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2022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天津市滨海新区2022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天津市滨海新区2022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共11小题,共27分。1~4小题,6~7小题,每题2分;5小题,8~11小题,每题3分)
1. 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亘古(gènɡ) 龟裂(jūn) 锲而不舍(qì)
B. 校补(xiào) 缄默(xián) 怒不可遏(è)
C. 竹篾(miè) 恪守(kè) 吹毛求疵(cī)
D. 吞噬(shì) 伫立(chù) 矫揉造作(jiāo)
2.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 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 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 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
A. 丈量 感应 贯穿 B. 丈量 感觉 贯穿
C. 测量 感应 贯彻 D. 测量 感觉 贯彻
3. 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文旅行业近年来借助直播开展“云旅游”活动,在丰富线上文旅产品的同时也吸引线下潜在游客。②直播旅游活动推动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复苏。③沉浸式的旅游直播也给游客带来了全新的观赏体验。④“五一”“十一”等假期,网友可以在直播平台饱览中国各地景色。
A. 第①句 B. 第②句 C. 第③句 D. 第④句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唐诗宋词中的春景,从来不是简单的风景描摹。它们和时代的氛围¨政治的气候桴(fú)鼓相应。清人吴乔的¨围炉诗话¨提出过“诗中有人”的理论:“人之境遇有穷通,而心之哀乐生焉。夫子言诗,亦不出于哀乐之情也。诗而有境有情,则自有人在其中¨正因为有个人境遇、人事哀乐的参与,相似的春景才能写得如此生动而不同。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5. 下面对《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A. 这首词简洁明快,层次分明,以三问三答来结构全篇,相互呼应。
B. 这首词把写景与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围绕“登北固楼”的主题,大处落墨,视野开阔。
C. 上阙借景抒情,作者登楼远望,思接千载,慨叹历史兴亡之事远逝难追,整体情感沉郁悲怆。
D. 下阙采用了反问的修辞,引用曹操的话,颂扬孙权的雄才大略、不畏强敌,表达了作者对英雄的仰慕,对屈辱求和的南宋朝廷的失望与愤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文明宝藏——三星堆遗址
①“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2021年3月,作为发现范围较广、考古时间较长、文化内涵丰富的古文化遗址——三星堆遗址,再度以辉煌的新发现震惊世人。
②2021年初,重启后的三星堆考古工作再次引起世界瞩目。与以往相比,这次考古工作不仅发掘有大量的精美器物,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工作中的运用也是此次发掘工作的亮点之一。据参与考古工作的相关人员回忆,20世纪80年代的考古环境就是一片田野,如今的考古发掘现场被大跨度钢结构大棚覆盖,里面数个通透的玻璃房子,将新发现的“祭祀坑”罩住。这些玻璃房子由探方工作舱、现场考古实验室、文物应急保护室、文物修复实验室、仪器分析实验室等组成。这些科学技术的运用,一方面可以实现考古发掘、系统科学研究与现场及时有效的保护相结合,确保考古工作高质量、高水平推进;另一方面,也便于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让广大网友实时收看考古发掘进展。
③本次考古发掘工作极为复杂,难度极大,国家尤为重视。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10家科研机构和高校纷纷参加了此次考古发掘工作,涵盖考古学,历史学、文物保护技术、环境生物等9个专业,甚至为了探明祭祀坑的“火燎”情况,还邀请数十位专业消防人员参与研究。
④从目前的考古进展可知,三星堆遗址发现有6座“祭祀坑”,出土重要文物500余件,加上20世纪80年代所发现的2个祭祀坑,专家们普遍认为这8个“祭祀坑”总体构成了三星堆祭祀区,是古蜀国专门用来祭祀天地、祖先,祈求国泰民安的场所,正如《左传》所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我”,三星堆祭祀坑的发掘体现了三星堆遗址已具备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以及独特的技术、艺术和精神信仰。
⑤可以说,三星堆遗址的考古远不止对古蜀文化本身的了解,它对我们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三星堆遗址的众多未解之谜将逐一被世人揭晓。
(原文有改动)
6.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第①段写“三星堆遗址新发现震惊世人”主要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三星堆遗址,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三星堆遗址考古的说明。
B. 选文第②段中加点字“之一”,是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是此次考古中的一个亮点。“之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C. 选文第③段主要为了说明本次考古发掘工作极为复杂,难度极大,国家尤为重视。
D. 选文主要采用了逻辑顺序介绍了此次三星堆遗址发掘成果及意义。
7. 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
A. 举例子 列数字 B. 列数字 作比较
C. 举例子 打比方 D. 列数字 下定义
8. 下面不属于三星堆遗址考古意义的一项是( )
A. 三星堆遗址此次发掘范围较广、时间较长,运用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B. 大量精美器物的发掘丰富了三星堆遗址的价值内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三星堆文化,推动三星堆文化的研究取得更多进展。
C. 三星堆祭祀坑的发掘体现了三星堆遗址已具备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以及独特的技术、艺术和精神信仰。
D. 三星堆遗址的考古远不止对古蜀文化本身的了解,它对我们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阅读《醉翁亭记》,完成下面小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9.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峰回路转 回:曲折、回环
