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五年级上册知识梳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2017秋)五年级上册知识梳理

资源简介

科学五年级上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 光
1.通常我们把那些正在发光并且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如太阳、正亮着的荧光灯、萤火虫等。
2.只有在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后,才能让我们看到光源或物体。
3.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4.尽管正常人的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黑暗中的物体,但可以借助夜视仪拓宽人的视野并看清目标。
5.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6.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光遇到不同物体时,会发生通过、部分通过和不通过等现象。
7.光能透过一些透明的物体,如玻璃;光能部分透过一些比较薄的物体,如纸巾;光不能透过不透明的物体。
8.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时,光的去路被阻挡了,不能继续传播,就形成了影子。影子始终出现在背光的一面。
9.日食:当月球运行至太阳和地球之间的某个部位时,会部分或全部遮挡住太阳光,我们从地球上就能观测到日食。月食: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中时,就会发生月食。
10.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垂直照射的情况下传播方向不会发生变化,光倾斜照射的情况下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
1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作光的折射现象。
12.折射能够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进而改变我们所看到的现象。
13.棱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4.棱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定律控制光的传播线路的光学元件。
15.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其他物体发出的光也具有不同的混合颜色。
16.当白光进入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
17.红、绿、蓝为三基色,人眼对这三种颜色最为敏感。
18. 三基色原理:大多数的颜色可以通过红、绿、蓝三色按照不同的比例合成产生。同样,绝大多数单色光也可以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
19.光在沿直线的传播过程中,如果碰到物体,就有一部分光线从物体表面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20.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形成反射现象。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21.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不过是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22.在光线与镜面的交点处,画一条垂直镜面的虚线,入射光线与虚线的夹角等于反射光线与虚线的夹角。这两个夹角称为入射角和反射角,垂直镜面的虚线称为法线。
23.科学家利用光的反射原理,计算出地球到月球的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
24.测量月球与地球的距离、照明灯上装灯罩、教室的墙壁涂成白色、医生的镜、汽车后视镜等都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
25.潜望镜利用了光的反射规律。
26.潜望镜上下各有一面倾斜45°角的平面镜。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反射的光,照射到潜望镜上面的平面镜上,再反射到下面的平面镜上,最后反射到人的眼里,人就能从低处看见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
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
1.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2.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
3.地球表面是高低不同的,地形图上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还表示地势高低。
4.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5.组成地壳的岩石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6.玄武岩、浮石、花岗岩都是岩浆岩;砾岩、砂岩、页岩都是沉积岩;大理岩、板岩都是变质岩。
7.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
8.地壳的运动常常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9.制作地球结构模型时需要按照原型各部分数据成比例缩小。
