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 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北京喜讯到边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音版 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北京喜讯到边寨》

资源简介

《北京喜讯到边寨》欣赏课教案
教材分析:
《北京喜讯到边寨》是一首郑路、马洪业作曲的管弦乐曲,创作于1976年12月。喜讯指的是1976年党中央粉碎了“四人帮”篡党夺权的阴谋,把中国从危难中解救出来。作曲家用苗族、彝族音乐风格表现了“喜讯”从北京传到西南边疆各族人民载歌载舞、万众欢腾的场面。乐曲风格统一。音色变化丰富,节奏明快,旋律流畅,浓郁的民族音乐风格更显得绚丽多彩,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在老师的引导下初步了解苗族、彝族音乐的音调特点,对少数民族音乐进一步探究学习愿望。
2.能在听一听,辨一辨,唱一唱,动一动,想一想等活动中体验乐曲的丰富多彩的音色,感受欢乐的情绪。通过欣赏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启发学生体会人们听到喜讯后载歌载舞、热闹欢腾的心情。
3、在聆听中想象乐曲的意境和场景,尝试运用力度变化、填唱歌词、加入伴奏、模拟演奏等形式参与活动,听辨乐曲不同音色,感受喜讯传来时人们载歌载舞的欢快喜庆气氛。
教学重点:
通过听辨、填唱歌词、律动表演、问题探究、模拟演奏等多种形式熟悉音乐主题,从各种丰富多彩的音色中,想象乐曲不同意境和场景。
教学难点:
感受声音和音色不同所塑造的不同音乐形象。并在老师引导下对苗族、彝族音乐产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愿望。
教学方法:
听赏法、情境诱导法、体验感受法、兴趣激励法、演唱法、表演法、比较法等。
教学准备:
钢琴、PPT等
设计理念:
教师从学生兴趣爱好和特点出发,围绕“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强调音乐实践”这些理念,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内涵,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把欣赏学习融入听、辨、唱、动、奏、创等多种形式的音乐时间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音色变化,想象当喜讯传来时人们载歌载舞的欢乐场景,加深对各主题的印象,初步了解苗族、彝族音乐的音调特点和乐曲结构。
教学过程:
1、 课前交流,激趣导入
1、课前请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听音乐律动,以提问方式导入新课
(1)这段音乐情绪怎样?(热烈、欢快地)
(2)说说中国有哪些喜讯?
同学们,回顾我国近十几年来喜讯不断,1997年香港成功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神舟一号上天,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2009年我国还过了60周岁的生日,这一个个喜讯无不震撼着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内心。在1976年,也有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这个喜讯越过高山,跨过原野,传到祖国边寨的每一个角落!当这一特大喜讯传到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边寨时,山寨人民更是载歌载舞、热烈庆祝。
3、片段聆听
这首乐曲是什么演奏形式?(西洋管弦还是民族管弦)
4、揭题,刚才大家听到的这段让人喜悦而高兴的旋律就是来自管弦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
5、课件出示中国地图,找首都北京的位置
师:首都北京是我们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就像祖国妈妈的心脏一样,一切的讯息和指令都从这传到祖国各地,传向山寨。
二、分析乐曲,层层解疑
师:这个喜讯向四面八方传递着,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山寨看一看那里的人们是用什么样的心情和形式迎接喜讯。
1.引子
师:喜讯是通过什么来传递的呢?这段音乐象什么的声音?
生:像牛角号的声音。号角声(圆号)
师:对,这牛角号似的声音象在传播北京的喜讯,让我们一起来随音乐模拟一下号角声吧,注意号角声要有由远到近的感觉,象山谷里的回声。
生:模仿圆号的演奏姿势吹奏表演。(两组表演号角的对吹回声感觉)
1、走进山寨一
第1主题
1、听一听,通过号角的传递山谷一下子变得怎样了呢?(热闹起来了)人们是怎样的情绪?
2、唱一唱
(1)用lai模唱旋律
(2)视唱歌谱
(3)加入“重音记号”
(4)填唱歌词(来来,我们大家跳起来,我们大家跳起来啊,来来,我们大家跳起来,我们大家跳起来啊)
3、奏一奏
加入拍手为音乐伴奏
师:这由近到远的号角声恰似北京的喜讯传遍了千家万户,山寨里顿时沸腾了起来,使情绪更加欢快热烈。
师:这段音乐表现了少数民族同胞们男女群舞的情景。我们再跟着音乐一起来用刚才的节奏伴奏一下主题一的音乐吧。