B. 佳木秀而繁阴 秀:秀气
C. 杂然而前陈者 陈:陈列,摆开
D. 树林阴翳 翳:遮盖
10. 下面句子中是倒装句的一项( )
A. 环滁皆山也 B. 醉翁之意不在酒
C. 云归而岩穴暝 D. 负者歌于途
11. 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作者用寥寥数语,写山写水,写泉写路,神形兼备,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B. 第②段写出山中早晚的阴晴变化,四时景物的迥然不同。
C. 第③段由景物转移到人事上,先写太守之宴,再写滁人之游。
D. 第④段写日暮而归。这一段在叙事中,融入了更多议论和抒情,托出全文的主旨。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2.本卷共13 题,共93分。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12. 请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_____________________,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3)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4)金樽清酒斗十千,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5)____________________ ,雉从梁上飞。(《十五从军征》)
(6)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__。(张养浩 《山坡羊·潼关怀古》)
(7)《卖炭翁》中刻画了卖炭翁虽然衣服单薄,但仍希望天气更冷一些,只为炭能卖个好价钱的矛盾而复杂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理顺,字复礼。万历中举于乡。及廷对,帝亲擢第一,还宫喜曰:“朕今日得一耆硕①矣。”拜修撰。益勤学,非其人②不与交。贼犯京师,守卒缺饷,阴雨饥冻。理顺诣朝房③语诸执政,急请帑④,众唯唯。理顺太息归,捐家赀⑤犒守城卒。僚友问进止,正色曰:“存亡视⑥国,尚须商酌耶!”城破,理顺大书曰:“成仁取义,孔、孟所传。文信践之,吾何不然!”书毕投缳,年六十三。
(节选自《明史·刘理顺传》,有删改)
【注释】①耆硕:年高而有德。②其人:这里指好学的人。③执政:古官职名,明代对于内阁首辅的称呼。④帑(tǎnɡ):国库银。⑤赀(zī):通“资”,资财、钱财。⑥视:看。
13. 解释文中加点词含义。
①理顺太息归 归:
②书毕投缳 毕:
14. 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益勤学,非其人不与交。
15. 刘理顺的言行体现了其高尚品德和节操,请结合选文具体分析。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阅读《遥远的刺槐花开》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遥远的刺槐花开
田再联
①我的童年,都浸泡在刺槐花香里。
②暮春初夏的雨丝有了些粗犷,沙啦啦,沙啦啦地拍打着村庄。枝叶稀疏的刺槐树依偎在雨帘里,沐浴成一把把翠绿的大伞。雾气填满了村舍的空隙,流动着刺槐的香。
③雨声沙沙,催促很紧,刺槐花苞已经在交头接耳了。蜂鸟似的花蕾被雨丝的玉针银线挑扎在花轴上,似一枚枚晶莹的立体绣,藏在枝叶里。槐叶急匆匆地生长,忙着为槐花搭建遮风挡雨的帐篷。
④散学归来,我总喜欢撑着桐油布伞在刺槐树旁晃来晃去,听槐树与雨丝的对话,看花苞嘬嘴吮吸雨露。花蕾们羞答答、水灵灵的,那淡绿的眼帘里,有一张油布伞下企盼花开的脸蛋。雨丝在槐树枝叶里过滤成粗壮的雨滴,落在鲜黄的油布伞上,滴嗒滴嗒地刺激着我幼小猎奇的耳膜,耳膜里还有雨后天晴,刺槐花苞开裂的声音。
⑤阳光是刺槐花开的号角。雨过天晴,日色嫣然。槐花开时,叶子仿佛怕遮掩了花朵之美,故意地谦让。绿叶衬托银花,是一场绿翡翠与白珍珠的约会,它们相亲相依,美丽与芳香在村庄的土地上热烈地生长。
⑥不知是谁开启了生吃槐花的先例,先嗅后吃,槐花又成了我们惬意的零食。后来才知道,槐花生吃起来口感非常鲜嫩,与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密切相关。孩子们兴冲冲地捋一把刚开苞的槐花,迫不及待地往嘴里塞,乐滋滋,甜蜜蜜,一朵又一朵,一口又一口,边嗅边吃,嚼个不停,那槐花的色香味,一下子就成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光亮。
⑦父亲再忙,也得抽出一点时间来采摘槐花。大人们采刺槐花,有自制的工具。在晾衣竹竿的末端,用细绳绑上割稻子的镰刀,便做成了可靠的钩竿。我最喜欢屁巅屁巅地跟着父亲采槐花。父亲扛着钩竿,从自家门前的几棵刺槐树开始,逐渐向左邻右舍延伸。槐花纷纷落地时,我便兴奋得手忙脚乱。一串串、一朵朵,槐花全在我迅捷利索的忙碌中归筐。手里握着花香,嘴里含着花香,味蕾里浸着花香,心里溢着花香,我满身都散发出刺槐花香了。
⑧采花归来,收获满满。一串串洁白的槐花正安静地躺在篮子里,沁人心脾的花香,让母亲乐不可支,因为要轮到母亲大显身手了。我和父亲最喜欢吃母亲用麦面粉煎的槐花饼。母亲把晒干的槐花放在菜盆里浸泡片刻,洗净,再用力把水分挤尽,配上盐、小葱、鸡蛋,与面粉一起在盆中搅拌均匀。薪柴点燃,等铁锅烧热了,顺着锅沿放上些许菜籽油,油烟起时,便倒下和好的槐花糊。母亲用蘸过水的铁锅铲,娴熟地将面糊不紧不慢地摊开。只见面饼贴着锅迅速地扩大规模,变得越来越薄、越来越硬朗。面饼里夹着的槐花,好似在锅里获得重生,香味从热气里升腾、扩展,让我垂涎欲滴。吃着槐花饼的父亲曾感叹地说过,一个时代过着一种日子,每种日子都有一种色彩,吃槐花饼就是那时生活的特写。
⑨时间能带走许多东西。不知道从何时起,村庄长大了,变样了,屋前舍后的刺槐树也移植成香樟树、桂花树了,说是刺槐树那不守规矩的刺儿,容易让人不安。在城里的菜市场,我见到了刺槐花,连忙凑过去,价格不菲。走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嘴含新鲜的刺槐花,找不到当年好奇的味蕾,也找不到让我狂欢的田间小道,但我有信心,一定能做出母亲当年煎的槐花饼来。
(选自《新安晚报》2021年6月23日,有删改)
16. 文章围绕“刺槐花”写了多件事情,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概括。
17. 结合上下文,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绿叶衬托银花,是一场绿翡翠与白珍珠的约会,它们相亲相依,美丽与芳香在村庄的土地上热烈地生长。
18.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本文以“刺槐花”为叙事线索,回忆了儿时与刺槐花相关的童年趣事。
B. 第③④段主要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刺槐花在雨中生长的场景。
C. 第⑤段写叶子“故意地谦让”,从侧面展现了槐花的美丽与开放之盛。
D. 第⑧段详细描写母亲做槐花饼的过程,展现出了母亲心灵手巧的特点。
E. 文章第⑨段是作者发出的感悟,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流露出悲伤之情。
19. 请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结尾有何妙用。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3分)
(一)综合性学习(5分)
