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天津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年天津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2022年天津市滨海新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阅读《遥远的刺槐花开》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遥远的刺槐花开
田再联
①我的童年,都浸泡在刺槐花香里。
②暮春初夏的雨丝有了些粗犷,沙啦啦,沙啦啦地拍打着村庄。枝叶稀疏的刺槐树依偎在雨帘里,沐浴成一把把翠绿的大伞。雾气填满了村舍的空隙,流动着刺槐的香。
③雨声沙沙,催促很紧,刺槐花苞已经在交头接耳了。蜂鸟似的花蕾被雨丝的玉针银线挑扎在花轴上,似一枚枚晶莹的立体绣,藏在枝叶里。槐叶急匆匆地生长,忙着为槐花搭建遮风挡雨的帐篷。
④散学归来,我总喜欢撑着桐油布伞在刺槐树旁晃来晃去,听槐树与雨丝的对话,看花苞嘬嘴吮吸雨露。花蕾们羞答答、水灵灵的,那淡绿的眼帘里,有一张油布伞下企盼花开的脸蛋。雨丝在槐树枝叶里过滤成粗壮的雨滴,落在鲜黄的油布伞上,滴嗒滴嗒地刺激着我幼小猎奇的耳膜,耳膜里还有雨后天晴,刺槐花苞开裂的声音。
⑤阳光是刺槐花开的号角。雨过天晴,日色嫣然。槐花开时,叶子仿佛怕遮掩了花朵之美,故意地谦让。绿叶衬托银花,是一场绿翡翠与白珍珠的约会,它们相亲相依,美丽与芳香在村庄的土地上热烈地生长。
⑥不知是谁开启了生吃槐花的先例,先嗅后吃,槐花又成了我们惬意的零食。后来才知道,槐花生吃起来口感非常鲜嫩,与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密切相关。孩子们兴冲冲地捋一把刚开苞的槐花,迫不及待地往嘴里塞,乐滋滋,甜蜜蜜,一朵又一朵,一口又一口,边嗅边吃,嚼个不停,那槐花的色香味,一下子就成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光亮。
⑦父亲再忙,也得抽出一点时间来采摘槐花。大人们采刺槐花,有自制的工具。在晾衣竹竿的末端,用细绳绑上割稻子的镰刀,便做成了可靠的钩竿。我最喜欢屁巅屁巅地跟着父亲采槐花。父亲扛着钩竿,从自家门前的几棵刺槐树开始,逐渐向左邻右舍延伸。槐花纷纷落地时,我便兴奋得手忙脚乱。一串串、一朵朵,槐花全在我迅捷利索的忙碌中归筐。手里握着花香,嘴里含着花香,味蕾里浸着花香,心里溢着花香,我满身都散发出刺槐花香了。
⑧采花归来,收获满满。一串串洁白的槐花正安静地躺在篮子里,沁人心脾的花香,让母亲乐不可支,因为要轮到母亲大显身手了。我和父亲最喜欢吃母亲用麦面粉煎的槐花饼。母亲把晒干的槐花放在菜盆里浸泡片刻,洗净,再用力把水分挤尽,配上盐、小葱、鸡蛋,与面粉一起在盆中搅拌均匀。薪柴点燃,等铁锅烧热了,顺着锅沿放上些许菜籽油,油烟起时,便倒下和好的槐花糊。母亲用蘸过水的铁锅铲,娴熟地将面糊不紧不慢地摊开。只见面饼贴着锅迅速地扩大规模,变得越来越薄、越来越硬朗。面饼里夹着的槐花,好似在锅里获得重生,香味从热气里升腾、扩展,让我垂涎欲滴。吃着槐花饼的父亲曾感叹地说过,一个时代过着一种日子,每种日子都有一种色彩,吃槐花饼就是那时生活的特写。
⑨时间能带走许多东西。不知道从何时起,村庄长大了,变样了,屋前舍后的刺槐树也移植成香樟树、桂花树了,说是刺槐树那不守规矩的刺儿,容易让人不安。在城里的菜市场,我见到了刺槐花,连忙凑过去,价格不菲。走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嘴含新鲜的刺槐花,找不到当年好奇的味蕾,也找不到让我狂欢的田间小道,但我有信心,一定能做出母亲当年煎的槐花饼来。
(选自《新安晚报》2021年6月23日,有删改)
16. 文章围绕“刺槐花”写了多件事情,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概括。
17. 结合上下文,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绿叶衬托银花,是一场绿翡翠与白珍珠约会,它们相亲相依,美丽与芳香在村庄的土地上热烈地生长。
18.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本文以“刺槐花”为叙事线索,回忆了儿时与刺槐花相关的童年趣事。
B. 第③④段主要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刺槐花在雨中生长的场景。
C. 第⑤段写叶子“故意地谦让”,从侧面展现了槐花的美丽与开放之盛。
D. 第⑧段详细描写母亲做槐花饼的过程,展现出了母亲心灵手巧的特点。
E. 文章第⑨段是作者发出的感悟,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流露出悲伤之情。
19. 请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结尾有何妙用。
2022年天津市立德中学九年级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16-19小题。
拜谒李时珍
陈世旭
①静静地站在雨中的长廊,遥望神圣。
②蕲春①,处吴头楚尾,扼控长江。山川秀美而神秘,人文丰沛而多彩。
③竹林湖村,一个翡翠般的山谷,满是苍劲的树、怪异的竹、迷蒙的云、甘甜的泉、碧绿的水。莲叶上溅着雨花,遮住一湖天光云影。含苞的花朵,带着艳丽的霓裳,相守明镜。巨大的香鼎排列在开阔的山麓,万绿丛中的高处,安卧着圣者的灵魂。
④李时珍,一个自幼耳熟能详的名字。
⑤想起我的表叔,一个老迈的中医。几重几进的幽深老宅,洗药的天井,煎药的作坊,堆药的库房,长年累月氤氲着浓浓的药香。表叔端坐于店堂,周边是一圈紫檀的书架,架上满是靛蓝灰白的线装古籍。中堂黑色的金字招牌下,挂着“李时珍”画像:褐色的高筒帽,蓝色的大襟袍,清癯的脸上尽是忧戚。这清癯与忧戚似乎随医道一起传承,画像下的表叔亦是此般的清癯此般的忧戚神情。在一张纹脉清晰的紫檀桌上,青筋毕现的手,苍白而温暖,把握一个个问医者的脉息。偶尔的询问和叮咛,轻得就像亲人的耳语。仿佛踏进的是森严的殿堂,人们一个个恭恭敬敬地弯腰进来,又一个个唯唯诺诺地躬身出门。门外车如流水马如龙,门内古炉香烟静如海。
⑥表叔是李时珍的私淑弟子②。
⑦一条古老的石路,横跨了数百年,我在路这端,圣者在路那端,我们彼此深情凝望。曾经瘟疫弥漫了你的眼神,多少亡灵,拥挤着天空。风雨的哀怨,堆满大地。在沉重的呼吸里,枯瘦的村庄摇摇晃晃。日子硬撑起呼吸, 苦等着一剂良药。困顿的五脏六腑深处,期盼着望闻问切的祥符。多少颤抖的呻吟,渴望着一个身影:一个杏林春暖的身影,一个悬壶济世的身影,一个妙手回春的身影。
⑧皇家宫殿丹炉旁的医者,决然走出堂皇的宫阙,回到久别的故土。国之医者,承载了太多人的命运。怀抱仁心,步履蹒跚,在苦难的漫漫长路,愿为百姓守候一生。配伍草根、花朵,调制天象、雨露,背负神农氏的典籍,“搜罗百氏”“采访四方”,寻寻觅觅踏遍山野。攀上高耸的断崖,潜入无底的山涧,从荆棘深处背出一篓又一篓救苦救难的“仙草”。敞开胸膛,揽尽大地的远山近水,只看到香气在飞,心灵清如止水。太阳升起的每一个新的日子,生命都正在苍天的子宫着床。在无边无际的时间与空间,一茎草的萌芽,在脸上积蓄着力量。于是穷搜博采,删削订正,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本草纲目》。苦行者的智慧,滋润了草的色泽,流溢着草的芳香。在众人的仰望中,研磨天地的精华,抚慰百姓的切肤之痛。
⑨一纸药方,点缀出专注的神情;羸弱而坚韧的手指,调和阴阳,由表及里;心无旁骛的针灸,以谦卑的姿态,直刺生之命门;流不完的汗水,炮制“神膏”,敷上肿胀的苦难;不吝惜的热血,驱散肆虐的“伤风”,让涌动的脉搏,流出欢快的福音;于是滚沸的鼎釜里一缕清苦的味道,泽润了天下的老弱贫疾;于是百草温汤融入子孙的血液,而“李时珍”,刻进华夏永恒的记忆。李时珍的脊梁始终那么高,又那么低。民族记录下了一个伟大医者朴素的背影。
⑩“李时珍”,远不止仅仅等同于《本草纲目》,是永远的经典,更是一个符号,一个民族的魂魄。
(选文有删改)
[注]①蕲春:今湖北蕲春,李时珍故乡。②私淑弟子:私下向自己仰慕敬佩的人学习的学生。
16.李时珍回到故土“为百姓守候一生”,文章从哪三个方面表现?请简要概括。
17. 请联系上下文,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李时珍的脊梁始终那么高,又那么低。
18. 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开头描写竹林湖村的环境,营造了欢快明丽的氛围,意在烘托国之医者李时珍的形象。
B. 文章以“一条古老的石路”连接时空,由写表叔转到写李时珍,过渡自然。
C. 作者借助丰富想象,展现了李时珍离开皇宫回到故土,守候百姓的感人场景。
D. 文中“圣者”“国之医者”“伟大医者”等称谓,突出李时珍在世人心中的地位。
E. 文章写表叔,目的是衬托表叔形象的高大,体现李时珍医道仁心在后世得到传承。
19. 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含意和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2年天津耀华滨海学校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早起》一文,回答16-19小题
早起
罗瑞花
①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每天黎明即起,借着从窗户透进来的微微光亮,拿木梳梳理好短发,用发夹夹好,精神利落开始一天的忙碌。
②在勤劳的农家是没有一个闲人的,只要不生病就不会停下手中的活。八十多岁的桂鑫爷爷大清早就在庭院里编竹筛竹箩、扎竹扫把、削竹筷子,他能把一根竹子变出许多物件:快九十岁的白秀奶奶天一亮就坐在门口在干瘦的腿上搓麻绳;在天刚破晓的寒气里,男人扛锄赶牛往田野走去,女人穿梭于厨房、菜园,小孩子帮着打扫庭院、生火煮饭、看管弟妹、喂养鸡鸭……