走进山寨二:
喜讯很快传到了第二个山寨,这里的人们在干些什么?
师: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相比,力度上有没有变化?
生:第一主题力度强,第二主题力度弱。
师:这一旋律反复出现了几次?每一次的力度是什么样的?
生:反复出现了4次,力度是强弱交替。
师:力度弱的地方给你一种什么感受?强的呢?
生:弱的轻巧活泼,强的更加欢快。
师小结:看来相同的旋律用不同的力度来表现,给人的感觉却是不同的。
师:和第一主题相比,这段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情景?
生:姑娘群舞。
师:大家都知道少数民族的姑娘大都有佩戴银饰的风俗。当她们跳舞的时候,头上、脖子上、脚腕上的银饰就会随着轻巧的舞步发出“嚓嚓、 嚓嚓 、嚓嚓”的声音。
师:下面就让我们用串铃、人声为第二主题伴奏。
师:力度强的部分由串铃伴奏,力度弱的部分由其他同学有节奏的读出,“嚓嚓 、嚓嚓、 嚓嚓”
听音乐,感受并找出力度变化规律(p-f-p-f)
2、启发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过肢体来表现音乐的这种力度变化。
走进山寨三:
第三主题
师:透过轻快流畅的音乐,我们还能听到哪种打击乐的伴奏声?(主奏小提琴)
(伴奏乐器双响筒和响板)
生:双响筒。
师:这清脆悦耳的声音会让我们联想到什么场面?
生:骏马奔驰。
师:你能不能用声音来来模仿马蹄声?(弹舌声)
师:同学们用弹舌模仿的太像了。我们随音乐来试一试。
这里的寨子可热闹了,优美抒情的旋律就像是寨子的姑娘穿着美丽的民族服装跳起欢快的舞蹈。
根据学生问答,优选合适的方式进行喜讯传递,并思考由几个乐句构成?(4个乐句)刚才我们聆听的开始的号角声和三个山寨的音乐就是我们乐曲的第一部分,这部分音乐时而跳跃活泼,时而抒情柔和)
走进山寨四:
第四主题
师:经过一个短暂的过渡,你听音乐的力度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播放第四主题)
生:力度变弱。
师:乐曲的力度减弱,旋律变的优美舒缓,使人们热烈的情绪慢慢的平和了下来。那么,这种优美抒情的音乐适合群舞还是独舞?
生:独舞。
是什么乐器演奏听的出来吗?(双簧管)
当听到独舞的时候由几个同学表现,听到群舞时同学们一起参与表现。
1、听音乐,选择两种你认为最合适的舞蹈表演形式。
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片段中乐器音色变化就“女子独舞、女子群舞、男子群舞、男女共舞”等表演形式来进行选择。
2、感受苗族、彝族音乐的音调风格
(1)音乐多以1、3、5三个音为主
(2)感受苗族音乐中的降3特色音的效果。
走进山寨五:
喜讯在山寨间不停传播,音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听音乐,说说这段音乐分别由哪两种乐器演奏?感觉是怎样的舞蹈形式?(男女对舞)小伙子音乐刚劲有力,姑娘的音乐轻快活泼。
2、再听音乐,根据小号和木琴音色变化进行模拟演奏。并说说两种乐器各出现几次?(木琴和小号)
3.第五、六主题
师:这一主题的力度与上一主题产生了怎样的对比?
生:强烈的对比。
师:对,力度变得如此强烈,那情绪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生:情绪更加热烈。
师:我们再来听听小号之后,紧接着出现了什么声音?
生:木琴的旋律和圆号的长音。
师揭示:他们正热火朝天地展开了一场对舞比赛。这段音乐表现了对舞的场面。
走进山寨六:
师:这里的号角声和开头的有什么不同?
说一说情绪和力度的变化。情绪更加高涨,速度更快
用动作表现,在乐句强拍处用拍手。
第一主题再现
(师生随音乐敲击“咚— 咚—∣ 咚 咚 咚咚‖”)
师:管弦乐家族的全体成员们再一次齐心协力,奏响了辉煌灿烂的乐章,全曲在万民欢腾的热烈气氛中落下了帷幕。
这是所有的人在一起欢呼呐喊。(播放尾声)  
让我们最后完整的聆听乐曲。(分配任务四个组,引子请一组演奏引子和山寨一拍手,山寨二第二组铅笔,山寨三第三组打响指,山寨四请几位女生,山寨五第四组拍凳子,山寨六全班一起)全班沸腾起来。  
总结结构:我们把这段叫做再现。第一段叫A,这段叫A’ ,中间的群舞、独舞、对舞、总称为B.所以这首乐曲的结构为:板书  引子+A+B+A’ +尾声(复三部曲式)  
四、拓展欣赏,加深体验
师:同学们,我们尽情的感受到了管弦乐队给我们带来的来自我们首都北京的重大喜讯时的欢腾情绪和场面。
师:今天,我把管弦乐队也请到了我们的课堂,让我们来感受现场演奏是怎么来表达这首乐曲的?同学们可以边听边模仿乐器演奏姿势。
生:认真聆听并模仿演奏。 
五、 总结全课
1、这首乐曲它是根据苗族和彝族的特点而写成的,它有一个特点,它以哪几个音为主?(1、3、5)
2、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苗族、彝族的音乐特点,它还赋予变化,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流畅,更让我们体会到了我们民族音乐的魅力,希望同学们以后多接触民族音乐,更加热爱民族音乐,让我们的音乐走向世界。
六、小结
师:同学们的表现的太棒啦!从这首乐曲中可以感受到我们中华大家族的少数民族同胞们非常的团结友爱,亲如一家,就象歌曲《爱我中华》一样,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同学们,就让我们在《爱我中华》的歌声中奋起步伐,建设我们的国家!(在歌曲 《爱我中华》中下课)
  
PAGE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