为配合乡村现代化建设,某班级开展“天津农村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搜集了四则材料。请你按照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结对帮扶困难村,小康路上一起走。天津市完善了政策保障体系,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完善了督导指导体系,推进任务,落地落实。
【材料二】近年天津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统计表
【材料三】种好粮菜果,全力搞好产业振兴。天津市各行政区域建有大片设施农业园区,一年四季生产果类和叶类蔬菜,满足市民菜篮子,还大量销往北京部分市场,同时,大力发展畜禽水产养殖。津产鱼虾肉禽蛋量足、质优、价稳,丰富了市民餐桌。
【材料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村庄美得像花园。天津市自制定并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以来,开展了“村庄清洁”“百日大会战”等活动,改善了生活环境,还乡村最美底色,引领乡村建设从村容整洁向生态宜居转变。
20.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二】的主要内容。
21. 根据材料,概括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所采取的重要措施。
(二)名著阅读(8分)
22. 按照要求填充下面表格中内容。
作品 文段
《______》 那邻居飞奔到集上,一地里寻不见;直寻到集东头,见范进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邻居道:“范相公,快些回去。你恭喜中了举人,报喜人挤了一屋里。”
《西游记》 ______(人物)仰面笑道:“那猴子想是火中不曾烧了他,故此又来。这一来切莫饶他,断然烧个皮焦肉烂才罢!”急纵身,挺着长枪,教:“小的们,推出火车子来!”他出门前,对行者道:“你又来怎的?”行者道:“还我师父来。”
《________》 “不喝就滚出去;好心好意,不领情是怎着?你个傻骆驼!辣不死你!连我还能喝四两呢。不信,你看看!”她把酒盅端起来,灌了多半盅,一闭眼,哈了一声。举着盅儿:“你喝!要不我揪耳朵灌你!”
《朝花夕拾》 进来的是一位黑瘦的先生___________(人物),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23.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钢是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而成的。只有这样它才能坚硬,什么都不惧怕。”坚强的意志、伟大的精神,一定是经历了很多磨难才“炼成”的,请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中“保尔和队员们筑路”事件进行简要分析。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24.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长大可能就是瞬间的事情。一件小事可能让早晨不起、晚上不睡、依赖父母的人,变得奋发图强,阳光向上;一个机会可能让没有规矩、玩世不恭的人,懂得了尊老爱幼,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一次真心谈话可能让孤独无助、乖张冷漠的人,茅塞顿开,温暖如春……
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和感悟呢?
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1)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2)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不少于6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022年天津市滨海新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共11小题,共27分。1~4小题,6~7小题,每题2分;5小题,8~11小题,每题3分)
1. 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亘古(gènɡ) 龟裂(jūn) 锲而不舍(qì)
B. 校补(xiào) 缄默(xián) 怒不可遏(è)
C. 竹篾(miè) 恪守(kè) 吹毛求疵(cī)
D. 吞噬(shì) 伫立(chù) 矫揉造作(jiāo)
【答案】C
【解析】
【详解】A. 亘古(gènɡ)——gèn,锲而不舍(qì)——qiè;
B. 校补(xiào)——jiào,缄默(xián)——jiān;
D. 伫立(chù)——zhù,矫揉造作(jiāo)——jiǎo;
故选C。
2.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 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 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 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
A. 丈量 感应 贯穿 B. 丈量 感觉 贯穿
C. 测量 感应 贯彻 D. 测量 感觉 贯彻
【答案】A
【解析】
【详解】第一空。丈量:用步弓、皮尺等量土地面积或距离。测量:用各种仪器来测定地形、物体位置以及测定各种物理量(如温度、重量、地震波、电压等)。根据“脚步”“祖国大地”的语境,可知是用步弓量距离的比喻意,因此用“丈量”最恰当;
第二空。感应:因受外界影响而引起相应的感情或动作。感觉: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根据“内心”与“时代脉搏”的关系,可知是时代引起的感情变化,因此要用“感应”;
第三空。贯穿:穿过;连通。贯彻:彻底实现或体现(方针、政策、精神、方法等)。根据“全过程”的语境,可知要用“贯穿”;
故选A。
3. 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文旅行业近年来借助直播开展“云旅游”活动,在丰富线上文旅产品的同时也吸引线下潜在游客。②直播旅游活动推动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复苏。③沉浸式的旅游直播也给游客带来了全新的观赏体验。④“五一”“十一”等假期,网友可以在直播平台饱览中国各地景色。
A. 第①句 B. 第②句 C. 第③句 D. 第④句
【答案】B
【解析】
【详解】考查病句的辨析。
B.语序不当。应把“发展和复苏”改为“复苏和发展”;
故选B。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唐诗宋词中的春景,从来不是简单的风景描摹。它们和时代的氛围¨政治的气候桴(fú)鼓相应。清人吴乔的¨围炉诗话¨提出过“诗中有人”的理论:“人之境遇有穷通,而心之哀乐生焉。夫子言诗,亦不出于哀乐之情也。诗而有境有情,则自有人在其中¨正因为有个人境遇、人事哀乐的参与,相似的春景才能写得如此生动而不同。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答案】C
【解析】
【详解】“时代的氛围”“政治的气候”是并列短语,中间表示短暂停顿,故第一个方框处应填顿号;“围炉诗话”是书的名称,故第二、三个方框应填书名号;“提出过‘诗中有人’的理论”后面使用的是冒号和引号,表示直接引用,故第四个方框先填句号再填双引号。
故选C。
