后,他们接受并传播马克思主义。(2)本题考查国共两党“合则利”的认识形成,要求具备准确识记历史基础知识和用史实印证历史观点的能力。结合题干要求“1924—1927年”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合: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之后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国民革命运动。利:国共合作后,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干部,他们成为国民革命军的骨干;北伐胜利推进,打败了吴佩孚,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3)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要求具备解读歌谣内容和准确识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结合歌谣内容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歌谣唱的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故答案为:(1)指“民主”“科学”的思想。说明了五四运动后,他们接受并传播马克思主义。(2)合: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之后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国民革命运动。利:国共合作后,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干部,他们成为国民革命军的骨干;北伐胜利推进,打败了吴佩孚,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文化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3.(2022九下·长兴开学考)会议是人类历史上解决重大问题的主要形式,对国家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会议彰显地位][会议生死攸关]会议以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之间,以为我向东却又向西,以为我渡江北上却又远途回击……弄得敌人扑朔迷离,处处挨打,疲于奔命。——刘伯承《回顾长征》[会议引领胜利][会议酝酿新生 ](1)对比两次会议,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明显的变化。结合图1和图2,运用史实加以论证。(2)指出材料中的“会议”名称。“以为我向东却又向西,以为我渡江北上却又远途回击”指的是哪一军事行动?(3)图3的会议和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何关系?(4)联系图4谈谈你对“西柏坡--新中国从这 里走来"的理解。【答案】(1)在图1巴黎和会上,中国作为战胜国在会议上提出的收回日本在山东的权益的正当要求不但被列强拒绝,而且他们作出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决定。可见中国是一个毫无地位,受列强支配,国家利益被任意践踏的弱国。在图2的开罗会议后,发表了《开罗宣言》,声明日本攫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可见,中国转变成初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国,国际地位上升。(2)遵义会议;四渡赤水。(3)图3的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建立,中国的抗战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援助,这是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4)图4的会议的召开,为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准备。【知识点】五四运动;红军长征;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巴黎和会和开罗会议,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片信息。图1是巴黎和会;图2是开罗会议;对比两次会议,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明显的变化,在图1巴黎和会上,中国作为战胜国在会议上提出的收回日本在山东的权益的正当要求不但被列强拒绝,而且它们作出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决定。可见中国是一个毫无地位,受列强支配,国家利益被任意践踏的弱国。图2在开罗会议后,发表了《开罗会议》,声明日本攫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可见中国转变成初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国,国际地位上升。(2)本题考查长征,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据“会议以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之间,以为我向东却又向西,以为我渡江北上却又远途回击”可知材料中“会议”是指遵义会议。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开始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以为我向东却又向西,以为我渡江北上却又远途回击”指的是四渡赤水。遵义会议以后,在毛泽东的指挥下,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四渡赤水河最能体现毛泽东的军事思想。(3)本题考查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片信息。仔细观察图3并结合所学,图3的会议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建立,中国的抗战得到了反法西斯同盟国的援助,这是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4)本题考查七届二中全会,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片信息。仔细观察图4并结合所学,图4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这次会议为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做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准备,因而可以说“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故答案为:(1)在图1巴黎和会上,中国作为战胜国在会议上提出的收回日本在山东的权益的正当要求不但被列强拒绝,而且他们作出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决定。可见中国是一个毫无地位,受列强支配,国家利益被任意践踏的弱国。在图2的开罗会议后,发表了《开罗宣言》,声明日本攫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可见,中国转变成初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国,国际地位上升。(2)遵义会议;四渡赤水。(3)图3的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建立,中国的抗战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援助,这是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4)图4的会议的召开,为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准备。【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巴黎和会,开罗会议,红军长征,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七届二中全会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部分校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社会法治返校考试试卷(历社部分)(学生版).docx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部分校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社会法治返校考试试卷(历社部分)(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