10.地震的模拟实验中,两半连接的小盒代表地壳中的两个板块,铺在小盒中的泥代表岩层,拉开或挤压模拟岩层受到的作用力。
11.组成地球岩石圈的六大板块在不停地运动,它们相互碰撞、彼此分离,在这个过程中,地壳或岩石圈会发生机械变形、变位,比如升降、漂移、褶皱、断裂等。
12.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成因。地震的发生会使地面断裂、隆起、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等等。地震对地表的影响是剧烈、迅速的。
13.地震自救四大常识:(1)大地震时不要急;(2)人多先找藏身处;(3)远离危险区;(4)被埋要保存体力。
14.火山喷发是由于地壳运动而产生的,是地球内部力量的表现形式之一。高温高压、地壳中薄弱地带、岩浆中的大量气体都是火山喷发中的重要因素。火山喷发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如形成裂缝、产生熔岩喷涌、形成小山等。
15.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有利有弊。弊: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如烧毁森林、房屋,掩埋农田和城市,污染空气,导致滑坡、山崩、泥石流、地震等。利:落在火山周围的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使森林和庄稼生长得更好;火山地热是一种清洁能源,加热后的水能作为热源被人们利用;火山灰和火山岩还是筑路的好材料。
16.叙尔特塞火山岛、长白山天池都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
17.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中,土豆泥代表火山,番茄酱代表岩浆,酒精灯代表地壳深处高温状态。
18.地震和火山属于地球内部力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9.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对改变地形起着缓慢的作用,例如空气流动形成的风。
20.用砂纸打磨岩石可以模拟风卷起的沙子不断磨蚀岩石的过程。
21.与地震和火山喷发相比,风的作用对地形地貌的影响是缓慢的。
22.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细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石,这便形成了戈壁滩。被带走的沙子在风或流水速度减小时沉积下来,日积月累,就形成了沙漠。
23.雨水降落到地面会侵蚀土地,改变地表形态,还会造成水土流失。
24.模拟降雨实验中,为了便于观察现象,可以在土壤表面撒上带有颜色的沙子。
25.风和水的作用都属于外力对地形地貌的改变,过程比较缓慢。
26.地球上的水会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不间断地循环。水流从高处流向低处,河水中夹杂的颗粒不断冲击河岸,会磨削、溶蚀河底和河岸,加深和拓宽河床。
27.河流注入湖泊或海洋时,河水所携带的泥沙会大量堆积下来,形成向湖或海洋伸展的平地。这种平地外形像三角形,叫做三角洲。
28.我国长江三角洲就是千万年来,由长江河水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的。黄土高原表面的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形成的。
29.地球内部力量如地壳运动产生的力,与外部因素如风、水等,都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形态。
30.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叫作侵蚀。
31.斜坡上有无植被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32.植物对侵蚀的影响模拟实验中。泥土代表地球上的地形,覆盖在表面的植物代表地球上覆盖地形的植物,喷壶喷出的水代表降雨。实验中要两边的“地形”、“降雨量”、“降雨”的高度都要相同。
33.植物的根系可以抓紧土壤,减少土地中松散物质的产生,由此减缓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减少水土流失,因此我们要保护植物。
第三单元 计量时间
1.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而形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2.古人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方位变化的规律发明了日晷,利用日影长度变化发明了天文仪器:圭表。
3.太阳的运动和太阳引起的影子等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可以用来计时。
4.日晷或圭表的使用受天气和黑夜影响。
5.在一定条件下(粗细均匀、没有风等外在干扰因素),燃香和蜡烛的长度变化基本是匀速的,从而可以用于粗略地计时。
6.初始水位高度和孔径不变,流出相同水量所需的时间一致;保持水位高度不变,水流的速度不变。由此可利用水流来计时。
7.在塑料瓶里装一定量的水,随着瓶内水位的下降,水流速度越来越慢。我们可以控制水流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8.水钟的优点:不受天气和黑夜的影响。
缺点:水流速度不均匀,冬天天冷水会结冰,水容易蒸发导致水钟变干。
除了水,还可以借助沙的流动性来计时。(沙漏)
11.影响水钟计时准确的因素有:①容器形状不规则;②受水或泄水的容器太粗,导致水位变化不明显,误差大;③没有保持水位不变。
12.同一个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相同,这就是摆的等时性。根据这一特性,人们制作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变小。
13.一个简单的摆是由摆绳和摆锤构成的。拿一根绳,上端固定,下端挂一个小重物,可以做成一个简单的摆。要让摆自由摆动,同时幅度不要太大。摆在摆动过程中,幅度越来越小。