5. 下面对《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A. 这首词简洁明快,层次分明,以三问三答来结构全篇,相互呼应。
B. 这首词把写景与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围绕“登北固楼”的主题,大处落墨,视野开阔。
C. 上阙借景抒情,作者登楼远望,思接千载,慨叹历史兴亡之事远逝难追,整体情感沉郁悲怆。
D. 下阙采用了反问的修辞,引用曹操的话,颂扬孙权的雄才大略、不畏强敌,表达了作者对英雄的仰慕,对屈辱求和的南宋朝廷的失望与愤慨。
【答案】D
【解析】
【详解】D.“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是一问一答的设问修辞,并非“反问的修辞”。
故选D。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文明宝藏——三星堆遗址
①“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2021年3月,作为发现范围较广、考古时间较长、文化内涵丰富的古文化遗址——三星堆遗址,再度以辉煌的新发现震惊世人。
②2021年初,重启后的三星堆考古工作再次引起世界瞩目。与以往相比,这次考古工作不仅发掘有大量的精美器物,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工作中的运用也是此次发掘工作的亮点之一。据参与考古工作的相关人员回忆,20世纪80年代的考古环境就是一片田野,如今的考古发掘现场被大跨度钢结构大棚覆盖,里面数个通透的玻璃房子,将新发现的“祭祀坑”罩住。这些玻璃房子由探方工作舱、现场考古实验室、文物应急保护室、文物修复实验室、仪器分析实验室等组成。这些科学技术的运用,一方面可以实现考古发掘、系统科学研究与现场及时有效的保护相结合,确保考古工作高质量、高水平推进;另一方面,也便于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让广大网友实时收看考古发掘进展。
③本次考古发掘工作极为复杂,难度极大,国家尤为重视。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10家科研机构和高校纷纷参加了此次考古发掘工作,涵盖考古学,历史学、文物保护技术、环境生物等9个专业,甚至为了探明祭祀坑的“火燎”情况,还邀请数十位专业消防人员参与研究。
④从目前的考古进展可知,三星堆遗址发现有6座“祭祀坑”,出土重要文物500余件,加上20世纪80年代所发现的2个祭祀坑,专家们普遍认为这8个“祭祀坑”总体构成了三星堆祭祀区,是古蜀国专门用来祭祀天地、祖先,祈求国泰民安的场所,正如《左传》所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我”,三星堆祭祀坑的发掘体现了三星堆遗址已具备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以及独特的技术、艺术和精神信仰。
⑤可以说,三星堆遗址的考古远不止对古蜀文化本身的了解,它对我们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三星堆遗址的众多未解之谜将逐一被世人揭晓。
(原文有改动)
6.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第①段写“三星堆遗址新发现震惊世人”主要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三星堆遗址,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三星堆遗址考古的说明。
B. 选文第②段中加点字“之一”,是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是此次考古中的一个亮点。“之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C. 选文第③段主要为了说明本次考古发掘工作极为复杂,难度极大,国家尤为重视。
D. 选文主要采用了逻辑顺序介绍了此次三星堆遗址发掘的成果及意义。
7. 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
A. 举例子 列数字 B. 列数字 作比较
C. 举例子 打比方 D. 列数字 下定义
8. 下面不属于三星堆遗址考古意义的一项是( )
A. 三星堆遗址此次发掘范围较广、时间较长,运用了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
B. 大量精美器物的发掘丰富了三星堆遗址的价值内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三星堆文化,推动三星堆文化的研究取得更多进展。
C. 三星堆祭祀坑的发掘体现了三星堆遗址已具备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以及独特的技术、艺术和精神信仰。
D. 三星堆遗址的考古远不止对古蜀文化本身的了解,它对我们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答案】6. B 7. A 8. A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B.“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工作中的运用也是此次发掘工作的亮点之一 ”中的“之一”这个词说明此次发掘工作亮点很多,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只是其中一个,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没有体现“生动性”。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
根据第③段画线句子“例如”一词分析,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根据“10家科研机构、等9个专业”分析,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结合“本次考古发掘工作极为复杂,难度极大,国家尤为重视”分析,具体准确的说明了本次考古发掘工作极为复杂,难度极大,国家尤为重视。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由第①段“2021年3月,作为发现范围较广、考古时间较长、文化内涵丰富的古文化遗址——三星堆遗址,再度以辉煌的新发现震惊世人”可知, 选项所说内容只是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三星堆,主要在于激发读者的兴趣,并非是三星堆遗址考古意义;
B.根据第②段“2021年初,重启后的三星堆考古工作再次引起世界瞩目。与以往相比,这次考古工作不仅发掘有大量的精美器物”分析,大量的精美器物的发掘丰富和深化我们对三星堆文化的认识,更加丰富了三星堆遗址的价值内涵,将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三星堆文化全貌,推动三星堆文化研究取得更大进展,属于三星堆遗址考古意义;
C.根据第④段“正如《左传》所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我’,三星堆祭祀坑的发掘体现了三星堆遗址已具备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以及独特的技术、艺术和精神信仰”得出:三星堆祭祀坑的发掘体现了三星堆遗址已具备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以及独特的技术、艺术和精神信仰,属于三星堆遗址考古意义;