③爹是一个没有土地情结的农民,在村里做木工、碾米、发电,后来又开代销店做生意。爹脑子活络,不断改善着家里的经济状况,但田里、土里、家务活全落在娘身上。娘对待农事一丝不苟,按照时令精耕细作,一锄土都不放过。在摘茶插红薯的季节,娘几乎是四点钟起床,提着马灯来到地里,就着朦胧月光或晨曦挖土、摘茶,天是在一锄一锄的土块、一片一片的茶叶里亮起来的。
④我儿时最初的早工是放鹅。天地间弥漫着润润的泥土气息,毛茸茸的小鹅吃着沾满露水的青草,当太阳兴高采烈地跳出云层,小鹅细细长长的脖子饱胀成了拔河那样的粗麻绳,我就可以赶着它们回家了。
⑤到七八岁时开始跟着姐姐去茶山摘茶叶。我们背着箩筐,揉着惺忪的睡眼,为着小贩挑担上漂亮发夹或书店玻璃柜中的连环画,在白雾茫茫中向茶山走去。早饭时娘过秤,秤杆下给钱,摸着那一个个硬币真是最惬意的事。最辛苦的是轮到家里为队里的牛割草。我一直不知道牛的舌子是怎么长的,竟然最爱吃两边有锯齿的苇草,割的时候手指要握紧苇草,稍松一下苇叶的锯齿就会让手鲜血淋漓。
⑥有趣的还是清早去捡菌子。雨后的早晨格外清爽,微风一吹,去了瞌睡来了精神。松树林子里,各种菌子比雨后春笋更肆意生长,它们是一窝一窝的,藏得紧,不轻易示人,寻找它们仿佛像寻找一一个躲猫猫的伙伴。但不管它们怎么躲也躲不过我们这些山里孩子贼亮贼亮的眼睛。黄黄的枞树菌、雪白的竹叶菌、红红的米浆菌,都是稀松平常的菌子,随见随捡而已,倒是那一抹淡绿的青头菌很是惹人喜爱,如果能遇上修长白皙还穿着荷叶裙的鸡腿菌那是值得尖叫的。我们一背篓一背篓地从山上背回菌子,在厢房木地板上堆成小山。娘把吃不了的菌子择净晒干,到春节时炒腊肉,把鸡腿菌磨成粉调菜,比味精还鲜。
⑦在娘的熏陶下,我成了一只早起的鸟儿。当别人还沉在昨天的烦闷里梦呓,或者醒在温暖的被窝里犹豫,我已经在晨曦中,在微风里,动起来了,从身体到思想。面对冉冉升起的太阳,我只想满腔热情地投入生活,想跑步想打球想跳舞想大声地朗读,想告诉世界,我醒了。
⑧梭罗说,黎明是大自然对人类最宝贵的恩赐。我喜欢看天一点点亮起来,如一个睡醒的孩子欣欣然睁开眼。我看到环卫工人清扫完最后一片落叶坐下来点燃了一支香烟;看到小贩支起他们的摊位开始热气腾腾地买卖;看到菜农挑着滿筐的嫩绿从不同的小巷汇集到街口子;看到学生打开课本,用世界上最美的姿态,最美的声音,迎来早晨第一缕阳光。
⑨早晨起来,我看到每一个生命都蓬勃饱满,如一树一树的花开。
16. 本文重点写我在娘的熏陶下早起的往事,请选用原文词语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割牛草——___________
17. 请结合语境品味第⑥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的表现力。
黄黄的枞树菌、雪白的竹叶菌、红红的米浆菌,都是稀松平常的菌子,随见随捡而已,倒是那一抹淡绿的青头菌很是惹人喜爱,如果能遇上修长白暂还穿着荷叶裙的鸡腿菌那是值得尖叫的。
第②段和第⑧段都写了其他人的早起,有什么作用
19.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在“我”记忆里,快九十岁的白秀奶奶每天黎明即起,拿木梳梳理好短发,就在庭院里编竹筛竹箩。
B. 爹是一个很有土地情结的农民,田里、土里、家务活全落在爹身上,后来爹又开代销店做生意。
C. 娘在摘茶插红薯的季节几乎是四点钟起床,提着马灯来到地里,就着月光或晨曦挖土、摘茶。
D. 文章第④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现了早起生命的蓬勃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深化了中心。
E. 本文以“早起”作为题目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充当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二是交代了全文的内容,早起做事:三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022年天津市立德中学中考前语文定心卷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异香一垄野花椒
冬凝
①衔着一茎野草,我沿路往山上疾走。山林让人愉悦,青草在落过夜雨的清晨,洁净荒清,让鼻息与肺醒亮着。风过,送来淡淡的香气,一阵一阵,让人禁不住四下寻觅。
②是它?不长不短的一径矮灌木做篱,执着地护在革果林外,绿油油的枝条伸展着臂膊,密密匝匝,彼此勾连。似曾相识,又恍若不识。呵,这不是当年外公后院做刺篱的野花椒吗?
③风儿掠过,野花椒叶影轻摇,错落重叠,我用手拨弄枝条上的小刺,有无法幽禁的香气从裂处喷涌,浓聚而猛烈。我抿唇深吸,享用其中——仍如几十年前,这味道仿佛具有形体,有边有缘,一片空间迅速被它占领。
④儿时家在乡下,跟外婆同村,外婆家的老屋建在村头,邻舍稀少,倒是有一个宽敞的后院,木桩做篱,种菜植花。有一年,篱笆桩下,发出一丛嫩芽,新叶微红,欣欣然骜生茂长,张罗起长长的刺蔓。外公微笑,是鸟儿带来野花椒哦!
⑤外公告诉我,野花椒跟家椒一样,都是种壳坚硬,油质,不透水,所以自然发芽相当困难,好在有鸟儿衔食,吃进却不好消化,但其表油质却在鸟儿体内脱去,鸟儿带它度陌越阡,随粪便排出时,与泥土交融的种子受丝雨滋润,再经阳光呼唤,自然繁衍丰饶起来。
⑥那年秋天,外公带我入山,采撷大包野花椒种子,又寻回一种黏性极强的黄土,和水,与椒种搅拌,风干,早春时打碎,种子便脱去油质,播在篱笆桩间,雨水充沛,尽数发芽。身为老中医的外公欣赏着那油油的绿,不忘笑眯眯地念叨,这东西除了当篱笆,把种子炒炒泡水喝,祛风散寒,除湿止泻,记住喽,将来用得着。
⑦那时我并不懂这些术语真实的意义,但出自中医世家,听得多了,单就这些字,也是着实熟稔。二十年后我脾胃虚寒,经久不愈,其时外公已经去世多年,我竟然冥冥之中受到神宠,突然在某天记起外公当年的嘱咐,于是疑惑间将野花椒炒过,泡水当茶,喝了几个月,还果真治愈了我的宿疾。感叹,莽原草木,各有各的形貌与特征,其性有温平寒热之异,味有甘苦辛酸之殊,大至参天,小至一茎,生命与植物有着不可分的亲密关系,真是让人敬,让人惜。
⑧在野花椒纠缠的藤枝上,我兴致勃勃地采撷新叶,带回家冲茶饮。山路野静迂回,鸟语花香,晨醒的朝阳斜在野花椒的藤上、叶上、刺上,幽微闪闪,泛着草木的清凉。手落之处,生脆之响,嫩枝伤口微渗汁液,散出香息阵阵,我用我潮湿的鼻息钟情应和,去体味,去领略,去享受——这无法幽禁的浓烈,像雕花的桧木扶栏,满布油腔,在阳光之下,有形有款地随风扩散,陷在它浓郁的香里。
根据对文章的阅读,概括一下文中的“野花椒”都具有那些特点?
17. 结合文章内容,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不长不短的一径矮灌木做篱,执着地护在苹果林外,绿油油的枝条伸展着臂膊,密密匝匝,彼此勾连。
18.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文章写眼前也写回忆,在变换的时间与空间中,表达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含蓄地批评了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B. 野花椒的种子亦是一味中医之方,炒炒泡水能够治愈脾胃虚寒。
C. 野花椒自然发芽很困难,经过鸟儿衔食、度陌越阡、受丝雨滋润、阳光呼唤这些过程,才自然繁衍丰饶起来。
D. “有无法幽禁的香气从裂处喷涌,浓聚而猛烈”这句话,写出了野花椒香气的浓聚猛烈,表达了对这香气的喜爱、享受。
E. 作者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调动了视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19. 文章第⑦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2年天津市津南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独木桥》,完成下面小题。
独木桥
潘鸣
①独木桥,伶仃一木,横枕溪河两岸,粼粼波光之上承渡往来行人。这样温馨拙朴的画面,如今是看不到了。
②儿时,故乡川西坝子水系丰沛,宽宽窄窄的水脉形如纵横编结的蛛网,把我们的村墟院落和田畴林盘交织在网中央。乡人下地劳作,上街赶集,抑或出门串亲戚,一路少不了几番渡水。濒临浩浩荡荡的大河川,或有混凝土大桥引渡,或有一排竹木筏子水上穿梭载客。若是跨越一条条小河渠,赖以依凭的,除了年代久远的拱洞涵桥和石板平桥,更多的便是独木桥了。
③桥的形制纯天然:一根木质坚韧、海碗粗壮的成树,譬如樟木、梧桐、黄桷、槐荫之属,剔削枝丫后无须剥皮,囫囵一树凌空跨搭水上,夯实两端,桥即成。
④一些独木桥就地取材,放倒后,树蔸那端仍有根须深衔埂土。这样,桥便是换一种姿势继续活着的。春天里来,每每就有星星点点的芽枝从桥身这里那里冒出。明面上的,经不起来往鞋履蹭踏;侧背生发的,竟能向水垂丝展叶地牵蔓,偶或绽放几朵斑斓花蕾。因水汽终年濡润,独木桥大凡都裹有茸茸的苍绿苔衣,苔衣上嵌叠些黑里透黄的肥地耳。
⑤独木桥跨水一般不会太宽,约莫丈许,算是量力而行吧。这样的小溪河,水流自然够不上汹涌,除了大雨涨水,平常几乎腾不起像模像样的浪花。风和日丽时日,一脉碧水清浅见底,河床上泥沙细软,隆起的五彩鹅卵石,顶多能撩出鱼鳞状的涟漪,拨弄一串玉盘滚珠的叮咚。
⑥行渡独木桥,有点像半空走钢丝,似若几分悬乎。但乡人早已习之为常,过桥时即便背负篓、肩荷担,也能轻盈如燕,翩然而过。若遇两岸路人狭桥相逢,乡间自有俗成之矩:空手让负重,后生让长老,男人让女人,从未生出争先恐后之事。
⑦生平第一次过独木桥,是刚能记事的年纪。那个夏日黄昏,西天有熊熊火烧云。吃过晚饭,跟着母亲去邻村看夜戏,有人家办喜事请了县川剧团的班子。稻花香里,我与娘牵手行于蜿蜒的村路。隐约已听到热场的锣鼓钹镲声,正欢欣雀跃,路头却断了。眼前横一条河,河上顺一根独木。
⑧娘说,独木桥不能同时托载两人,我先过去,你别怕,眼睛莫朝下看,跟寻常走路一样很容易就过去了。说完,她示范着轻松几步跨过河,回头招手:“来,稳住身子朝前走。”我头皮有点麻,跨上桥,战战兢兢跨了两步,眼睛不由自主朝下看。桥下水仿佛突然漫涨上来,流速也像骤然提了挡,夕阳下一河水影幻成穿梭飞逝的光带,令人头晕目眩,心如跳鹿。我腿一软,蹲下身子不敢动弹了,咧嘴哭喊起来。娘见状有些着急,却不能上桥帮我一把,只有在对岸鼓励加油:“娃儿勇敢,心别慌乱,稳住腿脚,大胆往前走!”
