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五年级(五升六)文言文阅读衔接讲义(二)(有答案解析)【考点解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准确掌握常见虚词“之、其、而、已”等虚词的一般用法,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十分重要。【例题精析】例: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长生猪胡御史牧亭言:其里有人畜一猪,见邻叟辄瞋目狂吼,奔突欲噬,见他人则否。邻叟初甚怒之,欲买而啖其肉。既而憬然省曰:“此殆佛经所谓‘夙冤’耶!世无不可解之冤。”乃以善价赎得,送佛寺为长生猪。后再见之弭①耳昵就非复曩②态矣。【注】①弭mǐ:耷拉。②曩nǎng:从前。(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其里有人畜一猪________②既而憬然省曰________③此殆佛经所谓‘夙冤’耶________④乃以善价赎得________(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的句子的意思。 邻叟初甚怒之,欲买而啖其肉。(4)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养;醒悟;大概;于是(2)后 再 见 之 /弭 耳 昵 就 /非 复 曩 态 矣(3)起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它的肉。(4)要懂得善待别人,冤家宜解不宜结,要宽容。 【解析】 (1)根据平时积累及语境理解词语意思,注意“省”这里是醒悟的意思;“殆”这里是大概的意思。(2)根据句意及语法进行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从此,这头猪见到老翁时,就耷拉着双耳靠近他,不像往日那凶恶的样子了。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 后 再 见 之 /弭 耳 昵 就 /非 复 曩 态 矣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叟翁;甚:很;啖:吃:而:连词,表顺接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起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它的肉。(4)结合故事内容分析,故事中的老翁开始因为这头猪见了自己便瞪着眼睛发怒猛奔过去咬自己就想着要把他杀吃掉,后来最终只是把它送到寺庙里作为长生猪供养,而猪对老翁的态度也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由此启示我们要懂得善待别人,冤家宜解不宜结,要宽容。故答案为:⑴养;醒悟;大概;于是⑵ 后 再 见 之 /弭 耳 昵 就 /非 复 曩 态 矣⑶ 起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它的肉。⑷ 要懂得善待别人,冤家宜解不宜结,要宽容。【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⑶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⑷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启示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文言文、多练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做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获得的启示。【附参考译文】据胡御史牧亭说,他老家有一个人养了一头猪,见了邻居家的老翁便瞪着眼睛发怒猛奔过去咬他,见到了别人却没有这种情况。最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掉。不久醒悟道:“这大概就是佛经里所说的前世冤仇吧?这世上并没有不可解的冤仇啊。”于是用高价买下这头猪,并把它送到佛寺里作为“长生猪”养起来。从此,这头猪见到老翁时,就耷拉着双耳靠近他,不像往日那凶恶的样子了。【专项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邻舍有烛而不逮 不逮:不给他B.衡乃与其佣作 佣作:雇佣劳作C.而不求偿 偿:报偿D.邑人畏服之如是 邑人:同乡2.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3.本文记述了有关匡衡的几个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感受?【参考答案及解析】1.A2.凿壁偷光3.三个故事:凿壁偷光、佣作求书、说《诗》感受:(略)【参考译文】匡衡字稚圭bai,勤奋好学,但家中du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zhi照不到他家,匡衡dao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同乡有个大户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文不识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最终(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匡衡能够讲解《诗经》,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没有人会讲解《诗经》,请匡鼎来。匡鼎来讲授《诗经》,能解除人们的疑问。”“鼎”是匡衡的小名。当时的人们竟如此敬佩他,听他讲解《诗经》的人都开颜欢笑。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1. 下列语句,诵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 妇亦 / 起大呼B. 又夹百千 / 求救声C. 虽人 / 有百手,手 / 有百指D. 不能 / 名其一处也2. 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 )A. 虽人有百手 虽:虽然B. 不能指其一端 指:手指C. 不能名其一处 名:说出D. 几欲先走 走:走开3. 对划线语句,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正面描绘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B. 反映出口技表演者的内容非常恐怖,令人胆战心惊。C. 写观众对口技表演的反应,写出了台上台下互相呼应的情景。D. 写观众对口技表演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4.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听口技表演的人很多。B. 表演者和观众面对面坐在一间屋里。C. 表演者所用道具非常简单。D. 表演者还没开始表演就抓住了听众。【参考答案及解析】1. D A项应为“妇/亦起大呼”,B项应为“又夹/百千求救声”,C项应为“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2. C “虽”是“即使”;“指”是“指明”;“走”是“跑”。