D.根据第⑤段“三星堆遗址的考古远不止对古蜀文化本身的了解,它对我们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得出:三星堆遗址的考古远不止对古国文化本身的了解,它对我们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属于三星堆遗址考古意义;
故选A。
阅读《醉翁亭记》,完成下面小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9.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峰回路转 回:曲折、回环
B. 佳木秀而繁阴 秀:秀气
C. 杂然而前陈者 陈:陈列,摆开
D. 树林阴翳 翳:遮盖
10. 下面句子中是倒装句的一项( )
A. 环滁皆山也 B. 醉翁之意不在酒
C. 云归而岩穴暝 D. 负者歌于途
11. 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作者用寥寥数语,写山写水,写泉写路,神形兼备,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B. 第②段写出山中早晚的阴晴变化,四时景物的迥然不同。
C. 第③段由景物转移到人事上,先写太守之宴,再写滁人之游。
D. 第④段写日暮而归。这一段在叙事中,融入了更多议论和抒情,托出全文的主旨。
【答案】9. B 10. D 11. C
【解析】
【9题详解】
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B.句意:好的树木枝繁叶茂。秀:茂盛。
故选B。
【10题详解】
考查文言句式。
A.句意:环绕滁州的都是山。判断句;
B.句意: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正常语序;
C.句意: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正常语序;
D.句意: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负者于途歌;
故选D。
【11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C.结合文章第③段“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可知文章先写滁人之游,再写太守之宴;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杂七杂八的摆放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倒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2.本卷共13 题,共93分。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12. 请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_____________________,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3)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4)金樽清酒斗十千,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5)____________________ ,雉从梁上飞。(《十五从军征》)
(6)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__。(张养浩 《山坡羊·潼关怀古》)
(7)《卖炭翁》中刻画了卖炭翁虽然衣服单薄,但仍希望天气更冷一些,只为炭能卖个好价钱的矛盾而复杂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独怆然而涕下 ②. 荡胸生曾云 ③. 留取丹心照汗青 ④. 玉盘珍羞直万钱 ⑤. 兔从狗窦入 ⑥.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⑦. 可怜身上衣正单 ⑧. 心忧炭贱愿天寒
【解析】
【详解】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怆、曾、汗青、羞、直、窦、阙、炭”等字词的书写。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7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理顺,字复礼。万历中举于乡。及廷对,帝亲擢第一,还宫喜曰:“朕今日得一耆硕①矣。”拜修撰。益勤学,非其人②不与交。贼犯京师,守卒缺饷,阴雨饥冻。理顺诣朝房③语诸执政,急请帑④,众唯唯。理顺太息归,捐家赀⑤犒守城卒。僚友问进止,正色曰:“存亡视⑥国,尚须商酌耶!”城破,理顺大书曰:“成仁取义,孔、孟所传。文信践之,吾何不然!”书毕投缳,年六十三。
(节选自《明史·刘理顺传》,有删改)
【注释】①耆硕:年高而有德。②其人:这里指好学的人。③执政:古官职名,明代对于内阁首辅的称呼。④帑(tǎnɡ):国库银。⑤赀(zī):通“资”,资财、钱财。⑥视:看。
13.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理顺太息归 归:
②书毕投缳 毕:
14. 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益勤学,非其人不与交。
15. 刘理顺的言行体现了其高尚品德和节操,请结合选文具体分析。
【答案】13. ①归:回来,回家。②毕:完毕。
14. 他更加勤奋好学,不是好学的人他不交往。
15. 刘理顺勤奋好学,被授予修撰之职后“益勤学”;刘理顺不计个人得失,舍小家保大家,在国家遭受危难时刻“捐家赀犒守城卒”;刘理顺深明大义、舍生取义,“书毕投缳”,践行了取义成仁之举。(意近即可)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刘理顺长叹回家。归:回来,回家。
②句意:写完后就上吊自杀了。毕:完毕。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益,更加;勤学,勤奋好学;交,交往。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人物形象分析。
由“帝亲擢第一”“拜修撰。益勤学”可知,崇祯皇帝亲自提拔(他)为第一并授予他修撰之职,刘理顺就更加勤于学问,可见他勤奋好学的品质。
由“守卒缺饷,阴雨饥冻”“捐家赀犒守城卒”可知,守城的士卒缺军饷,阴雨连绵受饥受冻,刘理顺就捐出家资犒劳守城士卒,可见其不计个人得失,舍小家保大家的高尚品质。
由“书毕投缳,年六十三”可知,在城池被攻破之时,刘理顺留下慷慨之词后英勇就义,可见其大义凛然、不惧生死、舍生取义的品质。
【点睛】参考译文:
刘理顺,字复礼。万历年间乡试得中。到(殿试)廷对时,崇祯皇帝亲自提拔(他)为第一,回宫后高兴地说:“朕今日得到了一位年高而有德望的人。”授予修撰之职。(刘理顺)更加勤于学问,不是好人就不与他们交往。贼兵侵犯京师很急,守城的士卒缺军饷,阴雨连绵受饥受冻。刘理顺拜访朝房的诸位执政说,赶紧请求库银,众人(只是嘴上)恭敬应答。刘理顺长叹回家,捐出家资犒劳守城士卒。同僚问他如何进退,(刘理顺)正色说:“(我的)生死视乎国家的存亡,(这个)还需要商量吗!”城被攻破,刘理顺写了一行大字:“成仁取义,孔子、孟子所流传(下来的)。文信实践了,我为什么不这样!”写完后就上吊自杀了,年龄六十三岁。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阅读《遥远的刺槐花开》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遥远的刺槐花开
田再联
①我的童年,都浸泡在刺槐花香里。
