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铃儿响叮当》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铃儿响叮当》是一首曲调流畅、情绪欢快的美国歌曲。生动的歌词描绘了一群孩子冒着大风雪,坐在马拉的雪橇上,他们的欢声笑语伴着清脆的马铃声回响在原野……表现了孩子们热情奔放的性格,抒发了热爱美好生活的真挚情感。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歌曲《铃儿响叮当》,感受和体验音乐带来的魅力。 2、指导学生歌曲要唱得活泼、欢畅,给人以欢快、向上的感觉。教学重点:歌曲意境的感受以及用不同情绪生动的演唱来表现它。教学难点: 歌曲的演唱的艺术处理以及尝试用不同的音乐要素表现歌曲。教学方法:模仿、听唱、讲解等教具准备:歌谱、多媒体课件、电子琴。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1、组织教学---老师好!---同学们好!很高兴和大家相约在音乐课堂,让我们一起动起来,好吗?2、导入新课师:你们知道这首歌曲是有关什么节日吗?今天老师想带大家过一个不一样的圣诞节,你们想参加吗? 在出发之前,我们要分成两个队,分别是叮叮队和当当队。咱们来比一比,看哪个队最先到达晚会现场,你们有没有信心?我们要到达晚会现场,必须闯关成功才能到达。第一关是学唱歌曲,第二关是创编活动。你们敢挑战吗?好!出发!二、学唱歌曲1、感受音乐(播放音乐《铃儿响叮当》)老师:你们听!森林里传来了美妙的声音,原来是我们熟悉的歌曲《铃儿响叮当》。我们一起边听边思考它的情绪是怎样的?它是几拍子的?( 欢快的,活泼的,欢乐的,高兴的,愉快的…… )2、来,现在我们来听一听这首歌的范唱,重点练习弱起的地方。边听边思考:哪一部分比较难唱,需要我们注意的。 (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探究精神)3、分乐段讲解并模唱。老师:大家刚才听了这首歌曲,谁能来说一说歌曲从情绪上可以分为几个乐段?学生:三个乐段。老师:说的非常准确,第一乐段的情绪非常欢快,第二乐段稍微舒展一些,而第三乐段则是变化重复了第一乐段。(1)用ding来模唱第二乐段想像一下我们坐在雪橇上奔向晚会现场时的心情。来,让我们用“叮”来模唱第一乐段,让我们用美妙的声音来表达此时此刻我们欢乐的心情。(2)让我们用la来模唱第二乐段。师:大家唱的真是太动听了,我也感受到了大家欢乐的心情。大家看,前面有雪山,我们要冲过风雪,勇往直前,你们准备好了吗?(这里的几个弱起小结大家需要注意)(3)用dang来模唱第三乐段弱起小结大家掌握的很好!我仿佛看到大家随着雪橇飞奔向前的情景,我们马上就要到达晚会现场了,让我们扬起手中的鞭子,奔向前方!用“当”来模唱最后一段,注意高音“i”唱几拍?(9拍)仿佛雪橇已渐行渐远,而那充满欢快的歌声仍在风雪中回荡。4、跟着歌曲伴奏用“la”模唱歌曲旋律。(播放音乐)师:大家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真的让我佩服!你们真棒! 现在让我们跟着伴奏,用la模唱歌曲旋律,再来完整的感受一下这首歌曲。5、演唱歌曲。师:假如我们坐在雪橇上,我们的心情怎么样?生答-----那我们就用这种欢快明亮有弹性的歌声来演唱。我们也可以跟着音乐边唱边做动作。6、跟着伴奏有感情的演唱【设计意图】:两个队通过层层闯关比赛的形式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力和自信心。乐段的划分也是考查他们对于歌曲的理解能力,对于歌曲整体感知也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三、 创编活动1、创编节奏恭喜大家闯关成功!现在到了我们的创编活动环节,刚才大家的歌声实在是太美妙了,我想如果加上我们这些小小演奏家的表演,效果一定会更好!你们想试试吗?2、以小组为单位创编适合歌曲的节奏型我们的身体也可以发出一些节奏。比如弹舌音,拍腿,你们还能想到哪些?-------很好,我们现在分组来创作。比一比,看哪组能创作更多的节奏?3、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示自己的伴奏。我们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你们组的风采吧!4、合作展示分演奏队、歌唱队、舞蹈队组展示各小组的风采。师:看!我们已经到达了晚会现场,让我们尽情的唱吧,跳吧,欢呼吧!5、总结与评价6、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节奏为歌曲的旋律伴奏或自由创编舞蹈教学反思:回顾我上课的过程,收获还是挺多的,有成功之处,也有值得探讨尚需改进的地方。这节课我主要以闯关的方式进行教学,共两关,分别是:学唱歌曲关和创编活动关。每一关都有要求,也有任务。我主要采用视唱、跟琴唱、小组竞争比赛这三种方法,学生在竞争中学唱,在小组学习中成长。通过层层闯关比赛的形式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力和自信心。我认真钻研教材,仔细研读文本,深入了解教材编排的特点、意图,大胆取舍与整合,学习目标具体、明确。歌曲导入,不仅活跃了气氛,而且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投入课堂学习。由于教学方法得当,弱起小节的学习,学生掌握的很好。学生在主动探索,体验和积极参与聆听、节奏游戏、演唱、律动等各种音乐活动中感受、学习。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应该充分放手,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由于时间关系小结有点匆匆忙忙。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努力优化教学过程,要善于发现、反思、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效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