3. D 画线句的用词都是观众的反应,因为这种反应是表演者引起的,所以从侧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4. B 根据“施八尺屏障”可知表演者与听众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王充求学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徒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迷博通众流百家之言。【注释】①会稽上虞:古地名,今浙江绍兴一带。②先:祖先。③徙:迁移。④孤:幼年丧父。⑤太学: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⑥扶风:古地名,在今陕西境内。⑦班彪:汉代著名史学家。1.“充少孤,乡里称孝”中“少”的意思是( )(2分)A.少年 B.数量少C.英雄 D.年轻2.“一见辄能诵忆”的意思是( )(2分)A.看一次就能背诵,回忆。B.一见到有能力的人就跟着。C.见面一次,感情就很好。D.一见到就跟着,不让其丢掉。3.选文中,王充具有的品质是( )(多选)(2分)A.孝敬长辈 B.诚实守信C.勤奋刻苦 D.关爱晚辈4.“好博览而不守章句”是指王充的( )(2分)A.学习态度、学习方法B.学习内容、学习方法C.学习内容、学习态度D.学习范围、学习方法5.画线句子让你想到下面哪个词语 ( )(2分)A.废寝忘食 B.博览群书C.精益求精 D.专心致志【参考答案及解析】1.A2.A3.AB【解析】由“乡里称孝”可知王充孝敬长辈,由“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可知王充勤奋好学。4.D【解析】“好博览而不守章句”的意思是:他喜欢广泛阅读却不死守他人的观点或语句。“博览”说明了他的学习范围,“不守章句”说的是他的学习方法。5.B【参考译文】: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是从魏郡元城迁徙来的。王充少时丧父,乡里都称赞他的孝顺。后来到京师,在太学学习,拜扶风班彪为师。他喜好博览群书而不拘泥于篇章句子。家里穷没有书可读,常到洛阳市集走动,阅读那里卖的书,看一遍便能背下来,于是广泛地通晓百家学说。四、文言文阅读。性缓一人性缓,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乃曰:“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①君性急,不言又恐伤君。然而言是耶?不言是耶?”人问何事,曰:“火烧君裳。”其人遽②收衣而怒曰:“何不早言?”曰:“我道君性急,果然。”(注释)①恐:担心 ②遽:(jù)立即,匆忙。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1)见人裳尾为火所烧(____)①为了 ②因为 ③被(2)欲言恐君性急 (____)①欲望 ②想要 ③贪欲2.下列句子中的“之”与“见之已久” 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圣人之道 B.吾欲之南海C.皮之不存 D.人非生而知之者3.翻译下面的句子。我道君性急,果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则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哪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 ③ ②2.D【解析】两句中的“之”都是代词。3.我说你性子急,果然是这样。4.讽刺了生活中不知轻重缓急的人。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杨布打狗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1. 解释加点词。(1)天雨,解素衣。( )(2)岂能无怪哉?( )2. 翻译下面句子。(1)衣素衣而出(2)迎而吠之3.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停顿两处)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4. 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参考答案】1.(1)下雨 (2)感到奇怪2.(1)穿着白色的衣服出去。 (2)冲着杨布叫3. 向者 / 使汝 / 白而往黑而来4. 举例:遇事要善于思考;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解析】 (1)根据平时积累及语境理解词语意思, “天雨”就是天下雨的意思。“怪”是“感到奇怪”。(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3)根据句意及语法进行断句,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向者 / 使汝 / 白而往黑而来(4)结合故事内容分析。六、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③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注释:①管仲、隰(xǐ)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③不难:不惜,不耻。1.解释加点的“乃”字的含义。(1)乃掘之,遂得水。(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3)乃至被谗受贬(4)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5)太丘舍去,去后乃至2、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老马之智可用也。译文: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B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译文: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北面,夏天住在山的南面。C蚁壤一寸而仞有水。译文:蚁壤高达一寸,下面一仞的地方就有水。D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译文:凭管仲的圣明和隰朋的智慧,到他们有所不知的时候,并没有因为向老马、老蚁学习而感到羞耻的。3.翻译句子: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译文:4.请你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上文的大意:【参考答案】1、(1)于是、就 (2)你的 (3)竟然 (4)是 (5)才2.B3.现在的人却不知道用他们愚笨的心思去学习圣人的智慧,这不也是很过分的吗?(不也是一大过失吗?)4.老马识途【参考译文】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北伐孤竹,春往冬返,由于没有熟悉地理的向导带路,在回家的路上迷失道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于是就纵老马于军前,任其所至,随而从之,竟得道而归。在山中行军,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蚂蚁的土壤有一寸深一仞之处就有水。”就发掘蚁穴,找到了水源。凭借管仲和隰朋的圣明,到他们所不了解的事,也不把向老马和蚂蚁求教学习看作是羞耻的事,现在的人现在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太过分了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