②暮春初夏的雨丝有了些粗犷,沙啦啦,沙啦啦地拍打着村庄。枝叶稀疏的刺槐树依偎在雨帘里,沐浴成一把把翠绿的大伞。雾气填满了村舍的空隙,流动着刺槐的香。
③雨声沙沙,催促很紧,刺槐花苞已经在交头接耳了。蜂鸟似的花蕾被雨丝的玉针银线挑扎在花轴上,似一枚枚晶莹的立体绣,藏在枝叶里。槐叶急匆匆地生长,忙着为槐花搭建遮风挡雨的帐篷。
④散学归来,我总喜欢撑着桐油布伞在刺槐树旁晃来晃去,听槐树与雨丝的对话,看花苞嘬嘴吮吸雨露。花蕾们羞答答、水灵灵的,那淡绿的眼帘里,有一张油布伞下企盼花开的脸蛋。雨丝在槐树枝叶里过滤成粗壮的雨滴,落在鲜黄的油布伞上,滴嗒滴嗒地刺激着我幼小猎奇的耳膜,耳膜里还有雨后天晴,刺槐花苞开裂的声音。
⑤阳光是刺槐花开的号角。雨过天晴,日色嫣然。槐花开时,叶子仿佛怕遮掩了花朵之美,故意地谦让。绿叶衬托银花,是一场绿翡翠与白珍珠的约会,它们相亲相依,美丽与芳香在村庄的土地上热烈地生长。
⑥不知是谁开启了生吃槐花的先例,先嗅后吃,槐花又成了我们惬意的零食。后来才知道,槐花生吃起来口感非常鲜嫩,与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密切相关。孩子们兴冲冲地捋一把刚开苞的槐花,迫不及待地往嘴里塞,乐滋滋,甜蜜蜜,一朵又一朵,一口又一口,边嗅边吃,嚼个不停,那槐花的色香味,一下子就成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光亮。
⑦父亲再忙,也得抽出一点时间来采摘槐花。大人们采刺槐花,有自制的工具。在晾衣竹竿的末端,用细绳绑上割稻子的镰刀,便做成了可靠的钩竿。我最喜欢屁巅屁巅地跟着父亲采槐花。父亲扛着钩竿,从自家门前的几棵刺槐树开始,逐渐向左邻右舍延伸。槐花纷纷落地时,我便兴奋得手忙脚乱。一串串、一朵朵,槐花全在我迅捷利索的忙碌中归筐。手里握着花香,嘴里含着花香,味蕾里浸着花香,心里溢着花香,我满身都散发出刺槐花香了。
⑧采花归来,收获满满。一串串洁白的槐花正安静地躺在篮子里,沁人心脾的花香,让母亲乐不可支,因为要轮到母亲大显身手了。我和父亲最喜欢吃母亲用麦面粉煎的槐花饼。母亲把晒干的槐花放在菜盆里浸泡片刻,洗净,再用力把水分挤尽,配上盐、小葱、鸡蛋,与面粉一起在盆中搅拌均匀。薪柴点燃,等铁锅烧热了,顺着锅沿放上些许菜籽油,油烟起时,便倒下和好的槐花糊。母亲用蘸过水的铁锅铲,娴熟地将面糊不紧不慢地摊开。只见面饼贴着锅迅速地扩大规模,变得越来越薄、越来越硬朗。面饼里夹着的槐花,好似在锅里获得重生,香味从热气里升腾、扩展,让我垂涎欲滴。吃着槐花饼的父亲曾感叹地说过,一个时代过着一种日子,每种日子都有一种色彩,吃槐花饼就是那时生活的特写。
⑨时间能带走许多东西。不知道从何时起,村庄长大了,变样了,屋前舍后的刺槐树也移植成香樟树、桂花树了,说是刺槐树那不守规矩的刺儿,容易让人不安。在城里的菜市场,我见到了刺槐花,连忙凑过去,价格不菲。走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嘴含新鲜的刺槐花,找不到当年好奇的味蕾,也找不到让我狂欢的田间小道,但我有信心,一定能做出母亲当年煎的槐花饼来。
(选自《新安晚报》2021年6月23日,有删改)
16. 文章围绕“刺槐花”写了多件事情,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概括。
17. 结合上下文,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绿叶衬托银花,是一场绿翡翠与白珍珠约会,它们相亲相依,美丽与芳香在村庄的土地上热烈地生长。
18.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本文以“刺槐花”为叙事线索,回忆了儿时与刺槐花相关的童年趣事。
B. 第③④段主要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刺槐花在雨中生长的场景。
C. 第⑤段写叶子“故意地谦让”,从侧面展现了槐花的美丽与开放之盛。
D. 第⑧段详细描写母亲做槐花饼的过程,展现出了母亲心灵手巧的特点。
E. 文章第⑨段是作者发出的感悟,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流露出悲伤之情。
19. 请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结尾有何妙用。
【答案】16. “我”观察刺槐花(或槐花)盛开;小孩子们生吃刺槐花(或槐花);我和父亲采摘刺槐花;母亲煎(或做、烙)槐花饼。(意近即可)
17. 运用了拟人、比喻修辞方法,把绿叶比喻为翡翠,把槐花比喻为白珍珠,同时把叶和花拟人化,形象地描绘了刺槐花的美丽、芳香、热烈生长。(意近即可) 18. BE
19. (1)呼应前文,结构完整;(2)总结全文,升华情感;(3)内容上,告诉我们时移世易,世事变迁,但是对家乡的思念不变,对亲情的思念永恒,对生活的热爱不变。(意近即可)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④段“散学归来,我总喜欢撑着桐油布伞在刺槐树旁晃来晃去,听槐树与雨丝的对话,看花苞嘬嘴吮吸雨露。花蕾们羞答答、水灵灵的,那淡绿的眼帘里……刺槐花苞开裂的声音”可概括为:“我”观察刺槐花(或槐花)盛开;
根据第⑥段“孩子们兴冲冲地捋一把刚开苞的槐花,迫不及待地往嘴里塞,乐滋滋,甜蜜蜜,一朵又一朵,一口又一口,边嗅边吃,嚼个不停,那槐花的色香味,一下子就成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光亮”可概括为:小孩子们生吃刺槐花(或槐花);
根据第⑦段“我最喜欢屁巅屁巅地跟着父亲采槐花。父亲扛着钩竿,从自家门前的几棵刺槐树开始,逐渐向左邻右舍延伸。槐花纷纷落地时,我便兴奋得手忙脚乱。一串串、一朵朵,槐花全在我迅捷利索的忙碌中归筐。手里握着花香,嘴里含着花香,味蕾里浸着花香,心里溢着花香,我满身都散发出刺槐花香了”可概括为:我和父亲采摘刺槐花;
根据第⑧段“母亲把晒干的槐花放在菜盆里浸泡片刻,洗净,再用力把水分挤尽,配上盐、小葱、鸡蛋,与面粉一起在盆中搅拌均匀……只见面饼贴着锅迅速地扩大规模,变得越来越薄、越来越硬朗。面饼里夹着的槐花,好似在锅里获得重生,香味从热气里升腾、扩展,让我垂涎欲滴”可概括为:母亲煎(做、烙)槐花饼。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语句。
修辞手法:第⑤段画线句中“绿叶衬托银花,是一场绿翡翠与白珍珠的约会”,将“绿叶”比作“翡翠”,把“槐花”比作“白珍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它们相亲相依”中赋予叶和花以人的情态(相亲相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根据语句中“美丽与芳香在村庄的土地上热烈地生长”,联系前文“雨过天晴,日色嫣然。槐花开时,叶子仿佛怕遮掩了花朵之美,故意地谦让”可知,此句描绘了刺槐花的美丽、芳香、热烈生长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槐花的喜爱。
【18题详解】
B.根据第③段“刺槐花苞已经在交头接耳了”“槐叶急匆匆地生长,忙着为槐花搭建遮风挡雨的帐篷”,第④段“听槐树与雨丝的对话,看花苞嘬嘴吮吸雨露”“花蕾们羞答答、水灵灵的”等语句可知,第③④段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而非“对比”的手法;生动描绘了刺槐花在雨中热烈生长的场景;
E.第⑨段“走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嘴含新鲜的刺槐花,找不到当年好奇的味蕾,也找不到让我狂欢的田间小道,但我有信心,一定能做出母亲当年煎的槐花饼来”,虽时移世易,世事变迁,但是对家乡的思念不变,对亲情的思念永恒,对生活的热爱不变;;而非“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流露出悲伤之情”;
故选BE。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内容上:
结尾段“时间能带走许多东西。不知道从何时起,村庄长大了,变样了,屋前舍后的刺槐树也移植成香樟树、桂花树了,说是刺槐树那不守规矩的刺儿,容易让人不安”,写随着时间的流逝,村庄里的“我”所喜爱的刺槐花已经消失不见;“在城里的菜市场,我见到了刺槐花,连忙凑过去,价格不菲。走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嘴含新鲜的刺槐花,找不到当年好奇的味蕾,也找不到让我狂欢的田间小道,但我有信心,一定能做出母亲当年煎的槐花饼来”,写“我”再次遇见刺槐花还是会凑过去,虽然现在的刺槐花已经没有曾经的“味道”,但是“我”“有信心”做出母亲当年煎的槐花饼来,体现了“我”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永留心间,心中对生活的热爱不会消散;
结构上:
结尾段“时间能带走许多东西。不知道从何时起,村庄长大了,变样了”,照应首段“我的童年,都浸泡在刺槐花香里”,照应童年与“刺槐花”相伴的日子,前后照应;位于结尾,总结全文,升华情感(对家乡的思念,对亲情的思念,对生活的热爱)。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3分)
(一)综合性学习(5分)
为配合乡村现代化建设,某班级开展“天津农村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搜集了四则材料。请你按照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结对帮扶困难村,小康路上一起走。天津市完善了政策保障体系,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完善了督导指导体系,推进任务,落地落实。
【材料二】近年天津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统计表
【材料三】种好粮菜果,全力搞好产业振兴。天津市各行政区域建有大片设施农业园区,一年四季生产果类和叶类蔬菜,满足市民菜篮子,还大量销往北京部分市场,同时,大力发展畜禽水产养殖。津产鱼虾肉禽蛋量足、质优、价稳,丰富了市民餐桌。
【材料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村庄美得像花园。天津市自制定并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以来,开展了“村庄清洁”“百日大会战”等活动,改善了生活环境,还乡村最美底色,引领乡村建设从村容整洁向生态宜居转变。
20.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二】的主要内容。
21. 根据材料,概括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所采取的重要措施。
【答案】20. 近年来,天津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
21. 结对帮扶困难村,完善政策保障和督导指导体系;种好粮菜果,全力搞好产业振兴;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图表转换。
根据观察材料二的“近年天津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统计表”可知,2017年天津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753.68元,2018年天津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065元,2019年天津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804元,2020年天津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691元。观察数据可知,2017年至2020年天津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概括。
根据材料一“结对帮扶困难村,小康路上一起走。天津市完善了政策保障体系,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完善了督导指导体系,推进任务,落地落实”可概括出,结对帮扶困难村,完善政策保障和督导指导体系;
根据材料三“种好粮菜果,全力搞好产业振兴。天津市各行政区域建有大片设施农业园区……同时,大力发展畜禽水产养殖”可概括出,种好粮菜果,全力搞好产业振兴;
根据材料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村庄美得像花园”可概括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
(二)名著阅读(8分)
22. 按照要求填充下面表格中的内容。
作品 文段
《______》 那邻居飞奔到集上,一地里寻不见;直寻到集东头,见范进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邻居道:“范相公,快些回去。你恭喜中了举人,报喜人挤了一屋里。”
《西游记》 ______(人物)仰面笑道:“那猴子想是火中不曾烧了他,故此又来。这一来切莫饶他,断然烧个皮焦肉烂才罢!”急纵身,挺着长枪,教:“小的们,推出火车子来!”他出门前,对行者道:“你又来怎的?”行者道:“还我师父来。”
《________》 “不喝就滚出去;好心好意,不领情是怎着?你个傻骆驼!辣不死你!连我还能喝四两呢。不信,你看看!”她把酒盅端起来,灌了多半盅,一闭眼,哈了一声。举着盅儿:“你喝!要不我揪耳朵灌你!”
《朝花夕拾》 进来的是一位黑瘦的先生___________(人物),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答案】 ①. 儒林外史(或:范进中举) ②. 红孩儿 ③. 骆驼祥子 ④. 藤野先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
①由文段“范相公,快些回去。你恭喜中了举人”可知,文段出自《儒林外史》(或者《范进中举》),《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故事情节。该作品通过描写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刻画了他为科举考试喜极而疯的形象,用岳丈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极其鲜明的肢体动作和言语表情,以及中举后邻居对他的前呼后拥和乡绅赠屋的等事例重点刻画出了一个趋炎附势热衷仕途,好官名利禄且世态炎凉的可耻的社会风气,对当时社会及其阴暗的特征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故第一空为“儒林外史(或:范进中举)”。
②由“那猴子想是火中不曾烧了他”“推出火车子来”“行者道:‘还我师父来。’”可知,文段出自《西游记》四十一回《心猿遭火败 木母被魔擒》。红孩儿听说吃唐僧肉能长生不老,用狂风卷走唐僧,和孙悟空大战,假扮观音菩萨骗擒八戒,孙悟空一时难以降服,幸亏观音菩萨感知他们师徒有难,特意来降服红孩儿,用玉净瓶的甘露熄灭了三昧真火。给红孩儿戴上金手镯,最终收服了红孩儿,红孩儿跟在观音菩萨的身边做了善财童子,修成正果。故第二空为:红孩儿。
③根据“傻骆驼”的称呼和“连我还能喝四两呢”“你喝!要不我揪耳朵灌你”这些语言描写,可知这段文字出自《骆驼祥子》,作者是老舍(舒庆春)。这个文段描述的是性格泼辣野蛮的虎妞强迫祥子喝酒的情景。选文中被叫做“傻骆驼”的这个人是指祥子。祥子从农村来到北京城,靠拉洋车为生,他的最大梦想是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故第三空为“骆驼祥子”。