⑨一丈余宽的独木桥,那一刻成为必须独自征服的一道坷坎,这考验实在有些严酷,但我无法后退,也不能原地蜷缩——那样迟早会跌坠为落汤鸡。我呜咽着抹一把眼泪,伏下身,四肢并用,像一只龟,一点一点向前挪移,不知耗时多久,终于渡完那寸缕之间的艰难历程。
⑩随着人生路途的延展,后来,我跨渡过更多的“独木桥”。我逐渐明白,一个人的生命之旅,总有些桥与路必须独自去熬渡,无人可以永远庇佑在你身边。于是,咬着牙一次又一次去面对,去跨越——哪怕过桥的姿势仍常常如龟一样拘谨,毕竟一步步挺了过来,然后直起身,吁一口气,继续前行。
(摘自2021年5月17日《成都日报》,有删改)
16. 请结合文章③至⑤段,概括独木桥有怎样的特点。
17. 请从描写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风和日丽时日,一脉碧水清浅见底,河床上泥沙细软,隆起的五彩鹅卵石,顶多能撩出鱼鳞状的涟漪,拨弄一串玉盘滚珠的叮咚。
18. 文章第⑩段“独木桥”有怎样深刻的内涵?带给作者怎样的人生启示?
19.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第①段中“粼粼波光”“温馨拙朴”等词语,描绘出了质朴的田园画卷,同时,也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础。
B. 第②段写故乡独木桥特别多的原因。因为家乡水系丰沛,沟渠纵横,乡人们只能通过独木桥跨过浩浩荡荡的大河川。
C. 第⑥段写乡人过桥“空手让负重,后生让长老,男人让女人,从未生出争先恐后之事”,表现了乡村民风的淳朴。
D. 文中叙写“我”过独木桥的经历,通过心理、动作等描写,写出我的胆小怯懦,目的是衬托母亲的勇敢坚强。
E. 文章将描写、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抒情议论中蕴含深刻哲理,语言蕴藉典雅,富有特色,给人以人生启迪。
2022年天津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阅读《头项的云彩》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头顶的云彩
吴昌勇
①陕南腊月,当野桃花信使般将春归的消息传遍山冈,天空日渐温润,灰蒙蒙的云朵如积雪消融,久违的湛蓝潮涌到远山之巅。
②春气从大地升腾到头顶,揭开绒帽,手指插入发丝的瞬间,分明感到:该理发了!几乎在同一时间,乡亲们想到了传统的年俗之约。辞旧迎新,一定要为自己和家人讨个好彩头。
③打我记事起,腊月的最后几天,爷爷家门外的小院坝就是一个露天的乡村理发馆,四叔是村里人都认可的业余理发师。四叔刚二十出头,工作闲暇,他总爱到镇上理发馆转悠,日子久了,也照猫画虎般学到点理发的手艺。也因是理发馆的常客,他可以让理发师按自己的脸型设计发型。先洗,后剪,再吹,末了打上定型的发胶,乌黑的头发洋溢着青春气息。村里人都夸四叔时髦,都说他的精气神全在头上。
④起初,四叔怕手艺不精,会让结伴而至的乡亲失望,只笑不应。一番推辞过后,曾是村里剃头匠的爷爷慢腾腾递话道:“邻舍都相信你哩!沉住气,莫急莫慌,心明眼亮,推子握紧搭平就好。”见此情景,四叔笑盈盈地应一声:“哎,记住了。”话音刚落,已转身开始准备。
⑤等到炉火烤得乡亲们满脸通红,火炉上铁壶的壶盖也被蒸汽掀动得嘭嘭作响,四叔起身,拎了椅子和围布走向屋外。我亦起身,提着铁壶紧跟在四叔身后,先在脸盆里兑好温水,再将理发推子擦得锃亮递到四叔手上,镜子也放在他伸手可及的地方。不用抓阄,理发的顺序装在每个人心里。轮到自己了,摘掉帽子,拿一把木梳子将窝蜷的头发梳顺后,紧憋一口气,把头扎进脸盆,犁耙般的手指反复抓挠搓洗头发好几遍,直到洗头膏泛起满头雪白的泡沫。站在一旁的四叔,示意我从水桶里舀出一瓢瓢温水为乡亲们冲洗头发,再递上擦头的毛巾。
⑥进入角色的四叔,一下子神气起来。不论年龄,也不论辈分,他一个劲儿地叮咛:“稳住,莫乱动,当心推子伤了头皮。”只见他跨开双脚呈“八”字状,一把桃木梳子将湿头发梳顺,目光绕着头顶细细端详一番,左手搭在头顶,握在右手的推子从脸颊、从耳畔、从后脑勺向头顶缓缓推移。连接左右手柄的一副压缩弹簧,咔哒咔哒地传导着四叔指间的力量,也让推齿伴着手掌和弹簧的松紧节奏,在潮湿的发丛中穿梭。四叔憋足劲儿,鼓起腮,不时吹落一绺绺剪掉的头发,并左右移动视线,仿佛正在创作一幅炭笔素描。
⑦半个钟头左右,四叔紧绷的面部表情变得松弛。我赶忙拿起镜子递到乡亲手上。他们端着镜子左照照,右看看,瞧见棱角分明的一头短发,咧开嘴,笑着夸赞四叔的好手艺。
⑧乡亲们辛苦了一年,虽然平时也理发,但只有到了年根,才能腾出时间细细拾掇自己。他们用手在头上反复摩挲,散着热气的头顶,似乎有一片柔和的云彩,在跳跃,在铺展,在弥散。那一刻,四叔握在手中的仿佛不是推子,而是一支温水泡开的毛笔,在每个人的头顶绘出辞旧迎新的精气神。他努力让每个人容光焕发地走进新年,让明媚的春光洒落每个人的头顶。
⑨而今,镇里和村子的理发馆外,炫目的霓虹灯日夜旋转。任凭时光变迁,“从头开始”的年俗不变,为生活讨个好彩头的期待不变。每临年关,四叔依然会去楼下临街的理发馆,坐在舒适绵软的转椅上,如听话的孩童披上围布。理发师手中的电推剪嗡嗡作响,好似天际传来的春雷。
⑩望着明亮的墙镜和镜中自己的发际线,四叔仿佛看见一团祥云升腾而起,越过头顶,越过楼宇。此时此刻,盛世祥和的祝愿,尽在和四叔一样热爱生活、珍惜生活、创造生活的万千劳动者的展望和憧憬里,如头顶的五彩云朵在春风里飘荡。
(选自《人民日报》,文字有删改)
16. 文章围绕理发过程,对四叔理发时的状态进行了描写,请结合④~⑦段的内容概括。
理发过程 起初 一番推辞过后 进入角色的四叔 半个钟头左右
四叔状态 经剃头匠爷爷的鼓励之后,稳住心神,笑盈盈地开始准备。
17. 请结合语境,品析第⑥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四叔憋足劲儿,鼓起腮,不时吹落一绺绺剪掉的头发,并左右移动视线,仿佛正在创作一幅炭笔素描。
18. 请结合全文分析,结尾为什么说“头顶的五彩云朵在春风里飘荡”,谈你的理解。
19.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第①段的景物描写,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出春天到来时的景象,引出下文乡亲们为辞旧迎新去理发的情节,为下文做铺垫。
B. 第③④段,虽然对“爷爷”只有简简单单的几句描写,但是“爷爷”这个人物是不可缺少的,“爷爷”为四叔坚定理发的自信起着重要作用。
C. 第⑦段写到乡亲们理完发后“咧开嘴,笑着夸赞四叔的好手艺。”是因为乡亲们想给理发时紧张的四叔一些安慰,给他自信,并非四叔手艺真好。
D. 文章结尾写到“镇里和村子的理发馆外,炫目的霓虹灯日夜旋转”,时光变迁,虽然理发店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理发的年俗对四叔来说始终有着重要意义。
E. 文章运用记叙、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通过回忆四叔理发的经历,来表现像四叔一样的乡里人们对理发这一独特习俗的追捧。
2022年天津市百华实验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阅读《阳台上的花》一文,回答16~19题。
阳台上的花
黄咏梅
①意识到母亲喜欢花,已是她退休的时候了。记忆中,我们家阳台上花盆里,常种着小葱、小蒜、小辣椒等。厨房里,主菜炒起来了,母亲会命我到阳台摘几根小葱或小辣椒,洗洗,直接放到锅里。“物尽其用”四个字,被母亲一辈子奉为人生信条。
②母亲不种花,可能也觉得花不好伺候。我们一家五口人,父母上班,孩子上学,并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养花。种下的花如果不开花,还不如种小菜。母亲种菜是很积极的。小时候我们家住在一个半山腰的独间平房。房前有一片平地,被母亲用篱笆围成小菜园,里边种了不少蔬菜瓜果,基本上可供应一家人的日常需求。印象最深的是葫芦,藤蔓攀在篱笆上,果实藏在叶子下。我们三个小孩子会挑选出自己喜欢的小葫芦,用一根针,在葫芦瓜上歪歪扭扭地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比赛哪一只长得又快又大,就像比赛自己的身高一样。母亲很懂种菜,在她特别的照顾下,刻有我们几个孩子名字的葫芦瓜,总是长势喜人,最终结出了皆大欢喜的果实。而刻着父亲母亲名字的那几只葫芦,远远落后于我们。我们欢天喜地地将自己的葫芦摘下来,挂在屋角,让它们跟我们的名字一起晒干、变黄,最终成为书桌上的摆设,权当一束不会凋谢的花。
③十七岁那年夏天,父母送我去大学报到。我们住在一个简陋的小旅馆,旅馆对面有一个花坛,母亲在那里第一次看到了一种奇怪的花。小小的五瓣花瓣,组合成一张人的脸谱,有眼睛有鼻子有嘴巴,五官是深紫色,脸膛是浅紫色或嫩黄色。母亲对花的知识匮乏,直接称之为“人脸花”。她指着角落里的一簇花,说,这五朵,像不像我们一家?那五朵花挨得特别近,都快叠到一起了,上边两朵稍微大一些,浅紫色的脸膛上有着近乎墨色的五官,下边三朵大小差不多,嫩黄色的脸膛上,五官是浅浅的紫色。我和父亲都笑了,说像。我点着那些“小脸”数过去,这是我,这是哥哥,这是姐姐。数完,我的眼泪就流了下来。那之后的许多年,离别、想家成为一种习惯。后来,在一些地方,我多次看到过这种“人脸花”,每次都会想起那年小旅馆前的“一家五口花”。
④母亲退休之后,慢慢开始种起了花,阳台上的盆栽从实用转变为审美。种的都是些好养的花,茉莉、海棠、三角梅、芍药、桂花之类,但没有见到过“人脸花”,年份最久的当属那株海棠花。花树不高,却很结实,主干已经比我的拳头还粗,每年过年,它都不辜负花期,准时开起了红艳艳的花朵,仿佛要跟我完成一个共同的约定——每年过年回家后,我会挑一个阳光充足的中午,搬两张小椅子,让父亲母亲坐在这株海棠花下,我一点一点将他们花白的头发染黑。阳光把海棠花照得通红,也将父母的衰老照得纹路清晰。我站在他们背后,既感伤又幸福,虔诚地祈祷年年岁岁都拥有这相同的一幕。
⑤近些年,家乡过年流行一种“年花”——五代同堂果。黄灿灿胖乎乎的果实,浆汁饱满,寓意子孙满堂,老少安康。每到年前母亲总会去花市挑一枝果实多的买回家,养在阳台上,有一次,我用湿布给这些果实“洗澡”时,指着最大的那两只说,这是爸,这是妈,然后又分别按个头指定了我和哥哥姐姐。母亲一听,笑了,看看那两只最大的果实,说,不像,现在我们家里,我和你爸最瘦。我愣了好一会儿,夸张地提高嗓门说,再瘦也是最大的。
⑥今年,在小区散步的时候,突然发现小区围栏下新摆了一溜花盆,花盆里边挤挤挨挨地开满了一朵朵“人脸花”。整齐的五瓣花瓣颜色各异,风一吹,像笑脸。我也笑了,站着看了很久。手机里有一款植物识别软件,几秒钟之后,我得以知道,“人脸花”真正的名字叫三色堇,花语是——请思念我。我用微信把照片发给母亲看,她高兴地说,你们那里也种“人脸花”啊!我暗自偷笑,并没有纠正母亲。这种花,在我们家就叫“人脸花”,早在很多年前,我家这位无暇养花的“花盲”,竟然无师自通,为我正确读出了那些“人脸花”的花语——请思念我。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6.请你谈谈对本文标题“阳台上的花”的理解。(4分)
