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测试卷(一)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抓住关键词是学习历史很重要的方法之一。与“1368年”“称帝”“应天府”这些关键词语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朱元璋 B.赵匡胤 C.成吉思汗 D.忽必烈
2.“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专权乱政”的教训,采取的措施是( )
A.实施推恩令 B.设立三省六部
C.设置通判 D.废除丞相
3.厂卫等特务机构的设置,从根本上说明( )
A.明太祖专权独断 B.明成祖怀疑大臣
C.明朝皇权相权矛盾尖锐 D.明朝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4.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从朱熹的《四书集注》出题,发挥题意也以《四书集注》为依据,以“八股”为应试文章的程式。此举( )
A.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B.有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D.严重禁锢知识分子的创新思维
5.皇室建筑是指皇帝日常居住办理朝政的专用居所。明朝时,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是( )
A.钟楼 B.天坛 C.城隍庙 D.紫禁城
6.在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长城犹如一条巨龙在中华大地上腾起,纵横万里。如今,长城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列史料中长城抵御的少数民族分别是( )
秦朝 明朝
“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七百余里” “塞息五十年之烽燧……(长城沿线)田野日辟,商费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
A.匈奴、契丹 B.匈奴、蒙古 C.吐蕃、女真 D.吐蕃、契丹
7.戚继光赋诗明志:“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诗中的“危”指的是( )
A.东北地区遭到入侵 B.台湾被殖民者强占
C.新疆地区遭受侵略 D.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8.1416年,郑和完成第4次下西洋任务后,出现了亚洲、非洲17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使节来华的盛况。这些史事表明郑和下西洋( )
A.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B.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
C.促进了明朝经济发展 D.解除了东南沿海倭患
9.下列关于明朝时倭患肆虐的原因叙述,有误的是( )
A.明朝时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落后
B.中国在地理上靠近日本
C.一些官僚和奸商与倭寇勾结
D.沿海海盗与倭寇相互通气
10.明朝的一部药物学巨著,被达尔文称为“1596年的百科全书”。这部“巨著”是( )
A.《伤寒杂病论》 B.《天工开物》 C.《本草纲目》 D.《农政全书》
11.《天工开物》是一部科技巨著,它反映了明代( )
①医学的发展状况②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状况③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状况发展盛况④航海业的发展盛况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2.《农政全书》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囊括了中国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全书也贯穿了作者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其作者是( )
A.徐光启 B.贾思勰 C.李时珍 D.宋应星
13.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以典雅唯美的昆曲来再现瑰丽的爱情传奇,令人耳目一新。《牡丹亭》的作者是( )
A.汤显祖 B.罗贯中 C.董其昌 D.徐渭
14.某部小说有如下描写:唐三藏,战战兢兢,滴泪难言;猪八戒,絮絮叨叨,心中抱怨;沙和尚,囊突突,意下踌躇;孙行者,笑嘻嘻,要施手段。依据所学知识判断,这部小说是(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史记》
15.我国从国外引种历史悠久,目前栽培的600多种作物中有一半是国外引进的。明朝时从国外引进的农作物有( )
①玉米②甘薯③小麦④花生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6.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 )
A.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B.中国国力不断削弱的趋势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D.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
17.明末农民起义把中国农民战争的斗争水平推到了新的高度,是因为( )
A.李自成起义军推翻了明朝统治 B.李自成起义军活动范围非常大
C.李自成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 D.李自成起义军建立了农民政权
18.“从陕北发动革命,以‘均田免赋’为号召,转战十余年,推翻明朝的统治,但忽视了关外的大敌,终于为满人所趁,遭受了失败。”此文评述的是( )
A.大泽乡起义 B.黄巢起义 C.李自成起义 D.安史之乱
19.12世纪初,女真的杰出首领阿骨打建立金政权。17世纪,女真又出现了一位杰出首领,他统一了女真各部,自立为汗,建立后金政权。这位首领是( )
A.耶律阿保机 B.元昊 C.努尔哈赤 D.皇太极
20.明朝灭亡后,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引清兵入关,夹攻李自成的军队,最后导致李自成起义军失败。这里所说的“明军将领”是( )
A.崇祯帝 B.吴三桂 C.努尔哈赤 D.皇太极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少)所参决。……外设都、布、按三司,分隶兵刑钱谷,其考核则听于府部。