④由“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可知,语段出自《藤野先生》,所在课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描写的人物是藤野先生。《藤野先生》中,作者通过藤野的相貌、穿着、声调,以及为“我”添改讲义、修正解剖图、关心“我”的解剖实习和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等真切感人的细节描写,正面赞颂了藤野先生朴素正直、认真负责、热情诚恳、没有民族偏见、实事求是、潜心研究等优秀品质和个性特征。故第四空为:藤野先生。
23.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钢是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而成的。只有这样它才能坚硬,什么都不惧怕。”坚强的意志、伟大的精神,一定是经历了很多磨难才“炼成”的,请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中“保尔和队员们筑路”事件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筑路”期间,劳动环境恶劣,如秋雨、泥泞、天气严寒、暴风雪突袭等;劳动条件艰苦,如缺衣少穿、住房简陋、物资缺乏等;除此之外,还有怠工、开小差等情况,更有匪兵的侵袭。在这样的情况下,保尔依然带领队员不畏艰苦,奋力拼搏,锻造了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意近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情节的识记。
通过“保尔和队员们筑路”事件体现出“钢是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而成的。只有这样它才能坚硬,什么都不惧怕。”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话强调的是一个人只有经历挫折与磨难,才能炼就顽强刚毅的意志,变得无所畏惧。在名著中,由于匪徒的干扰以及冬天马上就要到来,木柴和粮食供应成为当时最严峻的问题,保尔参加了艰苦卓绝的筑路工作。当时参加修路的都是共青团员,在没有足够的棉衣、棉鞋、手套的情况下,保尔坚持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中工作,遭遇土匪袭击,只有一把枪和土匪对峙一夜。除此之外,还有个别队员怠工、开小差等情况。最终,布尔什维克战士以超人的意志战胜了匪徒的干扰和恶劣的气候环境,终于把铁路修到了林区。最后保尔因伤寒住院,被朋友们误认为牺牲了,保尔在家乡把病养好后,游烈士陵园,说出了那段最著名的话。极端的工作环境和伤病的折磨,锤炼了保尔的意志,他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更加坚定。
可据此作答。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24.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长大可能就是瞬间的事情。一件小事可能让早晨不起、晚上不睡、依赖父母的人,变得奋发图强,阳光向上;一个机会可能让没有规矩、玩世不恭的人,懂得了尊老爱幼,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一次真心谈话可能让孤独无助、乖张冷漠的人,茅塞顿开,温暖如春……
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和感悟呢?
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1)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2)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不少于6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例文:
那一刻,我长大了
正午的阳光懒洋洋地投射在地上,将屋子里仅存的一丝潮湿一扫而光。我舒服地眯着眼,静静地沐浴着阳光。
我听到轻轻的脚步声慢慢移近,我睁开眼睛,哦,是奶奶。她小心翼翼地靠近窗边,生怕打扰了我的休憩。阳光透过窗子照在她的脸上,小到每一个毛孔,都在闪闪发光。她脸上的细纹就像是树叶上条条清晰可辨的纹路,反而显得更好看了。
只见奶奶一手拿着一根针,一手拿着根线,凑着脸,颤巍巍地找着针眼。在我看,那根针银亮亮的,针眼别提有多好找了。可奶奶的手抖得实在厉害,几次三番地对眼,也穿不过去,看得我干着急。几次失利后,奶奶仍不罢休,她不断地把手伸进嘴里沾沾口水,捻了捻那根已经起了毛的线,然后再去对针眼。我感觉奶奶的口水都快沾完了,但还是没有穿好线。
我实在看不下去了,笑着说:“奶奶还是我吧!”奶奶一惊,稍稍有些犹豫,可还是乖乖地把针线递了过。我拿起针线,瞄准针眼,麻利地一穿,一气呵成。我得意地向奶奶炫耀着成果:“奶奶,我厉害吧?”奶奶赞许地点了点头:“是啊,我孙女最棒了!”她笑得很开心,胜过此时的阳光。殊不知,她脸上一闪而过的失落我尽收眼底。
她似乎是在解嘲:“人老了,到底是不中用了,穿个线都要人帮忙,以前挑灯纳鞋底都轻而易举。”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奶奶说的一字一句,都像一根针一样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是啊。奶奶老了。我一直以为奶奶还如我出生时那般年轻,还像小时候带我时那般硬朗,可是,奶奶的腰背已经从挺直变得佝偻,乌黑秀丽的头发也变得花白,奶奶老了。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长大了。我知道自己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奶奶也不再是年轻的模样。如今,奶奶需要我的关心和陪伴。我要一直陪伴着奶奶,让她知道她不是孤单一人。
阳光下,我想要牢牢地抓住奶奶的手,自此永不分开,让奶奶有所依靠。真的,我长大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第一,审题。结合材料中“长大可能就是瞬间事情”可知,本次写作应要围绕“长大”而展开。长大是一种非常真切的感受,却是比较抽象的情感。结合材料“一件小事可能让早晨不起、晚上不睡、依赖父母的人,变得奋发图强,阳光向上;一个机会可能让没有规矩、玩世不恭的人,懂得了尊老爱幼,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一次真心谈话可能让孤独无助、乖张冷漠的人,茅塞顿开,温暖如春”可知,这里的“长大”,不是指生理的长大,是指由内而外的思想的成长。
第二,立意。抓住关键词,选角度立意。长大是一个很抽象宽泛的词语,写作势必通过写事情赋予它内涵。比如,责任感的增强,坚强意志的体现,个人信念的确立,拥有了宽容的心能够理解他人的宽容平和等等。文章不能单纯地叙事,而是要重点表现自己思想上的成长。这样,写作在叙事、抒情上更有根基,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第三,选材。源自生活,以情动人。我们可以抒写自己的成长感悟,能够从饱含真挚情感的生活小事入手,书写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以细腻的心理描写,给人真实、亲切之感。特别是我们正处在青春期,又面临着中考,学生与家长、与教师、与自己思想上都有过冲突和矛盾,这些都是入文的好材料。可以写某件事、某个人、某个机会、某次真心谈话促使自己长大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