17.结合文章内容,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我愣了好一会儿,夸张地提高嗓门说,再瘦也是最大的。
18. 本文第③段写母亲命名“人脸花”,结尾才点明花名及花语,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4分)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第①段使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列举母亲在阳台上种的多种植物,表现她勤劳俭朴、聪明能干的特点。
B.第②段中画线词语“皆大欢喜”既指孩子们因刻着自己名字的葫芦结果丰硕而欢喜,又指父母因满足孩子们的心愿而欢喜。
C.第③段写“我每次都会想起那年小旅馆前的‘一家五口花’”,主要原因是这些花奇怪且美丽,我被它们吸引了。
D.第④段“共同的约定”指每年过年“我”回家时,海棠花总会准时开花,“我”会在盛开的海棠花下,为父母染发。
E.文章两次写到“人脸花”,第一次在桂林一家旅馆,第二次在小区,既写了此花外形、颜色,又传达出它所寄寓的美好情感。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2022年天津市滨海新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阅读《遥远的刺槐花开》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遥远的刺槐花开
田再联
①我的童年,都浸泡在刺槐花香里。
②暮春初夏的雨丝有了些粗犷,沙啦啦,沙啦啦地拍打着村庄。枝叶稀疏的刺槐树依偎在雨帘里,沐浴成一把把翠绿的大伞。雾气填满了村舍的空隙,流动着刺槐的香。
③雨声沙沙,催促很紧,刺槐花苞已经在交头接耳了。蜂鸟似的花蕾被雨丝的玉针银线挑扎在花轴上,似一枚枚晶莹的立体绣,藏在枝叶里。槐叶急匆匆地生长,忙着为槐花搭建遮风挡雨的帐篷。
④散学归来,我总喜欢撑着桐油布伞在刺槐树旁晃来晃去,听槐树与雨丝的对话,看花苞嘬嘴吮吸雨露。花蕾们羞答答、水灵灵的,那淡绿的眼帘里,有一张油布伞下企盼花开的脸蛋。雨丝在槐树枝叶里过滤成粗壮的雨滴,落在鲜黄的油布伞上,滴嗒滴嗒地刺激着我幼小猎奇的耳膜,耳膜里还有雨后天晴,刺槐花苞开裂的声音。
⑤阳光是刺槐花开的号角。雨过天晴,日色嫣然。槐花开时,叶子仿佛怕遮掩了花朵之美,故意地谦让。绿叶衬托银花,是一场绿翡翠与白珍珠的约会,它们相亲相依,美丽与芳香在村庄的土地上热烈地生长。
⑥不知是谁开启了生吃槐花的先例,先嗅后吃,槐花又成了我们惬意的零食。后来才知道,槐花生吃起来口感非常鲜嫩,与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密切相关。孩子们兴冲冲地捋一把刚开苞的槐花,迫不及待地往嘴里塞,乐滋滋,甜蜜蜜,一朵又一朵,一口又一口,边嗅边吃,嚼个不停,那槐花的色香味,一下子就成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光亮。
⑦父亲再忙,也得抽出一点时间来采摘槐花。大人们采刺槐花,有自制的工具。在晾衣竹竿的末端,用细绳绑上割稻子的镰刀,便做成了可靠的钩竿。我最喜欢屁巅屁巅地跟着父亲采槐花。父亲扛着钩竿,从自家门前的几棵刺槐树开始,逐渐向左邻右舍延伸。槐花纷纷落地时,我便兴奋得手忙脚乱。一串串、一朵朵,槐花全在我迅捷利索的忙碌中归筐。手里握着花香,嘴里含着花香,味蕾里浸着花香,心里溢着花香,我满身都散发出刺槐花香了。
⑧采花归来,收获满满。一串串洁白的槐花正安静地躺在篮子里,沁人心脾的花香,让母亲乐不可支,因为要轮到母亲大显身手了。我和父亲最喜欢吃母亲用麦面粉煎的槐花饼。母亲把晒干的槐花放在菜盆里浸泡片刻,洗净,再用力把水分挤尽,配上盐、小葱、鸡蛋,与面粉一起在盆中搅拌均匀。薪柴点燃,等铁锅烧热了,顺着锅沿放上些许菜籽油,油烟起时,便倒下和好的槐花糊。母亲用蘸过水的铁锅铲,娴熟地将面糊不紧不慢地摊开。只见面饼贴着锅迅速地扩大规模,变得越来越薄、越来越硬朗。面饼里夹着的槐花,好似在锅里获得重生,香味从热气里升腾、扩展,让我垂涎欲滴。吃着槐花饼的父亲曾感叹地说过,一个时代过着一种日子,每种日子都有一种色彩,吃槐花饼就是那时生活的特写。
⑨时间能带走许多东西。不知道从何时起,村庄长大了,变样了,屋前舍后的刺槐树也移植成香樟树、桂花树了,说是刺槐树那不守规矩的刺儿,容易让人不安。在城里的菜市场,我见到了刺槐花,连忙凑过去,价格不菲。走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嘴含新鲜的刺槐花,找不到当年好奇的味蕾,也找不到让我狂欢的田间小道,但我有信心,一定能做出母亲当年煎的槐花饼来。
(选自《新安晚报》2021年6月23日,有删改)
16. 文章围绕“刺槐花”写了多件事情,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概括。
17. 结合上下文,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绿叶衬托银花,是一场绿翡翠与白珍珠约会,它们相亲相依,美丽与芳香在村庄的土地上热烈地生长。
18.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本文以“刺槐花”为叙事线索,回忆了儿时与刺槐花相关的童年趣事。
B. 第③④段主要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刺槐花在雨中生长的场景。
C. 第⑤段写叶子“故意地谦让”,从侧面展现了槐花的美丽与开放之盛。
D. 第⑧段详细描写母亲做槐花饼的过程,展现出了母亲心灵手巧的特点。
E. 文章第⑨段是作者发出的感悟,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流露出悲伤之情。
19. 请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结尾有何妙用。
【答案】16. “我”观察刺槐花(或槐花)盛开;小孩子们生吃刺槐花(或槐花);我和父亲采摘刺槐花;母亲煎(或做、烙)槐花饼。(意近即可)
17. 运用了拟人、比喻修辞方法,把绿叶比喻为翡翠,把槐花比喻为白珍珠,同时把叶和花拟人化,形象地描绘了刺槐花的美丽、芳香、热烈生长。(意近即可) 18. BE
19. (1)呼应前文,结构完整;(2)总结全文,升华情感;(3)内容上,告诉我们时移世易,世事变迁,但是对家乡的思念不变,对亲情的思念永恒,对生活的热爱不变。(意近即可)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④段“散学归来,我总喜欢撑着桐油布伞在刺槐树旁晃来晃去,听槐树与雨丝的对话,看花苞嘬嘴吮吸雨露。花蕾们羞答答、水灵灵的,那淡绿的眼帘里……刺槐花苞开裂的声音”可概括为:“我”观察刺槐花(或槐花)盛开;
根据第⑥段“孩子们兴冲冲地捋一把刚开苞的槐花,迫不及待地往嘴里塞,乐滋滋,甜蜜蜜,一朵又一朵,一口又一口,边嗅边吃,嚼个不停,那槐花的色香味,一下子就成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光亮”可概括为:小孩子们生吃刺槐花(或槐花);
根据第⑦段“我最喜欢屁巅屁巅地跟着父亲采槐花。父亲扛着钩竿,从自家门前的几棵刺槐树开始,逐渐向左邻右舍延伸。槐花纷纷落地时,我便兴奋得手忙脚乱。一串串、一朵朵,槐花全在我迅捷利索的忙碌中归筐。手里握着花香,嘴里含着花香,味蕾里浸着花香,心里溢着花香,我满身都散发出刺槐花香了”可概括为:我和父亲采摘刺槐花;
根据第⑧段“母亲把晒干的槐花放在菜盆里浸泡片刻,洗净,再用力把水分挤尽,配上盐、小葱、鸡蛋,与面粉一起在盆中搅拌均匀……只见面饼贴着锅迅速地扩大规模,变得越来越薄、越来越硬朗。面饼里夹着的槐花,好似在锅里获得重生,香味从热气里升腾、扩展,让我垂涎欲滴”可概括为:母亲煎(做、烙)槐花饼。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语句。
修辞手法:第⑤段画线句中“绿叶衬托银花,是一场绿翡翠与白珍珠的约会”,将“绿叶”比作“翡翠”,把“槐花”比作“白珍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它们相亲相依”中赋予叶和花以人的情态(相亲相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根据语句中“美丽与芳香在村庄的土地上热烈地生长”,联系前文“雨过天晴,日色嫣然。槐花开时,叶子仿佛怕遮掩了花朵之美,故意地谦让”可知,此句描绘了刺槐花的美丽、芳香、热烈生长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槐花的喜爱。
【18题详解】
B.根据第③段“刺槐花苞已经在交头接耳了”“槐叶急匆匆地生长,忙着为槐花搭建遮风挡雨的帐篷”,第④段“听槐树与雨丝的对话,看花苞嘬嘴吮吸雨露”“花蕾们羞答答、水灵灵的”等语句可知,第③④段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而非“对比”的手法;生动描绘了刺槐花在雨中热烈生长的场景;
E.第⑨段“走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嘴含新鲜的刺槐花,找不到当年好奇的味蕾,也找不到让我狂欢的田间小道,但我有信心,一定能做出母亲当年煎的槐花饼来”,虽时移世易,世事变迁,但是对家乡的思念不变,对亲情的思念永恒,对生活的热爱不变;;而非“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流露出悲伤之情”;
故选BE。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内容上:
结尾段“时间能带走许多东西。不知道从何时起,村庄长大了,变样了,屋前舍后的刺槐树也移植成香樟树、桂花树了,说是刺槐树那不守规矩的刺儿,容易让人不安”,写随着时间的流逝,村庄里的“我”所喜爱的刺槐花已经消失不见;“在城里的菜市场,我见到了刺槐花,连忙凑过去,价格不菲。走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嘴含新鲜的刺槐花,找不到当年好奇的味蕾,也找不到让我狂欢的田间小道,但我有信心,一定能做出母亲当年煎的槐花饼来”,写“我”再次遇见刺槐花还是会凑过去,虽然现在的刺槐花已经没有曾经的“味道”,但是“我”“有信心”做出母亲当年煎的槐花饼来,体现了“我”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永留心间,心中对生活的热爱不会消散;