——《明史·职官志》
材料二 如图
材料三 东厂的“锦衣官校”(特务人员)侦察访缉的范围非常广泛,上自官府,下至民间,到处有他们的踪迹。他们得到消息后,立即密报皇帝。因此事无大小,皇帝都可以知道。在东厂的堂上,还挂着“朝廷心腹”的大匾。
材料四 “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1)材料一中的“帝方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帝”指哪位皇帝?“三司”又指什么?(8分)
(2)材料二是哪一机构的印章?该机构有何权力?(4分)
(3)材料三中的“东厂”是谁设立的?其权力与材料二中机构是否等同?(4分)
(4)材料四是明朝时人们对选官制度的讽刺,指出该现象出现是因为明朝科举制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其利弊。(4分)
(5)综上所述,明初这些皇帝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分)
22.长城,以它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和悠久的历史著称于世,1987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下面两幅图就是长城的两个关口,左边的是嘉峪关,右边的是山海关。联系所学知识,请你完成相关问题。(16分)
嘉峪关 山海关
(1)我们所见到的长城大部分是什么时候修建的?它的起止点是什么地方?(3分)
(2)秦长城的东西起止点是什么地方?修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明长城与其有何不同?(6分)
(3)有人认为长城的修建是明王朝走向封闭、没落的表现,消极作用大;也有人说长城防御了游牧民族的骚扰,保护了中原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针对这两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4分)
(4)如何评价明长城?(3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明朝前期,国家实力雄厚,财政收入是元代的2倍。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苏州、杭州丝织业很发达,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国内。福建、广东的造船业发达,建造的海船适合航行。……1405—1433年,明成祖先后派郑和七次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往来。
——摘编自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郑和下西洋的有利条件。(6分)
材料二 郑和的船队到达各地,先会见当地的国王、首领,赠送礼品,表示通好的愿望,并邀请他们访问中国。接着,就同当地的官府和商人开展贸易。在古里进行交易时,国王派人和他们商议货价,写成合约,最后握手、击掌为定,不再悔改。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根据材料二,概括郑和下西洋的影响。(6分)
材料三 郑和下西洋,并没有刺激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没有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这种贸易,对国计民生关系不大,因为输入的商品多为香料、珍宝等高档消费奢侈品。同时也助长了中国封建统治者的不思进取,固步自封以及夜郎自大,更加不利于中国的政治经济革新。明政府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显示中国的强大与富有,贸易背后巨大的耗费给人民增添了巨大的负担,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没有给中国发展带来机遇的原因。(6分)
材料四 美洲作物引进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甘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的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果蔬,烟草,陆地棉(美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作物,总数超过二十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与明清以来人口急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摘编自王宝卿《明清以来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指出明清以来大量外来作物引进和发展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5 ADDDD 6-10 BDBAC 11-15 BAACA 16-20 DCCCB
21.(1)皇帝大权独揽、强化皇权。明太祖(或:朱元璋)。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2)锦衣卫。掌管待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3)明成祖;权力在锦衣卫之上。
(4)八股取士;一方面使科举考试标准化、规范化,另一方面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聪明才智。
(5)强化中央集权。
22.(1)明朝。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
(2)起止点:西起临祧,东至鸭绿江边。主要目的:防御匈奴南下。不同:秦长城为土筑,明长城多用砖石砌成;明长城的位置较秦长城靠南。
(3)提示:两种观点各有道理,但不全面,只有将两种观点结合起来,辩证地去看待,才较合理。
(4)明长城是世界奇迹之一,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值得我们为之骄傲和自豪。
23.(1)①国家实力雄厚;②手工业发展;③造船业发达。
(2)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3)这种贡赐贸易主要出于政治目的而非经济目的,仅仅是为了显示中国的强大与富有;输入的商品多为高档消费奢侈品,助长了封建统治者的不思进取、固步自封以及夜郎自大,更加不利于中国的政治经济革新。
(4)明清以来人口急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
两京锁钥无双地,
万里长城第一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