14.不同的摆在一定时间内摆动的次数各不相同。
15.摆的快慢与摆锤质量无关。摆的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摆绳越短摆动速度越快,摆绳越长摆动速度越慢。可以通过调节摆绳长度的方法来调节摆的快慢。机械摆钟里的钟摆每分钟摆动60次。
16.当今计时最精确的是原子钟。
17.计时工具的设计运用了物体运动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18.可以利用计量时间来测量天体间的距离、推测出天体间的运动规律、确定大海中船的位置等。
19.石英晶体受到电池电力影响时,和音叉一样会产生有规律的振动。
20.我们知道的计时工具有:日晷、圭表、一炷香、蜡烛、水钟、沙漏、水运仪象台、摆钟、手表、秒表、电子表、手机、网页计时器等。
第四单元 健康生活
1.青少年时期是身体发育最旺盛的时期,对我们的一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非常重要。
2.除了身体健康,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等方面。
3.影响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因素一般包括遗传因素、饮食习惯、睡眠时间、体育锻炼、学习压力以及周围环境等。
4.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噪声等不良环境也是影响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5.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好的心态、保护周围环境都是健康生长所需的条件。
6.骨、关节和肌肉组成了人体的运动系统,它们互相配合,使人体进行各种运动。
7.人体内共有200多块骨头,它们相互连接构成了人体的支架--骨骼。骨骼可以使我们身体进行各种各样的运动,同时还具有支撑身体、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
8.骨与骨之间可以活动的连接叫关节。不同地方的关节,活动的方式不同,如肘关节和肩关节。
9.人体共有600多块肌肉。肌肉附着在骨骼上,肌肉的收缩带动骨骼运动。
10.青少年时期是人体骨骼和肌肉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我们要加强体育锻炼,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注意保持脊柱和身体部位均衡负重,全面均衡地摄取营养等。
11.经常参加运动,身体可以变得更加强壮,柔韧性更好,并且免疫力也会增强。
12.食物中的营养和我们吸入的氧气,进入我们的血液后都将通过心脏、血管等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分,维持身体的生命活动。
13.心脏的跳动推动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将血液中的氧气和养料运输到身体各处,也将携带的二氧化碳和废物运输到肺等器官排出体外,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14.心脏收缩,推动血液进入血管流到全身各处,心脏舒张,血液由血管流回心脏。
15.同样跳动1分钟后,爱运动的同学恢复正常心跳所需的时间比不爱运动的同学要短。由此可见,经常锻炼身体可以使我们的心脏更加强健。
16.心脏在两次跳动的间隙都有短暂的休息。在身体休息状态下,特别是睡眠的时候,氧气的需要量减少,每分钟心跳的次数也会减少,心脏会得到较的休息。所以合理的休息与良好的睡眠,会让心更好地工作,有利于我们的健康。
17.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等部分。
18.脑与脊髓相连。脑和脊髓联系着的神经分布到体的各个部分。
19.大脑是人体的控制中心,包括左右两个大脑半球,脑的不同区域控制着我们身体的各个部分。
20.脑需要适当的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是大脑保持活力的前提。
21.大脑控制着人体的大部分生命活动现象,如运动、语言、视觉、记忆、思维、情绪等;小脑具有协调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脑干负责人体许多基本生命活动,如呼吸、心跳、血液循环等。
22.我们的脑柔软而又脆弱,需要颅骨来保护,平时也要注意不要让脑受到剧烈撞击。
23.脑是人体的控制中心,它总是在不断地发送和接收信息。这些信息的传递和处理需要通过身体的联络员——神经系统来完成。
24.神经系统由脑、脊髓以及与其相连并遍布全身的周围神经系统所组成。全身各系统、器官和细胞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相互配合,完成各自的功能。
25.人体有能够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包括眼、耳、鼻、舌、皮肤等。
26.当人体受到环境中的各种刺激时,都会由传入神经将信号传到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做出相应的指令并通过传出神经使身体做出反应。
27.情绪是人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心理状态;如高兴、愤怒、惊奇、悲伤等。
28.压力易引发焦虑、抑郁、愤怒、暴躁等不良情绪和行为表现。
29.长期的压力会损害身体健康,不仅可能让你感觉头疼、胃疼、睡不好觉,还会使你不能集中注意力,难以学会新东西,因此我们要学会管理压力。
30.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减轻肌肉紧张,还能帮助你拥有更好的睡眠,这都有利于减轻压力。
31.健康的行为才能保护好我们的身体,健康快乐地生活。
32.我们的身体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一个系统出现问题,会导致其他系统也出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