结构上:
结尾段“时间能带走许多东西。不知道从何时起,村庄长大了,变样了”,照应首段“我的童年,都浸泡在刺槐花香里”,照应童年与“刺槐花”相伴的日子,前后照应;位于结尾,总结全文,升华情感(对家乡的思念,对亲情的思念,对生活的热爱)。
2022年天津市立德中学九年级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16-19小题。
拜谒李时珍
陈世旭
①静静地站在雨中的长廊,遥望神圣。
②蕲春①,处吴头楚尾,扼控长江。山川秀美而神秘,人文丰沛而多彩。
③竹林湖村,一个翡翠般的山谷,满是苍劲的树、怪异的竹、迷蒙的云、甘甜的泉、碧绿的水。莲叶上溅着雨花,遮住一湖天光云影。含苞的花朵,带着艳丽的霓裳,相守明镜。巨大的香鼎排列在开阔的山麓,万绿丛中的高处,安卧着圣者的灵魂。
④李时珍,一个自幼耳熟能详的名字。
⑤想起我的表叔,一个老迈的中医。几重几进的幽深老宅,洗药的天井,煎药的作坊,堆药的库房,长年累月氤氲着浓浓的药香。表叔端坐于店堂,周边是一圈紫檀的书架,架上满是靛蓝灰白的线装古籍。中堂黑色的金字招牌下,挂着“李时珍”画像:褐色的高筒帽,蓝色的大襟袍,清癯的脸上尽是忧戚。这清癯与忧戚似乎随医道一起传承,画像下的表叔亦是此般的清癯此般的忧戚神情。在一张纹脉清晰的紫檀桌上,青筋毕现的手,苍白而温暖,把握一个个问医者的脉息。偶尔的询问和叮咛,轻得就像亲人的耳语。仿佛踏进的是森严的殿堂,人们一个个恭恭敬敬地弯腰进来,又一个个唯唯诺诺地躬身出门。门外车如流水马如龙,门内古炉香烟静如海。
⑥表叔是李时珍的私淑弟子②。
⑦一条古老的石路,横跨了数百年,我在路这端,圣者在路那端,我们彼此深情凝望。曾经瘟疫弥漫了你的眼神,多少亡灵,拥挤着天空。风雨的哀怨,堆满大地。在沉重的呼吸里,枯瘦的村庄摇摇晃晃。日子硬撑起呼吸, 苦等着一剂良药。困顿的五脏六腑深处,期盼着望闻问切的祥符。多少颤抖的呻吟,渴望着一个身影:一个杏林春暖的身影,一个悬壶济世的身影,一个妙手回春的身影。
⑧皇家宫殿丹炉旁的医者,决然走出堂皇的宫阙,回到久别的故土。国之医者,承载了太多人的命运。怀抱仁心,步履蹒跚,在苦难的漫漫长路,愿为百姓守候一生。配伍草根、花朵,调制天象、雨露,背负神农氏的典籍,“搜罗百氏”“采访四方”,寻寻觅觅踏遍山野。攀上高耸的断崖,潜入无底的山涧,从荆棘深处背出一篓又一篓救苦救难的“仙草”。敞开胸膛,揽尽大地的远山近水,只看到香气在飞,心灵清如止水。太阳升起的每一个新的日子,生命都正在苍天的子宫着床。在无边无际的时间与空间,一茎草的萌芽,在脸上积蓄着力量。于是穷搜博采,删削订正,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本草纲目》。苦行者的智慧,滋润了草的色泽,流溢着草的芳香。在众人的仰望中,研磨天地的精华,抚慰百姓的切肤之痛。
⑨一纸药方,点缀出专注的神情;羸弱而坚韧的手指,调和阴阳,由表及里;心无旁骛的针灸,以谦卑的姿态,直刺生之命门;流不完的汗水,炮制“神膏”,敷上肿胀的苦难;不吝惜的热血,驱散肆虐的“伤风”,让涌动的脉搏,流出欢快的福音;于是滚沸的鼎釜里一缕清苦的味道,泽润了天下的老弱贫疾;于是百草温汤融入子孙的血液,而“李时珍”,刻进华夏永恒的记忆。李时珍的脊梁始终那么高,又那么低。民族记录下了一个伟大医者朴素的背影。
⑩“李时珍”,远不止仅仅等同于《本草纲目》,是永远的经典,更是一个符号,一个民族的魂魄。
(选文有删改)
[注]①蕲春:今湖北蕲春,李时珍故乡。②私淑弟子:私下向自己仰慕敬佩的人学习的学生。
16.李时珍回到故土“为百姓守候一生”,文章从哪三个方面表现?请简要概括。
17. 请联系上下文,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李时珍的脊梁始终那么高,又那么低。
18. 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开头描写竹林湖村的环境,营造了欢快明丽的氛围,意在烘托国之医者李时珍的形象。
B. 文章以“一条古老的石路”连接时空,由写表叔转到写李时珍,过渡自然。
C. 作者借助丰富想象,展现了李时珍离开皇宫回到故土,守候百姓的感人场景。
D. 文中“圣者”“国之医者”“伟大医者”等称谓,突出李时珍在世人心中的地位。
E. 文章写表叔,目的是衬托表叔形象的高大,体现李时珍医道仁心在后世得到传承。
19. 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含意和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6. ①山野采药;②编写《本草纲目》;③为百姓治病。
17. 这两个词是形容词,“高”突出李时珍品格高尚;“低”写出李时珍姿态谦卑; “高”“低”看似矛盾,实则凸显李时珍心怀天下、救济苍生的“伟大医者”形象。
18. AE
19. ①李时珍的医学成就和影响跨越时代;②他成为医道仁心的象征;③心忧百姓,不慕荣华,甘于奉献,勇于担当;④彰显了中华民族精神;⑤总结全文,深化主旨,升华情感。
2022年天津耀华滨海学校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早起》一文,回答16-19小题
早起
罗瑞花
①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每天黎明即起,借着从窗户透进来的微微光亮,拿木梳梳理好短发,用发夹夹好,精神利落开始一天的忙碌。
②在勤劳的农家是没有一个闲人的,只要不生病就不会停下手中的活。八十多岁的桂鑫爷爷大清早就在庭院里编竹筛竹箩、扎竹扫把、削竹筷子,他能把一根竹子变出许多物件:快九十岁的白秀奶奶天一亮就坐在门口在干瘦的腿上搓麻绳;在天刚破晓的寒气里,男人扛锄赶牛往田野走去,女人穿梭于厨房、菜园,小孩子帮着打扫庭院、生火煮饭、看管弟妹、喂养鸡鸭……
③爹是一个没有土地情结的农民,在村里做木工、碾米、发电,后来又开代销店做生意。爹脑子活络,不断改善着家里的经济状况,但田里、土里、家务活全落在娘身上。娘对待农事一丝不苟,按照时令精耕细作,一锄土都不放过。在摘茶插红薯的季节,娘几乎是四点钟起床,提着马灯来到地里,就着朦胧月光或晨曦挖土、摘茶,天是在一锄一锄的土块、一片一片的茶叶里亮起来的。
④我儿时最初的早工是放鹅。天地间弥漫着润润的泥土气息,毛茸茸的小鹅吃着沾满露水的青草,当太阳兴高采烈地跳出云层,小鹅细细长长的脖子饱胀成了拔河那样的粗麻绳,我就可以赶着它们回家了。
⑤到七八岁时开始跟着姐姐去茶山摘茶叶。我们背着箩筐,揉着惺忪的睡眼,为着小贩挑担上漂亮发夹或书店玻璃柜中的连环画,在白雾茫茫中向茶山走去。早饭时娘过秤,秤杆下给钱,摸着那一个个硬币真是最惬意的事。最辛苦的是轮到家里为队里的牛割草。我一直不知道牛的舌子是怎么长的,竟然最爱吃两边有锯齿的苇草,割的时候手指要握紧苇草,稍松一下苇叶的锯齿就会让手鲜血淋漓。
⑥有趣的还是清早去捡菌子。雨后的早晨格外清爽,微风一吹,去了瞌睡来了精神。松树林子里,各种菌子比雨后春笋更肆意生长,它们是一窝一窝的,藏得紧,不轻易示人,寻找它们仿佛像寻找一一个躲猫猫的伙伴。但不管它们怎么躲也躲不过我们这些山里孩子贼亮贼亮的眼睛。黄黄的枞树菌、雪白的竹叶菌、红红的米浆菌,都是稀松平常的菌子,随见随捡而已,倒是那一抹淡绿的青头菌很是惹人喜爱,如果能遇上修长白皙还穿着荷叶裙的鸡腿菌那是值得尖叫的。我们一背篓一背篓地从山上背回菌子,在厢房木地板上堆成小山。娘把吃不了的菌子择净晒干,到春节时炒腊肉,把鸡腿菌磨成粉调菜,比味精还鲜。
⑦在娘的熏陶下,我成了一只早起的鸟儿。当别人还沉在昨天的烦闷里梦呓,或者醒在温暖的被窝里犹豫,我已经在晨曦中,在微风里,动起来了,从身体到思想。面对冉冉升起的太阳,我只想满腔热情地投入生活,想跑步想打球想跳舞想大声地朗读,想告诉世界,我醒了。
⑧梭罗说,黎明是大自然对人类最宝贵的恩赐。我喜欢看天一点点亮起来,如一个睡醒的孩子欣欣然睁开眼。我看到环卫工人清扫完最后一片落叶坐下来点燃了一支香烟;看到小贩支起他们的摊位开始热气腾腾地买卖;看到菜农挑着滿筐的嫩绿从不同的小巷汇集到街口子;看到学生打开课本,用世界上最美的姿态,最美的声音,迎来早晨第一缕阳光。
⑨早晨起来,我看到每一个生命都蓬勃饱满,如一树一树的花开。
16. 本文重点写我在娘的熏陶下早起的往事,请选用原文词语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割牛草——___________
17. 请结合语境品味第⑥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的表现力。
黄黄的枞树菌、雪白的竹叶菌、红红的米浆菌,都是稀松平常的菌子,随见随捡而已,倒是那一抹淡绿的青头菌很是惹人喜爱,如果能遇上修长白暂还穿着荷叶裙的鸡腿菌那是值得尖叫的。
第②段和第⑧段都写了其他人的早起,有什么作用
19.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在“我”记忆里,快九十岁的白秀奶奶每天黎明即起,拿木梳梳理好短发,就在庭院里编竹筛竹箩。
B. 爹是一个很有土地情结的农民,田里、土里、家务活全落在爹身上,后来爹又开代销店做生意。
C. 娘在摘茶插红薯的季节几乎是四点钟起床,提着马灯来到地里,就着月光或晨曦挖土、摘茶。
D. 文章第④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现了早起生命的蓬勃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深化了中心。
E. 本文以“早起”作为题目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充当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二是交代了全文的内容,早起做事:三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6. ①. 放鹅 ②. 摘茶叶 ③. 捡菌子
17. 这些词语准确描绘了各种菌子的色彩,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山里孩子对菌子的喜爱之情。
18. 第②段写他人早起,引出下文,为写娘和“我”的早起做铺垫:第⑧段写他人早起,引出文末对蓬勃生命的赞美;丰富文章的内容:结构上形成了前后呼应。
19. AB
2022年天津市立德中学中考前语文定心卷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异香一垄野花椒
冬凝
①衔着一茎野草,我沿路往山上疾走。山林让人愉悦,青草在落过夜雨的清晨,洁净荒清,让鼻息与肺醒亮着。风过,送来淡淡的香气,一阵一阵,让人禁不住四下寻觅。
②是它?不长不短的一径矮灌木做篱,执着地护在革果林外,绿油油的枝条伸展着臂膊,密密匝匝,彼此勾连。似曾相识,又恍若不识。呵,这不是当年外公后院做刺篱的野花椒吗?
③风儿掠过,野花椒叶影轻摇,错落重叠,我用手拨弄枝条上的小刺,有无法幽禁的香气从裂处喷涌,浓聚而猛烈。我抿唇深吸,享用其中——仍如几十年前,这味道仿佛具有形体,有边有缘,一片空间迅速被它占领。
④儿时家在乡下,跟外婆同村,外婆家的老屋建在村头,邻舍稀少,倒是有一个宽敞的后院,木桩做篱,种菜植花。有一年,篱笆桩下,发出一丛嫩芽,新叶微红,欣欣然骜生茂长,张罗起长长的刺蔓。外公微笑,是鸟儿带来野花椒哦!
⑤外公告诉我,野花椒跟家椒一样,都是种壳坚硬,油质,不透水,所以自然发芽相当困难,好在有鸟儿衔食,吃进却不好消化,但其表油质却在鸟儿体内脱去,鸟儿带它度陌越阡,随粪便排出时,与泥土交融的种子受丝雨滋润,再经阳光呼唤,自然繁衍丰饶起来。
⑥那年秋天,外公带我入山,采撷大包野花椒种子,又寻回一种黏性极强的黄土,和水,与椒种搅拌,风干,早春时打碎,种子便脱去油质,播在篱笆桩间,雨水充沛,尽数发芽。身为老中医的外公欣赏着那油油的绿,不忘笑眯眯地念叨,这东西除了当篱笆,把种子炒炒泡水喝,祛风散寒,除湿止泻,记住喽,将来用得着。
⑦那时我并不懂这些术语真实的意义,但出自中医世家,听得多了,单就这些字,也是着实熟稔。二十年后我脾胃虚寒,经久不愈,其时外公已经去世多年,我竟然冥冥之中受到神宠,突然在某天记起外公当年的嘱咐,于是疑惑间将野花椒炒过,泡水当茶,喝了几个月,还果真治愈了我的宿疾。感叹,莽原草木,各有各的形貌与特征,其性有温平寒热之异,味有甘苦辛酸之殊,大至参天,小至一茎,生命与植物有着不可分的亲密关系,真是让人敬,让人惜。
⑧在野花椒纠缠的藤枝上,我兴致勃勃地采撷新叶,带回家冲茶饮。山路野静迂回,鸟语花香,晨醒的朝阳斜在野花椒的藤上、叶上、刺上,幽微闪闪,泛着草木的清凉。手落之处,生脆之响,嫩枝伤口微渗汁液,散出香息阵阵,我用我潮湿的鼻息钟情应和,去体味,去领略,去享受——这无法幽禁的浓烈,像雕花的桧木扶栏,满布油腔,在阳光之下,有形有款地随风扩散,陷在它浓郁的香里。
根据对文章的阅读,概括一下文中的“野花椒”都具有那些特点?
17. 结合文章内容,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不长不短的一径矮灌木做篱,执着地护在苹果林外,绿油油的枝条伸展着臂膊,密密匝匝,彼此勾连。
18.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文章写眼前也写回忆,在变换的时间与空间中,表达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含蓄地批评了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B. 野花椒的种子亦是一味中医之方,炒炒泡水能够治愈脾胃虚寒。
C. 野花椒自然发芽很困难,经过鸟儿衔食、度陌越阡、受丝雨滋润、阳光呼唤这些过程,才自然繁衍丰饶起来。
D. “有无法幽禁的香气从裂处喷涌,浓聚而猛烈”这句话,写出了野花椒香气的浓聚猛烈,表达了对这香气的喜爱、享受。
E. 作者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调动了视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19. 文章第⑦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6. 野花椒美丽的外形,野花椒芬芳的气味,野花椒带来温馨回忆,野花椒调理身体有奇效。
17. 本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密密匝匝生长的野花椒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花椒茂密生长的样子,表现了作者的惊喜的心情和由衷的赞叹。
18. AE
19. 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野花椒的描写、外公教我中医方子,引出下文我采撷野花椒新叶的情节;内容上,冥冥之中因为外公的中医之方,治愈了我的宿疾,表达了对外公的怀念;野花椒使自己调理好了身体,将对野花椒的描写由外在转向内在,明确了生命与植物有着不可分的亲密关系这一中心,深化了主题。
2022年天津市津南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独木桥》,完成下面小题。
独木桥
潘鸣
①独木桥,伶仃一木,横枕溪河两岸,粼粼波光之上承渡往来行人。这样温馨拙朴的画面,如今是看不到了。
②儿时,故乡川西坝子水系丰沛,宽宽窄窄的水脉形如纵横编结的蛛网,把我们的村墟院落和田畴林盘交织在网中央。乡人下地劳作,上街赶集,抑或出门串亲戚,一路少不了几番渡水。濒临浩浩荡荡的大河川,或有混凝土大桥引渡,或有一排竹木筏子水上穿梭载客。若是跨越一条条小河渠,赖以依凭的,除了年代久远的拱洞涵桥和石板平桥,更多的便是独木桥了。
③桥的形制纯天然:一根木质坚韧、海碗粗壮的成树,譬如樟木、梧桐、黄桷、槐荫之属,剔削枝丫后无须剥皮,囫囵一树凌空跨搭水上,夯实两端,桥即成。
④一些独木桥就地取材,放倒后,树蔸那端仍有根须深衔埂土。这样,桥便是换一种姿势继续活着的。春天里来,每每就有星星点点的芽枝从桥身这里那里冒出。明面上的,经不起来往鞋履蹭踏;侧背生发的,竟能向水垂丝展叶地牵蔓,偶或绽放几朵斑斓花蕾。因水汽终年濡润,独木桥大凡都裹有茸茸的苍绿苔衣,苔衣上嵌叠些黑里透黄的肥地耳。
⑤独木桥跨水一般不会太宽,约莫丈许,算是量力而行吧。这样的小溪河,水流自然够不上汹涌,除了大雨涨水,平常几乎腾不起像模像样的浪花。风和日丽时日,一脉碧水清浅见底,河床上泥沙细软,隆起的五彩鹅卵石,顶多能撩出鱼鳞状的涟漪,拨弄一串玉盘滚珠的叮咚。
⑥行渡独木桥,有点像半空走钢丝,似若几分悬乎。但乡人早已习之为常,过桥时即便背负篓、肩荷担,也能轻盈如燕,翩然而过。若遇两岸路人狭桥相逢,乡间自有俗成之矩:空手让负重,后生让长老,男人让女人,从未生出争先恐后之事。
⑦生平第一次过独木桥,是刚能记事的年纪。那个夏日黄昏,西天有熊熊火烧云。吃过晚饭,跟着母亲去邻村看夜戏,有人家办喜事请了县川剧团的班子。稻花香里,我与娘牵手行于蜿蜒的村路。隐约已听到热场的锣鼓钹镲声,正欢欣雀跃,路头却断了。眼前横一条河,河上顺一根独木。
⑧娘说,独木桥不能同时托载两人,我先过去,你别怕,眼睛莫朝下看,跟寻常走路一样很容易就过去了。说完,她示范着轻松几步跨过河,回头招手:“来,稳住身子朝前走。”我头皮有点麻,跨上桥,战战兢兢跨了两步,眼睛不由自主朝下看。桥下水仿佛突然漫涨上来,流速也像骤然提了挡,夕阳下一河水影幻成穿梭飞逝的光带,令人头晕目眩,心如跳鹿。我腿一软,蹲下身子不敢动弹了,咧嘴哭喊起来。娘见状有些着急,却不能上桥帮我一把,只有在对岸鼓励加油:“娃儿勇敢,心别慌乱,稳住腿脚,大胆往前走!”
⑨一丈余宽的独木桥,那一刻成为必须独自征服的一道坷坎,这考验实在有些严酷,但我无法后退,也不能原地蜷缩——那样迟早会跌坠为落汤鸡。我呜咽着抹一把眼泪,伏下身,四肢并用,像一只龟,一点一点向前挪移,不知耗时多久,终于渡完那寸缕之间的艰难历程。
⑩随着人生路途的延展,后来,我跨渡过更多的“独木桥”。我逐渐明白,一个人的生命之旅,总有些桥与路必须独自去熬渡,无人可以永远庇佑在你身边。于是,咬着牙一次又一次去面对,去跨越——哪怕过桥的姿势仍常常如龟一样拘谨,毕竟一步步挺了过来,然后直起身,吁一口气,继续前行。
(摘自2021年5月17日《成都日报》,有删改)
16. 请结合文章③至⑤段,概括独木桥有怎样的特点。
17. 请从描写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风和日丽时日,一脉碧水清浅见底,河床上泥沙细软,隆起的五彩鹅卵石,顶多能撩出鱼鳞状的涟漪,拨弄一串玉盘滚珠的叮咚。
18. 文章第⑩段“独木桥”有怎样深刻的内涵?带给作者怎样的人生启示?
19.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第①段中“粼粼波光”“温馨拙朴”等词语,描绘出了质朴的田园画卷,同时,也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础。
B. 第②段写故乡独木桥特别多的原因。因为家乡水系丰沛,沟渠纵横,乡人们只能通过独木桥跨过浩浩荡荡的大河川。
C. 第⑥段写乡人过桥“空手让负重,后生让长老,男人让女人,从未生出争先恐后之事”,表现了乡村民风的淳朴。
D. 文中叙写“我”过独木桥的经历,通过心理、动作等描写,写出我的胆小怯懦,目的是衬托母亲的勇敢坚强。
E. 文章将描写、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抒情议论中蕴含深刻哲理,语言蕴藉典雅,富有特色,给人以人生启迪。
【答案】16. 桥的形制纯天然;一些独木桥就地取材,换一种姿势继续活着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独木桥跨水一般不会太宽。
17. 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绘了乡村独木桥下的风景,极具画面感,写出了乡村风景的清新、优美,令人陶醉,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
18. “独木桥”既指生活中的独木桥,也指人生路的“独木桥”,生活中会遇到很多挫折与困境;“独木桥”带给作者深刻的人生启示:必须勇敢独自去面对各种困难,只要去面对,去跨越,一定会战胜各种困难,不断前行。 19. BD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
第③段中“桥的形制纯天然”是独木桥特点之一;
根据第④段中“一些独木桥就地取材”“这样,桥便是换一种姿势继续活着的”“侧背生发的,竟能向水垂丝展叶地牵蔓,偶或绽放几朵斑斓花蕾。因水汽终年濡润,独木桥大凡都裹有茸茸的苍绿苔衣,苔衣上嵌叠些黑里透黄的肥地耳”,可概括为:一些独木桥就地取材,换一种姿势继续活着的,充满生机与活力;
第⑤段中“独木桥跨水一般不会太宽”也是其特点。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要求从描写的角度赏析“风和日丽时日,一脉碧水清浅见底,河床上泥沙细软,隆起的五彩鹅卵石,顶多能撩出鱼鳞状的涟漪,拨弄一串玉盘滚珠的叮咚”。句中的“碧水清浅见底”“河床上泥沙细软,隆起的五彩鹅卵石”“鱼鳞状的涟漪”,是从视觉的角度观察到的桥下风景;“一串玉盘滚珠的叮咚”是从听觉角度感受到的桥下水声。这个句,写得有声有色,把独木桥下的风景表现得如一幅生动、清新、优美的图画,观之听之令人陶醉,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与眷恋之情。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涵和作者启示的分析。
第一问,第⑩段中“随着人生路途的延展,后来,我跨渡过更多的‘独木桥’”,句中的“独木桥”语义双关,既指真正的河流上的独木桥,又比喻人生路上的挫折和困境,像“独木桥”一样,是无法避免的。
第二问,结合“我逐渐明白,一个人的生命之旅,总有些桥与路必须独自去熬渡,无人可以永远庇佑在你身边”可知,必须独自勇敢地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于是,咬着牙一次又一次去面对,去跨越——哪怕过桥的姿势仍常常如龟一样拘谨,毕竟一步步挺了过来,然后直起身,吁一口气,继续前行”,只有勇敢地面对、跨越那些像独木桥一样的艰难历程,才能战胜人生道路中的种种困难,不断前行。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B.第②段中原文“濒临浩浩荡荡的大河川,或有混凝土大桥引渡,或有一排竹木筏子水上穿梭载客”“若是跨越一条条小河渠,赖以依凭的,除了年代久远的拱洞涵桥和石板平桥,更多的便是独木桥了”,可知独木桥都位于小河渠上。因此本项中“乡人们只能通过独木桥跨过浩浩荡荡的大河川”说法错误;
D.结合第⑩段中“随着人生路途的延展,后来,我跨渡过更多的‘独木桥’。我逐渐明白,一个人的生命之旅,总有些桥与路必须独自去熬渡,无人可以永远庇佑在你身边”,可知文中叙写“我”过独木桥的经历,目的是表达自己终于独自走过独木桥,明白了人生某些阶段必须要靠自己去熬渡的道理。本项中“目的是衬托母亲的勇敢坚强”说法错误;
故选BD。
2022年天津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阅读《头项的云彩》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头顶的云彩
吴昌勇
①陕南腊月,当野桃花信使般将春归的消息传遍山冈,天空日渐温润,灰蒙蒙的云朵如积雪消融,久违的湛蓝潮涌到远山之巅。
②春气从大地升腾到头顶,揭开绒帽,手指插入发丝的瞬间,分明感到:该理发了!几乎在同一时间,乡亲们想到了传统的年俗之约。辞旧迎新,一定要为自己和家人讨个好彩头。
③打我记事起,腊月的最后几天,爷爷家门外的小院坝就是一个露天的乡村理发馆,四叔是村里人都认可的业余理发师。四叔刚二十出头,工作闲暇,他总爱到镇上理发馆转悠,日子久了,也照猫画虎般学到点理发的手艺。也因是理发馆的常客,他可以让理发师按自己的脸型设计发型。先洗,后剪,再吹,末了打上定型的发胶,乌黑的头发洋溢着青春气息。村里人都夸四叔时髦,都说他的精气神全在头上。
④起初,四叔怕手艺不精,会让结伴而至的乡亲失望,只笑不应。一番推辞过后,曾是村里剃头匠的爷爷慢腾腾递话道:“邻舍都相信你哩!沉住气,莫急莫慌,心明眼亮,推子握紧搭平就好。”见此情景,四叔笑盈盈地应一声:“哎,记住了。”话音刚落,已转身开始准备。
⑤等到炉火烤得乡亲们满脸通红,火炉上铁壶的壶盖也被蒸汽掀动得嘭嘭作响,四叔起身,拎了椅子和围布走向屋外。我亦起身,提着铁壶紧跟在四叔身后,先在脸盆里兑好温水,再将理发推子擦得锃亮递到四叔手上,镜子也放在他伸手可及的地方。不用抓阄,理发的顺序装在每个人心里。轮到自己了,摘掉帽子,拿一把木梳子将窝蜷的头发梳顺后,紧憋一口气,把头扎进脸盆,犁耙般的手指反复抓挠搓洗头发好几遍,直到洗头膏泛起满头雪白的泡沫。站在一旁的四叔,示意我从水桶里舀出一瓢瓢温水为乡亲们冲洗头发,再递上擦头的毛巾。
⑥进入角色的四叔,一下子神气起来。不论年龄,也不论辈分,他一个劲儿地叮咛:“稳住,莫乱动,当心推子伤了头皮。”只见他跨开双脚呈“八”字状,一把桃木梳子将湿头发梳顺,目光绕着头顶细细端详一番,左手搭在头顶,握在右手的推子从脸颊、从耳畔、从后脑勺向头顶缓缓推移。连接左右手柄的一副压缩弹簧,咔哒咔哒地传导着四叔指间的力量,也让推齿伴着手掌和弹簧的松紧节奏,在潮湿的发丛中穿梭。四叔憋足劲儿,鼓起腮,不时吹落一绺绺剪掉的头发,并左右移动视线,仿佛正在创作一幅炭笔素描。
⑦半个钟头左右,四叔紧绷的面部表情变得松弛。我赶忙拿起镜子递到乡亲手上。他们端着镜子左照照,右看看,瞧见棱角分明的一头短发,咧开嘴,笑着夸赞四叔的好手艺。
⑧乡亲们辛苦了一年,虽然平时也理发,但只有到了年根,才能腾出时间细细拾掇自己。他们用手在头上反复摩挲,散着热气的头顶,似乎有一片柔和的云彩,在跳跃,在铺展,在弥散。那一刻,四叔握在手中的仿佛不是推子,而是一支温水泡开的毛笔,在每个人的头顶绘出辞旧迎新的精气神。他努力让每个人容光焕发地走进新年,让明媚的春光洒落每个人的头顶。
⑨而今,镇里和村子的理发馆外,炫目的霓虹灯日夜旋转。任凭时光变迁,“从头开始”的年俗不变,为生活讨个好彩头的期待不变。每临年关,四叔依然会去楼下临街的理发馆,坐在舒适绵软的转椅上,如听话的孩童披上围布。理发师手中的电推剪嗡嗡作响,好似天际传来的春雷。
⑩望着明亮的墙镜和镜中自己的发际线,四叔仿佛看见一团祥云升腾而起,越过头顶,越过楼宇。此时此刻,盛世祥和的祝愿,尽在和四叔一样热爱生活、珍惜生活、创造生活的万千劳动者的展望和憧憬里,如头顶的五彩云朵在春风里飘荡。
(选自《人民日报》,文字有删改)
16. 文章围绕理发过程,对四叔理发时的状态进行了描写,请结合④~⑦段的内容概括。
理发过程 起初 一番推辞过后 进入角色的四叔 半个钟头左右
四叔状态 经剃头匠爷爷的鼓励之后,稳住心神,笑盈盈地开始准备。
17. 请结合语境,品析第⑥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四叔憋足劲儿,鼓起腮,不时吹落一绺绺剪掉的头发,并左右移动视线,仿佛正在创作一幅炭笔素描。
18. 请结合全文分析,结尾为什么说“头顶的五彩云朵在春风里飘荡”,谈你的理解。
19.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第①段的景物描写,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出春天到来时的景象,引出下文乡亲们为辞旧迎新去理发的情节,为下文做铺垫。
B. 第③④段,虽然对“爷爷”只有简简单单的几句描写,但是“爷爷”这个人物是不可缺少的,“爷爷”为四叔坚定理发的自信起着重要作用。
C. 第⑦段写到乡亲们理完发后“咧开嘴,笑着夸赞四叔的好手艺。”是因为乡亲们想给理发时紧张的四叔一些安慰,给他自信,并非四叔手艺真好。
D. 文章结尾写到“镇里和村子的理发馆外,炫目的霓虹灯日夜旋转”,时光变迁,虽然理发店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理发的年俗对四叔来说始终有着重要意义。
E. 文章运用记叙、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通过回忆四叔理发的经历,来表现像四叔一样的乡里人们对理发这一独特习俗的追捧。
【答案】16. 四叔怕手艺不精,会让结伴而至的乡亲失望,只笑不应。神气起来,站好姿势,憋足劲儿,鼓起腮,认真地理发。四叔紧绷的面部表情变得松弛。
17. 这些动词描写出四叔给乡亲们理发时的状态,生动形象地写出四叔理发时的认真、仔细、谨慎、小心翼翼,表现四叔对理发的热爱和对乡亲们的负责(对得起乡亲们的信任)。
18. 春天理发是乡里传统的年俗,是辞旧迎新,村里人认为可以为自己和家人讨个好彩头。乡亲们辛苦了一年,到了年根,才能腾出时间细细拾掇自己,理完发代表的是辞旧迎新的精气神。理发让每个人容光焕发地走进新年,让明媚的春光洒落每个人的头顶。理发是村里“从头开始”的年俗,是乡亲们为生活讨个好彩头的期待。盛世祥和的祝愿,尽在和四叔一样热爱生活、珍惜生活、创造生活的万千劳动者的展望和憧憬里。(答出4点即可,意思相近即可) 19. CE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解答本题,首先根据题干信息锁定相关答题区间;然后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句,提取信息,概括作答。阅读文章可知,文章第④~⑦段讲了四叔第一次为乡亲们理发的过程。
根据第④段中的“起初,四叔怕手艺不精,会让结伴而至的乡亲失望,只笑不应”可直接提取出第一空的答案;
根据第⑥段中的“进入角色的四叔,一下子神气起来……四叔憋足劲儿,鼓起腮,不时吹落一绺绺剪掉的头发,并左右移动视线,仿佛正在创作一幅炭笔素描”可概括出第二空的答案:神气起来,站好姿势,憋足劲儿,鼓起腮,全神贯注,认真地理发。
根据第⑦段中的“半个钟头左右,四叔紧绷的面部表情变得松弛。我赶忙拿起镜子递到乡亲手上。他们端着镜子左照照,右看看,瞧见棱角分明的一头短发,咧开嘴,笑着夸赞四叔的好手艺”,可得出第三空的答案:四叔紧绷的面部表情变得松弛。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词语表达效果的分析。划线句子“四叔憋足劲儿,鼓起腮,不时吹落一络绺剪掉的头发,并左右移动视线,仿佛正在创作一幅炭笔素描”中加点的词语“憋”“鼓”“吹”“移动”是四叔进入角色后,为乡亲们理发的一系列动作,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四叔理发时的全神贯注和认真细致,表现了四叔在为乡亲们理发时的认真以及为乡亲们设计发型的用心。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
根据第②段“几乎在同一时间,乡亲们想到了传统的年俗之约。辞旧迎新,一定要为自己和家人讨个好彩头”,新春到来,辞旧迎新,人们心情喜悦,乡亲们为自己和家人讨个好彩头而理发;
根据第⑧段“乡亲们辛苦了一年,虽然平时也理发,但只有到了年根,才能腾出时间细细拾掇自己。他们用手在头上反复摩挲,散着热气的头顶,似乎有一片柔和的云彩,在跳跃,在铺展,在弥散。那一刻,四叔握在手中的仿佛不是推子,而是一支温水泡开的毛笔,在每个人的头顶绘出辞旧迎新的精气神。他努力让每个人容光焕发地走进新年,让明媚的春光洒落每个人的头顶”可知,乡亲们辛苦了一年,只有到了年根,才能腾出时间细细拾掇自己;乡亲们在被四叔理过头发后,热气就像一片柔和的云彩在头顶跳跃、铺展、弥散,有了辞旧迎新的精气神,容光焕发地走进新年;
根据第⑨段“‘从头开始’的年俗不变,为生活讨个好彩头的期待不变”可知,“理发”代表人们在新春即将到来时为自己和家人讨个好彩头的美好祝愿;
根据文章结尾句“此时此刻,盛世祥和的祝愿,尽在和四叔一样热爱生活、珍惜生活、创造生活的万千劳动者的展望和憧憬里,如头顶的五彩云朵在春风里飘荡”可知,理发寄寓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尽在和四叔一样热爱生活、珍惜生活、创造生活的万千劳动者的展望和憧憬里。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
C.“给理发时紧张的四叔”错误,由“半个钟头左右,四叔紧绷的面部表情变得松弛”可知此时四叔已经不紧张了;“并非四叔手艺真好”错误,根据“他们端着镜子左照照,右看看,瞧见棱角分明的一头短发”可知理完发之后,乡亲们都对自己的发型非常满意,看出乡亲们是真心夸赞四叔的好手艺;
E.错误,此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运用了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没有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
故选CE。
2022年天津市百华实验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阅读《阳台上的花》一文,回答16~19题。
阳台上的花
黄咏梅
①意识到母亲喜欢花,已是她退休的时候了。记忆中,我们家阳台上花盆里,常种着小葱、小蒜、小辣椒等。厨房里,主菜炒起来了,母亲会命我到阳台摘几根小葱或小辣椒,洗洗,直接放到锅里。“物尽其用”四个字,被母亲一辈子奉为人生信条。
②母亲不种花,可能也觉得花不好伺候。我们一家五口人,父母上班,孩子上学,并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养花。种下的花如果不开花,还不如种小菜。母亲种菜是很积极的。小时候我们家住在一个半山腰的独间平房。房前有一片平地,被母亲用篱笆围成小菜园,里边种了不少蔬菜瓜果,基本上可供应一家人的日常需求。印象最深的是葫芦,藤蔓攀在篱笆上,果实藏在叶子下。我们三个小孩子会挑选出自己喜欢的小葫芦,用一根针,在葫芦瓜上歪歪扭扭地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比赛哪一只长得又快又大,就像比赛自己的身高一样。母亲很懂种菜,在她特别的照顾下,刻有我们几个孩子名字的葫芦瓜,总是长势喜人,最终结出了皆大欢喜的果实。而刻着父亲母亲名字的那几只葫芦,远远落后于我们。我们欢天喜地地将自己的葫芦摘下来,挂在屋角,让它们跟我们的名字一起晒干、变黄,最终成为书桌上的摆设,权当一束不会凋谢的花。
③十七岁那年夏天,父母送我去大学报到。我们住在一个简陋的小旅馆,旅馆对面有一个花坛,母亲在那里第一次看到了一种奇怪的花。小小的五瓣花瓣,组合成一张人的脸谱,有眼睛有鼻子有嘴巴,五官是深紫色,脸膛是浅紫色或嫩黄色。母亲对花的知识匮乏,直接称之为“人脸花”。她指着角落里的一簇花,说,这五朵,像不像我们一家?那五朵花挨得特别近,都快叠到一起了,上边两朵稍微大一些,浅紫色的脸膛上有着近乎墨色的五官,下边三朵大小差不多,嫩黄色的脸膛上,五官是浅浅的紫色。我和父亲都笑了,说像。我点着那些“小脸”数过去,这是我,这是哥哥,这是姐姐。数完,我的眼泪就流了下来。那之后的许多年,离别、想家成为一种习惯。后来,在一些地方,我多次看到过这种“人脸花”,每次都会想起那年小旅馆前的“一家五口花”。
④母亲退休之后,慢慢开始种起了花,阳台上的盆栽从实用转变为审美。种的都是些好养的花,茉莉、海棠、三角梅、芍药、桂花之类,但没有见到过“人脸花”,年份最久的当属那株海棠花。花树不高,却很结实,主干已经比我的拳头还粗,每年过年,它都不辜负花期,准时开起了红艳艳的花朵,仿佛要跟我完成一个共同的约定——每年过年回家后,我会挑一个阳光充足的中午,搬两张小椅子,让父亲母亲坐在这株海棠花下,我一点一点将他们花白的头发染黑。阳光把海棠花照得通红,也将父母的衰老照得纹路清晰。我站在他们背后,既感伤又幸福,虔诚地祈祷年年岁岁都拥有这相同的一幕。
⑤近些年,家乡过年流行一种“年花”——五代同堂果。黄灿灿胖乎乎的果实,浆汁饱满,寓意子孙满堂,老少安康。每到年前母亲总会去花市挑一枝果实多的买回家,养在阳台上,有一次,我用湿布给这些果实“洗澡”时,指着最大的那两只说,这是爸,这是妈,然后又分别按个头指定了我和哥哥姐姐。母亲一听,笑了,看看那两只最大的果实,说,不像,现在我们家里,我和你爸最瘦。我愣了好一会儿,夸张地提高嗓门说,再瘦也是最大的。
⑥今年,在小区散步的时候,突然发现小区围栏下新摆了一溜花盆,花盆里边挤挤挨挨地开满了一朵朵“人脸花”。整齐的五瓣花瓣颜色各异,风一吹,像笑脸。我也笑了,站着看了很久。手机里有一款植物识别软件,几秒钟之后,我得以知道,“人脸花”真正的名字叫三色堇,花语是——请思念我。我用微信把照片发给母亲看,她高兴地说,你们那里也种“人脸花”啊!我暗自偷笑,并没有纠正母亲。这种花,在我们家就叫“人脸花”,早在很多年前,我家这位无暇养花的“花盲”,竟然无师自通,为我正确读出了那些“人脸花”的花语——请思念我。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6.请你谈谈对本文标题“阳台上的花”的理解。(4分)
17.结合文章内容,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我愣了好一会儿,夸张地提高嗓门说,再瘦也是最大的。
18. 本文第③段写母亲命名“人脸花”,结尾才点明花名及花语,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4分)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第①段使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列举母亲在阳台上种的多种植物,表现她勤劳俭朴、聪明能干的特点。
B.第②段中画线词语“皆大欢喜”既指孩子们因刻着自己名字的葫芦结果丰硕而欢喜,又指父母因满足孩子们的心愿而欢喜。
C.第③段写“我每次都会想起那年小旅馆前的‘一家五口花’”,主要原因是这些花奇怪且美丽,我被它们吸引了。
D.第④段“共同的约定”指每年过年“我”回家时,海棠花总会准时开花,“我”会在盛开的海棠花下,为父母染发。
E.文章两次写到“人脸花”,第一次在桂林一家旅馆,第二次在小区,既写了此花外形、颜色,又传达出它所寄寓的美好情感。
16.(1) 既指母亲在阳台上种花,又暗示和乐融融的家庭氛围;(2) 概括本文主要情节,交代母亲在阳台上种花这一事件; (3)表现母亲热爱生活、关爱子女的特点(或:渴望家人安康幸福的美好愿望);(4) 表达作者对母亲及家人的思念及祝福; (5) 作为本文的线索。(共4分。每一点1分,答出任意四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17.运用语言、神态描写,侧面衬托了父母对家庭的付出之多、牺牲之大,表现“我”当时心酸(伤感)的心理,凸显“我”对父母的理解(心疼、理解、感激)。(共3分。手法1分,表达效果2分,意思对即可)
18. 写法:设置悬念(或前后照应)。作用:(1)母亲无师自通地读出花语,更突出了母爱;(2)突出主要人物形象,表现母亲的聪明慈爱;(3)突出主旨,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家庭幸福的祝愿;(4)前后照应,使结构严密;(5)行文增加曲折性,使故事叙述有波澜,增强吸引力;⑤推动情节发展;⑥引发疑问,增强吸引力。(共4分。写法1分,作用3分,答出任意三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19. A C (共4分。每个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